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_第1页
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_第2页
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_第3页
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_第4页
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9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9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

2苏格拉底法

3教学

4京师同文馆

5德育过程

6五育方针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2简述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3简述绅士教育的主要观点。

4问题的性质是什么?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论述题

1试论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2试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论述教师的素养。

4试论述归因理论。

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

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

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

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历史

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

论两类。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从个体发展来

确定教育目的,是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都有意义,

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

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

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苏格拉底法

答:苏格拉底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

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又称产婆术。产婆术的过程可以分

为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

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

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

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

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

拉底教学法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

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3教学

答: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

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

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

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在教师引导

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

的的基本途径。

4京师同文馆

答: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设立,

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

学校。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

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其主要特点有:①课程中外语

居于首位,后课程有所增加,又开设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

天文、物理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②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

惯的培养,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③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

控制,学校的经费、校长教员的聘请以及管理大权都由外国人控制。

5德育过程

答: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

自我修养能力,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德育过程的内

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内

容、方法、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的调控等。从德育过程的规律来看,德育

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

意行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是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

化的过程。

6五育方针

答:五育方针是蔡元培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

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于1912年初提出的五育并举

的教育方针。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

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

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

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强调普通教育的目的

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倡导五育并举,认为五育一样重要,都不可放

松。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答: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评价原

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发展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等。

(1)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只有

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使他们心

悦诚服、调动起积极性,才能作为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

(2)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

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

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

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

(4)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

时地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

学质量。只有加强教学评价的计划性,才能保证每门学科的教学都能有

计划的按课题和课时的要求,防止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过重。

2简述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答: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了

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三大文教政策,具体内容包括:

(1)独尊儒术

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

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于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这一文教

政策规定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通经致用的儒学治术人才,用“三纲五

常”维系人心,以确保汉王朝的长久安宁。

(2)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董仲舒向汉武帝

建议开创太学培养贤士和进行教化工作。太学生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

直接做官。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

这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

人才的主张,并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

取士的新局面。

这三项建议成为汉代的三大基本文教政策,其中“独尊儒术”是其核心。

文教政策的实施,使得封建社会的国家真正控制了学校教育,中央皇权

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和选拔知识分子,不仅影响了汉武帝的文教

政策,而且影响了汉以后及后来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

3简述绅士教育的主要观点。

答:绅士教育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提出的教育理论。绅士教育思想是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

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1)绅士教育的主题思想

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要有事业家

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

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2)绅士教育的目标

绅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

家,即绅士。

(3)绅士教育的内容

洛克认为,绅士需要学习的最需用和最常用的事物体现在身体、德行和

学问三个方面。相应的,绅士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

个方面。

①体育

洛克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

位。洛克明确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②德育

洛克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和绅士教育的灵魂。德行是第一位的,

是最不可缺少的。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样一些

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

③智育

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学问应该使儿

童感到愉快,而不是强加给儿童的负担。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打开智慧

之门,尊重儿童的兴趣和心理,让儿童喜爱、尊重知识,学会用正确的

方法学习知识,把学习有用的知识作为一种习惯。

总之,洛克的教育思想以其世俗化、功利性为显著特点,他的思想在实

践中和理论方面都对英国以及西欧教育的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

的教育思想局限于绅士教育而缺乏民主性。

4问题的性质是什么?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种?

答:(1)问题的性质

问题就是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

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

动,当遇到不可能直接完成的事时,就有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必然包

含三种成分:

①给定信息,指有关问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描述;

②目标,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

③障碍,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亟待解决的因素。

(2)问题的分类

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划分问题的类别,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按照问题的组

织程度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按照问题的领域范围

也可以把问题划分为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

①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a.结构良好问题:学习者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结构

良好问题。对于结构良好问题,学生可以根据给定信息和目标,选择明

确的解决方案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b.结构不良问题:结构不良问题并不是指这个问题本身有什么错误或

是不恰当,而是指它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例如,“修电脑”,其

初始状态不明确,要先检查电脑的故障出在哪儿。

②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

a.常规问题:按照问题的领域范围也可以把单学科和跨学科问题,合

称为常规问题,也就是学生在学校中大量遇到的问题。例如“有人买来5

根2米长的木头,他能锯出几个1米长的木头?”

b.真实性问题:生活实际问题,也被研究者称为真实性问题,例如,

上述常规问题对应的真实性问题就是“有人买来4根2米5长的木头,他能

锯出几个1米长的木头?”。

三、论述题

1试论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答:赫尔巴特是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以其伦理学和心

理学为基础,主要著作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学校与

生活的关系》等。他的教育思想包括课程理理论、道德教育理论和教学

理论。

(1)课程理论

①内容

a.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

验和兴趣一致。

b.统觉与课程

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课

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

不熟悉的材料。由此,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

则。

c.儿童发展与课程

赫尔巴特以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

出了课程的程序。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

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婴儿期进行身体的养护,

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幼儿期教授《荷马史诗》等内容,

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

理性。

②评价

a.优点

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所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

的。他继承了前人的合理思想,使之融合到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并

力图赋予它以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

明确的依据,这就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

计的散乱现象,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

b.局限性

赫尔巴特留下了一些他未能予以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在

赫尔巴特的理论中,分析教学与综合教学是前后相继进行的,二者之间

的界限和顺序是很明确的,这未免过于机械,尤其是它在论述不同年龄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时,甚至把二者割裂开来。从当时的条件来看,这种

缺陷用该归咎于和赫尔巴特本人的主观认识。

(2)道德教育理论

①内容

a.训育

训育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其目的就是要形成美德。训育可以分为道德

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个阶段。实施训育的方法包

括: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

的训育;提醒的训育等。

b.儿童管理

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防止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

必要的条件。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

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②评价

a.优点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的,

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赫尔

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他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

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b.局限性

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不说具

有机械论的倾向。

(3)教学理论

①内容

赫尔巴特根据观念学论证教学过程。根据学生观念活动和兴趣的特点,

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他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

井然有序的,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a.明了。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

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b.联合。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又尚未出现

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

法。

c.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

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d.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

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②评价

a.优点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

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

化的教学模式,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师范教

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局限性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本身就存在一些缺陷,他把复杂的教学活动过于简单

化了,这非但不能解决教学中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一般逻辑,反而会

造成各种新的问题。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所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使它不

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另外,虽然赫尔巴特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教学的特殊性。

2试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答:“生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贯

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国留学,深受杜威实用主

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在反对传统教育,从事平

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指导了当

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还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现实启示作用。

(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①“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

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

活向前、向上的教育。

a.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

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

育。

b.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

这就是指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等。

c.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

这是指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应当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

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

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

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a.“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和向社会学习,他本人也在社会上先

后办过各种方便劳动群众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

他们受到教育。

b.“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

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

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使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

有所改变。“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

够受到最基础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

③“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

一”是指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

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

做上学的是学生,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是教。包括

以下几个要点:

a.“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b.“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c.“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教有学”;

d.“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2)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评价

①意义

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逻辑的起点和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

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生活教育要培养自觉追

求真理,能为真理而献身的人;能为整个国家谋幸福,为整个人类谋利

益的人;有道德的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

术的兴味、团体自治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具有创造精神的

人,能为实现真理去创造,去探索,去奋斗的人。生活教育论成为陶行

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②局限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把生活与教育混同,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育之

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

3论述教师的素养。

答:教师素质,又称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

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

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

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的素养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高尚的师德素养

教师的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首先

要具有完善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师

德风范去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高尚的师德要

求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

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促进其

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

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

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

①教育理论素养

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

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

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

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②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它

包括: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

创新能力。

③教育研究素养

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

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进各种教育问题。

(4)健康的心理素养

教师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才能对别人进行教

育,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消除心理方面的疾病障

碍。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

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

的毅力等。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带动学生健康成

长。

总之,教师应该具备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不断促进自身的专

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认为:随着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供应

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一系列新的能力将成为教师这个职业

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评估能力、人际关系能

力、课程开发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能力等。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

身的素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更好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

展。

4试论述归因理论。

答: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最为强调认知的观点,其指

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们试图去解释

事件发生的原因,他们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

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对实践应用影响最大

的是韦纳的动机理论。

(1)归因理论的内容

①成就归因的三个维度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

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

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根据稳

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

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②各个维度对动机的重要影响

a.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

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

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

b.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

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

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c.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

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

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

③关于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a.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

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

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

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

愧感则较少。归因于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更

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

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b.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c.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

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

(2)归因理论的评价

①积极评价

a.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对成就动机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明确地阐述了

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b.归因理论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教会学

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地认识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

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

②消极评价

a.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况且人对不同性质的成

就行为的归因也不会是完全一致的。

b.按照哪些维度对归因进行分类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关

于可控性的问题,内部原因是否真的可以控制,稳定的原因是否就不可

以控制等,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可控性具有相对的意义,不同的人具有

不同的看法。所以,如何进行归因训练尚需做深入的研究。

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

1课程标准

2教育目的

3学校管理

4多元智力理论

5骑士教育

6京师同文馆

二、简答题

1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2简述教育是怎么体现社会流动功能的。

3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

4简述百日维新中的改革措施。

三、论述题

1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2论述科举制及其影响。

3试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进行比较。

4举例说明理论联系实际。

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

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

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

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说

明部分,简明扼要地说明本学科教学目的、任务,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

以及教学法上的建议;②正文部分,它是根据教材选编的原则、知识本

身的逻辑和学生认识的规律,系统地安排教材的主要课程、要目或章

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教学要点和教学时数,同时也列出有关

练习、实验、实习的内容与时数等。

2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

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

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历史

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

论两类。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从个体发展来

确定教育目的,是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都有意义,

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受教育目

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

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3学校管理

答:学校管理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

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

动。学校管理的作用在于学校对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后勤和师生

员工等各项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区别于教育行政

部门对学校进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学校自

身,即学校管理是学校对自身的管理。学校通过管理,把各项工作及其

组成要素结合起来,发挥整体功能,以实现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各项

工作目标。

4多元智力理论

答: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

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

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

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

特思考模式,但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受遗传和环境

的影响,这些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有差异的。加德纳也指出,

多元智能理论所包含的八种智能模式是暂时性的,除上述八项智能之

外,仍可能有其他智能存在。

5骑士教育

答: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培养军人的教育,旨在把封建主

子弟训练成身强力壮、剽悍勇猛、武艺精湛、虔敬上帝、忠于封建主、

宠媚贵妇的职业军人,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骑士教育分三阶段

实施,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7、8岁以后至14岁,为礼文

教育阶段;从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骑士教育以军事教育、宗教

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为主,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

并不重视,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以

培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对以后欧洲的绅士教育有一定影响。

6京师同文馆

答: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设立,

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

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

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其主要特点有:①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课

程有所增加,又开设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天文、物理等科

目,此外,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②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

养,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③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

制,学校的经费、校长教员的聘请以及管理大权都由外国人控制。

二、简答题

1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答: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

展问题,在60年代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包括三种

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道德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

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

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因为恐惧惩罚而避免违反道德,认为免受处罚的行

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确定,得赏者是正确的,受罚者

是错误的,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

是不好。

(2)习俗的水平

该水平的道德出现在小学中年级以上,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

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分

为两个阶段:

①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别人的赞许。如“偷”不

对,“互助”是对的。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要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

观念,如他“偷”药是不对的。

(3)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

配)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

段: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

时理应修正。

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

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2简述教育是怎么体现社会流动功能的。

答: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

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

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

负。

(1)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方式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教育是通过横向流动与纵向流动来促进社会流动的。

①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

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

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工作地点、单位、任务,改变工作环境

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

②教育的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

会阶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等。

通过纵向流动可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

(2)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原因

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流动功能,是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学历、能

力和人格,这就创造了流动的条件与可能。在现代社会,学历是社会衡

量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拥有知识、技术多少的标志;特定的能

力是许多职业的必然要求;高尚的人格则是进入一些重要岗位必不可少

的条件。

总之,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形成与发挥必须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来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必须通过培养作为这些主体活动的人来实现,

即按一定社会要求,造就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的社会成

员,参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由此而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从

而促进社会的流动。

3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

答:教师素养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

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

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

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的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素养

教师的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与灵魂。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要热爱

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

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促进其

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

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

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

①教育理论素养

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

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

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

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②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它

包括: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

创新能力。

③教育研究素养

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进各种教育问题。

(4)健康的心理素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

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

力等。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带动学生健康成长。

4简述百日维新中的改革措施。

答:1898年6月11日宣布变法至9月21日的“百日维新”中,资产阶级维新

派积极推行新政,通过光绪皇帝,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有关教育

的改革有以下几点:

(1)设立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早在百日维新前就多有议论。1898年6月11日,光

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强调,京师大学堂尤应首

先举办。按光绪帝的指令,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

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该大学的宗旨为“欲培非常之才,

以备他日特达之用。”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为学生所必

修,专门学每人各选一门。

(2)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在百日维新中,光绪帝下诏,凡是国家的会试、省级的乡试及府县的童

生考试,原来的八股文一律改为策论。此外规定,以后一切考试,取士

要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士子为学,不可复蹈空言,更不以楷法好

坏为标准。”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设考试经世致用的学问——经济

特科(法律、财政、外交、物理学),以选拔新政人才。

(3)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提倡西学,筹办各级各类学校在百日维新中十分突出。光绪帝令各地书

院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民间祠庙由地方官晓谕,改为学堂。这样

各地旧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与西学的学堂,省会的书院改

为高等学堂,府城的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还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

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

论,书籍、报纸免税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反映了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主张和愿望,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虽以失败告

终,但对于促进的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1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答: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自然主义的教育理

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集中论述了这一思

想的具体内容。

(1)自然教育理论

①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卢梭认为,只有“归于自然”的

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②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自然

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

和智力极高的人,卢梭所憧憬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

资产阶级新人。

③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a.正确看待儿童

卢梭主张应当正确认识儿童,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去替代儿童的思想和感

情。

b.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卢梭主张实施“消极教育”,即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儿童,让儿

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同时,卢梭也注意到了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

求因材施教。

④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他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

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

a.婴儿期的教育(0~2岁)

卢梭把出生后的两年划为成长和教育的第一阶段。他认为这一时期应以

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卢梭还批评了在教儿童说话方面操之过急的习

惯性做法。

b.儿童期的教育(2~12岁)

卢梭认为儿童期从会说话开始,又称为“理性睡眠期”。这一阶段儿童开

始了他个人的生活。他认为这一时期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

身体,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c.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

卢梭认为12~15岁是儿童体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必须善加利用。卢梭

主要论述了这一阶段中的知识学习和劳动教育等问题。

在学习知识的问题上,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并注意通

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在实

际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反对让儿童啃书本的做法,卢梭还认为青年

期的孩子应当学会劳动。

d.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

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均已发育成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和

自然知识,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接受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做一

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青年期的教育要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

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等。

(2)评价

①意义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为儿童发展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它顺应人的自然

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不仅对当时有尖

锐批判的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对后世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

响。卢梭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卢梭也因此成为发展心

理学之父。

②局限性

卢梭对于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夸大了天性在教育中的作

用;他对各年龄段教育任务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他

完全否定课堂教学和系统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等。

总而言之,培养“自然人”这些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应当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应当历史地、

客观地评价自然教育的思想,切忌生搬硬套。

2论述科举制及其影响。

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是历代封

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

科举制。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6年)举行最

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

除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①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

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

略、膂力骁壮等十科举人。据《通典》考证,十科中的“文才秀美”科就

是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正式产生。

②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a.唐太宗执政时期,实行学校和科举考试并重的指导方针,这一时期

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b.唐高宗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日趋健全,取士名额有所扩大。武则天

不重视学校教育,十分重视科举考试制度,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开

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式。她还通过武举来选拔军事人才,从而开

创了武举的先例。此外,她还开创了糊名考试的方法,针对考场舞弊之

风,要求在考试时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

c.唐玄宗纠正了武则天轻学校教育重科举考试的做法,重新调整了学

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制度之间的关系,使二者都得到发展。

(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①程序

a.考生的来源

考生来源分为生徒和乡贡两类。生徒是指中央和地方官学的学生,经过

规定的学业考试合格,选送到尚书省应试;乡贡即不在学校上学的社会

知识青年欲参加科举考试的,可由州县选送,与生徒一起参加中央级考

试。

b.报考时间和考试内容

每年仲冬(11月),考生会集京师,到礼部、户部递交履历和推荐书,

办妥应试手续。第二年暮春,省试合格者再参加吏部复试,吏部试包

括“书、判、身、言”四个方面。全部都通过者,便可授予官职。

②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是固定时间举行的固定科目选士,

制举则为皇帝临时根据需要下诏开科选士,通常所说的科举,指的是常

科。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唐代常设的考试

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科。学子比较热衷的是明

经和进士两科。

③考试的方法

常用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间或还采用口

试。

a.帖经,即将经书上某列帖上三个字,要求将所帖的三个字填写出

来,和现在流行的“填空”有些类似。

b.墨义,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只要熟读经文和注疏就能回答,

被试者以笔答称为“墨义”,以口答称为“口义”(口试)。

c.策问,沿袭西汉以来的“射策”“对策”的考试方法,它是设题指事,

由考生行文对策。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和有

效的见解。

d.诗赋,即命题创作诗赋,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水平,也

称帖诗。

(3)科举制度的影响

就整个社会状况来说,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是一个比较进步、合理

的考试制度,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有正面的,也有反面

的。

①正面的影响

a.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

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

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b.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

c.科举制的出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内容多以考试内

容为主。

d.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

②反面的影响

a.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

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育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养成了空疏的学风。

b.科举考试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这使得一

些知识分子形成了只知读书和为考试和做官而读书等畸形的读书观和学

习观。

c.科举考试的录取标准往往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中下层知识分

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重

门第、通关节、贿赂、请托、科考舞弊以及私门谢恩等风气就公开泛滥

起来,严重腐蚀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污染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3试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进行比较。

答: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

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

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而且人能够明

确地用词汇或者其他符号将其系统表述出来;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

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个体到底有没有程序性知

识不是通过他的回忆而是通过他的活动判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的比较如下:

(1)区别

①从功能上来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

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

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②从测量的方式来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直接测量;

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③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

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④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

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⑤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

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

(2)联系

①陈述性知识是获得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学会“怎么做”,必须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一般而言,产生

式系统是依据命题网络来编制的,人们一开始通过有意识的搜索来决定

怎么做,经过大量的联系,命题网络的某些部分开始转化产生式和产生

系统。

②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新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对某些信息的判断或转换,主要依靠的是个体

的程序性知识,任何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过去知识的基础,而这

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程序性知识。

③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对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作了同样的

表征

陈述性知识保留了客观世界中的意义、空间关系、时间次序以及其中协

调一致的变化;程序性知识则保留了控制人行为的一些法则。

④两种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都能够被灵活地使用

例如,在陈述性知识当中,当以命题的形式保留了客观世界在意义上的

联系后,有可能使人在工作记忆中以当时想到的为数有限的命题或观念

为线索,不时地从自己的长时记忆网络中提取出与此相关的命题或观

念,因此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当归之于这种观念网络化的形成。同样,

对于程序性知识而言,它通过自身的目的流来流畅地控制人一连串举

动,以减轻人的工作记忆的负担。

4举例说明理论联系实际。

答: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普

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

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育

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

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

值。由于学生学得的知识大多为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故教学更应注意

理论联系实际。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学好理论,以理论为主导。因为没有理论就谈不上

联系与指导实际,对学生来说尤其这样。为了使学生能自觉掌握各学科

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教师就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教师要

做到:

a.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

b.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

c.联系当代最新的科研进展和科学成就的实际等。

例如,学生在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接触到的除法运算的商都比被

除数小,于是他们几乎都认为这是定律了。当学到除数是纯小数的除法

时,许多学生就对商比被除数还大表示难以理解……这次讲完例题后,

当学生又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不像以往那样急于回答,而是请学生先

回答下面的问题:如果有12个馒头,每人吃了3个,能够分给几个人

吃?每人吃2个呢?吃1个呢?吃半个呢?当学生写出算式和结果时,就

已经恍然大悟。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作业、实验、参观和实习等。为了克服从书

本到书本,理论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弊病,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

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

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小发明以及生产

劳动等。

例如,某教师设计了“几个一的设计”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去探讨类似如

下一些问题。用一把直尺,一只弹簧称,一只量筒,一只秒表,你可以

测算哪些物理量?用一只电流表和一个电阻器或一只电阻箱,可以测算

哪些物理量?这种活动证明,许多学生均能获得由“几个一”演变成“十

几个一”的学习效果……这样,不仅对巩固知识有益,而且对熟悉方法

有好处,并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成一片,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

展和设计能力的形成。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不能通过一次认真听讲和理

解就能弄清,也不可能只通过做几道作业便轻易获得。它是一个需要经

过反复领悟与运用、总结与提高才能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要使他们能将当前所学知识与以往

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用于解决面临的有关实际问题,通过多

次的锻炼,才能使他们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某教师提出了“第三次学习”的宝贵经验。学生学习知识可分三个阶

段。“上课听讲”可称为第一次学习;“家庭作业”是第二次学习;“知识

的深化过程”是第三次学习。通过前两次学习,学生学到了基本知识,

并能简单应用。第三次学习,是在前两次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深入

学习过程。利用已形成的知识,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才能够真正融会贯

通,真正形成学生自己的综合能力。“明理”的境界是通过第三次学习所

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我国幅员广大,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地在自然条件、经济和文化发展

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即使在一个省内,城市与乡村、富裕地区与贫

困地区在许多方面也都有差别,而每个地方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风

土人情。因此,在使用统一的教材时,必须适当补充乡土教材,使教学

不脱离地区实际。

例如,在初中语文《故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讲述鲁迅故乡的

风土人情,包括地理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筑特色等等。一方面能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文中的这个地方产生向往之情;另一方

面,学生在脑海中对“故乡”有一个大体了解之后,对文章的学习就会容

易许多。

综上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应用化理论为具体,使教学过程与

学生的经验和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

学习内容,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

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懂得知识的实用

价值。

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

1教学评价

2三艺

3稷下学宫

4教育管理的目的

5课程方案

6德育

二、简答题

1简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

2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4简述最近发展区。

5用流体与晶体智力理论解释现代教学。

三、论述题

1评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2如何看待教师角色冲突。

3评述张之洞《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

4评述皮亚杰与杜威的儿童发展理论。

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

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教学评价

答: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

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

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

所做的评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

性评价;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

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学评价

的原则有客观性、指导性、发展性等,教学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测验

法、自我评价法等。

2三艺

答:三艺是指“七艺”教育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

是古希腊的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普罗塔哥拉及智者派教师充当了传授

辩术的角色,他们周游各城市,以游学的方式给贵族青年传授“三

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培养了一批演说和辩论人才。

3稷下学宫

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又称稷下之学,始建于

齐桓公。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集讲学、

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特点

有: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③教师待遇优厚;④自由辩论;

⑤学无常师;⑥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

子职》。稷下学宫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

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

响。

4教育管理的目的

答: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服务性。“服务”不是主仆

关系的置换,它强调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彼此

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管理即服务”意味着管理者要满足师生员工的

需要,包括教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也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

要;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树立一种“交互”观念,学会换位思考。

5课程方案

答: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

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是指在国家的

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

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

策性文件。

6德育

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

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

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

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

答: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

现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

其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的教育,即教育应该使人保持善良的天性和天

生的能力,要使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教师只需创

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教师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因

材施教。

(2)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

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

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3)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原则

①强调要正确看待儿童,不应该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教育;

②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的秩序来进行教育,不干预、不灌

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规律率性发展。要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

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因材施教,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4)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

①婴儿期的教育(0~2岁):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

②儿童期的教育(2~12岁):这一时期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

发展身体。

③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通过学习知识陶

冶情操,学会劳动。

④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接受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做一个

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要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

德意志等。

2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关系。

答: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

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提到

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不爱学习,

知识与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而只有那些智

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

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推导,促进学生

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注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发展智力是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

力的过程。在教学中处理二者的关系时,要防止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或单

纯重视智力发展的偏向。

总之,教学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可偏向任何一方,既要重视知识的

学习,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促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同时进

行。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教

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选择与发展的作

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功能

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

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广义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

递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专门的

场所、集中的时间、精选的内容与适宜的方法等特点,一直承担着传递

文化的重要功能。文化只有通过教育的传递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不断发扬光大。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文化过分庞杂,不能全部吸收,必须通过教育进行“简化”,吸取其基本

的内容;文化环境中存在丑陋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净化”,清除其不良

的东西,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东西;为了使人们避免所在社会群体的限

制,必须通过教育以“平衡”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成分,以便和更广阔的文

化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当今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国教育应坚持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向导,处理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与未来文化的选择问题。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功能

教育通过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

对文化的深厚兴趣、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的文化活动,

而且能够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创造更为美好的文化。教育发展文化的另

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

华,进而补充、更新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4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

答: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

为人为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1)“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

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

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

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的

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意义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

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维果茨基等人强调教学对认知

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一方面,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

须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为基础;另一方面,“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要

创造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仅要适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

平,而且要预见学生今后发展可能到达的程度,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

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5用流体与晶体智力理论解释现代教学。

答:(1)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含义

①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如在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时所需的能力。这

种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

退。

②晶体智力是指将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

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人的整

个一生中都在增长,因为它包括了习得的技能和知识,例如词汇、一般

信息和审美问题等。

(2)对现代教学的解释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经常是流体智力,但在教学中有很多任务同

时需要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如数学推理)。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往

往通过运用流体智力解决问题来发展晶体智力,也时常需要流体智力和

晶体智力的结合。所以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流体智力的培养,

也要注重晶体智力的累积,促进学生智力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论述题

1评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答:赫尔巴特是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以其伦理学和心

理学为基础,主要著作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学校与

生活的关系》等。他的教育思想包括课程理理论、道德教育理论和教学

理论。

(1)课程理论

①内容

a.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

和兴趣相一致。

b.统觉与课程

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是在原有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

悉的材料。由此,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

c.儿童发展与课程

赫尔巴特以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

出了课程的程序。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

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婴儿期进行身体的养护,

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幼儿期教授《荷马史诗》等内容,

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

理性。

②评价

a.优点

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所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

的。他继承了前人合理的思想,使之融合到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中,并力图赋予它以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

制有了明确的依据,这就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

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

b.局限性

赫尔巴特留下了一些他未能予以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在

赫尔巴特的理论中,分析教学与综合教学是前后相继进行的。二者之间

的界限和顺序是很明确的,这未免过于机械,尤其是它在论述不同年龄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时,甚至把二者割裂开来,这种缺陷从当时的条件来

看用该归咎于和赫尔巴特本人的主观认识。

(2)道德教育理论

①内容

a.训育

训育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其目的就是要形成美德。训育可以分为道德

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个阶段。实施训育的方法包

括: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

的训育;提醒的训育等。

b.儿童管理

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防止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

必要的条件。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

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②评价

a.优点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的,

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