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合集_第1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合集_第2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合集_第3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合集_第4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识常见材料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靖安小学曹玉莲【教材分析】本课为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的起始课,该单元共有三课,分别是《认识常见材料》、《各种各样的杯子》、《神奇的新材料》,可见该单元的研究都是围绕“材料”展开的,因而第一课时对于常见材料的认识既是基础部分,也是重要部分。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让学生不仅意识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不同材料做成的,还让学生调用前概念,从物品出发初步认识常见材料;活动二,进一步在材料和名称之间建立关联,即进一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8种材料,在识别中进一步熟悉材料的特点,强化对材料本身的认识。第二部分聚焦具体物品,进一步认识材料及其优点。这一部分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铅笔盒和文具用什么材料做成,加深对材料的特点认识,知道不同材料可以做成同一种物品,发现生活中一种物品有时由几种材料组合做成才能更好发挥功能;活动二,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制作材料,了解各种材料的优缺点,让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科学学科训练,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年纪小,基础知识和能力还相当薄弱,科学的思维方式仍需加强,科学的记录习惯还待养成。例如,在学生前概念中分不清“铁”和“金属”,不能准确描述出“陶瓷”和“石头”的区别,对于常见8种材料的特征不甚清晰,甚至受到一年级《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一课学习的影响,把“纸制品”的制作材料归为“木材”,“陶瓷制品”的制作材料归为“泥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种描述、比较、辨别,逐渐形成科学的思考习惯及语言表述。【教学目标】1.通过对物品特征的描述,识别身边常见的物品,辨别不同物品是由哪种材料制成的,举例说出常见材料(纸、玻璃、塑料、布料、木材、陶瓷、石材、金属)。2.通过“给物品分类”、“描述物品及材料的特点”的活动,能够辨别常见8种材料及其特点。3.观察铅笔盒和文具用什么材料做成,知道不同材料可以做成同一种物品,感受生活中一种物品有时由几种材料组合做成功能会更好。4.根据指定要求为一双鞋子的各个部分选择制作材料,知道不同材料各有优缺点,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8种材料及其特征。【教学难点】用不同感官观察制作物品的材料的特点,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本、玻璃杯、饮料瓶、红领巾、木棍、陶瓷碗、雨花石手串、金属勺。学生材料:纸、玻璃、塑料、布料、木材、陶瓷、石材、金属制品。【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我说你猜小游戏)1.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吧,这里有一些物品(板书“物品”),老师在不说出它们的名称的情况下来描述它们的特点,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吗?2.教师描述课本、玻璃杯等让学生猜一猜物品名称。(课本:书包里有的,一页一页的;玻璃杯:喝水的……板书“课本”、“玻璃杯”、“饮料瓶”、“红领巾”、“木棍”、“陶瓷碗”、“雨花石手串”、“金属勺子”,金属勺放在最后,学生说出“勺子”即可)3.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用什么做的吗?(学生回答,板书“纸”、“玻璃”、“塑料”、“布料”、“木材”、“陶瓷”、“石材”、“金属”)(学生可能会说金属勺是铁做的,此时利用磁铁试一试,让学生知道铁不等同于金属:铁是金属的一种)4.我们把用来制造这些物品的物质叫做“材料”。(板书“材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8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认识常见材料)[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认识“材料”。]二、新授(一)辨认材料,按相同材料把物品归类1.(出示多种物品图片)同学们,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是用哪种材料做的呢?2.接下来你们有五分钟时间把你们认为是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品贴在对应的材料后面,你会做吗?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呢?3.小组活动:辨认制作物品的材料,按照制作材料把物品填入记录单一中。(纸:描红纸,硬卡纸;玻璃:玻璃球,试管;塑料:黄色塑料片,乒乓球;布料:两种小块布;木材:牙签,小块木板;陶瓷:蒸发皿;石材:两块石头;金属:两块金属片)4.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分类结果。5.小组汇报分类结果,教师小结:同一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物品。[设计意图:通过“辨认材料”、“给物品分类”的活动,知道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物品。](二)描述物品及材料的特点1同学们的分类非常准确,这八种材料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你准备用怎样的方法来观察它们呢?(看:颜色,形状;敲、听:声音;摸:冷热、光滑与粗糙,掂重量等方法)2小组活动:接下来就用你们的方法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用打“√”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单二中。3学生描述,教师适时引导补充其他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的活动训练学生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区分常见8种材料的特点。](三)识别制作铅笔盒和文具的材料1.看来大家对于这8种材料的特点已经相当了解了,你观察过自己的铅笔盒和里面的文具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吗?2.小组活动观察。3.全班交流。(教师追问: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来制作这一部分,这种材料有什么优点?找不同材料做的同种物品,追问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材料来制作呢?)[设计意图:观察铅笔盒和文具用什么材料做成,加深对材料的特点认识,知道不同材料可以做成同一种物品,发现生活中一种物品有时由几种材料组合做成才能更好发挥功能。]三、巩固与拓展1.看来不同材料的功能还真大不相同呢,鞋厂客服昨天接到了顾客的电话,需要订做一双特殊的鞋子,我们来看看顾客的要求是什么吧(播放视频),你能根据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帮助它吗?2.你准备用哪些材料来制作鞋子的不同部分呢?把你选择材料的理由填在记录单三中。3.小组讨论:选择制作鞋子的各个部分的材料并注明理由。4.全班交流选择原因。5.同学们的设计各有特色,看来你们都有成为设计师的潜力呢。[设计意图: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制作材料,让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板书设计】1.认识常见材料物品:课本玻璃杯饮料瓶红领巾木棍陶瓷碗雨花石手串金属勺材料:纸玻璃塑料布料木材陶瓷石材金属【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初次教学本课内容时,我是按照“辨认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辨别制作物品的材料-按材料给更多物品分类-口头辨别描述生活中常见8种材料的特点-观察文具盒及文具的制作材料-为特定物品选择制作材料”的逻辑展开教学活动的。在实际执教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到的“天然物与人造物”的相关知识对于他们关于本课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会认为制作“书本”的材料为“木材”而非“纸”,制作“碗”的材料为“泥土”而非“陶瓷”。加上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引导不够有效,课堂上即便在辨别制作物品的材料这一环节讨论了很长时间,在按材料给物品分类这一环节学生对于部分物品的分类依旧不准确,以至于本课后面的内容开展也很困难。在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认知水平反馈而进行了教学设计上的不足的反思之后,我意识到,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较弱,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并判断、描述各种材料的特征”上,而非纠结于“陶瓷”到底是不是来源于“泥土”,“纸张”和“木材”究竟是什么关系。因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了“描述物品及材料特点这一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掂”、“听”等多种方式观察制作物品的材料的“颜色”、“孔隙”、“轻重”、“光滑与粗糙”、“是否有光泽”、“是否有斑纹”等多方面特点。在观察的同时配合记录单用打“√”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小组活动结束后在汇报环节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出观察的结果。总言之,本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观察方式从多个方面观察物品及材料的特点,即学会一种“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科学理论知识。学会了基本的方法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接下来的科学学习,学生对于各种材料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多,也能够利用已经学到的多种方法去认识、辨别更多常见甚至是不常见的物品的制作材料的特点。简言之,这节课可以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各种各样的杯子福建省福清市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林如琰【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单元第二课,在第一课对各种材料的简单认识上,将研究聚焦在杯子这样一个具体的事物上,在对材料辨识的基础上细化对各种材料特点的认知。本课有三个部分组成:(1)观察辨别生活中常见杯子的材料。(2)观察、比较、描述各种材料的杯子的不同特点,并针对不同的材料特点,提出简单的问题。(3)观察、描述保温杯的材料,并说出使用这种材料的目的。这三个环节从“辨别材质”到“探究特点”,再到“了解用材目的”,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引领学生从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渐发现杯子中隐藏的科学奥秘。【学情分析】杯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物品,日常使用也比较频繁,但大多数孩子对杯子用材以及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并不是很关注,因此对不同材质的杯子的特点的认识就不会很全面。【教学目标】1.能观察辨别生活中常见杯子的材料,认识不同的材料可以制作同一物品。2.观察并描述不同材料的杯子,发现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点;并能针对不同材料特点,提出简单的问题。3.观察并描述保温杯各部分的材料,并说出使用这种材料的目的。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规则进行合作研究学习。【教学重点】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并描述不同材料的杯子,发现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点;并能针对不同材料特点,提出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观察并描述保温杯各部分的材料,并说出使用这种材料的目的。【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板书(板贴)、音频、视频。学生材料:(1)认识特点环节:第一组:玻璃杯、陶瓷杯。第二组:陶瓷杯、金属杯。第三组:纸杯、玻璃杯。第四组:金属杯、木头杯。(2)了解用材目的环节:每一个小组一个保温杯。【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聚焦话题1.师:你们会猜谜语吗?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则谜语?出示谜面:前后一个样,独耳旁边站。天天大口张,喝水不吃粮。2.讲述:谜底是?对了,杯子板书:杯子(贴图)3.今天,林老师带了一群杯子小伙伴一起来到了我们班上,想考考你们,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设计意图:猜谜语导入入课快,而且能够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导入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二、辨别生活中常见杯子的用料1.师:瞧,这儿有7个用不同材料做成的杯子。你能看出它们是什么材料做的吗?生:汇报交流2.师:你们的眼睛可真厉害!一眼就看出了这些杯子制作的材料,那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杯子各自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各种各样的杯子”。(板书——2.各种各样的杯子)[设计意图:通过“接受杯子挑战”的游戏(情境),了解学生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已有认识。同时又聚焦本课要探究的问题——“不同材料的材料各自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三、认识不同材质杯子的特点1.师:为了让同学们观察得更清楚,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四组杯子,他们分别是:第一组:玻璃杯、陶瓷杯第二组:陶瓷杯、金属杯第三组:纸杯、玻璃杯第四组:金属杯、木头杯2.师:想知道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杯子各自有什么特点,你们会用哪些好办法来观察呢?生1:看一看3.师:看什么?生:看杯子的颜色形状4.师:这些材料还可以做成其他的颜色和形状吗?看来呀,颜色和形状跟材料本身的特点关系不是很大,对不对!那咱们应该看什么呢?老师给同学们提一个醒,如果我把玻璃杯和其他材料的分开,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观察材料的透明度)生2:捏一捏5.师:捏一捏感受杯子的什么?生:软硬生3:摸一摸6.师:那摸一摸呢?生:感受杯子的光滑还是粗糙?7.师:有补充吗?杯子是用来装热水的,所以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倒上热水以后再摸一摸,感受一下不同材料制作的杯子有什么不同感觉。生4:掂一掂8.师:这两个环节都是用手来感受的,现在林老师再用手做一个动作,你们知道这个动作叫什么?它可以感受杯子的什么特点?生:掂一掂,可以感受杯子的轻重。9.师:小结,非常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观察方法,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咱们分别用刚才的四种方法分别来观察这四组杯子。为了节约时间,前三组杯子,每两位同学为一组共同观察,观察以后交换材料继续观察,第四组杯子老师倒上热水后送到每个小组桌子的中间,同学们在不移动杯子的情况下,把手拢在杯子的旁边,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热水是刚刚烧开的,观察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打翻热水,小心烫伤哦。另外观察完以后,请小组长组织好本组成员,共同填写实验记录单。学生交流:10.师:了解了各种材质的杯子的特点,如果请你来选出你心中最喜欢的杯子,你会选什么杯子,为什么这么选呢?指导学生用:我心中最喜欢的杯子是,因为;来回答。11.师:看来呀!不同材料可以做成同一件物品,不同材料做的物品它的特点都不相同的。[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探究要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工具观察事物。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教师精心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指导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更明确观察的任务,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四、学会提出问题,思考解决办法1.师: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了心中最喜欢的杯子。那,还有一些同学们不喜欢的杯子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存在什么问题?2.学生回答后板书:纸杯:太软金属杯:烫手玻璃杯、陶瓷杯:易碎塑料杯:不环保……3.师:是啊!看着大家都说不喜欢纸杯,林老师忍不住想:纸杯太软怎么办?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生:可以买一个塑料的纸杯套4.师:你真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孩子。纸杯一定会感谢你的。5.课件显示:提出问题:纸杯太软怎么办?解决办法:套上塑料的纸杯套的纸杯图片6.师:谁能像刚才这样,针对纸杯的缺点提出问题,然后再思考解决的办法,把不喜欢的杯子都变成大家喜欢的。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和解决的办法。7.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想出了这么多解决的好办法?[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是思维能力和已有词汇量的限制,尚不能清晰、全面、系统。在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给予一定的拐杖,如追问、复述、句式辅助等等,以帮助学生理清想法,清晰表达。]五、探究保温杯各部分用材的目的1.师:我这还有一个杯子,瞧!它就是保温杯!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保温杯结构图,杯体、杯盖、胶垫、杯嘴、开关、密封圈。2.师:我认真地观察了保温杯,我发现它是由好几种材料做成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保温杯各个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吗?接下来请各小组的小组长拿出保温杯,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它的各个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为什么选这些材料?3.学生观察后汇报。杯体:外面是塑料做的,里面是金属做的;塑料隔热性能比较好,金属保温性能比较好。杯嘴和杯盖:是塑料做的,塑料导热性能比较差,不烫嘴。密封圈和胶垫:是硅橡胶做的,硅橡胶耐高温,不易变形,能有效的防漏。师引导辨别塑料和硅胶。4.师:刚才同学们认为除了杯体的内部以外,其他部分都是用塑料做的,你们看看,你们所说的这些塑料都一样吗?生:不一样,密封圈和胶垫比较软,其他的都很硬。5.师:非常好,观察的特别仔细,那么老师告诉你,胶垫的材料并不是塑料,而是硅橡胶,硅橡胶是有机硅的一种?为什么胶垫和密封圈要选用有机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从这段视频中找到答案!6.视频补充介绍有机硅的特点和用途视频内容:大家好,我是有机硅。你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吗?我是从硅矿中提炼出来的,比如:石英石、沙子、岩石等都会含有有机硅。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主要在沙滩、沙漠中提取,耐高温达240℃,耐低温可达零下40℃.我还能做很多很重要的工作,比如食品级应用,如蛋糕模、厨具、冰格、婴儿奶嘴等,完全符合美国FDA、LFGB标准7.师:简单地介绍一下,FDA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英文缩写,通过FDA认证的物品对人体是确保安全而有效的。看完视频,谁来告诉老师,胶垫和密封圈为什么用硅橡胶来制作?生:硅橡胶既耐高温达240℃,又耐低温可达零下40℃,这样不易变形,能有效的防漏。8.师:看来呀!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不同材料的优点集中起来,做成人们想要的物品。[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观察保温杯各部分的选材,思考选材的目的,将学生对材料特点与功能之间的初步发现迁移至新情境,再次巩固学生对各种材料的认识。由于,在保温杯中,硅胶这种材料是前面所没有接触到的,因此,教师通过一个剪短动画视频进行介绍,适当拓宽教材内容,让学生对保温杯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六、拓展延伸,宣传健康知识1.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好多材质的杯子的特点,那么选杯子只要了解杯子的特点就可以了吗?我们来看看科学小博士是怎么说的?2.视频内容:科学小博士:同学们,什么样的杯子是安全的呢?(出示纸杯)纸杯,不一定,有的纸杯,为使纸杯看上去更白,加入大量荧光增白剂,这种荧光物质会让细胞产生变异,一旦进入人体就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出示彩色水杯)彩色水杯很漂亮,可是当杯子盛入开水,或者酸碱性饮料时,这些颜料中的铅等重金属就会溶解在液体中,人们饮进带化学物质的液体,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出示塑料水杯)塑料水杯摔不碎,小朋友喜欢,可是塑料中常添加增塑剂,用塑料杯装热水时,有毒的化学物质就会稀释到水中。(金属材质水杯)金属材质的水杯如不锈钢等,在酸性环境下,金属有可能被溶解出来,用于喝咖啡,柳橙汁等酸性饮料并不适合。(出示木质水杯)纯天然的木杯子,没有经过化学品的涂擦,这些都是健康的。如果是有化学成分的,建议还是不要使用为好。(出示无上釉的陶瓷杯)杯子内壁没有颜色,材质安全,能耐高温,喝热饮是最好的选择。(出示玻璃杯)玻璃杯不仅通透好看,容易清洗,而且不含有机的化学物质,所以用玻璃杯喝水是最安全的。3.师:孩子们,看完科学小博士的介绍,你们又会选什么样的杯子呢?4.师:可是,到了冬天,陶瓷杯和玻璃杯保温性能不够,爸爸妈妈给我携带的还是金属制作的保温杯,那咱们保温杯不能装哪些饮料呢?谁能从刚才科学博士的介绍中找到答案。看来今天的这节课同学们都很有收获,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不仅用杯子喝出科学,更喝出健康。[设计意图:在生活中不同材料的杯子对我们人体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像“什么样的杯子更安全”这样和小朋友的生活、身体息息相关的话题,本课一定不能落下。做为结课,它既是对各种不同材料的杯子特点的有益的补充,又普及了一个科学选择杯子的健康观念。]【板书设计】2、各种各样的杯子看一看捏一捏掂一掂倒入热水摸一摸3.神奇的新材料江苏郑慧【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中的第三课《神奇的新材料》,课程内容是依据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标准设计的,对应新《课标》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一条,其中二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是“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和舒适”。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观察探究了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本课学生通过观察雨打不湿荷叶的现象,动手制作不沾水不沾灰的“材料”亲身体会新材料的神奇,并引发兴趣探知、了解更多的新材料。【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好奇心,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要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但是低年级学生观察描述能力较弱,可以使用集中观察共同描述的方法,互相启发,共同交流。【教学目标】1.发现荷叶不沾水、水滴卷走荷叶上粉笔灰的奇特现象。2.能用蜡烛火焰熏黑纸杯底,并发现蜡烛黑灰不沾水、水滴卷走黑灰上粉笔灰的奇特现象。3.知道一些新材料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4.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互相交流。【教学重点】了解一些新材料及其用途。【教学难点】用蜡烛火焰熏黑纸杯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资料,火柴或打火机。学生材料:烧杯(装少量水)、纸杯、蜡烛、滴管、粉笔、记录单、抹布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1.《江南》(多媒体出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了,大家还记得吗?2.看来大家都非常棒!那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里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呀?(鱼和莲的故事)鱼大家都见过了,那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荷塘?荷塘的景色美不美?(美)雨中的荷塘景色更美,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播放雨中荷塘视频)3.大家有没有发现,荷叶上有很多的小水珠?荷叶上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呢?(雨滴在上面)下雨的时候雨会打湿地面,打湿我们的衣服,头发等等,但是为什么打不湿荷叶呢?(生答)[设计意图:通过古诗的导入,使孩子们在美的意境中慢慢走入课堂,从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入手更容易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加继续探索的求知欲。]二、探索“雨打荷叶”的秘密1.出示荷叶图片。2.你看到荷叶上有什么?它是什么样的?雨滴为什么打不湿荷叶呢?(学生猜想)3.老师这里有荷叶,每个小组给荷叶上滴水试试,在实验的过程中继续思考水滴为什么打不湿荷叶呢?(分发荷叶)4.学生实验,并交流汇报。5.现在我们再往荷叶上撒点粉笔灰试试。6.同学们真棒,都能观察到荷叶的表面有一层细细的绒毛,就是它阻挡了水滴和灰尘。7.那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沾水不沾灰的东西呢?(生答雨衣、防水布等)它们之间都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都有不沾水不沾灰的特点)8.那老师就有疑问了,荷叶是因为有一层细细的绒毛可以阻挡水和灰尘,那雨衣也有细细的绒毛吗?(没有)那它为什么还能不沾水不沾灰呢?因为雨衣的表面包裹了一层防水的材料,这些神奇的新材料都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探究一下这种神奇的新材料。(板书:神奇的新材料)[设计意图:从“雨打荷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防水的例子,能初步了解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并且把科学课程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三、做“蜡烛灰上滚水滴”实验。1.实验之前先讲实验要求:用火要注意安全;纸杯在火焰上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两秒,要反复熏黑。滴水时不要滴太多;水太多会影响实验效果。实验结束后要整理好桌面和实验器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2.现在我们知道怎么做实验了,那大家一起帮老师看看,我做的对不对。(教师演示:故意做错误的示范,让学生主动思考实验过程应该怎样正确操作。)3.大家真是非常棒呢,看来大家都已经知道怎么做实验了,那我们一起来做吧!看哪个组最先找到蜡烛黑灰的特点哦!4.学生做实验并自主探究。(实验步骤详见实验单)5.学生交流讨论。6.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呀?(水滴可以在蜡烛黑上滚来滚去,打不湿蜡烛黑)那撒上粉笔灰以后呢?(粉笔灰都被水吸走了)为什么呢?(生自由回答)7.小结:蜡烛燃烧产生的黑色物质具有防水的作用,并且还不沾灰尘,只要水滴滚过灰尘就会被带走,这种不沾水也不沾灰的特点是不是跟荷叶还有雨衣一样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添加了这种神奇的物质以后都具有这种特殊的性质了呢![设计意图:经历一次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从实验走向现实生活中的纳米布料,并亲身体验这种神奇新材料的特别之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触。]四、科技改变生活1.同学们,请看教材第10页,这种有自净作用的布料叫做纳米布料,是人类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明的,这种布料像荷叶表面和蜡烛黑灰那样,不沾水,不沾灰。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材料被研制出来,用于制作造性能优异的产品。2.讲到这里老师又有一个疑问了,我们一直在说的纳米材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呀?只是一种布料的名称吗?(生自由回答)3.播放纳米材料视频。4.原来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呀,而且纳米还可以制作这么多的材料,在未来的应用还这么广泛,看来这种材料还真是神奇呢,同学们等你们长大了,想利用纳米材料制作些什么来方便我们的生活呢?5.在我们的身边除了纳米材料还有哪些随处可见的新型材料呢?(生自由回答)比如:有自净作用的纳米面料;防水防晒的复合木头;安全的钢化玻璃;雷达不易发现的隐形飞机等等。(师适当补充)6.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真是越来越像一个个小小的科学家了呢![设计意图: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并从学到的知识拓展到未来你可以利用这种神奇的新材料制作什么东西,展开头脑风暴进行深度思考,使其向真正的科学家更进一步。]【板书设计】3.神奇的新材料不沾水荷叶、蜡烛灰纳米材料不沾灰【课后反思】这节《神奇的新材料》上下来总体有四个感受:第一是孩子们对于这种新型的材料非常感兴趣,这节课的设计也非常吸引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荷叶和蜡烛黑灰的特点,引入到新型材料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由浅入深逐一渗透,孩子们容易接受。第二是现代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动手的时间比较少,以至于课堂上的动手能力也较差,关于熏蜡烛黑灰的实验,我反复强调了多次,到真正的实验阶段所呈现的效果还是差强人意,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让孩子们多动手,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三是纳米布料那一段,由于纳米布料没有选好,所以孩子们并没有体会到它和荷叶的相同特点,在最后一次修改中就把那一个环节去掉了。在实验当中我只当是普通布料给孩子们讲了一下普通布料与纳米布料的不同之处,也算是让孩子们亲眼看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最后就是全课前面节奏太慢,后面节奏太快,在科技改变生活中,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去说未来你想用纳米材料创造些什么来方便人类的生活。这就没有起到拓展的作用。总之,这节课上的并不让我满意,在课堂组织方面还要继续下功夫,还请大家多批评指正!4.磁铁的吸力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太行小学朱艳琴【教材分析】本节课为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玩磁铁”的第一课,旨在带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初步探索磁铁的性质,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节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游戏“钓鱼活动”,引出磁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原有认知冲突,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第二部分: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磁铁能吸铁、镍等材料的物质,了解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能隔空吸铁,磁性能传递等性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步骤,体验“做科学”的乐趣。第三部分: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明晰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更喜欢游戏,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对于磁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所接触,对磁铁能够吸铁也有一点了解,但是这些认识是混沌的,零散的、片面的。另外二年级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活动中既要大胆放手,又要注重引导。【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2.知道磁铁能吸引铁、镍等金属,磁铁可以隔着物体吸铁,磁性可以传递,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用科学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3.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秘密,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养成主动探究,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究和发现磁铁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质疑。【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水槽、各种材料及黏土做成的鱼(建议:内加的材料学生最好能认识,好区分,好找规律)、钓竿、磁铁、烧杯、回形针、实验记录单、实验袋(磁铁、凤尾夹、钥匙铁丝、垫圈、螺帽、铁钉、一角硬币、一元硬币等)学生材料:各种各样的磁铁。【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谈话:喜欢游戏吗?我们来玩个“钓鱼比赛”的游戏,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谁钓到的鱼最多。(选几名同学进行钓鱼比赛,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当裁判)(汇报成绩)请钓鱼数量最多的同学,谈谈他的钓鱼技巧。(如果学生说到吸铁石时,帮助学生纠正吸铁石的科学名称——磁铁)2.谈话:原来秘密藏在钓竿上,钓竿的前面装了磁铁,我们就是靠磁铁的吸力把鱼钓上来的(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出磁铁,激发学习兴趣,揭示本课研究活动的主题]二、学习活动活动一:认识磁铁能吸铁、镍1.观察:提问:磁铁能吸起什么样的物体?(学生猜想并回答)金属做的物品都能被磁铁吸起来吗?我们一起动手来验证。请小组长将实验袋内的材料取出来,放在课桌上,观察这些金属物品,思考:这些物品都能被磁铁吸起来吗?把你们认为能被磁铁吸引的放在一边,认为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放在另一边。(学生操作)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来吸吸看。2.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跟你们的预测一样吗?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铁一类的物质)质疑:(举起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同学们,这两种硬币都能被磁铁吸引吗?这是为什么呢?让小博士来告诉你(PPT)我们现在能得出怎样的结论?(磁铁能吸铁)磁铁除了能吸铁,还能吸引镍这种金属(板书:能吸铁、镍等)[设计意图:通过在游戏中观察、分析、质疑,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铁、镍等一类物体的性质。采用“实物摆放式报告单”,直观、省时、高效,还易操作,改革实验记录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活动二:玩磁铁,认识磁性能传递、磁铁能隔物吸铁、隔空吸铁等性质1.谈话:磁铁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玩一玩,看看谁能在玩中发现问题,玩出学问。要求:在玩中认真观察、有所发现,用简单的语言或画图的方式记录你们的发现,比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也可以给自己的玩法取个有趣的名字。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总结。3.活动结束后谈话:请各组及时整理好材料(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没有完成记录的小组抓紧时间完成记录单,填完的小组再充实一下,准备交流。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磁铁能隔物吸铁、隔空吸铁、磁性能传递。(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师:哪个小组最想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有哪些重大的发现?发言的同学要清楚地说明你们的发现,也可以演示给同学们看,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结束后进行补充和质疑。生:我们发现磁铁吸回形针时,一个接一个吸了一串。师:能演示一下吗?其他小组有没有跟他们一样的发现?这是为什么?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的发现?生:我们发现磁铁隔着课本也能吸铁。师:隔着其他物体能不能吸铁呢?试一试师:还有不同的玩法吗?生:我们发现磁铁不用碰到回形针,就能把回形针吸起来。师:也发现了这个秘密的小组举手。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了这么多磁铁的秘密,我为你们感到骄傲。[设计意图:通过玩磁铁活动认识磁铁的性质。二年级的学生喜欢玩,喜欢动手,但让二年级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方法的指导,如怎样操作、观察什么、怎样记录、在实验结束后整理材料、完善记录,汇报交流时注意倾听等。因此设计有收有放的玩磁铁活动,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边玩、边思考、边发现、边总结,感受探究的乐趣]三、应用与拓展:利用磁铁,尝试解决问题,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新的疑问。1.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磁铁能隔空吸铁、还能隔物吸铁,下面我们来看猫和老鼠一段动画片,看看动画片中Tom和Jerry利用了磁铁的哪些性质捉弄野猫的?(视频播放猫和老鼠动画片段)学生回答2.磁铁的这些性质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和困难呢。老师这里就遇到了两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ppt出示问题)(1)老师干活时不小心把几个回形针掉进鱼缸中,不能惊扰到鱼,也不能弄脏水,想办法取出回形针。(讨论后利用老师提供的有水的烧杯和回形针试一试)(2)小朋友的钢尺掉进了下水道,胳膊不够长,怎么办?(钢是杂质很少的铁)谈话:同学们太厉害了,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动脑,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名发明家的潜质了。看,打捞磁铁,就是在一块磁铁上加了一根绳子制成的,广泛用于水中、下水道、淤泥里打捞铁质物体,如果用磁力更大的打捞电磁铁还可以打捞更大更重的铁质物体。3.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学生举例)关于磁铁的用途,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PPT补充)谈话:这是什么?(出示磁悬浮列车图片)提问:列车为什么会悬浮?课后可以拿一支铅笔和两个环形的磁铁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解开其中的秘密。4.磁铁的应用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找一找。[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学科学是为了用科学,科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让学生更爱学科学的目的]5.谈话:同学们,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磁铁还有好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玩磁铁,看看还能有什么新发现?也可以用磁铁做一个玩具,比比谁做的新奇、有趣。(PPT提示:玩磁铁时,不能靠近电视、电脑,也不能靠近手表、磁卡,其中的原因,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揭开)。[设计意图:布置课后继续玩磁铁,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后]【板书设计】4.磁铁的吸力能吸铁、镍磁性能传递隔物吸铁隔空吸铁【课后反思】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探究方法1.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效注意时间短,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就不能以单一的方式进行,本节课采用了游戏、玩、看动画等方法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二年级学生写字比较慢,有好多字不会写,因此在探究磁铁能铁、镍等一类物体的性质环节,采用“实物摆放式报告单”,要求学生把认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放在一边,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放在另一边,这样直观、省时、高效,还易操作,改革实验记录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简单的语言或画图的方式记录发现”,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活动发现,也为探究结果的呈现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3.在热火朝天的探究活动后,提醒学生整理材料、完善记录单、准备交流,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喜欢玩,玩着玩着就忘记了记录,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给学生一点缓冲的时间完善记录和准备交流,也能提高汇报交流的质量。二、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就是伟大的发现者“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设计“玩磁铁”的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学生不仅发现了磁铁能隔空吸铁、隔物吸铁、磁性能传递等性质,还发现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学生的这些发现也超出了我的预设范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还想学生能不能发现磁铁的这些性质?如果发现不了怎么处理?结果学生的表现带给我意外和惊喜,我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应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以下是几个小组的记录,虽然没有那么科学、严谨,但却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思维。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课堂40分钟只是一个时间的定量,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课堂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离开教室,也是我们期望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将要结束时,我提出了课后试着用铅笔和两个环形磁铁尝试解开磁悬浮列车的秘密,同时布置学生课后继续玩磁铁、用磁铁做一个玩具,旨在保持和延续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将探究延伸到课后。课堂虽然结束了,学生对磁铁的探究才刚刚起步,如何保证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活动真实、有效地开展,也是我要思考和努力的目标。5.磁铁的两极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经开第六小学孙彩月【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玩磁铁》中的第2课。磁铁是学生常见到的一种“玩具”,对于磁铁学生已有初浅的、零散的认识。本单元从认识磁铁开始,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用途与它的性质是密切联系的。本课意在启发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发现磁铁上磁力的强弱,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磁极的概念,了解磁极指示南北,磁极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质。在设计、操作、分析磁铁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积极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发散善创新、好奇心重喜欢玩,抓住学生这样的特点来设计本节课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玩磁铁中“玩”的教学活动方式能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究磁铁的科学现象。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磁铁,知道了磁铁有吸力,同时学生肯定在生活中玩过磁铁,在这种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进行本节课教学——探究磁铁的两极。【教学目标】1.知道磁铁的磁极吸力最大、磁极能指示南北、同极相斥和异极相吸。2.根据磁铁指南北的现象,能标示出磁铁上的S极、N极。3.利用所学进行分析,知道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4.了解利用科学技术能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教学重点】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让悬吊的条形磁铁自由旋转并逐渐静止。【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类磁铁1套、铁钉、纸盒、木支架、棉线、磁铁小车2个学生材料:条形、蹄形、环形磁铁各1个、铁钉、纸盒、磁力小车2个【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今天的科学课请来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它叫什么?(磁铁)2.磁铁的种类很多,为了方便区分,科学家根据它们的形状起名字,它是什么形状的?可以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教师出示常见磁铁的图片,指导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命名。)3.总结:按照形状不同可分为:条形磁铁、圆形磁铁、环形磁铁、球形磁铁、蹄形磁铁(出示马蹄图片)4.导课:磁铁形状各异,都在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磁铁)[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明白磁铁的种类多样化,方便后面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命名磁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讲授新知活动一:认识磁铁的磁极1.提问:关于磁铁,你知道些什么?2.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回答。3.教师总结:磁铁能吸铁、镍等金属。4.追问:磁铁能吸铁钉吗?5.用磁铁吸铁钉时,哪一部分吸的多?中间还是两端?6.教师指导学生猜测,接下来做实验验证。实验器材:磁铁、铁钉、纸盒实验过程:(1)整个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水平放在均匀铺排的铁钉中,轻轻拿起来观察哪个位置吸得多。(2)指导学生齐读实验过程,并提出疑问:①怎样铺铁钉才叫“均匀”?②“整个磁铁放在铁钉中”怎样放?(3)指导学生演示以上两个问题,教师纠正,指导学生分组做以上三个实验。7.学生汇报实验发现,教室总结:磁铁上有的地方磁力大,有的地方磁力小。磁铁上磁力最大的部分叫磁极。8.提问:条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有几个磁极?蹄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有几个磁极?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有几个磁极?(让学生指一指,教师结合实物讲解)9.总结:磁铁有两个磁极,磁极的磁力最大。[设计意图:实验前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避免错误结果对学生的误导。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对现象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活动二:探究磁极的指示方向1.谈话:磁铁的两极有两个小秘密,藏在神秘山洞中,只有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小侦探才能发现,你有信心能找到吗?2.(营造神秘的气氛并播放一段有神秘感的音乐)指导学生齐读神秘山洞的提示,教师演示实验,并讲解实验过程。①把条形磁铁水平悬挂在支架上,让它能自由转动,静止后,仔细观察条形磁铁的两极,指向哪里?②随便转动一下磁铁,再等它静止后,观察磁铁的两极,指向哪里?3.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提示教室里的东南西北方向。4.总结:不管如何放置,磁铁静止时,条形磁铁的一端总是指向南方,另一端总是指向北方。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5.提问:为什么用NS表示?用别的字母表示可以吗?6.讲解:“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磁铁指北的一极叫N极,指南的一极叫S极。(板书)[设计意图:用小秘密营造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完整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活动三:探究磁极的互相作用1.谈话:神秘山洞中寻找第二个磁极的秘密,第二个秘密藏在磁铁小车中。2.神秘山洞提示:水平桌面上的磁铁小车可以自己移动吗?不用手接触小车怎样让它移动?3.教师演示:①两个磁铁小车的N极相靠近。②两个磁铁小车的N极和S极相靠近。4.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并引入“吸引”、“排斥”两个词。6.提问:刚才的实验中用了什么极靠近什么极?还能将什么极靠近什么极?7.引导学生将四种情况回答全面,并板书。N--NS--SN--SS--N8.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9.按照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如下:排斥吸引同极异极N--N排斥吸引同极异极S--SS--NN--S10.提问:小侦探们,你发现了磁极的第二个秘密了吗?是什么?11.总结:磁铁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板书)12.追问:其他的磁铁有没有这样的性质?比如环形磁铁?13.教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说出看到的现象。14.总结:环形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活动四:拓展应用1.讲述:科学家们利用磁铁的这个特性,制造出了一种高科技的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就是利用了同极相斥的原理。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详细了解一下吧。2.播放磁悬浮列车运行的原理。[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出磁极的四种靠近方式及填写实验记录单,培养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设计的板书清楚明朗,学生能通过观察黑板,找到规律,进而自己总结出磁极的第二个秘密。磁悬浮列车的视频让学生体会科学应用于生产生活,能造福人类。]全课小结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快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3.教师适当纠正补充。[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布置作业了解更多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利用磁铁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和生活的联系。]【板书设计】磁铁的两极【课后反思】《磁体的两极》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探究过程: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大的地方叫磁极,探究磁铁的两个磁极能指示南北,知道磁铁的磁极有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经过反复修改、磨课、更换实验器材、完善实验过程,这节课总算是初步完工。在磨课的过程中曾宝俊老师和贾雅琴老师给我极大的支持,每一稿都做了专业的点评和建议,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确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本节课有一些处理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列举如下:1.把课堂交给学生。磁铁是学生熟悉的一种“玩具”,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打开兴趣之门,让学生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了解磁铁更多的科学性质。2.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联系紧密,教师营造神秘的情境,好奇心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磁铁,如果能在营造的神秘情境中加入音乐效果会更好。3.水平悬挂的磁铁的磁极能指示南北这个实验要避免其他磁铁或铁质品的干扰,如多媒体外部铁皮会影响磁极指示方向,因此在课前要考察教室,实验时要尽量远离影响因素。4.学生很容易发现磁极的互相作用,只有一组或两组汇报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没有普遍性,而且没有让全班参与。如果用一张大表汇总全班的实验结果再从中总结规律更有说服力,结论也有自己的功劳,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会更高。6.自制指南针福建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夏丽萍【教材分析】《自制指南针》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属于“设计与技术”类型。本课双线续接,先实践,后拓展视野。其中,主体活动按照仿制的一般过程(工程实践)展开:认识——仿制的基础;自制——仿制的行动;测试——仿制的效果检验。然后,阅读资料——拓展视野。本课教材注重把科学原理渗透在制作的过程中,如磁铁指南北的性质、技术手段的应用如磁化铁质物品成小磁针、数学知识的融入如磁化钢针时摩擦次数的要求等。本课侧重设计和技术的应用,要求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目标运用已有的科学概念及原理来进行设计与制作,让学生经历选择材料和工具、设计并制作指南针的过程,初步学会指南针的制作方法,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创造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方位,知道东、西、南、北。对于指南针,学生在生活中略知一些,但是没有具体地接触过指南针。本课在前两课学习了《磁铁的吸力》和《磁铁的两极》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制一个指南针,是一个动手操作设计制作类课型。这节课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是关键。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二年级孩子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这一实际,适当降低操作难度,通过小资料提示、微课视频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还应充分考虑到1节课只有40分钟的限制,不要过于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应把课堂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自制的指南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上,从而引导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创新,探索制作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认识指南针的结构,知道使用指南针的方法。2.经历自制过程,能自制指南针,会使用自制指南针辨别方向。3.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史及应用,知道手机上使用的是卫星定位系统。【教学重点】会磁化钢针,并能让磁针自由转动制成指南针。【教学难点】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指南针、钢针、磁铁、木塞、课件、视频。学生材料:指南针、钢针、磁铁、木塞、托盘、水、“东南西北”贴纸、蓝色彩笔、记录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师:这节课,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闯关游戏,比比谁能顺利通过关卡,你们想玩吗?我们来看看首先要挑战什么呢?闯关游戏一:1.先来看一段动画,问题就藏在里面哦。(播放视频《导入指南针》。)2.你能帮视频中的小男孩想想办法吗?怎么确定哪边是北呢?[预设]:A.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对,在二年级上册时我们学过用这个口诀判断方位,但是用这个口诀的前提是先确定哪边是北才能用这个口诀,怎么确定哪边是北呢?B.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C.指南针。……(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出研究问题从而引出学生对指南针的已有认知。]二、新授(一)认识和使用指南针1.初次使用指南针(1)师: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已经认识指南针啦。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了这位新朋友。(出示指南针。)你了解它吗?它是起什么作用的?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小结,并通过视频进一步了解指南针。(播放视频《指南针简介》。)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旅行、航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师:通过刚刚视频里的介绍和课件上这幅图,你能说说指南针的结构是怎样的吗?它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指南针主要由方位盘、磁针两部分组成。)(3)师:怎么使用它呢?待会给你们2分钟时间,请你们试着使用指南针来判断一下我们教室的北在哪边?比比哪个小组先判断出来。你们敢接受这个挑战吗?学生分小组玩指南针。2.再次使用指南针(1)师:你们都判断出教室的北在哪边了吗?会用指南针了吗?(刚刚有些小组很快就判断出来了,有些小组还不太会使用指南针)那我们就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学习一下吧。(播放视频《指南针使用方法》。)我们可以按这样的方法来使用指南针:①平放指南针,让磁针自由转动。②待磁针静止后,轻轻转动方位盘,使盘上的N与磁针的红色端重合。③根据方位盘上的方向确定周围的方向。(2)师:看完这个视频,你会用指南针了吗?再给你们一次机会,重新确定一下教室的北在哪边?学生分小组再次用指南针确定教室的北。师小结。[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怎样用指南针确定方位,然后再规范指南针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为用自制指南针辨别方向作铺垫。](二)自制指南针1.用水浮法自制指南针闯关游戏二:(1)师:恭喜小朋友们都顺利通过了关卡,已经可以在教室里用指南针判断北在哪里了,给自己一点掌声吧。接下来我们要进入更大难度的挑战:刚才视频里的那个小男孩和他的小伙伴小西小诺一起去树林里玩,天快黑了,他们准备回家,可是他们迷路了,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只记得家的方向在北边。他们好发愁呀,怎么判断方向呢?小男孩摸了摸衣服,居然在口袋里发现了一枚缝衣针、一块磁铁和一个木塞,有办法利用这些仅有的材料自制一个指南针来辨别方向吗?(板书:)小组讨论说说。[设计意图:用故事场景把学生带入到实际场景中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想自制指南针的欲望,并积极思考制作指南针的方法。体现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2)讨论前,老师有一点小提示,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小资料(带拼音)人们很早就发现,铁钉、钢钉被磁石接触或摩擦后,会具有磁性,还发现同样用磁石摩擦,钢针比铁针、铁片具有的磁性强一些。师:这段小资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怎样利用有限的材料自制指南针呢?请小组讨论一下。(水浮法,悬挂法……)师:对,孩子们真聪明,在户外缺乏材料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磁铁摩擦缝衣针,使缝衣针带上磁性,然后把带有磁性的缝衣针放在木塞上,再把木塞放到水中,让它自由旋转,就可以帮我们找到方向啦。(板书:)(或者把摩擦后的缝衣针悬挂起来让它自由旋转,也可以指示南北。)(3)师:我们待会就在教室里模拟一下这个情景,自制一个指南针,想做吗?提示:制作中只能用材料包中的材料,不能添加自己的材料。在实际工程制作中,材料也是受一定限制的,比如预算是有限的,没钱就不能再买了。[设计意图:“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是新课标中技术工程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此作为提示,让学生初步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先学习一下怎么做: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视频《自制指南针》。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同一方向;安全教育。学生分小组制作指南针。2.用自制指南针辨别方向(1)师:小朋友们的指南针已经制作成功,那怎么确定你们做的指南针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呢?(生:在刚上课时我们确定了教室的北,现在观察我们自制的指南针哪边朝教室的北,就可以确定自制指南针的北了。)(2)师:请小朋友们观察钢针所指的方向,把它指南的一端涂上蓝色。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在托盘边沿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3)师:你们自制的指南针指示的方向是否准确呢?老师手上有一个更先进的手机指南针,它是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来确定方向的。我们用它来验证一下吧。(展台投影出手机指南针,和全班小朋友一起核对自制指南针指示的方向是否准确。)[设计意图:考虑到二年级孩子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这一实际,这一环节通过阅读提示资料、师生讨论、微课视频等方式适当降低难度,帮扶孩子经历从设计到制作指南针的过程。]三、总结拓展1.了解不同样式的指南针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这些关卡都顺利通过,会自己制作指南针啦,那古人是怎么制作指南针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阅读小资料:思考、回答:这些指南针有什么共同点?小结:无论哪种样式的指南针都有这样的共同点:磁性指针、自由转动。2.拓展延伸师:你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再做一个指南针吗?然后用你自制的指南针测定一下家里的大门朝哪个方位?并和家长一起讨论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而又要基于制作的原理,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了解发明的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学以致用,把自制的指南针用于辨别生活中的方向,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个问题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作为拓展,留给孩子们课后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研究,降低难度的同时,也让孩子进一步理解指南针的原理。]【板书设计】[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不适合使用纯文字性的板书,用贴图板书更加直观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课后反思】这节课围绕“自制指南针”这个主题,让学生动手做一个简单的指南针。在这节课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观察指南针,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史及结构,学习指南针的使用方法。二,和学生一起探讨自制指南针的方法(水浮法),指导学生用此方法模拟制作指南针。三,指导学生用刚刚自制成功的指南针辨别方向,并和更先进的手机指南针比对,了解现代卫星定位系统。四,让学生思考更多制作指南针的方法,制作出来并用来指示方向,同时和家长一起探究“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本课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条理。能够按照设计的每一部分来进行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视频资料中学到更完整的知识,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玩指南针,自己从中发现指南针的构造和各部分的作用,从玩中学,学生自主探究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较好地解决了难点。在自制指南针时,重点讲解了用摩擦的方法做磁针,通过视频演示、学生提醒、教师小结等方式来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二年级的孩子也学得很快,很感兴趣。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是,比如几个细节还可以再优化一下,衔接部分可以更加流畅一点。7栽小葱陕西省西安市交大阳光小学段小丹【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探究主题是《土壤与生命》,属于生命科学与生命科学范畴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土壤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也孕育了生命。同时能观察、调查、实验和记录,交流、研讨各自发现。使学生建立对土壤与生命关系的正确认识,明确土壤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本课以观察和描述为核心,展开活动:1.观察不同环境中小葱的生长,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2.观察并记录小葱每天喝水情况。知道水是小葱生长的基本需求。3.研讨如何照料盆栽植物。了解盆栽植物的生长有不一样的基本需求。【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上科学课的经验,对动物、植物等生命体的了解也比较多,但是可能并没有实际种植或者饲养的经历。对于生命体成长的必需条件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在这个单元就是要建立学生对生命的系统的认识。【教学目标】1.观察并描述不同环境中小葱的生长情况,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2.愿意与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结论。3.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喜欢动物、植物,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有趣的发现。【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环境中小葱的生长变化,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教学难点】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葱、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生材料:葱、量筒、水、棉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出示葱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追问:你知道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吗?(作用改为“用途”)2.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葱,作蔬菜食用,辛辣,调味。[设计意图:本环节开门见山导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同时,进行简单的介绍,给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意识。]二、研究小葱生长需要的条件谈话:葱和我们的饮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我们究竟对它了解多少呢?怎么能让它长得更好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不同的探究活动来研究小葱的生长。活动一:小葱生长需要哪些条件1.出示一颗小葱,提出问题:绿油油的小葱好可爱,那有没有同学知道,小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呢?2.生进行猜测。3.谈话:同学们说了好多可能的条件,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怎么做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4.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5.师小结:为了实验的公平,我们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一些条件的相同。所以,老师有一些实验的建议和方法,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一看,再结合同学们的观点,我们一起改进。我们把一把小葱分成相同的5份,放在同一地点的不同环境中,10天后观察小葱的生长情况。同学们能说一说这个实验都涉及到小葱生长的哪些条件吗?6.生交流。7.师小结:土壤、水分、阳光等。8.观看小葱在不同环境中生长情况的视频,进行分析,小葱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小葱生长情况记录表环环境生长情况时间栽在土里放进水里罩上黑纸袋分析第1天第2天9.通过分析,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分析实验设计的目的,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科学实验的习惯,也为实验结果的分析做好铺垫。]活动二:观察并记录小葱每天“喝”多少水1.谈话:水分对于小葱的生长非常重要,那么,你知道它每天可以喝掉多少水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记录的方法。2.出示观察步骤。注:(1)实验所选的小葱应该尽可能选择根系发达的小葱,实验效果明显。(2)最好在试管口用棉球堵口,也有固定小葱的作用。(3)做好记录。小葱每天喝多少水天数第1天第2天喝水量[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认识水对植物的重要性。]三、家庭盆栽的照料1.谈话:我们知道了土壤、水分、阳光等对植物的生长都很重要,那么,回忆一下你们家的盆栽,爸爸妈妈是如何照顾的呢?有没有哪些地方做的正确,哪些地方做的不对呢?2.生交流。3.师小结:其实,植物的生长除土壤、水分、阳光,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营养(施肥)、温度等。我们要善于把学到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四、总结全课1.植物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大自然中的植物,沐浴着阳光,从土壤中吸收着水分和养料,茁壮成长。2.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这些植物一样,汲取知识的营养,健康成长。【板书设计】zāixiǎocōng7.栽小葱葱生长条件土壤、阳光、水分养蚂蚁遂宁东辰荣兴国际学校余慧【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土壤与生命》单元第二课,在第一课栽小葱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土壤对植物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土壤中有许多的小动物,本课将目光聚焦在平时生活中非常常见却不那么起眼的蚂蚁上,通过养蚂蚁活动观察在土壤中的活动通过孩子亲眼看见,看见蚂蚁在土壤中的家园来深化对土壤对蚂蚁重要性的了解。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1.捉蚂蚁。2.观察蚂蚁在“土壤”中活动。3.通过观察蚂蚁在土壤中的活动以及轨迹,了解土壤对蚂蚁的重要性。引领学生从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渐发现大自然中隐藏的科学奥秘。【学情分析】土壤中的蚂蚁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土壤里的小动物,但是却没对蚂蚁有一个很深的了解,也不能明白到土壤对蚂蚁的重要。本课通过对蚂蚁在土壤中的活动进行观察【教学目标】1.观察蚂蚁在土壤中的活动。2.通过观察蚂蚁在土壤中的活动情况,了解土壤为蚂蚁提供了生活条件,同时也为蚂蚁提供了保护,也为蚂蚁提供了食物的来源。3.通过对养蚂蚁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蚂蚁在土壤中的活动情况,知道土壤为蚂蚁提供了生活条件,同时也为蚂蚁提供了保护,也为蚂蚁提供了食物的来源。【教学难点】用凝胶模拟土壤,通过观察蚂蚁在蚂蚁凝胶中的活动,蚂蚁在土壤中的活动情况。从而认识到土壤为蚂蚁提供了生活条件,也为蚂蚁提供了保护。【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广口瓶、饼干屑、糖、蚂蚁城堡。学生材料:蚂蚁凝胶、黑卡纸一张。【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谜语引入1.今天,我们老师在花园里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想不想知道它是谁?2.那你猜猜看: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路陡,只怕跌热锅里。——蚂蚁[设计意图:引入蚂蚁,蚂蚁随处可见,通过蚂蚁的特点引入蚂蚁。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身边的科学]二、认识蚂蚁,如何才能找到蚂蚁1.师:今天老师遇见了一只小蚂蚁,它给我说它迷路了2.播放蚂蚁录音:我迷路了,你可以帮助我回到家里吗?3.师:小蚂蚁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它的爸爸妈妈得有多伤心啊。你愿意帮助小蚂蚁找到它的家吗?4.你知不知道小蚂蚁的家在哪里呢?(花园里,土壤里,地上……)(引导孩子们自己说出蚂蚁的家在土壤里)5.播放蚂蚁录音:我记不得了,我的家好像在土壤里?6.师:它也记不得自己家是不是在土壤里了?那我们去花园里去找一找还有没有这只小蚂蚁的小伙伴吧,看看它的家是否是在土壤里。7.播放录音:小朋友们谢谢你们,我等待你们胜利的好消息。8.出示课题《养蚂蚁》三、找蚂蚁1.师:找到小蚂蚁的小伙伴后需要把他们放入一个容器里。我们现在为小蚂蚁准备了一个盛放的容器——广口瓶。这是我们科学做实验专用的瓶子,这是玻璃制品,要注意不要摔碎哦。2.师:我们只是暂时借用这些小伙伴来研究我们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伤害他?(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3.师:下面我们来对小组进行分工。4人为一组分组,确立小组长。明确小组分工:(1)小组长管理全小组成员(2)保管员负责保管广口瓶(3)实验员负责放入引诱使用的饼干屑和糖(4)汇报员负责观察汇报4.师:我们去找下伙伴要遵守老师的要求领取并保管好广口瓶。在老师规定范围内找蚂蚁。不能乱踩草坪。不伤害生命。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蚂蚁的生活环境蚂蚁。5.除此之外我们找蚂蚁时需要注意什么?(安静、安全反复强调)6.带学生到花园中找蚂蚁(时间控制在10分钟)。找蚂蚁的过程:(教师可提前在场所放一些饼干屑和糖以及碎树叶,以供学生观察、找寻蚂蚁)四,认识到土壤对蚂蚁的重要性1.带回学生。2.师:我们刚刚找到了小蚂蚁的小伙伴们,你是在哪里找到的蚂蚁呢?3.师:他们在做什么呢?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糖和饼干屑的作用)(汇报员上台汇报)4.师:我们刚刚在找小蚂蚁的小伙伴的过程中发现它们都非常的勤劳的工作者,它们找到食物后有没有立刻吃掉?那它们把这些东西搬运到哪里去呢?5.师:它们是把食物搬运回他们的家里里,你想知道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吗?6.师:为了更好的观察到蚂蚁在土壤中的家,我们使用透明的蚂蚁凝胶来模拟土壤,你知道为什么吗?(能够直接看到蚂蚁的家的样子)7.师: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将蚂蚁放到凝胶里,我们刚刚在找蚂蚁的过程中发现蚂蚁生活在土壤里。这个地方是明亮的还是黑暗的呢?那如果我们需要用凝胶来模拟土壤,那我们是不是需要给小蚂蚁创造一个黑暗的环境?现在每个小组老师装备了一张黑色的卡纸,你可以怎样用这张纸给小蚂蚁创造一个黑暗的居住环境呢?(将黑纸罩在广口瓶外部)8.指导学生在广口瓶中撒糖、面包屑、枯枝、碎叶。9.现在老师还准备了一个没有凝胶的瓶子,我们刚刚说凝胶用来模拟土壤,那么有了凝胶,相当于这里没有了——土壤,我们也放几只蚂蚁在这个空瓶子里,我们对比看看没有了土壤蚂蚁们会怎么样吧!10.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蚂蚁别墅——展示教具(提前撒好糖和饼干屑及枯树叶)。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蚂蚁是怎么把食物拖进它的洞穴的(学生观察)蚂蚁在土壤里做什么呢?11.师:.你看见了什么?(对比两个有无凝胶的瓶子)如果没有了土壤蚂蚁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对蚂蚁的重要)12.蚂蚁的洞穴错综复杂,土壤是蚂蚁的家园,也是蚂蚁的“仓库”。为蚂蚁提供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大自然没有饼干,也没有糖果,蚂蚁们的食物来自于哪里?土壤既是他们的家园,也是他们的食物来源地。[设计意图:蚂蚁作为大自然中最典型的土壤中的小动物之一,在我们身边极其常见,蚂蚁的洞穴深藏在土地中,通过实验教具将蚂蚁的洞穴展现在孩子面前,让他们感受到小小蚂蚁大能量,拥有一座巨大的宫殿、领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也感悟到土壤对蚂蚁的重要性]三、感情再升华1.师:现在我们终于帮小蚂蚁找到了它的家。他的家就在我们所在的这些土壤里面。2.播放录音:对了,我想起来了,我的家就在土壤里,谢谢你小朋友们。3.师:孩子们,你们真棒,帮助了小蚂蚁找到了她的家,也知道了土壤对小蚂蚁的重要性。它们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们,我们要送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小小的蚂蚁蚂蚁也有大大的能量,他是我们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蚂蚁搬重物的视频。[设计意图:感情升华让孩子们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保护生活中的小动物。]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吴玲娜【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探访土壤中的小动物》,课标要求学生知道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本节课为紧扣这本单元的主旨,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1、认识常见的土壤里的小动物,并简单说出小动物的特征;2、通过实地寻找小动物的活动,讨论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活环境,知道这些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各异,但都离不开土壤、水等基本需求;3、通过视频、科学绘本等资料,了解更多的小动物与土壤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土壤和生命息息相关。【学情分析】依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