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尽管夏、商两朝已控制了足够广阔的通域,但夏商时授予各部落封号(“封”)更多是对部落A.继承了夏商两代的制度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力C.促进了经济文化交往 D.加强了边远地区的开发【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各部落接受夏、商的封号意味着这些部落接受了夏、商的统治,因此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力,B项正确;授予各部落封号是为了强化对他们的控制,而非是制度继承和促进经济文化交往,排除AC项;仅根据封号不能说明是加强了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2.秦及汉初的尚书是宫廷掌管文书奏章的官职,与尚冠、尚衣、尚食等合称“六尚”,办公地点尚书台位于大内。东汉时,尚书台总理奏章、宣布诏令、参与决策,实际成为总理国事的中枢。古代史学家概括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反映出东汉A.汉承秦制,“国事”与“家事”兼管B.制度创新,内朝转为外朝的变革趋势C.加强皇权,三公无实权并渐成虚位D.权利制约,协调中央各部门的关系【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尚书由君主近臣掌管文书收发到国事中枢,“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说明东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公逐渐成为虚职,C正确;ABD均表述具有错误,排除。故选C。3.《北史·苏琼传》记载,北齐“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苏琼)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由此可见,当时()A赈济贸易南北互补 B.传统经济政策瓦解C.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政府垄断边境互市【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齐时期,淮河南北因互相赈济,商贸得到发展,A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垄断边境互市,排除D项。故选A项。4.唐代出现不少由皇帝差遣到各处负责专门事务的官员,称为“使职”,如礼仪使、南选使、吊祭使等,这些使职没有具体的官品等级,但许多重要的使职出现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倾向,形成了“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这种“以特使治国”的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政治运作机制相对灵活 B.与职官制度的发展需求相背离C.官员形同虚设丧失权力 D.皇帝集权被严重削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由皇帝差遣到各处负责专门事务的官员”、“许多重要的使职出现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倾向,形成了‘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可知,唐代根据现实需要设立使职,有利于皇帝能有针对性的施政,而不受制于制度性的官僚,体现了政治运作机制的灵活性,A项正确;使职差遣的出现有利于应对新的社会问题,顺应了职官制度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为官则轻”不能说明官员形同虚设丧失权力,排除C项;使职权力来源于皇帝,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5.宋代科举向商人开放,“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商人通过科举、联姻,接受官府招募、捐纳等方式实现向上垂直流动。这说明宋代A.科举取士强调公平竞争 B.社会成员身份基本平等C.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增强 D.家族门第观念逐渐简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代科举向商人开放……商人通过科举……捐纳等方式实现向上垂直流动”可知,材料说明宋代商人通过多种手段参与政治,加强了社会的流动性,C项正确;科举取士强调公平竞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宋代属于封建等级社会时期,社会成员身份基本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家族门第观念逐渐简化,排除D项。故选C项。6.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采用“犬牙交错”的方式进行行政区划,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打破“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区划,未涉及蒙古贵族的统治特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南宋统治区域的特殊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7.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答案】D【解析】兴修水利、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意在强调明清是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时期是古代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是谈不上较为完备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是重视水利工程但水利工程事业还不能说成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直实施而非空前强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强调了明清时期积极贯彻重农政策。8.1867—1894年,中国仅出口的茶叶价值即大致与进口的鸦片价值相当。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总计5338.9万两,年均445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国()A.茶叶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 B.茶叶贸易有取代鸦片贸易之势C.农村种植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 D.在对外贸易中由逆差转为顺差【答案】A【解析】19世纪后期,中国出口茶叶数量巨大,其价值与进口鸦片价值大致相当,税额占海关出口税收一半以上,反映出茶叶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茶叶贸易有取代鸦片贸易之势,排除B项;仅茶叶出口情况不能说明农村种植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排除C项;19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并未由逆差转为顺差,排除D项。故选A项。

9.梁启超在著作《戊戌政变记》中,对戊戌维新进行评论,“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故先生(指康有为)所条陈章奏众多……皆主齐力并举,不能枝枝节节而为之……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使不然者,则此三月之中,旧弊当已尽革,新政当已尽行……而天下肃然向风矣。”对梁启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变法的众多措施同时实行②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③变法亡于改革家的急功近利④梁启超正确认识到了变法失败的根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所条陈章奏众多……皆主齐力并举,不能枝枝节节而为之”可知梁启超主张变法众多措施同时实行,①正确,根据题干中“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可知,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②正确,A选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变法亡于改革家的急功近利,③错误,排除B项;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梁启超认识到变法失败的根源,④错误,排除CD项。故选A项。10.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按学科门类考试,第二场以经史命题,“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考试分一二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分配官职。此举旨在()A.开启近代教育改革 B.融入现代文明C.加快立宪运动步伐 D.削弱革命力量【答案】D【解析】20世纪初,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考试内容除各学科外,还注重经史,再根据考试结果授予相应的官职,目的是将留学生纳入统治集团,防止他们走向革命道路,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排除A项;融入现代文明非此举主要目的,排除B项;晚清预备立宪运动始于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排除C项。故选D项。11.据统计,民国初年登记的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远远超过了1908年清朝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的0.4%的比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 B.政治体制的变动C.国民参政意识的提高 D.三民主义的传播【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因此材料“民国初年登记的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体现的是政治体制变动对选民情况的影响,B项正确;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属于材料表象,排除A项;国民参政意识提高及三民主义的传播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12.下表所示为1928年国民党《训政纲领》的主要内容(部分)。这表明当时()条例主要内容第4条国民党将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第5条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第6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之A.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提升 B.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C.政治民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D.孙中山宪政思想被完全继承【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制定《训政纲领》,明确国民党总揽立法等五项国家主要权力,有权指导、监督重大国务施行,负责制定和解释政府组织法等,反映出其实行“一党专政”的意图,B项正确;只一部《训政纲领》不能说明国民政府执政能力有所提升,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并非政治民主化的成果,排除C项;孙中山宪政思想被完全继承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3.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各地农村采取了多种宣传方式,乡村中包办、买卖等不合理的婚姻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并把《婚姻法》列为农村冬学的中心教学课程之一。据统计,1954年,河南省西平县自由结婚的有3905对。这说明当时中国()A.基本肃清了封建陋俗 B.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C.社会新风尚得以弘扬 D.注重群众性的普法教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各地农村采取了多种宣传方式”“列为农村冬学的中心教学课程之一”“自由结婚的有3905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通过对新中国《婚姻法》的宣传,促进了平等、自由等新风尚的弘扬,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婚姻方大,而“封建陋俗”范围广,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人民当家作主,排除B项;材料反映《婚姻法》颁布后的效果,而不是注重群众性的普法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14.1985年12月28日,中国专利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对143项专利申请授予专利权,并颁发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证书。这是专利法实施以来,对国内外申请的14051件专利申请进行审查批准的第一批专利权的项目。1992年9月、2000年8月、2008年12月对专利法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实际。这些举措()A.加快了科技转化生产力的速度 B.意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C.标志着新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 D.更利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答案】D【解析】题干显示,我国专利法不断得到完善,对发明者颁发了专利证书,保障了发明者的合法权益,这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相对单纯依靠引进外来技术,更有利于有利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D项正确;题干没有显示科技转化生产力的信息,排除A项;制定和完善专利法,颁发专利证书,意在保障发明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而不是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排除B项;题干显示,我国专利法颁布于1985年12月28日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15.1956年,新中国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90年代,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上述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是()A.实现国家统一 B.促进社会转型C.顺应时代潮流 D.推动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纵观历史上各种变法与改革,但凡成功者,无不适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的需要,C项正确;北魏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没有促进社会转型,排除B项;推动民族交融,不符合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16.我国于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实行了公务员辞职退职制度,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这表明我国()A.党管干部原则的形成 B.不断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有效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C.逐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推进国家政治文明建设 D.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制度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在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规定不断完善,说明我国在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推进国家政治文明建设,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公务员选拔和任用制度,不是党管干部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不断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而是强调逐渐发展公务员制度,排除B项;D项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制度化与“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7.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每逢要事必与元老院协商,听取意见。执政官根据咨询结果对法律草案进行修改,然后提交公民大会投票通过。元老院还对执政官职权的分配实行有效的控制。多数情况下,元老院的建议左右了执政官实施权力的领域。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罗马()A.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B.共和政体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C.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 D.权力机构的职责分工尚需明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执政官每逢要事必与元老院协商”“元老院还对执政官职权的分配实行有效的控制”“多数情况下,元老院的建议左右了执政官实施权力的领域”可知,在共和国时期,罗马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公民大会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谈及共和政体是否阻碍社会发展,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8.早期基督教宣传上帝对人一视同仁,不分种族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在教会内部,教徒不分地位、种族,甚至无论男女老幼,全都以兄弟姐妹相称。这表明早期基督教伦理()A.蕴含人文色彩 B.彰显民主精神C.关注基层教化 D.强调人神平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早期基督教宣传上帝对人一视同仁,不分种族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全都以兄弟姐妹相称”可知,早期基督教宣传人人平等的思想,教会内部的教徒没有等级差别,这表明早期基督教伦理蕴含着人文色彩,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精神和基层教化,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和神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9.13世纪英国议会萌生,英王遂以“议会君主”的身份进行统治;按照议会规制,国王在处理包括税收、立法等要政时须与议会商讨议决;在上、下两院之外,还存在一个由国王的重要大臣与官员组成的“大会议”,安排议会召开的议题、地点、时间等,成为“议会运转的发起者与参与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议会受到王权的有力操控 B.王权受到议会的强效制约C.议会主权的地位由此确立 D.英国君主制出现实质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世纪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关系。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3世纪议会产生,并按照制度规定可以对王权进行限制:但在实际运作中,英王以“议会君主”的身份进行统治,并通过组建“大会议”干涉议会,A项正确,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议会主权的地位确立,标志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排除CD项。故选A项。20.1536年,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允许地方政府用公共基金为“身体健全、能够工作的人”安排工作或施以救济。1601年,又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正式确立了政府救济穷人的责任。英国济贫制度的确立()A.强化了政府的社会职能 B.受政治民主化的推动C.推动了当时城市化进程 D.标志福利国家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601年,又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正式确立了政府救济穷人的责任”可知,英国政府推动了济贫制度的建立,反映了政府社会职能的强化,A项正确;政治民主化发生在光荣革命后,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福利国家的形成是在20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21.英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拥护“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早期革命的领导人认为选举是一种特权而不是权利,理所应当受到一定资格限制,于是他们将选举权限定给拥有一定资产的白人男性公民。这一现象说明资产阶级革命()①实现了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②以财产不平等取代出身不平等③没有触及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④没有体现不同种族之间的平等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将选举权限定给拥有一定资产的白人男性公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所确立的民主制度下,选举权并不是平等的,没有实现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①错误,以财产不平等取代出身不平等,②正确,材料讨论的是选举权,已经触及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③错误,这种制度下,只有白人有选举权,没有体现不同种族之间的平等,④正确,②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2.从20世纪开始,美国国会为限制总统权力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些“准立法权”,使得“那些管理政府日常工作的独立管理机构制定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与法规……成为构成联邦政府立法程序的“主动脉”。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A.保证了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致使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遭到破坏C.未能摆脱政党分肥制的影响 D.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博弈中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国会为了限制总统在立法和行政权力上的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定的立法权,通过这种委托形式,文官扩大了对国会立法决策的影响力,推动了文官制度的演变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的政治化倾向,而非保证公共权力运行,排除A项;三权分立原则未遭到破坏,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反映出政党制对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3.据统计,1959年,美国黄金储备为195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为194亿美元,两者大体相当;而到1967年年底,美国黄金储备下降到121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增加到331亿美元,约为黄金储备3倍。这一情况的发展A.造成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 B.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C.严重制约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导致了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混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到1967年年底,美国黄金储备下降到121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增加到331亿美元,约为黄金储备的3倍”,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外债务不断增加,黄金储备也随之下降,严重影响了美元的币值稳定,美元自由兑换黄金很难继续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B项正确;材料指的是美国的黄金储备量的变化,不能体现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之下,全球经济处于“半球化”的状态中,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世界金融体系逐渐走向了制度化和体系化,排除D项。故选B项。24.在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8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据此可知,“福利国家"的建立主要是由于A.战争导致劳动力大量丧失 B.经济发展导致贫富悬殊严重C.社会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 D.劳动人民大多依赖社会救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贫富的差距日益拉大,因此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通过“福利国家”制度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因此“福利国家"的建立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贫富悬殊严重,故B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与战争的影响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全面调整”与材料主旨信息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劳动人民主要依靠劳动,而不是救济,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列列汉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汉化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贡献: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2)特点:由不自觉到主动推进;全面汉化。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贡献:据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小问2详解】特点:据材料“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可知,北魏前期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即由不自觉到主动推进;全面汉化。影响:据材料“他的一列列汉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据材料“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并结合所学知,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材料二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答案】(1)历史条件:环球航行的成功;美洲盛产金银;巨额的利润刺激;美洲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提升了中国商品知名度;美洲对东方商品的市场需求;中国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2)主要不同:贸易范围更广,以太平洋为中心;行程远及中南美洲;航线自西向东;西班牙殖民者主导;属于垄断性贸易的一种;白银等贵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促成更大规模的华人外迁。历史影响:密切了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亚洲特别是中国;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玉米等物种在亚洲的传播;提高了华侨华人的地位;推动了华人向美洲的迁徙。【解析】(1)根据材料一“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得出环球航行的成功;根据材料一“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得出美洲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根据材料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得出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提升了中国商品知名度,美洲对东方商品的市场需求;根据材料一“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得出中国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美洲盛产金银,巨额的利润刺激等分析总结。(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得出贸易范围更广,以太平洋为中心;根据材料二“到达墨西哥、秘鲁”得出行程远及中南美洲;根据材料一“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得出西班牙殖民者主导,属于垄断性贸易的一种;根据材料一“‘丝—银’对流”得出白银等贵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二“前往美洲的华人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得出促成更大规模的华人外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材料二“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从对中国的影响、物种传播、对菲律宾的发展、工商业发展、人口流动等角度作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社区发展可以说源于历代民间的结社活动,包括社仓、义田、乡约、会馆、团练等。民国时期基于对中国传统社会落后的反思及西方思想引进的影响,知识分子主导了有组织的社区发展实践,部分得到当局者的支持。……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1999年,为向全国社区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确定了11个城区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颁布。……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摘编自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材料二近代日本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包括医疗、教育、艺术、体育、看护等在内的多元化社会组织有效地延伸了政府职能,并与政府机构、民间企业和居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动态协作关系,既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需求利益表达和参与的渠道,也有助于居民社区意识和社区精神的形成。作为社会教育专业设施的“公民馆”设置于社区,成为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实体性机构,也成为社区实现文化建设的中心,发展了社区文化事业,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归属,有利于社区整合与社区治理。……通过确立多层级的福利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自助、互助、公助”的社区福利体系,多层面保障居民的生活权益,并通过制定《社会福利法》等进行法治保障。——摘编自李升、石长慧《构建“自立型地域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区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日本的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对中国有何借鉴?【答案】(1)趋势:社区性质:由民间性组织到具有官方性质;社区建设:由试点到全面展开,并日益法制化、规范化;社区管理:由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社区功能:由服务型向政务型转变(由服务工作延伸到基层政权建设);(若仅列出史实,无总结角度或概括性语言不得分)原因:西学东渐,尤其受西方社区建设经验的影响;社会经济转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城市化进程加快;提升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需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需要);党执政理念发展(执政为民理念的影响);(答出三个方面即可)(2)特点:民间与政府的多元协作;以实体性机构为中心,将社会教育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社区福利体系,并以法律为保障;借鉴:充分利用民间资源,构建多元化协作体系;以实体性的文化建设中心推进社区教育;以多层级的福利保障推进社区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中“源于历代民间的结社活动”“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可知,社区性质由民间性组织到具有官方性质;根据“1999年,为向全国社区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确定了11个城区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可知,社区建设由试点到全面展开,并日益法制化、规范化;根据“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可知,社区管理由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社区功能由服务型向政务型转变(由服务工作延伸到基层政权建设)。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西方思想引进”可知,西学东渐,尤其受西方社区建设经验的影响;根据“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可知,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还包括,社会经济转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城市化进程加快,提升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需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需要)和党执政理念发展(执政为民理念的影响)等。(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医疗、教育、艺术、体育、看护等在内的多元化社会组织有效地延伸了政府职能,并与政府机构、民间企业和居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动态协作关系”可知,民间与政府的多元协作,以实体性机构为中心,将社会教育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根据“通过确立多层级的福利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自助、互助、公助’的社区福利体系,多层面保障居民的生活权益,并通过制定《社会福利法》等进行法治保障”可知,构建社区福利体系,并以法律为保障。借鉴:综合日本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结合当前现实情况可知,我国基层治理可借鉴日本的经验主要有,充分利用民间资源,构建多元化协作体系,以实体性的文化建设中心推进社区教育;以多层级的福利保障推进社区发展。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答案】(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粮食耕种出现机械化;近代农业变革思潮的兴起;农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农业家庭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任答三点即可)原因:列强的殖民掠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解决粮食匮乏问题的要求;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政府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农业转型因时因势;注重立法与制度保障;农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可知,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可知,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粮食耕种出现机械化;根据材料“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可知,近代农业变革思潮的兴起;根据材料“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可知,农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根据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知,农业家庭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原因:根据材料“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可知,列强的殖民掠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解决粮食匮乏问题的要求;根据材料“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可知,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根据材料“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