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54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54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54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54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54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1、检查预习吮血:

惴惴:戳穿:

缁衣:挈妇:

将雏:涅槃:客栈:不屑:偈子:解往:曲译:shŭnchuōqiènièpánxièjièZhuìzīchúzhànjìqū活动一:整体感知。竦身:冯铿:信札:囚系:累及:什物:寥寥:淤积:爱憎:sǒngzhálěiliáoliáozēngkēngxìshíyūjī“左联”五烈士没有什么悼念,比回忆更加真切;没有什么挽歌,比文字更加永恒;没有什么战斗,比呐喊、反思、继承更加充满力量。面对“左联”五位作家惨遭反动派杀害的残酷事实,是责任与担当,是正义与仁爱,让鲁迅先生不顾白色恐怖的阴霾,一边将“五烈士”的功绩铭刻,一边将武器插入敌人的心脏。一、何为“记念”?二、“记念”何者?三、如何“记念”?四、为何“记念”?作业“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为什么要“忘却”?“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忘却”,将悲哀摆脱;“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解读题目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将悲哀摆脱,给自己放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悲愤”,悲哀和愤怒。鲁迅悲哀的是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愤怒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忘却”,是暂时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白莽(1909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徐祖华,笔名有白莽、殷夫等,浙江象山人,中共党员,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左联发起人之一。他是革命诗派的代表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贡献很大。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的时任国民党航空署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代表作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左联五烈士左联五烈士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本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与冯铿并称“红色恋人”。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捕。冯铿(1907年10月10日-1931年2月7日),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广东潮州,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代表作有诗歌《深意》、短篇小说《月下》《一个可怜的女子》、散文《开学日》《夏夜的玫瑰》等。左联五烈士李伟森(1903年一1931年2月7日),湖北武昌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南方局书记、中央宣传部秘书等职,还曾任《日日新闻》总编辑、《上海报》主编、《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春“左联”在上海成立时就参加它的领导工作。左联五烈士胡也频(1903年5月4日-1931年2月7日),别名胡崇轩。中共党员,祖籍江西新建,生于福建福州,出身于戏剧世家,1925年与丁玲结婚。少年时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过书,曾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担任过“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牺牲》《到莫斯科去》等。左联五烈士关于“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关于“左联”写作背景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南腔北调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数十篇。当时上海有个无聊文人,对鲁迅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至于用语,则是“南腔北调”。鲁迅说,“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作品介绍“不入调,不入流”是指不去迎合他们说的话,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个集名在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作者对敌人的鄙视,表达了不妥协的态度。鲁迅取名“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无聊文人的嘲讽。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各方势力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1)有对中国笼罩在反动统治的黑暗中的深深忧虑;(2)有对敌人的残忍与白色恐怖的愤怒与抨击(3)有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悼念。(4)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体悟情感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纪念性文章①纪念什么人②怎样纪念

③为什么纪念一

与白莽的交往二与柔石的交往三柔石与白莽被捕四五人遇难五抒发悲愤为了战斗21五位青年如何记念?

解读文本·理清思路1烈士遇害2抒发悲愤3回忆白莽4追忆柔石5柔白被捕

读课文,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第五部分(抒发悲愤):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白莽):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第二部分(追忆柔石):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介绍冯铿。第三部分(柔、白被捕):简述作者与他们的关系及白莽、柔石的被捕。第四部分(烈士遇害):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及作者的境遇与悲愤的心情。第三部分人物形象03活动四: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阅读第一部分作者叙述了与白莽交往的哪几件事?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第一次白莽亲自来送《彼得斐传》原书并有意曲译第二次与鲁迅初次见面后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第三次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单纯热情、爱憎分明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第一次会面后白莽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经鲁迅回信解释后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率直坦诚勤奋好学乐观向上坚强乐观富有革命精神的爱国革命青年22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裴多菲·山陀尔(1823年~1849年),原来译名为彼得斐,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阅读第二部分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硬气自己借钱做印本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也都自己做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迂“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后面即便怀疑减少了,但“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渐渐改变起来的“迂”(与女性走路)“只要学起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勤奋能干刚毅坚强不计较个人得失天真单纯不切实际淳朴老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是什么?阅读第二部分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迂——固执,不适应实际。柔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迂——书生气,缺乏经验。通过类比手法,写出了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1、方孝孺的典故用意何在?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燕王谋士)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桀诸市。孝孺慨然就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数百人。引用典故的作用

了解故事本身找出现实的对应联系写作目的引用方孝儒的故事国民党惨无人道影射滥杀无辜朱棣“愚忠”连累他人映衬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硬气”“迂”柔石方孝儒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当康梁逃亡时他曾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菜市口被砍头时,高呼,死何所惧!一众百姓也早已听闻了当天的行刑,纷纷前往观瞻。不过,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还是如二百年多年前明末袁崇焕被崇祯帝那场凌迟的态度并无二致。百姓们麻木不仁,冷漠自私,看客心态,甚至还有人向他们扔着烂菜叶子。这与谭嗣同面对行刑时高声诵读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鲁迅为此评价说:“先觉的人,历来都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排挤、压迫、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而在行刑前,众多的围观者中,或许谭嗣同的妻子李闰是唯一的另类。看着被捆束在行刑台上的丈夫,想到日后将是天人永隔,想到往日种种。她哭喊着:“我们还没有孩子啊”。面对妻子,谭嗣同心中不免愧疚,可沉默之后,他的回答却让更多人泪目。与谭嗣同而言,看着麻木不仁的民众,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悲戚地说到:“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阅读第二部分16段对冯铿的回忆,作者连用三个“疑心”体现了什么?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急于事功”,在鲁迅看来,这种缺乏严酷的斗争经验的女青年常会有这样的缺点。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意志坚定的革命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冯铿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她身上去了”,突出鲁迅勇于自责的精神。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甚至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我其实……文学青年高明”正可见这段回忆的真实可信。反衬其意志是强的,心灵是美的写冯铿“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的用意是什么?阅读第二部分“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新道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损己利人”指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说明柔石为了理想执着坚定、大公无私,表达作者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如何理解第8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句话?当代的方孝孺3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残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内容。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4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鲁迅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木刻的用意是什么?阅读第四部分“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这幅木刻叫作《牺牲》,画了一位母亲悲哀地献出了自己怀抱中的孩子,这与柔石母子的遭遇极为相似。当《北斗》创刊时,鲁迅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却不能够,只好用这含蓄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感情,一方面表达对柔石母亲失去儿子的同情,对中国失去这样青年的痛惜,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无言论自由社会的控诉与愤懑。料链资接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战争》(组画)等,她的作品大多以工农的苦难生活和革命斗争为内容,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充满着悲愤的情绪和反抗精神。“左联”五烈士遇害时,她和世界进步文艺家联名提出抗议。希特勒登台后,禁止她的作品出版和展出。鲁迅是第一个把珂勒惠支的版画介绍到中国的人。写人手法:在回忆白莽和柔石时,对两人的叙述处理为何会有不同?针对白莽,鲁迅主要记叙了和他的三次见面;针对柔石,鲁迅主要抓住他性格品质中“硬气”和“迂”来选取典型事例。相较于白莽屈指可数的相见次数,鲁迅对柔石则更为熟悉和了解:两家不过相距四五家门面,碰面次数多;但鲁迅不可能把每次见面的情形都记录下来,所以他择取了能突出柔石人物品质的事情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在写法上避免了重复,更使得柔石“硬气”而“可爱”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2、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引用道悦和尚的故事

秦桧以“莫须有”之罪杀岳飞并株连道悦:道悦坐化

影射对比坐以待毙韧的战斗国民党“谁也不明白”地杀柔石等并“找寻”鲁迅:鲁迅逃走3、如何理解“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磐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向秀(约227-272),字子期,魏晋时期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职。《思旧赋》这篇赋体文是向秀为怀念嵇康和吕安所作,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当时的朝政把持在司马氏手中,朝野一旦出现反对的声音,必定会遭到打击报复。为避祸,向秀写《思旧赋》正文极简短,仅156字,只字未提好友因何而死,而只是以“李斯东门黄犬”的典故来隐喻好友是死于黑暗的政治。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研读语言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引用向子期与《思旧赋》司马氏导致向子期写《思旧赋》以悼念亡友

而文短国民党导致鲁迅写《为了……》以纪念柔石等而

“没写处”揭露专制黑暗映衬心情悲愤类比处境危殆向

秀鲁

迅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最后一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简要分析。“夜”,象征反动统治的黑暗和残酷;“路”,指革命者与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的征途。两个“正长”,说明反动统治还在延续,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