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课件_第1页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课件_第2页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课件_第3页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课件_第4页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0.1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由来古代:18世纪:19世纪:1829年1839;1907-1911年间,Haug以牛(Bos)、象(Elephas)、真马(Equas)在欧洲的突然出现作为更新世下限。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上中下)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早中晚)1837年,Schimper提出了冰川纪。1846年,Forbes将更新世与冰川纪相对比。1856年,Marlot正式将第四纪划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并分别与第四纪冰期与冰后期对应。其下限年代为1.8Ma前或2.5Ma前。1932年,第二届国际第四纪委员会上将第四纪(系)分为四个时期:早更新世(统)、中更新世(统)、晚更新世(统)和全新世(统)。1959年我国地层会议上正式确定我国的第四纪(系)也采用四分法。第四纪(系)(Pleistocene)更新世(统)(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形成的堆积物)晚更新世(上更新统)

最近一次间冰期的底部,距今12.5万年中更新世(中更新统)第二间冰期底部,距今100万年早更新世(下更新统)180~250万年

全新世(统)(Holocene)(冰后期的堆积物)距今1万年第三纪(系)第四纪地质学

定义: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叫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Geology)。第四纪特点:

人类出现:

大规模冰川作用: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这一现象是史无前列。

活跃的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

地貌学(Geomorphology)①公元前21~20世纪②公元前4~19世纪③公元前8~公元17世纪④公元6~7世纪⑤文艺复兴时代(17世纪)⑥20世纪80年代⑦19世纪前⑧19世纪起,形成众多分支:成因地貌学(Geneticgeomorphology)岩石地貌学(Lithologicgeomorphology)构造地貌学(Structural

geomorphology)气候地貌学(Climaticgeomorphology)冰川地貌学(Glacialgeomorphology)流水地貌学(Fluvialgeomorphology)区域地貌学(Regionalgeomorphology

还有海滨地貌学(Coastalgeomorphology)、沙漠地貌学(Desertgeomorphology)等等。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0.2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0.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1)独特性:(2)研究方法:(3)第四纪地质现象与人类关系特别密切,(4)第四纪地质现象保留完整,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第四纪以前的地质历史,具有特殊的理论和方法学的意义。(5)第四纪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矿产。(6)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时,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在空间上的展布资料非常重要。虎跳峡峡谷0.4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纪地质学堆积物塑造地貌形态

地貌学0.5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研究进展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层成因有了全新的认识研究手段测年技术、深海氧同位素研究、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等等。

地貌学研究:定性定量陆地地貌海底地貌

3S技术的发展,使地貌研究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均有重大进展。

第四纪地层划分

1.1第四纪地层划分

<1>划分方法<2>第四纪下限1.2第四纪的划分1.3中国第四纪地层

1.3.1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

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上更新统--丁村组(Q3)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2)全新统--近代沉积(Q4)

1.3.2东北地区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白土山组(3)上更新统诺敏河组(2)中更新统大青山组(4)全新统1.3.3南方地区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元谋组)(二次冰期,一次间冰期)(2)中更新统(一次冰期,一次间冰期)

(3)上更新统(一次冰期,一次间冰期)

(4)全新统(冰后期)

1.3.4西北地区第四纪地层

1.3.5西藏地区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2)中更新统(3)上更新统(4)全新统1.1第四纪地层划分第四纪地层划分主要依据:

沉积物的岩石性质及地质年龄。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几乎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晚,大多未胶结,保存较完整。

主要、次要第四纪沉积分类陆相、海相(1)主要和次要沉积(2)海相、陆相(时有海陆交互相)沉积

①湖相沉积

②洞穴-裂隙堆积

③河流、洪流堆积

④土状堆积⑤冰川堆积

云南玉龙雪山1云南玉龙雪山2四川海螺沟2四川海螺沟1⑥火山喷发堆积东北五大连池1东北五大连池2东北五大连池3东北五大连池4第四纪陆相沉积物特征:

①形成时间短或正在形成,松散或半固结,易流动和破坏,对工程建筑不利。

②易于物理、化学风化。故可通过研究沉积物风化程度,来研究第四纪地层划分。

③成因复杂,岩性、岩相、厚度变化大。

④粒径变化大。第四纪海相沉积物特征:

①近岸沉积

②大陆架沉积

③深海沉积

(1)岩石地层学方法(2)生物地层学方法(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4)地貌学方法(5)气候地层学方法

<1>划分方法(6)构造方法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

(8)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

(9)

地球化学方法此外还有古地磁法、古土壤地层学法、海面地层顺序法等。<2>第四纪下限

最初建议: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人类开始的时间第三纪与第四纪的界限位置,还有以下几种观点:(1)划在意大利剖面的Astian与Piacenzian层之下。距今3.4Ma。(2)划在西欧(法国)的中Vilafranchian层之下,大致为2.5Ma。(3)1948年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建议陆相沉积物以法国Vilafranchian的底界为界,海相沉积物以意大利北部含北极软体动物和底栖动物群的Calabrian为底界,距今1.87-1.67Ma前。这一边界得到许多地学者的认同。(4)划在西欧的Cromerian层之下,接近0.75Ma。(5)古地磁Mammoth事件底部,3.15-3.4Ma。1.2第四纪的划分

第四纪更新统更新世(Pleistocene)(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形成的堆积物)晚更新世上更新统最近一次间冰期底部,距今12.5万年中更新世中更新统第二次间冰期底部,距今100万年早更新世下更新统180~250万年全新统全新世(Holocene)

(冰后期的堆积物)最末次冰期后,距今1万年第三纪沉积环境陆地环境海陆过渡环境海洋环境地面环境水下环境滨海环境残留海水环境-湖海浅海半深海深海沙漠冰川河流湖泊沼泽滨岸河口三角洲泻湖侵蚀环境:山地、喀斯特第四纪沉积环境:洞穴环境大陆冰川冰海(有大量冰块、冰山漂浮)第四纪沉积物特点:

1、松散或半固结;

2、生物化石丰富;

3、地层性质、厚度及空间分布变化大;

4、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址。第四纪沉积物(松散堆积物)类型1、残积(el):基岩遭受风化(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后,残留原地的产物(残积物、土壤与风化壳),一般未经搬运。剖面至下而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至强风化带。2、坡积(dl):重力作用下,由雨水与雪水冲刷搬运,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的风化产物。3、重力堆积(xd):重力作用下,崩塌的巨大石块与乱石,搬运至山坡或山脚堆积的粗碎屑物。4、滑坡堆积(del):重力、地下及地表水作用,使整个岩体沿斜坡下滑,产生的堆积物。5、土溜(泥流)堆积(s或df):斜坡土层经雨水充分渗透成塑状,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滑动,形成堆积物。6、冲积(al):河流堆积,又称淤积物,分布在河谷。7、洪积(pl):暂时洪水形成的堆积物。分布在山谷口或山前平原。8、湖积(l):湖盆里的堆积物。有机械、化学及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堆积物。9、沼泽堆积(h):由生长茂盛的植物,在经常积水的沼泽地,以生物与化学作用为主形成的堆积物。10、海相沉积(m):由波浪或海流搬运、化学与生物作用形成的堆积物。11、冰碛(gl):冰川堆积物。无层理,砾石无定向排列,大小混杂,无分选,磨圆差,常有磨光面12、风积(eol):由风力吹扬,形成风成砂和风成黄土堆积物。13、洞穴堆积(gr):由洞穴中重力堆积的角砾及地下水机械和化学作用在岩石裂隙和溶洞内沉积的石钟乳、石灰华和地下河和砂砾粘土等构成。还有:冰水沉积(fgl)、火山堆积(β)、人工堆积(a)、冰湖堆积(lgl)、化学堆积(ch)

23个省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5个自治区(广西、内蒙古、西藏、宁夏、新疆)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长江黄河秦岭大别山黄河长江昆仑山阿尔金山贺兰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华北地区西藏地区南方地区东北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分为三个区域:1、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2、秦岭大别山以北的西北、华北、北方和东北区,以黄土堆积为主。3、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华南、西南)。1.3.1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

华北区东至滨海,西达甘肃,北起内蒙古,南抵河南中部。气候:Q1开始气候温暖湿润;

Q2气候湿润温凉;

Q3后期气候变干。

地层:第四系各统发育齐全,以黄土堆积为主,西北部分区有冰川、湖泊及山麓-冲积等。

下更新统为泥河湾组(午城黄土)及其同期沉积;中更新统为周口店组(离石黄土)及其相当地层;上更新统为丁村组(马兰黄土)及其相当地层;全新统为近代堆积层。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

标准剖面(1954)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村,一套河湖相沉积。泥河湾层位于黄土之下,“三趾马红土”之上。内有大量旧石器。沉积厚度500-600m。分上、下两段其间有一侵蚀间断面。下段称绿泥河湾组,为浅红、棕及微绿色砾石层及砂层,夹粉砂和粘土层,含淡水蚌壳。上段称黄泥河湾组,为浅红、黄棕、浅绿、灰白色砂层及粘土层。含三趾马―真马动物群及大量软体动物化石,第三纪动物少量残留。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2)

位于北京房山县西山的龙骨山上,中国猿人产地,以发育在奥陶纪石灰岩中的洞穴堆积为代表。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含薄层钟乳砂层和灰烬的红色风化灰岩角砾堆积;上段为含厚层砂层和灰烬的灰岩角砾堆积。扁角肿骨鹿(Q2)河套大角鹿(Q3)步氏鹿(Q1)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引自杨怀仁等)

1-角砾岩;2-灰烬;3-石灰华;4-砂;5-红色土;6-泥砂;7-砾石;8-石灰岩粗角砾层灰烬层硬灰和钙板角砾岩层深灰色砂层角砾岩层角砾岩层红色砂层泥砂层红色土层揭露地层40m,共为13层与周口店组同期沉积的地层有泄湖组、离石黄土及龙骨山冰碛层。泄湖组标准地点在陕西蓝田的塬上和灞河的第III、IV级阶地上,该组产据今1Ma的“蓝田猿人”,由于蓝田公王岭人化石(蓝田猿人)较“北京猿人”老一些,所以泄湖组下部的形成时代可能要比周口店组老一些。离石黄土黄土塬龙骨山冰碛层(相当于南方大姑冰期):主要出露于北京地区周口店和西山潭寺一带。在北京东郊的平原底部,冰碛物最远延至双桥附近,向东则大部分为冰水沉积。孢粉组合中出现大量松科花粉,以云杉为主,属针叶林类型,气候寒冷潮湿。标准剖面在山西襄汾县丁村至柴庄的汾河两岸,剖面中有大批脊椎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发现的古人颅骨,是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即古人阶段,命名为“丁村人”。石器经过二次加工,并有两面打制和使用的薄石片等,属旧石器中期。Q3可分早期的丁村组,中晚期的萨拉乌苏组和晚期的山顶洞洞穴堆积,以及广泛分布的马兰黄土上更新统----丁村组(Q3)萨拉乌苏组:在内蒙古河套的萨拉乌苏,河湖相沉积。以黄、灰黄、灰绿色粉细砂为主,夹含钙质结核的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粘质砂土,具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

地层中有“河套人化石”,“纳玛象-晚期鬣狗动物群”,后者又称萨拉乌苏动物群,是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标准动物群。萨拉乌苏遗址山顶洞洞穴堆积——山顶洞组:

位于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产地龙骨山的顶部,洞内堆积物为灰色土、石灰岩碎块、石灰岩块的崩落体、山顶洞人及完整的动物骨骼化石、石器、骨器。14C测年为据今18,340±410年,所含脊椎动物化石的特点是:(1)有较多的现代种属和更新世特有种,无第三纪残留种。(2)“山顶洞人”不仅能制作石器,还能钻孔和磨光。(3)有大量的装饰品。(4)有埋葬的习俗。(5)有双叉状骨器和大量的鱼骨等,说明已会捕鱼。马兰黄土因北京西山斋堂村对岸的马兰阶地而得名。在华北地区分布广泛,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区。灰黄色、疏松多孔,厚度不超过10米,与午城、离石黄土最显著区别是不含具红色条带的土壤层,而含与近代土壤相似的黑垆土型土壤层。全新统----近代沉积(Q4)

主要为河流冲积层,分布在河谷中,为砾石、砂及土状堆积物。黄河等水系从西部、北部的高原地区带来大量泥沙,堆积在华北平原上,使平原中、东部普遍分布灰色和灰黑色的淤泥层和泥炭层。代表湖相沉积。高原区为洪积物和坡积物及风成堆积和湖沼堆积。据北京郊区埋藏泥炭层孢粉分析,从晚到早划分为:①肖家河组(晚全新世):泥炭层上部,以松属花粉为主,气候温凉。华北平原以湖相沉积为主。②尹各庄组(中全新世):泥炭层中部,阔叶花粉大量出现,气候温暖。华北平原以河湖相和海相为主。③刘斌屯组(早全新世):泥炭层下部,以松属花粉为主,气候温凉。14C测年为9515±230年。华北平原以河湖相为主。在渤海湾地区也可划出相应三层:①沼泽沉积层(晚全新世)

:埋深5.0(2.0)―0m,天津巨葛庄第三贝壳堤14C测定为3400±115年。②海相层(中全新世)

:埋深14.7(9.5)-5.0(2.0)m,海侵范围大致相当于天津至黄骅一带的4m等高线地区。天津静海四党口淤泥层14C测年为7920±655年。山东海兴高湾上泥炭层为5030±150年。

③泥炭或沼泽沉积层(早全新世)

:埋深16.2(12.1)-14.7(9.5)m,南排河口上淤泥层14C测年为9120±175年。1.3.2东北区第四纪地层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区。该区沉积物成因类型复杂,高山区有冰川和冰缘堆积,河谷平原边缘及河流两岸出露冲积的砂砾和粘土沉积。沉积物特点是黑土广泛分布,地表一般有2m厚黑土堆积;火山活动频繁。松辽平原第四系较厚,达数十至200余米,湖相和湖沼相堆积为主。大兴安岭冰积为主。分下更新统白土山组,中更新统大青山组,上更新统诺敏河组。东北五大连池1东北五大连池2(1)下更新统白土山组

分布于松辽平原,埋深100-120m。上部为棕褐色砂质粘土、含少量铁锰结核、砂砾和碎石;下部为砖红色砂砾、卵石及白色细砂层,夹高岭土透镜体,厚5-80m。(2)中更新统大青山组

分布于松辽平原,为灰绿色细粉砂层,夹薄层高岭土透镜体,水平和交错层理较发育。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高平原地区,为淡黄色、棕黄色或黄褐色的粘土、砂和砾石—荒山组。(3)上更新统诺敏河组 分布于大兴安岭东麓,属冰川、冰水堆积。同期沉积还有广布于黑龙江东部和北部高平原的哈尔滨组(以黄色亚粘土为主)、见于黑龙江西南部低平原区的林甸组(黑色淤泥质亚粘土为主)、广布于松辽平原的顾乡屯组(黄色和灰绿色中、细砂或粉、细砂,距今2.2-4万年)。(4)全新统 现代冲积层、湖沼堆积、风成砂堆积。主要分布在河床、河漫滩,由中、细砂组成,在下游为细、粉砂夹泥炭,厚5-15m。在黑山地区有玄武岩形成;辽河平原黑土广布。分布于德都五大连池的老黑山玄武岩。1719年和1721年曾两度爆发,岩性为黑色碱性玄武岩,还有火山角砾岩与火山弹等组成的火山碎屑岩。

1.3.3南方地区第四纪地层南方区包括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华南和青藏高原以东的西南广大地区。华南区气候湿热,第四纪以来大多没经历过冰川作用,红壤化很深,无论是残积、坡积或冲积,其颜色多呈红色。西南区为高山、深谷和小型盆地,高山区第四系以冰川及冰水沉积为主,盆地以湖沼沉积为主。

(1)下更新统龙川组冰碛层 位于云南元谋组之下,具擦痕和压裂等现象的泥砾,已半成岩,经构造变动而变形,磁性年龄为3Ma左右。元谋组

位于云南元谋盆地大那乌村北约500m的山腰,以粘土、砂层、砂砾层为主的河湖相沉积,厚695m。上部含“元谋猿人”,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它是迄今所发现的中国最早老祖先遗址。距今1.5-3.1Ma。鄱阳冰期冰碛层

见于江西庐山,为一套降色泥砾,胶结紧密,砾石风化很深,剖面网纹发育,白色高岭土条带小而密集,氧化铁和铝土约占13%以上,硅石含量65%左右。鄱阳―大姑间冰期堆积是南方地区河湖相堆积或红土化发育的一个主要时期。

大姑冰期冰碛层

庐山地区为红色泥砾,条纹石极多,较鄱阳冰期的泥砾松散,颜色及风化较浅,也有网纹发育。(2)中更新统大姑―庐山间冰期堆积是第四纪以来中国南方湿热化最高时期,促进了富硅铝化和富铝化红色风化壳发展,堆积形成网纹红土,或使前期的冰碛及其它堆积经湿热风化而具网纹红土化现象。庐山冰期冰碛层

庐山地区为棕黄色泥砾,无高岭土条带或白斑,上覆黄褐色粘土,结构疏松,未经湿热风化。(3)上更新统

庐山―大理间冰期堆积

河湖相和泥炭堆积,或形成风化壳。地层普遍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大理冰期冰碛层以滇西北玉龙雪山海拔4000-5000m的冰碛为代表,其特点是冰蚀和冰碛形态保存完整,堆积物风化程度低,分布面积小,仅在云贵及川西高山地区零星分布。在川西、三峡和长江下游的南京附近,有风成的黄土状粘土(成都粘土)、亚粘土(巫山黄土)和粉砂土(下蜀粘土)堆积。

(4)全新统主要形成现代河床,河漫滩,一级阶地和其它成因的最新堆积。以四川为例,可以划分以下几个时期:资阳期阶地沉积、江北期次生胶结砂、砾石层、现代沉积。资阳期阶地沉积

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的一级阶地,以资阳人化石产地所在的资阳阶地和北培黄桷(jue)树阶地为代表,共同特征是阶地形态保存完整,砾石排列整齐,砂或亚砂土充填,常具规则的斜层理和水平层理,二元结构极明显。

江北期次生胶结砂、砾石层

在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沿岸,洪枯水位边幅带和地下水滥出带内,为砾石、角砾、砂和亚砂土等松散沉积。现代沉积

即晚全新世亚大西洋期以来的沉积。在主要河谷带内河床和河漫滩的表层沉积,平原区常有湖沼沉积。1.3.4西北区第四纪地层西北区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新疆及青海、甘肃和宁夏的一部分。区内第四系十分发育,厚度甚大。区内第四纪初期为湖相堆积,晚期为风积。下更新统新疆为西域砾岩(祁连山北麓称玉门砾岩,柴达木盆地称七个泉组);中上更新统称高阶地堆积(河西走廊称酒泉组,柴达目盆地称盐湖组)。昆仑山阿尔金山贺兰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华北地区西藏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西域砾石层(Q1)

新疆库车一带最为典型。为一套灰绿色粗大砾石层夹黄色粉砂层,由钙质胶结,半成岩,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或连续沉积。属冰川堆积。西域砾石层(西域砾岩)(甘肃敦煌)西域砾石层(西域砾岩)(甘肃敦煌)高阶地堆积

(Q2、3)指高出最大戈壁平原和与其相当的河谷阶地以上的阶地(或山麓残余的大面积老洪积扇)堆积。二元结构,下为灰色砾石层,上为黄土状砂壤土。该堆积分布于盆地四周的山区、山前及山间河谷地带,较西域砾石为广,遍及全疆。1.3.5西藏地区第四纪地层西藏地区第四系最典型的特点是,代表寒冷气候的冰川作用和代表温暖气候的间冰期堆积在剖面上交替出现,这一特点是划分西藏第四系的基本依据。从老到新,可以划分出西夏邦马冰期Q1冰碛、帕里间冰期Q1堆积、聂聂熊拉冰期Q2堆积、加布拉间冰期Q2堆积、珠穆朗玛冰期Q3堆积。1.3.5西藏地区第四纪地层(1)下更新统(Q1)西夏邦马冰期冰碛物分布于西夏邦马北坡和丘顶,为砂砾层夹湖相粉砂岩和粘土岩,厚210.7m。砾石表面具冰川擦痕。帕里间冰期堆积堆积物为湖相,为灰白―黄灰色砂砾岩,夹粘土及砂质粘土和黑褐色炭质层,含孢粉和植物化石,植被属于温暖气候条件下的针阔叶混交林,厚26.2m。(2)中更新统(Q2)主要分布喜马拉雅山北坡到波曲河谷、雅鲁藏布江河谷一带,下部为聂聂熊拉冰期冰碛砾石层,属巨型的山麓冰川堆积。上部为加布拉间冰期湖相的亚粘土及湖滨相砂层、细砂层;顶部为红色风化壳,由枯黄色、红色粘土带组成,属温暖湿润气候。(3)上更新统(Q3)珠穆朗玛冰期冰碛层分布于热久藏布河东西两岸,为山谷冰川。冰碛砾石层构成300m左右的宽大侧积垄。(4)全新统(Q4)下部为亚里期石灰华堆积,含新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中部绒布德寺小冰期冰碛;上部为冰川终碛、湖相淤泥、泥炭及河流相砂砾等。

第四纪生物界

2.1概述:第四纪生物界的主要特点2.2第四纪哺乳动物

2.2.1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特征

2.2.2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

(1)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①华北地区哺乳动物群②南方区动物群(2)中更新世动物群(3)晚更新世动物群(4)全新世动物群2.3人类的发展与石器

2.3.1人类发展的主要阶段

2.3.2人类的演化特征

2.3.3中国的古人类2.4中国第四纪植物群特征2.1概述第四纪生物界主要特点:

(1)生物界总体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2)经历时间短。

(3)早更新世生物与第三纪生物面貌虽有差别,但联系仍为密切。

(4)动物界演化进程比植物界明显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哺乳动物化石作用举足轻重。2.2第四纪哺乳动物2.2.1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特征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经历温暖第三纪后,第四纪由于环境变化,哺乳动物大规模迁徙,优胜劣汰,同时出现一些能适应新环境的新属种,构成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变的主要特征。

哺乳动物的一般常识胎生、哺乳、恒温;全身或某一部位有毛发;五块指骨、七块颈椎骨。哺乳动物1哺乳动物2哺乳动物3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特点哺乳动物的骨、牙和角经钙化形成化石,俗称“龙骨”,具重要的坚硬价值,也当作药物。

(1)骨骼:

哺乳动物头骨容积较大,由枕骨、顶骨、额骨、鼻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等组成,和脑的发达相称。(2)牙齿:属于异型齿,按功能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后两者合称颊齿。(3)角:根据角的形状和构造,分为3类,表皮角为犀牛类所特有,另有洞角(如牛羊角)和鹿角。第四纪哺乳动物牙齿A.上新世残存种类;B1.早更新世特有种类;B2.中更新世特有种类;B3.晚更新世特有种类;D.现生种类;E.古人类,黑色区宽度代表绝灭的和现生的种属数量比。第四纪各期哺乳动物特点:

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可用于划分对比地层的阶段性、不可逆性;判断古地理、古气候。

哺乳动物的演化

马类自新生代初由始祖马逐渐演化出真马。其变化:①体型增大;②脑腔增大并复杂化;③头骨前部与下颌加深;眼前脸部伸长;④背部伸直并变硬;⑤腿和脚伸长;⑥门齿变宽;前臼齿臼齿化;颊齿齿冠增高;齿冠型复杂化;⑦侧趾退化,中趾加强。

最早的马出现在近50Ma前的北美洲,称始马(即始祖马)。后分化出了众多支系。有的支系越来越大,越来越擅长奔跑,有的支系向着小型化发展。始祖马长仅有60cm。高约30cm,脊背能弯曲,背部稍向上拱曲,尾巴较短。四肢细长,靠脚趾行走,前足有四趾,后足有三趾。以嫩树叶为食,虽吃草,但不能像现代马那样大口咀嚼。因身体灵活,可在草丛和灌木中穿行。

在北美,始马进化为更轻巧、体长1.2米的中马。始祖马始祖马马类沿许多支系发展。下面是一些今天马类的祖先:中马体形纤细苗条,长仅1.2米,趾头支撑着它的体重。副马肩高超过1米,比中马大,但体形相似。它的臼齿形状像磨石,比它的祖先更适合咀嚼青草。草原古马紧随副马之后,大小与副马相似,但有更多的适于研磨的牙齿,且只吃草。与更早的一些马一样,它具有三个趾头,但只有中间一趾支撑体重。草原古马渐新马在4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演化出了比始祖马更大些,像现代的小羊一般的,背部变得直而硬,腿的长度增加,前脚的小趾头消失,因此,前脚只有3个趾头,中趾明显增大,但所有脚趾头都与地面接触,臼齿化明显,形成有效的切割工具。渐新马三趾马中新世出现,为马类的旁支,身体结构既有进步的性状,也有原始特征,但不是真马的直系祖先。体长不足1.5m,看上去很像现代马,但它只有三个趾头(为原始性状);牙齿成为高冠齿,且有珐琅质,是进步的性状。三趾马在中上新世在北美、欧亚和非洲分布,直到更新世中期才最后灭绝,没留下任何后代。在中国,三趾马是从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最有代表的哺乳动物之一。

三趾马三趾马现代马的趾头为单趾现代马的趾头为单趾150万年前开始出现的石器北京周口店远眺

象类新生代由始新世的始祖象逐渐演化为现代的非洲象和亚洲象。自渐新世,象类分化趋向是:躯体增大(现代最大的非洲象,肩高过3m,长7余m重约5000kg);鼻子逐渐增大;上下第二对门齿增大,发展成大象牙;颊齿增大,并逐渐复杂。图2-1中国第四纪四种象类化石始祖象1始祖象2始祖象3非洲象1非洲象2非洲象3

从爬行动物时代过渡到哺乳动物时代,进入到了新生代,各大陆基本已是现代的情况,亚洲和北美洲间在白令海峡相连,南北美洲有巴拿马海峡相连,欧亚大陆和非洲间有中东地块相连。中生代曾为亚洲大陆一部分的澳洲全部隔离开。各大陆相接主要是新生代地壳上升的结果。白令海峡巴拿马海峡中东地块加勒比海早更新世,亚洲北部、欧洲,上新世亚热带的喜暖动物大多绝灭,代之的是能适应温和气候的新群组。白令海峡陆桥的存在,欧亚与北美大陆哺乳动物经过它往东、西迁移,使全北区*动物群总体面貌基本相似,并一直持续到近代。*注:Thenius将全球分为5个动物地理区,即全北区、新热带区(南美和部分中美洲)、古热带区(亚洲东南部)、澳大利亚区(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以及相邻岛屿)和南极区,其中全北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劳亚大陆。白令海峡巴拿马海峡中东地块中更新世,北半球大陆性气候加强,无森林地带扩展,出现了适应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气候动物群。冰期,北半球冰盖的南部出现能适应极地环境的喜寒动物群。这种喜寒动物群随着冰川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原始牛和短角野牛分布很广,后来演化成两支适应森林气候(广布于美洲和欧洲的高加索野牛,赤鹿、褐熊、獾、野猪、河狸等)和草原气候动物群(美洲野牛,羚羊、马、金花鼠和跳鼠等)。全新世动物群的面貌与现代的基本一致。青藏高原等东西向山系在第四纪的快速崛起,导致哺乳动物在亚洲东南部(古热带区)与全北区存在明显差异。新生代大陆漂移,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动物区系,即南美和部分中美洲的新热带动物区系和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相邻岛屿组成的澳大利亚区系,该区系受大洋隔离,出现一些特殊动物群如有袋类、鸭嘴兽等。

2.2.2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

<1>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按现代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中国处于印度-马来西亚和全北区的交接地带。据自然生态特征,我国东北区为针叶林带动物组合,华北区为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型动物组合,蒙新区(西北

区)为草原及荒漠类型动物组合,青藏区(西藏区)为高山草原动物组合,西南区为高原与高山森林动物组合,华南区为热带森林动物组合,华中区为华南与华北之间的过渡类型。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我国各地动物群的面貌与现代相比差别较大。(1)华北区哺乳动物群。以“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为代表的“泥河湾动物群”。其特征:①首次出现第四纪特有种属:真马、野牛、象、狼、熊、羚羊和羊;②保留有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残余种属:长鼻三趾马、剑齿虎、爪兽、猎狗和犀牛等;③出现一些特殊种属:丁氏田鼠、步氏鹿、双岔鹿、小鹿和水鹿等。

泥河湾动物群(代表北方型的哺乳动物)属森林草原动物群,其中森林性动物群多于草原性动物群,将这一动物群与上新世我国北方保德动物群(含有许多代表南方种属的)比较,说明当气候变得寒冷和干燥时,许多上新世动物绝灭或向南迁移,在我国开始出现了南、北动物群的分异。但从一些古老种属的化石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发现来看,更新世初期的动物群南、北分化还不明显。(2)南方区动物群以云南“元谋动物群”为代表。该动物群最大特点是既有大量第四纪属种又有相当数量的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分子。元谋群既有大量第三纪残存种,又有许多可与泥河湾动物群相比的种属,显示了这一动物群兼有北方上新世及更新世初动物群的特点。说明我国自上新世末,动物群向南迁移。元谋组近700m沉积可分为二段,下段是亚热带气候环境,上段气候逐渐转凉,是较温暖凉爽的草原-森林环境,也正是元谋人生活的环境。据古地磁测定,元谋组下段距今3.1-2.1Ma,上段距今2.1-1.5Ma,而元谋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1.7Ma。<2>中更新世动物群华北区称“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即周口店动物群。主要特点为:①中更新世新种出现。如中国猿人、肿骨鹿(图2-2)等。②许多现代属种首次出现。③少量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残留,如中国鬣狗。扁角肿骨鹿河套大角鹿步氏鹿晚更新世:河套大角鹿;中更新世:扁角肿骨鹿;早更新世:步氏鹿。图2-2中国第四纪三种鹿类比华南区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主要发现于四川、广西、云南、江苏和浙江等地的洞穴堆积物中,称“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或“黑猩猩—大熊猫动物群”。典型地点在四川万县盐井沟。主要特征有:

①有许多特殊的类型:猩猩、巨猿、大熊猫、巨貘、中国犀、东方剑齿象等等。

②出现了典型的南方种类,如猪獾、竹鼠和水鹿等。③有一些华北区的种类:虎、豺、水牛、野猪、熊及较多的小啮齿类。④仍有一些上新世的残留分子,如乳齿象等。⑤含中更新世常见的种类,如晚期鬣狗、纳玛象。<3>晚更新世动物群(有四种)(1)中国北方哺乳动物群

分布于北方马兰黄土层中,称萨拉乌苏动物群,即纳玛象—晚期鬣狗动物群。标准地点在内蒙古河套的萨拉乌苏。以纳玛象、原始牛、披毛犀、赤鹿、河套中国大角鹿、王氏牛等化石为代表。主要特点有:①晚更新世种类得到充足发展,数量增多,体形增大,如洞穴鬣狗、鄂尔多斯大角鹿和披毛犀等;②出现现代种类:新人、狸狼、方氏田鼠、蒲氏马、野驴、斑鹿和蒲氏羚羊等;③出现一些属中更新世属种,如三门马、梅氏犀及中国鬣狗等在这个动物群中已经消失,绝灭种占32%。

(2)山顶洞动物群标准地点在北京周口店。动物群面貌上与撒拉乌苏动物群相似,但出现了一些南方型属种如猎豹,香猫,真象,而且现代属种所占比重增加,绝灭种仅占12.1%。(3)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标准地点在内蒙的扎赉诺尔、哈尔滨附近的顾乡屯和吉林榆林的周家油房。其特征有:①典型的北方种类占优势,如猛犸象、披毛犀、驼鹿,指示该区当时气候寒冷;②含较多的现代属种;③有现代已经绝灭的种类:原始牛、晚期鬣狗、三门马、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等。据测年资料,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与萨拉乌苏动物群时代相当,但组成上,后者无猛犸象和野牛,气候上前者生存环境要冷于后者。(4)含新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动物群出现于中、晚更新世中国南方,基本面貌与中、晚更新世类似,在动物群中发现有早期智人化石或晚期智人化石。<4>

全新世动物群我国全新世初期动物群仅在华北地区有所了解,其主要代表是四不象鹿(麋鹿)

,故称四不象鹿动物群。2.3人类的发展与石器2.3.1人类发展的主要阶段人是从动物(古猿)进化而来,但人不同于动物(古猿)。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主要标志:人有自觉能动性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学会用天然火烹制食物和防御野兽

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几个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A.具有能站着的骨骼结构;

B.具有髋骨;骨板上显示能直立行走的脊柱结构;C.可以使用和制造工具。(2)古文化——按照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划分的发展阶段。(3)文化遗迹——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村社遗址、用火痕迹等。(4)文化层——含有文化遗存的地层。

(5)文化期——和一定的文化相适应的时代。石器——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石质工具。第一次加工:指原始人使用的石器只打边,不打里,不改变石器的形状。第二次加工:不仅打边,而且打里面,把中心部分加工

改造,使形状发生变化。150万年前开始出现的石器最早人类化石在非洲玛丽·利基在莱托利尔采得的真人牙齿和腭骨碎片,其时代大约3.75Ma以前。肯尼亚含人类头骨及石器的凝灰岩层的时代为2.2Ma前。埃塞俄比亚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为距今3Ma。非洲最早人类化石的时代为距今5Ma左右。印度尼西亚东爪哇人的年代为距今1.90±0.4Ma。现代猿类,由古猿分化后始终栖息于热带森林环境。经长期发展,已经十分特化,身体结构同人有质的区别,不可能再向人的方向发展。人是古猿分化出来的另一支,一般是经过了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等阶段逐渐进化而来的。森林古猿(Dryopithecus)中、上新世相当繁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该猿有更多特征与现代猿类相似,是现代猿类的祖先。腊玛古猿(N2)(Ramapithecus)距今12Ma,最早发现于印度西瓦利克系,迄今已在肯尼亚、希腊、匈牙利、土耳其、巴基斯坦和我国云南禄丰等地相继发现。脑容量300ml,牙齿整个形态特征与人相似,即人类的远祖。腊玛古猿生活环境为热带或亚热带森林,成群结队,部分住在树上,但经常下地生活,以果实、根、茎和小动物为食,处于半直立行走的过渡阶段。南方古猿(Australepithecus)(早期猿人)(N2-Q1)

B.P3-1.5Ma。

地点:主要发育在南非和东非,所以又称南非古猿。代表性的有1470号人(坦桑尼亚奥尔都维河)。

进化特征:躯体结构在多方面同人相近,具有能直立的结构,高1.2-1.3m,为纤细种;体重20kg。脑容量在435-700ml左右

,如诸齿大小已较间隙,咬合大致为一个平面,臼齿纹趋十字形。

文化特征:石器为砸击石器。南方古猿较腊玛古猿又前进了一大步,分为非洲种,粗壮种和包氏种。

南方古猿古猿(腊玛、南方)下地行走,导致了手与脚的分工,接触事物多了又导致大脑的进化。古猿(腊玛、南方)下地行走还导致群居,当时古猿自下而上相当艰难,所发现的腊玛古猿,多为年轻个体。其牙齿结构特征表明他们是杂食性的,以植物为主。下地古猿最早使用打猎武器和捕食的工具,但多是自然工具如天然石块、木棒之类,尚不是“人”的特色,人的特色是制造工具。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还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和使用工具,对躯体结构的发展变化有积极的影响:(1)手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抓握能力不断提高,手指更加灵活。(2)促进了大脑皮层结构的变化及脑容量的增加。(3)脚也得到了改造:脚趾缩短,脚板长得宽阔,使能更好地支持全身重量,便于直立行走。(4)胸部也逐渐发达,腹部底下的骨盆长得大些,更加像个盆了。(5)脑子逐渐增大,前额逐渐升高,眉嵴却相应地低平下去。不再用作武器的颌部逐渐向后收缩。(6)牙齿也逐渐缩小,特别是犬齿大大地缩小,唇部也就不那么突出。一句话,他们逐渐地长得更加像现代人了。原始人类对于火的认识,由怕到不怕,由无知到有知,由只知利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也曾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迄今已在肯尼亚发现1.5Ma前用火的遗迹。人类由古猿进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新人阶段和现代人。森林古猿-现代猿类

猿人阶段(N2-Q21)(腊玛古猿(N2

)、南方古猿(N2、Q1))古人阶段(Q22、Q3

1)新人阶段(Q32)现代人(Q33~今)

古猿南方古猿腊玛古猿古人新人人类演化进程中国猿人直立猿人生活场景复原图(1)猿人阶段(N2~Q21)旧石器早期(B.P3-1Ma

)代表:印尼爪哇猿人、兰田猿人、中国猿人。文化特征:学会用火狩猎,居无定所。猿人特征:眉骨突出,头盖骨低平,下巴壳后缩,1891年发现的爪哇猿人腿骨同现代人相近,牙齿粗壮具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能用火和制造工具是人的特征,所以称为猿人。身高1.50m,脑容量775-900ml之间。除了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还可进一步分为两个时期:①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时期。其特点是脑容量较类猿人多,可达850ml(类猿人仅600ml),属长头型。牙齿特点与类猿人相似。大腿骨更显得进步。表明这时手足已有了明确的分工,称为人类与类人猿间的过渡群体。

②“中国猿人”(Sinanthropus)时期。距今0.4Ma左右。中国猿人(北京猿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西南42km的周口店石灰岩洞穴中。骨骼特点:头盖骨相当低平,两眼孔间的眉骨嵴显著突起,且在鼻骨之上连接起来,所以眉间区特别隆起。在眉骨与前额之间形成一条深沟。北京猿人复原头及其特征蓝田石器(1.2Ma前)泥河湾小长梁石器(1.3-1.5Ma前)周口店石器(0.4-0.6Ma前)北京猿人石器1.5Ma前(2)古人阶段(早期智人Q22~Q32)旧石器中期(B.P0.2-0.04Ma)代表:尼安得特人(德国)(具较高的文化发展水平及复杂的行为特征)、广东马坝人(曲江县)、陕西大荔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等。特征:脑容量可达1350ml。

媚骨不太突出,脑顶骨突起,牙齿较粗状。会用火,且会取火—大抵是摩擦生火,保存火种,用皮缝制衣服。其体质特征虽仍保留一些原始性,但经过长期劳动,已有很大进步,骨质变薄,能完全直立。古人的智慧较猿人高。文化特征:二次加工石器大量出现且分化明显,如尖状器、刮削器等。如丁村文化、河套文化。马坝人复原头埋藏习俗(一)埋藏习俗(二)山西丁村人石器在南非发现的装饰艺术品(7.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制作的艺术品早期智人“古人”-尼安德特人古人阶段——丁村人(Q31早期智人)的石器左,石球;中,大三棱尖状器;右,多边砍砸器。

丁村人(Q31早期智人)

在捕野兽

早期智人(古人Q31)在预备生火。能够自己生火,这比猿人进步了。(3)新人阶段(晚期智人Q33)旧石器晚期(B.P5-1万年)代表:克鲁马农人(法国)、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猿人特征:体质比早期智人有很大进步,猿的特征基本消失,体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牙齿较小,齿冠相对较高,下额突出,

脑容量已达1,350-1,500ml。文化特征:为旧石器晚期文化,以石器为主,出现骨器,并出现装饰品,石器多为磨制而成,骨器和石器出现穿孔现象。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2山顶洞人的装饰品1山顶洞人的装饰品2精美的石器1精美的石器2

山顶洞人(Q33)的头骨与现代人头骨已是同一类型山顶洞人(Q33)的骨针。表示他们有衣可穿。内蒙河套人(Q3),与现代蒙古人相近,仅肢骨壁较厚,生活时代距今3.5万年左右。山顶洞人(代表原始的黄种人),距今28,135±410年。基本特征是头很长,头骨粗硬,额部倾斜,上面部低矮,整个面部在垂直方向上有中等程度的突出,颧骨较垂直且向前突出,有中等程度的硬鄂,眼眶低矮等。

晚期智人(Q33)-克罗马努人生活场景复原图(4)现代人(旧石器晚期、新石器、现代)

(Q33-Q4)(B.P8000年-今)

地点:在中国有1000多个地址。特征:在B.B.布纳尔分类中,现代人共有48种类型。文化特征:比旧石器复杂的多,区域性差异明显,有石器

,陶器,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出现了原始农业。陶器生活场景复原图1生活场景复原图2晚期智人(新人)跟现代人有没有区别?有。但主要差异不在于体质上的,而在于劳动力及文化的高低。如:山顶洞人和克罗马努人(晚期智人Q33)虽能制造较复杂的工具甚至装饰品,但还不懂得把石器磨光。他们只会把石头、骨头、角和木棍等制成许多工具,还不懂得利用金属。他们虽然能够用火和人工取火,但是还不懂得制造陶器。

他们是很好的猎人,能捕捉野马、鹿等种种野兽,但还不懂得把野兽变成家畜。他们会采集许多植物的果实和根,但还不懂得把野草变成作物,把野生树木变成果树。但从体质讲,他们跟现代人已经有了基本相同的地方。不能忘记,从猿人发展到智人,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从类人猿的脑到人的脑时间大约经过10Ma或更短些考古学上将第四纪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表2-1)。旧石器所占的时间最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更新世,中石器仅占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初期,新石器属全新世早中期,之后便是铜器时代(春秋时代)、铁器时代(战国时代)和现代。表2-1地质时代、考古时代与人类发展阶段对照表地质时代考古阶段人类发展阶段

第四纪全新世现代现代人

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更新世晚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阶段(晚期智人)

中期古人阶段(早期智人)

中期早期后一阶段猿人阶段晚期

早期前一阶段早期

(直立)(中国)旧石器距今200多万年-1万多年以前(Q1-Q33)。原始人类利用天然石料(特别是河床砾石),用手握石相互打击,劈裂而成的石器(称打击器)。旧石器晚期人类学会了结网捕鱼、人工取火、借助工具捕猎,并进入母系社会。中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15,000年(Q33-Q41),大体已进入全新世早期。以磨制细小或打击精致的石器为特征,发明了弓箭,开始训养狗等动物,提高了狩猎的能力。使用弓箭的原始人自己留下的图画画的是一个射鹿的场面

狗的进化左上图是狼,它大概就是狗的祖先。狗经过几千年的人工选择,已出现了许多品种。这里表示的只是一小部分狗的品种新石器属全新世早中期,除打制石器外,已普遍使用磨制的各种定型石器和骨器,工具及样式都很多,同时陶器也很发达,有彩陶和黑陶等。现代属全新世晚期,为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现代。表2-3中国代表性的石器2.3.2人类的演化特征猿——人,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躯体结构变化;直立行走;劳动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继南方古猿后,古猿进一步演化到猿人阶段。猿人尽管在体质上仍保留了古猿的特征,但与古猿已有本质的不同。猿人能制造工具,如打击石器等,更重要的是猿人已经会使用火,火的使用使大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脑容量增加(直立猿人850ml——中国猿人1075ml),几乎是南方古猿450ml的两倍。人类演化2.3.3中国的古人类早更新世人类化石在中国发现的不多,1965年云南元谋猿人门齿化石的发现及相关研究已表明在1.7Ma前在中国的大地上已有人类生存。中更新世的人类化石在我国多处发现,如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化石、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内发现了北京猿人、陕西大荔县发现了大荔人化石,均是猿人阶段(N2-Q21)的人类化石。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在2km2内的26个化石点中,有北京猿人(直立人阶段)、新洞人(古人阶段)和山顶洞人(新人阶段)三种古人类化石以及他们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一遗址是迄今世界上人类遗址中代表性最全面、发掘历史最长久、资料最丰富和完整的一个。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周口店中国猿人(北京猿人)遗址位于房山县周口店村西北的龙骨山上。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洞口北京周口店新洞人居住的洞穴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点较多,如广东韶关马坝的马坝人化石点、湖北长阳下钟家湾长阳人化石点、山西临汾丁村丁村人化石点、内蒙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河岸中的河套人化石点,都是古人阶段(Q22~Q32)的人类化石,体格形态趋近于现代人,与化石群伴有的石器较猿人阶段精致、复杂。晚更新世中晚期新人阶段(Q33)保存的人类化石更多,有广西柳江的柳江人、四川资阳黄鳝溪的资阳人、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等,体格上更趋近于现代人,石器制作工艺更加先进,类型和用途更加多样化。全新世人类化石保存得最为完整,相关的考古资料相当丰富,研究表明,在这短短的一万年时间里,人类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Q1

元谋人(云南元谋)Q2Q21

蓝田人(陕西蓝田)Q22北京猿人(北京周口店)Q3Q33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Q32-3河套人(内蒙乌审旗)Q31

丁村人(山西襄汾县丁村)2.4中国第四纪植物群特征2.4.1全球第四纪植物群特征:

<1>大部分为现生种,植物区系与第三纪,尤其是晚第三纪无重大差异。

<2>受新第三纪地球气候趋凉和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交替影响,温带与亚热带植物种群分界多次南北(或沿山地上下)来回摆动,导致植物迁移中种类混合和部分滞留或消亡。<3>孢粉分析表明,冰川及外围区沉积物中,以缺乏乔木植物(一般出现的是植株矮小,叶子也很小的植物)为特征。离冰川边缘较远处,出现草丛及灌木的亚北极草原无林区。冰碛物中往往缺少或少见孢粉。2.4.2中国第四纪植物特征:新生代是被子植物繁盛的时代老第三纪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新第三纪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古地中海海水由东向西退出,欧亚大陆印度大陆相联,青藏高原隆起,自然地理条件比老第三纪有很大改变,植物区系出现明显分化。中国行政区划图

秦岭-大别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青藏及西北区:昆仑山以南及横断山以西,中新世中期温暖潮湿,晚期变凉并趋向干旱,草原植物发育,属栎、桦-灌丛植物区系。昆仑山以北及贺兰山、六盘山以西,属内陆森林草原及草原植物区系。新疆西部中新世末,受古地中海气候影响,植物逐渐减弱以至消失,草原面积扩大,植被面貌与大陆区系一致。各区植被特点:华北平原:中新世气温下降,孢粉中耐寒属种较多,草原型草木植物明显增加,反映从中新世末,草原范围从新疆向东部扩展,至上新世末已扩展到东部地区。南方地区:新第三纪受太平洋季风影响,形成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以东至沿海的东部季风区阔叶林植物区系,且出现南北分化。北部以落叶阔叶林含常绿的亚热带植被为主,南部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西南及中南西部高山深谷封闭性强,当气候恶劣时,局部优良生境也能成为孑jie/遗植物的避风港。造成各地不同期植物群复杂多样。我国植被带纬度地带性现象及第四纪纬向水平迁移现象,只在东部及东南部有明显反映。西部,由于青藏高原隆升,打破植物的纬向迁移。东南及西南: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影响,植物的经度地带性十分明显。东部长江以南为湿润区,分布各类森林。西部距海洋远,属半干旱或干旱区,分布各类草原、高山草甸或灌木及高寒荒漠。冰期,植物受经度地带性规律控制,发生东西向迁移,表现为干湿气候条件的植被交替出现,主要受季风强弱、锋面位置变化影响,季风变化与大陆冰盖扩张和消融、海平面升降、地面升降与地貌起伏对气流的阻挡等都有直接关系。

我国多山,各山系都有植被垂直带谱。如长白山(海拔2734m)植被垂直分带:高山苔原(海拔1900m以上)高山丛林(海拔1900-1700m)暗针叶林(海拔1700-1500m)针阔混交林(海拔1500-500m)阔叶林(海拔500m以下)

因此,我国植被带迁徙有三个方向:①受纬度方向控制,沿着南北方向迁移,这是最基本的全球性植被带的移动(水平向迁移)

;②受经度方向的控制,沿着东西方向迁移,在我国东部及中部季风区至内陆区(水平向迁移);③地形高度控制作垂向的迁移,在山岳地区,这种迁移是地方性的。2.4.3冰期间冰期植物群的变化与迁移华北平原冰期前,气候为温(或凉)湿,为云杉、冷杉和榆等的森林植被。冰期时为一片草原,主要生长蒿、禾本科的草本植物及稀疏的桦、柳等树木。间冰期,植被又恢复到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山区,冰期、间冰期气候使植被发生垂直迁移。我国第四纪冰川是小规模山岳冰川,加以地貌复杂、西南地区南北向纵谷成为植物迁移的良好通道,许多植物经过寒冷气候锻炼而保存下来。如我国现在还有银杏野生种,欧洲和阿拉斯加只有上新世银杏化石。2.4.4植物的演化植物与动物一样,也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过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藻类;到距今3亿多年的石炭纪、二叠纪时出现蕨类植物;到中生代出现裸子植物,是松柏、苏铁和银杏等达到的全盛时期;新生代开始被子植物代替了裸子植物。(新生代)被子植物(K3、N、Q)

(中生代)裸子植物(P2、T、J、K2)蕨类植物(D3、C、P)

(古生代)孢子植物苔藓植物

(Z、∈、O、S)藻类植物植物演化进程

南极地衣苔藓

壳状地衣

叶状地衣

枝状地

灌状地衣

地钱

葫芦藓交苔藓万年藓波叶提灯藓大叶藓

苔藓苔藓植物

颤藻

半丰满鞘丝藻

硅藻细胞

海带

海门冬

金鱼藻

螺旋藻念珠藻石花菜水绵苔后藻微囊藻

衣藻

鱼腥藻

紫菜

赤藻

蓝藻

绿藻藻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具有维管束并以孢子繁殖的植物。陆生或附生,少有水生。多为多年生草本,但在古代很多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孢子体发达,具有根、茎和叶。配子体退化成很小的原叶体,具有假根,多营独立生活。

盾蕨

槐叶苹

满江红

扇叶铁线蕨

肾蕨

苏铁蕨

桫椤蜈蚣草胎生狗脊蕨问荆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