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7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7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7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7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25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2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7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讲

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与社会保障——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9【Ⅰ】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Ⅱ】31·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天津·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浙江·31改革开放2020【Ⅰ】31·国有企业改革【Ⅱ】31·对外开放【Ⅲ】31·国有企业改革海南·22对外开放

;海南·25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天津·8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浙江·15对外开放山东·8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21【甲卷】3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甲卷】47·改革开放的成就浙江·28邓小平理论;广东·20(选做)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浙江·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2【乙卷】3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甲卷】3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山东.9城市体制改革;浙江15对外开放浙江14拨乱反正2023【乙卷】3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湖南·10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湖北·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北京·9城乡一体化发展;浙江·8上海合作组织山东·9新时期外交;海南·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考考情分析考情分析:选择题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大国外交是命题重点,主观题方面,改革开放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常考点。1978197920052002200119991997199319802017加入WTO汪辜会谈中共十五大南方谈话时空定位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92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20072012反分裂国家法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建立经济特区十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新的道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框架(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二)改革开放进程(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知识点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2.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3.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两个凡是”(1977)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

重新确立意义: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六中全会修订宪法(1982年)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①确立党的三条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导人功过是非问题改革开放②一个历史性决策: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会议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1927年汉口1949年河北西柏坡1935年遵义1978年北京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秋收时节发动起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秋收起义失利后: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知识拓展】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统管村级生产建设工作。这一举措适应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B.地方对简政放权的要求C.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需求

D.乡镇企业发展的需求A1982年宪法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这些变化表明,1982年宪法A.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B.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C.加快了四个沿海经济特区开放的步伐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时间粮食上缴量被供应的粮食量1953-197811.97(亿斤)15.68(亿斤)

购销相抵后,凤阳农民不仅没有为国家贡献一粒粮食,反而吃进了3.71亿斤。每年到了春荒,凤阳县一些生产队由队长带领,拿着盖上公章的介绍信,打起花鼓,唱着辛酸的歌谣,踏上乞讨的道路。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2)人民公社挫伤农民积极性(1)农民生活贫苦(3)计划经济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内改革背景农村(二)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什么要改?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婆婆多,管得严。拿一个省级工厂来说,从厂长到车间主任的任命听主管厅的,……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作为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厂长,却没有任何权力,企业买套设备,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门批准。

——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1)企业无自主权(2)工人无生产积极性(3)与世界的差距拉大城市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二)改革开放的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公有化程度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国有企业等政企合一,缺乏活力,职工积极性低农村城市改革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政企分开经济体制改革对内改革进程——怎么改?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二)改革开放的进程1.农村改革:(1)原因: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主要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过程: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推广:1982年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二)改革开放的进程1.农村改革:(1)原因: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主要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过程②含义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制:公有制(不变)实质: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自主性)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自负盈亏

(责任)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③成果: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3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二)改革开放的进程名称时间背景内容影响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50-19521953-19561958-19781978以来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小农经济难满足工业化需要错误认为提高公有化规模程度可以促进生产力人民公社体制弊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制度将小农土地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开辟道路解放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超越生产力水平,挫伤积极性,破坏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调动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农村改革:(3)农村体制改革内容(结合选必1第4课)项目改革前改革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统一分配管理方式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流通体制统购统销产业结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83年,建立乡、镇政府

村民委员会1983年以来,国家减少农产品统购统销的范围和数量,逐步开放农村市场积极发展多种经营,1984年开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2006年取消农业税;2018年“三权分置”2017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完善了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丰富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致富新路利于农业现代化城乡协调发展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二)改革开放的进程原因中心环节管理体制原则措施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基本任务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分配的绝对平均主义,使企业缺乏活力,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集体、私营、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评价: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弊:存在一定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

2.城市推进(1984年以后)(主要针对城市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局部试点阶段:1978~1984增强企业活力:1984~199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现在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3.逐步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二)改革开放的进程知识拓展:邓小平“南方谈话”史料研习: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南方谈话的背景:①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②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具体表现在:①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属性(姓资姓社问题):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3、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①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②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理论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③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奠定了思想基础。(2022·全国·高考真题)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B(2020·全国卷1·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D1992提出目标大企业无涉及国企所有权仍属于国家(2022·全国·高考真题)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B私有制发展→就业形式多样→零售额变化21世纪初减弱所有制≠经济结构(2021·辽宁·高考真题)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A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浦东19904.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形成:

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地,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③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④2000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⑤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4年邓小平(三)“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3.意义:

成为我国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4.实践:港澳回归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9年元旦1992年11月1993年4月2005年3月2005年4月29日2015年11月7日《告台湾同胞书》“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反国家分裂法》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汪辜会谈”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胡连会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习马会5.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①邓小平理论十五大②三个代表十六大③科学发展观十七大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2.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3.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知识点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知识框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解决的问题精髓作用成为全党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旗帜、支柱)进一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务实求真向小康社会迈进(指导思想、旗帜)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小康后的指导思想、旗帜伟大复兴的指南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九大中共十八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高新科技基础建设国民经济国防军队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自主研发和制造、人工智能。文明互鉴,中国声音。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文化事业、产业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有何成就?2.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知识点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大国关系①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②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③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发展中国家①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②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③建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周边国家①解决与哈、吉、塔三国的边界问题。②1997年12月,东盟首脑建立“10+1”会晤机制。③与印、巴、朝、韩、越、蒙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多边外交①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②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活动。3.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选必一P80-83A、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外交理念:和平发展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