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史关于鸦片战争研究的论文从1840年到1842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桩影响最大、最为深远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由此进入“近代”的开端。中国人民都迫切希望知道这次战争的全部过程,了解其所以失败的原因。作为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国内外出版与鸦片战争相关的研究著作与论文众多。因此,梳理与总结近代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深入分析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的影响,反思对于当今的启示与教训,无疑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位于纽约东百老汇林则徐广场上的塑像,高达5.5米一、简史写作的缘起与基础2022年初,笔者接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委托,翻译外祖父邓嗣禹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英文书名为《张喜与1842年南京条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44年),中译本书名为:《张喜与<南京条约>:1842年中英谈判内幕与细节》。这是在费正清指导下,以张喜《抚夷日记》为研究视角,在美国出版较早的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专著。其中,在“参考书目导读”章节中,邓嗣禹从美国研究学者的角度,详细梳理与总结,1944年之前出版的各类研究著作与论文的优缺点。1985年8月30日,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抵抗外国鸦片入侵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隆重的纪念大会,首次在世界范围内,邀请五位鸦片战争知名研究学者参加。其中,有来自美国的研究学者有邓嗣禹、唐德刚;来自加拿大的陈志让;来自澳大利亚的有王赓武。当年,在《人民日报》第二版,曾经刊发过一篇专题报道。在邀请的海外学者名单中,邓嗣禹排列首位。作为国际知名的鸦片战争研究学者,费正清在哈佛大学指导的,第一位中国博士生,后来的长期合作者,邓嗣禹在这本著作提到的许多参考著作,是中国学者不了解,或者是很少关注的书籍。笔者在此基础上,除了翻译原文之外,并按照其写作风格,增补了近年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的特色,以期为国内外从事鸦片战争历史研究的学者,提供详尽的参考史料。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发行的邮票二、英国亲历者的原创著作国外原创与亲历者,大多数为英国皇家海军指挥官和参战的军官,主要有贝尔彻、柏纳德和宾厄姆等人;中国的亲历者,人们较为熟知的如魏源。了解不多的人物还有梁廷柟和夏燮。梁廷柟(1796-1861)曾经是林则徐的智囊人物,后任总督徐广缙幕僚。他曾积极参加广州人民声势浩大的反入城斗争,出版有5卷本《夷氛闻记》。夏燮(1800-1875),21岁中举人,先后出任曾国藩、沈葆桢的幕撩与幕府等职务,出版有24卷本《中西纪事》。爱德华·贝尔彻(Edward
Belcher):《“硫磺”号环游世界的故事,1836-1842年》:包括在中国的海军行动(第2卷,伦敦,1843年)。这部作品的第2卷中详细介绍了,从1840年12月至1841年11月期间,英国海军在中国进行的远征行动。爱德华·贝尔彻(1799-1877),是英军“硫磺”号舰长及探险家,香港出版书籍译名为卑路乍。1839年,贝尔彻指挥“硫磺”号从南美返回英国,1840年远赴中国参战。1841年他曾经在香港岛的占领角登陆,香港的第一面米字旗就是他升起的。1842年,贝尔彻回到英国家中。为纪念他的功劳,香港将坚尼地城旁的港湾及街道,命名为卑路乍湾,以及卑路乍街。1867年,贝尔彻受封为:巴斯骑士团指挥官勋章,1872年受聘为少将。另外,他还著有《最后一次北极航行》。柏纳德(W.D.Bernard):《“复仇女神”号的航行和服务叙事,1840-1843年》(2卷本,伦敦,1844年),
这本书是摘自英军指挥官霍尔(W.H.Hall,R.N.)的笔记,以及柏纳德本人对于中英谈判的个人观察。在这本书中,作者极好地描述了,当年英国海军在中国的联合军事行动,同时也提供了南京外交谈判的详细记录。邓嗣禹提请读者注意的是,1846年在伦敦出版的,这部作品的第三版,对第1卷中的内容进行了大量删节。伯纳德,曾经是一位英国海军军舰的舰长,亲历过1842年中英谈判的全过程。这本书曾于1844年在伦敦首次出版,1845年出版修订版。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以《“复仇女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为名,出版过中译本。2020年8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同类作品书籍《复仇女神号:铁甲战舰与亚洲近代史的开端》,(英)安德里安·马歇尔著,彭金玲译。宾厄姆(J.E.Bingham):《对中国远征的叙述:从战争开始到现在》,(2卷本,伦敦,1842年)。第二版,伦敦,1843年。从1839年1月1日至1842年3月17日,宾厄姆以日记形式书写,在序言部分介绍了鸦片问题,附录内容主要摘录《中国丛报》的记载。作者在序言中说:“我相信,对于所有发生的细节,我所描述都是准确的。因为在所涉及许多事件中,我自己就是一名亲历者。”(第1卷,第ix-x页)。邓嗣禹在书中说明:虽然宾厄姆在书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但是,他所引用的日期应该谨慎使用。库宁加梅(A.Cunynghame):《在中国服役的回忆录》,2卷本,伦敦,1844年。这是一部罕见的,关于1842年“鸦片战争”记录的作品,书中充满了对风景的描写和轶事的记载。其中,第一卷本书中的内容,与一年后在费城出版书籍的内容几乎相同。同时,某些插图也是相同。书中仅仅是删除了第一卷的前三章,以及第二卷的后三章,因为这些章节内容与中国关系不大。亚瑟•库宁加梅,陆军上尉,时任英国陆军少将萨勒顿的副官。1958年,中译本《鸦片战争:在华做战回忆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英文原版书籍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再版。此外,他出版的著作还有:库宁加梅):《鸦片战争:在中国服役回忆录》,费城,1845年。从1842年5月至《南京条约》签订期间,作者参加了对浙江、江苏的考察。这本书除了对军事事务的叙述外,还有对当地风俗进行了大量描述的内容。德庇时(J.F.Davis):《战争及媾和以来的中国》,2卷,伦敦,1852年。据说,这是一部将中国历史研究,建立在从战争中缴获,或者是以其它方式收集中国文件基础上。作者十分了解了中国高官的特点和战争形势。德庇时:《中国杂记: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南京和广州之间,为期四个月的内陆旅行》,2卷本,伦敦,1841年。本书是有关于当前战争的动态和观察。在第2卷的最后一章,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这场战争,尤其是厦门的“白旗”事件。德庇时(1795~1890),被视为领事馆汉学家的先驱。他虽从事外交工作多年,却主要是一位学者,一位执着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辛勤耕耘者。他以最早翻译明代小说《好逑传》和元曲《汉宫秋》而驰名于世。1844年,德庇时被任命为香港殖民地第二任总督兼驻军总司令。他在香港总督任上任职四年,1848年离任。德庇时于学术方面却颇有建树,他是英国驻华外交官中的第一个汉学权威,1823年就出版了大作《贤文书》。1836年,他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华帝国及其居民概论》,晚年潜心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于1876年获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出版有《中国杂记》《中国诗歌论》《中国见闻录》《交战时期及媾和以来的中国》等著作,对中国文学的西传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仍能发现绝大多数英国人对于中国人的看法,是受到他著作的影响。埃德蒙兹(JohnW.
Edmonds):《英中战争的起源与进展:在纽堡大学的演讲》,1841年,纽约。1924年,由白十字(theWhiteCross):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国际禁毒协会重印。这是一篇关于鸦片战争主题的简短陈述,作者对中国持同情和公正的态度。但是也有一些细微的错误。1839年,设立在虎门的硝烟池古利·罗伯特(GullyRobert):《罗伯特先生和德纳姆·杜林戈上尉于在中国囚禁期间的日记,1842年》,由一位大律师编辑。伦敦,1844年。这本书包含两位作者在台湾海滩,因船只搁浅被捕时撰写的日记。书中描述了中国官员的虐待行为。但是,这些俘虏似乎要求太多。例如,他们要求提供葡萄酒、动物食品和面包,而不是大米等。这些食品对中国官员来说,并不容易供应。乔斯林
(LordRobert
Jocelyn):《远征中国六个月:一个士兵的笔记》,伦敦,1841年。邓嗣禹评价此书:对于安突德上尉被捕时的描述特别好。2015年,中译本同名书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国庆(整理)。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道光皇帝传》(ThelifeofTaou-Kwang,LateEmperorofChina),附“北京宫廷回忆录”。伦敦,1852年。这是一部关于道光皇帝(EmperorTao-kuang)及其大臣们的资料性著作。书中的一些信息似乎无法从中国渠道获得,也许作者收集了一些流言蜚语。兰波尔
(Stanley
Lane-Poole):《巴夏礼传记》,2卷本。伦敦,1894年。本书总结了巴夏礼爵士在中国的整个外交生涯。其中包含许多,从他早期日记中提取的宝贵引文。当时,他见证了《南京条约》谈判的全过程。2011年,中译本《巴夏礼在中国》,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金莹翻译。1892年,英国历史学家兰波尔接受巴夏礼家族代表的委托,撰写有巴夏礼的两种传记。书中大量引用了巴夏礼家人提供的私人书信和西方档案,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巴夏礼(HarrySmithParkes,1828-1883),1828年2月24日生于英格兰。他父母早亡,由伯父收养,接受了很好的教育。1841年(13岁),巴夏礼不远千里,投奔在中国的表姐,随后又去了澳门,在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手下打杂。学会中文后,1942年5月,他到香港,给璞鼎查的中文秘书马儒翰当助手。1842年8月29日,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战败,双方在英军战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14岁的巴夏礼,跟随马儒翰,也出席了签署现场,见证了西方第一次打开中国门户的过程。1861年(33岁),巴夏礼身体恢复后,接收了九龙岛,然后在镇江、九江与汉口设立领事馆。1862年5月19日,巴夏礼因在中国的突出表现,获得了巴斯爵级司令勋章。1865年(37岁),巴夏礼被任命为驻日全权公使与领事。他在日本18年,对日本明治维新有相当大的影响。他的妻子是第一个登上日本富士山的外国女人。1883年(55岁),巴夏礼被任命为驻朝鲜公使。3月21日,他在北京,因疟疾而病逝。1890年,在上海外滩,英国人为巴夏礼竖立了纪念碑,直到二战时才被日军移除。《在中国的最后一年》,伦敦,1843年。这本小册子,在1841年到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由一位南京谈判亲历者所撰写的书籍。“为了南京的和平”,正如他的朋友,一位在中国参战的英军官员在信中所描述的那样。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要比前半部分对鸦片战争研究更有用。总的来说,本书有叙述是简短的,没有任何注释的内容。目前,这本书有两个版本:第一种封面是大尺寸,仅有64页;另外一种,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评论的,封面是小尺寸,有197页,外加一些地图。这本书的内容摘要,曾经刊载于《每月评论》(MonthlyReview),CLXII(1843年),第272-277页。利洛(G.G.Loch):《中国鸦片战争的闭幕活动:杨子江歌剧和南京条约》。伦敦,1843年。在1842年4月26日至8月31日期间,由一位英国上尉在鸦片战争中,以日记形式创作的当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本书中包含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内幕故事,以及璞鼎查爵士与中国当局关于《南京条约》的讨论;但是,有些日期记载往往是错误的。这本书的摘要曾经刊载于,《泰特爱丁堡杂志》(Tait'sEdinburghMagnzine),第X卷(1843年),第425-431页。这本书的中译本名为:《缔约日记》。收录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五),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神州国光社,195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再版,2000年。麦肯齐(K.S.Mackenzie):《中国第二次战役的叙事》,伦敦,1842年。书中描述了从1840年底,到1841年8月,英国军队对于虎门城堡(theBogueforts)攻击。当时,英国军队正准备向中国北方发起第二次远征。而对广州市袭击的描述,是这本书中最详细的部分。邓肯·麦弗逊(Duncan
McPherson):《在中国的两年:中国探险的叙事,从1840年4月成立到1842年4月》,伦敦,1842年。在这本书的附录中,列出了整个时期发布最重要的总督命令和发布的快件。这本书的正文很简短,但是其附录很有价值。其中,包括定海治安官乔治·伯勒尔(GeorgeBurrell)向印度总督奥克兰伯爵(EarlofAuckland)提交的详细报告。弗朗西斯(MarxFrancis):《殖民地社会东印度委员会:关于中国军事行动的原因和后果的报告》。伦敦,1843年。这是一份概述整个中英冲突的简要报告,特别是关注早期鸦片战争问题。穆端(MurrayAlexander):《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作为一名参与清朝晚期远征的英国军官的个人叙述》,伦敦,1843年。本书从1841年重新占领舟山,到1842年的南京和平谈判,作者主要以日记的形式,详细描述了这场战争,以及在1842年8月24日,作者和中国官员的会谈。穆端·亚历山大,时任爱尔兰第十八团,掷弹兵连中尉军官。1842年,他参加了进攻上海吴淞口战役。在这本书中,这位军官回忆过当时的吴淞口作战情景。其著作的中译本名为《在华战役记》(节译),195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奈伊(Gideon
Nye):《鸦片问题与北方战争:一直到<南京条约>》。瑞士坎顿,1875年。书中包括两次简短的演讲,内容大致涵盖了1839年至1842年的整个中英冲突事件。书中的材料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呈现。奈伊:《北京的目标——和平是唯一希望》,瑞士坎顿,1873年。书中包括:调查中国对普遍霸权观念的起源和第一次战争的起因,以及1841年外国指挥官被监禁,和第一次广州战役的事件。其次,对1841年第一次广州战役的起因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追溯和描述。但是,这项研究中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奈伊:《中国问题的基本原理》,(第一部分,在澳门出版,在中国朋友办公室印刷),1857年。书中包括:对帝国政府镇压政策的调查,并考虑到英国、法国和美国三个条约国在这方面的义务,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对华战争的起源。作者对于第一次英中战争的起因,以及条约签署后十年内摩擦的发展进行了阐释。奈认为:这一点没有得到中国人民,尤其是广东人的认可。他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基督教与东方异教的对立”(详见第5页)。奥克特洛尼(JohnOuchterlony):《对华战争记》,伦敦,1844年。本书从《南京条约》开始洽谈,到最后签订期间,英国军队的所有做战记录。涉及到1840-1842年军事行动协议,包括有53幅插图。在最后几章中,作者介绍了外交谈判的细节。邓嗣禹评价:这本书写得很好,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小错误。奥克特洛尼是参加进攻上海县城的英国军人,并参加了吴淞口战役。普里查德(EarlH.
Pritchard):“17和18世纪的英中关系”,伊利诺伊州,厄巴纳,1929年。邓嗣禹评价:这是一篇关于第一次英中战争,具有独特观点的好论文。路易斯(ShuckJ.Lewis):《中国公文集》,澳门,1840年。或者称为真实的中国国家文件集。作者在书中叙述了中国当前事务发展的历史。书中共有七份中文文告,或者称为奏折的英译文。这些文告大多数是由林则徐撰写,并附有引言和注释。作者将中文文本排列在每页的顶部。佩恩(ThomasPeterPerring):《英国女王诉中国皇帝》,伦敦,1853年。在香港的女皇陛下政府,驳斥转交的七份中国官方文件中的论点。他们认为,中国政府的这些文件中含有侮辱性语言。埃塞克斯学院出版的这本小册子,包含有七份中文文件的翻译件,以及针对将英国人称为“夷”,还有对男人称为“蛮”等术语的讨论。对其中观点的解释,构成了第一次英中战争的原因之一。三、间接引用的英文版著作有关中英战争,或者是条约谈判的重要间接引用的著作,这些著作并不多,并附有一些注释。在间接引用的作品中,列出主要的几种,如阿尔弗雷德·卢伯克(AlfredB.Lubbock)的插图精美的杂类数据集《鸦片快船》(波士顿,1933年)和谢拉德·奥斯本(SherardOsborn)的《英国与中国关系的过去与未来》(伦敦,1860年),以上的书籍只列出了标题。布尔格(DemitriusC.
Boulger):《中国历史》,伦敦,1884年。本书从英国的角度,对英中战争的原因进行了清晰的阐述。陈基甸(Gideon
Ch′en):《林则徐:中国采用西方海上防御手段的先驱倡导者》,北平,1934年。这是一本关于林则徐及其职业生涯的手册书籍,作者主要基于中国的资料撰写,重点介绍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吸收。考狄:“极端东方使命”(1841-1846),载《殖民地历史评论》,第4期(1916年),第129-232页。这篇长篇文章,可能是在贫乏的法国资料中能找到的最好的一篇。科斯汀(W.C.
Costin):《大英帝国与中国:1833-1860年》。牛津,1937年。本书是对英国公共档案馆和大英博物馆中,在这一时期,所收藏热点史料的忠实汇编。布罗姆利(EarnesJamesBromley):《英国人在中国》。伦敦,1909年。本书大量引用手稿来源,记述了从1600年至1843年间,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同时还追溯外交发展的历史。所不足的是,作者很少用解释性的语言,来阐明他个人的观点。艾特尔(E.J.
Eitel):《东方的欧洲:香港的历史》。伦敦和香港,1895年。这是一本涵盖整个鸦片问题的好书。其内容写得很清楚、精练,并且信息量很大。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没有注释,数字也不完全是准确的,尤其是在年表中的数字。费正清(J.K.Fairbank):“中国外交与1842年《南京条约》”,载《近代历史杂志》,第12卷,第1期(1940年3月),第1-30页。这是一位远东历史专家对中国文献进行有价值的调查,以及对以前出版著作的更正,并提出作者的一些新观点。邓嗣禹《张喜与南京条约,1842年》签名赠送版本费正清
:“1843年的满族绥靖政策”,载《美国东方社会杂志》,第59卷(LIX),第4期(1939年),第469-84页。作者延续前面的话题,回溯到耆英及其助手的外交,他们中的大多数内容,都曾出现在张喜的日记中。格雷斯(FoxGrace):《英国海军将领与中国海盗,1832-1869年》。伦敦,1940年。这本书从英国海军部的角度,对英国在中国的商业前沿,进行了开拓性的叙事。海军部的职责是保护英国在远东的利益。这项工作基于未出版的海军部文件。所有其它史料来源,似乎都是经过精心挑选。霍夫(HoughWilliam):《英属印度的政治和军事事件》,2卷本。伦敦,1853年。本书第二卷第六章内容,涉及“鸦片战争”,简要叙述了从1840年至1842年的战争。郭斌佳
(KuoPing-chia):《第一次英中战争评论,附文献》。上海,1935年。这本书是以《筹办夷务始末》为基础(选择性翻译主要内容),关于第一次英中战争的原因和发展的精辟摘要。但是,本书几乎没有介绍1842年的发展情况。贾斯汀(McCarthyJustin):《鸦片战争,1839-1842》。芝加哥,1881年。其中,在第1卷第八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从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入,到柏林国会”中提到,维多利亚时代对鸦片问题的描述,她是提倡停止这种贸易。蒙哥马利(MartinR.Montgomery):《中国:政治、商业和社会》,2卷本。伦敦,1847年。在本书中,有一些关于起草《南京条约》内幕的好材料。米尔恩(WilliamC.
Milne,通译“米怜”):《中国的生活》。伦敦,第二版,1858年。本书中对于舒恭寿和其他,与第一次英中战争有关的官员有一些评论。马士(H.B.
Morse):《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卷本,伦敦,1910年。这是一本标准的参考书,但是对于1842年事态,仅仅是简要介绍。爱德华(DavidEdward
Owen):《英国在中国和日本的鸦片政策》。康涅狄格州,纽黑文,1934年。本书从广泛收集有争论性文献,到政府内部关于鸦片的专门委员会,包括印度办事处的记录,对整个鸦片问题进行过细致的调查。雷特(Robert
S.
Rait):《郭福子爵的生平和战役》,2卷本。威斯敏斯特,1903年。在这本书的第1卷,第三部分,第155-276页中的内容,很好地描述了1841年3月2日,埃利奥特上尉和高福都司之间,关于不同政策的争论。萨金特(A.J.Sargeant):《中英商业与外交》,牛津,1907年。在这本书的第58-86页,简要概述了这场战争。沈维泰(W.T.
Shen):《中国的外交政策:1839年-1860年》。1932年,纽约。本书对于这一时期的概况,没有什么特别新的内容。查尔斯(SirHenryCharles):《中国和中国人:他们的宗教、性格、习俗和制造业》,2卷本。伦敦,1849年。在本书的第2卷,第271-353页,按年代顺序,对第一次英中战争进行了总结。四、中国亲历者的原创著作《镇城竹枝词》,由一位匿名作者编辑,收录在《京口掌故丛編》,打印版本。2册,镇江,1908年。书中包括50首歌词和一首长诗的节选内容。作者通过诗歌与歌曲的形式,描述了在1842年的镇江战役中,英国士兵的行为,以及中国军官的腐败。《京口驻防合营将士祭都统海公文》,载《京口掌故丛编》,详见海龄的注释,以及赵凤天的著作《道光洋艘征抚记》,第75页。朱士云(Shih-yun
Chu):《草间日记》,载《京口掌故丛编》,1842年7月镇江沦陷时,目击者的日记。在这本日记中,描述了由中国和英国士兵引起的骚乱。梁廷枬(T′ing-nan
Liang):《夷氛纪闻》,5卷本,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出版,1937年。本书记载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广州发生中英冲突事件中,最为详细的情况。曹晟(Sheng
Ts′ao):《夷患备尝記》,
载《上海掌故丛书》,打印版本,上海,1935年。本书记录了,从1842年6月16日至28日,在13天的过程中,英国人占领上海的目击者日记。楊綮(Ch′i
Yang):《出国城记》,分别收录在《京口掌故丛编》和《晨风阁丛书》。尽管本书记载对宝山、上海和其它地方沦陷的日期,需要进行仔细核对,但是对镇江的描述是准确的。裕谦:《裕靖节公遗书》,13卷。本书引用了裕谦传记的内容。印刷版,未注明日期。袁陶愚:《壬寅闻见纪略》,收录在《人文月刊》第4卷,第1-5期。上海,1935年。本书是旧抄本的复制品,以官方文件为基础,以日记形式记录的文字,作者自称是地方当局的秘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可能是记录1842年外交事件,最重要的当代作品之一。其意义可排在张喜的《抚夷日记》之后的第二位。五、当代学者最新论著与译著费正清著、牛贯杰译:《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
1842-1854》上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这是费正清博士论文书籍译著的一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牛贯杰翻译。1954年,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研究鸦片战争的权威著作,书中引用郭实腊《道光皇帝传》中的内容,称耆英为“皇亲国戚”,或皇帝的“表兄弟”。而在中文文献中,则几乎只字来提他与皇帝的亲属关系。同时书中有多处,引用邓嗣禹的《张喜与南京条约》书中的内容。译者翻译语言流畅,但也有个别问题。如将“马儒逊”错译为其父“马礼逊”;将秘书译为幕宾;将“杜联喆”误译为“杜连喆”等问题。希望再版时能够更正这些问题,并希望这本著作的下册能够尽快出版。富路德著、吴原元译:《中华民族简史》,西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在本书的第八章“清朝时期”的内容中,作者论述了罂粟和鸦片引入中国的历史,值得研究学者借鉴。富路德指出:“中国和外国商人从这种非法贸易中大发横财,中国白银大量流失,但交易仍在继续,到19世纪30年代末,每年的进口量已达到3万箱。清政府最终不得不进行干预,焚烧了大量鸦片,从而导致与英国的战争爆发。”吴原元对于原著的内容翻译准确,文笔流畅。对于本书编排的方式,如补充“中外学者关于本书的书评”等内容,值得译者借鉴。吴原元:《客居美国的民国史家与美国汉学》,学苑出版社,2019年。作者在这本书中,采用两个章节内容:“史家邓嗣禹客居美国后与美国汉学家的合作”、“邓嗣禹的汉学学术书评及其影响”,提供他对于邓嗣禹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于邓嗣禹《张喜与1842年南京条约》的评论。但是,作者对于这本书的书评文章收集的不够全面,5篇中外书评文章仅收集到2篇。在关于邓嗣禹发表书评文章的论述时,他说:“邓嗣禹发表过40多篇书评文章”,而译者收集到的,中外文书评文章就有59篇。史景迁(JonathanD.Spence,1936-2021):《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中译本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2005年。作为一本考证严密的史学专著,美国著名历学家史景迁详细论证,并介绍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人生,真实再现了曹寅作为康熙家臣和耳目的秘密生活。书中反映了康熙皇帝多疑狡诈的一面、清王朝统治策略及特殊的君臣关系,再现了清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在第三章:“织造曹寅”;第六章:“曹寅——皇帝的耳目”两章内容中,史景迁把江宁织造局的两大职能描写的酣畅淋漓。在研究中国历史方面,史景迁不仅遵循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传统——注重历史个案的考查,同时又常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来承载其研究的成果,从而使得其作品在为学界关注的同时,常常又成为大众欢迎的畅销读物,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徐中约著,屈文生译:《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1858-1980年间的外交》,商务印书馆出版,2018年。本书研究的内容涉及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费正清教授的高徒,作者广泛搜集和运用了包括中、英、法、日各语种文献在内的资料,为读者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了1858年至1880年间,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对外交往的历程。作者将双向驻外使节制度,视为一个国家融入“国际大家庭”的标志。借助这一标准,徐中约认为,截至1880年,中国已经事实性地进入了国际大家庭。全书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常驻使节制度的确立、从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节译国际法,到丁韪良《万国公法》这一国际法输入中国的过程,以及从同治年间向欧美派出临时性使团,到光绪皇帝继位后,大规模派遣常驻外国使节这一过程中,中国驻外使节制度的确立过程。该著作对于早期中外关系史、国际法史及法律翻译史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性。从原著“致谢”部分提供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费正清曾对整部书稿提出过批评和改进的建议,杨联陞与史华慈也阅读了部分书稿。译者屈文生,曾任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外语学院院长和科研处处长,现任研究生院院长。他是一位科研与管理,教学与翻译相长的学者,长期从事中英《南京条约》与中美《望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翻译史研究,学术功底与知识背景深厚,翻译词句流畅、优美,相信读者也会有所同感。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附录部分“哈佛东亚系列”丛书中,35本英文著作未能翻译成中文。建议译者可以参照2012年出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附录G部分“哈佛东亚专著丛书”提供的书目,再版时对照翻译成中文。萧致治主编:《鸦片战争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研究》(第二版),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全书90万字,萧致治与杨卫东等三位编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翔实考察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并把它作为一次社会大变革,放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衡量,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范围内进行探讨。编者们联系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形势,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深刻阐明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及其重大影响。这套二卷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编者们用一个章节(第十一章)内容,从“中英双方作战能力分析”、“中英双方战略方针比较”、“社会制度腐败等影响”、“陈旧海防观念影响”等四个方面,首次分析在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战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提出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次战役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不是传统说的镇江之役,而是第二次定海之战。本书对资料搜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除中外文档案文献外,还查阅了许多当事人记述、主要官书、相关方志和其他各种重要资料。同时又很重视资料的鉴别与考订,并非有闻即录,而是力求避免以讹传讹。但是,此书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分析鸦片战争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与影响等方面的论述。另一方面,缺少对于外文著作的引用。例如,邓嗣禹《张喜与1842年鸦片战争》(英文版),虽然编者在“参考书目”中提及,但是在正文脚注之中并未见引用。蓝诗玲著,刘悦斌译:《鸦片战争》(第二版),新星出版社,2020年版。蓝诗玲(JuliaLovell),为英国著名女汉学家,现任教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教授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学。作者在广泛收集中英方史料的基础上,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与细节进行了全面的评述。作者从英国人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史实:英国一直竭尽、全力忘记他们与中国打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事实,在英国中学和大学的历史课上,看不到鸦片战争的内容是十分可能的;英国对于这两次战争的健忘症早就开始了。还在1900年前后,在英国的一些历史教科书中,当谈到香港和英国在东方的管辖范围时,就不再提第一次鸦片战争,而是委婉地写道,他们在1842年“得到了”那个岛;在1997年香港移交时,英国高官在告别演说中,也对鸦片和为鸦片打的那两场战争只字不提。译者刘悦斌教授对于原著的翻译,其正文内容与译名基本都是准确的。在蓝诗玲的原著中,可见到有多处引用邓嗣禹《张喜与南京条约》(英文版)内容。但是,在第一版、第二版书籍中,译者对于原著“索引”部分内容,都没有进行翻译,这是不严谨的。中国读者因此无法从索引中,找到原著中希望阅读的内容。希望再版时,译者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之处。黄若泽、庄驰原、吴慧敏译,王宏志审订:《英国国家档案馆藏:鸦片战争史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11月。近年来,基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工程测试与质量控制知识要点总结
- 潢川大班考试题库及答案
- 工厂工人考试题库及答案
- 网络平台用户行为分析及运营策略
- 病理生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分析线上购物与传统零售的优劣对比
- 敬老院院长聘用合同
- 世界历史文明史知识点习题集与答案解析
- 教学评价体系与标准建立计划
-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环境计划
- 个人车辆抵押协议书
-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大数据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八年级英语下学期期中模拟卷(宿迁专用)(原卷版)
- 2025年科普知识竞赛题及答案(共100题)
- 地下混凝土水池蓄水试验方案20240401
- 202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自动化设备应用
- 烟草公司办公楼物业服务方案
- 口腔保健科普讲座(幼儿园)课件
- DZ∕T 0270-2014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