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差异与交流借鉴+热点特色专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文明差异与交流借鉴+热点特色专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文明差异与交流借鉴+热点特色专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文明差异与交流借鉴+热点特色专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文明差异与交流借鉴+热点特色专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明差异与交流借鉴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以下对两种文明本质的叙述最正确的是()A.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体现了文明的多元特征,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B.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政治C.东方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主要发源于沿海或海洋D.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比较发达2.罗马帝国给予地方总督与基层共同体更大的权力;汉朝的组织虽然深入到乡村基层,但对于地方的具体事务,中央政府更多地采取了放任政策,让郡守自主施政。其共同因素是()A.国家统治力量有限B.地区发展差异较小C.法律制度相对完善D.国家疆域面积广大3.公元1世纪,身为游牧民族的大月氏人在中亚建国,形成庞大的贵霜帝国。4世纪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五胡十六国”也是游牧民族在农耕世界建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建立()A.体现了草原文明优于农耕文明B.客观上促进民族和文明的交融C.导致了亚洲落后于时代潮流D.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的初步形成4.公元4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这说明()A.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B.东亚文明比欧洲文明开放C.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D.交通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5.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经常南北划江而治,而防卫游牧民族入侵的长城却没有完全阻碍长城内外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而且长城内外经常处于同一政权的统治之下,其根源是()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B.封建国家组织强大C.民族经济的互补性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6.1258年蒙古南侵,南宋财政亏空加大,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胀恶化。为解决以上问题贾似道推行公田法(低价购买民间尤其官员手中超限的部分土地),结果激起民怨,加剧恶性通胀循环。1262年面对拜占庭帝国的军事进攻,为解决财政压力,威尼斯授权政府发行国债(以税收作为定期利息),被称为13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战争催生了金融创新B.反映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C.政府垄断破坏金融秩序D.金融稳定是政权巩固的重要因素7.16、17世纪,欧洲出现一股收藏热潮,藏品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据表可知,当时欧洲的收藏热潮()类别收藏状况古物遗迹古希腊罗马雕塑、以罗马皇帝传奇经历为主题的室内装饰画标本器物人类和动物的骨骼,植物、矿物标本,各种工具器械(如拔牙钳、望远镜、乐器),以及来自东方的武器、火药、工艺品等圣物神物被新教徒破坏遗弃的天主教圣物、被当作治病良药的圣徒遗骸①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②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③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④反映了新旧文化的交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东西方龙的形象和传说源远流长但差异巨大。中国龙形象威严,能呼风唤雨,保一方风调雨顺,或者象征着无上皇权;西方龙面目狰狞,喷火伤人,掠夺和看守大量的财宝,屠龙成为骑士们的无上荣耀。这体现了()A.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B.东西方文化中具有神权色彩C.宗教信仰决定了文化的特色D.东西方文明模式的巨大差别9.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B.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C.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然选择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10.表面上看英国的政治制度不利于税收,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能收税,而中国皇帝的权力巨大……然而事实相反,英国光荣革命后,税收能力大大增强,人民普遍愿意交税,与此同时中国税收的能力较为有限,且人民不愿交税。出现以上差距的主要原因是()A.古代中国官僚队伍的腐败B.纳税人的权利与地位不同C.英国国民收入结构更丰富D.英国的税收体制优于中国11.1830年10月间,一位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大班带着妻子从澳门进入广州时,公然乘坐轿子招摇过市,被粤官府和商会敕令“番妇”退回澳门。英国提出抗议,要求允许外妇驻馆乘轿。方责令英方限期遣回“番妇”,不然派兵驱逐。英方则召集外船水手进入商馆,试图武力反抗。这次外交冲突差点让鸦片战争提前十年。“番妇入城”事件的本质是()A.中方对乘轿“番妇”的歧视B.“番妇”乘轿挑战了粤官权威C.中英不同制度和文明的差异D.自由贸易与禁海闭关的冲突12.19世纪末,欧洲主导的国际法体系中“文明”标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欧洲法学家对国际社会成员的界定,经历了从宗教(基督教国家)和地理(西方国家)标准向政治文化(文明国家)标准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是西方国家在侵略扩张中通过与非西方国家或民族发生博弈后完成的。据此,以下有关“文明”标准的理解正确的是()A.“文明”标准形成了一个由“文明”国家组成并包括所有国家的圈子B.“文明”标准要正确评判非西方国家或民族的国际行为及国际权利C.“文明”标准是西方列强向自由资本主义过渡的产物D.“文明”标准本质上是为当时的西方霸权体系服务的13.有学者认为:“对于西方(服饰)设计师而言,东方情调只是他们众多灵感来源之一,仅是偶尔借来一用的新鲜题材。无论是中国的水墨折扇,抑或是日本浮世绘和艺伎的装饰,在西方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他们并不挖掘那些东方传统艺术的深层含义”。该学者旨在说明()A.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元素并不尊重B.西方服饰借鉴异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新时尚C.东西方的服饰虽样式不同,但审美追求一致D.中西合璧的服饰奠定了西方流行服饰的基调14.钱穆认为,“依照中国人的理想,一家人平等谓之家齐,一国人平等谓之国治,天下人平等谓之天下平。”而近代西方人所提倡的平等只是法律上的平等和机会上的自由,导致了社会的功利化。由此可见,钱穆认为()A.中国的平等观比西方更具有优越性B.中国的平等观是指“人格”的平等C.近代西方的平等观不具有普世价值D.西方的平等观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15.如表所示是中国近代部分留洋学生的博士论文选题。这些研究()年份博士论文选题主要内容1909周毅卿《中国宁波的商业形态》以宁波为背景论述中国古代的行会组织与城市经济1911陈焕章《孔门理财学》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分别讨论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一般经济学说及其在消费、生产、公共财产方面的思想1914陈兆焜《清代中国的税收制度(1644~1911)》从现代经济学角度论述清代中国的税收制度1920刘文显《中国农村田产的优点与经营》按现代经济学原理论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经营形态A.向国人推介了西方经济学理论B.在西方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智慧C.深化了对中国经济形态的认识D.通过融汇中西实现了理论创新16.2022年5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意在()A.凸显中华文明的悠久性B.强调文明的重要性C.倡导他国接受中华文明D.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德川幕府于1811年成立了“荷兰书籍和解御用”译书机构,1862年更名为“洋书调所”兼具外语教育培训的职能。日本人把在经济结构、政治思想,以至于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英国学习看作是一种需要甚至是潮流。即使是在明治维新运动之后,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培养“译员”、“通事”,翻译印刷西方科技、历史、法律等方面的书籍。除同文馆以外,影响最大的翻译印刷机构还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国在西学运动的过程中,逐步从重视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施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摘编自卿崧《中日近代文献翻译活动比较》材料二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是我党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2009年间,中国文化外译图书总品种达9763种,出现了以“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等为代表的系统对外译介中华文化的精品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已出版33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发行覆盖最广的领袖著作。——摘编自《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回顾——以中国外文局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中日文献翻译活动的相同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意义。(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与亚非其它三大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甚么文明因素分离出去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请结合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东西方文明特点不同,体现了文明的多元特征,没有优劣之分,共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故A项正确;B、C、D项,分别从政治制度、地理环境和经济三方面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没有体现东西方文明的实质,故B、C、D项错误。故选A项。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罗马帝国和汉王朝都是当时疆域广阔的大帝国,受限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罗马帝国和汉王朝的中央政府无法对基层形成有效的治理,所以共同的因素是国家疆域面积广大,故选D;罗马帝国和汉王朝对地方放任权力主要是由于国家疆域过于广大,并不是国家统治力量有限,排除A;由于疆域的广阔,地区发展差异较大,排除B;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只符合罗马帝国,排除C。3.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游牧民族进入农耕世界,这客观上促进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民族和文化的汇合,故选B项;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A项;近代前期亚洲才落后于时代潮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的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日本和英国对中国茶有不同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朝鲜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文明,而英国属于欧洲文明,中国茶传入英国属于异域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所以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体现东亚文明比欧洲文明开放,所以B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说明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满足题意要求,所以C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体现交通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所以D不符合题意。5.答案:C解析:“根源”即为根本原因,主要从经济因素方面考虑,结合所学可知,北方草原的游牧经济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具有互补性是长城内外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A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是政治原因,D项是文化因素,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C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南宋……推行公田法(低价购买民间尤其官员手中超限的部分土地)”“威尼斯授权政府发行国债(以税收作为定期利息)”可知,南宋和威尼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分别采取了推行“公田法”和发行“国债”的方法,这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B项正确;南宋滥发纸币导致通胀恶化,推行公田法激起民怨加剧恶性通胀循环,不是金融创新,排除A项;威尼斯授权政府发行国债是金融创新稳定了金融秩序,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金融稳定是政权巩固的重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收藏品是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材料中某些藏品体现了科学革命的成果,但不能据此说其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排除①;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族国家意识,排除②;材料中“来自东方的武器、火药、工艺品”等藏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体现,③正确;从材料中收藏品的状况可知,有的藏品是旧文化的反映,如“天主教圣物”“圣徒遗骸”,有的藏品是新文化的反映,如“标本”“望远镜”等,这一收藏热潮可以反映出当时欧洲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时期,④正确。故选D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龙形象威严,能呼风唤雨,保一方风调雨顺,或者象征着无上皇权;西方龙面目狰狞,喷火伤人,掠夺和看守大量的财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龙在东方文明中是正义的化身,也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国人也自称“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明中,龙代表着邪恶、黑暗,这直观反映了东西方文明存在着巨大差异,故D选项正确;龙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生物,A选项错误;材料提到,在西方文明中,屠龙是骑士们的无上荣耀。可见在西方文明中,龙是不具有神权色彩的,B选项错误;“决定”的表达过于绝对,且材料只说明了龙在东西方文明中的形象存在巨大差异,但没有说明存在差异的原因,C选项错误。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拉丁美洲地区内存在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B项正确;世界文化不分优劣,故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文化与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经济生活等因素有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排除D。10.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光荣革命后,税收能力大大增强,人民愿意交税,而同时期的中国税收能力有限,人民交税意愿很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人民的权利和地位得到提升;而同时期的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人民处于被剥削压榨的地位,所以交税意愿低。由此可见,材料所述差距的原因在于中英两国纳税人的权利与地位不同,故选B;官员腐败问题不只中国存在,英国也存在,所以其不是材料所述差距的原因,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中国和英国国民收入结构的情况,无法说明英国国民收入结构丰富,故排除C;英国的税收体制优于中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11.答案:C解析:“番妇入城”之所以能成为外交事件,根源在于中英两国在制度和文明方面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约束与西方近代社会不同,C正确;歧视只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番妇”乘轿并未针对粤官权威,排除B;题干所列现象与经济政策无关,排除D。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际社会成员的衡量标准从基督教转向“文明”,是一种从西方扩大到非西方的变化,是随着欧洲国家对外扩张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而实现的。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需要打着“文明”和“国际法”的旗号为其瓜分世界和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享有特权提供法理依据。因此,西方国际法的“文明”本质上是为西方霸权体系服务的,D项正确;A项中所有国家的圈子说法错误,排除;“文明”标准要正确评判西方和非西方国家或民族的国际行为及国际权利,不能仅是“非西方”国家,排除B项;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无论是中国的水墨折扇,抑或是日本浮世绘和艺伎的装饰,在西方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可分析得出,西方服饰借鉴异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新时尚,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善于借鉴其他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未反映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元素并不尊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东西方审美追求一致,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善于借鉴其他文化元素进行创新,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钱穆认为中国的平等观是指“人格”的平等,而近代西方人所提倡的平等只是法律上的平等和机会上的自由,两者存在差异,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中国和西方的平等观,未体现中国的平等观比西方更具有优越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钱穆认为中国的平等观是指“人格”的平等,未体现近代西方的平等观是否具有普世价值以及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D项。故选B项。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留洋博士的论文选题都是用近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经济进行深入分析,这有利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加深对中国经济形态的认识,C项正确;这些留洋学生的博士论文主要发表在西方的学术刊物上,国人不易阅读,排除A项;“传播中国的传统智慧”和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B项;这些选题都是以西方理论分析中国现象的,排除D项。故选C项。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可知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凸显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文明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中倡导各国文明要互相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7.答案:(1)影响:促进了丝织品的双向流动;推动了各国丝织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多元审美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欧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的形成。(2)特点: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以探索国家出路为目标,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由学习欧美国家到学习苏俄。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可得出,促进了丝织品的双向流动;根据材料一“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可得出,推动了各国丝织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可得出,有助于中华文化多元审美的形成;根据材料一“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推动欧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可得出,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的形成。(2)特点:根据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根据材料二“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可得出,以探索国家出路为目标,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根据材料二“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可得出,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结合所学可得出,由学习欧美国家到学习苏俄。18.答案:(1)相同点: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剧;译书内容经历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推动本国文化教育发展,推动本国的社会改革和转型;设有专门的译书机构(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学习西方,寻求强国之路。(2)特点:文化类和政治类出版物相结合;规模大、种类多;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意义:有助于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提炼材料信息,并迁移所学知识,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理阐释、说明的能力。(1)相同点:根据材料中所给的时间,可以考虑到在19世纪中叶两国有相同的民族处境,面临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剧,翻译西方书籍,有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意;根据材料“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和中国这一时期的洋务运动史实,可以得到推动社会改革和转型;根据材料“‘逐步从重视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施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可分析得出译书内容经历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转化;根据材料“成立了‘荷兰书籍和解御用’译书机构……兼具外语教育培训的职能”,中国建立“京师同文馆成立”信息得出设有专门的译书机构,推动本国文化教育发展。(2)主要特点:通过“文化外译图书”“领袖著作”可以得到外译书籍呈现文化类和政治类出版物相结合特点;通过“外译图书总品种达9763种”,“出版33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规模大、种类多,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意义:材料二主要呈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籍的外译,涉及中国的文化、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方面,可以得出有助于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19.答案:(示例)袁行霈主张中华文明一直延续没有中断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的。从地理条件上,中华文明所处的区域东临大海,北面是荒漠戈壁,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横断山脉,既不利于中华文明对外交往,客观上也增加了外来势力扩张的困难。近代以前,除了北方落后的游牧文明,其它强势文明都未能强势扩张到中华文明所处区域。在政治上,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