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论发展心理学及其研究策略1.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2.简述个体发展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以后)3.简述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规律(1)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只是行为的数量和复杂性的差异;发展也是一个阶段性过程,婴儿和儿童有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了解他们。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质的变化。虽然关于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问题,各个心理学家的倾向不同,但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4)个别差异性尽管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例如白痴天才)(5)可塑性:毕生发展观强调个体发展中的可塑性,可塑性是指为适应积极或消极生活经历而改变的能力。尽管发展被描述为一个持续的累积过程,过去的事件对将来有重要影响,但如果个体生活的重大方面有变化的话,发展的过程也可能发生突变。(6)历史与文化背景 三.论述题1.发展的基本争论争论:1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有人认为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也有人认为婴儿和儿童与成人有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2关键期与敏感期: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映在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的时期,即为关键期或关键年龄。而发展心理学家更倾向于用“敏感期”代替关键期。3发展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有人认为发展阶段带有普遍性,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和统一文化中的个体都其发展都遵循同样的路线,经历同样的阶段。而也有人认为生活在不同背景中的人有不同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历,因此发展路线不同。4天性与教养:有人强调有遗传决定的稳定性:如焦虑、好交往等特征是稳定的;有些人强调环境的作用:如早期经历等。另一些人则强调灵活性,认为只要有新经验支持,早期创伤可以恢复。2.举例说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特点及其存在局限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选取生理成熟度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研究某一个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状况。发展心理学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设计,优点为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例如,林崇德教授主持的国内23个省市在校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研究。该研究在同一时间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同类型学校的初一、初二和高三的17000多名学生进行形式推理、形式逻辑法则和辩证逻辑思维的测查,考察不同年龄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水平,并加以比较分析。缺点则是(1)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代群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也就是说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例如,对7岁非洲儿童与17岁的美国少年这两个年龄组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的差异不只是由于个体差异,还有历史情境的原因。(2)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例如上述林崇德教授的调查研究中,只能测查当时的情况,而无法得到调查的学生发展趋势的数据。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称作追踪研究设计。优点:它可以得到同一群体在某一或某些心理发展领域前后一贯的材料,有助于更为精确地了解该群体的心理发展过程或变化趋势,即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例如普莱尔通过纵向研究,了解了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普莱尔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来进行纵向研究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对其子一天三次的进行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记录大量数据事实。缺点:(1)样本的流失。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例如,战争,灾难,被试的个人因素等造成研究无法进行。(2)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例如,研究的频繁性使被试意识到自己正接受研究记录的状况,从而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对研究来说是不严谨的。(3)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变量的增多。3.从发展基本争议的角度比较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的异同.维果斯基的理论没有皮亚杰那样详细具体。尽管如此,研究儿童发展的人士对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仍然有非常强烈的兴趣。他的魅力在于他抛弃儿童发展个体化观点,提倡一种社会化的观点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认识的最重要源泉是儿童本身,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他们是繁忙的、自发的探索者,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加以检验。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是积极的求知者,但他不把儿童看成单一的自然人。他认为儿童和社会环境共同导致了认知发展。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婴儿和其他动物一样,天生有一种感知、注意、记忆的能力。在两岁以前,这些能力与环境之间的直接的联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但是,一旦婴儿学会了感情表达,特别是能借助言语进行表达之后,他们参与社会交流的能力就得到迅速发展,小孩开始同自己交流,像跟别人交流一样。就这样,基本的感情能力转化成一种人类的独特的高级认知过程。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分歧:儿童的个人言语注意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活动,会发现他们在游戏或探索周围事物的时候,经常会大声地自言自语。一天,一个五岁的小孩在玩拼图,他说:”那红色的块呢?我需要一块红的,现在我有一块蓝的,不,它不合适,让它在这里试试。”还有一次,一个孩子突然不假思索的说:“坏了!”但是,他却没有解释是什么东西或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坏了。皮亚杰称这种言语为自我中心言语,它反映了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想象到别人的观点。所以,皮亚杰说:儿童经常自言自语,不介意别人是否理解。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自己的思维。他认为认知成熟和某种社会经验(即和同龄人的分歧)最终会导致自我中心言语的消失。通过和同伴的争论,儿童发现别人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结果,自我中心语言逐渐消失,而被对话言语所取代,到这时,儿童才会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让别人能听懂。维果茨基强烈反对皮亚杰“儿童言语是自我中心的、非社会的”论断。他认为儿童自言自语是为了自我指导和自我指向,因为语言帮助儿童考虑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行动过程,他认为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包括持久注意,长时记忆,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和自我思考)的基础。随着儿童的成长,活动任务变得越来越容易,他们的自我指向语言逐渐消失,而内化成一种内部言语,也就是我们每天在思考和行动时使用的一种和自己的对话。在过去20年中,人们做了大量研究,试图从两大理论中决定取舍。几乎所有的发现都支持维果茨基。现在人们一致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一种个人言语,而不是自我中心言语。研究发现,当面临困难任务,在出了错或不知怎样继续做时,儿童会更多地使用自言自语。维果茨基预测:随着年龄的变化,自言自语会逐渐消失,出声的言语转化为一种无声言语或轻微的嘴唇运动。在困难任务下运用自言自语较多的儿童,比沉默寡言的儿童注意力更集中,更投入,成绩进步更快。第二章人类发展的理论简述有关发展的生物学、精神分析、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等基本观点并会用其解释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性别角色的获得等不同的发展现象。生物学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认为,认得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又引进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氛围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学习理论: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思维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核心,研究思维过程以及反映思维过程的行为。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先天成熟-后天经验),动作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适应)图式(认知结构):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反射性图式-感觉运动图式-心理性图式认知发展得以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平衡equilibration,指的是认知结构与环境需要之间达到的平衡。平衡可以通过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两过程获得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C量变(知识的类推应用顺应: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质变(认知结构的发展平衡:图式-同化-平衡-不能同化-失衡-顺应-新的图式(状态/过程)自我调节:同化>顺应,加强顺应,抑制同化顺应>同化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攻击行为同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儿童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一种是敌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如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看,幼儿性别角色获得主要通过直接教育、模仿、扮演体验等三种途径,而性别角色的发展动机则经历一个由外在的社会认同到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的过程。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包括染色体、性激素、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等。儿童常常通过观察多学习两性的行为,只是因为在社会强化的情况下,他们通常所从事的仅仅是适合他们自己性别的行为。有时这种社会强化还会影响观察过程本身,也就是说,儿童甚至会停止对异性模式细致的观察。2.、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序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0--1岁婴儿期)感觉阶段2.自主与怀疑(1--3岁)肌肉发展阶段3.主动与内疚(3--6)性器官阶段4.勤劳与自主(6--12)潜伏期5.认同和角色混淆(12--20)从儿童向成人的转折期6.亲密与孤独(20--40)成年早期的发展阶段7.生殖与停滞(40--60)8.自我整合与绝望(老年期)成熟阶段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根据这个理论,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4、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理论模型的基本观点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源泉;儿童发展的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分别是:1、微系统;2、中系统;3、外系统;4、宏系统。四个系统模型微系统: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布朗芬不伦纳强调,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与其生理属性,人格和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中系统:中系统指两个或者多个微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其中这些微系统环境包括发展着的个体。换句话说,中系统就是由微系统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布朗芬不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外系统:指那些个体并未参与其中,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在这些环境系统中,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着的个体在内。宏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宏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宏系统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第三、四章遗传影响、孕期发展1、试论述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答:遗传和环境共同对发展起作用,行为遗传学家们主要研究的问题是这两个影响源如何联合、交互作用来促进发展变化的。导向原则:尽管对人类的大多数特质来说,遗传和环境都起作用,但在某些特质上,我们的基因所起的作用要比另一些因素大。Waddington用导向一词来指基因将发展限制在少量的结果范围内。婴儿的牙牙学语就是一个高度导向的人类特征,所有的婴儿甚至聋儿在生命的头8-10个月都是以几乎完全一样的方式牙牙学语。反应范围原则:根据Gottesman的观点,基因一般不严格导向行为,而是个体的基因型建立了对不同种类的的生活经历作反应的可能范围,因此叫做反应范围。换句话说,Gottesman宣称基因型为一个人面对不同环境可能展示出的表现型设定了范围。一个重要的推论是,因为人们的基因是不同的,没有两个人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对特定的环境作出反应。总之,基因型和环境交互作用,从而造成了发展结果中的变化和变异。确实,基因对我们可能经验的环境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我们可得到的特定的环境也限制了一个特定的基因型可能出现的特定的表现型。2、试析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答:1)来自母亲的①母亲的体重:肥胖的母亲易得高血压、过瘦的母亲易使胎儿缺铁性贫血、肌肉痉挛;②母亲的身高:过低会影响胎儿发育、出生;③母亲的孕史:四次以上易产低体重胎儿或死胎;④母亲的营养:营养不足易使胎儿智商低、有生理缺陷、低体重;⑤母亲的年龄:过早或过晚都易造成胎儿不健康;⑥母亲的情绪:母亲的喜怒哀乐都会对胎儿产生明显影响;⑦母亲的疾病:许多疾病能穿过胎盘,对胎儿产生比母亲更大伤害。2)药物①反应停惨剧;②其他药物:大剂量阿司匹林、大剂量引用咖啡、几种处方药;③酒精:轻微时导致婴儿发育受阻、畸形、表现低下,严重时易产下患有酒精综合症的婴儿;④吸烟:增加宫外孕、自发性流产、新生儿死亡、胎儿发育缓慢以及体重低的概率;⑤物质成瘾:娱乐成瘾物质如大麻;成瘾麻醉药如海洛因、美沙酮增加流产、早产、新生儿死亡的概率;可卡因妨碍正常情感纽带建立。3)环境①辐射:可致畸;②化学物质和污染:环境中有毒物质可能影响父母双方的生殖系统。第五章生理自我:大脑、身体和动作发展1.简述童年期生理上的发展规律童年期:六七岁~十一二岁。总体特点:发育相对平缓、具有过渡性。学习取代游戏,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身体的发展1.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在头两年时间内,婴儿生长非常迅速。女孩在大约10.5岁时到达生长加速期。男孩大约两年半后开始生长加速,而且一旦他们开始加速生长,他们的生长速度快于女孩。2.身体的变化:从胎儿期到青少年期的身体比例发育,从中可看出“头尾律”和“近远律”(头尾发展: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从头部到尾部。近远发展: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是从身体的中部(或近端)到周围部位(或远端))。3.骨骼的发展:使用X光片技术,发现女孩比男孩成熟的更快。出生时,女孩在骨骼成熟水平方面仅比男孩早4-6个星期。但是到12岁时,性别间的“成熟差距”已经扩大到整整两岁了。身体所有部位的骨骼并不是都以同样的速度生长和硬化。头盖骨和手部骨骼先成熟,而腿骨生长则会一直持续到十五六岁。虽然头盖骨、腿骨、手部骨骼的宽度在人的一生中都会略有增长,一般而言,到18岁时骨骼生长已告结束。4.肌肉的发展:肌肉的发展也遵循头尾和远近原则,头部和颈部肌肉的成熟先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也像生理发展的其它方面一样,在儿童期肌肉组织的成熟较为缓慢,到青少年早期开始加速生长。尽管在肌肉数量和力量增加方面男性比女性更为迅速,但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明显变得更强壮了。在二十四五岁时,对一个普通男性而言,骨骼肌肉占整个体重的40%,对普通女性而言,骨骼肌肉占整个体重的24%5.生理发展的变异:与身体的其它部位相比,大脑和头部的发展更为迅速,更早地达到成年时期的比例,而生殖器和其它生殖器官在整个儿童期的发育都非常缓慢,青春期时却发育异常迅速。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淋巴组织(个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有助于儿童抵御感染)的发育水平在儿童期时已经超过成人后的水平,青春期以后却迅速下降。神经系统的发育1.大脑结构的发展:(1)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脑的生长速度大大下降,9岁时脑重达1350克,已达成人脑的95%。12岁时儿童的脑重为1400克,已接近成人。(2)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突起分枝增多,神经纤维增长。(3)额叶在不断增大,额叶到9岁已经基本成熟。2.大脑机能的发展(脑电波的变化)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趋向平衡,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内抑制的发展加强了皮层对皮层下的控制,同时也加强了儿童心理的稳定性。条件反射形成的时间也缩短,也较为巩固。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童年期,儿童在学习活动中,在与成人交际的过程中,第二信号系统日益发展起来2.简述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相关理论观点1.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描述肌肉发展和神经髓鞘化过程的两条基本规律对儿童头几年的动作发展也照样适用。动作发展的进程也同样遵循头尾原则,头、颈、上端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端的发展。同时,动作发展也遵循远近原则(从中心到四周),躯干和肩膀动作的发展先于手和手指动作的发展。2.相关理论观点成熟论观点把动作发展看作是一种先天程序逐渐展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神经和肌肉成熟的方向是由上到下,由内到外。成熟在动作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证据之一来自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经验(练习)论假说经验论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动作技能的练习机会也很重要。成熟条件对动作技能发展而言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换而言之,除非婴儿有机会练习这些动作技能,否则在生理上已具备坐、爬、走的能力的婴儿是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动力系统理论这种假说把动作技能看作是对先前已掌握能力的重新建构,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更有效的探索环境或满足其它目的的手段。根据动力系统理论,一个充满有趣物体和事件的世界激起了婴儿触摸它们的欲望,想坐起来、爬行、行走和跑动。这些目标和动机可能促使婴儿主动把已有的各种技能重新建构成新的、更复杂的动作系统。3.简述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启示答: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1和双生子2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认为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1进行爬楼梯训练,而对2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1比2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2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2就达到了1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55周时,1和2的能力没有差别。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该实验为成熟论的证据之一,其观点是把动作发展看作是一种先天程序逐渐展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神经和肌肉成熟的方向是由上到下,由内到外,同时成熟对动作的发展起重要作用。4.简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答:(1)自主够物动作技能的发展在第一年里,婴儿的够物能力和操控物体的能力发展特别迅速。早期的够物动作并不完全受视觉的支配,它同时也依赖于来自肌肉、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受信息,这些信息帮助婴儿指引他们的胳膊指向手臂范围内的任何感兴趣的物体。(2)手的操控技能的发展尺骨抓握:一种早期的操控技能,婴儿通过将手指摁压在手掌上来抓握物体。钳形抓握:一种将拇指与其它手指对握的技能,这种技能使婴儿在举起和抚弄物体方面更加灵巧。5.简述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答:(1)提供娱乐功能,为有目的活动游戏和早期学习准备条件;使乳儿心理得到极大满足。(2)对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使幼儿认识外界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客观事物跟自己的关系,并认识自己的力量,同时还是跟成人交际的手段之一;手的动作促进儿童思维萌芽的发展,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调节控制手的动作发展。第六章早期认知基础:感觉、知觉和学习简述丰富化理论和区分理论丰富化理论坚持认为,感觉刺激通常是片断的或模糊的,为了解释这种模糊的信息,我们必须运用已有的认知图式去增加内容,或使它更丰富,即个体必须在感受到的刺激基础上补充已有的知识才能感知完整、有意义的世界,认知能够丰富感觉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帮助我们从感觉到的刺激里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就是已有知识为我们提供了解释感觉经验的基础区分理论认为知觉是在感受到的刺激里面觉察区别性特征和线索的过程。感觉刺激已经为我们解释相应的经验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毫无经验的感知者要做的只是从中找出区分性信息或区别性特征,这样,我们就能将此刺激与其他刺激区别开来。吉布森认为,做出更精细的辨别所需的信息原本就存在于动物身上,儿童发现这些区别性特征的过程就是他们的知觉能力发展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确实能越来越多地发现那些原本已经存在于感觉刺激中的信息,为吉布森的观点提供了充分的支持。简述研究早期认知的几种方法1、视觉偏好法,指标是注视行为,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早期,罗伯特?范兹首先用此方法来判断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否分辨视觉图案2、习惯化方法,研究指标为吮吸行为,习惯现象即指反复给婴儿呈现刺激物,使得他们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的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消失。即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兴趣下降从而反应减少的现象。去习惯化:刺激发生变化,兴趣恢复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是测量婴儿感知觉、记忆等能力的有效方法。这里要注意能够引起习惯化的刺激必须是连续多次重复出现,出现时必须持续一段时间,并且刺激要是婴儿能产生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3、诱发电位法,根据不同的刺激会诱发不同的脑电活动方式,给他们呈现一种刺激,通过记录他们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情况。具体做法为做法:对应处理不同刺激的脑区,在婴儿头部插上数个微电极。如果婴儿觉察到特定的刺激,其脑电波的形状将会出现变化,表现出诱发电位。如果没有觉察到刺激,脑电活动就不会出现变化,由于两种不同的刺激会诱发不同的脑电活动方式,因此,采用诱导电位法我们可以知道婴儿能否分辨不同种类的图像或声音刺激4、.高振幅吮吸法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儿,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具体做法为在实验开始之前,先记录婴儿吮吸频率的基本值。以基本值为标准,每当婴儿吮吸频率加快,吮吸强度增加时,就会触动奶嘴里的电路,与电路相连的能够提高感觉刺激的幻灯或者录音机就会启动。3、简述新生儿几种知觉的发展趋势(1).视觉对中等复杂程度的图形最感兴趣新生儿凭借有限的视力积极地探究周围环境。他们从视野中找出令他们感兴趣的一切事物,他们的视线会随着移动的物体移动。只是这种移动的速度比较慢,准确性也较差。1)颜色知觉实验发现,新生新生儿喜欢看五颜六色的东西,不喜欢看灰色的东西。但这时他们还不能区分颜色,1-2个月,婴儿即可对各种颜色加以区分了。2)形状知觉1961年,心理学家弗朗茨以实验证据证明,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物体的形状了。(2).听觉对声音的探究对有节律的声音感兴趣(3).嗅觉强烈新生儿对食物气味的反应和对味道的反应一样,与成人非常相似,这表明对气味的偏好也是与生俱来的。例如,让新生儿闻香蕉和巧克力的气味时,他们表现出放松、愉快的表情;但是臭鸡蛋的气味会使他们眉头紧皱。新生儿还能找到发出气味的地方,如果是不好的气味,他们就避开那个方向。研究者把氨水放在出生不到6天的婴儿鼻孔前,这些婴儿很快地把头转到另一侧。(4).味觉最发达婴儿呱呱坠地时,就以一种对味道的偏爱与养育者进行沟通。当给新生儿甜水喝时,他们喝的时间明显地比喝白水长,而且很少停顿。这表明,他们喜欢甜味,愿意把他们喜欢的味道在嘴里多留一会儿。新生儿的面部表情显示,他们能够区分好几种味道。和成人一样,吃甜食时他们的表情放松;吃酸东西时会嘴唇紧缩;苦味会使他们张开嘴作出痛苦的怪相。这些与生俱来的反应对生存有重要意义,因为对新生儿来说最理想的食物是略带甜味的母奶。婴儿对咸味的反应和对甜、酸、苦的发展不同,刚出生时,婴儿要么不能分辨出咸水和白水,要么拒绝对白水和咸水进行比较。但是到4个月时,他们开始喜欢咸味,这种变化大概是在为他们开始吃非流食作准备。(5).肤觉出生就对高于或低于他的温度有反映心理学家发现,新生儿和成人的身体接触有助于婴儿的发育,对情绪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新生儿对身体接触,特别是对手心和脚心的接触非常敏感。如研究人员采用特殊的技术发现,在未出生之前,手心、脚心和生殖器官就已发育得比身体的其他部位更敏感了。婴儿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假如不给新生儿穿衣服,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哭闹,极其不安。而且这种表现的特点是怕冷不怕热,以人的体温为界,新生儿对低于体温的温度比高于体温的温度更敏感。新生儿对疼痛也非常敏感。医学家发现,男婴在不用麻药实施包皮环切术时(使用全身麻醉对新生儿很危险),常常哭得非常厉害、哭声尖利刺耳,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哭闹不停,手术之后几个小时都难以入睡。对接触的敏感性促进了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在一项研究中,实验者对新生儿轻轻的抚摸引起了婴儿的微笑,并且对成年的面孔更加注意。等到婴儿会抓握物体时,触觉就成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综上所述,新生儿具有天生的辨别气味和味道的能力,出生以后,这两种感觉随着脑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获得发展,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4、简述范兹的面孔偏好实验视觉偏好法(指标:注视行为)—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她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早期,罗伯特·范兹首先用此方法来判断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否分辨视觉图案(比如面孔、同心圆、白报纸和没有图案的盘子)范兹的早期实验结果清楚表明,新生儿能够轻松地分辨视觉图形,比起没有图案的盘子来说,他们更喜欢看有图案的刺激物,如面孔或者同心圆。显而易见,儿童察觉并分辨图案的能力是天生的(Fantz,1963)简述视崖实验和作用视崖实验:吉布森发明了“视崖”装置。他们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作用:评估婴儿是否产生深度知觉。6、简述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颜色视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及观察力的发展等方面。(1)颜色知觉: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3岁前儿童虽然能分辨颜色,但不能普遍对颜色命名,而且纵然命名,正确率也不高。正确命名能力随年龄而增长,颜色命名依次为:红、白、黑、黄、绿、蓝、橙、紫。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名称,主要受生活经验的影响。(2)空间知觉: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状认知基本完善,方位知觉逐步发展。形状知觉:幼儿认识形状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掌握形状的顺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小班);半圆形、梯形(中班);菱形、平行四边形(大班)大班儿童都能正确进行各形状间分类(4)方位知觉:3岁前辨别上下方位,4岁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7岁开始辨别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的左右方位。(5)二维、三维空间转换能力:5岁儿童多数能凭借照片线索实现二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只有少数5岁儿童能凭借语言间接描绘去重建一个三维世界,6岁儿童的这种能力则有了很大提高。(6)客体空间定位表征能力:4岁儿童已能把握一个中等大小的房间的空间结构,并能根据自身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及时调整自己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客体做出正确的定位。而让幼儿选择与自己所在空间位置相一致的表示房子空间位置的照片则有困难。(7)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发展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其他认识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对时间顺序的知觉发展较早,对时间间隔的估计及利用时间标尺的能力发展较晚。其特点是由对短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渐发展到对长时间顺序的知觉,对年龄、计时工具的认知较晚。第七章第八章认知发展1、简述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感知运动游戏出现的最早,而且,在所有文化中几乎是以相同的方式发展的。婴儿游戏的发展是从指向自身的游戏(例如吮吸手指)到操作外部客体的游戏(如玩发声游戏和绒毛玩具),最后是完全功能的游戏(按事物本来具有的功能去使用他),儿童在这些游戏中获得发展。这个过程大约到第一年未完成。11-13个月时象征性(假装)游戏出现。最初假装游戏情节十分简单,儿童假装从事他们很熟悉的活动。但到18-24个月时,他们能够按照一个有意义的顺序作出多种假装活动。与同伴玩时,还能协调自己的活动,相互模仿做一些社会性游戏,有时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合作。象征性游戏的真正发展是在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这时已经能够对他人假想的事件构建心理表象,然后根据这一表征去活动。2-5岁时,假装游戏日益复杂化和抽象化。更重要的是,儿童会把日益增加的社会性游戏能力和理解假装游戏的能力结合起来,再设计假装游戏时,相互合作。发展的意义:从智力方面来看,游戏能为儿童提供语言交流、想象、选择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背景。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从社会性发展来看:促进社会技能的发展和成熟从情绪的方面来看:会促进情绪的健康发展2、简述儿童无法达到守恒的原因2-7岁时是儿童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还不具备守恒能力,即知道当物体的外观在某些表面特征上发生变化时,仍能认识到物体的特质并没有改变的能力。原因:前运算阶段儿童智力发展还不成熟,缺乏克服基于知觉的知觉推理的两种认识操作,即去中心化,即能同时关注问题多个方面和可逆性,即心理上能逆转或否定某一行为的能力。3、简述并评价皮亚杰、维果斯基和信息加工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把智力定义为帮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命功能皮亚杰把儿童看做一个建构者,也就是通过活动或者操控物体和事件以发现其特点来获取知识人只是通过心理结构或者图式的改进和转换得以发展的,一个图式就是一种思维或者活动的模式,它常常被看做只是儿童用于理解周围世界的一些知识和基础还提出组织,适应,同化,顺应等概念,组织是一种加工过程,儿童通过它把已有图式合并为新的,更为复杂的智力图式,而组织的目的是促进有机体的适应,即通过调整以适应环境的过程。适应是通过两个互补的过程实现的,即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加以理解的过程,而顺应作为同化的补充,是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评价:优点:皮亚杰理论是第一个试图解释而不是仅仅是描述发展过程的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如何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精确的概述皮亚杰的观点对思考有关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额问题有重要影响缺点:皮亚杰未能区分能力和表现认知发展不一定是按照阶段进行的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解释相当模糊皮亚杰忽视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文化影响认知发展的形式儿童的许多重要认知技能是在与父母,老师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们的社会交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儿童的智力发展与他们所处的文化关系密切人生来就具有一些初级心理技能,如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它最终会在文化的作用下转变为新的,更为复杂精细的高级心理技能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个体我无法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他人的指导和鼓励下可以完成的复杂任务,这可以促进认知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通过两种途径实现:(1)在望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是,与能力的同伴合作式交谈(2)把富有经验的训练者给予的指导纳入到自我指导中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有价值的理论,提出了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但是所强调的过分依赖口头语言的指导性参与,在某些文化不太实用,或者对某些学习形式不太有用。但是他的观点如皮亚杰一样,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原因。信息加工认知理论:(没有找到没有整理)第九章简述幼儿掌握词汇的方法?简述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课件)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从对话言语发展到独白言语向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独白言语:摆脱了情境限制下对某件事情的表达,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如复述、讲故事、有关“独白言语”的不同认识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维果斯基:内部言语的外化现在:私人言语如何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答案为百度的)让幼儿在交往中产生主动性,使其敢说,想说1.1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使幼儿有话敢说1.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创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2.1家庭中幼儿的语言教育,家长树榜样,培养幼儿兴趣2.2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说的愿望2.3睡前讲故事2.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幼儿接受语言信息幼儿园的语言教育3.1学会倾听和于都是培养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部分3.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各种环节,进行随机教育三、论述题1、简述并评价关于言语获得的理论(模仿说、强化说、转换生成说和交互作用伦)。(课件)1、强化说后天的学习和模仿是儿童言语获得的途径斯金纳把儿童的言语获得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斯金纳把言语发展看成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上的增加。(1)回声反应:当儿童正确地重复父母某些词的发音,父母应立即对儿童进行鼓励。(2)对婴儿的请求做出言语反应:当儿童表述一种需要,他使用的词近似这种需要时,成人可以满足他的需要来鼓励儿童,同时告诉他这个词的正确发音(3)操作性应答:当儿童对环境中的一种特定刺激做出优先的口语反应时,成人要对他肯定并鼓励他。斯金纳认为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对儿童做出选择性强化,儿童就逐渐地扩大了词汇量,对句子的表达也越来越正确。2、模仿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语言模式和模仿的作用。怀特赫斯特(G.J.Whitehurst)1975年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概念。通过模仿获得语法框架(二)强调先天因素的“内在”论---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认为:⊙婴儿有一种天生的普遍语法。⊙婴儿获得语法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来实现的(原始语言资料→L.A.D→语法能力)麦克奈尔(1970年)指出,环境向儿童提供的语言不足以使儿童从中发现复杂的、成人式的语法,也就是说,语言并不是由成人教给儿童的。勒纳伯格还从生物学角度进行了探讨,以阐明儿童的语言是与生俱来的,语言的产生是成熟的结果。目前,言语获得的先天论观点较为盛行。不少研究者从“认知学说”立场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多种与认知因素有关的假说。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理论1、认知相互作用的理论:语言本身不是先天的产物,而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造出来的,是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人脑中的先天机制不是语法知识,而是一种认知潜能。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斯洛宾(D.I.Slobin)目前仍停留在理论假设阶段,并忽略了社会交往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2、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认为语言结构产生于语言的社会交往功能,只有在交往中发挥实际的功能,结构才能被获得社会相互作用观点把儿童及其语言环境看作是一个动态环境,儿童是主动的语言加工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获得的进展速度取决于儿童本身。麦克温尼(1978年)还提出了“类推生成法”,认为婴儿是在大量学习、记忆成人“言语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类推应用而逐渐形成掌握语法的。。后人用电脑模拟语法获得过程的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说。评价:考虑了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多种因素,较全面。但过分强调了语言的输入,忽视了语言加工的心理过程,对成人语言与儿童语言获得的关系也未阐述清楚。第十章1、简述幼儿期情绪发展的基本特点版本一在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其情绪表现有以下特点:短暂性:产生情绪的时间较短。强烈性:对成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刺激,但对婴幼儿可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易变性:情绪可以在短时期内有很大的改变。真实性和外显性:情绪毫不掩盖,完全表现在外面。反应不一致性:同一刺激,有的小孩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容易冲动:遇到激动的事情短期内不能平静,听不进别人的劝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稳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孩子还可以产生恐惧、愤怒、妒忌等不良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在逐渐减少,而愤怒在增加,孩子通过愤怒可以发泄自己的愿望,并引起别人的注意。妒忌是愤怒的一种结果或对不满的一种态度。版本二1.情绪的易冲动性: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猛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2.情绪的不稳定性: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会经常互相转换。如,要什么东西得不到马上哭起来,如果及时的递到幼儿手里,他又会笑起来。并且脸上还带有眼泪。这种“破涕为笑”的现象在小班尤为明显。3.情绪的外露性: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表现为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里怎么想的就会表现在脸上。幼儿晚期,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力有所发展。孩子在父母面前较少的克制,而在他人的面前时,则有能有一定的控制力,及时有要求,也表达的较委婉。4.高级情感的发展A、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B、理智感: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教育。C、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简述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答:6个月时,他们总是能够通过将身体从引起不愉快的物体旁边移开或是通过不断吮吸的方式减少不愉快的冲动。快满一岁时,婴儿开始使用其他一些策略来减少不愉快的冲动,如摇晃自己的身体、用嘴咬东西和避开引起不愉快的人或事物。18-24个月,婴儿们开始有意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他们也开始通过与同伴说话、玩玩具或是远离让他们不愉快的事物等方式去应对必须等待才能吃东西或得到礼物这样的挫折。学前儿童,用言语谈论自己的感受,父母和其他亲密陪伴者经常会帮助儿童积极应对情绪或者帮助他们理解恐惧、挫折和失望等经验。2-6岁,儿童能越来越好地应对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冲动,他们会将注意力从引起恐惧的事物上转移,通过想象美好的事情抑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也能够用一种更令人满意的方式重新解释导致他们不愉快的事件。3、简述婴儿的气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答:在托马斯和查斯在对婴儿的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以下三种1容易型气质:随和的儿童,脾气平和,情绪较为积极,对于新事物较为开放和适应。吃喝睡等生理技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生活有规律,可以预测。2困难型气质:活跃易怒,生活没有规律,对改变常规会有过度反应,对新的事物和人适应较慢。突出的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3迟缓型气质:不怎么活跃,有点抑郁,对新的人和环境适应较慢。但是与困难型儿童不同,他们对新异刺激的反应一般较为温和,不会过激和消极。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影响气质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遗传的影响:虽然在整个婴儿期和学前期,大多数气质特征的遗传力系数并不很高,但可以表明气质的许多重要方面都是瘦遗传影响的。2环境的影响:最近研究表明,兄弟姐妹共享的家庭环境对气质的积极成分有显著的影响。3文化的影响:文化也会对气质的某些方面造成影响。4气质的稳定性:许多人的气质发展仍然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并非所有人的气质都这么稳定。4、简述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依恋的安全性?研究者密切关注四种重要的影响因素:1、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抚养机构养大的孩子具有情感上的问题,因为他们不能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形成情感联系。2、养育的质量;敏感的养育是区分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重要特征。促进安全型母子依恋的抚养方式的特征:1敏感,对婴儿的信号能迅速正确地作出反应。2积极态度,对婴儿表现出积极的关心和爱。3同步性,与婴儿建立默契、双向的交往。4共同性,,在交往中婴儿和母亲注意同一件事。5支持,对婴儿的活动给予密切的注意和情感支持。6刺激,常常引导婴儿的行为。而研究发现至少有两类抚养方式导致回避型依恋:一种情况:对自己的宝宝缺乏耐心,对他们的信号反应不积极,也常对婴儿表现出消极感受,很少能从与子女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快乐。认为这些刻板、自我中心的母亲有可能拒绝他们的子女。另一种情况:回避型婴儿的父母过于热心,总是喋喋不休,甚至在婴儿感到厌倦时仍然提供过多的刺激。对这些不喜欢或者老是纠缠他们的父母,婴儿自然习得了回避的处理方式。当抗拒型婴儿在竭尽全力获得情感支持时,回避型婴儿却在学会逃避。3、婴儿的特征;由于依恋是母婴之间的关系,婴儿特征当然会影响到依恋建立的难易程度。婴儿的气质类型有容易、困难、迟缓。依恋类型有安全、抗拒、回避。容易激怒和害怕的婴儿对短时的分离就可能作出高度焦虑的反应,而无论父母对婴儿的敏感性如何。4、婴儿及其父母生活的家庭环境。在充满压力和不稳定性的家庭环境中,不安全型依恋的发生率特别高。失业、婚姻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压力因素——父母的敏感性——依恋。婴儿与愤怒的成人互动或被置于条件不好的托儿所中,这会直接影响婴儿的安全感。拥有社会支持,尤其是在养育方面能提供帮助,可以减低压力,而增强依恋的安全性。简述婴儿依恋的类型、形成阶段及特点类型:安全依恋型、回避依恋型、矛盾依恋型、混乱依恋型形成阶段及特点非社会性阶段(0~6周)很多社会或非社会刺激的反应没有明显差异。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婴儿开始偏好社会刺激,任何成人的离开都可能遭到他们的抗拒。分化的依恋阶段(7~9个月)婴儿只对一个密切接触者形成依恋(一般是母亲)多重依恋阶段(9~18个月)婴儿会与基本依恋对象以外的亲密者接触者形成依恋关系第十一章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发展二、简答题1、简述埃里克森有关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个方面:1、个体性(individuality),指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2、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andsynthesis),指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成长中的儿童有许多零碎的自己表象,健康的自我是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3、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andcontinuity),指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4、社会团结感(socialsolidarity),指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2、简述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2)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在集体活动影响下,逐步学会了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小学高年级儿童已经能迫使自己在完成有意义但不感兴趣的任务了。(3)自我体验的发展在小学阶段,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同时,自我情绪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儿童理性认识的提高和增加,他们的情绪体验也逐渐深刻。简述心理理论及其意义答:心理理论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直觉性理解。意义:心理理论已深入人心,而且将会成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的基础,解释了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象,如家庭规模对年纪较小儿童的影响。4、简述观点采择能力及其意义答: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感情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意义:(1)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2)有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3)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4)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5、简述影响儿童自我认同的因素有四种因素影响青少年认同感的获得:认知发展、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和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因素。认知发展因素:思维达到稳定的形式运算水平的青少年,由于能对假设环境做逻辑推理,对于将来的认同感是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设计。教养方式因素:青少年同父母的关系也对认同感的形成有影响,关爱和民主的教养方式不但有助于儿童的学业成就,增加其自尊,也同情少年获得健康和恰当的认同感有一定关系。学校教育的影响:进入大学迫使个体为自己设定职业目标,获得稳定的职业承诺。社会文化影响:青少年要从客中可能中仔细选择自己的认同感。第十二章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发展二、简答题1、如何用社会结构理论解释性别角色的形成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固定化和变通性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固定化倾向(是指努力不去从事与异性性别角色一致的活动的过程),而女孩则表现出更大的变通倾向(是指参加被认定应该是异性活动的水平)。长期以来,“性别适合”、“定性的性别角色”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深入在学前教育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儿童在童年时期,社会文化的熏陶就使他们形成了初步的“女不如男”的固定看法。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位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简述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P481~491进化理论玛尼和恩哈特生物社会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科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简述性别认同的过程基本性别认同:性别认同的阶段之一。在该阶段,儿童第一次将自己标签为男孩或是女孩。性别图式:一组有关男人和女人的信念和期望,支配着信息加工的过程。组内/组外图式:个体关于男性和女性典型行为方式、角色、活动和行为的一般知识。自我性别图式:关于行动的详细知识或计划,它使得个体以与性别特征相一致的方式行动,体现性别角色。三、论述题1、评价性别角色的生物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玛尼和恩哈特的生物社会理论基本观点: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偏好。第一个关键性事件即在母亲受孕时儿童从父亲哪里继承的是X还是Y染色体。新形成的性腺将决定着第二个关键性的结果。第三个关键时期即受孕后的3~4个月,睾丸分泌的睾丸酮将促进阴茎和阴囊的生长。婴儿一旦出生,社会因素即开始发挥作用。评价:玛尼和恩哈特的生物社会理论强调早期的生理发育会影响父母和其他社会关系人对儿童性别的确定,而性别确定可能更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不过,他们的理论也认为,儿童的社会化是朝向男孩还是女孩,将显著地影响着他们的性别角色发展——简言之,生物和社会因素交互地发挥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首先,通过直接教导(或分化强化),儿童的那些与其性别特征相一致的行为得到鼓励和奖赏,而那些被认为更适宜于其他性别的行为则受到惩罚或阻止。其次,通过观察学习,儿童获得多个同性别榜样的态度和行为特点。评价:(网上不准确,仅供参考)社会学习理论受到最主要的批评在于不论谁是社会化的执行者,儿童总是大量且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传送的信息。批评者认为儿童虽然以观察学习、模仿作为社会化的动力,但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他们会通过选择性的认知来决定是否模仿。认知发展理论与性别图式理论对此欠缺作了讨论。论述性别角色教育的作用(ppt上)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角色游戏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幼儿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主导作用大众传媒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导向作用第十三章攻击、利他行为和道德发展1、简述利他主义的影响因素利他主义是通过分享、合作和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表达对他人的无私关注。影响这一行为的因素有个体气质类型差异、文化影响(其中非工业化社会将有更多利他行为)、强化利他行为的方式(言语鼓励会更加有效)、实践和传授利他主义(如榜样的作用)和父母的影响(有父母的社会行为和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反馈)等。2、简述道奇关于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儿童有4种心理状态:过去的社会经验、社会期待、社会规则知识和情绪情感调节技能。儿童对伤害和其他社会问题作出行为的步骤有编码社会线索,解释社会线索、建构社会目标、产生问题解决策略、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和选择反应、实施反应以及同伴评价和反应。3、简述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多功能设备采购与技术支持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投放合同:社交媒体与网络广告投放3篇
- 苏科版(2015)信息技术三年级《主题活动3 收集和共享信息》说课稿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银色的冬天 13《冰雪世界乐趣多》说课稿设计1 鄂教版
- 10《父母多爱我》(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2024年度建筑领域工人劳务协议范本版
- 2024年度股东知情权协议3篇
-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说课稿-5.3.2 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 足球 踩球练习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1《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体育经纪人课件
-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建设方案简介
-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契诃夫小说(含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 工程设计-《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完整版
- 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 睡莲开花课件教学课件
- 巨鹿之战课件教学课件
-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创新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2025学年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期考点 专题06 书面表达(11篇) 【考题猜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