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目的的户籍制度,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通过史料研读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内容与其演变,同时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3.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问答,讲解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认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进行社会治理的优秀措施以及感悟先辈的聪明智慧,并能够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学习重、难点】重点: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过程【教法教具:】PPT,教师讲授,史料展示,小组合作【时空坐标:】【教学导入】古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知识梳理】研读课本P98-103页,完成金版教程相关内容。【合作探究】任务活动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根据史料,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主要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历史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任务活动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一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2)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任务活动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一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此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摘编自孙竟、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二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极罕见的大灾难,从1877年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微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济人士咸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指出古代社会救助相比,近代中国救助的新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些新特点的原因。(1)新特点: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西方传教士参与救济(2)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政府腐朽,赈济力度有限;发生罕见大旱灾;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报刊等近代传媒的出现。任务活动四一荀悦所言:“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古代一切社会生活都被吸纳进以王权为核心格局内,……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民众既是政治社群中必须由贤者统治和教化的群体,他们天然地处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最底端,同时,精明的统治者们也没有把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通道完全关闭,通过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官选拔、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有效流动。除此之外,以士人为主体的乡绅阶层成为连接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于是,朝廷政令止于府、县而又不失之于民众的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图景的一大奇特象。……当儒学话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外儒内法、兼及百家的治国形态在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德主刑辅、宽严相济的治国策略被统治者们运用得炉火纯青。——摘编自王光《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及其近代变革》结合材料与所学,说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战国、秦汉总结提升战国、秦汉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户籍制度演变隋唐、宋元、明清【课堂小结】隋唐、宋元、明清基层组织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救济与优抚政府救济与优抚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社会救济社会救济【反思提升】【检测】:见限时练限时练一、选择题1.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A.土地兼并严重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C.商品经济发展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2.明代立国之初,商税与田税的征收主要是米麦实物,称为本色。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作折色。折色的推行()A.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B.增加了朝廷的财赋收入C.利于突破传统经济结构D.使得赋税制度发生变革3.雍正时期开始实行摊丁入亩,乾隆继位后在《大清律例》中增加一款新的“条例”,把地方政府重新清丈田亩和强令农民自首开垦之荒地列入违法行为。该条例()A.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B.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4.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下列关于明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消极应对疫病B.重点是灾后服济救助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D.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5.经过不断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内资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有别”的税制下,虽然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统一为33%,但由于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仍然是“内重外轻”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反映出当时我国()A.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B.经济体制开始转轨C.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放宽D.税制改革亟待深化6.唐朝时期成年男子可以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代替徭役。到了明朝,赋役均可以折银征收。清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并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这一变化表明我国古代()A.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B.赋役负担逐渐减轻C.赋役征发由田地转向财产D.征税项目日趋简化7.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1730年开始,清朝人口开始快速增长,但耕地数量却没有与人口维持相似的增长速率,人均耕地反而比较快速率下降,出现1730年情况最直接原因是()A.赋税制度改革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实行闭关自守D.农耕经济高度发展8.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一措施体现了()A.国民政府发挥经济职能B.对国际市场秩序维护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D.关税自主运动的完成9.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调节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这些措施旨在()A.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B.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C.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D.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10.南京国民政府在1943年和1946年几次重新修订了《所得税法》和《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特别是1946年对个人所得税的修订中,进一步扩大了征税范围,新增了综合所得税,并调整了税率与级距,提高了免征额等。这表明()A.政府税收更注重实效性B.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特点C.个人征税内容更加广泛D.调节征税标准增加了收入11.史书记载,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为日常商品流通所使用。然而留存下来的秦半两钱轻重大小不一,且六国原来的货币仍在流通。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货币统一有名无实B.政府尚未垄断铸币权C.币制未能全面推行D.半两钱任由民间私铸12.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鼓励生育B.女性社会地位低C.社会矛盾尖锐D.政府管理能力差13.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缴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这种现象说明()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地行使职权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14.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按货价计算,每百两仅征银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颁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商享有同等关税特权。这表明中国()A.关税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B.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清政府主动开放进程加快D.取得关税“最惠国待遇”15.1985年3月10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所规定的进口税率,其平均水平比1951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55%的税目降低了进口税率。此次关税改革 ()A.标志着我国关税制度现代化的起步B.是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C.使我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关税制度D.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炀帝继位后,承高祖(隋文帝)和平之后,法网疏阔,户口多有遗漏。有的人已经成年,仍说还小;有的人还未年老,就已被免除了赋税。裴蕴向皇帝提议“大索貌阅”(一个个目测)。如有一人情况不属实,那么有关官员就要被解职,乡正和里长都要被流放到远方。又允许百姓互相检举,如纠察到一个谎报年龄的壮丁,就让被纠察的那一家世世代代为他交税和代他做劳役。措施推行后,诸郡统计新增加壮丁44万多人,新登记在簿160多万人。——据《隋书》材料二鱼鳞图册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历代统治者视土地为人民的衣食之本,国家财富的源泉,势必丈量土地,编造籍册。鱼鳞图册在宋元两代均未能普及,明代在统治者的重视下,鱼鳞图册的形式比较规范,“田地以丘相挨,如鱼鳞之相比,或官或民,或高或圩,或腴或瘠,或山或荡,逐鄙细注,而业主之姓名随之,年月买卖,则年有开注”。——据赵彦昌、黄娜《鱼鳞图册变迁考》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大索貌阅”的背景和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鱼鳞图册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经营权改变,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展不是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的原因,C项错误;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说明人身依附关系弱化而非强化,D项错误。2.答案C解析折色的推行适应了全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税粮可以用银钱代纳,这有利于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对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影响,C项正确;折色的推行有利于农民因地制宜从事生产活动,不会加重人民负担,也不会增加政府财赋收入,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的是税收形式的变化,税收制度本身没有发生变革,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措施强化了小农经济,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成长,D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政府政策不可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唐律疏议》的颁行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B4.解析“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反映了明政府在疫病发生后积极应对,故A项错误;由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可见重点是出现疫灾后的救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治病的方法与治疗思想,故C项错误;“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带有鲜明的迷信色彩,没有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5.答案D解析20世纪90年代,名义上内外资企业法定上税率是统一的,但外资企业享受了税收优惠,我国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在实际上并不统一,这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发展,说明我国的税制改革亟待深化,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改革,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轨,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6.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A项正确;当时农民的赋役负担并未减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赋税征收由以人身为主转向以土地为主,排除C项;古代社会的征税种类繁多,排除D项。7.A根据材料可知,1730年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急剧增长,人均耕地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雍正帝时期实行的“摊丁入亩”有关,使得人口急剧增加,故选A项;土地兼并现象、闭关政策的实施和农耕经济的发展在173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不是人口增长的最直接原因,排除B、C、D三项。8.A关税提高可以使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优势减弱,是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体现,故A项正确;关税提高有可能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国际市场稳定,B项错误;1935年开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关税自主运动是否已经完成,排除D项。9.C材料中对关税的调控可弱化进口商品价格优势,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关税主权的独立,排除A项;官僚资本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内市场而非中外贸易,排除D项。10.B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征收个人所得税体现出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运用免征税和累进税率调节收入分配,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看出政府税收实效性的问题,只是征税范围的变化,排除A项;C项未能反映出个人所得税的本质,排除;材料未涉及修订所得税法的作用,排除D项。11.C材料反映出史书记载的秦半两钱与留存下来的秦半两钱存在较大差异,是由于秦统一六国不久即覆灭,币制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全面推行,C项正确;秦朝统一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在古代中国货币演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排除A项;秦朝实行“货币王室专铸”政策,政府垄断着铸币权,排除B、D两项。12.A汉代初期为了鼓励结婚,对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