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分细则(写作)_第1页
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分细则(写作)_第2页
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分细则(写作)_第3页
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分细则(写作)_第4页
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分细则(写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分细则写作部分评分补充细则及样例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评分标准】(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题目解析】2024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学科写作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即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同时,试题与文言文的材料只进行了弱关联,以避免因考生的阅读障碍而造成审题立意上的困难。这类题型曾在2023年适应性测试和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出现过,考生并不陌生。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一、对材料的理解试题所给定材料可分为两层。1.第一层: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这句话通过材料中作者对伯夷、叔齐行为有别于前人的议论,引出“衡量”“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的话题,引导考生围绕“尺子”展开思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二,围绕伯夷、叔齐因不愿继承王位而相继出逃,且以食周粟为耻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对他们的评价——孔子曾经称颂他们是古代贤德之人,孟子也曾赞誉他们为圣人中的高洁之士。而方孝孺则基于对“允执厥中”(即指言行不偏不倚,符人们合中正之道)这一理念的推崇,认为伯夷、叔齐的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廉顽立懦”的教化意义,但由于其“过中失正”,并不符合圣人之道。可见,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理念出发,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确实各有不同。本句中将“标准”比喻为“尺子”。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尺子,是“量长度的器具”,此处引申为“衡量行为的标准”。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衡量”既可以理解为“比较;评定”,也可以理解为“考虑;斟酌”。2.第二层: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第一句: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这是过渡句,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承接第一层,“这种情况”是指“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引发考生的思考与联想,“常常”则指出“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较高。在现实生活中,尺子因其有着标准刻度和单位的特点,往往比喻为评价的标准、尺度、规则、底线……而这些标准、尺度、规则、底线等,又受人们处事态度、价值观念等的影响。此句承上启下,需要考生在读懂文言文材料并精准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运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关联能力,使文章体现出现实针对性。第二句: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这句话带出了两种对尺子使用的角度,一是在某些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保证对不同测量对象秉持统一的公平、公允、公道的态度,我们做事需要从头到尾始终坚持一个标准,按照一以贯之的原则和规范进行测量与评价;二是在某些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立体全面地测评,需要多元评价体系,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衡量评判,才能够量得恰到好处,呈现更多精彩。由此可概括出“何种情况下选择一把还是多把尺子来衡量事物或问题”的主题。“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暗示了选择是在一定条件下作出的,考生要写出选择时的所思所想,即体现出自己对问题或现象有怎样的评定或斟酌;即就在何种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应该“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何种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宜“用多把尺子”去衡量。本则写作材料,由阅读材料引入,围绕“尺子”展开,言简意丰,启迪思维。纵观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尺子”作喻,生动形象地指明了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准则、目标和方向。2015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要手握法律的戒尺、纪律的戒尺、制度的戒尺、规矩的戒尺、道德的戒尺,做到克己奉公。我们的内心要始终装着一把党性的尺子,衡量人生得失,把握行为尺度”。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这些以“尺子”作喻的鲜活而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本则写作材料化用其意,简洁明了,且未做其他限制性要求,为考生预留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写作时,考生可从材料出发,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归纳、反思相关现象,凝练成自己的观点,再寻找并使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二、对引导语的理解本作文题第二段“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结合以上材料”应该有以下几个含义:一是写作要结合的是作文试题的材料。二是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各分论点由材料得出;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三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是指材枓在生活方面的意义,含义是指材料的启示意义,即类比意义、扩展意义、哲学意义、抽象意义等。四是写作应以“用尺子衡量”为写作起点。要求“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立意角度选择、标题拟写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生写作态度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800字。关于“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即要求选准立意角度,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立意精当。从立意看,既有单一角度立意,也有整体角度立意,均在符合题意的范围;但从思维品质看,有高下之分。【评分细则】一、关于是否符合题意(一)符合题意这道作文试题规定了下述的写作任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即规定了要以材料为起点,依据材料内容及含意,开展写作。“符合题意”的写作,要围绕“衡量人们行为的‘尺子’”这个主题展开,区分“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体现“有时候”的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二)基本符合题意1.只在文章开头、结尾提及材料,文章主体部分内容游离于材料内容之外。2.完全没有提及材料,但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有隐含的一点关系。(三)偏离题意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2.思想不健康,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没有底线思维。3.残卷,没有完成写作任务。4.白卷。二、关于整体评价文风端正: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文风不正的表现,如添枝加叶、短话长说;此外,“假”也是文风不正的表现,如夸大其词、言不由衷、堆砌词藻、词语生涩等。文脉清晰:文章线索清晰,一以贯之,一目了然,不生枝蔓;符合文体要求。文气顺畅:起承转合,行当于行,止当于止,珠圆玉润。三、关于综合评分等级标准作文等级内容及表达要求特征一类文(60~54)整体评价好。思想好,表达好,亮点特出。主要表现为:①立意准确鲜明,思想健康向上,文体特征明确;②精准理解材料,综合运用材料,整体深入阐析“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两个方面,凸显“有时候”的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具体明确,体现写作的针对性,分别与“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逻辑清晰地完成概念的判断、推理;③多角度联系现实,阐述充分,论据具体丰富、运用恰切,分析严谨论理准确、事理分明,认识深刻;④语言精准、流畅或有文采,结构严谨,文脉清晰。①有“一把尺子量到底”;②有“用多把尺子去衡量”;③有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④思辨方面有突出亮点;⑤无偏差二类文(53~48)整体评价较好。思想好,表达好,有亮点。主要表现为:①立意准确鲜明,思想健康向上,较准确理解材料,初步综合运用材料;②能阐析“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两个方面,有对“有时候”的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的分析,讲究逻辑;③联系现实,阐述较充分;④有论据、运用较准确,分析较合理。⑴逻辑较严密;素材较丰富;语言较生动;得分不超过53分;⑵有一点逻辑关系;素材运用正确,语言通顺,得分不超过50分。①有“一把尺子量到底”;②有“用多把尺子去衡量”;③有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④有亮点;⑤无偏差。三类文(47~42)整体评价一般。思想较好,表达一般,主要表现为:①立意正确,观点态度较明确;不偏离主题,较准确理解材料,以“用尺子衡量”为前提开展写作,初步综合运用材料;②能阐析“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中两个方面,能展开分析,但只侧重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仅提及;③联系现实较合理,阐述较充分;④有论据、但略有偏差,运用基本准确,分析基本合理;有一定思路但逻辑思维不够强,结构完整。⑴所写文章关涉“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中两个方面;或,所写文章关涉“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中两个方面,但其中一方面论述较充分,另一方面论述较单薄,与“有时候”的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未构成逻辑关系,思维空洞,得分不超过45分;⑵所写文章关涉“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中两个方面,但其中一方面论述较充分,另一方面仅提及,基本没有论述,与“有时候”的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所建构的逻辑关系不自洽,思维混乱,得分不超过42分。①有“一把尺子量到底”;②有“用多把尺子去衡量”;③无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④无亮点⑤论证或论据略有偏差。四类文(41~36)整体评价较差。思想一般,或表达较差。主要表现为:①观点、态度基本明确,或立意略有偏差;基本准确理解材料,以“用尺子衡量”为前提开展写作,有运用材料;②仅分析“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中的其中一个方面,能展开一点分析,或分析过程中有偏差,或思维空洞;③没有联系现实,或联系现实不准确;④论据运用有偏差,分析不够合理。⑴所写文章仅论述“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的其中一方面,完全没有提及另一方面,得分不超过39分(内容不超过13分);⑵所写文章仅以“选择尺子”“标准”等为话题展开写作,得分不超过36分(内容不超过11分)。①或只有“一把尺子量到底”;②或只有“用多把尺子去衡量”;③无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④论证或论据有较明显偏差。五类文(35~0)整体评价差。①没有“一把尺子量到底”;②没有“用多把尺子去衡量”。35~30没有以“用尺子衡量”为前提开展写作;只在文章开头提及材料,但主体部分论述与材料无关。29~0仅围绕材料中的某一词语展开论述;或,完全没有提及材料,但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有隐含的一点关系;完全与材料内容无关。四、关于“分等评分”(一)基础等级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文体、语言等为重点,全面衡量。内容项与表达项的评分应在相同或相邻的等级内,不得跨等评分。(二)发展等级发展等级分要与基础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的几个项目,其实体现的是作文中的亮点,依次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方面,只要有若干点突出就可以按等评分,其给分与内容和表达的给分一般来说是相应的。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鼓励考生作文出亮点。对于亮点突出,确实写得好的文章,就应该依据评分标准给予高分。五、其他(一)错别字扣分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二)字数扣分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6.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7.完全空白的,评0分。(三)套作与抄袭判定套作的,适当扣分;套作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作文材料,机械地理解作文题,生硬地套用。判定为套作是比较严重的,不应将套作的判定扩大化。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判定为抄袭要有依据。【样卷与评语】1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一类文。文章开篇以试卷中的文言文材料切入,从构建评价体系的角度,分析了对伯夷叔齐评价的不同“尺子”,继而指出现实生活中“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的不同逻辑——“选拔式“与”评价式”,顺势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一把尺子”的高效和“多把尺子”的多元全面。既回应标题,又概括材料,形式灵活,入题迅捷。第二段在“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比较的前提下,重点阐释了“一把尺子”这种高效筛选方式的适用范围,指出“一把尺子”的优势。第三段集中笔力,运用举例等多种方式,分析了多元评价体系在当下的意义,并指出“一把尺子”相对的不足之处。二、三两段,将“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放在一起分析,各有侧重,既论述了事物的利弊两面,又比较了不同方式的优劣,逻辑清晰,富于思辨色彩。第四段从评价人才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社会更加包容,建立更加多元的社会评价体系。语言克制,言简意赅。这篇文章围绕“尺子”的概念,针对现实,严谨有序。尤其是在比较中进行的逻辑思辨贯穿全篇,令人赞叹。语言节奏不疾不徐、气度从容不迫,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优秀考场作文。若考生能从更多的维度来解读“尺子”的概念,文章的内容就能更增厚度,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发展等级打在“深刻”。评分:19+19+20=582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一类文。文章开篇从孔孟、方孝儒对伯夷、叔齐的不同评价出发,提出“究竟何时用一把尺,何时用多把尺”的思考,进而提出本文的观点:“我们需审时度势划明底线,同时实事求是辨析问题,一把尺量底线,多把尺析问题。”观点准确、深刻。第二段紧承开头,分析“何时用一把尺量底线”。文章首先明确指出对于事关国家利益、社会公理必须以一把尺子量到底;接着阐释了“尺子”的内涵,即底线;然后列举公务员被间谍利用、豪车车主横冲直撞等事例证明观点;最后阐明“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意义。第三段分析“何时用多把尺子析问题”。文章首先明确指出“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多元的个人选择”要用多把尺子权衡,否则会陷入极端主义的泥潭;接着正向举例,列举网络上从不同尺度出发去衡量“禁食令”“熊孩子”等事件,肯定了多把尺子衡量的意义。第四段再次回到“伯夷、叔齐之辩”,启示我们要借鉴古人的智慧,审时度势,实事求是,正确使用评价的尺度。文章结尾回扣标题,总结全文,重申观点:一把尺子量底线,多把尺子析问题,我们才能明辨是非,正确看待事物,驶向真理的彼岸。这篇文章围绕“衡量人们行为的尺子”,从具体情境出发,整体深入阐析了“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两个方面,逻辑严密,论述深刻。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兼具逻辑与文采。格局高远,视野开阔,直指时代。不足之处在于文中个别理解不是很到位,比如将“一把尺子量到底”简单等同于“底线”,不过仍不失为一篇有思想深度、有表达高度的优秀考场作文。发展等级打在“深刻”。评分:18+19+19=563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一类文。首段开篇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二中不同人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不同评价着笔,过渡至现实生活,从而引出观点,自然流畅。第二段围绕选择“一把”或“多把”尺子的标准进行论述:首先要厘清二者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矛盾对立体”,其次抛出选择的标准是“依据所评价对象的不同灵活选择”,接着对“一尺”和“多尺”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呼应标题“一尺量根本,辩证看万象”。第三段紧承前段,围绕“对于事物的内核、行为的本质”需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这一分论点,从对个人、理论与实践成果的评价标准两个方面,紧扣“根本”这一关键词作分析,并用“这些标准不会因人而异,因事而殊,是长久的、普世的”一句引出后文对伯夷、叔齐例的具有思辨性的思考,进一步论证观点的合理性。第四段则从需“辩证看万象”这一方面展开论证,并再次对在不同情况下需用不同“尺子”来衡量这一中心论点作强调,从“辩证看万象”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角度,进行具体的论述。其中援引的事例多样,既有对人才的衡量角度,也有评价企业优劣的角度,还有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丰富而有层次。为了与上一段形成对应,考生再次回顾文言文材料二,论证方孝孺提出观点的不失公允,回应本段分论点。末段点明题旨,强调“一尺量根本,辩证看万象”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收束有力。全篇立意准确鲜明,能深入阐析“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两个方面,突显“有时候”的特定条件,具体明确,富于思辨。不足之处在于,论据类型略显单一。发展等级打在“深刻”。评分:18+18+18=544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二类文。文章开篇点出“原则性问题用一把尺子,全面评判用多把尺子”的中心论点,立意准确鲜明。第二段紧承开头,进一步明确“原则性问题上绝不能模棱两可,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观点,通过阐述“什么是原则性问题”,指出违背原则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得出要“用一把尺子”的结论,例证较为丰富且恰当。第三段阐释“要做到全面评判,需用多把尺子”的观点,通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例子,以“怎能以一方面的不足而对其全盘否定”的反问,强调“多角度衡量、多维度评价”的论点,但例证不够典型且论述上有些偏差。第四段再进一层,将眼光投向当今,放眼当下怪相,对“外貌论”“唯学历论”进行否定,从而得出“坚定心中的原则之尺”的启示。第五段,总结全文,回扣前文观点,总结出“善用合适之尺,方能行稳致远”。这篇文章综合论述了“一把尺子量到底”与“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两个方面,给出“善用适合之尺”的结论,较为准确理解了材料中的观点,立意准确,思想健康,论理有序。对当下怪象的论述,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虽文章论据的类型略显单一,说理较为单薄,仍不失为一篇逻辑较为严密的考场作文。发展等级打在“深刻”。评分:18+17+18=535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二类文。文章开头从古人评价伯夷、叔齐所用不同的尺子入手,以个人视角和国家视角提出,尺子衡量古人会带来的“双利”结果,精准地提出中心论点:一尺在心坚守底线思维,多尺在手学会灵活变通。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有时需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可以砥砺人的底线思维”,举出卢梭名言、禁毒宣传等中外典型事例,并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第三段提分论点二“有时需要多把尺子灵活变通、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举出生活中消防车、救护车与交通调度的事例,强调灵活使用多把尺子对提升思考力的重要性。第四段联系生活,主要从国家视角就治国理政方面“一尺与多尺并用”的外交谋略进行类比,“一个中国”是红线,不容触犯,需一把尺子量到底;但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的大国外交又表现出极其灵活的一面。第五段融汇古今,从继承古人的一尺多尺并用的评价标准,到当今青少年学会将隐形的尺子内化于心,做到灵活变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不仅照应了作文材料,而且升华了主题。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本文的不足在于,主体段作文素材的语言比较生硬,有待打磨,突出表现在第二段、第三段;尾段与上一段的逻辑关联性不够强。发展等级打在“深刻”。评分:17+16+17=506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二类文。文章开篇先概述材料并得出启示“选择一把或多把尺子其实本无定法”,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培养辨别鉴定事物之能力,执衡量之尺灵活变通,方能准确衡量,不致偏差。”,语言简洁,逻辑清晰。第二段先阐明核心概念“尺子”的内涵,指出“尺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标准、准则”,然后再分析为什么可用“尺子”之“直”衡量万物,运用因果论证,得出结论“用一尺而量万物,是客观衡量且公正的标准”。第三段紧承第二段的观点,引伯夷、叔齐之例,阐释“执一尺”可守“客观公平之义”,既回应了材料,也巧妙地论证了观点。继而举华盛顿和尼克松之例,正反对比,突出了“执一尺衡量到底”的重要性。第四段接着论述“执多尺”的必要性,先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其道理,再举伯夷、叔齐和商鞅变法的例子加强论证力量,最后以再次强调分论点收束全段。文章结尾总结全文,以简洁而有激情的语言,鼓励吾辈青年“执衡量之尺,活衡量之度,灵活变通,养衡量之力,成衡量之功”。这篇文章围绕如何“执衡量之尺”的问题,从“执一尺”和“执多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观点突出,层次清晰,但“执一尺”和“执多尺”的区分标准不够清晰,两个核心段之间的逻辑关联不够明显,属于“弱关联”。发展等级打在“深刻”。评分:16+16+16=487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三类文。文章开头引材料直接提出观点,衡量事物时,有时候需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需用多把尺子衡量。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一尺衡量到底能统一标准”,举出秦始皇、中国共产党、南仁东、白衣天使、戍边英雄等古今事例,最后总结到“社会行为应该一尺衡量”这一观点。总体观点能自圆其说,但举例不完全准确,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等并非一尺衡量,而是治国策略;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并非统一衡量标准。第三段承上启下,由“一尺量到底”转入“多尺衡量”。第四段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多尺衡量,能让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全面评判行为标准促国繁荣”,回扣材料对伯夷、叔齐的多角度评价,并延伸到全面衡量学生、对外开放、报考古专业的高考生等现实例证,举例恰当,能证明多元评价的意义,但细节有瑕疵,选择考古专业的钟芳蓉并非高考状元。第五段是一个简短的总结:一尺衡量是统一标准,多尺衡量全方面看待行为。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能兼顾“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两个方面,无特定情境界定,表达亮点不明显,理解有一些偏差。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评分:15+16+16=478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三类文。开篇联系文言文阅读材料,用“古人衡量伯夷、叔齐的行为有不同的尺子,引出中心论点:“衡量事物必须一尺量底,又要多尺合量”。第二段首先提出“一尺量底……直至到达极致”的分论点,然后连章金媛、朱英国的例子,佐证了要“达到自身极致,必须贯彻一尺到底的原则”。第三段指出多尺合量是人们从不同角度、标准看待问题的结果,然后回扣文言文材料,用孔子、孟子对伯夷叔齐评价不一为例,说明需要多尺合量,又以彭清林、邓景辉为例论证了“衡量事情不仅要多尺合量,还要一尺到底”。第四段分别引用了两句古诗文,说明“一尺到底是古人对品格的追求”,所以我们既要继承古人的传统,又要坚持当代多尺合量的信念。最后联系青年身份发出呼吁当代青年应当坚持一尺到底和多尺合量结合的原则,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这篇文章对“尺子”的含义理解基本正确,在“评价标准”这个主要话题下阐述观点,能涉及“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两个方面,能联系现实进行阐发,但对“两方面”与“有时候”,也即具体的情境、条件的逻辑关系阐述不够充分,个别例证不够恰当,第四段中对“当代多尺合量”理念的解释不够充分,导致提出“当代青年既要继承古人传统,又要发扬当代精神”的结论略有突兀之感。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评分:15+15+15=459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三类文。文章开头概述文言阅读中孔孟与方孝孺针对同一时间的不同评价,点出“评价不同,是因为尺度不同”的观点。第二段承接开头,先解释“尺子”的概念,由此点出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观点,并联系伯夷与叔齐的例子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分析“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意义,论述较为充分。第三段开头从反面点出“如只固守一把尺子,则会思想僵化,停滞不前”的观点。但接下来并未具体阐述固守一把尺的危害,而是跳脱出来,提出“守正创新”的观点,并联系中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来进行具体论证,最后非常牵强地回到用多把尺子衡量传统文化的观点。整段虽有提到“用多把尺子衡量”这个观点,但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逻辑关系混乱。第五段联系时代背景,再次强调“守正创新”,虽有“手握多把尺,心中一把尺”的字眼,但可以看出作者对材料理解稍有偏差。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书面整洁,但论证出现偏差。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评分:14+15+15=4410号文评语:本文属议论类三类文。文章开篇能从材料出发,以“用尺子衡量”为前提开展写作,提出“识人审事需要辩证看待,衡量一个人水平高低和见识深浅就需要用到多把尺子的观点。”初步综合运用材料,但从中心论点看来,文章侧重于论证“用多把尺子衡量”一个方面,与文题“握紧心中的一把尺子”不匹配。第二段紧承开头,运用文言文材料中伯夷、叔齐的评价的不一致论证多把尺子的作用。但是此论证过程缺乏自己的逻辑思考,论证不充分,仅是结合材料提及“用多把尺子衡量”这一个分论点而已。第三段是一个过渡段,指出除了“用多把尺子衡量”之外,“有些东西只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由此引出了标题所指内容“那便是我们心中的那把尺子”。第四段承接上一段分论点,举对文天祥的选择的不解作为反例,第五段通过“后来有人点醒了我”及回答“文天祥可以跪下吗?可以摇尾乞怜吗?”两个问题的答案“不行”,试图论证民族气节的衡量只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但是论证的过程不够充分。第六段小结“用一把尺子衡量”这一分论点,指出“有些尺子是不能动的,有些人物有些事是只能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第七段又举了袁隆平的例子再次证明什么情况下“只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分论点,试图论证“这把尺子是没有国界,是人类普通相信的真理”,但论证逻辑不严谨。结尾段回应了标题,结束得很匆忙。这篇文章能够关涉“一把尺子量到底”和“用多把尺子去衡量”两个方面,但是前者的论证相对比较充分,而后者的论证仅提及而已。同时,文章的文题不统一,结构混乱,思维不清晰,因此在三类下打分。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评分:14+14+14=4211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四类文。文章开头从材料导入,准确地指出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但未提及“多把尺子衡量”,而是替换为“宽容与尊重”,属于扣题不全,理解偏差。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面对国家利益,我们必须坚决抵制侵害我们利益的行为”,举例也是围绕“国家利益问题”谈态度和做法,未扣“一把尺子量到底”,论证无效。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面对个人选择,我们应该宽容、尊重对待”,分论点偏离主话题“尺子”。但举例论证又回扣了“多把尺子衡量”,论证偏差明显。第四段是一个简短的总结,明确回扣了“一把尺子量到底”和“多把尺子衡量”,但论证的中心仍然是抵御对国家利益在侵害和营造宽容友好的社会氛围,没有紧扣材料的两个方面。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本文最大的问题在于,仅在文章的开头和部分内容提及材料,文章主体部分较大篇幅的内容都与材料的主题(“一把尺子量到底”和“多把尺子衡量”)没有关联。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评分:13+13+13=3912号文评语:本文属论述类四类文。文章开头从引述文言文的材料进入,只是引述材料,但未对材料作阐释和评价。第二段分析后世儒学大家对伯夷、叔齐的评价不同是因为评价标准不同,紧接着就提出论点“有时候要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要多把尺子来衡量”的中心论点。材料阐释和论点提出之间没有过渡,显得比较生硬。第三段没有明确的分论点,仅在分析论据的时候提到了评判标准的不同。以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作为论据是不太有说服力的,互联网是利还是弊,是由使用方法是否正确来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评判标准的不同。此处属于偷换概念。第四段也没有明确的分论点。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谈“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重要性,有联系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