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合集_第1页
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合集_第2页
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合集_第3页
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合集_第4页
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详解.............................................................................................................................42013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非常不完整).....................................42014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52018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6第二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15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一)...................................................................15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16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二)...................................................................22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23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三)...................................................................30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三).........................................................31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详解2013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非常不完整)一、名词解释1.供求定理2.范围经济3.公共品二、简答题1.为什么一段时间内消费的商品减少,其边际效用会增加?2.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只会在第二阶段生产?3.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正好收支相抵?4.解释向里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三、论述题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如何消除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

2014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微观经济学部分一、名词解释(3×5分)1.科斯定理2.资本边际效率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二、简答题(4×10分)1.简述完全竞争的条件。2.简述需求点弹性和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3.简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4.简述效用可能性边界和产品可能性边界及其特点。三、论述题(20分)“市场可以有效配置可再生资源,不能有效配置不可再生资源”,这一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宏观经济学部分一、名词解释(3×5分)1.国民生产总值2.恶性通货膨胀3.浮动汇率二、简答题(4×10分)1.考点:菲利普斯曲线。2.考点:萨伊定律。3.考点:企业存货产生的原因。4.考点:古典二分法。三、论述题(20分)试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政策工具及其特点。

2018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微观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逆向选择答: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尽可能地做出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在二手车市场上,假定有若干辆质量不同的二手车要卖。旧车主知道自己要卖的车的质量,质量好的索价高些,质量差的索价低些。但买主不知道每辆旧车的质量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买主只能按好的旧车和差的旧车索价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购买。这样,由于买主无法掌握旧车的准确信息,从而其出价并不区分旧车质量的好坏,质量好的旧车会退出市场,质量差的旧车留在市场上。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质量差的旧车比例增加,买主会进一步降低出价,使质量稍好的旧车也退出市场,如此循环下去,旧车市场就会逐渐萎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2.基数效用答:基数效用是指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不是指客观物品产生的愉快或防止痛苦的某种属性,而是指个人在使用该客观物品时所体验到的愉快或满足程度。基数效用是用绝对数(即基数)来表示和分析效用。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效用和物体的重量、长度等一样,是可以衡量的,即可以用基数(1,2,3,„)表示效用的大小,并可以加总求和。在此基础上,基数效用论将边际分析方法引入到探求消费者行为之中,形成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体系。3.边际技术替代率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ΔK和Δ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LK=-ΔK/ΔL或MRTSLK=-dK/dL。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二、简答1.简述序数效用论的三个基本假定。答:(1)序数效用论的定义序数效用论是指用人们对某种商品的主观评价的先后顺序或优劣对比来表示与分析效用的理论。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用来表示个人的偏好,但个人偏好是心理的活动,因此效用的量在理论上、概念上和实际上生来就是不可计量的,只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将它们排列为第一、第二、第三等顺序,而不能用基数(1,2,3,„)表示他们量的大小。(2)序数效用论的三个基本假定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有三个基本假设:①完备性。消费者在心目中能给不同的商品(或商品组)按照偏好排列一个顺序。给偏好排序完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而不管不同商品的价格差别如何。②可传递性。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可传递性,即偏好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可传递性意味着如果消费者在商品组A和B中更偏好B,而在B和C中更偏好C,那么在A和C中就应该更偏好C。③非饱和性。这一特征并不是必然成立的,但是很普遍,也称为“多比少好”原则。如果消费者能增加某一种商品的消费而不用减少其他任何一种商品,那么消费者应该觉得总效用增加了。只要商品都是严格定义的“经济商品”,那么,“多比少好”是显然成立的。2.试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

答:(1)边际成本是指是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时所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又称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2)如果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是先上升后下降的,那么边际成本肯定先下降后上升。如果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是先下降后上升的,那么边际成本肯定先上升后下降。假定对厂商来说,短期内唯一可变的投入要素是劳动L,而单位劳动的工资为W,那么可变成本的增量为:ΔVC=W·ΔL。因此,可得:MC=ΔC(Q)/ΔQ=ΔVC(Q)/ΔQ=W·ΔL/ΔQ=W/MPL在只有一种投入要素可变的情况下,边际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除以要素的边际产量。在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当边际产量递增时,边际成本递减;当边际产量递减时,边际成本递增。于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又带来了边际成本递增规律。3.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谈谈如何处理环境污染。答:(1)外部性的定义外部性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支出成本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外部性。环境污染属于外部不经济问题。(2)处理环境污染的方法污染者导致外部不经济,自行解决污染的成本远大于直接将污染排放入环境的成本,所以必须由政府出面加以管理。解决环境污染的常用方法包括:①关闭工厂关闭工厂是最不明智的方法,因为当工厂能给社会创造出很大的价值,但其污染程度又很小时,这种方法就很不合适了。②制定排污标准并对超标者罚款(限量法)限量法是有关当局根据其评估,选择某一污染的程度为指标,限定厂商的污染程度不得高于此限量,否则给予重罚。限量法是有关当局根据其评估,选择某一污染的程度为指标,限定厂商的污染程度不得高于此限量,否则给予重罚。当有关当局所管制的限量满足边际成本=边际产品价值时,则此限量的政策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有关当局对制造污染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无法充分掌握,必须由产生这些污染的厂商提供资料,而这些制造污染的厂商为了本身的利益,往往提供假的资料,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此政策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③按照污染排放量收费有关当局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往往对制造环境污染的厂商收取费用,以减少这些厂商滥造污染的现象。④建立排污许可证市场如果政府允许污染权交易,实际上就创造了一种新的稀缺资源:污染许可证。交易这种许可证的市场将最终形成,而且,这种市场将为供求力量所支配。看不见的手将保证这种新市场有效地配置污染权。这就是说,根据支付意愿判断,许可证最终会在那些对它评价最高的企业手中。反过来,企业的支付意愿又取决于它减少污染的成本:一个企业减少污染的成本越高,对许可证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污染许可证在企业之间的初始配置是无关紧要的。那些能以低成本减少污染的企业将出售它们得到的许可证,而那些只能以高成本减少污染的企业将购买它们需要的许可证。只要存在一个污染权的自由市场,无论最初的配置如何,最后的配置都将是有效率的。⑤明晰产权政府立法将不被污染的权利明确赋予给居民,那么受污染所害的居民就可以向企业要求赔偿。若受害者人数众多,政府可以作为代表为居民利益行事。三、论述1.试举例分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答: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只能通过其他的一些机制来解决,特别是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机制设计问题。

(1)逆向选择带来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尽可能地做出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柠檬问题是指在二手车市场上劣车驱逐好车的现象,是逆向选择的表现。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的论文《柠檬(次货)市场》,他考察了一个次品充斥的旧车市场。假设有若干辆质量不同的二手车要卖,质量好的索价高些,质量差的索价低些。每辆车的好坏只有卖主知道,要让交易做成,最合理的办法是按平均质量水平定价。这就意味着其中有些好车的价格被低估了,从而卖方就不愿按照平均定价出售,或者卖方“理性”地抽走好车,让买主在剩下的差车中任意挑选。如果买方明白这一道理,就不会接受卖方的定价,而只愿出较低的价格。接着这将可能导致另一回合的出价和杀价:卖主再从中抽走一些较好的车,买主则再次降低意愿价格。最终的均衡可能使所有好车都卖不出去,显然,这是无效率的,因为最终成交量低于供求双方理想的成交量。如此循环下去,旧车市场就会逐渐萎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2)道德风险带来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当代理人为委托人工作而其工作成果同时取决于代理人所做的主观努力和不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并且主观原因对委托人来说难以区别时,就会产生代理人隐瞒行动而导致对委托人利益损害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发生的一个典型领域是保险市场。在保险市场上,一个经常生病的人到保险公司要求参加医疗保险,而该病人一旦参加了保险就会认为反正医疗费由保险公司支付,因而更加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进而造成保险公司更多地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就属道德风险。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2.作图分析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并从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需求曲线。答:(1)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不可以度量的而且度量也是没意义的,效用只能排序,即消费者对所有的商品组合具有偏好次序。同时假定,偏好具有完备性、传递性和非充分满足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的效用等级。无差异曲线具有斜率为负、两两不相交和凸向原点等特征。其中,边际替代率递减是序数效用论中的一条心理规律。在其他条件均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并由此可以得到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具体以图来说明价格—消费曲线的形成。在图1(a)中,假定商品1的初始价格为P11,相应的预算线为AB,它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如果商品1的价格再由P11下降为P12,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AB′,于是,AB′与另一种较高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均衡点E2。如果商品1的价格再由P12继续下降为P13,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AB″,于是,AB″与另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3相切于均衡点E3„„,不难发现,随着商品1的价格的不断变化,可以找到无数个诸如E1、E2和E3那样的均衡点,它们的轨迹就是价格—消费曲线。

图1价格—消费曲线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2)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推导和分析由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分析图1(a)中价格—消费曲线上的三个均衡点E1、E2和E3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1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是:在均衡点E1,商品1的价格为P11,则商品1的需求量为X11。在均衡点E2,商品1的价格由P11下降为P12,则商品1的需求量由X11增加为X12。在均衡点E3,商品1的价格进一步由P12下降为P13,则商品1的需求量由X12再增加为X13。根据商品1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个P1数值和相应的均衡点上的X1数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这便是图1(b)中的需求曲线X1=f(P1)。在图1(b)中,横轴表示商品1的数量X1,纵轴表示商品1的价格P1。图(a)中需求曲线X1=f(P1)上的a、b、c点分别和图1(a)中的价格—消费曲线上的均衡点E1、E2、E3相对应。由图可见,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尤其是,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宏观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粘性工资答:粘性工资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调整,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粘性的”。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该模型假设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人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粘性的时候,价格水平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促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总供给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新凯恩斯学派提出工资粘性的理由:①合同的长期性;②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③效率工资论;④长期劳动合同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粘性工资论认为,无论是通过合同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努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刺激企业生产和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完全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和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和量来决定,工资是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唯一手段。2.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3.浮动汇率答:浮动汇率制指货币当局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间的官方汇率以及汇率上下波动的范围,而是由外汇市场根据外汇供求关系自行决定汇率的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并非完全放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往往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汇率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浮动汇率制度又可以根据干预的情况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又称“清洁浮动汇率制度”,即一国政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又称“肮脏浮动汇率制度”,即一国政府为维持其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外汇市场进行有目的干预的浮动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还可以分为单独浮动汇率制、联合浮动汇率制、盯住汇率制。二、简答1.简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答:(1)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边际消费倾向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MPC=∆C/∆Y。其中,∆C表示增加的消费,∆Y代表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在西方经济学中,任何增加的收入无非两个用途:消费和储蓄。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根据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基础之上的,而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则是以其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为前提的。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陷阱。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量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从而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单调上升的,因此消费的增加存在一个上限,存在一个极大值。当消费达到极大值时,如何增加可支配收入,消费都不会进一步增加。如果消费达到极大值时的消费不能实现充分就业,那说明消费是不足的。2.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有哪些?答:(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个,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就

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①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前两种失业被认为难以消除,故充分就业目标是针对非自愿失业而论的。②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③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④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国际收支平衡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及经济增长。(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制约关系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协调也有相冲突的地方。其中,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这两者正相关: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经济下滑,则失业增加。但除此之外,各个目标相互之间都有矛盾。①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首先表现在充分就业与稳定价格的矛盾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所以,按照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不可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②价格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就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而言,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③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还表现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上。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这就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就资本项目而言,要促进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在国内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的流入。外资的流入可能使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贸易逆差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能使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④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也体现在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上,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利率。但利率的降低,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有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并使资本项目恶化。如果经常项目不能保持顺差或者这种顺差不足以抵补资本项目逆差的话,就可能使国际收支失衡。然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如果采取的是降低货币供应量而不是降低利率的办法,那么外资可能继续流入,而且由于国内物价的下降和总需求的减少,经常项目可能因为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而出现顺差。由此可见,物价稳定又并不总是与平衡国际收支相矛盾。3.简述失业的不同类型。答: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使劳动大军中的一部分没有工作而在寻找工作的现象。失业可以划分为自然性失业和经济性失业,充分性就业是指不存在经济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具体来说,失业可以分为:(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空缺职位,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相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2)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某些行业中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产生的失业。在需求淡季时,就会存在失业。季节性失业也被看作一种“正常”的失业。(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它对各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讲,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4)需求不足型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过低而不足以为每一个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产生的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周期性失业,一种是增长不足型失业。周期性失业是需求的短期下降造成的,而增长不足型则属于需求跟不上劳动力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5)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而使劳动力供给和对劳动力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6)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用所造成的失业。与此对应的是非自愿性失业,指具

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就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一个社会达到充分就业,就意味着对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国民收入会达到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对失业的个人来说,失业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心理上的痛苦。另外,失业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本身可以造成除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以外的社会代价。三、论述1.试分析政府支出增加对利率和收入的影响,以及中央银行提高货币供给量对利率和收入的影响。答:(1)政府支出增加对利率和收入的影响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或总支出)的增加,这将使产量和收入增加,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图2政府支出增加影响如图2所示,经济初始处在E点,此时利率为r0,产出为y0。政府支出增加是一种扩张的财政政策,表现为IS曲线右移至IS′处,移动后经济处于E′,新的均衡点利率为r1,产出为y1。r1、y1分别比r0、y0都要大。可见,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和收入都增加。(2)中央银行提高货币供给量对利率和收入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这就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提高货币供给量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表现在图3中是LM曲线右移。图3提高货币供给量影响货币供给量增加之前LM曲线位于LM0的位置,增加货币供给表现为LM曲线右移,从图中可以看到产出增加,利率下降。但是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基本无效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此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就是如此。但在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如图4所示,当利率降到一定程度r0时,LM曲线呈水平状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此时,不管政府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大可能使利率再下降。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能使IS右移至IS′,利率保持不变,不产生“挤出效应”。图4流动性陷阱中的政策效应2.试分析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答:(1)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前者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给增加时,利息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2)货币政策工具①再贴现率政策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称“贴现”,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增加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②公开市场业务这是目前中央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③变动法定准备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例如,在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出售政府债券使市场利率上升(即债券价格下降)后,正如上面已经说过的那样,再贴现率必须相应提高,以防止商业银行增加贴现。于是,商业银行对它的顾客的贷款利率也将提高,以免产生亏损。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扩大信用时,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债券的同时,也可同时降低再贴现率。货币政策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工具,还有一些其他工具,道义劝告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如在衰退时期,鼓励银行扩大贷款;在通货膨胀时期,劝阻银行不要任意扩大信用,这也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道义劝告没有可靠的法律地位,因而并不是强有力的控制措施。(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西方国家实行货币政策,常常是为了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①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而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偏好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在西方有些学者把货币政策制止通货膨胀的效果比喻为马用缰绳拉车前进,意思是说:效果很好;然而,他们却把货币政策促进繁荣的效果比喻为马用缰绳使车后退,即政策很难发生作用。进一步说,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的角度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小。因为物价的上升若是由工资上涨幅度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的,则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了。②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会增加支出,而且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有在手中,而希望尽快花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在一定时期内本来的1美元也许可完成2美元交易的任务,这无异于在流通领域增加了1倍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减少1倍,也无法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过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可见,若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或放慢,那么,用变动货币供给量的办法来影响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或打折扣。③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尤其是,市场利率变动以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利率下降以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一个过程,利率上升以后,厂商缩小生产规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经在建的工程难以停建,已经雇用的职工要解雇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到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与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的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但未到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的扩张|生货币政策就不是反衰退,而是对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④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例如,一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汇率浮动,则本币会升值,出口会受抑制,进口会受刺激,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若实行固定汇率,则中央银行为使本币不升值,势必抛出本币,按固定汇率收购外币,于是货币市场上本国货币供给增加,使原先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第二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一)A.微观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需求收入弹性2.机会成本3.双边垄断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规模报酬变动规律及其原因。2.经济学家眼中的一个企业利润与会计师核算出来的该企业的会计利润有何不同?3.图示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形成及条件。4.“污染只能给人带来负效用,因此,应努力将污染水平降低到零。”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三、论述题(共20分)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B.宏观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古典二分法2.菲利普斯曲线3.托宾q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在IS和LM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什么?2.简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3.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哪三项制度得到发挥?4.用乘数—加速数原理说明经济周期是如何形成的。三、论述题(共20分)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A.微观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需求收入弹性答: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如果用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用M和∆M分别表示收入和收入的变动量,Q和∆Q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的变动量,则需求收入弹性公式为:eM=∆Q/∆M×M/Q。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值来判断该商品是必需品、奢侈品还是劣等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即eM>1,表示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水平上升幅度,则该商品为奢侈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而大于0,即0<eM<1,表示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水平上升幅度,则该商品为必需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0,即eM<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反而下降,则该商品为劣等品。2.机会成本答: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上。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3.双边垄断答:双边垄断是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在要素市场上作为生产要素的买方也是垄断者。双边垄断是一种特殊的不常见的形式,即市场的买卖双方都是唯一的垄断者。在这样的市场中,一般买方垄断势力和卖方垄断势力可能相互抵消,买方垄断力的存在可能减弱了卖方垄断的效力,或者卖方垄断力的存在减弱了买方垄断的效力。而这种情况下的均衡也不同于完全竞争的结果。如果出现双边垄断,究竟在什么样的价格上成交,成交量多少,具有不确定性,这只能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实力来决定。在双边垄断的情况下,讨价还价的结果可能是:买方垄断者倾向于价格由边际成本决定,而卖方垄断者则倾向于价格由边际价值决定。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规模报酬变动规律及其原因。答: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其中,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2.经济学家眼中的一个企业利润与会计师核算出来的该企业的会计利润有何不同?答:经济学家眼中的企业利润是经济利润,即总收益扣除机会成本后得到的利润。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指把一

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该经济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成本不同,它不只包含了生产中直接支付的生产费用,而且把生产中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所花费的隐性成本也包括在内。会计师所核算的会计利润是指总收益除去会计成本后的利润。会计成本又称为显性成本,就是在生产中所花费的货币支出,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燃料及添置或租用设备的费用,利息,保险,广告费以及税金等。由上述定义就可以看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经济利润不包含隐性成本,而会计利润则包含了隐性成本。经济学之所以强调经济利润,是因为经济利润与机会成本有关。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求经济主体把每种生产要素用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用途上,即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否则,所损失的潜在利益将超过所取得的现实收益,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够合理,将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而会计师只从企业本身取得的收益出发,并不考虑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3.图示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形成及条件。答: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借用图1分析如下:图1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1)短期内,完全竞争厂商是在给定价格和生产规模条件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的。(2)首先,厂商先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来决定产量。在图1中,在价格依次为P1、P2、P3、P4和P5时,厂商根据MR=SMC的原则,依次选择的最优产量为Q1、Q2、Q3、Q4和Q5,相应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E1、E2、E3、E4和E5。(3)厂商由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所选择的产量出发,通过比较该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收益AR与短期平均成本SAC的大小,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最大利润量或最小亏损量。在图1中,如果厂商在Q1的产量水平上,则厂商有AR>SAC,即利润π>0;如果厂商在Q2的产量水平上,则厂商有AR=SAC,即利润π=0;如果厂商在Q3或Q4或Q5的产量水平上,则厂商均有AR<SAC,即利润π<0。(4)如果厂商在短期是亏损的,即利润π<0,那么,亏损时的厂商就需要通过比较该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收益AR和平均可变成本AVC的大小,来确定自己在亏损的情况下,是否仍要继续生产。在图1中,在亏损时的产量Q3处,厂商有AR>AVC,于是,厂商继续生产,因为此时生产比不生产强;在亏损时的产量Q4处,厂商有AR=AVC,于是,厂商生产与不生产都是一样的;而在亏损时的产量Q5处,厂商有AR<AVC,于是,厂商必须停产,因为此时不生产比生产强。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其中,MR=AR=P。而且,在短期均衡时,厂商的利润可以大于零,也可以等于零,或者小于零。4.“污染只能给人带来负效用,因此,应努力将污染水平降低到零。”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答:这种说法不对。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某些产品只要进行生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污染,要想将污染降低到零,企业需要支付非常高的成本或只能停产,是不合算的。因此经济学上追求的是通过政府或企业的行为,使污染达到最优的污染程度。图2显示了最优污染程度的决定。图2最优污染程度的决定图2中,MSC曲线表示污染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MCA曲线表示的是减少污染所花费的边际成本,这部分成本可以由企业支付,也可以由政府支付,也可以由企业和政府分担。在污染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降低污染的边际成本,即MSC=MCA时,污染的最优程度也就决定了,即图2中的E点,对应于横轴的W点。在E点右边,污染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降低污染的边际成本,继续降低污染是有利的。例如,在E点右边某一点上每生产一吨纸浆排出的污水所造成的社会损失是5美元,而治理这一污水所费成本是3美元,则用治理方法降低污水排放量就是有利的;在E点左边,降低污染的边际成本大于污染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容忍污染是有利的。三、论述题(共20分)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答:(1)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在既定资源配置状态下,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即不存在帕累托改进,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一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①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②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③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转换率。(2)完全竞争市场之所以总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从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必要条件分别加以说明。①从交换的最优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单个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每个消费者都会调整对商品的需求以满足MRSXY=PX/PY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既然各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那么各消费者购买任意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相等。②从生产的最优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单个生产者都是要素价格的接受者,每个生产者都会调整要素的需求以满足MRTSLK=PL/PK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既然各生产者都是要素价格的接受者,那么各生产者购买并使用的任意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要素价格比。因此,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生产者都相等。③从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来看,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此,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边际转换率。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换而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优效率的经济。B.宏观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古典二分法答: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这称为“古典二分法”。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古典二分法的产生是由于在古典经济理论中,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这种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而现实中,在长期,货币供给量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在短期,货币供给量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古典二分法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它简化了经济理论,考察实际变量而不考虑名义变量。2.菲利普斯曲线答: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后来的学者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如图3所示。图3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它意味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可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3.托宾q答:托宾q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时,即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就是说,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可以看出,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托宾通过q值把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推进了传统投资理论的发展。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在IS和LM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什么?答: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1)IS曲线只是表示产品市场上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LM曲线只是表示货币市场上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因此,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收入和利率也只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它并没有说明这种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当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即使利率甚低,企业投资意愿也较差,这也会使较低的收入和较低利率相结合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即IS曲线离IS曲线坐标图形上的原点较近,当这样的IS和LM曲线相交时,交点上的收入往往就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收入。正是因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均衡,所以才需要依靠国家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调节。(2)IS和LM曲线偏向于短期,而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倾向于长期,IS和LM曲线相交时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不一定是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价格,此时的均衡国民收入也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2.简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他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因此,通货膨胀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但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的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此外,由于居民户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不动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而且,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谁手中拿收入给其他人。(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实际上,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况:①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是由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企业的利润;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增加、产出和就业的下降。假定在原需求水平上,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则原来总需求所能购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也就是说,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既定的总需求只能是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第一、二两种情况只是在短期内有效,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③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储蓄和投资都会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逐渐丧失,生产收缩。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会导致许多经济行为无法实现,市场经济机制也无法再正常运行,会产生大规模的经济混乱。3.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哪三项制度得到发挥?答: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项制度得到发挥:(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收入自动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繁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由此认为,税收这种因经济变动而自动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动性和伸缩性是一种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因素。(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4.用乘数—加速数原理说明经济周期是如何形成的。答:乘数原理描述的是投资水平的变动会引起产出数倍的变动。加速原理用来描述产出水平变动对投资的影响。乘数—加速数模型描述了乘数和加速数交互作用导致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可用来解释经济周期性。分析如下:

(1)经济发展初期,当出现投资数量的增加时,投资数量的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当社会仍存在可利用资源时,在加速数的作用下收入的增长会导致投资的更快上涨,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持续增加,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2)然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加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纳的顶峰。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顶峰,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下降为零。由于投资量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3)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这时,由于经济衰退阶段的长时期所进行的负投资,生产设备的逐年减少,仍在营业的一部分企业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乘数原理的作用会使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有一次是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三、论述题(共20分)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答:(1)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使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产生了影响。(2)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该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凯恩斯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和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3)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IS(或LM)曲线变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响。它是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因此,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二)A.微观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无差异曲线2.规模报酬3.外部性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生产过程中是否会发生一种投入的边际产品递减而同时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3.什么叫“双边垄断市场”?为什么在双边垄断的劳动市场上要素的价格与雇佣的数量是不确定的?这种市场最终会出现什么结果?(请画出图示并给以解释)4.什么是外部性?其解决的基本办法是什么?三、论述题(共20分)结合图形讨论并比较一下完全竞争市场、古诺双寡头市场、独家垄断市场各自在均衡条件下的产量情况。B.宏观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自动稳定器2.IS-LM模型3.索洛余值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试比较消费物价指数(CPI)和GDP平减指数。2.一个政策制定者调控经济,实现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的主要手段有哪些?政策制定者一般都希望实现黄金律稳态吗?为什么?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为什么有时候用财政政策,有时候用货币政策,有时候两者都用?4.请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三、论述题(共20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如何解释经济波动的?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技术冲击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A.微观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无差异曲线答: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的数量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的数量组合。无差异曲线如图1所示。图1无差异曲线图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的数量X1和商品2的数量X2。图1中的曲线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U=f(X1,X2)=U0,其中,X1、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U0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②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③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2.规模报酬答: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其中,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3.外部性答: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其他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对个人或社会是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有:使用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规定财产权。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生产过程中是否会发生一种投入的边际产品递减而同时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答:完全有可能。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准确定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持续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它的成立必须有以下前提:①技术保持不变;②其他要素投入保持不变;③它是在某种要素增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的。显然,在这些条件下,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是大多数生产过程都会出现的共同特征。这尤其适应于短期生产,因为此时总有一些要素是固定不变的。规模报酬是指一个企业同比例增加所有投入要素,也即生产规模本身发生变化,相应产量将怎样变动。显然,规模报酬是一个长期概念,因为全部要素都可以变动。因此,规模报酬不变、递增和递减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矛盾,一项生产技术可以既显示出规模报酬递增又显示出某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比如,修建输油管道,如果机器设备钢板投入固定,而只增加工人,出现边际产量递减是显然的,但如果将管道的直径扩大一倍,所需的材料也增加一倍,配以其他要素的同比例增加,这时油管的输油量却扩大到原来的四倍。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答:(1)垄断的形成是由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性决定的,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竞争推动的结果。垄断虽然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因为垄断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消灭商品生产;反而由于垄断的统治地位使竞争发展成为实力更强的大企业间的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多手段的竞争,当然,也是破坏性更大、后果更严重的竞争。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垄断是竞争的对立物与伴生物,竞争产生垄断,垄断限制竞争。但垄断并非都是竞争的结果,市场的外部性与权力的扩张性决定了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同为垄断的两种常态。(2)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段、形式和后果。具体地说,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特殊性:①垄断组织是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竞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等等。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大、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3.什么叫“双边垄断市场”?为什么在双边垄断的劳动市场上要素的价格与雇佣的数量是不确定的?这种市场最终会出现什么结果?(请画出图示并给以解释)答:(1)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一个极端情况是同时出现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也称为双边垄断。当产品市场为不完全竞争时,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分离为两条不同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当要素市场是不完全竞争时,MFC曲线与要素的供给曲线S发生了分离,且MFC曲线位于要素供给曲线S的上方。如图2所示。

图2双边垄断市场(2)在双边垄断市场上,要素的垄断购买者和垄断出售者所要实现的要素的均衡价格和要素的使用量是不尽相同的。究竟能在什么样的价格上成交,成交量是多少,具有不确定性,只能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实力来决定。如图2所示,若卖主没有垄断权力,垄断买主会根据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在A点作出购买决策,此时价格为W1;若买主没有垄断权力,垄断卖主想使“利润”或经济租金最大化,应该在B点作出销售决策,价格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