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上)高一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上)高一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上)高一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上)高一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上)高一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上)高一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抗美援朝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磅礴开篇之一,它既孕育在新中国文学的母体之内,又与新中国文学同步共生,对新中国文学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它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激情,激励着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奏响了捍卫新中国的文化动员进行曲。作为新中国面对强敌威胁时铁骨铮铮、依然挺立的精神表征和历史文献,尽管文学成就参差不齐,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至今人们还感怀它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在战争期间和之后的许多年,抗美援朝文学作品大量散见于中国大陆各种报刊杂志,其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可谓浩如烟海。学界的研究关注也远不匹配这场战争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的影响。长达70年的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30年和后40年,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认识、调整和反思。对于这些不同时段的文学采取依时递变、互有区别的研究方式,本身就是历史意识和现代性意识的体现。建立其文献学的规范史料学的基础,对其材料、现象、生产传播体制进行系统清理,是研究当代文学前30年的关键,并对后40年的研究提供重要思想史资源。感同身受的战争灾难体认,由眼前的烽火追思故乡田园,注入了民族荣辱和存亡的痛切感受,成为战争环境中特殊的文学政治学。朝鲜战争在杀戮的同时,也裹挟着各种异域文化碰撞于一个特定的时空,不同国家的军人,语言、肤色、种族、习俗、信仰的诸多不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这种对战争灾难的体认跨越了民族和文化。另一方面,对朝鲜锦绣河山的抒情叙事和意蕴象征,蕴含着游子视角的故园情结,融进了创作主体艺术过滤的故国神韵,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中国化,朝鲜镜像成为中国作家想象祖国的潜意识书写。例如,表现中朝军民关系时,多通过日常生活叙事切入英雄主题,与中国革命战争文学叙事具有异质同构特点。在刻画美军形象时,既与对侵略者的历史记忆有关,又与东西方冷战对峙的国际格局相连,还与反对美国干预中国内政的民族情绪相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争文学,以一种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功利心态进入文学史视野。作品与政治之间过度的胶着状态,使文学缺乏足够的审美距离和精神空间,以深化对政治与人的探索。很多抗美援朝文学急切地服从于主流意识形态和战争政治的现实需要,这样或那样地导致比较单一的人物塑造和雷同的情节模式,不少作品就战事写战事,就过程写过程,只闻战地上号角齐鸣的多方厮杀,不见内心世界灵魂冲突的多端激战。然而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有少数异己的存在,以一种边缘化的创作完成对机械叙事文学的质疑与修正,一些富有探索性的作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路翎作品的笔触伸向人物灵魂的深处,在对人性内容的多样性探索中,作为被压抑的潜流延伸着“五四”以来处在断续之间的“人学”传统,在当时充满政治斗争气息的文学格局中,蕴含人性关怀和朦胧的战争文化思考。(摘编自常彬《抗美援朝文学:民族精神的时代表征》)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激情,抗美援朝文学成为新中国的精神表征和历史文献。B.虽然抗美援朝战争早已结束,但是表现战争的文学创作以及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并未停止。C.研究当代文学的关键是建立其文献学的规范史料学的基础、对其进行多方面系统清理。D.那些被打上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功利心态烙印的抗美援朝文学作品,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追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辩证看待抗美援朝文学,认为它孕育于新中国文学,又反作用于新中国文学。B.文章在论证抗美援朝文学成为战争环境中特殊文学政治学时,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C.文章第三段所举的例子,可以证明朝鲜镜像成为中国作家想象祖国的潜意识书写。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整体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逐层递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评价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既要欣赏文学形象,更要关注蕴含的精神意义。B.我们应当根据依时递变、互有区别的研究方式,来研究建国70多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C.战争文学作品成为特殊的文学政治学后,就会对战争灾难产生跨越民族和文化的体认。D.就对政治性和人性的体现深度来说,路翎的作品和茹志鹃的《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4.路翎在作品中所延续的“人学”传统具有哪些特点?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答:5.学校文学社准备举办一期“抗美援朝文学”研讨会,想请你从宏观的角度,作最后的总结发言。请依据文本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写出发言的要点。(6分)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应聘的“技巧”佚名赛先生在某大学执教“生涯规划”课程,专职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应聘工作的技巧,以帮助这些少不更事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尽快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天在课堂上,他向学生推荐了不知从哪里淘来的一篇文章——德国作家汉斯·巴尔斯的小说《招收学徒》。内容如下:电动机工业大厂的培训部主任梅尔瓦因师傅对学徒有敏锐的嗅觉,能在为数众多的应试人员当中嗅出他所需要的人。他择优录取的方法简单而迅速有效。反正他总能想出一些新招来选出他所想要的人。现在正有一批年轻小伙子等在他的门前,他们穿着厂子借给的装配工工装。弗兰茨·贝尔纳,一个十七岁的中学生就站在他们中间,他的父亲在战争中阵亡。他是唯一拿不出介绍信的人。当他们敲梅尔瓦因先生办公室门的时候,培训部主任正坐在自己的写字台边喝咖啡。小青年们敲了半天门,得不到回音,可他们是被特意派到这儿来的。他们无可奈何,面面相觑,便又贴门倾听。毫无声息!于是弗兰茨·贝尔纳壮起胆子说道:“没准他没听见,我再敲一下试试!”其他青年耸耸肩头。他爱干就干吧!他敲敲门,屋子里传来一句恼怒的骂声。“他说什么?”这时弗兰茨也没把握了。“好像是说:进来吧!”另一个人答道。于是弗兰茨按动门把手,门开了一条缝。小青年们都站在门框里。“一群脸皮厚的东西!我说不要打扰我,你们没有耳朵?”写字台旁传来了暴跳如雷的吼声。小青年们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缩一下。“嗯,怎么不吭气?快说呀!”弗兰茨往前跨了一步:“是人家派我们来的。请您原谅。我们还以为,您是让我们进来呢。”“噢?是派你们来的?那你们就没学会等一等?给我滚到外面去等着!你们没有看见我在忙?”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小青年们忿忿地议论着,坐到了一张长椅上。“老不死的!”有人还送给梅尔瓦因这样一个雅号。好半天以后才让他们进去。这时这位凶神已显得有些人情味了。他的提问简短而精当,而回答也得这样。“你们懂得了刚才的教训了吗?”他忽然出其不意地问道。小青年们嗫嚅地嘀咕了点什么。小青年们显得有些惶惑。“你们快说呀!”一个人答道:“当然是您做得对!”梅尔瓦因师傅的面孔深不可测。他严厉地呵问弗兰茨:“你是怎么看的?”这位青年坚定地答道:“我不这么认为!”“①噢?那你的看法呢?”“我们不是想打扰您。我们只是没听明白您的话,我们还以为您是叫我们进来呢。”“你大概是这么想的,对么?”“是的,我是这么想的。”“孩子,你要记住这一点:要想,你还是让马去想吧,马的脑袋可比你的大得多!”青年的脸庞唰地涨得通红,他的牙齿紧紧地咬住下唇,其他的应考者笑了起来,笑声里既有一点讨好的意味,又有一点幸灾乐祸的意味。梅尔瓦因师傅仍然毫不留情地追问:“我说的不对?”——“不对,我决不让人禁止我思想!”“②嗨!那好,这个问题咱们再谈谈。别的人都可以走了。过后你们会接到通知的。这位‘思想家’还要在这儿多留一会!”报考学徒工的这些人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大躬,离去了。他们那放肆的笑声对弗兰茨来说意味深长,对这位经验丰富的培训部主任来说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门刚刚从他们身后关上,梅尔瓦因先生就拍拍弗兰茨的肩膀:“好样儿的,孩子!好好保留着你这种坦诚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勇气!这对你的一生都会有用的。”弗兰茨难以置信地盯着这位男子。培训部主任笑道:“你被录取了!复活节后就开始来我们这儿干吧!你永远也别失去自己的勇气!”这时弗兰茨也笑了,“哦。明白了!”他神采焕发地说道。一如既往,学生的自主阅读结束了很久,百无聊赖到快要爆发的时候,救世主——放学的铃声终于降临人间。赛先生仿佛大梦初醒,一睁开惺忪的睡眼,就收拾起他的皮包,转身拔腿之际,还不忘呐出一句:“应聘的‘技巧’到底是什么,这下大家都明白了吧?”赛先生的时间观念,一直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学生不约而同地答道:“明白了!”声音闹得像醒春的滚雷。同学们一哄而散,只有两位女生落在了后面。在跨过门槛的时候,其中一位细细地问她的伙伴:“我怎么知道主考官的喜好呢?”(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赛先生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推荐一篇不知从哪里淘来的文章,暗示他日常教学比较随意,备课不够严谨。B.培训部主任选拔人才,和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观点都可以体现出人要经得起困境中的磨炼。C.梅尔瓦因和应聘者接触时的语言多“骂”“吼”“呵问”等,反映出生活中他脾气暴躁、不近人情。D.其他应考者在离开后发出意味深长的放肆的笑声,他们认为弗兰茨不知变通,惹恼了梅尔瓦因,是对弗兰茨的嘲笑。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交代梅尔瓦因先生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并且喜欢思考和创新,这为下文他对弗兰茨坚决维护思想权利的赞许埋下了伏笔。B.“小青年们”在面试官梅尔瓦因面前和背后的表现大不相同,这和弗兰茨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招收学徒》的情节随梅尔瓦因对学徒工的考核一波三折,最后,他选择了弗兰茨,而不是其他的青年,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D.在赛先生的课堂上,学生全都明白了应聘的“技巧”,他最后的提问,也得到了学生一致的肯定回答,再次照应文章标题。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叹词,分别表现了梅尔瓦因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前后文进行具体分析。(4分)答:9.本文可分为主体部分“招收学徒”和首尾段落的增写部分,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增写部分对主体部分的作用。(6分)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王收三百石以上吏印,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齐相谓齐宣王:“因而攻之,破燕必矣。”宣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议,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为辅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寡人之A国小B不足C为辅D虽然E则唯太子F所以G令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担任相国;这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饭”用法相同。B.顾,意为反而,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顾”的意思相同。C.寡人,即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D.文、武之时,文中指周文王、周武王的时代,他们惩恶扬善、诛暴安良,灭了无道的商纣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之与苏代关系亲密,苏代利用使臣的身份,巧妙地劝说燕王让子之担任相国,子之也给予了苏代丰厚的回报。B.燕王哙把政权交给子之,自己不再处理政务,国家的大事都由子之裁决,最终酿成大祸,误国误民。C.齐宣王并不是真正支持燕太子平,他只是煽风点火,想坐收渔翁之利,而将军市被与太子平也没有做到同心同德。D.齐宣王听从了孟子的建议,抓住宝贵时机,派章子率领军队攻打燕国。燕国的士兵无心卫国,结果齐国大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译文:(2)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译文:1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燕王哙为什么信任子之并将国家托付给他。(3分)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唐多令·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采用反问手法,并巧妙地进行字体构成分析,反映了词人感情满溢而出,引人深思。B.第三句不事雕琢,巧借风雨的声音映射词人的内心,这和“梧桐更兼细雨”异曲同工。C.“燕辞归”与“旧时王谢堂前燕”中虽然都写到了“燕子”,但意象内涵大相径庭。D.上阕着墨于羁旅秋思,详细渲染。下阕写怀人时,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16.本词是如何表达词人之“愁”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在诗人看来,骑鹿游山、徜徉山水才是最快意的。(2)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我曾碰见过早春的茶园。一面坡上,一株株茶树,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绿得耀眼。戴着斗笠的茶农,斜挎竹兜,站在茶园里如一棵松挺立。身子似乎纹丝不动,手却灵巧得如水里的游鱼,从那些茶树上一一走过,一枚枚嫩芽便被请进竹兜。人们常说:“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芽。”我们很难想象茶叶的采摘过程会是多么的琐碎,然而茶农们却①______。他们额头热气腾腾,如云雾散开,笑容里溢满茶香。远远望去,绿色的茶园里,那些埋头的茶农如一朵朵各色的花,绣在绿色的锦缎上。采茶不易,制茶也不简单。温暖的阳光下,一片新绿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茶簸,经过日光萎凋或高温炒制后,又被制茶技术②______的茶农用双手轻揉着。经过晾青、杀青、揉捻等过程,茶叶如孩童一般逐渐成长。但它还没有真正成为茶叶,必须再经过筛分、剪切、覆火、陈放等过程,才算完全制成。当一片片茶叶泡入水中,氤氲的不仅是满鼻清香,还有天地灵气,日月精华。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答: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当下,青少年群体对短视频的青睐尤为引人关注。短视频作为内容即时传播的载体,短小精悍,恰好符合孩子在碎片时间的观看需求。各个短视频APP基于算法向孩子精准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可能也是造成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短视频占据的原因之一。短视频本身不是洪水猛兽,①______。例如,学者专家不少将三尺讲台“搬上云端”,通过用短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专业知识,聚焦社会热点,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播。这样的方式对青少年来说可以打开视野,使他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打破边界。然而,②______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防沉迷”是短视频平台需要快速部署和配备的必要功能。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拯救被劣质内容短视频“绑架”的孩子和“无节制刷短视频杀时间”的孩子。借由短视频平台对涉及青少年的内容更有力的监管举措,再加以师长的正向引导与以身作则,③______,从而有节制地获取正向的短视频内容,乃至成为优质内容的创作者,这样的孩子也一定会收获更丰富的学习与生活体验。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绑架”一词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家乡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家乡的文化很美,还可以更美。家乡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群策群力。请从“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中选择一项或几项,认真思考怎样促进家乡文化的发展,并提出你的建议。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A.成为历史文献,与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激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C.原文“是研究当代文学前30年的关键”,不能理解成“研究当代文学”,扩大了概念的范围。D.“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追求”错误,文中有“很多抗美援朝文学急切地服从主流意识形态和战争政治的现实需要”。2.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思路点拨全文并没有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也没有逐层递进。第一段强调抗美援朝文学的成就,第二段分析对抗美援朝文学研究的不足,后面两段分析抗美援朝文学的某些特征和不足之处。3.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综合运用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与判断的能力。思路点拨对战争灾难产生跨越民族和文化的体认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异域文化碰撞于一个特定的时空。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①具有足够的审美距离和精神空间。②重视叙写内心世界灵魂冲突,笔触伸向人物灵魂的深处。③探索人性内容的多样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散发人性关怀。(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观点,运用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①对新中国文学影响巨大。②作品数量大分布广,应改变研究方式加强研究。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文学价值。④也存在艺术缺点。(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四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6.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鉴赏的能力。思路点拨培训部主任只是为了考验学生才故意伪装成那种形象的,生活中的他并不是这样,从他通知弗兰茨上班时的行动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他很亲切和正直。7.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思路点拨赛先生在课堂上并没有与学生充分交流和互动,因而并不在意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一哄而散的反应和女生的疑问来看,学生也不一定真正理解应聘的“技巧”。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语言和心理的理解能力。答案①意外和好奇。对弗兰茨的回答感到意外,并想知道他这样回答的原因。②吃惊和赞许。弗兰茨坚决维护自己思想的权利,让梅尔瓦因感到很吃惊,并从内心赞许弗兰茨的回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整体结构安排特色的分析能力。答案①衬托了人物形象。赛先生的人浮于课,反衬了梅尔瓦因与青年的用心交流和真诚指导;用学生的敷衍回答、一哄而散,衬托弗兰茨对自己思想权利的坚决维护。②拓展了小说情节。既有职业生涯规划课堂的师生教学事件,又有工厂招收学徒工事件,使情节得到拓展。③丰富了小说主旨。讽刺和批判了像赛先生那样浑浑噩噩、误人子弟的人,赞美了坚持独立思想和勇敢精神的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案BDE(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的能力。思路点拨两处的“顾”意思不同,文中是“反而”,“赢得仓皇北顾”的“顾”是“回头看”。12.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思路点拨“劝说燕王让子之担任相国”理解错误,劝说之前,子之已经是相国了。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答案(1)人们说尧贤明,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关键词“谓”“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燕国的这场交战持续了几个月,死去了好几万人,燕国人都痛恨这场内乱,百姓人心离散。(关键词“构难”“离意”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筛选、整合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答案①苏代的游说策略见效。②听从奸臣的建议。③燕王爱慕虚名。(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燕王哙即位以后,苏秦在齐国被杀。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相国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燕王哙三年,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没有取胜就回国了。当时子之做燕国的相国,位尊权重,专断国家大事。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燕王问他说:“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回答说:“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重用子之。于是燕王更加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任凭他驱使。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说尧贤明,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样您和尧有了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权势更大了。燕王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国王的权力,燕王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了臣子,国家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百姓痛恨。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谋划,准备攻打子之。齐相对齐王说:“趁这个机会出兵攻打燕国,一定能把燕国打垮。”齐宣王于是派人对燕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在商议大事,将要废除私权确立公理,整顿君臣的伦理,端正父子的地位。我的国家很小,不足以成为您的辅翼。即使这样,我们也愿意听从太子的差遣。”太子平于是邀集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围了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克;将军市被和百官又反过头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战死,被陈尸示众。燕国的这场交战持续了几个月,死去了好几万人,燕国人都痛恨这场内乱,百姓人心离散。孟轲对齐宣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失掉啊。”齐宣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偕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不迎战,城门也不关闭,燕君哙死。齐军大胜,子之也被杀死了。两年后,燕国人拥立太子平,这就是燕昭王。15.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思路点拨A项中的“反问”修辞判断错误,这里使用的是设问的修辞。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探究词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①一语双关。“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先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离人秋思方可称愁;“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更显愁情。②借景抒情。“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更添愁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羁旅之愁。③对比。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愁。④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