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选修一 第5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同步讲义_第1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选修一 第5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同步讲义_第2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选修一 第5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同步讲义_第3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选修一 第5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同步讲义_第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选修一 第5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同步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12

核心素养专项练(五).....................................26

微专题7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32

章末检测试卷(五).......................................42

第五:单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学会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学习目标

解释地理现象。

梳理教材夯实基础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

(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三大循环简图

(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I思考】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

答案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

(2)过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

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

的功能。

(2)碳稳定: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海一气相互

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3.作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I思考】农民种庄稼获取农产品,主要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答案生产功能。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要素特点

(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

要素组合。

I判断】

1.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山地逐步侵蚀为高原,进而演化为平原。(X)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V)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整体响应: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

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响应特点

(1)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

I判断】

1.山地侵蚀为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由森林演化为灌草。(X)

2.森林采伐后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人类对环境的适应。(X)

探究重点提升素养

探究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探究导引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回答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D.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坡,泥石流增加\及旱灾害减少\

滥伐林木一物种灭绝、3—c/、生态系统

/良性发展

生物多样性增加)

气候恶华水旱灾害增多

调节小气候

L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

①生态环境改善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

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

④退耕还林、还草⑤基岩裸露

A.;B.;C.;D.;E.,

答案A—②B—③C—©D—⑤E—©

2.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A.黄土高原B.青藏rHi原

C.南方低山丘陵D.塔里木盆地

答案C

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答案图甲反映自然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

的,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

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核心归纳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各要素

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多为内流河一保可

居干旱一稀少「画]发育差,有加顷含量少

内大陆相

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卬云1

形成戈壁、沙漠

(2)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某一要素或部分

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

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沿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

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

产生影响:

青东亚亚洲物种丰富、

藏南亚生产最高

地区

中亚黄河

原]地上河|

西亚下游

升黄土高原向海延伸|

河口

。跟踪训练

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

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I.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2.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综合性B.区域性

C.整体性D.差异性

答案l.c2.C

解析第1题,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图中所

示的中心“甲”产生的影响,分析“甲”可能是森林破坏,C对;人口数量增多是环境问题

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图中各结果之间不是直接影响的关系,A错;气候变化不能直接影响土

壤肥力,B错;围湖造田与温室效应增强无直接因果关系,D错。第2题,上图反映了自然

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带动一系列的变化,C对。

(2020•河南洛阳联考)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3〜4题。

3.该漫画所示意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碱化

B.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

C.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人工降雨

D.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全球水平衡

4.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下列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的是()

A.十里不同天B.牵一发而动全身

C.秋分种麦正当时D.一山有四季

答案3.B4.B

解析第3题,该图所示意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是植被破坏导致气候改变,表示改变下垫面

状况,导致气候变化,B对。第4题,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现

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对。

课时对点练

X基础过关

(2020•河北永清月考)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1〜2题。

1.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是()

A.地形平坦B.地下水丰富

C.降水稀少D.土壤肥沃

2.图中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

A.西藏地区B.华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答案l.C2.D

解析第1题,从漫画可知,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取地下水分,说明该地气

候干旱,降水稀少,故选C。第2题,图中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由于深居内陆,因此降水稀少,故选D。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

1%,使得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水文D.植被

4.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具有()

A.差异性B.均衡性

C.整体性D.稳定性

答案3.D4.C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植被的破坏造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环境失调等现象。第4

题,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回答5〜6题。

5.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二氧化碳④氧气

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二氧化碳④氧气

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6.此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5.A6.D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①②与大气圈有直接的碳物质交换,而①②的遗体是形成化石能

源的主要成分,且①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①为动物,②为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

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④)并释放氧气(③)。第6题,图中碳循环是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体现

了圈层之间的联系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时也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

浓度上升,从而使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

(2020•江苏江都中学模拟)读“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

7〜8题。

流水汽水汽大气水汽一送

域蒸发蒸腾降水'―L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7.人类过度破坏植被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A.降水量增加B.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水汽输送量减少D.地下径流增加

8.对该流域地表径流含沙量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不包括()

A.气温日变化及其年变化

B.降水量及降水强度

C.土壤类型及地形坡度

D.土地利用状况及规模

答案7.B8.A

解析第7题,由于人类某种活动,植被破坏导致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

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植被破坏会导致该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增大,故选B。第8题,我国

南方低山丘陵区河流含沙量大小与降水量、土壤抗侵蚀强度及土地利用状况有关,与气温变

化关系不大,故选A。

g能力提升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

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

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据此完成9〜10题。

9.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

A.平原面积广大B.长期与大陆隔绝

C.火山活动频繁D.人类活动影响小

10.龙血树的奇特形态主要有利于()

A.为根部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答案9.BI0.D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长期与大陆隔绝,使得该岛物种具有独特

性,B对。第10题,根据索科特拉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

龙血树的奇特形态主要有利于收集大气中的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对。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松花江和长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C.③D.④

12.下列地貌的形成属于⑥环节的是()

ABCD

答案ll.A12.C

解析第1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而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使得水文特征差异很大,故A

项正确。第12题,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

文对地貌的影响,故C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I围湖造田I--T湖泊面积缩小I--d_®-

,l.i

।生态环埃恶化臼③।।©।

I'I

I开垦耕地1T④卜--------------

13.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

14.关于图示自然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各地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

C.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

D.某区域自然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13.C14.B

15.读“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森林树种丽>涵养水源|^口|

司i~H

沙尘暴卜*树造林广]

1TL旱灾害增加J调节气昼」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白处。

①水土流失②鸟类、兽类减少③生态失调④生物多样性增加⑤风速减小、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⑦干旱灾害减少⑧土地沙化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自然环境具有的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

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第一行②⑦;第二行⑧⑥③④⑨;第三行①⑤

(2)整体性热带雨林

16.(2020•福建莆田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顶苔葬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李雨林等在山顶或山奔,受山地特殊环境影

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

枝干或叶片上密布附生的苔葬植物。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

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a示意我国南方山顶苔葬矮曲林分布。

图a

图b

(1)山顶苔薛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分析山顶苔群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3)推测我国山顶苔解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4)说明加强山顶苔解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强,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

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

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的环境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3)变化:自东向西升高(或自西向东降低)。

原因:山顶苔群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

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4)山顶苔鲜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业用地、采药等)的威胁

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存环境独特,具有较

高的科研价值。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梳理教材夯实基础

一、地域差异

1.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空间尺度差异

(1)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较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

(3)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判断

1.由沿海向内陆一般由湿润趋向干旱。(V)

2.由于自然环境要素间存在物质与能量交换,所以高低纬度间的景观差异不大。(X)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热量变化。

(3)分布规律: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低纬度、高纬度地区,自然地带横穿整个大陆

(4)分布地区上在心ML..

〔中纬度地区一定氾围内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⑴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2)分异基础:水分变化。

(3)分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自然景观呈现森拄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

化。

思考为什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答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广阔,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差异大,所以自然带分异表现得很

明显。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不同。

3.分异规律: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

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判断】

1.垂直方向上自然环境热量差异显著,无水分差异。(X)

2.一般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J)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I.影响因素: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

2.形成:受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I思考】除地形及岩石风化物等因素外,影响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还有什么?

答案海陆分布、洋流等。

探究点一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

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

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地带。下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地

带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I

□[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地带是怎么变化的?

答案热带雨林带一热带草原带一热带荒漠带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非洲自然地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带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地带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一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温带草原带一温带荒漠带。

4.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地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

么?

答案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1.陆地自然地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

影响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

因素成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延伸方向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分异更替方向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规律

图示/Il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

典型地区的自然地带,以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中纬度地区

的自然地带

沿2(T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中纬度(4(TN〜6(TN)亚欧大陆

然地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一热带草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地带变

典型案例

原带一热带荒漠带一亚热带常绿硬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温带

叶林带草原带一温带荒漠带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诗句描述的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

C.土壤D.热量

答案LA2.D

解析从塞北到江南的变化属于随纬度变化的方向发生的更替,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热

量不同,从而引起植被等地表景观发生变化,体现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产生

的基础是热量。

(2020•山东济宁检测)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回答3〜4题。

3.引起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4.图中自然地带的分异规律是()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3.A4,A

解析读图可知,A处为森林,B处为草原,C处为荒漠。图中A—B—C降水量逐渐减少,

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再变为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导引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

坡在尼泊尔境内。下图示意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地

带就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北坡属于阴坡,海拔较高,具有

高寒的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

答案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发育所需的水热条件。

3.为何南坡的积雪冰川位置低于北坡?

答案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同时在重力作用下,积雪冰川下滑较多。

4.为何南坡自然地带比北坡多?

答案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

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复杂。

O核心归纳

垂直带的判读

(1)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地带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坡、阳坡的南北方

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如下图表示北半球。(南坡S为阳坡,北坡N为阴坡)

(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

通过基带的名称确定所在热量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地带,因位于垂直带谱的最

底层而得名。如上图,最底层自然地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温带地区。

(3)比较不同山体纬度的高低

同类自然地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4)判断自然地带的多少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5)雪线高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的影响因素

①热量(气温):热量条件好(气温高),雪线高。

②纬度:纬度低,雪线高,但雪线最高的不是赤道地区而是副热带地区(原因是赤道地区降水

多,副热带地区降水少)。

③降水:降水多,雪线低。

④光照:光照多,雪线高。

⑤坡向:向阳坡,雪线高,背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⑥坡度:坡度大,雪线高。

【拓展延伸】地方性分异规律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因素地区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分布成因

(理想状态)(现实状况)

海陆南半球该纬度几乎无陆

南半球中高纬度苔原带、针叶林带无

分布地

地形南美洲巴塔哥尼温带草原带、温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

温带荒漠带

起优亚高原落叶阔叶林带入内地

科迪勒拉山系西东西延伸、南北更南北延伸、南北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侧替,呈带状更替,呈长条状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

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

气候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

东西两岸的分布东岸向较低纬度

北半球中高纬度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纬度应该大致相延伸,西岸向较

的大陆东西两岸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

当高纬度延伸

增湿

洋流东西两岸的分布

北半球中低纬度东岸自然地带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

纬度应该大致相

大陆东西两岸较高纬度延伸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南北半球副热带热带荒漠带南北

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的大陆西岸延伸或直逼海岸

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水分

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

。跟踪训练

下图所示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6.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的是()

A.①B.②C.③D.@

答案5.C6.D

解析第5题,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地带分布南坡高于北坡,故①④位于北半球。

第6题,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带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针阔叶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D.荒漠

8.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B.热量

C.海拔D.土壤

答案7.B8.A

解析该山地东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地带形成常绿阔叶林。西坡为背风坡,

降水少,形成荒漠草原。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

III

OC

1.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地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草原带

C.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内蒙古高原B.青臧高原

C.亚马孙雨林D.东非高原

答案LB2.D

解析第1题,图示景观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自然地带是热带草原带。

第2题,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市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读'我国部分城市市树分布图”,

完成3〜4题。

3.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根据香樟的分布区域,推测其生长习性为()

A.耐旱B.喜盐碱

C.耐寒D.喜温湿

答案3.A4.D

解析第3题,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是随着纬度更替的,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

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第4题,读图可知,香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推测其生长习性为喜温湿,D对。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地带分别是()

A.针叶林带常绿林带B.常绿林带草甸带

C.草甸带草原带D.针叶林带草原带

6.图中所示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地势

C.水分D.日照

7.该山地可能是()

A.贺兰山B.长白山

C.秦岭D.天山

答案5.D6.C7.A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带,应处于温带地区,根据山地垂直

带分布规律可以判断,自然地带②应为温带草原带;自然地带①位于落叶林带以上地带,应

为针叶林带。第6题,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存在差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第7题,

由图可知,该山脉分东、西坡,山脉呈南北走向,并且基带为荒漠带,山顶为灌丛带,故该

山脉可能为贺兰山;长白山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天山为东西走向山脉。

下图为“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地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荒漠带全年高温干燥、降水少

B.草原上常见斑马、长颈鹿

C.森林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D.该区域景观展示的是亚洲

9.图中荒漠带内有绿洲的分布,主要影响因素和分异规律是()

A.热量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水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热量垂直地域分异

D.水分地方性分异

答案8.C9.D

解析第8题,据图可知,该地位于北温带地区,荒漠带位于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少雨,故A项错误;该地草原是温带草原,不会经常看见斑马、长

颈鹿,故B项错误;森林带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C项正

确;亚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因此该区域景观展示的不可能是亚洲,故D项错误。第

9题,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地下河的水主要来自附近的高山冰雪融水,故影

响绿洲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绿洲出现在温带荒漠带之中,对应的自然地带本应该是温带

荒漠带,故沙漠中的绿洲属于地方性分异,故D项正确。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地带的差异体现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1.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地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0.D11.C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

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地方

性分异规律。第11题,四个选项都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撇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

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陆地环境。马达加

斯加岛东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

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2020•河南洛阳联考)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X100%。读“1971〜2004年

我国四省市复种指数变化图”,完成12〜13题。

Ill

LZ)I

12.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3.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B.农业结构的调整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12.A13.B

解析第12题,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在于两地热量的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

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第13题,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降低,

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的调整,B对。

贺兰U地处我国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的植被受气候

的影响尤为敏感。下图示意贺兰山位置及其中段植被类型分布。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图例①〜④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A.草原化荒漠、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荒漠化草原

B.草原化荒漠、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荒漠化草原

C.荒漠化草原、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原化荒漠

D.荒漠化草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化荒漠

15.野外调查发现,旱生灌丛大多分布于沟谷及阴坡地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B.降水

C.热量D.水分

答案14.C15.D

解析第14题,①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侧山麓地带,水分条件较西侧好,应为荒漠化草原;

④主要分布在贺兰山西侧山麓地带,气候干旱,应为草原化荒漠;③位于高山草甸下部,应

为针叶林;②位于针叶林下部,水热条件较针叶林地区好,应为针阔混交林,故选C。第15

题,旱生灌丛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这里气候干旱,水分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及分布影响很

大;沟谷及阴坡地段,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地表蒸发蒸腾少,土壤中可用水分

较多,有利于旱生灌丛的生长,故选D。

16.读“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1中序号表示的自然地带名称。

①,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④。

⑵图1中自然地带从⑤〜①体现的是自然地带的规律和

____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地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o

原因是。

⑷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地带与图1中的(填序号)自

然地带相符;图中B的自然地带名称是,形成原因是

⑸自然地带⑤在洲分布最广,自然地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答案(1)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带)

⑵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3)无南半球该纬度大部分是海洋(4)③

温带荒漠带位于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5)南美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

解析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地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苔

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同纬度是不存在的。自然地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根据46对以及图示的海拔

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地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

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地带为温带荒漠带。

17.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

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2)乙山脉可能是()

A.太行山B.秦岭

C.天山D.五指山(海南)

(3)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4)丙地东、西两坡垂直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A(2)B

(3)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甲地南坡为背

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4)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

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草原带。

解析(1)通过山麓自然地带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温带,乙地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丙

地位于热带,所以A选项正确。(2)乙地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太行山、天山位于温带,

五指山(海南)位于热带。(3)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4)草原、雨林植

被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不同造成的,因此主要从东、西两坡降水差异分析。

核心素养专项练(五)

读“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完成1〜3题。

1.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出的自然地带分异规律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