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四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1页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2页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3页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4页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页共5页课时跟踪检测(四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陈独秀发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对如何继续“运动”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团体的活动”,二是“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的精神”,三是“新文化运动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这体现出作者()A.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国家B.强调新文化运动社会革命的意义C.肯定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D.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必要性解析:选B由材料“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团体的活动”“新文化运动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陈独秀提出把新文化运动和群众团体相结合并扩大影响,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社会革命的意义,故选B项。2.“五四”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了诸如改造联合会、新教育共进社、曙光社、家庭建设讨论会等新式社团,可谓五花八门;同时,还涌现出了形式多样的新式期刊,如《建设》等。这些新式社团和期刊的大量涌现反映出当时()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B.新民主主义革命显示了巨大力量C.民主与科学成为了新思潮的主流D.人们对新社会表现出极大的渴望解析:选D新式社团和期刊的大量涌现且具有五花八门和形式多样的特征,说明当时人们对不同的新社会都有期待和渴望,故选D项。3.湖南是《新青年》较早进入的地区之一,但直到五四前夕,《新青年》在湖南仍“销行极少”。五四运动后,“湘人亦群起研究新文化”,《新青年》销量才大增,半年之内,该社销售《新青年》达两千本。由此可见,五四运动()A.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之旅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转型C.促使湖南成为新思潮的中心D.提供了传播新思想的契机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解放了思想,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故选D项。4.(2021·桂林质检)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解析:选D现代新儒学派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通过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弘扬儒学,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选D项。5.(2022·蚌埠一模)1917年,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写道:“今之大患,在于一种狭义的国家主义,以为我之国,须凌驾他人之国,我之种,须凌驾他人之种。”“爱国是大好事,惟当知国家之上,更有一大目的在,更有一更大之团体在。”胡适意在()A.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目的B.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C.宣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D.批判法西斯国家的种族优劣论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胡适强调在国家之上有一更大团体,这是高于狭义的国家主义的,可知其主张建立和平共处,没有侵略的世界,故选B项。6.(2021·南充三模)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梁启超、蔡元培都曾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由此可知,在中国兴起爱因斯坦热()A.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B.说明民主与科学对中国影响巨大C.反映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效D.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明显进步解析:选C据材料“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并结合1919年的时间点,说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故选C项。7.1920年8月后,先进的知识分子陆续创办了《劳动者》《劳动妇女》《劳动周刊》等刊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工人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这()A.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方向和革命性质C.扩大了共产国际在远东地区的重大影响D.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民族富强的要求解析:选A“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工人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说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A项。8.1920年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宣传形成更加广泛深入的声势,更多介绍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报刊和书籍层见叠出。这一局面()A.使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C.表明信仰马克思主义群体已形成D.是工人运动发展壮大的必然产物解析:选B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和书籍的增多,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故选B项。9.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为中国的一切落后都是由忠、孝、贞节这三样道德带来的:“中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他把最基础的忠、孝、贞节看作罪恶之源。这表明()A.中国开始全面否定孔教及其封建伦理道德B.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存在激进主义倾向C.新文化运动摧毁了一切道德和美德的传播D.陈独秀未能深入理解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解析:选B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可知,他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全面否定,具有偏激倾向,故选B项。10.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一系列文章指出,“在经济落后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说明李大钊()A.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失误B.否定无产阶级主体作用C.进行了理论中国化探索D.积极筹建农村党的组织解析:选C根据材料“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体现了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过程中注重中国的实际,重视农民的革命力量,体现了理论中国化的特点,故选C项。11.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某铁路工厂工人进行扫盲教育。在教识“做工劳动”四个字时,就讲劳动最伟大,劳工神圣;当念到“铁路”两字时就讲中国的铁路权利都让帝国主义侵占去了。此举意在()A.宣传苏俄革命 B.消除文盲现象C.提高工人政治意识 D.传播民主科学观念解析:选C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与一般扫盲识字教育不同,在教识字体时强调“劳动”“劳工”伟大神圣,意在提高工人群体的政治意识,故选C项。12.1920年,李大钊先生代表“少年中国学会”发言时说:“今日世界之潮流,极其显然,凡为一个团体,必须有其明确主义。”他提出恳切希望,“要同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因为二十世纪的革命,必定是滔滔滚滚的群众运动”。李大钊意在()A.促进社会主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B.推动工农运动以配合北伐战争C.建立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政党D.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方向解析:选A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等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明确主义”即指马克思主义,“要同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说明李大钊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意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2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中庸》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二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近七十高龄仍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陈独秀等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开展了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摘编自缪克成《民族精神》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品格。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解放战争后期,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方向。——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不同著作中的引文及不同时期历史人物的著名言论分析归纳总结。第(2)问,据材料二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综合归纳概括。第(3)问,据材料三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可得出中国近代以来民主革命实践;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相关历史知识分析。答案:(1)基本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