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示例与练习_第1页
高考古诗示例与练习_第2页
高考古诗示例与练习_第3页
高考古诗示例与练习_第4页
高考古诗示例与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古诗示例与练习考点:1.陈恭尹《虎丘题壁》——数字的表达效果2.杜甫《归燕》与李益《隋宫燕》——从“象”与“意”角度“燕子”之妙3.《国风·秦风·无衣》——重复与递进关系4.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结句的意蕴【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重复与递进关系2.数字的表达效果3.结句的意蕴4.从“象”与“意”角度“燕子”之妙【考点示例】一、陈恭尹《虎丘题壁》——数字的表达效果【考点解读】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2.数字的表达效果3.尾联表现的思想感情文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虎丘【1】题壁陈恭尹【2】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3】,乞食吴门秋又深。注释:【1】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2】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3】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问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答案D解析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故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连年的战争使故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结。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颈联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故选D。问题2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并非实指。下列诗句中,与本诗颔联中加点数字的表达效果不同的一项是()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D.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吴伟业《阻雪》)答案C解析颔联两句由吊古转为伤今,写的是进入姑苏城内夜间所闻,一为砧声,一为笛声。诗人透过笛声和砧声,来泛写动乱的年代里,千万个家庭所遭受的离别之苦。诗人巧妙地运用以声传情这一手法,来透露苦难时代的苦难家庭的离别之苦。“千家笛”“一夜砧”中的“千”和“一”都不是实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为: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诗中的“两”和“一”都是实指,是确切的数字。故答案应为C项。问题3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秋又深”三字,写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得前途迷茫。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要求“结合全诗”,答题时要从整体入手,结合标题、作者、重点意象、抒发情感的词、句理解诗句,进而把握诗歌情感。首先分析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给同学以相关联想,其次抓重点词“吹篪客”,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重点词“秋”,“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译文虎丘一片苍茫,过去吴王称霸的业绩传扬千古,而今也只是山色阴阴,遗迹难辨了。姑苏城外,月影斜照,城内歌舞楼台笛声幽扬,天涯万里,砧声阵阵,夜色迷蒙,心中泛起思乡之情。南国与敌浴血战斗的抗清战士,在这样的夜晚,想起家乡也会潸然泪下;严冬将临之时,战士的妻子正拿着剪刀在裁制冬装。

只要能完成复仇大业,我愿意像伍子胥那样鼓腹吹萧。但是想想自己的处境,复仇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心中一片凄凉。赏析顺治十年(1653),诗人由杭州抵苏州,在游览苏州著名古迹虎丘时,即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轰动一时的名作。诗中所抒发的悲怆凄凉的情感,曾使几多明朝遗老遗少为之潸然泪下;而诗之激愤顿挫的风貌,又使几多文人墨客为之赞赏。首联破题,抒写内心沉重的感叹。苏州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而吴王阖闾曾是春秋时五霸之一。阖闾死后,葬于海涌山。传说阖闾葬后三日有虎踞其坟上,故又名虎丘。然而物换星移,昔日阖闾的霸业至今已不复存在,惟有古时之山色尚存旧貌。阴阴山色与沉沉霸业形成强烈对照,诱导读者对阖闾往日的霸业与现在作比较,兴衰之感自在不言之中。这样,就从时间变化角度,透露出诗人山色依旧而人事皆非的内心感情的起伏变化。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仍在西南抵御清兵的将士以及关怀他们的闺妇,并表达自己抗清复明的决心,意境雄阔悲壮,诗之首联以咏叹春秋吴王阖闾的霸业作起,发兴高远,有包举全诗的功用。《虎丘题壁》是一首吊古之作,照理作者应该把主要笔墨放在吴王阖闾身上,然而当诗人在一、二句点出吊古的对象后,却没有顺着这一思路展开,而是将笔一转,别开生面地由吊古而转入伤今。颔联两句即进入写于姑苏城内夜之所闻。所闻一为笛声,一为砧音。诗人透过笛声和砧音,来泛写动乱的年代里,千万个家庭所遭受的离别之苦。先说出句。古人诗中言笛,大都因笛曲有《折杨柳》、《关山月》、《落梅花》等感伤离别的曲子,故言笛而连及伤别之情。而见月怀人更是古典诗词所常用的一种象征手法。“千家”,谓感伤离别的家庭之多。出句表现了千万个闺中之人,在明月斜照的月夜,只好在高楼上,以笛声来吐露对远出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再看对句。“万里天涯”四字,夸张地道出游子离家路途之遥。“一夜砧”,谓姑苏城内捣衣之声连绵不绝。整个古城,砧声阵阵,此起彼落,互相追随,一夜到亮。对句以思妇赶制冬衣,来表现她们对远方丈夫的关怀。“千家笛”和“一夜砧”,尽管在音色上并不协调,但在烘托、渲染离情上,却又十分统一。诗人巧妙地运用以声传情这一手法,来透露苦难时代的苦难家庭的离别之苦。如果说颔联是泛写一般家庭思妇对游子的怀念,那么颈联则是针对特殊家庭来珠现。这特殊家庭,即是仍在坚持抗清的将士及其家属。颈联两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不在同一个视野之内,却应在同一个时刻之时的不同景象,上、下句对举夹写,分明是两幅写意的图画。上一幅画的是无数还在南方的将士,手持各种各样武器,悲愤地流着眼泪。这幅图画实际上表现的是当时还在我国南方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地,仍在坚持抗清斗争,忠于明室的将士。下一幅画的则是闺妇制衣图。“美人”,指抗清将士的家属。在肃杀的秋风里,闺妇们正忙着用刀剪为在南方的亲人制作寒衣。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抗清将士的眷属,对仍在浴血奋战的抗清将士的无限思恋。两幅图画,一悲壮、一凄苦,浑然一体;图中的人,虽然各在一方,却心心相通,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无怪乎有人称此联“真不可及”了。尾联以用事写志。“吹箫客”,作者自指。春秋时,伍子胥的父兄为楚平王杀害,他由楚奔吴,吹箫乞食于吴市(今苏州),吴王封以申地,后与孙武共佐吴王阖闾伐楚,率领大军杀回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市),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仇雪恨。陈恭尹同伍子胥类似,其父抗清殉国,同清廷有不共戴天之仇,故以伍子胥自比来表明抗清复仇的决心。用事自然,蕴义丰富。两句诗又暗含对比,寓有生不逢时之叹。伍子胥“鼓腹吹箫,乞食吴市”(《史记·范雎传》),依仗阖闾的支持,得报家仇。而现在,“虎迹苍茫”,霸业沉沉,一个强盛的吴国已经消逝,诗人生不逢时,无法再遇霸主阖闾,自然也无法得报家仇国恨,感慨良深。颈联写的是全国人民坚持抗击清兵,这是就一般而言。尾联则过渡到写诗人抗清卫国的心志,这是就个别而言。既写一般,又突出了个别,做到了点面结合。在结构上,尾联又对首联作了绾合。首联开门见山写吴王阖闾,尾联则以同吴王阖闾业迹有密切关系的伍子胥作比,做到了前后呼应,首尾关合。陈恭尹此诗一出,倾动一时,声名大起。究其缘由,固有此诗清迥绝俗,深得唐人三昧之因,但同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情当更有关联。《清史稿·陈恭尹传》评其诗云:“其为诗激昂顿挫,足以发其哀怨之思”,其是诗之谓乎?二、杜甫《归燕》与李益《隋宫燕》——从“象”与“意”角度“燕子”之妙【考点解读】1.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2.从“象”与“意”的角度“燕子”之妙文本1归燕①杜甫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②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注释】①此诗作于杜甫带妻儿避乱、辗转到泰州时。文本2隋宫③燕李益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凡度飞未不见人,【注释】②俦侣:朋友。③隋宫:指汴水边隋炀帝的行宫,当时已荒废。问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古体诗均以燕子入题,杜诗言简意丰,李诗含蓄空灵。B.杜诗三四句运用虚写,假如四季不失时序,燕子在八月秋凉时节自知南归。C.李诗是一首怀古诗,代燕说话、构思巧妙。D.李诗通过“隋宫燕”所见的一切,反映出了隋宫的寂寞、萧条、冷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古体诗”错,两首均为近体诗,第一首是律诗,第二首是绝句。故选A。问题2中国古典美学向来崇尚“立象以尽意”。请从“象”与“意”的角度分别赏析两首诗选用“燕子”之妙。答案①燕子南归不单是为躲避霜雪,还包括朋友稀少,燕子南去北来从不失时,旧巢如果没有被毁,燕子一定会伴在主人身旁,杜诗借归燕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抒发了不忘朝廷、心忧国事的情怀。②燕语呢喃声声,好似在伤感旧日之春,自从国亡之后,曾经风光绮丽的隋宫几度飞来都见不到人。这首诗移情于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叹及对隋王朝的衰亡的感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事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杜诗:首联写南归的原因。诗中用“不独”“其如”,在南归的原因中,以“避霜雪”为辅,“俦侣稀”为主,将燕子写成了具有人性的生物,也为下文打下了基础。三、四句以燕子南归北返为依据,进一步写它们的灵性。与首联联系起来看,燕子们不肯失去俦侣,又绝不失时序,重点写燕子的“信”,字里行间,诗人充满了对守信重义的燕子的钦佩。末两句“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明天春来,只要是旧巢还在,尚未毁坏,还是请你们飞到老主人身边来吧!全诗借归燕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抒发了不忘朝廷、心忧国事的情怀。李诗:“燕语如伤旧国春”写燕子倾诉的画面。在诗人笔下的燕子,是呢呢喃喃地悲啼,似乎在感伤那隋宫逝去了的芳春。三、四句说自从国亡之后,关闭了这风光绮丽的官庭,燕子啊,几个年度飞来都见不到人。是从燕子的角度来着笔写隋朝灭亡后隋宫的冷清与萧条。这首诗移情于物(燕子),构思巧妙,抒发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叹息及对隋王朝的衰亡之感。译文2燕语呢喃声声,好似在伤感旧日的朝庭之春,官花寂寞开放,凋落后旋即化作泥尘。自从国亡之后,关闭了这风光绮丽的官庭,燕子啊,几个年度飞来都见不到人。赏析2燕子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因为燕子恋旧,恒返故地,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改变,所以能真切地感知环境变化,从而常常出现在怀古诗和咏怀诗中。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就借燕子咏古表达出诗人刘禹锡极其深沉的感慨。作者李益的这首《隋宫燕》也是怀古的诗作。春天复春天,燕子年年归,寻找那旧时的“家园”;但是,昔日景象已经荡然无存,隋炀帝的行宫早就被废弃了,只见宫花零落化为尘土,四处无人一片寂寥。那“燕语”仿佛就在批评统治者的荒淫误国、骄奢害民,因而自取灭亡;又仿佛在告诫读者吸取历史的教训,毋忘前车之鉴……这首诗作者李益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思,抒发吊古伤今之情。“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南国的春天,气候温暖,春光明媚,食物很多,所以春天一来,燕子也就归来。双双对对,在春光中翩翩飞舞,欢乐歌唱。可是,在诗人笔下的燕子,却是呢呢喃喃地悲啼,似乎在感伤那隋宫逝去了的芳春。原来这“燕”,不是普通的燕,而是“隋宫燕”。它们目睹过“旧国”,就是隋王朝兴盛时隋宫的繁华胜景,此时的双双低语。就像是在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这感伤是由眼前的情景所引起的,君不见“宫花旋落已成尘”,如今春来隋宫只有那不解事的宫花依旧盛开,然而也转眼就凋谢了,化为泥土,真是花开花落无人问。隋宫的没落景象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此情此景,燕子尚且感伤至此,更何况人。笔致含蓄空灵,是深一层的写法。这首诗通过“隋宫燕”所见的一切,反映出了隋宫的寂寞、萧条、冷落,抒发了诗人对隋王朝的衰亡之感。可是,天下没有如此多情善感、能“伤旧国”之“春”的燕子,况且小小燕子不可能跨越千古,见证了一场场历史的巨变。然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它其实并不荒诞,因为它虚中有实,幻中见真。隋宫确曾有过热闹繁华的春天;而后“一闭风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国,燕子归来,相对呢哺如语;这些都是“实”。“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武灌《感事》),尽管隋宫已经荒凉破败,隋宫燕却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衔泥筑巢,所以那宫花凋落,旋成泥土,也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内,自然会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没有人。这些都是“真”。作者李益就是通过如此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隋宫的衰飒和春燕归巢联系起来,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叶燮《原诗》)的境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读者以更美、更新鲜、更富情韵的艺术享受。【考题对接】一、《国风·秦风·无衣》——重复与递进关系文本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国风·秦风·无衣》第二节和第三节中的“岂曰无衣”是对第一节此句的简单重复吗?一、《国风·秦风·无衣》——重复与递进关系【答案】1.这里的“岂曰无衣”并不是对上一章的“岂曰无衣”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与其存在内在情感上的递进关系。【解析】反复是《诗经》常见的修辞手法,本诗就是运用反复修辞的典型诗歌。本诗运用反复修辞手法,能够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本诗突出了战士们在战备不充足,条件艰苦的状态下,仍能克服困难,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让情感抒发越来越强烈,存在内在情感上的递进关系。【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赏析】《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后人以“袍泽”“袍泽之谊”作为异姓兄弟、结义兄弟的代名词,典出于此。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亡的根本。《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诗经》中的这类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而且也标志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进入了我国进步文学创作领域。这类诗歌,必将以它特有的光辉、巨大的魅力,照耀诗坛,教育和鼓舞后人。《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岂曰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吗?”回答:“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话外之音,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场。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二、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结句的意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慢·中秋饮酒辛弃疾①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②,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③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注释】①辛弃疾献战守之策,创飞虎军,与主和派政见不合,故遭弹劾。本词是作者落职闲居上饶时所作。②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③云何:如何,为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人诗词有赋待月者而无送月者,本词别开生面,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疑问,是一首构思新颖的送月词。B.上阕前两句问月亮哪去了,是否另有人间,那里的月亮刚刚从东方升起,表现了词人赏月时对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C.“姮娥不嫁谁留”一句与李白《把酒问月》中“嫦娥孤栖与谁邻”意境相反。D.词的下阕诗人就月经海底由圆到缺,引发困惑,联想到自身遭遇及国家现状,内心郁愤。2.这首词结句“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意蕴丰富,请结合下阕内容分析。二、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意境相反”分析错误。“姮娥不嫁谁留”意为“月宫里的嫦娥至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表现出嫦娥久居月宫的孤寂;“嫦娥孤栖与谁邻”意为“嫦娥孤单地住在月亮上,是与谁为邻呢”,表现出嫦娥独居月宫,无人为邻的孤寂,两句所描述的意境相近。故选C。2.“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结尾二句,更进一层,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提出问题。“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是说如果月宫中的房子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蛤蟆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渐渐地会变成“钩”样的月牙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意思是,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所有传说,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了疑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这两句是针对月亮的运行路线说的。他说,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以下便针对这种说法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由“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他真担心海中往来奔突的鲸鱼,撞坏了月宫中的华美宫殿、亭台楼阁。“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传说中月亮上面还有蟾蜍和玉兔,他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结尾二句,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使诗意更进一层。【译文】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赏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但是,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象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