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线索。2.理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及表现。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理解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与影响。2魏蜀吴朝代顺序25-220220-266221-263229-280266-316304-439317-420386-534534-550550-577535-557557-581420-479479-502502-557557-589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时期(220-280年)结合P26-27梳理史实政权建立都城势力魏蜀吴220年221年229年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洛阳国力较强略占上风221年刘备建立定都成都史称蜀汉成都229年孙权称帝建业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时期(220-280年)2.西晋时期(266-316年)(1)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280年,灭吴,完成统一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时期(220-280年)2.西晋时期(266-316年)(3)五族内迁: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晋书》(4)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士族的发展似乎可以从两方面来推测,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这两方面在多数情形下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所谓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强宗大族使子弟读书,因而转变为士族’”。二、东晋与南朝1.士族制度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原因A.豪强势力的发展B.九品中正制提供保障C.皇帝对士族的依赖(2)特征A.政治:按门第世代任重要官职B.经济:占资源,建立庄园经济C.文化:尚清谈和玄学,任清官二、东晋与南朝1.士族制度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材料一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二(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材料三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其天下人享用)。《宋书》材料四(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材料五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教材p28劳动力与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二、东晋与南朝2.江南开发3、影响:①促进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②江南文化的发展;③促进民族交融。(2)表现①农业发展: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粪肥使用,推广优秀稻种),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单位面积产量提高②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纺织业、渔业、造船业、商业进步明显。二、东晋与南朝2.江南开发少数民族政权胡汉杂糅、胡汉分治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三、十六国与北朝1.东晋十六国阶段主持者重点措施前期冯太后建立新制度官吏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后期孝文帝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改籍贯,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

代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格《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奠定隋唐一统的基础三、十六国与北朝2.孝文帝改革12民族融合:一是:一些民族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逐渐生成新的特征和认同,最终形成另外一种民族的现象和过程。二是: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互相之间最终完全融为一体,导致民族过程终结,民族消亡。民族交融: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整理自赵剑峰:《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概念解析三、十六国与北朝3.民族交融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汉族妇女制作胡食蒸馍与烙饼砖画胡床替代“席地而坐”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

中古时代,中国建立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许倬云《万古江河》三、十六国与北朝3.民族交融

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央政权所在之地洛阳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反动则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陈寅格沃野镇:

破六韩拔陵怀朔镇:

北齐高欢、东魏侯景武川镇:北周宇文泰、隋朝杨坚、

唐朝李渊北齐北周隋北魏东魏西魏三、十六国与北朝4.北朝更迭1.如图为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解析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与北方流民南迁使原先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相互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西晋灭亡后,南方的东晋和北方的十六国政权一直对峙,排除A项;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战乱,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北方没有统一,排除C项;北方流民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并没有实现经济重心的转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A.结束了南北对峙B.促进了民族交融C.巩固了北方统一

D.促使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课堂练习2.“王与马,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甚至出现了“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两晋政体混乱

B.君主专制加强C.东晋士族专权

D.宗室争夺权力解析东晋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出现了皇权形同虚设的局面,说明世家大族专权,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高门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士族专权削弱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旨是高门士族权势大,与宗室无关,排除D项。课堂练习3.《宋书·州郡志》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西晋灭亡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政权分立

D.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解析材料所述及的历史现象是北人大量南迁,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为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故选D项;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这造成了西晋灭亡,进而推动了人口的南迁,排除A项。课堂练习4.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A.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顺应民族交融潮流C.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

D.缓和阶级矛盾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是北魏的统治者,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即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项正确;“顺应民族交融潮流”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