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_第1页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_第2页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_第3页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_第4页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教学大纲目录

《地质学》教学大纲.................................................1

《地图学》教学大纲................................................11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16

《部门自然地理》教学大纲..........................................20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35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40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43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52

《中学地理教学法》教学大纲........................................61

《人类环境学》教学大纲............................................68

《世界地理》教学大纲..............................................72

《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85

《乡土地理学》教学大纲............................................90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93

《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教学大纲...................................101

《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专科必修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及特质组成,地壳的

构造运动和地球的发育历史等基本理论;掌握常见的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

能够阅读地质图,绘制地质剖面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

三、开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87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63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绪言(1学时)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2.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教学任务: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总论(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概论

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2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节地球的结构

2.1地球的外部圈层

2.2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三节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3.1导致地球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

3.2地质年代

3.3地质年代表

教学任务:

了解地球的物理性质以及个圈层和他们所处的不同地质年代。

第二章矿物(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性

1.1矿物的内部结构和晶体形态

1.2矿物的化学成分

1.3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重要矿物简述

2.1自然元素矿物

2.2硫化物类矿物

2.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

2.4含氧盐类矿物

教学任务:了解并掌握矿物的物理组成和化学成分及重要矿物组成。

第三章火成岩(面授1学时、自学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岩浆、岩浆作用和火成岩的概念

第二节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2.1火山活动

2.2火山构造

2.3火山喷发物

2.4火山喷发类型

2.5近代火山分布规律

第三节侵入作用

3.1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

3.2浅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

第四节火成岩的成份

4.1火成岩的化学成分

4.2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第五节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5.1火成岩的结构

5.2火成岩的构造

第六节火成岩的分类

第七节最主要的火成岩

7.1超基性岩类(橄榄岩——金伯利岩类)

7.2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

7.3中性岩类

7.4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

7.5脉岩类

7.6火山玻璃岩类

教学任务:了解火山活动和构造,掌握火山岩的成分和主要类型。

第四章沉积岩(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1.1先成岩石的破坏

1.2搬运作用

1.3沉积作用

1.4成岩作用

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

2.1沉积岩的成分

2.2沉积岩的颜色

2.3沉积岩的结构

2.4沉积岩的构造

第三节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

3.1碎屑岩类

3.2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

3.3特殊沉积岩类

教学任务: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的

类型。

第五章变质岩(面授1学时、自学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变质作用的因素

L1温度

1.2压力

1.3化学因素

第二节变质岩特征

2.1变质岩的矿物

2.2变质岩的结构

2.3变质岩的构造

第三节变质作用的类型及有关的变质岩

3.1动力变质作用

3.2接触变质作用

3.3区域变质作用

3.4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第四节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

4.1变质强度

4.2变质作用和地壳演化的关系

4.3岩石的转化

教学任务:了解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的条件并掌握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的

类型及特征构造最后了解变质作用的演化关系。

第六章矿床(面授2学时、自学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矿床的概念

1.1矿石与矿床

L2矿产的分类

1.3矿床的成因分类

第二节内生矿床

2.1岩浆矿床

2.2伟晶岩矿床

2.3气化——热液矿床

2.4火山矿床

第三节外生矿床

3.1风化矿床

3.2沉积矿床

3.3可燃有机岩矿床

第四节变质矿床和多成因矿床

4.1变质矿床

4.2多成因矿床

教学任务:掌握矿床的概念并熟悉矿床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第七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1.1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1.2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1.3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

第二节构造运动的证据

2.1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2.2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第三节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

3.1岩层的产状

3.2岩石变形

第四节褶皱构造

4.1褶皱的概念

4.2褶曲要素

4.3褶曲的形态分类

4.4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4.5褶皱的组合类型

4.6如何野外认识褶皱构造

4.7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第五节断裂构造(一)——节理

5.1节理的分类

5.2节理与褶皱构造的关系

5.3研究节理的意义

第六节断裂构造(二)——断层

6.1断层的儿何要素

6.2断层的分类

6.3断层的组合类型

6.4怎样识别断层

6.5研究断层的意义

第七节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

7.1韧性断层

7.2区域性大断裂

第八节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

8.1不同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8.2褶曲和断层等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8.3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岩石的产状。掌握褶皱的两

种形式1、解理2、断层。并且能够单独分析阅读地质图。掌握构造变动形成的

地质现象。熟悉掌握地质图的判读的步骤和方法。

第八章地震(面授2学时、自学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

第二节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

2.1构造地震

2.2火山地震

2.3冲击地震

2.4水库地震

第三节地震波和地震仪

3.1地震波

3.2地震仪

第四节地震强度

4.1震级

4.2地震烈度

第五节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5.1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

5.2地震空间分布规律

第六节地震预报

6.1地震烈度区划

6.2地震短期预报

教学任务:掌握地震的概念和其成因及成因类型了解地震波、地震仪。并掌

握地震的震级、地震烈度以及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和地震预报。

第九章大地的构造学说(面授2学时、自学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槽——地台说

1.1地槽区

1.2地台区

1.3过渡区

1.4槽台说对地壳发展规律的看法

1.5固定与活动论

第二节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

2.1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2.2地洼学说

第三节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3.1地质力学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

3.2构造体系

3.3地壳运动的原因

3.4地质力学的贡献

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

4.1大陆漂移说兴衰

4.2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4.3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4.4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教学任务:掌握大地构造学说和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了解地质

力学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地壳运动的原因,最后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第十章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面授2学时、自学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史的研究方法

1.1地史的划分和对比

1.2岩相古地理分析

1.3构造历史分析

第二节地层系统

2.1岩性地层单位

2.2年代地层单位

2.3地质时代单位

2.4地层符号

教学任务:掌握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了解地史的研究方法及地层系统和

地图符号。

第十一章前寒武纪——太古宙和无古宙(面授1学时、自学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太古宙

1.1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1.2中国的太古宙地层

1.3太古宙地层的重要矿产

第二节元古宙

2.1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2.2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

2.3中国元古宙的矿产

第三节震旦纪

3.1世界古地理基本轮廓、

3.2繁盛藻类和后生动物大量出现

3.3中国震旦纪古地理轮廓及震旦系

3.4古老的一次大冰期——震旦纪冰期

3.5中国震旦系矿产

教学任务:了解太古宙、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和震旦纪的地质发展

及震旦纪冰期的地质特征。

第十二章早古生代(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第二节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

2.1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2.2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2.3世界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变

2.4早古生代气候

第三节早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3.1三个主要稳定核心

3.2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3.3从中国下古生界看中国地史发展主要特征

3.4中国早古生代矿产

教学任务:了解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和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地理轮廓及

地史特征掌握早古生代气候下中国地史概况。

第十三章晚古生代(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1.1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1.2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上

1.3晚古生代最生要的生物事件

第二节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

2.1海西构造阶段地史特征

2.2联合古陆的形成

2.3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的分区

2.4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和南主大陆冰川广布

第三节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3.1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

3.2上古生界特征

3.3中国晚古生代矿产

教学任务:了解晚古生代生物界的发展和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

及地史特征,最后了解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及上古生界特征和中国晚古生代矿

产。

第十四章中生代(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

1.1裸子植物时代

1.2爬行动物时代

L3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

1.4恐龙全部灭亡——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第二节中生代全球构造和古理演化

2.1中生代的构造运动

2.2联合古陆解体

2.3中生代古地理概况

2.4中生代气候和沉积矿产

2.5环太平洋内生金属成矿带形成

第三节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3.1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

3.2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

3.3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3.4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

3.5中国东部中生界

3.6中国中生代矿产

教学任务:了解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中生代全球构造和古理演化最后了

解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十五章新生代(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早第三纪

1.1向近代发展的生物界

1.2喜马拉雅构造分阶段地史特征

1.3中国早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第二节晚第三纪

2.1接近现代的生物界

2.2晚第三纪地史特征

2.3中国晚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第三节第四纪

3.1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3.2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3.3第四纪沉积物和矿产

3.4第四纪大冰期

3.5人类的出现

3.6全新世纪

教学任务:掌握新生代时期早第三纪、晚第三纪、第四纪的地质发展,和地

质构造发展过程,以及人类的出现。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宋春青主编,《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1、成都地院普通地质教研室,《动力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

2、刘宝俊,《岩浆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地图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本学科是地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技能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地图学

方面的地图概念、地图特性、地图分类、地图的各种符号表示方法的基本知识,

以及掌握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系统和地图概括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正确阅读和

使用地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绘制各种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开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87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63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1章导论(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图的基本概念

1.1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

1.2地图的构成要素

1.3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

第二节地图学的定义及学科体系

2.1地图学的定义

2.2地图学的结构及学科分支

2.3地图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3.1地图学历史回顾

3.2现代地图学进展

第四节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

4.1地图的功能

4.2地图的应用

4.3地图的类型

教学任务:掌握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学的定义及学科体系,了解地图学的

历史与发展和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面授4学时、自学1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体

1.1地球的自然表面

1.2地球体的物理表面

1.3地球体的数学表面

第二节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

2.1地理坐标

2.2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

2.3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节地图投影

3.1地图投影的意义

3.2地图比例尺

3.3地图投影变形

3.4地图投影方法

3.5地图投影分类

3.6地图投影变换

第四节地图投影的应用

4.1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

4.2地形图投影

4.3区域图投影

4.4世界地图投影

教学任务:了解地球体,掌握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和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

熟悉掌握地图投影及其意义、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变形、图投影方法、地图投

影变换。和地图投影的应用。

第三章地图概括(面授4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图概括概述

1.1地图概括的性质

1.2实施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

1.3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

第二节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2.1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2.2开方根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3.1分类

3.2简化

3.3夸张

第四节地图概括的现代发展

教学任务:掌握地图概括的性质和其个步骤、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图

概括的基本方法,解地图概括的现代发展。

第四章地图符号(面授4学时、自学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作为地图语言的地图符号

1.1符号与地图符号

1.2地图符号的视觉感受与认知过程

L3地图符号与地图模型

第二节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

2.1地图符号的分类

2.2地图符号的量表

第三节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

3.1视觉变量

3.2视觉变量的组合

第四节彩色

4.1彩色的量度

4.2色的表示

4.3彩色的感受效应

第五节符号与图形的感受效果

5.1视觉变量的感受效果

5.2图形视觉的心理效应

5.3视觉分辨的限度

第六节注记

6.1地名及其在地图中的意义

6.2注记的作用与功能

6.3注记的定位

教学任务:掌握符号与地图符号区别、图符号的视觉感受与认知过程。熟悉

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和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了解彩色的感受效应和符号与

图形的感受效果,最后掌握地名及其在地图中的意义、注记的作用与功能。

第五章地图表示(面授4学时、自学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点状表示

1.1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

1.2比例圆的视觉尺度

1.3点状符号的扩展

1.4点状制图的定位处理

1.5用点状符号表示数量的分布——点值图

第二节线状符号的构成

2.1定位线表示图上连续的地物

2.2走向线的定向与量化

2.3用线状符号表示定量的分布——等值线、等密度线

第三节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

3.1定性信息的特征

3.2适宜于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

3.3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

第四节等值区域制图

4.1定量数据的特征

4.2数据的分级

4.3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

第五节地理数据视觉化的进展

5.1地理数据视觉化的含义

5.2在视觉化中色彩的应用

5.3动态符号的应用

教学任务:掌握地图表示包括:地理数据的点状表示、线状符号的构成、定

性信息的面状制图、等值区域制图最后了解地理数据视觉化的进展。

第六章地图图型(面授4学时、自学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

1.1普通地图的类型及其内容

1.2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

1.3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

第二节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2.1地形图的类型

2.2国家基本地形图的功用

第三节地理图的设计与编制

3.1地理图的编制特点

3.2地理图编制过程

3.3地理图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

4.1基本特性

4.2类型

4.3专题地图的应用

第五节专题地图的编制原理

5.1专题地图的编制过程

5.2专题地图的资料类型及处理

5.3地理底图的编制

第六节专题地图设计

6.1表示方法的选择

6.2图例设计

6.3图面内容的安排

6.4色彩与网纹设计

第七节地图集编制

7.1地图集的定义与特点

7.2地图集的分类

7.3地图集的编制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牢固掌握国家基本比例尺地

形图类型及功能。掌握地理图的设计与编制原理和专题地图的资料类型及处理、

专题地图设计、地图集编制。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蔡孟裔主编,《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陆权,《地图制图》,参考手测绘出版

2、金瑾乐,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二、教学目的

《地球概论》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的一门先行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

内容是关于行星地球的知识,是以地球为主体,来研究地球及其宇宙环境的课程。

内容分两个方面: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地球天文学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地球物理学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

结构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三、开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84学时其中面授:21学时自学:63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球面坐标的一般模式

1.1球面坐标的概念

1.2球面坐标的一般模式

第二节地球和地理坐标

2.1地球及其经纬线

2.2经度和纬度

第三节天球和天球座标

3.1天球

3.2天球坐标

3.3各天球坐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任务:掌握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其中包括:1.地球和地理坐标2.天球

和天球座标最后掌握各天球坐标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面授5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恒星和星系

1.1恒星

1.2星系

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

2.1太阳

2.2太阳系

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

3.1月球

3.2地月系

教学任务:掌握恒星和星系的组成及特点和太阳和太阳系的组成、月球和地

月系、月相变化和朔望月。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面授5学时、自学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1.1地球自转的证明

1.2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1.3地球自转的后果

第二节地球的公转

2.1地球的公转及其证明

2.2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2.3地球公转的后果

教学任务:掌握地球自转的证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和地球的公转及其规律

性,和地球公转的后果。

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面授7学时、自学1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四季和五带

1.1太阳的回归运动

1.2昼夜长短

1.3太阳高度

1.4地球上的四季

1.5地球上的五带:

第二节历法

2.1历法概说

2.2阴历

2.3阴阳历

2.4阳历

第三节时间

3.1时间和时间单位

3.2钟表时刻与量时天体

3.3地方时与标准时

教学任务: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熟悉掌握太阳的回归运动,影响昼夜

长短的因素及恒星时与太阳时

第五章日月食与海洋天文潮汐(面授4学时、自学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日食和月食

1.1日月食现象

1.2日月食的规律性

第二节海洋天文潮汐

2.1潮汐现象

2.2引潮力

2.3海洋潮汐的规律性

2.4潮汐作用

教学任务:掌握日食和月食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日月食的规律性,掌握潮汐

现象概念和成因,理解海洋潮汐作用。

第六章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面授3学时、自学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

1.1地球是一个球体

1.2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1.3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

第二节地球的结构

2.1地球的圈层结构

2.2地球的表面结构

第三节地球内部的物理物质

3.1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3.2地球的重力和压力

3.3地球内部的温度和热源

3.4地球的磁性

第四节地球的演变

教学任务:掌握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熟悉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圈层

结构、地球内部的物理物质、地球的重力和压力、地球内部的温度和热源,了解

地球的磁性变化和磁层和辐射带。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金祖孟《地球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刘南《地球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史第芬•霍金《时间简史》

《部门自然地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该课程进一步探索地球表面的结构,分布,成因,发展变化规律机器人类活

动的关系,包括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学,土壤与植物学。

三、开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318学时其中面授:84学时自学:234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部门自然地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部分)

总学时:108学时其中面授:33学时自学:7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面授3学时、自学8学时)

1.1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1.2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1.3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教学任务:了解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现状及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构造地貌(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1.1地球的形状

1.2大陆与洋底

1.3全球构造形成

L4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第二节海底的构造地貌

2.1洋底构造地貌

2.2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第三节陆地构造地貌

3.1陆地构造地貌分区

3.2陆地构造地貌类型

3.3地质构造地貌

教学任务:掌握全球构造地貌,包括:海底的构造地貌和陆地构造地貌成因

以及地貌类型。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面授4学时、自学9学时)

第一节风化作用与风化壳

1.1风化作用

L2风化壳

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块地运动)

2.1块体运动的力学分析

2.2块体运动

教学任务:掌握风化作用与风化壳概念和坡地重力地貌(块地运动)的成因和

类型。

第四章流水地貌(面授5学时、自学10学时)

第一节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1.1坡面径流的形成与作用

1.2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二节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2.1沟谷的发育

2.2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

2.3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第三节河流的作用

3.1河道水流运动的特征

3.2河流的侵蚀

3.3河流的搬运

3.4河流的沉积

第五节河流、河口、流域地貌

5.1河谷基本形态

5.2河床地貌

5.3河漫滩

5.4河口及分段

5.5三角洲

5.6河谷的不对称

教学任务:掌握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的形成与作用、沟谷水流及其所

形成的地貌、河流的作用、河流、河口、流域地貌类型,其中包括典型的河漫滩、

三角洲等典型地貌。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面授5学时、自学8学时)

第一节喀斯特作用

1.1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1.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1.3喀斯特水的动态

第二节喀斯特地貌

2.1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2.2喀斯特地貌地带性

教学任务:掌握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和其形成得得基本条件、地表喀斯特

地貌的发育阶段。以及喀斯特地貌地带性。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

第一节风沙流

1.1风蚀地貌

1.2风蚀作用

1.3风蚀地貌形态

第二节风积地貌

2.1风积作用

2.2风积地貌形态

2.3沙丘的移动

第三节荒漠的类型

3.1岩漠(石质荒漠)

3.2砾漠(砾石荒漠)

3.3沙漠(沙质荒漠)

3.4泥漠(粘土荒漠)

第四节黄土地貌

4.1黄土的分布与特征

4.2黄土的成因

4.3黄土地貌类型

教学任务:了解风蚀地貌、风积地貌、荒漠的类型重点掌握黄土地貌包括黄

土的分布与特征、黄土的成因、黄土地貌类型。

第七章冰川与冰缘地貌(面授4学时、自学10学时)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1.1雪线与成冰的作用

1.2冰川的运动

1.3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第二节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2.1冰蚀作用

2.2冰蚀地貌

第三节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及冰缘地貌

3.1冰川的搬运与堆积

3.2冰硬物的基本特征

3.3冰碳地貌

教学任务:掌握冰川与冰缘地貌包括:冰川的形成与演化、冰蚀作用与冰蚀

地貌、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及冰缘地貌其中了解冰硬物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海岸地貌(面授4学时、自学10学时)

第一节海岸的动力作用

1.1波浪作用

1.2潮汐与潮流作用

1.3近岸流

第二节海平面变动

2.1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冰后期的海面变动

2.2海面变动与海岸发育

第三节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3.1海蚀作用

3.2海蚀地貌

3.3岩性和构造对海岸的影响

第四节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

4.1沉积物横向移动与均衡剖面的塑造

4.2沉积物的纵向移动及形成的地貌

第五节堆积海岸堆积地貌

5.1砾石海滩

5.2沙质海滩

5.3淤泥海岸

5.4堡岛与泻湖

第六节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6.1珊瑚礁海岸

6.2红树林海岸

教学任务:了解海岸的动力作用、海平面变动、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掌握海

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其中包括:1.堆积海岸堆积地貌2.生物作用形成的

海岸

《部门自然地理》(水文学部分)

总学时:90学时其中面授:20学时自学:7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面授2学时、自学8学时)

1.1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1.2水文学的发展简介

1.3水文学的学科体系

1.4水文地理学与地理水文学

1.5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1.6研究方法

教学任务:了解水文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简介、学科体系以及水文地理学与

地理水文学关系和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与方法。

第二章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面授3学时、自学10学时)

第一节地球上水的理化性质

1.1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

1.2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源

1.1地球上水的分布

1.2水资源及其特性

教学任务:掌握地球上水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和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源。

以及水的分布及水资源特性。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循环(面授3学时、自学10学时)

第一节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1水循环基本过程

1.2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1.3水体更替周期

1.4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1.5水量平衡

第二节水循环的基本环节

2.1蒸发

2.2水汽扩散与输送

2.3降水

2.4下渗

2.5径流

教学任务:掌握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水循环

与生态平衡和水循环的基本环节。

第四章陆地水的组成与运动(面授3学时、自学12学时)

第一节流域产流与汇流作用机理

1.1流域产流理论

1.2流域汇流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河流的水情

2.1水情要素

2.2径流量的变化

第三节河水的运动

3.1河流的断面特征

3.2河水的环流运动

3.3河流的泥沙运动

第四节冰川运动与补给

4.1冰川的基本知识

4.2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

4.3冰川、大气、海洋水的相变

第五节湖泊与沼泽

5.1湖泊类型

5.2湖泊的水量平衡

5.3沼泽

教学任务:掌握流域产流与汇流作用机理以及流域汇流过程及影响因素、河

水的运动、河流的泥沙运动。掌握冰川的形成和主要类型,以及冰川积雪融水对

河流的补给作用,熟悉掌握湖泊类型和成因、湖泊的水量平衡、及沼泽的形成和

水文特征。

第五章地下水的结构和运动(面授3学时、自学10学时)

第一节地下水概况

1.1地下水的贮存空间

1.2地下水的垂直结构系统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

2.1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

2.2按岩土的贮水空隙差异分

第三节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3.1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3.2地下水径流

3.3地下水排泄

第四节地下水的动态

4.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4.2地下水的动态

教学任务:了解地下水概况、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和地下水

的动态以及影响其因素。

第六章海洋水的运动(面授3学时、自学10学时)

第一节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

1.1波浪

1.2潮汐

1.3洋流

第二节海洋效应

2.1海洋能量效应

2.2海洋的大气环流效应

教学任务: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两种:1.潮汐2.洋流。理解掌

握海洋效应成因和大气环流效应。

第七章人类对水环境的影响(面授3学时、自学10学时)

第一节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

1.1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1.2森林水文效应

1.3城市水文效应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水体、水质的影响

2.1影响水体水质的物质来源

2.2天然水体水质的恶化

2.3水体的自净能力

2.4水环境容量

教学任务:掌握人类活动与水体、水质的影响了解L影响水体水质的物质

来源2.天然水体水质的恶化3.水体的自净能力4.水环境容量。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黄锡荃主编,《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1、邓绶林主编,《普通水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方荣、侯宇光合编,《水文学原理》,水利电力出版社

《部门自然地理》(土壤学部分)

总学时:64学时其中面授:16学时自学:4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面授1学时、自学12学时)

L1土壤及其肥力的概念

1.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功能

1.3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1.5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教学任务:了解土壤及其肥力的概念、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土壤剖析(面授5学时、自学14学时)

第一节土壤组成

1.1土壤矿物质

1.2土壤矿物的分解过程

1.3土壤有机质

1.4土壤水分和空气

第二节土壤性质

2.1土壤的物理性质

2.2土壤胶体的性质

2.3土壤溶液

2.4土壤热性质

第三章土壤发生(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

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L1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L2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1.3土壤发育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土壤的发生过程

2.1土壤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2.2土壤主要发生过程

教学任务:掌握1.土壤组成2.土壤性质3.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土壤的发生过程。

第四章土壤分类(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

第一节土壤分类概述

1.1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2世界土壤分类概况

第二节土壤发生学分类简介

第三节土壤系统分类

3.1引言

3.2壤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3.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第四节各土壤分类系统比较

4.1土壤分类单元评比

4.2土壤分类的“中心概念”和“边界概念”

4.3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教学任务:掌握土壤分类概述、土壤系统分类、各土壤分类系统比较和了解

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土壤类型(面授6学时、自学15学时)

第一节冻土

1.1地理分布

1.2成土条件

L3成土过程

1.4主要形状

1.5分类

第二节灰土

2.1地理分布

2.2成土条件

2.3成土过程

2.4主要形状

2.5分类

第三节淋溶土

3.1地理分布

3.2成土条件

3.3成土过程

3.4主要形状

3.5分类

第四节富铝土

4.1地理分布

4.2成土条件

4.3成土过程

4.4主要形状

4.5分类

第五节钙积土

5.1地理分布

5.2成土条件

5.3成土过程

5.4主要形状

5.5分类

第六节荒漠土

6.1地理分布

6.2成土条件

6.3成土过程

6.4主要形状

6.5分类

第七节盐渍土

7.1地理分布

7.2成土条件

7.3成土过程

7.4主要形状

7.5分类

第八节湿成土

8.1地理分布

8.2成土条件

8.3成土过程

8.4主要形状

8.5分类

第九节高寒土

9.1地理分布

9.2成土条件

9.3成土过程

9.4主要形状

9.5分类

第十节变性土

10.1地理分布

10.2成土条件

10.3成土过程

10.4主要形状

10.5分类

第十一节初育土

11.1地理分布

11.2成土条件

11.3成土过程

11.4主要形状

11.5分类

第十二节人为土

教学任务:掌握土壤类型的主要分类:1.冻土2.灰土3.淋溶土4.富铝

±5.钙积土6.荒漠土7.盐渍土8.湿成土9.高寒土10.变性土11.初育

±12.人为土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主要形状、分类。

第六章土壤分布(面授5学时、自学12学时)

第一节土壤分布规律

1.1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

1.2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1.3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1.4土壤的地方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世界土壤分布概述

教学任务:掌握土壤分布规律和世界土壤分布概述。

第七章土壤资源的利用和护保(面授5学时、自学12学时)

第一节土壤资源的现状

1.1世界土壤资源现状

1.2中国土壤资源现状

第二节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任务:了解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中国土壤资源现状以及土壤资源的利

用与保护。

《部门自然地理》(植物学部分)

总学时:56学时其中面授:15学时自学:4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植物类群特征与环境(面授3学时、自学8学时)

第一节植物分类概述

1.1分类原则

1.2分类单位和命名

1.3界和门的划分

第二节低等植物

2.1原核植物

2.2藻类

2.3真菌

2.4地衣

第三节高等植物(一)

3.1苔葬植物

3.2蕨类植物

第四节高等植物(二)一种子植物

4.1裸子植物

4.2被子植物

教学任务:了解植物分类分类单位和命名、界和门的划分以及低等植物、高

等植物的不同物种。

第二章植物的生活环境一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第一节概述

1.1环境和生态因子

1.2最低量定律和限制因子

1.3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光照条件和碳素营养

2.1光照条件

2.2碳素的生理生态作用

第三节水分条件

3.1水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

3.2植物的失水和吸水

3.3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

第四节土壤条件

4.1土壤营养条件

4.2土壤的酸碱度与植物

4.3土壤的机械组成与植物

第五节温度条件

5.1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5.2植物的适应

第六节生物条件

6.1动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6.2植物之间的生态作用

第七节风、火和地形条件

7.1风的生态作用

7.2火的生态作用

7.3地形条件的生态意义

第八节人类活动的影响

8.1有利条件

8.2有害影响

第九节生态因子作用与适应特征的综合分析

9.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分析

9.2植物的综合适应类型一生活型

教学任务:掌握概念:环境和生态因子和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包括:1.光照条件2.水分条件3.土壤条件4.温度条件5.生物条件6.

风、火和地形条件7.人类活动的影响8.生态因子作用与适应特征的综合分析

第三章植物的分布环境一植物地理成分分析(面授3学时、自学8学时)

第一节植物分布区

1.1分布区的概念

1.2分布区的形状和大小

1.3分布区的类型

1.4分布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第二节植物区系分区

2.1地区的植物区系分区

2.2世界植物区系分区

教学任务:掌握植物分布区的概念。了解地区的植物区系分区和世界植物区

系分区。

第四章植物群落(面授3学时、自学8学时)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1.1植物群落的外貌

1.2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种群

L3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生态

2.1植物群落的植物环境

2.2植物群落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作用

2.3植物和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标示意义

第三节植物群落的动态

3.1植物群落的形成

3.2植物群落的波动

3.3植物群落的演替

第四节植物群落的分类

3.1植物群落分类原则

3.2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教学任务:掌握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和植物群落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作用和

植物群落的动态形成、波动、演替、分类、分类原则、以及分类系统。

第五章世界植被地理(面授3学时、自学8学时)

第一节热带的植物类型

1.1热带雨林

1.2季雨林

1.3热带疏林和刺灌丛

1.4稀树草原

1.5红树林

第二节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2.1常绿阔叶林

2.2常绿硬叶林

2.3竹林

2.4荒漠

第三节温带的植被类型

3.1夏绿阔叶林

3.2针叶林

3.3温带草原

第四节寒带植被类型一苔原

4.1定义

4.2生境特点

4.3群落特征

4.4分布

教学任务:掌握世界植被的植物种类和类型其中包括1.热带的植物类型2.

亚热带的植被类型3.荒漠4.温带的植被类型5.寒带植被类型6.隐域植被类

型和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严钦尚曾昭璇主编《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鹤健等《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吉华《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杨景春《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业裕《应用地貌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征镒、路安民等编

《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科学出版社

李天杰《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二、教学目的

人文地理学是师范本科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研究地

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通过

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实践能力,熟悉人文地理学主

要分支学科的内容,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三、开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84学时其中面授:21学时自学:63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面授2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2.1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2.2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1经验主义方法论

3.2实证主义方法论

3.3人本主义方法论

3.4结构主义方法论

教学任务:重点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面授2学时、自学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

1.1人地关系理论

1.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3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