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1、化工原理课是化工、环境、生物化工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属于工程学科,是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处理化工生产中的物理过程。
◆
它以实际的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所涉及到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与实验研究是紧密联系的。
◆
化工原理实验是学习、掌握和运用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与讲课、习题课、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化工原理实验与一般化学实验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工程特点,其面对的是复杂的实际问题和工程问题。
◆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基础课程实验也不同,所涉及到的变量多,物料多,设备大小悬殊,工作量大,采用的多是工程方法。
1.1
化工原理实验的目的
1、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化工过程的基本理论,并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的过程中,可使在化工原理课程中讲授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2.
掌握化学工程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实验装置的流程,
操作条件的确定、测试议表的选择、过程控制和准确数据的获得,以及实验操作分析、故障处理等可为将来的实际工作和科研与开发打下较好的基础。3.
增强工程观点,培养科学实验能力
化工原理实验属于工程实验的范畴,试验过程中涉及到的变量多,物流复杂,为了通过较为简便的实验研究就得到描述过程的经验方程。
最常使用的就是因次分析法和数学模型的方法,化工原理实验可通过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组织实验、并从中获得可靠的结论,提供基础数据,从而直接服务与化学工程设计来掌握这些处理工程问题的实验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
化工原理实验是针对化工生产中所遇到的常见的单元操作进行的。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应具备在真实设备中来预测某些参数的变化,对过程的影响,并做出合理的调节。5.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实验研究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学生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到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都不能丝毫马虎。
如果粗心大意、敷衍了事,轻则实验数据不好,得不到什么结论,重则会造成事故。
1.2
化工原理实验要求
1.实验前准备
实验前,应按以下步骤进行预习:
1)认真阅读实验讲义和教材中有关的理论部分,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2)进行实验现场预习。了解实验装置、主要设备的结构,摸清实验流程、测试点、操作控制点,还须了解所使用的检测仪器、仪表;
3)预先组织好3-4人的实验小组,实验小组讨论并拟定实验方案,预先做好分工,写出实验的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实验目的和内容;
●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案;
●实验装置及流程;
●实验操作要求及实验数据的布点;
●设计原始数据的记录表格。
2.
实验中的操作
实验过程中,应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如实地按照仪表显示的数据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又要细心的观察,注意发现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加以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要考虑它们是否合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数据重复性差,甚至反常现象,规律性差的现象,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必要的返工是需要的。3.实验后的总结
编写报告是整个实验的最后环节,也是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一环。实验报告中,学生应将测得的数据,观察到的现象,计算结果和分析结论等用科学和工程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实验报告必须书写工整,图表美观清晰,结论明确,分析中肯。
实验报告可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完成,报告应包括以下各项记载(1)报告题目;
(2)试验时间;报告人;同组人;
(3)实验目的及任务;
(4)所依据的基本理论;
(5)实验装置示意流程图及主要测试仪表;(6)实验操作要点;(7)实验数据的整理、计算示例;(8)实验结果及结论用图示法、列表法或关联为公式均可,但均需标明实验条件;(9)
分析结论;(10)参考文献。第二章工程实验及处理工程问题的实验方法论
2.1流动阻力问题的研究方法
圆管内的流动阻力是管路设计时必须掌握的问题,因此流动阻力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段以此为例,先简单归纳一下处理工程问题的各种研究方法。
从化工原理理论课学习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解决阻力问题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解决层流流动阻力时,根据牛顿粘性定律,采用了数学分析法,导出了著名的泊稷叶方程,解决了流体在直管中呈层流时的摩擦阻力的关系式。数学分析法
半经验半理论的数学模型法
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法
对于湍流,情况就复杂得多,尽管力的平衡方程并不因流型的变化而改变,但在湍流时其剪应力不能用简单的牛顿粘性定律表示,解决湍流流动阻力问题可以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数学模型法。
普兰德提出的混合长理论就属于对湍流流动描述的一种数学模型,根据对湍流过程的理解,可作出某种假设,认为湍流的起源是流体团的脉动运动,其机理与分子的热运动相仿,存在有一个平均的自由径,由此设想可以导出湍流粘度
有了此式,用湍流粘度代替牛顿粘性定律中的粘度,过程的数学模型也就完成。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上述机理的设想,显然不可能是湍流的逼真描述,而是对过程的一种简化和概括。
因此它只能算是一种简化的模型,其所作出的数学描述,也只能称为数学模型。
有了数学模型方程就可以求解了,但问题至此仍未完全得到解决,过程机理假设的真实性尚待检验,自由径仍为未知值,这时就要借助于实验。
从实验测得的速度分布对比中,检验假设模型的真实性并求出的值,故称这种方法是半理论半经验的。
这种方法是纯经验的,实验工作所遇到的困难,首先在于实验的工作量,如影响过程的变量数为m,每一变量改变的水平数为n,则按网格法计划实验,所需实验次数为,由于变量数出现在幂上,涉及的变量数愈多,所需的实验次数将会剧增。
解决湍流流动阻力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实验研究方法,依靠实验以测定流动阻力,从而归纳成经验方程式。
从湍流过程的分析可知,影响流体阻力的主要因素有6个,即,假如则需做10
次实验,这种称为天文级的实验工作量是人们无法忍受的。
实验工作碰到的另一个困难是实验难度大。众所周知,化工生产中涉及的物料千变万化,涉及的设备尺寸大小悬殊,为改变和实验中必须用多种流体;为改变d,必须改变实验装置。
因此,依靠实验以测定流动阻力必须有正确的实验方法作指导。实验方法论必须具有两个功能方有成效,其一是应能由此及彼,其二是可由小见大。因次论恰恰可以非常成功地使实验研究方法具有这两个功能,故赋予“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方法”。在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不需对过程深入的理解,不需用真实流体或实际设备尺寸,只需借助模拟物体(如空气、水)在实验室规模小的设备中,由一些预备性的实验或理性的推断得出过程的影响因素,从而加以归纳和概括成经验方程。这种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是解决难于作出数学描述的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2.2
因次分析方法
2.2.1因次、基本因次、导出因次及无因次数
因次(称量纲)就是物理量单位的种类。例如长度可以用米、厘米、尺等不同单位测量,但这些单位均属同一类,即长度类。所以测量长度的单位具有同一因次,以[L]表示之。其它物理量,如时间、速度、加速度、密度、力、温度等也各属一种因次。
在力学中常取长度、时间及质量(或力)这三种量为基本量。它们的因次相应地以[L]、[T]、[M](或[F])表示,称为基本因次。其它力学量可由这三个量,通过某种公式导出,称为导出量,它们的因次称为导出因次。导出量的因次既然是由基本因次经公式推导而出,它就必然由基本因次组成,一般地可以把它写为各基本因次的幂指数乘积的形式。
例如:某导出量Q的因次为=
,这里指数a、b、c为常数。几种常见量的因次导出如下:
面积A:面积是两个长度的乘积,所以它的因次就是两个长度因次相乘,即长度因次的平方,如果写为一般形式:,其中。同理可得体积V的因次为;
速度u:定义为距离对时间的导数,即,它是当时的极限。长度增量的因次仍为,而时间增量的因次为。所以速度的因次为;
加速度a:定义为,具有的因次,==
力F:由方程F=定义。所以F的因次为质量和加速度因次的乘积,即;
应力σ:定义为。所以应力的因次为力F的因次除以面积A的因次,即:
速度梯度的因次:按定义应为速度u的因次除以长度L的因次,即;
粘度的因次:按牛顿粘性定律,的因次应为切应力因次除以速度梯度的因次,即
以上讨论中是、、为基本因次的。但是也可以取力作为基本因次。这样,以上各量的因次就不同了。例如粘度。而质量的因次将为导出因次,即根据同样的方法可以导出常见力学量的因次。
导出因次和基本因次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四个因次之中,仅能选择三个作为独立的基本因次,另一个因次则由导出。
某些物理量的因次可以为零,成为无因次数。
由上述可见,一个量的因次没有“绝对”的表示法,因为它取决与基本因次如何选择。
一个无因次数可以通过几个有因次数乘除组合而成,只要组合的结果是各个基本因次的指数为零,例如反映流体流动状况的准数—雷诺数,其中各物理量的因次为速度——因次为长度——因次为密度——因次为粘度——因次为上述各量的因次带入Re数的表达式中,得
注意,因次和单位是不同的。因次指物理量的种类,单位则是比较同一物理量大小所采用的标准。
同一因次可以有数种单位,例如力可以用牛顿、公斤、吨、磅等单位。同一物理量采用不用的单位,其数值不同。
如一长度为3m,可以说是300cm或0.003km,但其因次不变,仍为。因次不涉及到量的方面,不论这一长度是3,还是300,或是0.003,也不论其单位是什么,它只表示量的物理性质。2.2.2物理量的组合,物理方程的因次一致性
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物理量不可相加减,不能列等式,也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例如速度可以和速度相加,但绝不可加上粘性或压力,5米加上4牛顿决不等于9米牛顿,而2牛顿既不能大于也不能小于1.5米,这些运算和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不同单位的同类量是可以相加减的,例如3寸加上5厘米,仍为某一长度,只要把其中一个单位稍加换算即可。
既然不同种类的物理量(因次)不能相加减,也不可相等,那么反之,能够相加减和列入同一等式中的各项物理量,必然有相同的因次,也就是说一个物理方程,只要它是根据基本原理进行数学推演而得到的,它的各项在因次上必然是一致的。
这叫作物理方程的因次一致性(或均匀性)。这种方程有时称为“完全方程”。例如在物理学中质点运动学有自由落体公式:
检验它的各项因次是否一致。等号左边S代表距离,因次,右边第一项为质点在时间t内由于速度所经过的距离,因次为。
右边第二项为时间t内由于加速度g所经过的附加距离,因次为,因此因次是一致的。
关于“由理论推导而得的物理方程必然是因次一致的方程”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正是因次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我们只要回忆一下,化工原理各章节推导基本公式的过程,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例如推导连续方程时,取一块体积,分析在微小时段内流进这一体积的质量及从这一体积流出质量,求出二者之差(仍是质量),然后分析该体积内的质量变化(仍是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它应与进出该体积质量的差相等。可见,整个推导过程中,始终是质量之差,“质量”变化及“质量”相等。这就是说,推导过程中已经保证了它的因次一致性。
又欧拉方程,它是分析微分体积上的受力一压力、质量力、惯性力,然后列成等式。实际上就是使用所有外力之和等于惯性力。
这里是“力”和“力”相加减和相等的关系。对于能量方程,则是“功”和“能”的相加减和相等的关系。其它方程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所谓一个物理方程的推导过程,无非是找出一些同类量的不同形式,根据某种原理把它们列成等式。
当然,也有一些方程是因次不一致的,这就是没有理论原则指导,纯粹根据观察所得的公式,即所谓经验公式。这种公式中各个变量采用的单位是有一定限制的,并有所说明。如果用的不是所说明的那个单位,那末方程中出现的常数必须作相应的改变。不过应当指出,任何经验公式,只要引入一个有因次的常数,也可以使它成为因次一致的。2.2.3
定理及因次分析
或
定理指出,由于方程中各项因次是一致的,函数f与其作为n个独立变量x间的关系
如果在某一物理现象中有几个独立自变量,,因变量y可以用因次一致的关系来表示,即
不如改为个独立无因次参数(可以看作是一组新的变量)间的关系,因为后者所包含的变量数目较前减少了m个,而且是无因次的。应用步骤如下(1)确定对研究的物理现象有影响的独立变量,
定理可以从数学上得到证明,此处略。首先阐明应用定理进行因次分析的步骤。
设共有n个:。写出一般函数表达式:做到这一点,要对该物理过程有足够的认识。
(2)选择n个变量所涉及的基本因次。对于力学问题,可能是[MLT](或[FLT])的全部或者其中任意选择两个。
(3)用基本因次表示所有各变量的因次。
(4)在n个变量中选择m个作为基本变量(一般等于这n个变量所涉及的基本因次的数目,对于力学问题,一般m不大于3)。
条件是它们的因次应能包括n个变量中所有的基本因次,并且它们是互相独立的,即一个不能从另外几个导出。通常选一个代表某一尺寸的量、一个表征运动的量、另一个则是与力和质量有关的量。(5)列出无因次参数。根据定理,可以构成(n-m)个无因次数。它的一般形式为:
把的因次代人上式,由为无因次参数的要求,利用因次分析法可求得指数a、b及c,从而得到的具体形式。
为除去已选的m个基本变量以后所余下的(n-m)个变量中之任何一个。a、b、c为待定指数。
(6)最后,该物理现象可用(n-m)个参数的函数F来表达。
(7)根据函数F
中的无因次数,进行实验,以求得函数F的具体关系式。
现举一例说明以上步骤:根据无因次变量进行模拟实验。
注意,无因次参数可以取倒数或取任次方或互相乘除,以尽可能使各项成为一般熟悉的无因次数,如Re、Fr等的形式。
有一空气管路直径为300mm,管路内安装一孔径为150mm的孔板,管内空气的温度为200℃,压强为常压,最大气速10m/s,试估计孔板的阻力损失为多少?
为测孔板在最大气速下的阻力损失,可在设备直径为30mm的水管上进行模拟实验。为此需确定实验用孔板的孔径应多大?如若水温为20℃,则水的流速应为若干?
如测得模拟孔板的阻力损失读数为20mmHg,那末实际孔板的阻力损失为多少?
已知,经孔板的阻力损失与管径、孔径、流体密度、流体粘度和流体速度有关,
现要求把这个关系式改写为无因次形式,依上述步骤进行。②选基本因次,计m=3。
③用基本因次表示各交量的因次。
④选择m=3个基本变量,它们的因次应包括基本因次。若选、、为三个基本变量。①独立变量计共6个,n=6。⑤列出参数。
共可列出个参数。因已选定为基本变量,剩下仅有三个变量,所以可列出三个参数:把各变量的因次代人:
列的指数方程,并求解如下:
M:
T:
L:
将、、代入得:
同样的方法可得:
M:
T:
L:
M:
T:L:(6)原来的函数关系可简化为:最后,待定函数的无因次表达式为:
(7)按此式进行模拟实验。
可知,不论水管还是气管,只要和相等,等式左边的必相等。因此,模拟实验所用孔板开孔直径应保证几何相似,即:水的流速应保证Re相等,即:空气的物性:
20℃水的物性:
代入,水的流速应为模拟孔板的阻力损失应为.
因数群相等,故实际孔板的阻力损失为:
从上述程序可见,第一步是选定与该现象有关的变量。即不能把重要的变量丢掉从而使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也不要把关系不大的变量考虑进来,使分析复杂化,而所得结论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一般说来,宁可考虑得多些,而不要遗漏掉重要因素,因为前者虽然可能给分析过程带来麻烦,但所产生的次要参数最终将由试验结果加以摒弃。
要做到这一点,经验是很重要的。此外,有时出现有因次常数,而在分析因次时,这些常数可能被疏忽掉,导致不正确的结果.
因次分析不能区别因次相同但在方程中有着不同物理意义的量。最后,在第四步中,对于如何构成无因次参数并未加以明确的限制,而且基本变量的选择,也有一定的任意性。08一月2024
所得实验结果在几何尺寸上可以“由小见大”,在流体种类上可以“由此及彼”。
正如前所述,无因次变量关系式可以帮助我们指导安排试验,并简化实验工作。
从这个例子看出,原来与5个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因次分析的方法,被简化为只有两个无因次变量的函数关系,且只要保持和相等。
应该指出,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虽然可以起到由此及彼,由小见大的作用,但是如影响因素太多,实验工作量会非常之大。对于复杂的多变量问题仍然困难重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过程的分解,即将所待解决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弱交联的子过程,使每个子过程变量数大大减少。2.3数学模型法
数学模型法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另一种实验规划方法,数学模型法和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并不要求研究者对过程的内在规律有任何认识。因此,对于十分复杂的问题,它都是有效的方法。08一月2024
而前者则要求研究者对过程有深刻的认识,能作出高度的概括,即能得出足够简化而又不过于失真的模型,然后获得描述过程的数学方程,做不到这一点,数学模型法也就不能奏效。数学模型法处理工程问题,同样离不开实验。因为这种简化模型的来源在于对过程有深刻的评价,其合理性需要经实验的检验,其中引入的参数需由实验测定。08一月2024
因此,数学模型法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1)通过预实验认识过程,设想简化模型;(2)通过实验检验简化模型的等效性;(3)通过实验确定模型参数。08一月2024
在流动阻力问题的研究方法这一节,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这种半经验半理论的数学模型方法,这里我们将结合化工原理的第四章即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较详细地说明这一方法的应用。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就其流动过程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性,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流体通道所呈现的不规则的几何形状08一月2024
一般说来,构成颗粒层的各个颗粒,不但几何形状是不规则的,而且颗粒大小不均匀,表面粗糙。由这样的颗粒组成的颗粒层通道必然是不均匀的纵横交错的网状通道,倘若仍像流体通过平直空管那样沿用严格的流体力学的方法予以处理,就必须列出流体通过颗粒层的边界条件,这是很难做到的。为此,处理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问题,必须寻求简化的工程处理方法。08一月2024
寻求简化途径的基本思路是研究过程的特殊性,并充分利用特殊性作出有效的简化。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呢?不难想象,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可以有两个极限,一是极慢流动,另一是高速流动。在极慢流动的情况下,流动阻力主要来自表面摩擦,而在高速流动时,流动阻力主要是形体阻力。08一月2024《化工原理》中的这一章的工程背景是过滤操作,对于难以过滤而需要认真对待的工程问题,其滤饼都是由细小的不规则的颗粒组成,流体在其中的流动是极其缓慢的。因此,可以抓住极慢流动的这一特殊性,对流动过程作出大幅度的简化。极慢流动又称爬流。此时,可以设想流动边界所造成的流动阻力主要来自表面摩擦,因而,其流动阻力与颗粒总表面积成正比,而与退道的形状关系甚小。08一月2024
这样,就把通道的几何形状的复杂性问题一举而消除了。具体步骤如下: (1)颗粒床层的简化模型根据以上的分析,对于图2-1所示的复杂的不均匀网状通道可简化为有许多平行排列均匀细管组成的管束(见图2-2)并假定:
1)细管的内表面积等于床层颗粒的全部表面;08一月20242)细管的全部流动空间等于颗粒床层的空隙容积;08一月2024
根据上述假定,可求得这些虚拟细管的当量直径08一月2024分子,分母同乘则有以1床层体积为基准,则床层的流动空间为,1床层的颗粒表面即为床层的比表面,因此,08一月2024
(2—1)
(2)数学模型
按此简化模型,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相当于流体通过一组当量直径为
,长度为的细管的降。压
上述简化的物理模型,已将流体通过复杂几何边界的床层的压降简化为通过均匀圆管的压降。对此不难应用现有的理论作出数学描述。按总目由空间相等和总面积相等的原则,确定通道的当量直径和当量长度。08一月2024
采用这样的处理后,流体通过固定床压降中床层的空隙率和床层的比表面积即可确定。08一月2024(2—2)式中的为流体在细管内的流速,取与实际填充的关系为床中颗粒空隙间的流速相等,它与空床流速(表观流速)或(2—3)08一月2024将式2-1、2-3代人式2-2得细管长度
与实际床展高度
不等.但可认为与实际床层高度成正比,即并将其并入阻力系数,于是08一月2024
(2—4)
式2-4即为流体通过固定床压降的教学模型,其中包括一个未知的待定系数08一月2024
称为模型参数,就其物理含义而言,也可称为固定床的流动摩擦系数。
留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描述颗粒的总表面积,处理的方法是:1)根据几何面积相等的原则,确定非球形颗粒的当量直径。2)约根据总面积相等的原则确定非均匀颗粒的平均直径。3)实验检验与修正以上的理论分析是建筑在流体力学的一般知识和实际过程——爬流这一特点相结合的基础上的,也即是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正是多数工程中复杂问题处理方法的共同基点。忽视流动的基本原理,不懂得爬流的基本特征就会走向纯经验化的处理上去;抓不住对象的特殊性,就找不到简化的途径,就会走向教条式的处理上去。08一月2024
如果以上的理论分析和随后作出的理论推导是严格准确的,按理就可用伯努利方程作出定量的描述而无需实验或者只需由实验证实。但是事实上,由理论分析与推导中已经清醒地估计到所作出的简化难免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08一月2024因此,留上一个待定的参数——摩擦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有待通过实验予以确定。08一月2024与雷诺数这时,实验的检验,包含在摩擦系数与雷诺数关系的测定中。如果所有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统一的摩擦系数的关系,就可以认为所作的理论分析与构思得到了实验的检验。否则,必须进行若干修正。康采尼(Kozeny)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08一月2024在流速较低,床层雷诺数下,实验数据能较好地符的情况合下式:式中称为康采尼常数,其值为5.0;
为床层雷诺数;08一月2024对于各种不同的床层,康采尼常数的可能误差不超过10%,这表明上述的简化模型,是实际过程的合理简化。且在实验确定参数的同时,也是对简
化模型的实际检验。2.4直接的实验方法
直接的实验方法是数学分析方法和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工程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被研究的对象进行直接的观察、实验。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但却有很大的局限性。08一月2024
这些实验结果只能用到特定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上,或者只能推广到实验条件完全相同的现象上。并且这种实验研究法,往往只能得出个别量之间的规律性关系,难以抓住现带的全部本质,因此有较大的局限性,同时也是耗时费力的方法。08一月2024第三章化工实验数据处理3.1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08一月20243.1.1误差分析在化工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测量所得大批数据是实验的主要成果,
但在实验中,由于测量仪表和人的观察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数据总存在一些误差,所以在整理这些数据时,首先应对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客观的评定。误差分析的目的就是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通过误差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并设法排除数据中所包含的无效成分,还可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中注意哪些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细心操作,从而提高实验的精确性。08一月20243.1.2误差的基本概念3.1.2.1实验数据的误差来源及分类误差是实验测量值(包括间接测量值)与真值(客观存在的准确值)之差别,基于下列原因,误差可分为三类:1.系统误差08一月2024
由于测量仪器不良,如刻度不准,零点未校准;或测量环境不标准,如温度、压力、风速等偏离校准值;实验人员的习惯和偏向等因素所引起的系统误差。这类误差在一系列测量中,大小和符号不变或有固定的规律,经过精确的校正可以消除。
2.随机误差(偶然误差)08一月2024
是由一些不易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如测量值的波动,肉眼观察欠准确等。这类误差在一系列测量中的数值和符号是不确定的,而且是无法消除的,但它服从统计规律,也是可以认识的。
3.过失误差它主要是由实验人员粗心大意,如读数错误、记录错误或操作失误所致。这类误差往往与正常值相差很大,应在整理数据时加以剔除。08一月20243.1.2.2实验数据的精准度精难度与误差的概念是相反相成的,精确度高,误差就小;误差大,精确度就低。要区别以下概念:测量中所得到的数据重复性的大小,称精密度。它反应随机误差的大小,以打靶为例,图3-l(a)表示弹着点的密集而离靶心(真值)甚远,说明精密度高,随机误差小,但系统误差大08一月2024
图3-l(b)的随机误差大,但系统误差较小,即精密度低而正确度较高;图3-1(c)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均小。精确度高。精确度(或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其值接近程度,精确度高则精密度与正确度均高。图3-1精密度和精确度示意图08一月20243.1.3实验数据的真值与平均值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由于测量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但是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经过无数次测定,根据随机误差中正负误差出现几率相等的规律,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可以无限接近真值。08一月2024
但是实际上测量次数总是有限的,由此得出的平均值只能近似于真值,称此平均值为最佳值。计算中可将此最佳值当作真值,或用“标准仪表”(即精确度较高的仪表)所测之值当作真值。化工中常用的平均值有:08一月2024(1)算术平均值08一月2024
设为各次测量值,n为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3-1)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用的一种平均值,因为测定值的误差分布一般服从正态分布,可以证明算术平均值即为一组等精度测量的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08一月2024(2)均方根平均值(3-2)(3)几何平均值(3-3)08一月2024(4)对数平均值(3-4)
对数平均值多用于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当时,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对数平均值,引起的误差不超过4.4%。3.1.4误差的表示法
1.绝对误差d
某物理量在一系列测量中,某测量值与其真值之差称绝对误差。实际工作中常以最佳值代替真值,测量值与最佳值之差称残余误差,习惯上也称为绝对误差:08一月202408一月2024式中:——绝对误差;——i
次测量值;——真值;——平均值。
如在实验中对物理量的测量只进行一次,可根据测量仪器出厂鉴定书注明的误差,或可取仪器最小刻度值的一半作为测量的误差。
例如某压力表注明精(确)度为1.5级,即表明该仪表最大误差为相当档次最大量程之1.5%,若最大量程为0.4MPa,该压力表最大误差为:08一月2024
又如某天平的感量或名义分度值为0.1mg,则表明该天平的最小刻度或有把握正确的最小单位为0.1mg,即最大误差为0.1mg。
化工原理实验中最常用的U形管压差计、转子流量计、秒表、量筒、电压表等仪表原则上均取其最小刻度值为最大误差,而取其最小刻度值的一半作为绝对误差计算值。
2相对误差e%
为了比较不同测量值的精确度,以绝对误差与真值(或近似地与平均值)之比作为相对误差:08一月202408一月2024在单次测量中式中:
d
——绝对误差;
——真值的平均值;——平均值。
例3—1今欲测量大约8kPa(表压)的空气压力,实验仪表用(1)1.5级,量程0.2MPa的弹簧管式压力表;(2)标尺分度为1mm的U形管水银柱压差计;(3)标尺分度为1mm的U形管水柱压差计。求相对误差。08一月2024(1)、压力表绝对误差08一月2024相对误差(2)、水银压差计绝对误差其中,(即水银密度重力加速度)。08一月2024相对误差
可见用量程较大的仪表,测量数值较小的物理量时,相对误差较大。3.算术平均误差
它是一系列测量值的误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是表示一系列测定值误差的较好方法之一08一月2024(3—7)式中:——平均值。——绝对误差;—测量值,i=1,2,3...,n;08一月20244.标准误差(均方误差)在有限次测量中,标准误差可用下式表示:(3—8)标准误差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表示精确度的方法,它不但与一系列测量值中的每个数据有关。
而且对其中较大的误差或较小的误差敏感性很强,能较好地反映实验数据的精确度,实验越精确,其标准误差越小3.1.5实验数据的有效数与记数法
3.1.5.1有效数字实验数据或根据直接测量值的计算结果,总是以一定位数的数字来表示。究竟取几位数才是有效的呢?这要根据测量仪表的精确度来表示,一般应记录到仪表最小刻度的十分之一位。08一月2024
例如,某液面计标尺的最小分度为1mm,则读数可以到0.1mm。如在测定时液位高在刻度524mm与525mm的中间,则应记液面高为524.5mm,其中前三位是直接读出的,是准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的,是欠准的或可疑的,称该数据为4位有效数。如液位恰在524mm刻度上,则数据应记作524.0mm,若记作524mm,则失去了一位精确度。08一月202408一月2024
总之,有效数中应有而且只能有一位(末位)欠准数字。
有效数与误差的关系:由上可见,液位高度524.5mm中,最大误差为,也就是说误差为末位的一半。0.5mm3.1.5.2科学记数法08一月2024
例如:0.0088应记为,88000(有效数3位)记为应注意,科学记数法中,在10的整数幂之前的数字应全部为有效数。
在科学与工程中,为了清楚地表示有效数或数据的精度,通常将有效数写出并在第1位数后加小数点,而数值的数量级由10的整数幂来确定,这种以10的整数幂来记数的方法称科学记数法。3.1.5.3有效数的计算加法运算。各不同位数有效数相加减,其和或差的有效数等于其中位数最少的一个,例如测得设备进口的温度分别为65.58C与30.4C则温度和:65.58(?)℃+30.4(?)℃=95.9(?)8(?)℃,温度差:65.58(?)℃-30.4(?)℃=35.1(?)8(?)℃。08一月2024
结果中有两位欠准值,这与有效值规则不符,故第二位欠准数应舍去,按四舍五入法,其结果应为96.0℃与35.2℃。2、乘法计算。乘积或商的有效数,其位数与各乘、除数中有效数位数最少的相同,如测得管径D=50.88mm,其面积A为08一月202408一月2024注意,
等常数有效位数可多可少,根据需要选取。3.乘方与开方计算。乘方、开方后的有效数与其底数相同。4.对数计算。对数的有效数位数与其真数相同。例如5.在四个数以上的平均值计算中,平均值的有效数字可较各数据中最小有效位数多一位。
6.所有取自手册上的数据,其有效数按计算需要选取,但原始数据如有限制,则应服从原始数据。
7.一般在工程计算中取三位有效数已足够准确,在科学研究中根据需要和仪器的可能,可以取到四位有效数字。08一月2024
从有效数的运算规则可以看到,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同时受几个仪表的影响时,则测试中要使几个仪表的精确度一致,采用一两个精度特别高的仪表无助于整个实验结果精度的提高。如过滤实验中,计量滤液体积的量具分度为0.1L,而用分度为千分之一秒的电子秒表时,测得27.5635s中流过滤液1.35L,计算每升滤液通过所需要的时间为:08一月202408一月2024可见用一个0.1秒分度的机械秒表精度就足够了。化工原理实验3.2实验数据的整理
实验数据的整理,就是把所测得的一系列实验数据用最适宜的方式表示出来,在化学工程实验中,有如下三种表达方式:列表法将实验数据列成表格以表示各变量间的关系。这通常是数据整理的第一步,为标绘曲线图或整理成方程式打下基础。.08一月20242、图示法将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绘成曲线,直观而清晰地表达出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极值点、转折点、变化率及其他特性,便于比较,还可以根据曲线的出相应的方程式;某些精确的图形还可以用于不知数学表达式的情况下进行图解积分和微分。
3、回归分析法08一月2024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最大限度符合实验数据的拟合方程式,并判定拟合方程式的有效性,这种拟合方程式有利于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3.2.1实验数据的列表法将实验直接测定的一组数据,或根据测量值计算得到的一组数据,按照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以一定的顺序列出数据表,即为列表法。在拟定记录表格时应注意的下列问题:08一月20241.测量单位应在名称栏中标明,不要和数据写在一起。
2.同一直列的数字,数据必须真实地反映仪表的精确度。即数字写法应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每行之间的小数点对齐。
3.对于数量级很大或很小的数,在名称栏中乘以适当的倍数。例如Re=25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8一月2024
Re=2.5×104。列表时,项目名称写为:Re×104,数据表中数字则写为2.5。这种情况在化工数据表中经常遇到。
4、整理数据时,应尽可能将一些计算中始终不变的物理量归纳为常数,避免重复计算。
5、在记录表格下边,要求附以计算示例,表明各项之间的关系,以便于阅读或进行校核。08一月20243.2.2实验数据的图示法上述列表法,一般难见到数据的规律性。故常常需要将实验结果用图形表示出来。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否则得不到预期结果,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下面是关于化学实验中正确作图的一些基本原则:08一月20241、纸的选择:图纸有直角坐标纸,半对数坐标纸和双对数坐标纸等。要根据变量间的函数关系,选定一种坐标纸。对于符合方程式y=kx+b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纸上可画出一条直线。对于符合方程式y=kax
的数据,经两边取对数,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可画出一条直线。对于符合方程式y=axm的数据,经两边取对数,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可画出一条直线。08一月2024
当变量多于两个时,如y=f(x,z),在作图时,先固定一个变量,例如使z固定,求出y—x关系,这样可得每个z值下的一组图线。例如在作填料吸收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测定时,就是采用此标绘方法,即相应于各喷淋量L,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出空塔流速u和填料层压降Δp的关系图线。08一月20242.坐标分度习惯上,一般取独立变量为x轴,因变量为y轴,在两轴侧要标明变量名称,符号和单位。坐标分度的选择,要反映出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即与被标的数值精度一致,分度的选择还应使数据容易读取。而且分度值不一定从零开始,以使所得图形能占满全副坐标纸,匀称居中,避免图形于一侧。08一月20243.在一张坐标纸上,同时标绘几组测量值或计算数据,可用不同符号(如.X,Δ,0等)加以区别。
4.对数标绘
1)对数坐标轴上的值是真数。
2)对在坐标原点为x=,,y=1,而不是零。
3)由于0.01,0.1,1,10,100等数的对数,分别为-2,-1,0,1,2等,所以在对数坐标纸上,每一数量级的距离是相等的。08一月20244)对数坐标上求取斜率的方法,与直角坐标上的求法不同。因为在对数坐标上标度的数值是真数而不是对数。因此,双对数坐标纸上直线的斜率,需要用对数值来求计算,或者直接用尺子在坐标纸上量取线段长度求取,如图(3-2)中所示AB线的斜率08一月2024
式中:Δy与Δx的数值,即为用尺子测量而得线段长度。
5)在双对数坐标上,直线与处的纵轴相交处的y值,即为方程y=axm中的a值。若所绘的直线在图面上不能与处纵轴相交,则可在直线上任取一组数据x和y,代入原方程y=axm中,通过计算求的a值。08一月20243.2.3实验数据的方程表示法为工程计算的方便,通常需将实验数据或计算结果用数学方程或经验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在化学工程中,经验公式通常都表示成无因次的数群或准数关系。通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公式中的常数和系数。08一月2024
经验公式或准数关系数中的常数和系数的求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1、图解法凡属于直角坐标系上可直接标绘出一条直线的,很容易求得直线方程的常数和系数。凡能经过适当变换后能绘成直线时,也可用图解法求已知方程的常数和系数。08一月20242、最小二乘法在图解时,坐标纸上标点会有误差,而根据点的分布确定直线位置时,具有人为性,因此用图解法确定直线斜率及截距常常不够准确。准确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它的原理是:最佳的直线就是能使各数据点同回归线方程求出值的偏差的平方和为最小。也就是落在该直线一定范围的数据点其概率为最大。下面具体推导其数学表达08一月202408一月20241)一元线性回归已知N个实验数据点,…
。设最佳线形函数关系式为,则根据此式N组x值可计算出各对应的值08一月2024…而实测时,每个x值所对应的值为所以每组实验值与对应计算值的偏差应为08一月2024………………….
按照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偏差平方和为最小,最小的必要条件为:08一月2024展开可得08一月2024写成和式联立解得:08一月2024由此求得的截距为,斜率为的直线方程,就是关联各实验点最佳的直线。以下是化工基础实验第四章化工基础实验实验一流体阻力实验实验二离心泵性能实验实验三板框过滤实验实验四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测定08一月2024实验五总传热系数与热损失实验实验六精馏实验实验七吸收实验实验八干燥实验08一月2024
CO2超临界萃取提取植物中有效成分及测定
一.实验目的
1.让学生了解该装置的结构,掌握超临界萃取操作方法,熟悉基本工作原理;2.通过与传统提取方法所得产物在质量上的比较,近一步掌握超临界萃取的优点,从而加深科技进步对化工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1.掌握超临界萃取操作方法,熟悉基本工作原理.2.了解超临界萃取实验装置的内部结构及操作方法.
所需学时:4个
三.基本原理
超临界萃取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它是以处于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的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提取分离与纯化液体或固体中的有效成分的一种单元操作。它与一般萃取和浸取操作相比,由于它用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作萃取剂,具有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性质,它的密度接近于液体,比气体的密度大数百倍,其粘度仍接近于气体,比液体的粘度要小两个数量级,扩散系数介于气体与液体之间(大约是气体的1/100,比液体的扩散系数要大数百倍)。所以超临界流体对许多组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融解能力,又具有气体易扩散的特性,使传质速率大大高于溶剂萃取,可以实现物质的高效率分离提纯。
下表为气体、液体和超临界流体的性质比较。从表中数据清楚的看到,超临界流体兼有气体和液体的某些特征。另外,更重要是在临界点附近,压力和温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流体的密度有很大的变化,溶解度也相应的变化。所以可以利用压力、温度的变化来实现萃取和分离的过程。
性质气体超临界流体液体101.3kPa,15~30ºCtc,pctc,4pc15~30ºC密度/kg.m-3粘度/Pa.s/m.2.s-1/W.m-1.K-12~6(1~3)×10-5(1~4)×10-5(5~30)×10-3200~300(1~3)×10-57×10-8400~900(3~9)×10-52×10-8600~1600(2~30)×10-5(0.2~3)×10-9(70~250)×10-3(30~70)×10-3
四.操作步骤每次开机检查冷箱水位,少则补之(低于贮平面)。检查水浴水位,一般离箱盖2—3cm,检查面板上阀门(关闭)开机
1.接通电源,启动总电源(绿色按钮)检查三相电源(看三相电源指示灯)。
2.打开制冷、冷循环开关、加热开关、设定温度、完全打开2#。
3.装料,密封,先放下料筒,放上一个细密封圈,再通气环,再压上堵头(堵头口装上粗一点的密封圈)拧到堵头螺纹与罐相齐(平)。
4.待冷机停在工作,温度达到所需,关闭3#(11#)稍稍打开4#(6#)利用钢瓶自身的动力将CO2压进萃取内空气(压力表下降半格即可)。
5.接通泵工电源(绿色按钮)设定频率,启动泵工(RUN),调节电接点压力表上限指针(红色指针)使之≥所需压力5MPa。
6.待萃取压力≤所需压力5MPa,完全打开5#(7#)调节8#使压力保持在所需压力,调节时观察分工压力。
7.待分工压力≤2MPa所需压力,完全打开14#(12#)调节12#(14#)使压力保持在所需压力。调节时打开16#,18#,关闭2#打开1#。
8.如分Ⅱ压力>贮压力,且16#,18#,1#已打开,则可能冷箱盘管堵,停机检查:萃取过程中,贮压力低于4.5MPa,打开2#,补充CO2,流量计有流量即可,关闭2#。当钢瓶压力<4.5MPa时,需更换CO2钢瓶。关机
1.关闭泵工电源(红色按钮),加热开关,制冷,冷循环,总电源。
2.稍稍打开2#,12#,8#,使萃取,分工,分Ⅱ,贮压力平衡。
3.待压力平衡,关闭4#(6#),5#(7#),8#,12#,1#,2#。
4.稍稍打开3#(11#)排空残余CO2。
5.取料。
检修盘管
1.关闭22#,23#打开31#,28#,放空。
2.待压力派排空,从28#倒入200ml酒精,关闭28#。
3.静置片刻,稍稍打开23#,再关闭。利用CO2将酒精混合物从23#冲出,反复两次即可。关闭28#,31#,打开22#,23#。携带剂
1.检查30#,打开30#,关闭29#。在罐子倒入所需量的夹带剂。
2.接通泵Ⅱ电源,启动泵Ⅱ(绿色按钮)。
3.打开29#,放空泵头空气,待有平稳的夹带剂流出即可。
4.待夹带剂打空,关闭泵Ⅱ电源。
5.每次做完,请排空净化器残余物,打开净化器下面排料阀直至CO2出即可。
五.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
1.记录原理数据。
2.进行数据处理并在坐纸上绘制液-固及气-固系统的△P~u关系曲线。
板框过滤实验
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熟悉板框压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方法.测定在恒压操作时的过滤常数,并以实验所得结果证过滤方程式,增进对过滤理论的理解.测定洗涤速率的关系.二.基本原理
过滤过程是将悬浮液送至过滤介质(滤布及滤渣)的一侧,在其上维持比另一侧较高的压力,液体则通过介质而成滤液,而固体粒子则被截留逐渐形成滤渣.
过滤速度由过滤介质两端的压力差及过滤介质的阻力决定.
过滤介质阻力由二部分组成,一为滤布,一为滤渣.(先积下来的滤渣成为后来的过滤介质).
因为滤渣厚度(亦即滤渣阻力)随着时间增加,所以恒压过滤速度随着时间而降低.
对于不可压缩性滤渣.
在恒压过滤情况下.滤液量与过滤时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3-1)
式中:━
时间内的滤液量,()━虚拟的滤液液体积,它是形成相当于滤布阻力的一层滤渣时,应得到的滤液量()S━过滤面积,()K━过滤常数,()
━相当于得到滤液V所需的过滤时间,(S)
━相当于得到滤液所需的过滤时间,(S)
上式也可写成:(3-2)式中即单位过滤面积的滤液量(m)将过滤方程式微分后得到(3-3)整理后得:(3-4)以代,则得将对q标绘(q取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值),
在正常情况下,各点均在一直线上,载距由此可求出K和如图形操作3-1所示,直线斜率
图3---1CBA三.装置和流程
整个实验装置由调浆桶,洗水罐,板框过滤机和量筒几部分组成.的悬浮液在调浆桶内配制一定浓度后送入贮罐用压缩空气加以搅拌,使之均匀,并用压缩空气从贮浆罐顶部的排气管排出。水压缩空气回流水排气压缩空气冲洗洗水滤液滤浆配浆槽储浆罐排污洗水罐板框压滤机计量筒压力表空气过滤减压阀搅拌器安全阀液位计水液位计计量筒液位计电动机和减速器水图3—2实验装置流程滤液出口滤液及洗叶液出口洗水入管滤浆入管一板二板框的一角三板170170R4019图3—3板框结构图返回
洗水同样用再压缩空气从洗水罐压送至板框过滤机行洗涤,洗水也入量筒计量。实验完毕,贮浆罐中的滤浆用压缩空气送至调浆桶贮存。滤框厚度为20mm,每个框的过滤面积为过滤面积
板框过滤机的板框结构如图3-3所示四.操作要点
排列好板和框的位置和次序,装好滤布,不用的板和框用胶皮垫隔开,然后压紧板框.1、清水试验.
(1)将滤机上的进出口阀按需要打开或关闭,用清水试验(是否漏,哪些地方漏,漏的地方是否影响实验结果)并以清水练习量及调节压力的操作.
(2)
用清水试验时,因过滤介质的阻力不变,属恒压恒速过程.
(3)用清水试验的数据作图可得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由此可准确地求出过滤方程式微分式的截距,准确地求出
操作注意滤布的洗净程度对截距值影响很大,滤布必须铺平,孔要对正。选用压力与过滤时压力相同。
2、过滤实验(1)
悬浮液的配制:浓度为3-5%(重量)较为适宜,配制好开动压缩机将其送入贮浆罐中,使滤液搅拌均匀。
(2)滤布应先湿透,滤布孔要对准。表面服贴平展无皱纹,否则会漏。
(3)装好滤布,排好板框,然后压紧板框。(4)检查阀门,应注意将悬浮液进过滤机的进口旋塞先关闭。(5)计量筒中液面调整到零点.(6)打开管线最底部的旋塞放出管内的积水.(7)启动后打开悬浮液的进口阀,将压力调至指定的工作压力.(8)待滤渣装满框时即可停止过滤.(可以滤液量显著减少一滴一滴的流出为准).
3、测定洗涤速率
(1)将水放入洗水罐后关闭进水阀.
(2)打开压缩空气进口阀,使压缩空气进入洗水罐,维持洗涤压强与过滤时的压强相等.
(3)关闭过滤机固定头左上方的滤液出口阀,开启左下方的洗水进口阀,洗少穿过滤渣层后流入计量筒,测取有关数据.
洗涤完毕后,旋开压紧螺杆并将板,框拉开,卸出滤渣,清洗滤布,整理板,框重新组装,以进行另一个操作循环.
实验结束后,停止搅拌,立即用压缩空所将贮浆罐内的剩余悬浮液送回配浆槽内贮存,停压缩机.清洗贮浆罐及液位计等,以免剩余悬浮液沉淀,堵塞管道,阀门等.4、操作当中应注意的事项
(1)滤液不出或流出很慢,必定是板框排错了.
(2)滤液不清则是滤布没有铺好,有漏液或短路的缘故.(3)在操作过程中,如有一次末能记下时间,实验仍可继续进行,因为在数据处理时所需要的数据只是当滤量增加时,时间的增量,相互对应即可。
所以中间有一未记下时间,并不影响以后的记录,只不过在的标绘中缺少实验成绩点。五.报告要求
2、得出完整的过滤方程式3、列出过滤与洗涤速率的比值。
1、绘出图,列出的值六.讨论题
1
为什么过滤开始时,滤液常常有一点混浊,过段时间才清?2你的实验数据中第一点有无偏低或偏高现象?怎样解释?如何对待第一点数据?3、取大些好还是取小些好?同一次实验,值不同,所得出值值会不会不同?作直线求及时,直线为什么要通过矩形顶边中点?
4、滤浆浓度和过滤压强对k值有何影响?5、过滤压强增加一倍后,得到同一滤液量所需的时间是否也减少一半?6、影响过滤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干燥实验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⒈了解洞道式循环干燥器的基本流程,设备特点与操作。
⒉
掌握物料于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及其在工业干燥器设计中的意义。
3.测定湿物料的临界水量,计算恒速阶段的传质系数及降速阶段的比例系数。
二、基本原理
1、干燥特性曲线
◆
若将湿物料量于干燥条件下,例如一定的温度、湿度和速度的空气流中,测定被干燥物料的重量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联6页联下页
干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Ⅰ、物料预热阶段
Ⅱ、恒速干燥阶段
Ⅲ、降速干燥阶段Ⅰ、
AB段处于预热阶段,空气中部分热量用来加热物料。故物料含水量随时间变化不大(即较小)。Ⅱ、
BC段表面存有自由水分,表面温度等于空气湿球温度T,传入的热量用来蒸发物料表面水分。物料含水量随时间成比例减少,干燥速率恒定且较大。Ⅲ、第Ⅲ阶段,物料中含水量减少到某一临界含水量时,由于物料内部水分的扩散慢于物料表面的蒸发,不足以维持物料表面保持湿润,则物料表面将形成干区。
干燥速率开始降低,含水量越小,速率越慢,干燥曲线CD足见平坦。最后达平衡含水量而终止。
在降速阶段,随着水分汽化量的减少,传入的显热较汽化带来出的潜热为多。
热空气中部分热量用于加热物料。物料温度开始上升。Ⅱ与Ⅲ焦点处的含水量称为物料的临界含水量X
,在图中物料含水量曲线对时间的斜率就是干燥速率U。
干燥速率U为单位时间在单位干燥面积上汽化的水分量W:(㎏/㎡·S)
若干燥速率U对物料含水量X进行标绘可得如图所示的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只能同过实验测得,因为干燥速率不仅取决于空气的性质和操作条件,而且还受物料性质结构以及所含水分性质的影响。
式中:U—干燥速率(㎏/㎡·S)
A—
干燥表面(㎡)
d—相应的干燥时间(S)
dw—汽化的水分量(㎏)。
◆
图中的横坐标X为响应于某干燥速率下的物料的平均含水量:
X==()-1
式中:—某干燥速率下湿物料的平均含水量(㎏),—分别为时间将内开始和终了时湿物料重量(㎏)
—湿物料中绝对于物料的重量(㎏)2.传质系数的求取⑴恒速阶段:
恒速阶段的干燥速率U仅由外部干燥条件决定。物料表面温度近于空气湿球温度t
。
◆
在恒定的干燥条件下,物料表面与空气之间的传热和速率分别用下面式子表示:
式中:Q—空气传给物料的热量(kJ);—干燥时间(S);
联13页A—干燥面积(㎡)
—空气至物料表面的传热膜系数(kw/㎡)
t—空气温度(K)
t—湿物料表面温度(K)w—由物料汽化至空气中的水分(㎏)K—以湿度差为动力的传质系数(㎏/㎡·SH)H—空气的湿度(㎏水/㎏干空气)
◆在恒定的干燥条件下,空气的湿度、湿度H、流速及与物料接触的方式均保持恒定。随空气条件而定的,值,干燥推动力及均为恒值。
因此,湿物料和空气间的传热速率
及传质速率均可保持不变。即湿物料以恒定的速率向空气中汽化水分。
在恒速干燥阶段中,空气传给物料的显热等于水分汽化所需的潜热即:式中:r—t时水的汽化潜热(kJ/㎏)◆代入以上两式得到
由此可知干燥速率或干燥时间也可由传热膜系数来求取。◆
对流传热膜系数的经验式。对于静止的物料层,若空气平行地流过物料表面时,则为:式中:—湿空气质量流速;
—对流传热膜系数;
◆
公式应用条件=2450~29300(㎏/㎡·h),空气温度为45~150C。。⑵降速阶段:降速干燥阶段中干燥速率曲线的形状随物料内部结构以及所含水分性质不同。因而干燥曲线只能通过实验得到。
降速阶段干燥时间的计算可以根据干燥速率曲线数据图解求得。当降速阶段的干燥速率近似看作与物料的自由水量(x-x)成正比例时干燥速率曲线可简化为直线。
即为:
则式中:
—以含水量差为推动力的比例系数U—物料含水量为x时的干燥速率X—在时的物料含水量(㎏/㎏绝干物料)
—物料的平衡含水量(㎏/㎏绝干物料);
◆
由实验测得的物料临界含水量对于干燥装置的设计十分重要。
三、装置和流程
孔板流量计:管径D=106㎜;孔径=68.46㎜;孔流系数C=0.6655
干燥室尺寸:0.15(m)×0.20(m)
◆电加热器共有三组电热丝,每组功率为1KW。三组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分包合同总公司与分公司协议(3篇)
- 鼓励孩子中考冲刺的话简单
- 25.1 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第1课时)同步练习
- 淋膜机买卖合同(3篇)
- 有关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文档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前抢分专题识图技能专练图像七过程示意图含答案
- 劳动技术课教案范文(6篇)
- 年终获奖感言范文(35篇)
- 24.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同步练习
- 【鲁教54】第三次月考卷
- 汽车事故应急预案
- 经皮椎体成形术护理-查房
-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订单管理信息系统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期末应用题训练(含简单答案)
- 动物园服务方案
- nutric评分方法及意义
- 供水巡查管理制度
- (广州卷)2024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
- 医院培训课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 品牌策划推广部组织架构方案
- 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品管圈鱼骨图柏拉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