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概论
一、环境的概念
二、环境的分类和组成
1.聚落环境
(1)院落环境
(2)村落环境
(3)城市环境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a.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粗糙度,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b.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形成“城市热岛”。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工热能,接近甚至超过它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据统计,德国汉堡来自煤燃烧的热能约为1674.8kJ/m2,而它在冬季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能为1758.5kJ/m2。c.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城市燃煤及汽车尾气释放出大量的烟尘、SO2、CO、NO2、HC、光化学烟雾污染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质量恶化。a.对水量的影响b.对水质的影响③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2.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概念(2)地理环境的特点3.地质环境4.星际环境(宇宙环境)②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1.原生环境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一)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
50年代前)
(三)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
(四)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
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一,影响范围不同。其二,危害后果不同。其三,污染源的复杂程度不同。其四,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三、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
事件时间地点危害原因阿摩柯卡的斯油轮泄油1978.3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藻类、湖间带动物、海鸟灭绝、工农业生产、旅游业损失大油轮触礁,22×104t原油入海三哩岛核电站泄漏1979.3.28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周围80km200万人口极度不安,直接损失10多亿美元核电站反应堆严重失水威尔士饮用水污染1985.1英国威尔士200万居民饮水污染、44%的人中毒化工公司将酚排入迪河墨西哥油库爆炸1984.11.9墨西哥4200人受伤,400人死亡,300栋房屋毁,10万人被疏散石油公司一个油库爆炸博帕尔农药泄漏1984.12.2-3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1408人死亡,2万人严重中毒,15万人接受治疗,20万人逃离45t异氰酸甲脂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1986.4.26前苏联乌克兰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万人疏散,直接损失30亿美元4号反应堆机房爆炸莱茵河污染1986.11.1瑞士巴塞尔市事故段生物绝迹,160km内鱼类死亡,480km内的水不能饮用化学公司仓库起火,30Ts.p.hg剧毒物入河莫农格希拉河污染1988.11.1美国沿岸100万居民生活受严重影响石油公司油罐爆炸,1.3×104t原油入河埃克森.瓦尔迪兹油轮漏油1989.3.24美国阿拉斯加海域严重污染漏油,4.2×104t
表1-1近年来突发性的严重公害事件
四、我国的环境问题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2.资源浪费惊人,生态压力巨大3.环保成绩显著,形式依然严峻第三节环境科学
一、环境科学概述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三、环境科学的特点
1.综合性2.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3.学科形成的独特性四、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二)环境科学的分科环境科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环境学环境数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环境空气动力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行为学
图1-1
环境科学分科体系示意图第四节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一、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1978年)二、改革开放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年)(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历史贡献1.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
2.“三同步”、“三统一”战略方针的提出
3.确定了符合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4.提出了到20世纪末的环保战略目标(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三)我国环保政策、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1.环保政策体系环境保护是一种基本国策“三同步”
“三统一”的环保战略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下一个层次三大环境政策的下一个层次包括:环境经济政策、生态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工业污染控制政策,以及相关的能源政策、技术经济政策等。2.环保法规体系环境保护其他规章环境保护行政法
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环保地方法规及政府规章环境标准图1-3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示意图(四)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历史贡献1.提出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2.总结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八项制度可分为三组。(1)贯彻“三同步”方针,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2)控制污染,以管促治的制度。(3)环境责任制与定量考核制度。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一)世界已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
1.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原则2.工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原则3.经济决策中的环境原则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生物成分1.生产者2.消费者3.分解者(二)非生物成分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形态结构(二)营养结构四、食物链(网)和营养级(一)食物链1.捕食性食物链2.腐食性食物链3.寄生性食物链(二)营养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水循环(二)碳循环(三)氮循环(四)硫循环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一)营养信息(二)化学信息(三)物理信息(四)行为信息第三节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一)结构的多样性(二)功能的完整性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人为因素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3.信息系统的破坏四、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一)结构上的标志(二)功能上的标志第四节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1.物物相关2.能流物复3.负载有额4.协调稳定5.时空有宜二、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一)生物监测及生物评价1.综合性和真实性2.长期性3.灵敏性4.简单易行(二)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1.大气污染物的生物净化2.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三)制定生态规划方案
(四)发展生态农业1.家庭生态农业模式图2-1家庭生态模式示意图
2.农场生态农业模式
沉淀池肉类加工厂沼气池发电厂生产能源生活能源畜牧场氧化塘养鱼塘有机肥料饲料废渣废液废液废渣废水沼气粪便畜产品农田、森林固体废物加工厂
图2-2马雅农场农业生态模式3.区域生态农业模式
第二节《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一、加强国际合作
(一)经济合作(二)技术合作(三)国际法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第三节《中国21世纪议程》
一、《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点
1.结合国情提出新的发展观2.注重处理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3.充分认识我国资源所面临的挑战4.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
1.切实转变指导思想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工业布局(1)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3)要改变控制污染的模式。(2)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3.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推行生态农业工程建设
(1)加强土地管理,稳定现有耕地面积。(2)积极开发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3)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规模。(4)对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采取合理规划、正确引导、积极扶植、加强管理的方针。4.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投资
(1)控制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减轻环境污染。
①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容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继续依法关闭和淘汰污染重、效益差的小企业和落后工艺,进一步降低污染负荷。②按照总量控制要求,切实把好新建项目的审批关和竣工验收关。③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广泛开展清洁审计,提高企业污染防治水平。④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城市生活污染。⑤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2)治理重点污染地区,切实改善环境质量①水污染治理。②海洋环境保护。③控制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3)开展以北京举办绿色奥运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5.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
6.同政府体制改革相配套7.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第四节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一、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
②”十大对策”第1条中重申了“三同步”战略方针
二、四项重点战略任务
(一)工业污染的防治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三)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四)生态环境的保护
1.推广生态农业2.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
3.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四项战略措施
(一)加强科技开发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2.加强环境科学研究3.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二)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1.资源有偿使用2.资源核算、资源计价3.环境成本核算(三)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四)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序号名称批准机关及日期主要内容1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共中央、国务院,1992.8指导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中国环境保护战略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1992
关于环境保护战略的政策性文件3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国务院,1993—0l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具体方案4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1991—2000)国务院,1993—09全国分领域的10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5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1994—04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6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1994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行动计划7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问题与对策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1994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削减费用分析研究提出控制对策8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国家环保局,1994部门级的《21世纪议程》9中国林业21世纪议程林业部,1995部门级的《21世纪议程》10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国家海洋局,1996—04部门级的《2l世纪议程》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
表3-1中国有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方案及行动计划
(二)资源与环境保护
1.中国自然保护纲要①阐述了自然保护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明确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的概念。③阐述了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对策。④全国自然保护区划分。⑤自然保护区建设。⑥自然保护的共同性对策。2.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土地资源二、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土地资源概况及特点(1)土地类型多样
(2)山地面积大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耕地现状三、人口、粮食和耕地
1.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人口的高速增长,直接导致粮食的需求。年份200520152030需求量53,09858,35565,974生产量52,00056,42961,967余缺-1,098-1,927-4,007表4-12005~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和生产预测单位:万吨
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剧增。 2.地球上粮食生产与人口分布的密度极不均匀。3.造成粮食短缺还有一个原因是世界可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分布不均。4.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四、土地资源的保护
图4-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健全法制,强化土地管理1.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二)防止和控制土地资源的生态破坏1.制定并实施生态建设规划
2.积极治理已退化的土地(1)搞好水土保持工作(2)对沙化土地的治理(3)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治理(三)综合防治土壤污染
1.土壤中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2.强化土壤环境管理(1)实行污染总量控制(2)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①控制污灌用水 ②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③合理施肥。3.农田中废塑料制品污染(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1)从价格和经营体制上优化和改善对废塑料制品的回收与管理。(2)研制可控光解和热分解(50~60℃)等农膜新品种。(3)尽量使用相对分子质量小,生物毒性低,相对易降解的塑料增塑剂。4.积极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1)客土、排土法。(2)化学改良法施用化学改良剂。(3)合理调用措施。(4)生物改良措施选种抗性作物。第三节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森林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1.概念2.森林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1)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2)森林是木材的生产基地。(3)森林是人类的绿色屏障和绿色宝库。(4)森林生态系统可净化环境。树种污染物吸收量/kg污染物吸收量/kg垂柳刺槐华山松银桦HFHFHFHF3.5~3.93.3~3.42011.8Cl2Cl2Cl2Cl29423035表4-2不同树种每公顷吸收污染物的量
树种滞尘量树种滞尘量榆树大叶黄杨刺槐臭椿12.276.636.375.88桑树爽竹桃泡桐桂花5.395.283.532.02表4-3不同树种的叶片、单位面积上的滞尘量单位:g/m2
树种时间树种时间黑胡桃桧柏属柠檬莱莉0.08~0.25555柏木白皮松柳杉雪松78810表4-4杀菌能力强的树种和杀死原生动物所需的时间单位:min3.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的原因(1)毁林开荒(2)酸雨对森林的威胁(3)薪柴与木制产品的需求(二)森林资源的保护1.强化森林管理2.改变林业经营思想3.加速造林、优化结构、调整林业生产布局4.加强林区保护二、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草地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1.概念2.保护草地资源的重要意义3.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草场退化严重。(2)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3)草地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二)我国草地资源的保护1.加强草地资源的管理2.重视和发展草地产业3.加快草地的治理和建设4.预防草原灾害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1.生物多样性对于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食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2.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4.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5.生物多样性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具有特殊的贡献。(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现状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1)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2)我国生物物种的特有性高(3)生物区系起源古老(4)经济物种异常丰富2.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问题(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2.完善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3.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4.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5.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和意义1.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定义2.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1)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2)物种基因库。(3)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4)进行公众教育的博物馆。(5)旅游活动。(6)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二)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作用。2.科学研究作用。3.宣传教育作用。4.培养繁育作用。5.生态演替和环境监测作用。6.生物多样性作用。8.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作用。9.参观游览作用。10.国际合作交流作用。7.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作用。(三)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1.加快建设步伐、扩大面积、改善结构布局。2.完善立法、健全机构。3.实行自力更生、自养自助的政策。4.实行有效的管理模式。5.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第四节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矿产资源概况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2.对大气的污染。
3.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体的污染。4.对海洋的污染。三、我国矿产资源保护(一)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二)具体措施1.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1)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的保护。(2)组织制定矿产资源开发战略、资源政策和资源规划。(3)建立集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矿山资源执法监督组织体系。(4)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核算制度,有偿占有开采制度和资产化管理制度。二、环境与疾病(一)地方病1.地方性甲状腺肿2.克山病3.地方性氟中毒(二)公害病1.它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病。2.损害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是很复杂的。3.公害病的流行,一般具有长期陆续发病的特征。4.公害病是新病种。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一)生产性污染物(二)生活性污染物(三)放射性污染物二、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物浓度低;4.污染容易治理难
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2.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3.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4.间接影响。(三)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四)生物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四、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
图5-2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过程
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图5-4人体接触环境污染物引起的生物学反应(一)毒物的侵入和吸收(二)毒物的分布和蓄积(三)毒物的生物转化(四)毒物的排泄图5-4人体接触环境污染物引起的生物学反应
六、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一)剂量1.人体非必需元素2.人体必需的元素(二)作用时间(三)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四)个体敏感性 第三节室内环境与健康
一、室内污染源
1.生活燃料产生的有害物质。2.装修材料产生的有害物质。3.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4.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的辐射①电磁波和射线
②放射性辐射
5.其他污染物放出的有害气体6.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7.生物性污染源8.室外来源二、居室污染的预防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18883-2002《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如下表所示。(三)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
1.水体自净作用(1)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2)水体的生化自净2.水环境容量⑴水体的用途和功能。⑵水体特性有关。⑶水污染物的特性。第二节废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技术
一、废水污染的控制(一)废水控制的基本原则1.改革工艺、抓源治本2.循环用水、一水多用3.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二)水污染防治的原则
二、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单元技术物理法物理或机械的分离过程过滤、沉淀、离心分离、上浮等化学法加入化学物质与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转化过程中和、氧化、还原、分解、混凝、化学沉淀等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的分离过程吸附、离子交换、萃取、电渗析、反渗透等生物法微生物在污水中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的新陈代谢过程活性污泥、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氧化塘、厌气消化、膜分离等表6-1污水处理方法分类
(一)物理处理法1.筛滤法2.沉淀法
(1)自由沉淀(2)絮凝沉淀(3)区域沉淀(4)压缩沉淀
3.过滤法4.吹脱法
5.气浮法
(二)化学处理法1.中和法2.氧化法3.混凝法(三)物理化学处理法1.吸附法2.离子交换法3.膜分离分离过程推动力传递机理透过物截留物膜类型微滤超滤反渗透电渗析压力差约100kPa压力差0.1—1.0Mpa压力差0.5—1.0Mpa电位差颗粒大小、形状分子特性大小、形状溶剂的扩散、传递电解质离子的选择性传递水、剂、溶解物水、溶剂水溶剂电解质、离子悬浮物颗粒、纤维胶体大分子溶质、盐非电解质,大分子多孔膜非对称膜非对称性膜或复合膜离子交换膜表6-2几种膜分离技术的特点(1)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与其他方法相比能耗较低。(2)膜分离过程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因而特别适于对热敏感物质的处理。(3)膜分离技术可用于常规处理方法处理不了的领域。(4)膜分离技术设备操作简单、便于控制、处理效率高。(四)生物处理法1.好氧生物处理法2.厌氧生物处理法三、废水的处理工艺流程
⑴一级处理是指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的处理工艺。⑵二级处理是指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处理的处理工艺。⑶深度处理是指在二级处理流程之后,采用过滤、氧化等工艺对废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四、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
图6-5污泥处理的一般流程
(一)污泥的脱水与干化(二)污泥消化1.污泥的厌氧消化2.污泥好氧消化3.污泥的最终处理五、几种常见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一)酸性矿井水的处理1.中和法(1)碱性废水、废渣中和法。(2)加石灰和石灰乳中和法。(3)用具有中和性能的滤料进行过滤中和。a.普通中和滤池。b.升流式膨胀滤池。c.卧式过滤中和滚筒。2.生物氧化与石灰中和处理法(二)焦化废水的处理方法
指标蒸氨生化进水(mg/L)出水(mg/L)去除率(%)进水(mg/L)出水(mg/L)去除率(%)COD32001600501400<11092挥发酚87026070250<0.499氨氮1600329833<1553石油类22153217<0.398表6-3焦化废水处理前后的水质第三节废水资源化
项目直接冷却水循环冷却补充水PH6.0~9.06.5~9.0SS30-浊度(度)-5BOD53010CODcr-75铁-0.3锰-0.2氯化物308500300总硬度(以caco3计)500450总碱度(以caco3计)1000350总固体-1000游离余氯-0.1~0.2异养菌总数(个/ml)
5×105表6-4再生水用作冷却水的建议水质标准单位:mg/L第二节大气污染物一、粉尘表7-1大气污染物及主要来源表7-2世界每年排放主要污染物总量污染物排放量/(亿t·a—1)占比例/(%)粉尘1.0016二氧化硫1.4624一氧化碳2.2036二氧化氮0.53
碳氢化合物0.88
硫化氢0.03
氨0.04
合计6.14
二、二氧化硫(SO2)三、氮氧化物(NOx)四、光化学烟雾五、一氧化碳(CO)六、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危害
一、酸雨二、CO2污染——温室效应三、臭氧层的破坏四、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四节大气污染的防治一、消烟除尘,降低排入大气中的粉尘含量(一)洁净煤技术1.煤炭洗选2.型煤3.水煤浆4.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5.加压流化床发电技术(二)除尘技术类型处理粒度(µm)压力降(mmH2O)除尘效率%设备费用程度运转费用程度重力除尘50~100010~1540~60小小惯性力除尘10~10030~7050~70小小离心力除尘3~10050~15085~95中中湿式除尘0.1~100300~100080~95中大过滤除尘0.1~20100~20090~99中以上中以上电除尘0.05~2010~2085~99.9大小~大
表7-3各种除尘器性能表
二、消除燃料中硫的污染(1)湿法脱硫(2)干法脱硫第三节土壤污染及危害
污染源污染物
危害1.工业废水废渣重金属、无机盐、氰化物、有毒有机物、污泥、垃圾植物富集、通过食物链害人、畜2.农药化肥有机氯、有机磷、DDT,六六六,不合理使用氮、磷化肥植物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缺铁、锌等元素3.人畜排泄物、生物残体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病毒感染各种疾病4.大气沉降物S02、DOx、颗粒物、放射性物质等通过沉降和雨水落到地面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减产、植物富集有毒物,危害健康、致癌表8-1土壤污染源、污染物及其危害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综合防治
一、固体废弃物的控制1.以减量化为核心,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1)改变燃料结构(2)避免过度包装和减少—次性商品的使用(3)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4)禁止建设无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的项目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加强对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1.堆肥化2.卫生填埋3.焚烧4.沼气化发酵5.高温分解技术三、固体废弃的资源化
1.包装物资的回收利用2.能源的回收利用3.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第四节几种常见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式一、坑口电站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一)粉煤灰的化学组成和形态特征1.粉煤灰的化学组成2.粉煤灰的形态特征(二)粉煤灰生产建筑材料(三)粉煤灰在农业上的应用1.粉煤灰用于改良土壤2.粉煤灰肥料(1)直接做土壤肥料(2)粉煤灰复合肥(3)磁化粉煤灰肥料
二、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
热值,kJ/kg综合利用途径说明>3346直接燃烧供热、发电用于小型沸腾炉供热;大型沸腾炉发电;灰渣可作水泥混合材、骨料;代粘土烧水泥熟料<20902090—41804180—6270>6270回填、造地、筑路、制骨料烧内燃砖烧石灰、骨料烧混合材、骨料、代粘土节煤烧水泥熟料用未燃灰岩、砂岩制骨料要求CaO含量低于2%灰渣可作水泥混合材、骨料表9-3按煤矸石热值划分综合利用途径第二节电磁辐射污染
一、电磁辐射污染及危害分类设备名称污染来源放电所致污染源电晕放电电力线(送配电线)高压电、大电流引起的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大地泄漏电流辉光放电放电管白光灯、高压水银灯及其他放电管弧光放电开关、电气铁道点火系统、发电机、整流装置火花放电电设备、发动机、冷藏车、汽车整流器、发电机、点火系统、放电管工频交变电磁场源大功率输电线、电气设备、电气铁道高压器、大电流的电力线场电气设备射频辐射场源无线电发射机、雷达广播、电视与通风设备的振荡与发射系统高频加热设备、热合机、微波干燥机工业用射频利用设备的工作电路与振荡系统理疗机、治疗机医用射频利用设备的工作电路与振荡系统表10-1
人为电磁污染源分类二、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第二节环境污染的特征
一、环境污染与时间、空间、含量的关系(一)污染物的时间分布(二)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三)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二、污染物的综合效应评价(一)传统毒理学评价l.单独作用2.相加作用3.相乘作用4.拮抗作用(二)生态毒理学评价①污染可减少食物来源。②病源菌可对抗菌素产生抗性,对人类有潜在危险。③污染物可减少人类的穿用。④污染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⑤污染可导致建筑物等受到腐蚀三、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第三节环境监测中污染物分析方法简介一、化学分析方法1.重量法2.容量法3.目视比色法二、光学分析方法(一)吸收光谱法1.分子吸收光谱法。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冷原子吸收法。(二)发射光谱法1.等离子发射光谱法。2.火焰原子发射法。3.荧光分光光度法。4.原子荧光法。5.冷原子荧光法。6.化学发光法。三、电化学分析方法1.电位法2.电导法3.库仑法4.极谱法四、色谱分析方法1.气相色谱法2.液相色谱法五、中子活化分析方法
第四节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一、采样的质量控制①审查采样点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性。②采样器、流速和定时器是否经过校准,运转是否正常。③吸收剂是否有效,数量(或体积)是否合乎要求。④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合乎采样要求,有否避开污染源的影响。⑤采样管或滤膜的安装是否正确。二、样品运送和贮存中的质量保证(一)分析方法(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1.测定精确度和准确度2.质量控制图
(三)实验室外质量控制四、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三、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一、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
1.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2.以符合国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为原则。3.制定环境质量标准要求考虑地区差异和实际污染水平,因地制宜、切实可行。4.环境质量标准有时间限制性。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1.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以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为原则。2.考虑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3.考虑地区和行业差异以及现实污染水平。4.污染物排放标准具有时间性。5.制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第二节环境标准制定原则
第三节我国主要的环境质量标准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环境噪声标准四、土壤环境质量标准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浓度限值浓度单位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
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日平均一小时平均0.020.050.150.060.150.500.100.250.70
mg/m3(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平均日平均0.080.120.200.300.300.50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日平均0.040.050.100.150.150.25氮氧化物年平均日平均一小时平均0.050.100.150.050.100.150.100.150.30二氧化氮年平均日平均一小时平均0.040.080.120.040.080.120.080.120.24一氧化碳日平均一小时平均4.0010.004.0010.006.0020.00臭氧一小时平均0.120.160.20铅季平均年平均1.501.00µg/m3(标准状态)苯并[a]芘日平均0.01氟化物日平均一小时平均720月平均植物生长季平均1.81.23.02.0µg/(dm2·d)
(1)
适用于城市地区;(2)
适用于牧业区和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蚕桑区;(3)
适用于农业和林业区。表12-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序号分类标准值项目
Ⅰ
Ⅱ
Ⅲ
Ⅳ
Ⅴ
1
水温(℃)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2pH值6~9
3
溶解氧≥饱和率90%(或7.5)
6
5
3
24高锰酸盐指数≤24610155化学需氧量(COD)日生化需氧量(BOD5)≤3346107氨氮(DH3-D)≤0.150.51.01.52.0
8
总磷(以P计)≤0.02(湖、库0.01)0.1(湖、库0.025)0.2(湖、库0.05)0.3(湖、库0.1)0.4(湖、库0.2)9总氮(湖、库,以D计)≤0.20.51.01.52.010铜≤0.011.01.01.01.011锌≤0.011.01.02.02.012氟化物(以F-计)≤1.01.01.01.51.5表12-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1)序号分类标准值项目
Ⅰ
Ⅱ
Ⅲ
Ⅳ
Ⅴ13硒≤0.010.010.010.020.0214砷≤0.050.050.050.10.115汞≤0.000050.000050.00010.00010.000116镉≤0.0010.0050.0050.0050.0117铬(六价)≤0.010.050.050.050.118铅≤0.010.010.050.050.119氰化物≤0.0050.050.20.20.220挥发酚≤0.0020.0020.0050.010.121石油类≤0.050.050.050.51.02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20.20.20.30.323硫化物≤0.050.10.20.51.024粪大肠菌群/(个/L)≤2002000100002000040000表12-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2)类别昼间夜间0504015545260503655547055表12-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确定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精度环境调查监测评价污染源调查监测评价环境效应分析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污染规律,建立环境污染数学模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13-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工作程序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一)环境质量评价内容1.环境背景的调查与评价2.污染源调查与评价2.1等标污染负荷与等标污染负荷比
2.2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2.3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3.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与评价(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评价因子
2.评价指数
⑴单因子评价指数
⑵综合指数⑶总指数(三)环境质量分级分区
评价类型评价参数备注大气质量评价⑴颗粒物总悬浮颗粒、飘尘⑵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⑶有害元素镉、铅、汞、氟等⑷有机物苯并[a]芘、碳氢化合物一般多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飘尘水体质量评价
⑴感官性状因子味、嗅、颜色、pH、透明度、浑浊度、悬浮物等
⑵氧平衡因子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
⑶营养盐类因子氨氮、硝酸盐氮、总磷、总氮
⑷毒物因子酚、氰化物、砷、有机氯、镉、铅、汞、铬等
⑸微生物因子大肠杆菌等一般选用10项左右土壤质量评价⑴重金属有其他无机毒物氰化物、砷、氟、有机氯、镉、铅、汞、铬、锌铜⑵有机毒物滴滴涕、六六六、石油类、酚、苯并[α]芘、多氯联苯等⑶酸度
表13-1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2.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一)工程分析1.工艺过程2.原材料的储运3.厂地(场地)的开发4.其他情况(二)环境影响识别(三)环境影响预测
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2.水环境环境影响预测
1.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和措施2.给出结论3.报告书的编制1.研究国家有关的法律文件2.研究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报警系统安装合同
- 2025年度木材销售代理合同范本4篇
- 2025版牧业冷链物流配送与承包服务合同4篇
- 2025版小区消防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系统维护合同3篇
- 《婚姻制度篇案例》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原料采购合同规范2篇
- 2025版塔吊租赁合同样板(智能监控)3篇
- 乳品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考核试卷
- 《经皮肾镜碎石》课件
- 二零二五年高速公路交通协管员职责规范合同范本3篇
- 慈溪高一期末数学试卷
- 天津市武清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 《徐霞客传正版》课件
- 江西硅博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硅树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高端民用航空复材智能制造交付中心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量子医学成像学行业研究报告
- DB22T 3268-2021 粮食收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规范
- 办事居间协议合同范例
- 正念减压疗法详解课件
- GB 30254-2024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与相关事故案例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