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书结构第一篇长期模型导论第一章第二篇短期模型第三篇模型的深化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四章失业★第五章通货膨胀★第六章开放经济★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第八章总需求理论★★第九章总供给理论★第十章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第十二章消费理论★第十三章投资理论★第十四章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第十五章宏观经济学流派第十六章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第一章导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供求行为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从一国经济来看,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1.经济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

2.是什么引起了一国经济的波动?

3.是什么导致了失业?

4.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

5.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6.宏观经济政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区别。一般来说,以下问题是宏观经济学所关注的:1.经济增长单位:万亿人民币中国GDP

的增长1996-2000中国分产业的GDP的增长中国2000年GDP的地区分布东部中部西部合计单位57527.1426250.1913091.9889403.50万亿人民币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8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298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3亿元,增长7.3%。

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实际GDP增长率)衡量的经济活动中周期性的、但没有规律的向上或向下的变动。经济周期不是一种有规律的、可预期的,或反复出现的现象,它的时间有随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预测的。一个经济周期由顺序通过四个阶段组成:收缩、谷底、扩张、顶点。●●谷底顶点收缩扩张收缩收缩(contraction)是经济活动下降的阶段,扩张(expansion)为经济活动的上升阶段。谷底(trough)是收缩变为扩张的转折点。顶点(peak)是扩张变为收缩的转折点。如果收缩非常严重就发生了经济衰退(recession)。较严重的谷底也称为萧条(slumpordepression)。

(1)经济周期与失业:在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失业率上升;在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失业率下降;在经济周期的顶点,失业率最低;在经济周期的谷底,失业率最高。(2)股票市场价格与经济周期:总的来说,股票价格能够提前反映经济周期的演变,但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价格没有准确的对应关系。(3)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一般情况下,通胀与经济周期的走向吻合,通胀的波动往往更剧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具有周期性(图2)。这一增长模式也带进了20世纪90年代。在90年代中国所有的行业部门都经历了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90年代初中国经济正处于循环的谷底,1990年人均GDP的年增长率只有3.8%,是改革20年来增长率最低的一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是随着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和抑制超出预期的通货膨胀而实行的经济紧缩政策而放慢的。这一时期的另一特征是经济改革也被放慢了。图2.1GDP的增长80828486889092949698

%1614121086420

我国经济的周期变化周期成分增长速度趋势成分78808284868890929496980020

151050–5–10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经济增长率(%)3.失业(1)失业的衡量就业(employment)用有工作的成年人数量来表示。失业(unemployment)是那些没有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成年人的数量。劳动力(laborforce)是就业者与失业者的总和。衡量失业的指标是失业率(unemploymentrate),是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是:失业人数不是固定的,而是经常变动的,即失业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失业队伍中有一些是长期处于失业状态的人。不同劳动力集团之间失业率的差别相当大。一般来说,女性高于男性,青年人高于中老年人,非熟练劳动力高于熟练劳动力等等。因而统计失业率时,可以运用加权系数来进行。(2)失业的类型根据失业的原因,可以将失业分为三类:摩擦失业、结构失业、周期失业。摩擦失业(frictionalunemployment)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工作而引起的失业。结构失业(structuralunemployment)是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失业,即有事没人能做,有人没事可做。周期失业(cyclicalunemployment)是由于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减少(而不是个别部门对劳动力的减少)而引起的失业。如经济衰退时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经济繁荣时对劳动力需求增加。(3)充分就业由于经济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导致的失业是自然失业(naturalunemployment)。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没有一个人失业,而是仍有失业,此时的失业为自然失业,或者说在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为自然失业。摩擦失业和结构失业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的大小用自然失业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来表示,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是在维持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最低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职业培训的完善程度,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等;劳动力人口的组成,即各劳动力集团在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失业者在寻找工作的能力和愿望;工作的可获得性与类型;寻找工作的成本高低;不同企业和行业之间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的人数;最低工资法;社会保障的标准等等。资料:2002年末,中国就业人员737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4780万人,增加840万人。年末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职工人数为4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末增加0.4个百分点。(4)失业的影响失业的影响分为有利与不利的两个方面。有利的一面是:对就业劳动者形成外在的压力,以激励其努力工作,提高技术与素质,克服惰性,避免失业;可以比较灵活地适应经济的发展、周期变化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在不断的失业、就业中,整个社会才可以实现人尽其才,即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最优配置,这一结果是在劳动力的流动中实现的。不利的一面是:产量与收入的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失业造成政府财政开支的大量增加;失业给劳动者的身心造成伤害,有损于失业者的自尊心;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反方向变动;其他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与失业率同方向变动、离婚、自杀、吸毒等。奥肯定理(Okun'sLaw,1960)(奥肯为美国经济学家,ArthurM.Okun,1928-1980)的含义是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反方向变动,经验的统计是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就减少2-3%;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就增加2-3%。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城镇登记失业率(%)1978年以前,失业和通货膨胀都是隐性的改革开放后,失业和通货膨胀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对主要矛盾。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价格水平通货膨胀和货币的价值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关于通货膨胀的详细内容,在本书的第五章讨论,需要注意的是:理论界对于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5)国际经济中国宏观经济——国际经济

国际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主要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国际之间的资本流动。

贸易平衡、顺差和逆差。

贸易不平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6)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波动繁荣:通货膨胀衰退:失业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税收等)货币政策(利率等)提高利率削减支出降低利率增发国债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三个市场的划分2.行为主体的划分3.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Producut,简称GNP)即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价值的总和。GNP-GDP=NFP二、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水平×100三、流量和存量1.储蓄与财富2.投资与资本存量3.经常项目与净国际投资四、利率与现值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宏观经济学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是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开始的。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微观领域,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家涉足了总产量、就业、利息、工资等宏观经济问题,被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一个社会中,生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供给决定需求,因此生产什么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通常是由企业决定的,这是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因此,经济运行的关健在于微观领域,也就是在企业这个层面上。无数追求利润极大化的企业通过竞争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有序的经济活动,构成了田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波动仅仅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当供求关系失衡时,市场可以通过价格、工资等因素的变动使经济自动地回到由供给决定的自然水平,从而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从古典学派看来,只要微观经济的市场是有效的,整个经济就不会出现问题,宏观经济问题的专门研究就不那么重要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古典经济理论受到了挑战。按照古典理论,价格、工资等都具有伸缩性的,经济活动有其内在的调节机制。经济大萧条是不可能产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萧条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中,凯恩斯的理论应运而生。凯恩斯从社会总需求入手,寻找经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因此凯恩斯的理论一开始就是从宏观经济层面上展开的。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也就是目前在众多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所指的总需求。凯恩斯认为,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某种缺陷(如价格、工资刚性),供给并不一定就能创造需求,而总需求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决定着国民收入的波动。总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三个心理因素,即“边际消费倾向”、“资本的预期收益”和“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对未来预期产生悲观情靖,或者说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不正常波动,就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在总需求不足又不能通过市机机制来调节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就会偏离充分就业的自然水平,从而导致经济的波动。他还认为,尽管在长期内,国民经济受价格机制的作用有回到自然水平的趋势,但这个过程是相当缓慢的,而且谈论长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长期,我们都会死去”。这样,凯恩斯提供了一个对大萧条的理论解释,也产生了以研究总需求为核心内容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了论证有效需求,凯恩斯引进了许多新的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石,如乘数原理、流动性偏好、预期因素等。这样,从凯恩斯开始,宏观经济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也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而宏观经济问题又往往与经济政策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宏观经济学比较强调理论的政策含义,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也是十分清楚的。由于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实际上是总需求不足,因此政府通过有效地运用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能够使经济回到充分就业的自然水平,政府干预经济是必要的。这样,凯恩斯理论也就奠定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从20世纪40、50年代以来,觊恩斯的理沦得到了后人进一步的拓展,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IS—LM模型凯恩斯并投有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试图将觊恩斯理论模型化,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希克斯(J.R.Hicks)和汉森(A.H.Hansen)二人同时创建的IS——LM模型。IS—LM模型将决定总需求的四个因素;消费(或储蓄S)、投资(I)、货币需求(L)、货币供给(M)结合在一起,从而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中,较好地诠释了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也推动了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IS——LM模型的建立使宏观经济学能够像微观经济学一样进行理论抽象,并形成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因而成为了大部分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核心内容。当然,IS—LM模型也受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批评。比方说,IS——LM模型设有考虑到预期因素,这恰好是凯恩斯理论的重要观点,另外价格、工资等因素也被排斥在模型之外,这些也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2.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理论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理论是凯恩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在战后得到了重大发展。消费理论的发展以莫迪利亚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M.Friedman)的“永久收入说”为代表。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取决于一生的预期收入,因此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与一个人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相关。永久收入说则认为,人们的消费不仅与当前收入有关,而且与其他时期的收入有关,因此消费支出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两个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都把预期因素引进了消费函数。投资理论的发展是与托宾(J.Tobin)分不开的。托宾的q理论研究了实际资本存量和意愿资本存量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资本的预期收益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托宾还提出了资产选择理论,研究了投资者在不同金融资产中的选择行为,得出了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对称关系,是宏观经济货币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现代金融学的基本理论。3.增长理论凯恩斯的理论基本上不涉及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为了弥补这个方面的不足,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即经济增长理论也得到了发展。增长理论的发展是与许多经济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索罗(R.Solow)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索罗的增长理论分析了决定均衡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在均衡条件下消费、投资、工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奠定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80年代,在对新古典模型修正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增长理论,知识等因素被引进了经济增长模型,增长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加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更为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生产出新的和改进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这一目标。

4.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了更好地发展与验证宏观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形势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在战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模型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变量越来越多,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第一个美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克莱因(L.R.Klein)建立的,由16个等式的IS关系所构成。随着国民收入账户的完善以及计量经济学和计算机的发展,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迅速扩大,其中量著名的是60年代以莫迪利亚尼为首的研究小组创建的MPS模型。该模型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了菲利普斯曲线,基本上反映了凯恩斯以来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实证方面的重大进展。这样,经过许多经济学家的努力,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日趋完善,并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Theneoclassicalsynthesis),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也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赞同。

(二)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思斯学派的争论但是,从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Stagflation),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的现象,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觊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既不能在理论上对这个现象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又不能在实践上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内在合理性和可解释性遇到了根本性的挑战,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理论的“综合”因而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怀疑,其中以货币主义(Monetarists)和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s)学派影响最大。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理性预期学派则以卢卡斯(R.Lucas)为代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下,市场能够自动出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设有必要的,这又回到了古典学派的主张,因此理性预期学派也称之为新古典学派。由于货币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新古典学派基本一致,货币主义往往也被看成是新古典学派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吸取了理性预期的某些研究成果后,出现了新凯恩斯经济学(NewKeynesianEconomics)。目前,宏观经济学的争论主要在新古典学派和新觊恩斯学派两大学派之间展开,这实际上就是过去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之争的延续,其争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市场机制是否有效的核心是价格、工资是否具备充分伸缩性.如果价格费具有完全伸缩性,市场就会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出清状态;如果工资和价格缺乏伸缩性,情况就会相反。新古典学派从理性预期出发,对价格、工资的伸缩性作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人们的预期不是被动地重复过去,面是主动的、有理性的,人们能够利用现有的一切信息形成理性预期并指导自己的行动。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价格、工资就具备完全伸缩性,市场是能够出清的。新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即使理性预期存在,价格、工资的刚性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从而导致市场不能出清。例如,工资合同的期限一般都是2~3年,在这期间不论外界有什么变化,工资合同的工资事是不能变更的,因此工资实际上并不具备充分伸缩性。价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种情况。商店里的商晶牌价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时时刻刻发生变动,因为变动商品牌价是有成本的.单个商品中的这种价格相对稳定现象虽然对个别决策行为役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反映在宏观层面上就会积少成多,导致价格刚性。2.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有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政策主张。新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工资具备充分伸缩性,市场能够自动出清,因此政府干预经济是没有必要的。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在长期中,实际总产量和就业水平是由实际变量决定的,与货币因素无关,而在短期中,货币决定着总产量与就业水平的波动。因此,稳定货币是稳定经济的关键,政府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而理性预期学派相信,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政府的政策就有可能事先被人们预料到,人们会作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政策失效,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都不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不过,货币主义主张政府的任务就是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任伺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没有意义的。新古典学派还认为,最好的政策工具不是“量优控制”,而是一种博弈,在博弈的情况下,政府要保证政策的连贯性,否则良好的愿望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新凯恩斯学派则认为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市场出清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政府要担负起市场出清的任务,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是必要的。二、本书的理论结构(在开始上课时已经说明)本书结构第一篇长期模型导论第一章第二篇短期模型第三篇模型深化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四章失业★第五章通货膨胀★第六章开放经济★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第八章总需求理论★★第九章总供给理论★第十章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第十二章消费理论★第十三章投资理论★第十四章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第十五章宏观经济学流派第十六章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第一章导论★第一篇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从这一篇起,我们开始运用经济模型来描述和研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本篇讨论的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古典学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Smith),古典学派的理论散见于20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庇古(A.C.Pigou)及其他人的著作。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市场机制是达到市场均衡的惟一手段:即价格机制的作用能使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趋于一致,工资的可伸缩性能保证劳动力市场出清;利率的灵活变动能调节资本市场上储蓄与投资的平衡等,这被归结为古典学派的萨伊定律(Say’sLaw),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此外,古典经济学还相信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会对经济造成影响,也就是“货币是中性的”。因此,古典学派观点的一个核心假设是价格、工资具备充分的伸缩性,使经济能迅速调整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而不会出现人们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找不到工作的大规模失业现象。尽管古典理论关于价格、工资自由变动的假设在短期内并不能很好地为经验数据所检验,但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还是认为它较好地描述了宏观经济的长期运行状况。本篇基于价格、工资有伸缩性这一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展开对宏观经济长期模型的分析。本篇由五章构成。第二章在衡量宏现经济一系列变量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个最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一模型讨论了宏观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均衡问题。在模型中,除了假定价格是可变外,还假定资本、劳动等要素和技术都固定不变,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及不考虑货币的作用和国际间资源的流动等。在后继的章节里,这些假定被逐步放宽,使我们的模型更贴近现实经济。第三章我们考察生产要素和技术变动引起的经济增长问题。第四章讨论存在失业的情况,也就是劳动力资源闲置问题。第五章分析货币在实际经济中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效果。第六章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GDP的测算2.价格水平、失业率等变量的测算3.产出、支出、收入的构成和相互关系4.宏观经济均衡——简单模型第一节国民收入的衡量一、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关于GDP的概念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先假定有一个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分析国民收入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国外经济政府厂商家庭Y购买要素Y提供要素I(注入)S(漏出)NXGCC+G+NXT(1)从收入角度看,家庭全部收入就是要素的报酬,它被分为C.S.T.三部分。(2)从购买厂商产品即支出角度看,产出总量是C.I.G.NX四个部分。厂商的产品全部出售。(3)所以,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等于总产出。所以,计算国民收入有两种基本方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二、用总支出衡量的方法这种核算方法,是把一个国家一年期间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按购买者(需求者)支出的金额(因而也是这些产品和劳务的销售金额)分类汇总而成。GDP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分为四各部分: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故由此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即出口X-进口M)。即:

Y=GDP=

C+

I+G+NX

总收入总支出1.个人消费(即家庭消费)的支出(C)包括购买耐用品(如小汽车、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非耐用品(如食物、衣服之类),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看戏等)的支出,但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尽管它类似耐用消费支出,但一般将它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中。2.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和住宅建筑、购买机器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I)。投资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是用来增加新厂房、新设备、营业用建筑物以及住宅建筑物的支出,“固定”这个说法是表示这类投资品将长期存在并使用。投资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在总投资中,有一部分用于补偿旧资本的消耗,这部分投资是用来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称为净投资。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存货投资指的是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它的数值等于年末存货价值减去年初存货价值,存货投资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家庭来说,我们通常把购买股票等等行为称为投资,但是,在宏观经济学中,这些则属于储蓄。只有购买实际资产的支出,才属于宏观经济学的投资。3.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花钱设置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举办学校等都属于政府购买,这些政府购买都作为最终产品计入国民收入。政府这些购买通过雇请公务员、学校教师,建立公共设施,造潜艇,雇请司法部门的人员等到为社会提供服务。由于这些服务不是典型地卖给最终消费者,因此对政府提供的服务难以进行市场估价。这就使政府购买和个人消费、投资和出口不同。在计入GDP时,不是根据购买政府服务所费成本,而是根据政府提供这些服务所费成本。例如根据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来计算公共教育的价值,国防的价值则假定等于国防费支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中只有一部分才计入GDP,而其他有些部分,例如转移支付是不包括在GDP中的。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提供了生产要素的服务因而创造了收入。4.货物或劳务的净出口(X-M)是指进出口差额方面的支出。世界上的国家一般都有和别国及别地区有些贸易往来。这就使得一个国家的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在购买最终产品方面的支出和这个国家的总产出会不相等。本国购买一些产品是别的国家生产的,这些进口产品应从总购买中减去。相反本国有些产品是卖到国外去的,这些出口产品应当加到购买产品中去。这样在计算GDP时,净出口(X-M)就应当加到总支出中去,这个净出口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1998年我国GDP的构成总量亿元比重%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7985336921303969486305010046.2138.0611.883.821996年美国GDP的构成总量亿美元比重%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75760515201116014070-9901006814.718.6-1.31997年美国GDP及其构成(支出法)例题:计算GDP、NDP、NI、PI与DPI如果某一年份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美元,国内私人投资的总额为5000亿美元(其中500亿美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亿美元(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美元,其他为个人所得税),政府支出为3000亿美元(其中政府购买为2500亿美元、政府转移支付为500亿美元),出口为2000亿美元,进口为1500亿美元;根据以上数据计算。GD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NDP=16000-500=15500NI=15500-2000=13500PI=13500+500=14000DPI=14000-(3000-2000)=13000三、用收入衡量的方法用这种核算方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也就是从企业生产成本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GNP–NFP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国民收入:NI=NNP–间接税=劳动收入+所有者收入+租金+公司利润+净利息收入个人收入: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美国1996年GDP及其构成(收入法)总量(亿美元)占GDP比重GDP劳动收入净利息租金收入企业利润所有者收入间接税资本消耗(折旧)757604449040501270650051805690858010058.75.41.78.66.87.511.3五、GDP衡量中的其他问题1.增加价值法:只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2.本期产出:当年产出,不能重复计算。3.市场价格:进入市场公开交易的部分。GDP是正确反映国民福利水平的指标吗?1.地下经济与黑市2.经济福利:中国是否太过于强调经济增长8%?是否考虑福利水平?(比如SARS对人民生活的冲击)3.人均水平4.环境保护第二节价格指数和失业率一、名义GDP和实际GDP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一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二、价格指数价格指数(priceindex)是反映物价水平变化情况的指标,是同一组商品和服务在各年的价格同他在某一基年价格的比率。编制价格指数有两种基本方法:(1)可变权数价格指数(Variale-WeightPriceIndex)也称帕氏指数(PaascheIndex)(2)固定权数价格指数(Fixd-weightPriceIndex)也称拉氏指数(LaspeyresIndex)常见的价格指数有GDP消胀指数(PriceDeflatorIndex)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以及生产者价格指数(PPI)1.GDP消胀指数2.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消费品的平均物价水平的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也称为生活物价指数,是与普通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物价指数。3.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是一种批发物价指数,衡量批发时或生产阶段时的价格水平变动。消费物价指数与生产物价指数只是统计的范围不同,计算方法是一样的。GDP消胀指数属于帕氏指数,CPI和PPI属于拉氏指数。通过价格指数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通货膨胀的情况。如果Pt表示t期的物价水平,Pt+1表示t+1期的价格水平,用πt+1表示t+1期的通货膨胀率,则有:中国的物价指数1994-2001中国消费物价指数三、失业的计量尽管西方经济学家统计的失业分为若干种类型,但人们关心的是非自愿失业的程度。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必然存在的,这两种失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率为自然失业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它被认为是正常的失业现象。因此,经济学关注的失业主要是需求不足型失业,而当需求不足的失业率为零时,就意味着全社会的充分就业。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经济产出量就称为“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并不是没有工作的人,都属于失业者。美国劳工统计署关于失业率的统计方法是将美国人口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人口由三部分组成:(1)未满16周岁;(2)现役军人;(3)精神病人及劳教人员。这类人员属于非劳动力资源,1982年占26%。第二类人口是老年人口及符合劳动年龄的无法参加就业行列的成年劳动者,是资源但无法利用,也是非劳动力。包括:(1)操持家务;(2)在校学习;(3)老年退休;(4)病残者。占27%。

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非劳动年龄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第三类人口是劳动力,由两部分构成:(1)就业者,其中又分为工作中和非工作中,非工作中是指在职中请假、休假以及临时无工作的人;(2)失业者,分为被解雇者、自愿离职者、再次求业者和首次求业者几种情况。这里自愿离职是寻求更好收入更高的岗位,而再次求业者是曾有过工作经历再次寻求工作的人。自愿离职和再求业者的区别在于:自愿离职者属于第三类人口,而再求业者指第一、第二类人口。第三类人口占47%。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了一个经济中愿意就业者在适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失业界定的三条标准:①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工作;②当前准备工作;③正在寻找工作。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所以,失业率的计算,并不是失业人数与总人口的比率,而是在第三类人口中,失业人数和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这样得出1982年美国的失业率为9.7%。由于失业在全体公民之间分布不均衡,可以按不同种族、性别、年龄等不同劳动力类型判定失业率。如在美国,黑人失业率为白人的20倍,20岁以下的年轻人失业率为老工人的2倍,另外男女失业率差别也可计算。20岁以下的失业者与其他失业者之间在性质上有一个显著区别,前者较多地倾向于短期失业,频繁地进入退出劳动力队伍,老工人失业时,则持续时间较长。需要注意的是,失业率的计算虽然有复杂的统计,但也有其较大的局限性。第一,凡是被支付报酬的工人都被统计在就业者之中,而不能明确区分是全日制(Full-timejob)还是打短工(pant-timejob),一个一周工作15小时的工人和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人在计算失业率时是没办法区分的。这样,在统计中忽略了实际工作时间少于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低估了实际的失业率。第二,这种统计中还存在劳动者未能充分利用其技能的问题(underemployment),如一名大学教授去看大门,实际上他处在一种失业状态。因为,文教劳动力资源只能做简单的非脑力的工作,劳动力利用效率低下,这样也可能低估失业率。第三,主管部门和劳动者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虚报、谎报就业状况。劳动力主管部门低报、以盈取奖励、保护乌纱,而劳动力则谎报失业,骗取失业救济金等,这都可能导致计算的不准确。

四、奥肯定律奥肯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发现,失业率和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2×失业率的变化3%是在失业率不发生变化时实际GDP的趋势增长率,这是由技术进步、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决定的。由此,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下降2%。例如,如果要使失业率由8%下降到6%,则实际GDP的增长率就必须达到:实际GDP变化率=3%–2×(6%–8%)=7%即GDP必须比趋势增长率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7%,才能使失业率下降2个百分点。第三节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一、国民收入的生产总收入决定于:投入的生产要素;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即生产函数。当投入一定的资本和劳动时,产出水平就取决于生产的技术状况,可以用生产函数来反映。用Y表示给定时期中的实际产出,生产函数具有如下的一般形式:

Y=F(K,L)(2.17)此式表明,总产出是投入的资本量和就业量的函数。生产函数反映了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而任何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的改进都会导致新的投入产出关系,使生产函数发生变化。很多生产函数都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所谓规模报酬不变是指当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或减少一定比例时,产出也变化相同的比例。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

λY=F(λK,λL),

λ>0也就是说,当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增加相同的λ倍数时,产出也增加λ倍。在今后的讨论中会发现,这一性质对收入分配有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productionfunction)为例来考察规模报酬情况,它的表达式是:其中A为自生增长因素,一般用来反映技术变动状况。当资本和劳动同时增长λ倍时,产出变成:因此,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在这里,我们假定,生产要素的量是给定的,即资本存量和就业量都是不变的。因此生产函数就是:我们进一步假定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即资本不存在闲置,劳动力不存在失业现象,这时经济的产出称为潜在的产出水平,或潜在的GDP(PotentialGDP)水平,用来表示。从长期来看,投入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的技术水平都会发生变化。当资本存量增加和就业量增加时,产量会提高。另外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产量提高。二、国民收入的分配(一)生产函数与厂商的利润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因此,讨论国民收入的分配,也就是要分析生产要素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为了简化分析,首先假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行为不会对产品和要素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它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也就是说,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企业能购买到所需要的任何要素,也能出售想卖掉的任何产品。同时还假定企业生产只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即企业的生产函数仍然是:

Y=F(K,L)其中Y是企业的产量,K和L工分别是使用的资本量和雇佣的工人数。企业以工资W雇佣工人,以租金r租用资本,并可以按P的价格出售产品。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利润(π)等于收益减去成本,企业的收益(R)等于销售量(即产量)乘以价格,企业的成本(C)由工资和租金两部分构成。我们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上述关系,得到:

R=PY=P•F(K,L)(2.23)

C=WL+rK(2.24)

π=R–C=P•F(K,L)–WL–rK(2.25)企业利润由产品价格P,要素价格W和r,以及要素投入量L和K共同决定。由于完全竞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它只能通过选择不同的要素投入量来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二)劳动市场的均衡企业的产量会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提高,我们把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称为该要素的边际产量。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2.3的生产函数说明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当资本投入不变时,劳动的边际产量就是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曲线越来越平坦,表明劳动的边际产量不断减少。Y0LF(,L)图2.3边际产量递减企业在决定是否增加雇佣的工人数时(假定资本不变),先要比较多雇一个工人增加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大小,收益取决于劳动的边际产量的产品价格,成本取决于要素的价格。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它会增加劳动投入量,反之,它会减少劳动投入量,直到两者相等时,企业利润最大。企业的这一决策过程也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企业要选择劳动投入量L使式(2.25)表示的利润最大化,因此令:

dπ/dL=0得到:P•FL(K,L)–W=0其中,FL(K,L)=dF(K,L)/dL,就是劳动的边际产量。因此:P•MPL=W。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最大化。或者是:MPL=W/P。即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如果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必须减少才能满足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增加雇佣工人的数量,而如果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劳动的边际产量应该增加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就会减少工人雇佣量。因此,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实际上就是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劳动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假定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劳动的总供给量固定不变,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S是一条垂直的曲线,如图2.4所示。由于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社会的劳动需求曲线D也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这样,在垂直的劳动供给曲线和向下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E,整个经济现有的劳动存量正好等于企业所需求的劳动数量,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此时决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为(W/P)0。从中可以看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劳动的报酬就是劳动的边际产量。(W/P)(W/P)00SED=MPLL图2.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的报酬就是劳动的边际产量(三)资本市场的均衡对企业资本需求的分析完全类似于劳动需求,只是在这里假定劳动数量保持不变,企业选择资本量K,使利润最大化,也就是:dπ/dK=0因此可得到:P•FK(K,L)–r=0P•MPK=rMPK=r/P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本的实际租用价格。因此,如果实际租金下降,企业从利润最大化出发会增加资本使用量;而如果实际租金上升,企业就会减少资本使用量。类似的,由于资本边际产量递减,企业的资本需求曲线也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r/P)(r/P)00SED=MPKK图2.5资本市场的均衡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本的实际租用价格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每种要素都会按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得到报酬。工人的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资本的实际租用价格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因此,总的工资收入是MP•L,而总的资本收入是MP•K。进一步说,总收人中扣除工资收入和资本收入后余下的部分是企业的利润。利润=Y–MPL•L–MPK•K我们只需将上式稍作变换,就能得到:Y=MPL•L+MPK•K+利润国民收入被分成三部分:劳动的报酬、资本的报酬和利润,因而上式实际也反映了国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国民收入将正好分配给各种生产要素,这时利润就等于零,这一规律被称为欧拉定理(Euler’,theorem)。如果生产函数F(K,L)规模报酬不变,根据欧拉定理有:

Y=F(K,L)=MPL•L+MPK•K(2.36)总收入Y正好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分配,也就是说,由要素边际产量决定的各种要素报酬之和恰好等于总收入。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指的利润是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并不包括企业的正常利润,因此,企业的利润虽然等于零,企业仍然可以获得正常利润,而正常利润已经包括在企业的成本之中。总之,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每种生产要素都根据它的边际产量获得报酬,而国民收入应该正好等于各种要索的报酬之和。三、国民收入的消费上面已经分析了总产出水平是如何决定的,收入是如何分配的,下面我们将讨论人们如何来使用这部分收入,也就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问题。在引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后,需求也就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总支出。GDP从支出角度可分为四个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先考虑封闭经济情况,即假定不存在外国经济部门,这时NX就等于零。在封闭经济中,实际GDP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之和,即Y=C+I+G(2.37)式(2.37)被称为封闭经济的国民收入恒等式,表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别被用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三部分的变化规律。1.消费从各国的统计资料来看,消费C在总支出中都占有最大的份额.决定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如传统习惯、兴趣爱好、攀比心理、年龄以及气候等等,都会对消费发生影响,但是对消费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平也就越高。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是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我们可以用国民收入Y减去税收T来表示,因此我们可以把消费与收如之间的关系表示为:C=C(Y–T)

这就是消费函数。通常情况下,消费函数写成线性方程的形式,即C=a+b(Y–T)a为自发(自生)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bY为引致消费。对一个国家而言,自生消费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它与该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这一消费函数,可以通过图2.6来说明。Ca0Y–T1MPCC=a+b(Y–T)自发消费图2.6消费函数2.投资1)投资的机会成本:利率2)名义利率(i)和实际利率(r=i–π)3)投资函数:I=I(r)3.政府购买注意:G、T被看成是外生变量。r0II=I(r)图2.7投资函数第四节宏观经济均衡一、产品市场的均衡总需求函数:Y=C+I+G=C(Y-T)+I(r)+总供给: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实际利率水平被称为均衡利率。二、金融市场的均衡

rr*0I,SI(r)S图2.8金融市场的均衡1.储蓄取决于潜在产出和其他外生变量,所以储蓄曲线是垂直的。可贷资金的需求即投资曲线是向下倾斜的,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需求不断增加。2.通过调整利率,可以使投资等于储蓄,实现金融市场的均衡。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利率水平r*就是均衡利率。三、财政政策的作用1.政府购买的变动通常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购买增加→总需求增加可是现在:由于潜在的国民收入是由投入的要素决定的,是不变的,消费也是不变的,因此,政府购买增加→投资相同幅度的减少。为什么投资会减少呢?投资减少一定是因为利率水平提高了。实际结果是:政府购买增加→利率上升→实际国民收入保持不变。这里发生变化的仅仅是国民收入的构成,政府购买增加的部分正好等于企业减少的投资,因此,政府购买“挤出”了私人投资。rrr2r1S2S1I(r)I(r)00r2r1S1S2I,SI,Sa扩张性财政政策b紧缩性财政政策图2.9财政政策效应扩张的财政政策:从金融市场角度看,政府购买增加→公共储蓄减少→总国民储蓄减少→S1→S2→利率水平提高→私人投资减少。紧缩的财政政策作用相反。2.税收的变动减少税收的效果类似于增加政府购买。这里的税收指的是所得税。减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由于产出决定与潜在的国民收入,是不变的,消费的增加同样意味着投资的下降,利率的上升。减少税收→消费增加→投资下降(这说明利率水平是提高了)四、投资需求的变动0rr2I,SI2S图2.10投资需求的增加:储蓄不变r1I1AB技术进步→投资增加,

I1

→I2;但是,在S即定时,

r1→r2,均衡投资量不变。rr2I,SI2S图2.11投资需求的增加:储蓄变动r1I1AB0I1I2如果储蓄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则,I1

→I2;尽管利率水平提高了,r1→r2,均衡投资量也会增加。因为,随着利率的提高,储蓄的收益提高,人们会减少消费而增加储蓄。这时投资需求增加,均衡利率和均衡投资量都会上升。第三章经济增长1.资本积累2.资本积累的黄金率3.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4.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索洛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产出水平的提高,通常情况下,用一国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情况。促进经济增长是一国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本章以索洛模型为基础,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本章是本篇以及本书的重点之一。第一节资本积累一、基本假定Solowgrowthmodel是为了说明在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总产出。对于Solowgrowthmodel的考察首先从其中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资本积累开始。为了简单起见,首先让劳动力和技术保持不变,以后再放松这些假定。这样的假定不会影响结论的正确性。1.Solowgrowthmodel在供给方面的假定生产函数Y=F(K,L)索洛模型采用的生产函数是新古典主义的,新古典的生产函数表明,产出取决于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技术因素隐含在函数F的形式中。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之间可以平滑替代,即函数F有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导数。并且满足以下性质:(1)各要素的边际产出大于零且递减。即:

(2)规模报酬不变,也就是说生产函数满足一次齐次性,即λY=F(λK,λL),对于任意的正数λ,上述公式都成立。(3)资本(或劳动)趋向于0时,资本(或劳动)的边际产出趋向于无穷大;资本(或劳动)趋向于无穷大时,资本(或劳动)的边际产出趋向于0。为了分析更简单,可以把索洛模型中的变量都表示成人均的形式,只要用λ=1/L,并用小写字母表示人均数量,则索洛的生产函数就是:y=F(k,1)=f(k)即人均产出值和人均资本有关,是人均资本的函数。y0f(k)k图3.1生产函数2.Solowgrowthmodel在需求方面的假定模型的需求分为消费和投资两部分。即人均产出分为人均消费和人均投资,均衡时,y=c+i

。模型中的消费取决于:c=(1-s)y注。s是该经济的储蓄率,0≤s≤1。在此基础上,我们有:y=(1-s)y+iy=y-sy+ii=sy即:一个经济的人均投资等于人均储蓄,这是产品市场均衡的要求。注:Y=C+S

C=Y-SC/N=Y/N-S/Nc=y-S/NS/N=S/N×Y/Y=S/Y×Y/N=syc=y-sy=(1-s)y一是投资。投资越多,资本存量越大。那么投资是如何决定的?a.投资取决于人均资本存量。由于人均投资是每个劳动力产出的一定比例,即i=sy。把生产函数带入上述方程,投资就变成了人均资本的函数:i=sf(k)。同时,由于投资又是影响资本存量的两个因素之一,而且是主要因素。因此,在储蓄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存量和投资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动态循环的影响和决定关系。二、资本积累和稳态由于人均产出只与人均资本有关,现在讨论一个经济的资本存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1.影响资本存量变化的因素:投资(I)+折旧(D)b.投资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越高,则在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投资水平越高。而且,由于投资和消费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定条件下,投资越多,则消费越少。这可以通过图3.2来反映。y0y=f(k)i=sf(k)yci图3.2产出、消费和投资k二是折旧。折旧是资本存量随着使用和时间的变化而损耗和减少的资本量。为了简单起见,假定一个经济中所有的资本都以一个固定的比例δ减少,把δ称为平均折旧率。则,每年折旧掉的资本数量就是D=δK,每年折旧掉的人均资本数量就是d=δk,也就是人均资本的函数。可以用下图说明。δkδkk0图3.3折旧由上述内容可见,折旧既取决于折旧率,也取决于人均资本存量。当我们把影响资本存量的上述两个因素(投资和折旧)放在一起时,有:2.资本存量的稳态根据上述公式,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化等于人均投资i=sf(k)减去现有资本的人均折旧,在储蓄率和折旧率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存量的变化只取决于资本存量本身和生产函数的形式。对此可以通过图3.4来说明。i0δksf(k)kk1k*k2图3.4投资、折旧和稳态从图中可以看出:(1)人均资本存量越高人均投资越大,同时人均折旧也越大。(2)人均资本存量的净变化可能大于0也可能小于0,这取决于在当前人均资本存量水平上人均投资和人均折旧的相对大小。(3)在储蓄率、折旧率一定的情况下,而生产函数具有边际产出递减的性质时,一定存在唯一的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此时△k=0,人均资本存量会保持稳态水平。即在k*点。在索洛模型中,稳定状态是一个经济的长期均衡,而且具有一种真正的稳定性。不管经济的初始水平是什么,它最后总会达到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并且即使由于某种意外情况的冲击,经济偏离了原来的稳定状态,它也能够回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如图3.4的k1

k2点所示。同时,根据稳态资本变化量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储蓄率、折旧率、稳态人均资本、稳态人均产出水平四者之间的关系。3.稳态的意义稳态不仅对应一个特殊的资本存量水平,而且也对应特定的产出、收入和消费水平。有较高的资本稳态水平,一定有较高的稳态产出水平。通过政策手段,调控储蓄率,可以影响稳态的产出水平。三、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假定一个经济的储蓄率提高,则较高的储蓄率会对应较高的人均资本存量水平、较高的人均产出水平,因此也就有较高的人均收入和人均较高的消费水平。s2

f(k)图3.5储蓄率变化对稳态的影响索洛模型表明:如果一个经济的储蓄率上升,这个经济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水平等都会上升。如果一个经济的储蓄率下降,那么就会出现相反的变化,即这个经济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水平等都下降。储蓄率是一个经济中稳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i,y0δkks1

f(k)i1*=δk1*i2*=δk2*储蓄率对一个经济稳定状态的影响,说明了储蓄率的高低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一方面影响。因为较高的储蓄率意味着较高的稳定状态,那么当一个经济的当前资本存量水平较低时,就意味着与稳定状态可能存在更大的差距,这样经济增长就会有较大的空间和速度。但较高的储蓄率导致较快的增长仅仅是暂时的。因为在长期中只要经济达到它的稳态,那么它就不会再继续增长。如果一个经济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它会保持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出水平,但它无法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甚至无法保持增长。在模型的假设下,理论上除非增长率不断提高,否则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第二节资本积累的黄金律上一节分析了储蓄率和稳态资本存量及收入之间的关系,现在进一步讨论什么是最优的资本积累水平这个问题。在第四节中则将讨论政府的政策如何影响储蓄率,这里的分析可以看作是给这些政策提供理论根据。首先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把储蓄率调控到任意水平。因此通过调控储蓄率,政策制定者可以得到任意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那么政策制定者会选择资本存量水平多高的稳定状态?是否资本存量水平越高越好呢?一、黄金率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资本数量和产出不是人们追求的根本目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长期中的消费福利,即他们在长期中能够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由于高产出很可能是以高储蓄、高投资为代价实现的,而高储蓄则会减少当前消费的数量,因此高产出有可能不仅不能导致更多的消费,反而会降低消费,因此消费福利与产出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一个以人们的福利为根本目标的政策制定者,应该以尽可能提高人们的长期消费总水平为制定政策和选择稳定状态的标准。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选择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定状态。长期消费总水平最高的稳定状态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Goldenrulelevel)。记为k*。那么一个经济的黄金律稳态水平在哪里呢?怎么能判断出一个经济的稳定状态是否正好是黄金律水平呢?要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先知道一个经济稳定状态的人均消费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然后才能知道怎样的稳定状态是使消费最大化的。为了找到稳定状态人均消费,可以从y=c+i开始,把上式写为c=y-i。由于稳态的人均产出为f(k*),稳态投资等于折旧δk*。因此,则稳态的人均消费为:

c*=f(k*)-δk*。即稳定状态的消费是稳态产出和稳态折旧之差。

c*=f(k*)-δk*表明稳定状态资本水平的提高,对稳定状态的人均消费有两种对立的影响,它通过使产出增加提高消费,但同时又因为需要有更多的产出去替代折旧掉的资本而使消费减少,而最终稳定状态的消费究竟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则要看两者力度的相对大小。图3.6反映了稳定状态消费水平与稳定状态产出和稳定状态折旧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存在一个资本积累水平,能够使得f(k*)和δk*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稳定状态消费水平最大化。这个稳定状态资本存量水平当然就是前面定义的黄金律水平k*。图3.6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f(k)Ey0kδki=sgf(k)i=s1f(k)i=s2f(k)k2*c2*c1*k1*

图3.6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f(k)Ey0kδki=sgf(k)i=s1f(k)i=s2f(k)k2*c2*c1*k1*如果资本存量低于黄金律水平,资本存量增加所增加的产出比增加的折旧大,从而消费将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函数比δk*线更陡,从而当资本存量增加时,等于消费的两条线之间的距离倾向于上升。这时候促使稳定状态资本水平上升是有益的,能够提高稳定状态的消费水平。相反,如果资本存量已经在黄金律水平之上,那么资本存量的增加则将会反过来减少稳定状态的人均消费,因为产出增加小于折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降低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在资本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达到最大值,这是应该维持的最佳水平的稳定状态。再用稍有不同的方法加以说明。假设一个经济初始的稳定状态资本存量水平为k*,而政策制定者正在考虑把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提高到k*

+1。那么增加的产出将是f(k*

+1)-f(k*),这就是资本的边际产出MPK。由于再增加1个单位资本增加的折旧等于δ,因此该额外单位资本对消费的净影响为MPK-δ,即资本的边际产出减去折旧率。如果稳定状态资本存量低于黄金律水平,那么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增加消费,因为资本的边际产出大于折旧率。如果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则资本的增加会减少消费,因为资本的边际产出低于折旧率。因此,黄金律的基本条件是:MPK=δ即在资本的黄金律稳态水平,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也就是说,在黄金律水平,资本的边际产出减去折旧等于0。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个经济会自动收敛于一个稳定状态,但并不会自动收敛到一个黄金律的稳定状态。事实上,要让一个经济有黄金律的稳定状态,要通过对储蓄率的选择,使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水平正好是黄金率水平。图3.7就说明了只要选择储蓄率使储蓄曲线与折旧线相交于黄金律稳态资本存量,那么该经济的稳定状态一定是黄金律稳定状态。如果储蓄率高于这个水平,则稳态资本存量就会太高;如果储蓄率低于此水平,则稳态资本存量又会偏低,都不能实现长期消费的最大化。在图中,储蓄=投资=折旧;折旧曲线的斜率=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图3.6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f(k)Ey0kδki=sgf(k)i=s1f(k)i=s2f(k)k2*c2*c1*k1*在图中的均衡点上,一个经济具有稳态的增长率;具有稳态折旧率;具有稳态的最佳储蓄率;具有长期消费的最高水平;也具有最佳的资本存量水平。而这种黄金率稳态,是通过选择储蓄率而得到的。图3.6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f(k)Ey0kδki=sgf(k)i=s1f(k)i=s2f(k)k2*c2*c1*k1*

二、黄金稳态过程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简单化地假定政策制定者能够通过选择,直接得到想要的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选择有最高消费水平的稳态,即黄金律稳态,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在政策制定者确定它的稳定状态目标的时候,可能已经达到了一个非黄金律的稳态,因此政策制定者要选择黄金律的稳态,意味着必须有一种稳定状态的“变换”。这种在稳态之间的变换很可能会对消费、投资等发生冲击和影响,这些冲击和影响是否会有什么特别的后果,是否会阻止政策制定者去尝试实现黄金律稳态,如果要使政策制定者的选择决策更符合实际,那么这些问题是必须加以讨论的。需要考虑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经济的初始稳态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律稳态,另一种是低于黄金律稳态。在这两种情况中,资本过少的第二种情况的问题更棘手。因为第一种情况实现黄金律稳态的手段是采取促进当前消费的政策,这通常阻力会较小一些,而后一种情况则迫使政策制定者必须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