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晚清(18401912)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0讲晚清(18401912)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0讲晚清(18401912)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0讲晚清(18401912)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0讲晚清(18401912)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

晚清(1840-1912)—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梳理近代中国的阶段特征1.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①外国资本主义vs中华民族(民族矛盾)——最主要矛盾

②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阶级矛盾)(3)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后转为反帝反封建)(4)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5)政权更迭:晚清政府(1840-1912)→南京临时政府(1912)→北洋政府(1912-1928)→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1840年——1919年——194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2.经济:(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出现新的经济成分: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②洋务经济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3.思想:(1)西方文明传入中国(2)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对外开放5.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梳理近代中国的阶段特征一、文明的差异——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工业文明(扩张型)vs农耕文明(内敛型)战争是两种制度、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上升的资本主义制度vs衰落的封建制度二、文明的碰撞——两次鸦片战争【思考】从材料中,你能看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以什么商品为主?哪方占据优势?中:顺差(出超)英:逆差(入超)鸦片中国出超的原因: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抗材料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弊辜;迨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图中这两位八旗士兵正在吸食鸦片,骨瘦嶙峋的身材,精神不振的模样。鸦片流毒于中国,造成什么危害?损害身心健康降低军队战斗力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人民生活日益困苦二、文明的碰撞——两次鸦片战争材料7: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奏折(节选)材料6: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俞蛟《梦厂杂著》材料8:道光帝的决定:此物不禁绝,使流行于内地,不但亡家,实可亡国。——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官宦之家读书人市井平民军队(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直接原因: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根本原因: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工业革命农耕经济掠夺原料打开市场闭关锁国自给自足请求通商被拒悍然发动战争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陆续完成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化大生产时代,急需更多的原料和市场。(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2、战争经过1840年,英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签订(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签订(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内容危害1842《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协定关税五口通商《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破坏领土主权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便于列强进行经济侵略失去关税主权失去司法主权一体均沾文化势力渗透失去关税主权租界前身3、结果请政府对条约内容的理解说明了什么?

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严重缺乏认知。中国近代的苦难不仅来自外来侵略者,也来自落后和封闭。(2020·浙江高考·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D(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4、影响总体开始沦为

;中国

的开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有封建、资本主义因素)政治主权受到破坏有封建因素(封建势力在)有资本主义因素(民族资产阶级尝试一些政治制度)经济列强用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手段逐步控制中国经济有封建的(自然经济存在但已经解体)有资本主义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文化传教有封建的(封建思想存在)有资本主义(向西方学习)(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4、影响政治①割让领土,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②在中国攫取各项特权,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③巨额战争赔款加剧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广州三元里抗英(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4、影响阶级新的社会阶级诞生:

;买办阶级工人阶级

买办:买办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鸦片战争后,由于广州行商制度被废除,外商可以自由地选择代理人,买办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变成了由外商或洋行控制的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效劳的附庸。……买办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他们身上这一特点给中国发展带来些许希望。——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①充当列强经济侵略的帮凶,加速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②推动民族工业的产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如何评价近代买办阶层?(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4、影响经济

开始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便利了西方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自然经济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工业品涌入洋纱涌入洋布涌入西方工业革命从纺纱领域开始纺织分离耕织分离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特性改变传统经济结构逐步解体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021·广东高考·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4、影响思想冲击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局限在器物层面,没有形成理论,没有得到实践。《瀛寰志略》徐继畲1839年起,林则徐收集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编成《四洲志》等书稿,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最初50卷成书于1842年,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书中还附有中国、朝鲜、日本及临摹的欧洲人的地图。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深度思考】一本书的两种命运材料1:(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材料2:《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大国崛起·日本》如何解释?如何评价?材料3: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1.(2022·北京高考·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A(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材料1: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西方国家认为是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材料2: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英]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材料3: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1、原因马神甫事件——法国联合英国出兵侵华的借口亚罗号事件——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广东水师逮捕亚罗号上的海盗,该船在香港注册,执照已过期。英国政府借口该船为英国船,蓄意挑起战争。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中国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遭中国政府处罚,法国以此为由参与战争。2.(2022·全国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2、经过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联军占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签订《北京条约》(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3、结果条约内容1858年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赔给英国400万两、法国200万两白银;十口通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至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沿江并深入内地。(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4、近代条约体系的初步建立,客观上推动外交近代化

旧的外交体系——“朝贡体系”(宗藩体系):立足于“华夷观”思想,基本模式是“朝贡-册封”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新的外交体系——近代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影响:

(1)加深民族危机;

(2)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①不平等条约是迫使与世界经济的接轨;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③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项目内容天朝上国(华夷)观念逐步减弱;主权国家、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增强总理衙门(起步)-外务部-民国外交部;(外交机构从无到有,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外国公使进京;中国派遣驻外大使;各国大使馆的建立遵循国际外交惯例,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增强,运用国际法解决外交问题,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权益。称呼、公文、见面礼节等的转变,日益平等化、近代化专业能力增强,了解欧美情形,熟悉国际法与国际惯例。人员由兼职到专职;由传统士大夫到逐渐由新型知识分子担任。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传统宗藩体系转向近代条约体系外交观念国际化外交机构专门化使领馆制度化外交手段近代化外交礼仪平等化外交官职业化(2017·海南高考·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C要点探究: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民众思想的愚昧军事武器的落后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材料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人民长期处于专制君主、三纲五常、高压政策的压迫与束缚下,普遍比较愚昧。封建专制制度之下,长期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相对比较保守封闭,因而产生了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思想,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先进趋势,最终落后于世界。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无法战胜先进的工业文明三、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材料4:洪秀全1836、1837、1843年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悲愤丧气之下无意受到传教小册子启发,重病垂危时梦见天父令其下凡除魔、建立地上天国。材料3:1846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人祸天灾,使人民陷入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年年激增。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为严重。——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2: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直接原因:自然灾害频发根本原因:吏治腐败,大肆搜刮人民个人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人民生活困难构建美好蓝图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一)原因:阶级矛盾激化1.金田起义:18512.定都天京:185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3.军事全盛:1853-1856北伐:牵制清军西征:半壁江山4.天京变乱:1856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逼封万岁密诏回京被杀处死出走1852阵亡1852阵亡实质:皇权思想争权夺利(二)过程(二)过程3、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摘自《天朝田亩制度》内容:①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②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③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评价:①按人口平分配土地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政治: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社会: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文化: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互利。(2)后期:《资政新篇》(洪仁玕)地位: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局限性:①没有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希望与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未能实施。内容:评价:(二)过程【思考】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两者之间关系如何?1.相同点:(1)目的都是维护农民阶级政权。(2)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都具有进步性,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2.不同点:比较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背景处于强盛时期处于衰落时期实质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向西方学习,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群众基础拥有群众基础缺乏群众基础作用直接推动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未能付诸实施4、失败原因

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生产环境的狭隘造成了眼界的狭隘,眼界的狭隘造成了思想的狭隘。——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具体:其一,运用宗教迷信,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其二,定都天京后统治阶层的腐化其三,统治集团的内讧其四,清军、湘淮军和洋枪队共同镇压根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缺乏对外部世界的深入了解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等……(1)外部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2)内部原因:具体——根本(二)过程(2021·全国Ⅱ·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A要点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对清朝统治的影响

材料: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取600多座城市,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胡绳①沉重打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材料:自1853年夏天以后,中央财政已拨不下军费……财权和兵权……渐渐地落到了地方督抚手中,朝廷的权力也慢慢只剩下了任官命将一项(这一项权力后来也受到了侵蚀)。——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②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专制统治大为削弱(地方出现督抚专权局面)

材料:总督:1872-1875年间,除1人为满人外,其余7人全为汉人。1876-1883年间,8处总督全为汉员。1861-1890年的30年间,清廷任命了44个总督,其中34人为汉人。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对清朝统治的影响

材料:咸丰皇帝面对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无力调集大规模军队,只好将两江大权交给湘军领袖曾国藩,以激励他努力与太平军作战,确保清廷不会灭亡。咸丰皇帝死,慈禧及恭亲王奕訢放权地方,重用汉人,……——整理自〈太平天国运动与地方坐大〉,《每日头条》③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集团、湘淮系官僚集团的扩张)清末,八旗和绿营战斗力低下,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地方组织团练。地方团练发展为地方军队——湘军和淮军。湘军又称湘勇,以血缘、乡邻为纽带,贯以儒家忠勇济世思想,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对清朝统治的影响材料: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联合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和由它派生出来的李鸿章的淮军,日益处于显要的地位……从以联合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来镇压造反的农民大众而开始,“办洋务”的热潮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了。——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④迫使请政府进行改革,催生洋务运动◎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材料:太平天国起义前20年的1830年以前,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29%,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西欧五国的GDP总和占29%,与中国持平。太平天国40年后的1900年,中国的GDP只占世界的6%。——戴逸太平天国运动前,清廷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道光时期全年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田赋收入约为2000-2500万两,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一些富裕的省份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朝廷无法得以正常征收田税。——整理自倪玉平〈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以同治朝的关税财政为例〉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当时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对人民的影响

材料:1851年至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死亡人数一亿六千万。而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至少在一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七千万以上。—《大国无兵》战乱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202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上·7)“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A.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引起了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C.拉开中国学习西方的序幕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C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给晚清政局造成的改变,促使晚清走上了一条畸形发展的国家探索之路。四、近代化的起步: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犹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剿灭太平军和捻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抵御外来侵略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目的:缓解清朝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的统治1、背景、目的2、代表人物中央代表:恭亲王奕訢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洋务派地方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从人员构成上,呈现什么特点?成员为亲王和清朝官吏说明由清政府主导成员均掌机要,拥有实权能切实推动改革进行以汉族官僚为主地方洋务派实力强大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器物层面的探索)体,即本体。指的是封建制度和传统纲常伦理是本体,不能动摇用,即功用。指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在不动摇封建制度和传统伦理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材料:“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

概括材料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2021·湖北高考·6)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A.君主立宪B.中体西用C.民主共和D.实业救国B(2021·天津高考·5)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A.深恶朝政腐败B.力图维新救国C.主张强兵御外D.开始了解西方C4、主要做法

(1)创办近代工业

创办时间企业名称创办人地点军事工业19世纪60-70年代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安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福州天津机器局崇厚天津民用企业19世纪70-90年代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上海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上海开平煤矿 李鸿章河北唐山开平经费支持材料支持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企业与民用企业比较军用工业(自强)民用工业(求富)管理形式经费来源产品流向性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官府投资产品供官府、军队使用主要来源于民间产品流向市场浓厚的封建性质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主张张之洞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李鸿章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D(2022·广东高考·6)表1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二人争论的问题是()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2021·福建高考·6)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C4、主要做法

(2)创办近代海军清朝的王牌海军——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世界第九4、主要做法

(3)创办近代学堂,派遣留学办学方式新课程内容新办学宗旨新5、结果:6、失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放手办理?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定不了里面是何等材料。”—李鸿章在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后感慨根本原因:只引进西方技术,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其他原因:顽固势力的阻扰;列强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后人的总结:日本的观念清朝的观念材料2:“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德国首相·俾斯麦材料3:一名参观湖北纱厂的英国人记述:“这个纱厂最大的困难是派来大批无用的人做监督,这些人都管叫坐办公桌的人,因为他们坐在桌旁无所事事。他们为了一点私利,把训练好的工人开除了,雇用一些生手。”——《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思考】地主阶级洋务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成功了吗?为什么?要点探究:洋务运动是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概念认识——何为早期现代化(近代化)近代化(现代化)是相对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理性化。洋务运动如何推动早期现代化?洋务运动在经济、教育、军事等领域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经济近代化——创办近代机器工业;教育近代化——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军事近代化——创办新式海军,配备先进军备,推动军事近代化外交近代化——总理衙门的设立五、经济变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原因表现影响③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④洋务运动的诱导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东南沿海产生首批民族企业:①上海方举赞的发昌机器厂②南海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③天津朱其昂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特点:①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②后天畸形: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①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②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民族资产阶级早期资本家来源于地主、商人、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系,指资本家控制生产资料,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累积财富,而工人靠给资本家做工获得生活来源的一种经济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土生土长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

相对传统的手工业而言,指的是使用机器生产;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为什么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1.沿海和沿江地区最早受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2.外商企业最早在沿海沿江地区建立,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3.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轻工业为主的原因:①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②资金少、规模小、技术不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商战(19C60S-)背景代表主张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有识之士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王韬、郑观应(19世纪60、70年代)

为维新变法提供思想来源,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C六、边疆危机和甲午中日战争1865-1877年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西北边疆1884年,在新疆正式设省陆上:镇南关大捷,法军战败海上: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西南边疆1883—1885,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1885年,在台湾设省1879,日本吞并琉球,宗藩体系的逐渐瓦解东南边疆1895,朝鲜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割占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一)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清末海防、塞防之争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你支持海防派还是塞防派?理由是什么?海防为重李鸿章湖南巡抚王文韶塞防为重海防、塞防并重左宗棠海防派的论据大致有五个方面:边防不如海防重要和紧迫,因为北京距海岸近,而新疆则离京师远;由于财政拮据和新疆之役的胜算毫无把握,这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此役是否可行;新疆土地贫瘠,不值得花高额代价收复;新疆的周围都是强邻,难以长期固守;缓期收复新疆并不是要放弃这片列祖列宗经过百战所得的土地,只不过是保存实力以待他日大举。塞防论者大致提出五点论据:新疆是西北防务的第一线,它守卫着屏障北京的蒙古;西方列强尚未造成直接入侵的危险,而俄国人在新疆的推进已经成为主要的威胁;不应将边防军费转用于沿海防务,因为对沿海防务已经拨给固定的军费;列祖列宗百战经营的土地不应放弃;如乌鲁木齐和阿克苏这样的战略要地应首先收复。以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首的朝臣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对海防的重要性不表异议,但他们力主不应当用牺牲边防的办法来办海军。如果中国不能将新疆叛乱平定,俄国人就会继续蚕食西北领土,西方列强也会从沿海进攻作为呼应。俄国与日本或西方列强相比,其威胁更大,因为俄国和中国有共同的边界线:俄国既可由陆路,亦可由海路进入中国,而日本和西方国家却只能由海上进入中国。他们将俄国的侵扰喻为心腹之患,而西方国家的威胁只是肢体之病。左宗棠强调,西方列强通常为了商业特权而开仗,而俄国除了追求商业的让步外,还有领土要求。因此,左宗棠坚决要求发兵西征,收复失地。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1865年初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1876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路1884年新疆建省,西北度过危机1.西北: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一)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冯子材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对准中国1883年8月中法战争打响法军进攻台湾未果,转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镇南关大捷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法国占领越南1883年12月1884年8月1885年3月1885年6月影响: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对台湾的管辖。2.西南: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一)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1.原因(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强大,蓄谋侵略中国(大陆政策)(2)直接原因:朝鲜农民起义(二)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894-1895)日本2朝鲜3满蒙1台湾4全中国5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大陆政策2.过程丰岛旅顺威海卫平壤黄海海战丰岛战役: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平壤战役(1894.9)↓黄海海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邓世昌、林永升,避战保船)↓旅顺大屠杀(1894.11)↓威海卫战役(1895.2)北洋舰队覆灭旅顺大屠杀(二)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894-1895)中国方面:

日人短小若侏儒,从无高至四尺以上者,不似华人之身体高大体态昂藏。一经开仗,我华兵以大压小,其不致糜烂者几希,日人其奈之何哉?——1894年7月20日《申报》评论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中法战争失败后,李鸿章极力呼吁建设海军,却不料慈禧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购船经费150万两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清日战争在清国民众心中没有引起浓厚的仇日心理……看不到民间组织参与、支持国家战争的迹象。战争似乎与民众群体毫无关系,人们仍继续他们往日的生计。(1)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腐败,民众尚未觉醒。【合作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材料2:(1887年)为购买吉野号,明治天皇主动捐了30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国库中拿出30万元用于海军建设。皇后把自己的首饰都献出来了,全国官员和富豪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共计103万8千日元。

——《日本海军史》(2)主要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民上下一心。日本方面:材料1:1887年,日本高层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边扩军边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日本大陆政策史》内容具体表现和危害认独立承认藩属国的独立,宗藩体系解体割三地割让领土,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赔两亿巨额战争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四口四口通商,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设工厂拓展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加紧经济侵略,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结果:北洋水师覆灭,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二)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894-1895)1885年,法国吞并越南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1895年,承认朝鲜独立1886年,英国吞并缅甸认独立:承认藩属国的独立,宗藩体系解体割三地:割让领土,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及附属岛屿实质: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赔两亿:巨额战争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争相贷款给中国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国名在中国投资的铁路英国2800英里俄国1530英里德国720英里比利时650英里法国420英里美国300英里通过借贷获取在中国的经济特权,如控制中国海关、取得铁路、矿产的修筑开采权等。1、在地图上找出《马关条约》开放的四个通商口岸。2、新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什么特点?开四口:四口通商,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不只是在沿海,还深入到内地开埠后的重庆港1、投资办厂对列强、中国分别有何影响?2、除了投资办厂以外,还有哪些资本输出的途径?设工厂:拓展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控制经济命脉,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列强:规避关税;直接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原料,抢占市场,更加便于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对中国:便于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刺激、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输出主要方式贷款办厂修路开矿银行、邮政3、西方列强为何在此时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9世纪末,西方列强纷纷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急需进行资本输出。(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据图9可知,当时()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A1.(2022·重庆高考·7)《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1),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图1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C

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4、影响(二)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894-1895)政治上:

①社会形态: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格局:中日两国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改变东亚格局

③民族危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维新变法、实业救国)经济上:

①侵略方式:列强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②经济结构: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思想上: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掀起爱国救亡运动高潮社会上:掀起留日高潮,向日本寻求救国之道瓜分中国狂潮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1、瓜分中国的前奏:三国干涉还辽——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2、瓜分的狂潮——划定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抢夺路矿权、门户开放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精神: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3.(2022·北京高考·7)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B七、甲午战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图存(一)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意义:材料1:台民唯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原拱手而让台。——《台民布告》(1895年)材料2:在这次侵台战争中,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侵台日军近4.9万人,随军夫行2.6万多人,践死者4600余人,负伤者约2.7万人。侵台日军死伤的人数比甲午中日成争中无伤的人数多了近一倍。

——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①重挫了日本占领军;②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二)经济基础:民族资本初步发展(1894-1911)(19C末20C初)原因表现影响①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收入而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近代化上升到制度层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①民族资本、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到内地②棉纺织业发展突出;③兴起实业救国思潮③“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主要以张謇、荣氏家族等为代表,兴起于19世纪末,风行于20世纪初。这一思想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1895-1898)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❸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维新思想的影响;❹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1.背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起,美国南北战争;1866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1868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1871年,德国完成铁血统一;1875年,法国确立共和制度。材料1:《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拒和废约、迁都再战的呼声震动了整个京城,并在全国掀起了反割地、反投降的斗争……清朝中央及地方许多官吏也为《马关条约》丧权过重而不满,他们有的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有的主张废约再战。——李侃等《中国近代史》2.维新思想内容(1)康有为:以君主立宪为核心①主张:A、主张变法,否定封建专制B、实行君主立宪A、《新学伪经考》:将儒学经典斥为伪经,动摇思想根基B、《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依据③特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不足②打着孔子旗号,减少变法阻力②理论依据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都是西汉末年刘歆等人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而伪造的,是“伪经”。因此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为“新学”。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禹的大业都是孔子假托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把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平等观念的人。(2)梁启超:①发表《变法通议》②主张:反封建、申民权、设议院、宣传变法图存思想(3)严复:主权在民①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进化与伦理》,取名《天演论》,提出社会发展符合社会进化论②反对专制,主张主权在民(4)谭嗣同:思想激进①发表《仁学》,提出推翻君主,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2021·福建高考·7)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A(2022.6·浙江高考·10)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C4.(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B3、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1)时间:(2)概况:(3)目的:(4)影响: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❶1895年,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操作、各省举人参加的上书(其中包括了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个举人上书),上书抵达御前。❷1895年,康有为组织的各省举人集众联名上书,未抵御前。

公车上书失败后,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维新思想得到较大宣传,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4、高潮:1898年“百日维新”(1)时间:(2)标志:(3)内容: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旧除布新作用局限政治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经济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裁汰八旗,绿营旧军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增强国防力量5.结果: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保留)。(1)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和袁世凯出卖(2)主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把希望寄托在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②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③维新派缺乏严密的组织,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④策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失败原因6.历史影响性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爱国性);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启蒙性)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文教上:

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2022·辽宁高考·7)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A.缓和德英关系B.推广德语教育C.维护中国权益D.争取在华利益D(2021·全国乙卷·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C(四)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898-1900)3.口号:1.原因:“扶清灭洋”(1)根本:《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直接: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2.时间:1898-1900(3)其他原因:自然灾害多发,民众将其归罪于洋人侵略。“人人有份”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四)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898-1900)【思考】为什么是山东爆发大规模的拳民运动?为什么会“扶清灭洋”?材料1: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横行霸道,抢占农产。遇有民教涉讼事件,它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起。

材料2:1898年,黄河决口,淹没了山东几百个村庄;此后1900年华北又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自然灾害的受害者和迷信的学者、官员们谴责外国人,他们坚决认为,这是洋人传布异端邪教触犯神灵的结果。百姓们流离失所,故响应义和团起事。(四)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898-1900)1898年1899年毓贤袁世凯暧昧宽容严厉强硬1900年1900年8月抚“拳匪构乱,开衅友邦”

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抗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

——《对万国宣战诏书》剿抚兼施,清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过程:剿剿抚从山东地区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京津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四)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898-1900)6.评价:材料1: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山东义和团民谣“爱国又误国”材料2: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义和团揭帖(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消极性:

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5.性质: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材料3: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不畏强暴反帝爱国、盲目排外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021·重庆高考·7)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D(五)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900-1901)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俄国军队趁机占领中国东北1.原因:(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2.经过:大沽口登陆天津陷落廊坊阻击攻陷北京3.结果:京城沦丧、东北受侵(五)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900-1901)

东南互保:1900年6月,清朝南方各省督抚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在北部中国陷入民族战争之中的时候,南部中国却在“中外互保”下依然一派旧景。关系: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影响: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分析“东南互保”反映的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关系和影响。(五)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内容危害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条约的影响:(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八、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推动旧民主革命的高潮(1894-1911)1911年10月10日1900年1912年1月1日狭义: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2023·湖南高考·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辛丑条约》签订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A(2014·海南单科·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D(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改革与革命的赛跑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均失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清组建革命党派树立思想纲领发起反清斗争

材料:20世纪初,中国再次出现了发展的机会。在由谁来掌握这机会上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在朝的统治者和在野的革命派、立宪派都想掌握这次机会,而且在朝、在野分别演出了程度不等的悲喜剧。——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请根据预习结果,总结归纳统治者与革命派于20世纪初“掌握”发展机会的做法?革命1901年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一、中央、地方机构的调整及冗员的裁汰。二、建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军”、警察制度。三、调整和制定合乎近代规范的法律制度。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五、整理财政,改革币制。六、废科举,兴学校。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五大臣出洋学习2.经济和阶级: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改革与革命的赛跑总理大臣奕劻(皇族)陆军大臣荫昌(满)海军大臣载洵(皇族)司法大臣绍昌(皇族)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皇族)协理大臣徐世昌(汉)协理大臣那桐(满)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载泽(皇族)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材料:1906年夏秋之交,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先后回国复命。他们将所见所闻向朝廷报告外,同时也请朝廷准备立宪,以为当日的中国只有走立宪的路,才能使清廷拜托危机,皇位永固。……真正希望能够打动西太后的恐怕就是“皇位永固”四个字。——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1906年9月1日“仿行立宪”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9年为期筹备宪政1910年11月《上谕》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以空头支票的方式给人民以虚假的希望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第一届内阁成员共13人(1911)

“皇族内阁”(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改革与革命的赛跑1901年

预备立宪的过程兴办学堂,选派留学生成效1905-1906年留日达到高潮。保守估计,清末十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不下5万人。以师范、教育、军事、法政为最多,理工科较少。3.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崛起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改革与革命的赛跑1866年,出生于广东翠亨村贫困家庭1875年,入村塾,接受传统教育,崇拜洪秀全等反清人士1879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接受西方式近代教育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卖国、腐败,开始产生反清思想1892年,毕业香港西医书院,在澳门、广州行医1894年,上书李鸿章,改革未被接受,同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任总理。在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改革与革命的赛跑时间地点名称建立者1894年檀香山兴中会孙中山1904年长沙华兴会黄兴、宋教仁1904年上海光复会蔡元培

材料: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吴玉章(中国人民大学创始人)中国同盟会创立:1905年东京性质: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机关刊物:《民报》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4.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改革与革命的赛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导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推翻满清政府统治(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核心)

解决土地问题(社会革命)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发展地价的增价归国家所有,以此防范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5.思想准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局限没有明确反对帝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难以实现(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改革与革命的赛跑起义名称领导人时间结果影响萍浏醴(lǐ)起义

刘道一蔡绍南1906年冬失败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徐锡麟秋瑾1907年夏失败广西镇南关起义黄兴孙中山1907年12月失败广州黄花岗起义黄兴孙中山1911年4月失败同盟会组织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激起了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反清革命怒潮6.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动员新军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各地反清武装起义的尝试(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改革与革命的赛跑广州之变方起于前,川省之事又继于后。“铁路为全国命脉,从经济上论,则关于财政;从调运上论,则关于兵政。若铁路为外人所有,不啻举财政、兵政之权,全授之外人也,国尚能自立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保路运动7.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下诏“仿行宪政”颁行新官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改革革

命兴中会成立广州起义中国同盟会成立宣布实施“新政”废除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