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参考课件1_第1页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参考课件1_第2页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参考课件1_第3页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参考课件1_第4页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参考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生活中的变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开始在中国出现。

新的交通工具:火车铁路(1937年,长达二万多千米)轮船(20世纪初期,航运业形成从沿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通讯工具:电报、电话(1882年)、邮政(清末)一、生活中的变化:(1)交通工具的变化火车在中国: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当火车驶过农田时,乡民“面对铁路,停工而呆视也”,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望者,或有少年倚坐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嘻笑者;至于小孩或惧怯而依于长者。“然究未有一人不面带喜色也”。电车在中国:1908年,上海第一辆带小辫子的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出发,向东行驶到了外滩上海总会,全程6040米。有轨电车在上海通车引起了意大利摄影师阿·劳罗的注意,他特意赶到现场拍了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在电影院连续放映了好几个月,仍深受欢迎。1914年上海又出现了无轨电车。国人最初见到电车出现时的情形是:“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而普通民众的说法是,“电车有电,乘电车时,身边不可携带铜钿用品,以防触电危险。”

1924年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北京电报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到各省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电讯新中国,北京为中心,全国通讯网络;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跃居世界第二。近年,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等

(2)通迅工具之变化

电报在中国

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口炮台与天津之间架设了一条长约40英里的军用电线。此后,李鸿章又以从俄国发电报到上海,数万里之遥只需用1天时间,但电报从上海转送到北京,相距不过2000里,路上却花了10天的时间。以此为例子,清政府批准修建电报线,1880年,全长3000里的津沪电线开始筹建,并在次年投入使用。1884年,贯穿苏、浙、闽、粤四省的第二条电报干线也已竣工,不久清朝的电报总局从天津迁到上海。进入19世纪90年代,电报线路不仅遍及内地,而且架设到了新疆伊犁,中俄边境的塔城及西南的昆明等边远地区。“德律风”--电话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0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了西方。二、头脑中的变化读报纸、看电影。(1)精神生活的丰富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正在演出的艺人围着西洋镜的儿童民国时期上海电影院上海电影明星正在演出的艺人围着西洋镜的儿童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报当作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2、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怎样安排你的一天?街头阅报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被接受称呼的变化:“老爷”、“大人”改称为--“先生”、“女士”婚姻的变化:古代的“包办婚姻”逐渐改为--婚姻自由(2)思想观念的转变封建婚姻制度:前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必要条件:门当户对、婚姻论财主要形式:强迫包办、买卖婚姻、早婚材料:1902年在《大公报》上,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其条件是“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些信息?介绍了昔日处于从属地位的文绣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在接受了人人平等的观念后,勇敢地摆脱了不幸婚姻。昔日妃子敢于同末代皇帝离婚,这件事的本身就是妇女地位提高的反映。反映了妇女在追求解放、自由的过程中遭遇的阻力,说明妇女争取平等、独立斗争的艰难。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地位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丈夫觉得应该尊敬妻子,夫妻双方应该平等相待。妇女开始觉醒,奋力挣脱几千年来陈规陋习套在身上的枷锁,争取个人应有的权利。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清末,科举考试被废除。1912年中国初中课程表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经济图画乐歌体操手工家事(女)园艺(女)缝纫(女)说一说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过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3)教育制度的改变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程。民国以后:男子--妇女--剪掉辫子。缠足越来越少。(4)社会习俗的变化辫子的“去”与“留”关系重大中国古代素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的说法。而剃(脑门上大部分)发留辫则是满族人的习俗。但随着满族势力不断向中原扩展,头发问题便成为服从与反抗的标志。1621年,努尔哈赤在攻克辽沈之后,曾下令强迫汉族人剃发留辫。在1645年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发辫问题就进一步成为一个重大而关键的问题,剃发留辫成为是否认同满族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下令“叫官民尽皆剃头”,否则“杀无赦”,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

这种连坐法法令。对于汉族人而言就有“留头不留发”和“留发不留头”这种非此即彼的生死抉择,因此说这种习俗的形成本身就包含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含义。毫无疑问,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蓄发行为可以被视为是对清政府统治的反抗,在南方一带往往称太平军为“长毛”。但随后出现的剪发辫的行为则原因复杂,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行动。缠足-----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自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政府禁止缠足以来,废止缠足历时半个多世纪,可见缠足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禁止缠足是近代社会生活的一次重大转变。历史作证课堂小结一、生活中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轮船、火车等新的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19世纪下半期开始,人们开始用电报电话邮政等通信工具来传递信息(清末采用了新的邮政方式,1882年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二、头脑中的变化:清末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变化更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