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_第1页
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_第2页
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了解基本类型,构建地图体系

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地图类型有:分布图、景观图、统计图、概念图、因果图及演变图等,学生要先分清各种地图的类型,再有针对性的去取舍地图的信息。2.1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

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

读图时,还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2.2引导识图,获取新知

一般来说,学习一个地方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矿产资源、农作物、交通、城市、地形、气候等内容,利用地图学,比读课文要直观、形象,容易形成空间观念。而直观原则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地图能使书面文字形象化,易为学生感知和理解。

例如:读出图中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这可以通过图中的经纬线来阅读。另外还能从地图中读出海陆位置和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读相对位置的时候要会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一幅《中国地图》,我们可以通过纬线读出中国位于大约52°N—4°N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北半球,通过经线读出位于大约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东半球,根据图中注记,可以得知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2.3培养读图能力,获取地理信息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不一定像读文字一样逐行阅读,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①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②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如在“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的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的表层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深层信息则是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这一分布位置,恰好在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转换地带,又是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等。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学生的读图能力相应会越强。

2.4形成空间概念,理解空间关联,揭示时空演变

利用重要的地理事物来描述另一事物的位置,这反映的是地理事物间一种相对关系。如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的东部。不同描述型位置具有不同的地理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其中蕴含的地理意义:海陆性质对比强烈,季风气候典型;缺少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还可以用经、纬度来描述地理位置;利用方位与距离相结合来表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将洋流分布图与世界渔场分布图对照进行空间分析,可以理解洋流与世界主要渔场之间的关联;将等温线图与地形图对照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地形与气温间的某种关联。

对于反映同一要素的地图来讲,把不同地区的地图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和联想,能反映地理事物空间演变。如对某台风进行追踪监测,通过对台风所经过的不同海域的卫星遥感图进行对比,可以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路径、速度和暴风雨出现的范围。把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地图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如将同一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可以反映该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该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2.5解释现象,归纳所学,促进迁移

教材中列表形式的气候知识难以掌握和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气候分布模式图,并和气压带风带图相对照,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让学生学会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学生理解图上的几个关系(极圈与回归线、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极圈。)和几条重要经线的时刻,这样学生在今后做类似题时就容易得多。

地理联系框图是归纳许多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描述、概括、理解各地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考试说明》能力要求之一)。指导学生用地理框图把教材中有关分散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成联系框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还可通过图文转换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地壳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可以用一个图归纳。

2.6图文转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资料、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转换,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培养读图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图图变换将饼状图变成柱状图或曲线图,或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2.7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

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地图教学,注意图的变式,一图多用,多图并用。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如等值线图,可以设该图示为等温、为等高线、为等盐度线,为等震线,这样,经常性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

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在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加以运用。

3.搭建心灵地图,提升地图意识

心灵地图是指地图表象、各种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灵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心灵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逐步实现的过程。心灵地图的形成要靠:反复读图、用图,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理形象的感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相关的各种图示,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从地图上找出规律,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浓缩。经过地图的反复使用,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为心灵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打下基础;其次,要加强以地图为重点的练习,加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反复刺激,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心灵地图的清晰、准确性的形成。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利用,电脑动画的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展示平台的使用,使“图”的范围更广,使“图”的直观性、实效性更强,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启发他们去积极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三性”: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地图图像的强化,也有利于心灵地图的形成。

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