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堂实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堂实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堂实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堂实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堂实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对《史记》不陌生吧?说说你们对它的了解。生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生3: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生4:作者司马迁为了《史记》遭受"宫刑",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师:嗯嗯,这是我们关于司马迁、关于他的《史记》的一般认识。今天我们要学习选自其中的一篇文章《屈原列传》。《屈原列传》原名《屈原贾生列传》,教材删掉了关于"贾生"的部分,也就是本单元也要学习的《过秦论》的作者贾谊,而集中讲述屈原。今天我们将借助这篇"列传",深入了解屈原其人、其"向死而生"的意志。二、了解屈原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文章第一段,回答问题。(ppt展示)1.屈原是何出身?2.屈原才能如何?生1:出身高贵,"楚之同姓也"。和王族一个姓。师:屈原不姓屈,姓芈,同学们知道"芈月"吧?(生点头)可见屈原出身并不低,能和王族同姓说明了其地位之高。那才能呢?生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师:能不能用现代汉语讲一讲?生3: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不仅可以商讨国事,而且在和诸侯交际方面也很拿手。师:嗯嗯,注释解释得很清楚,"娴"一字就能看出屈原在这方面的"功力"。所以楚怀王才"甚任之"。依托这份信任,屈原的"仕途'走的怎样?(ppt展示)3.屈原"仕途"如何?生5:不好,文章的第二段可以看出来。上官大夫和屈原同为朝臣,但是见不得楚怀王重用屈原,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坏话,诋毁他。师:怎么说的?生5:"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上官大夫说屈原到处炫耀说法令离了他就不能制定出来。师:这很好懂。你们看出点什么了吗?比如说楚怀王这人怎么样?上官大夫呢?生4:我觉得上官大夫是一个卑鄙小人,没有屈原那样的才华就去拉踩别人,诽谤别人。师:上官大夫这样的人,我们生活中也能见到不少。上官大夫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同学们有发现吗?生8:有,他诽谤屈原的时候,说"众莫不知",意思就是谁都知道楚怀王对屈原很好,但是屈原却在外说"非我莫能为",一下子就把自己抬得很高,高过楚怀王了。楚怀王肯定接受不了。师:这是"小人的话术"。楚怀王呢?生7:我觉得楚怀王也很蠢,上官大夫就这么说几句话,他就相信了。"正常"的思维至少要求证这些话是不是真的,有没有人真的听到过,或者找屈原对峙什么的。但是楚怀王就听了这么一下就相信了,感觉没什么智商(生笑)。师:文章对楚怀王的描写还有很多,能找出来分析吗?生1:第四段。秦国要打齐国,但是齐国又和楚国走得很近,秦就派了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去给楚国献厚礼,还对楚怀王说"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结果楚怀王照做了,张仪赖账说是"约六里",楚怀王气不过就起兵打秦国,却大败而归,还被抓了一位大将,又被魏偷袭,齐国也没有出手相救,楚国损失惨重。师:这里的楚怀王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2:很贪,而且没有智慧,张仪说的话没办法让人信服,可是楚怀王却因为贪相信了。打战的时候,"大兴师伐秦","悉发国中兵",没有谋划,有点意气用事。生6:还很暴躁,知道被骗后就"怒"了,然后就开打,已经吃亏一次,结果又在这件事上栽跟斗。师:这么看,楚怀王

确实不算一位"明君"。还有吗?生8:第五段也有,最后秦国割地求和,楚怀王却只要张仪,还记着被骗的事情,不成熟。而且管理也不行,关在监狱的人居然还可以用钱买通官员,最后被放出楚国。师:按理说,张仪应该是害怕去楚国的,毕竟骗了一国之主,为什么他还要主动去?生5:我觉得是因为他很了解楚怀王以及他身边的人,觉得他们没什么智慧还很贪。师:事实上,确实如此,张仪赌对了。可见楚怀王之"昏庸"。生7:第七段中秦和楚结亲,楚怀王想去,屈原劝说不要去,秦国不可信任,可以被儿子子兰劝说一下就去了,果不其然,被秦国扣押并要挟楚国割地赎人,楚怀王又不答应还跑了,跑到赵国,人家又不愿意收留,最后还是回到了秦国,最后死了。整个过程都没有看到楚怀王作为一代国主的智慧和主见,而且也不会反省自己,一错再错。师:我们来总结一下(ppt展示)。上官大夫:"卑鄙小人"楚怀王:暴躁易怒、不懂反省、没有智慧谋略、没有主见......师:文章题目是《屈原列传》,可是通过刚刚的分析,文章却花了很多笔墨来写楚怀王,为什么?生9:用来衬托屈原的才能,因为在写楚怀王的时候,屈原是有站出来说话的,但是楚怀王没有听。这么一对比就更能突出屈原的才华了。师:因为楚怀王昏庸、没有主见、暴躁易怒、不懂反省,所以一步一步陷入死局,也是因为这样,他才疏远了屈原。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不仅是楚怀王,更是楚国,都需要屈原这样的人才。师:文章还剩下第3、8、9、10、11、12自然段,能把这些段落根据内容进行划分吗?生3:第三段主要是讲了屈原为什么创作《离骚》,以及屈原的人格。生5:还讲了《离骚》的特点。师:嗯嗯,其他同学有异议吗?(生无)那好,我们将第三段暂且取名为"屈原与《离骚》"。后面的呢?生10:第八段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从"人君无愚"这里开始,前半部分是对楚怀王的事情做总结,同时也说到了屈原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他很痛心,也希望君王能够醒悟。然后就是司马迁自己的观点,他对这些事的看法。师:这里和前面的讨论接轨了,但也插入了作者的观点。怎么命名?生11:屈原和司马迁。师:这不错,你们觉得呢?(生赞同)继续。生12:我觉得第9、10、11段可以放一起,主要是在讲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王上位,子兰做了官却记恨屈原,差使上官大夫去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结果顷襄王也大怒,流放了屈原,屈原流走到了江滨,和渔夫进行了一段对话,最后投江而死。师:这一幕似曾相识。生2:顷襄王也不聪明,子兰也很小心眼,上官大夫一如既往的小人。师:当时的楚国与秦国势均力敌,是大国,看到这样的君王和臣子,似乎都能想象楚国的未来。这里我们怎么命名?生7:我觉得这部分重点主要是屈原和渔夫那段对话,因此可以叫做"屈原与渔夫"。师:嗯嗯,体现重点。最后一段呢?生6:最后一段是司马迁对这一切的经历的看法,还出现了"贾生",我感觉是可以继续用"屈原与司马迁"的,或者还可以加上"贾生",因为作者在这里特意提到了,感觉最后一段传达的内容更深刻,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师:那我们就用这三个人的名字命名,怎么样?(生赞同)你不懂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待会的学习中进行探究。那现在通过梳理,我们大致可以这样划分(ppt展示)第3段:屈原与《离骚》第8段:屈原与司马迁第9、10、11段:屈原与渔夫第12段:屈原、司马迁、贾生三、屈原与《离骚》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ppt展示)1.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2.《离骚》的特点是什么?3.屈原的人格是什么?师:谁先来?生1:屈原创作《离骚》是因为之前被小人诽谤而遭受楚怀王疏远的经历使他"忧愁幽思"。师:这一点很好理解,"离骚"者,犹离忧也,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用文中的话来说——"人穷则反本"。这里的"人"已经不是单指屈原,是那些像屈原一样的人,这些人到了"穷"这样的境地时,就会追溯根本。这是古代文人抒发心中不得志的常见做法,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轼的《赤壁赋》等等。那特点呢?生2:总的来说是"以刺世事",就是讽刺的意思,具体来说,"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深。"师:作者对《离骚》的认识很深,也很认可《离骚》,这也侧面说明了屈原的才华之高。此外作者描绘《离骚》的语言也很有"看头",发现了吗?生3:很有节奏,三字一句,四字一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生5:还有对偶。师:可见作者语言修养之高。屈原的人格呢?作者怎么说?生6:"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师:屈原真的是一个一心一意辅佐君王的人啊!然而这样的人却要遭受小人的诽谤,君主的怀疑。《离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屈原的化身。四、屈原与司马迁师:这样的屈原,即便经历了君王的怀疑与疏远,同僚的诽谤和排挤,然而他始终都不放弃作为臣子的使命。(ppt展示)

屈原: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希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师:司马迁怎么看?请齐声朗读,"人君无愚"预备读~(ppt展示)

司马迁: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师:请为同学来翻译这段话,谁来?(生思考)要不请语文课代表?大家掌声鼓励一下~(生赞同)生1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都想要人才忠于自己,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接连出现,治理好国家的圣明君主历经多少朝代都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忠诚的人并不忠诚,贤明的人并不贤明。怀王就是不知道忠臣的职责,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子兰,导致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割裂,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死在了秦国,被天下耻笑,这是不知道人祸害。师:很流畅,重点把握得很准,其他同学要注意这几个字的翻译(板书)"无":"无论、不论""分":"职分""亡":"失去"。师:这是司马迁对楚国、对屈原等系列人与事的看法,他将其归纳于"人之祸"。正因为楚怀王不知道"识人、用人",才有了"人祸、国祸"。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到《史记》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人物事迹,还有——?生1:作者的评价。师:这一点在表达方式上,我们也将其称为"议论"。五、屈原与渔夫师: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即为,然而不过是悲剧重演,屈原终于被流放了,再多的忠心,国君也看不到了,再多的计谋,国君也听不到了。他只能与"渔夫"倾诉一二。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分别扮演"屈原"和"渔夫"进行对话。其他同学思考:听完这段对话中,你有什么感受?生8:我觉得这是屈原和渔夫的"价值观"的碰撞,屈原觉得"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夫则认为"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一个至死坚持自我,一个享乐当下,随大流。师:你们愿意当哪种人?生: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想做屈原,但我觉得很难很难,很少有人会做到。师:是啊,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屈原,这是非常正常的。屈原之所以珍贵,不就是因为稀有吗?但是我们可以抱持一种态度——什么态度?生8:敬仰。师:敬仰他、尊重他,这是我们能做的。为了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投江自尽,这种行为,你们怎么看?生9:不赞同,活下来就有希望,但是可以理解吧,每个人坚持自我的方式不一样,这是屈原的方式。师:这种行为有什么现实意义吗?生10:有,类似于"精神灯塔",屈原这种行为会引领更多人坚持自己的理想,为坚持自我同黑暗势力斗争,可能刚开始这样的人并不多,但是有了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一来,坚持理想和自我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世界也会更美好吧。就像第11段中的宋玉等人模仿屈原作赋阐发自己的思想,虽然他们还是没有屈原那样的勇气直言不讳,不过也算一个好的迹象。师:这样的"意义"很重大,也很壮烈,屈原是用他的生命在坚守自我意志。六、屈原、司马迁、贾谊师:司马迁对此怎么看?生4:"悲其志",为屈原感到悲伤。师:为什么"悲"?生4:司马迁应该是想到了自己吧,因为他为了《史记》遭受了屈辱的宫刑,我觉得司马迁肯定是想过死的,但是为了《史记》又选择活下来。这样的坚守殊途同归。师:贾谊呢?生5:他认为屈原没有必要这样做,凭借他的才能游说诸侯,肯定会国家留下他的。"同生死,轻去就"。师:贾谊和屈原的遭遇是有点相似的,也是遭受小人排挤被贬谪,而被贬谪就任的地方就是屈原投江所在地的,他也写下了《服鸟赋》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如果屈原正如贾谊所说那般去了其他国家,你怎么看?生10:这样就不是屈原了,屈原之所以选择死都不要让自己的理想受到污浊,不就是他只忠于楚国,忠于本心吗?如果这么轻易就去了其他的国家,那屈原受到的排挤、流放等反而没有了必要。所以,死对屈原来说,好像是唯一选择了。以死明志。师:司马迁看完贾谊对屈原的凭吊后,他的反应从原来的"悲"到了"爽然若失",为什么?生2:他是不是在觉得自己的"坚守"是错的?因为屈原和贾谊是两种不同的"斗争思路",一个宁死不屈,一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6:我觉得不是,如果司马迁怀疑自己的坚守,那《史记》就很难诞生了。"爽然若失"更像是留下思考,让读者自己去看、去想,就是让我们自去评判他们的坚守方式。师:你们的思考都有其道理。司马迁忍受宫刑写下《史记》,看起来是"生",但也许对他来说,接受宫刑的那一刻,司马迁就已经死了,留下的那个司马迁是为了《史记》而生的司马迁。就像屈原投江的那一刻,屈原死了,但也正是这一刻,屈原又活了,因为屈原精神永久地留在世上。向死而生。师:司马迁、屈原、贾谊,三个人都有着相似的遭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