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中考化学专题复习】_第1页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中考化学专题复习】_第2页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中考化学专题复习】_第3页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中考化学专题复习】_第4页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中考化学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科学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材放大镜】知识点一: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GB2⑴提出问题=2\*GB2⑵猜测(假设)设计实验[=3\*GB2⑶制定方案、=4\*GB2⑷进行实验、=5\*GB2⑸收集证据]=6\*GB2⑹解释与结论=7\*GB2⑺反思与评价=8\*GB2⑻表达与交流(迁移与知识的拓展)。作为探究题,一般并不需要完全具备以上八个步骤,通常因题目的需要而选择其中重要的步骤呈现。2.考试要求:=1\*GB2⑴发现并提出问题: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比拟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2\*GB2⑵猜测与假设: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测或假设。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测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3\*GB2⑶制定方案:提出活动方案,制定科学探究活动方案。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4\*GB2⑷进行实验: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5\*GB2⑸收集证据: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运用多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6\*GB2⑹解释与结论: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7\*GB2⑺反思与评价: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长处以及缺乏,并提出改良的具体建议。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8\*GB2⑻表达与交流:比拟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3.解题考前须知:=1\*GB2⑴不要答非所问:一般而言,最终的结论与开始的猜测与假设有一致性,至少也是有关系的。同时,探究过程方案的设计,也是与探究目的紧密相关的。=2\*GB2⑵注意猜测或假设的合理性:虽然猜测和假设有很多可能,但是我们的猜测与假设,不能脱离题目给出的条件,否那么就是无源之水。=3\*GB2⑶正确选择实验用品:首先要弄清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要紧扣假设,正确选择仪器和药品,正确选择装置。=4\*GB2⑷答题的发散性:探究性的问题往往在假设的提出、方案的设计等方面,答案并非唯一。所以,我们往往从最熟悉、最符合题意入手,从而有效防止错误的发生。知识点二:实验方案的设计1.实验方案的设计原那么:=1\*GB2⑴科学性: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要正确;=2\*GB2⑵可行性:切实可行,所选用的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3\*GB2⑶平安性:实验设计时,应尽量防止使用有毒药品和进行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4\*GB2⑷简约性:要尽可能简单易行,应选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用品,并能短时间内完成实验;=5\*GB2⑸创造性:有创新意识。2.实验方案的内容:=1\*GB2⑴一个比拟完整的化学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实验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用品〔包括仪器和药品等〕及规格;④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及考前须知;⑤实验现象及结论。=2\*GB2⑵对于给出实验目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的题一般可以按以下思维程序进行:=1\*GB3①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或假设〕;②根据实验原理〔或假设〕,选择需要的仪器和药品〔或实验装置图〕;③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及考前须知;④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3\*GB2⑶实验设计要科学合理,平安可靠,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结论可信、绿色环保。3.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4.实验方案设计的分类:=1\*GB2⑴气体的制取、净化&性质的综合设计: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枯燥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气体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设计=1\*GB2⑴原那么:=1\*GB3①制取枯燥纯洁的气体应遵循“先除杂,后枯燥〞的原那么。=2\*GB3②尾气处理:有毒气体常采用溶液〔或固体〕吸收或将之点燃,无毒气体直接排空。=3\*GB3③接口的连接:总体上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但对于吸收装置应“长进短出〞;枯燥管应“大进小出〞。=4\*GB3④制气实验:装置选择与连接气密性检查装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开始实验〔按程序〕拆卸仪器其它处理等〔制气体的实验,在实验前均应进行气密性检查,气体在点燃之前一般应进行纯度的检验〕。=5\*GB3⑤加热操作:加热前一般应先通原料气赶走空气后再点燃酒精灯。其目的是:一是防止爆炸〔如氢气复原氧化铜、CO复原Fe2O3等〕;二是保证产品纯度。熄灭酒精灯时,一般是“先撤后灭〞的原那么。=2\*GB2⑵还应该考虑以下因素:=1\*GB3①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止液体倒吸;=2\*GB3②进行易爆、易燃实验时要防止爆炸〔如氢气复原氧化铜应该下通氢气,气体点燃前应该先验纯等〕;=3\*GB3③防氧化〔如H2复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的切割要在水中进行等〕;=4\*GB3④防吸水〔如实验取用制取易吸水、潮解的物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2\*GB2⑵物质性质的探究:=1\*GB3①性质实验方案设计的思路=2\*GB3②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性质探索性实验方案:根据物质的结构特点或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而后据此分别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究该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程序:物质→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性质验证性实验方案:对物质具备的性质去求证,关键在于设计出简捷的实验方案,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平安可行。程序:物质→性质推测→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3\*GB2⑶物质的检验、鉴别&提纯=4\*GB2⑷混合物中某成分的验证知识点三:实验方案的评价1.实验方案的评价原那么:=1\*GB2⑴可行性:原理是否正确、可行;操作是否平安、合理;步骤是否简单、方便;效果是否明显等。=2\*GB2⑵绿色化:原料是否易得、平安、无毒;反响速率是否较快;原料利用率、产物产率是否较高;合成过程是否有环境污染。=3\*GB2⑶平安性:防倒吸;防爆炸;防氧化;防吸水;防挥发等。2.实验方案设计和评价的思路:=1\*GB2⑴根据实验目的,说明实验原理,选择适宜的仪器和药品;

=2\*GB2⑵根据实验特点,设计实验装置;

=3\*GB2⑶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可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重点,分析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4\*GB2⑷通过比照和归纳,选出最正确方案;

=5\*GB2⑸实验结束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学习时可以依据以下思路,在理解的前提下加以掌握: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药品的变质、保存物质的鉴别、检验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别离、提纯化学实验仪器实验装置决定选择组合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考点新突破】例题1:以下实验能够到达对应的实验目的是〔〕实验ABCD设计

目的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响生成碳酸确定石蜡成分中含有碳元素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到达着火点证明铁生锈是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分析;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C、要研究燃烧的条件,需要没有氧气支持的一个比照实验;D、证明铁生锈的条件,还缺少一个没有水存在的比照实验。[解答]A、向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水,看到塑料瓶变瘪,只能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反响,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响生成碳酸,故A错误;B、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可确定石蜡中含有碳元素,故B正确;C、探究燃烧的条件,图示现象只能得出燃烧需要到达着火点,不能证明燃烧是否需要氧气,故C错误;D、铁生锈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图示实验不能证明铁生锈是否与水有关,故D错误。应选B。[评价]此题主要考查了一些验证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关键,以及控制变量法的正确应用。例题2:同学们用Na2CO3溶液和浓HCl来研究简易灭火器的反响原理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推理假设]上述两种物质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此推测出废液中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或盐酸。[实验探究]=1\*GB4㈠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盐酸:=1\*GB2⑴选择试剂: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同学们选用了如下图的五种物质,其中物质x是酸碱指示剂中的溶液。=2\*GB2⑵实验验证:某同学向废液中参加少量的镁粉,观察到,确定废液中一定没有盐酸。=2\*GB4㈡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Na2CO3某同学选用测出废液的pH=l0,确定废液中一定含有Na2CO3。=3\*GB4㈢处理废液,回收利用欲从废液中得到纯洁的NaCl,请完成如下实验方案设计.方案参加试剂别离方法方案评价一适量Ca〔NO3〕2溶液过滤、蒸发结晶不可行,理由是二过量的蒸发结晶可行[分析][推理假设]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响的实质写出其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实验探究]=1\*GB4㈠=1\*GB2⑴判定废液中是否含盐酸所取用的酸碱指示剂不能用酚酞试剂,因酸不能使无色的酚酞变色;=2\*GB2⑵明确镁和盐酸反响出现的现象;=2\*GB4㈡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用pH试纸;=3\*GB4㈢根据化学上除杂质原那么分析实验方案设计,即除去原杂质不能添加新的杂质。[解答][推理假设]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响的实质写出其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探究]=1\*GB4㈠=1\*GB2⑴判定废液中是否含盐酸所取用的酸碱指示剂不能用酚酞试剂,因酸不能使无色的酚酞变色,故取用石蕊试液,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2\*GB2⑵镁和盐酸反响出现的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如没气泡产生那么证明废液中一定没有盐酸;=2\*GB4㈡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用pH试纸〔也可使用pH计〕;=3\*GB4㈢根据化学上除杂质原那么分析实验方案设计,即除去原杂质不能添加新的杂质,因而处理废液,回收利用废液中得到纯洁的NaCl时,如加适量Ca〔NO3〕2溶液,虽然除去了碳酸钠,但却引进新杂质NaNO3;如参加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后可得到纯洁的氯化钠。故答案为:[推理假设]Na2CO3+2HCl=2NaCl+H2O+CO2↑;[实验探究]=1\*GB4㈠=1\*GB2⑴石蕊;=2\*GB2⑵无气泡产生〔或无现象或无变化〕;=2\*GB4㈡pH试纸〔或pH计〕方案参加试剂别离方法方案评价引进新杂质〔或有NaNO3,生成或引进NO3-〕盐酸〔或稀HCl或HCl〕[评价]此题考查探究酸的性质及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题型设计科学合理,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对酸的知识系统化,不再机械记忆,囫囵吞枣的记忆酸碱盐的知识点。例题3: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下图〕。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1\*GB2⑴收集竹子中的气体。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2\*GB2⑵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向所取得气体中参加①②有二氧化碳=3\*GB2⑶测定氧气含量。【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以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屡次实验。【反思与评价】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拟准确的是方案,原因是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分析]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一般用澄清石灰水,实验是想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就应该彻底消耗掉其内的氧气,比照分析方案一密封性不如二方案,收集气体的方法不同可能结果会不同。[解答]=2\*GB2⑵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方法一般是澄清石灰水,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①澄清石灰水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GB2⑶测定氧气的含量就要把氧气消耗干净,方案二是密闭环境的实验,结果会更准确。故答案为:a.将瓶中氧气耗尽。b.二,方案二的实验始终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能保持瓶内气体在反响前不发生改变〔或方案一在实验过程中翻开了瓶塞,瓶中的气体成分在反响前发生了改变。〕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用排水法收集时会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使A组总是比B组含氧量高。故答案为:A组采用排水取气法,局部二氧化碳溶解于水。[评价]此题是对竹子内气体的验证实验,涉及到二氧化碳的鉴定,氧气含量的测定,是一道结合课本知识的综合性实验探究题。【中考练兵场】〔总分100,自我测试分,正确率百分比%〕1.(2分)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实验目的能够到达的是〔〕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C.探究燃烧的条件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2分)小明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设计了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到达目的是〔〕A.盐酸B.氯化铜溶液C.石蕊试液D.二氧化碳

3.(2分)某同学对以下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选项ABCD实验

目的鉴别氯化钠

溶液和稀盐酸清洗铁制品

外表的铁锈除去氢氧化钠中

少量的碳酸钠检验一氧化碳中

混有二氧化碳方案1加Cu加适量稀盐酸加适量石灰水点燃方案2加酚酞试液用适量稀硫酸加适量稀盐酸通入澄清石灰水4.(2分)以下实验能到达目的的是〔〕①②③④A.①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B.②检验铵态氮肥C.③检验CO32一的存在D.④用水吸收CO5.(2分)以下物质之间的转化能够实现的是〔〕6.(2分)小雷设计了以下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方案.其中不合理的是〔〕7.(2分)以下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选项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加水溶解B鉴别NaOH和Ca(OH)2溶液加Na2CO3溶液C除去CaO中的CaCO3加足量稀盐酸D除去CO2中的CO通入足量NaOH溶液8.(2分)以下每组比照实验不能到达实验目的是()实验一实验二实验目的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少量MnO2和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B将铁丝放入2mL10%的硫酸铜溶液中将银丝放入2mL10%的硫酸铜溶液中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C将5g氯化钠参加20mL20℃将5g硝酸钾参加20mL10℃比拟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D将植物嫩叶浸泡在10mL蒸馏水中取10mL蒸馏水,通入过量二氧化硫气体,再将植物嫩叶浸泡其中模拟酸雨的危害9.(2分)妈妈买了一条黄金项链,小雨想通过实验探究黄金项链是否为锌铜合金制成的仿制品,她不能选用的试剂是()A.A1C13溶液B.Cu(NO3)2溶液C.H2SO4溶液D.AgNO3溶液10.(8分)以下A~F是初中化学中的六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1\*GB2⑴上述实验中能到达实验目的且正确的选项是(填字母)。=2\*GB2⑵B实验中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答三条)。=3\*GB2⑶D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F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4\*GB2⑷E实验的全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11.(9分)4月26日=1\*GB2⑴①公司花园式的厂区里飘溢着阵阵麦芽香味。能闻到香味说明。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②啤酒酿造过程中,酵母是“魔术师〞,能将麦芽汁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该变化属于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酵母的作用是。③啤酒酿造需要大量除去矿物盐的软水。实验室常用试剂区别软水和硬水。④啤酒呈微酸性,过期的啤酒可用来浇灌喜酸花卉。测定啤酒的酸碱度可用。⑤啤酒贮存和运输时要防止阳光暴晒,原因是。=2\*GB2⑵去年入秋以来,我市干旱少雨。在农业生产上,用0.1%的氯化钙溶液以1∶1浸种5~6小时后播种,可以提高种子在干旱条件下的出芽率。①欲配制20kg0.1%的氯化钙溶液浸种,需要氯化钙kg。稀盐酸稀盐酸氧化钙过滤溶液A工业碳酸钙稀盐酸溶液B溶液CCaCl2……Al(OH)3、Fe(OH)3等沉淀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向溶液B中参加稀盐酸的作用是。12.(7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了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响?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1\*GB2⑴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响,它的作用是;=2\*GB2⑵假设枯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应从(选填“b〞或“c〞)端管口通入;=3\*GB2⑶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测:猜测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猜测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4\*GB2⑷请你对猜测二进行探究:操作方法现象结论=5\*GB2⑸其实红热的铁遇到水蒸气,在生成气体的同时,还会生成一种黑色固体。你认为生成的黑色固体可能是。13.(9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得到的混合气体有哪些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此进行了实验探究。【提出猜测】=1\*GB3①该混合气体只含有一氧化碳、氢气;=2\*GB3②该混合气体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3\*GB3③该混合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4\*GB3④该混合气体只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查阅资料】a.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b.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c.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作某些气体的枯燥剂。【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以下图所示装置,并进行了实验(局部夹持仪器已略去)。=1\*GB2⑴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为混合气体中有。B中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2\*GB2⑵装置C中的药品为。=3\*GB2⑶E中氧化铜变红、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还存在的气体是;E中的变化说明氧化铜具有性。【实验结论】猜测正确。【实验反思】经过讨论,同学们将上图中装置C~H进行了简化,只用以下图所示装置并自选必要试剂就能完成探究。其中,枯燥管中碱石灰的作用为,烧杯上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最后一步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14.(9分)小明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响时,设计出以下三种装置进行实验:NaOH浓溶液NaOH浓溶液CO2a①b。玻璃广口瓶NaOH浓溶液CO2②③NaOH浓溶液CO2。小气球=1\*GB2⑴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b。=2\*GB2⑵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①。实验③。=3\*GB2⑶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改良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4\*GB2⑷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响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15.(10分)在高效复习课堂中,同学们利用“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物质的溶液对“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探究。图26-1图26-2【知识回放图26-1图26-2通过判断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否发生反响,我能写出其中符合以下条件的两个化学方程式:⑴一个中和反响;⑵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反响。【挖掘实质】⑴图26-1是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的示意图,小丽发现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以此类推硝酸钡在水中会解离出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⑵图26-2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响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响的实质可以表示为H++OH-=H2O我也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发生反响时有气体生成的反响的实质。【实践运用】⑴通过上述探究发现,在溶液中H+和OH-不能大量共存,我还发现在溶液中和(填离子符号,下同)也不能大量共存。⑵利用上述四种物质的溶液完成实验后,将所得物质混合并过滤,得到一种无色溶液。经测定,该溶液显酸性。那么在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为了验证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否存在,我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步骤、现象及对应的结论〕【知识升华】对“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的再探究,我发现在分析多种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离子的成分时,应考虑的因素是。16.(7分)化学老师交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里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猜测I:没变质,全部是NaOH;猜测II:局部变质,既含有NaOH,又含有Na2CO3:猜测Ⅲ:完全变质,全部是Na2CO3。【查阅资料】①反响:BaCl2+Na2CO3=2NaCl+BaCO3↓;②局部盐溶液在常温下的pH如下:盐溶液NaClNa2CO3BaCl2pH等于7大于7等于7【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共同完成,并答复所给问题。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称取上述氢氧化钠固体样品8.0g溶于50ml,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充分反响后,静置。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1\*GB2⑴(填化学式)。②用玻璃棒蘸取少量①中充分反响后的上层清液滴在一小块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照,测出pHpH=11说明久置固体中,还一定含有=2\*GB2⑵(填化学式)。上述步骤①中,所用称量仪器的名称是=3\*GB2⑶,滴加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4\*GB2⑷【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测中=5\*GB2⑸是正确的。【拓展】该小组同学为测定出该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继续将上述白色沉淀过滤、洗净、枯燥,称得其质量为2.0g,那么原试剂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6\*GB2⑹(假定试剂中无其它杂质)。【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7\*GB2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7.(24分)目前,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实现可持续开展的战略目标,许多有识之士正在研究废旧电池的有效回收再利用技术。右图为普通电池〔锌锰电池〕示意图,请你根据图示分析:=1\*GB2⑴将回收的废旧电池进行别离,可以得到的〔用化学式表示〕:单质有,氧化物有,盐有,有机物有〔写名称〕。=2\*GB2⑵小李同学想得到⑤中纯洁枯燥的二氧化锰和氯化铵溶液,并检验氯化铵中的铵根离子。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①剥开干电池,取出碳棒周围的黑色粉末。②溶解、、洗涤〔填操作名称〕。得到黑色粉末和无色澄清液体黑色粉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