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导学案·部编教材·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肖卿贤编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素养达标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历史状况,认识“推恩令”实施的作用。2.史料实证:搜集有关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史料,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3.历史解释: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认识“独尊儒术”的实质。4.家国情怀: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这些人物的活动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考点整合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与汉初的统治⑴西汉的建立: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⑵郡国并行制:①设置:“汉承秦制”,地方设置郡县,又分封王国、侯国。②问题:王国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③应对:汉高祖剪除异姓诸侯,加封同姓诸侯;汉景帝削藩,平定吴楚等七国之乱。2.“文景之治”⑴措施: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⑵结果:文帝、景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二、西汉的强盛1.专制集权⑴中央:汉武帝设立中朝,尚书令地位提升;消弱相权,加强皇权。⑵地方:汉武帝“推恩令”消弱诸侯王势力;刺史巡视监察地方;酷吏治理,打击豪强。⑶选官:汉武帝确立察举制等官吏选拔制度。2.管控经济: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农抑商。3.统一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等。4.开疆拓土:⑴出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⑵出使西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⑶管理西域: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⑷南方地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效治理。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篡汉⑴背景: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赋役沉重,农民破产,社会动荡。⑵新朝代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⑶王莽改制: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切实际,反而激化社会矛盾。⑷新朝覆亡:绿林、赤眉起义。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2.光武中兴⑴恢复汉室: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⑵国家中兴:刘秀加强皇权、限制外戚、裁并郡县、整顿吏治、清查田户、释放奴婢、重视儒学。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史称“光武中兴”。3.东汉的衰落⑴统治黑暗: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士大夫“党锢之祸”。⑵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太平道”起义,各地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四、两汉的文化1.董仲舒新儒学:⑴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三纲五常”等。⑵特点: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⑶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2.史学⑴《史记》:西汉司马迁,黄帝至汉武帝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⑵《汉书》:东汉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3.文学⑴汉赋:带韵散文,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司马相如《上林赋》。⑵乐府诗:国家音乐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成诗。⑶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4.科技⑴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⑵数学:《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重要地位。⑶造纸术:西汉出现;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课内思考(教材P20)史料阅读:阅读《汉书·景帝纪》,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提示:史料主要总结了文景之治的基本措施和治理效果,记述了文景时期治理的中心措施是“与民休息”,并将“文景之治”与西周的“成康之世”相提并论,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教材P21)思考点: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提示:郡国并行制使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此,汉武帝建立刺史监察制度。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其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教材P21)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原因及目的。提示:原因:汉武帝时各种学说盛行,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董仲舒改造了先秦儒学,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目的:用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教材P23)学思之窗: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提示:⑴汉赋辞藻华丽,将汉代的恢宏气势发挥到了极致。⑵汉乐府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很多诗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日常生活。⑶五言诗语言朴实押韵。联系分析1.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既是朝廷新贵,又是地方豪强。大姓豪强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建立自成一体的田庄。田庄规模宏大,经济上自给自足,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庄主不向国家交纳租赋。豪强地主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2.汉朝察举制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举孝廉和举贤良两种方式,重视品行和才干,试用考核通过后再任命官职。相比于先秦时期以血缘、门第世袭的世官制,察举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练习巩固1.下图是汉初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于巩固汉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行政制度的多元化有利于加强皇权C.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仍有重大价值D.该制度的实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3.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以下西汉的史实。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实行郡国并行 B.巩固中央集权 C.开拓边疆地区 D.确立儒学独尊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5.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 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C.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6.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A.设立中外朝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三公九卿制 D.推行刺史制7.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 B.中央集权巩固发展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 D.政权分裂根源消除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西亚、中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必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9.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⑴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⑵根据材料二并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