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专题_第1页
中国教育史专题_第2页
中国教育史专题_第3页
中国教育史专题_第4页
中国教育史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现代教育

.专题七

现代教育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二、资产阶级教育思潮三、六三三学制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一〕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以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的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民主战士从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旧教育。.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新青年?.〔二〕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1、废除读经科,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撤销1913年?宪法草案?中规定的“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1919年4月“教育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开展共和精神〞的新宗旨。2、教育普及有所开展;3、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4、大学的改革。.

二、资产阶级教育思潮

〔一〕平民教育思潮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的口号在教育领域里的具体表达。参加平民教育的有:1、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以广阔人民为教育的对象。教育实践:1919年邓中夏的“平民教育讲演团〞、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办的平民夜校,他们的活动,为后来工人运动的开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民主〕政治。教育实践:1919年北高师师生组织的平民教育社;1923年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平民教育发动大会.●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教育家继续从事改进主义的平民教育,如晏阳初、陶行知等;中国共产党那么在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展平民教育的根底上,开展了革命的工农教育。.〔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增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受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渐次形成。根本内涵: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异。.1、北高师学生1919年发起组织的工学会根本观点:倡导工学主义,主张把工学作为实现民主自由、开展实业、救济中国社会的武器。将工学视为理想社会的通那么和社会各分子的天职。刊物?工学?月刊。.2、由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王光圻发起组织的北京工读互助团根本观点:受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将工读视为实现新组织、新生活、新社会的有效手段。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实行半工半读,将工读互助团办成“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所得归公、费用公出,大事公决、事务共管的组织,并在此根底上推而广之,实现小团体大联合,通过这种平和的经济革命实现大同的生活。.3、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根本观点: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题,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4、以胡适、张东荪为代表的观点可称为纯粹的工读主义根本观点:把工读单纯看作是解决青年失学问题的好方法。.●尽管参加工读的青年人对工读的理解,所要到达的目的不尽相同,但他们均重视劳动的价值,力图将体脑结合,对固有的社会价值观予以极大的冲击,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很有积极意义的尝试;不过,将工读作为改进社会的主要手段,视为一次“和平的经济革命〞,这只能是空想。.〔三〕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开展演变而来。民初蔡元培即将实利主义列入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陆费逵指出中国教育在三方面亟须注意改进,即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其中“职业教育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在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上,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开展这二点职业教育思潮的根本内涵。.●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屡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选职业教育,思潮过到高潮。.黄炎培像.●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效劳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倡导职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生产技能、注重学和用联系,以及解决局部青年的失学和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开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六三三学制

1922年11月1日公布实施,此学制一般称“新学制〞或“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的六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学制〞。1、七项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开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2、六三三分段以儿童身心开展为根据,具体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即初级小学四年〔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大学四至六年。.3、特点〔1〕小学缩短一年,扩大了小学毕业生的数量,中学延长一年,可相应提高中学的知识水平。〔2〕加强青年学生的职业教育训练,适应升学、就业的双重需要。〔3〕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开展余地,适应不同开展水平学生的需要。.〔4〕中学分为两个阶段,增加了办学的灵活性。〔5〕注重普及教育,规定以四年为义务教育年限。〔6〕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生平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文浚,安徽歙县人,是我国“五四〞以后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是旧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由“教育救国〞走上民主主义道路的典范。.陶行知像.二、提倡为群众效劳的普及教育1、目的把文化科学知识从少数人手里拿来交给大众,使“整个民族现代化〞。2、实践1920年,平民教育运动;1926年,乡村教育运动;1931—1935年,普及教育运动。

.三、提倡教育联系生活和劳动传统教育“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农务。……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主张教育联系生活、联系劳动,企图用教育的力量来提高农业生产,从而改善农民生活。.四、“生活教育〞论〔一〕“生活教育〞论的形成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直接影响于杜威教育思想。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二〕“生活教育〞论的内容1、生活即教育〔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着人生始终。〔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评: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无视。.2、社会即学校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发动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局部。评: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但是,错误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