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师说》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师说》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师说》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师说》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10.2《师说》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矣(疑惑)B.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根据下面的情境,回答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吸引了西北师范大学师生党员的广泛关注,大家通过平台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已成为该校师生党员的移动“加油站”。据统计,在西北师范大学5183名党员中,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完成注册学习的党员有5107人,占全体党员人数的98.5%,每天活跃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党员人数超过3500名。(2019年3月报道)

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2个字。6.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发表的《善于学习》这篇文章的留言栏中,有读者留言说“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请仿照留言,根据课文《师说》进行续写,与之构成一副对联。7.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修改。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付老师做寿。付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岁高龄还在做学问。付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拙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8.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比较古代儒家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欲从陕西凤翔的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供奉宫中,韩愈不以为然,上《论佛骨表》,一题作《谏迎佛骨表》,结果险些丢了性命,最后在刑部侍郎任上被贬潮州。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渐有融合之势,经南北朝至唐,三教的融合依旧,一些人在儒家、道家思想之外受佛教的影响,这是一种常态。而韩愈是固执的儒者,他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他在《原道》中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后面的九个字说得斩钉截铁,意思是要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他们的经书都烧掉,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难怪唐宪宗要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奉的时候,韩愈挺身而出,激烈反对,《论佛骨表》就是这样问世的。韩愈说佛是“夷狄之法”,他在《原道》里也表达过不能将“佛”这一“夷狄之法”凌驾于先王之教上,或说是儒教之上。但他言及佛教在东汉流入中国后,忽地把笔宕开,叙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直到周穆王在位年数和享年多少。韩愈要借此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帝王居位长久,生命长久,“非因事佛而致此也”。因为那时候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也就无帝王事佛之事。这些叙说看似平淡,实际上隐含了韩愈说理的尖锐锋芒——因为唐宪宗事佛想的就是长命百岁。韩愈说,不事佛实际上是可以长寿的,不信你看看历史。韩愈随之和缓语气,说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本想取缔佛教,只是由于那时的大臣目光短浅,不能洞晓先王之道、古今所宜,用先王圣明革佛教之弊,以致这事就放下来了。唐宪宗一生多次迎取佛骨到宫中供奉,元和十四年(819)的供奉,宪宗让中使(宦官)杜英奇率三十多位宫人,拿着香花,前往凤翔的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的皇宫,自然有群僧相随,又带动诸寺、众生供奉,成一时盛况,韩愈忧心不已。他对宪宗皇帝说:“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这话说得有些微妙。本来唐宪宗是惑于佛的,是希望崇奉佛骨以祈求福瑞祥和的,但他正话反说,说唐宪宗并无此意,不过是在年成很好、百姓高兴的时候,顺从民心,把迎佛骨到宫中供奉当作是“诡异之观、戏玩之具”,率大众游乐一场而已。这和韩愈称佛教为“夷狄之法”一样,亦可见他对佛教的轻蔑态度。韩愈是主张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的,宪宗此举,在他看来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他治理国家的思想完全背离,当他说出事佛会伤风败俗的时候,内心是相当沉重的。唐宪宗最恼怒的是韩愈在这封奏章中,说东汉后期至唐以前各朝年代短促,帝王寿命不长。居帝王高位者,谁不想延年益寿,统治久长?《旧唐书·韩愈传》记载:“疏奏,宪宗怒甚……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唐宪宗不愿宽恕他,是因为韩愈实际上诅咒了他事佛也将短命,没想到韩愈一语成谶,第二年宪宗就命丧黄泉了。当时,唐宪宗在愤怒之下,恨不得马上把韩愈的脑袋砍了,所幸宰相裴度等人为韩愈求情,说韩愈言有冒犯,但本心忠诚,陛下只有宽容他,以后才有人敢说话,不然就堵了言路。宪宗这才退让一步,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以解他一时的心头之恨。(节选自《险让韩愈丧了性命的上书》,有删改)9.韩愈上书反对唐宪宗迎取佛骨,下列各项中,归纳不当的一项是(

)A.韩愈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甚至提出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B.韩愈认为佛是“夷狄之法”,不能凌驾于先王之教上,帝王事佛就不能长寿。C.韩愈认为宪宗迎取佛骨伤风败俗,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儒家治理国家的思想完全背离。D.韩愈说只有彻底舍弃佛骨舍利,才能断绝人们的念想,让人们不被佛所迷惑。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原道》中言及上古君王及周穆王时无帝王事佛之事,并说唐高宗李渊本也想取缔佛教,但由于不知如何革除佛教之弊而搁置了。B.韩愈在奏疏中说,如果非佛、斥佛会带来灾祸,就请将所有的灾祸一人承担,并且无怨无悔,可见他排斥佛教的决心。C.韩愈上书中言辞过于放肆,犯了宪宗大忌,所以宪宗不愿宽恕他。D.韩愈上书激怒宪宗差点丧命,只是由于宰相裴度等人求情才使宪宗退让了一步,把他贬为潮州刺史。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汉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经南北朝至唐,儒、释、道三教渐渐融合,一些人在儒、道思想之外受到佛教影响是一种常态。B.韩愈说宪宗并非真心崇奉佛法,只是年丰人乐时,率大众游乐一场而已,其实是别有深意。C.韩愈排佛、斥佛的果决都得罪了宪宗,特别是他对唐宪宗事佛短命的诅咒,一语成谶,彻底激怒了宪宗。D.韩愈谏迎佛骨的基本动机,是对唐宪宗的忠诚,正如他的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没想到却是被贬潮州的下场。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节选选文二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B.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C.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D.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中的“遗”解释为放弃,与“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的“遗”解释一样。B.古代巫和医是两种不同职业,巫以祝祷、占卜为业,医以治病为业,地位不如士大夫。C.县官,既可以解释为朝廷、官府,也可特指皇帝。选文二中的县官是指县级行政长官。D.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阐明了“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并且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B.选文一以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意在证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C.选文二指出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点明了学有所成的关键,同时表达了对马生的期望与勉励之情。D.李氏子蟠年轻好学,并主动向韩愈求学,得到韩愈赞许,东阳马生也以宋濂为师,得到了宋濂的肯定。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16.怎样做才能学有所成,请结合两个选段加以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材料二:续师说黄宗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有删改)【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B.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C.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D.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主要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寓意深刻,写法灵活。B.“句读”,古人指文辞的停止和停顿处。语意未尽而需停顿处为“句”,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C.“或师焉”的“师”名词作动词,意为“向老师学习”。D.“则耻师焉”与“相率而耻不为师”的“耻”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9.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黄宗羲列举随便谩骂欧阳修、曾巩,肆意诋毁朱熹、陆九渊的事例,批判轻浮浅陋、以肆无忌惮为高明的学风。B.韩愈引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C.黄宗羲认为自己年纪大,很少时间去学习,如受别人盛情推荐夸奖而为人师,自己是不会做出这般羞耻的事。D.两篇选文皆是开篇点明文章主旨,强调从师的必要性,结尾也都交代了自己写作的缘由。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1.韩愈和黄宗羲均认为“师道之不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六艺经传”的“传”应读zhuàn。B.“聃”应读dān。C.“授之书”的“授”应读shòu;“蟠”应读pán。故选D。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二句意思是: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惑”,糊涂。故选A。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受”,同“授”,教授。B.“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C.无通假字。D.“生”,同“性”,本性,禀赋。故选C。4.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B.第一个“之”,代词,这类;第二个“之”,助词,用于所字结构前,不译。C.两个“于”,介词,比。D.第一个“其”,语气词,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第二个“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故选C。5.(示例)“学习强国”平台成为西北师大党员移动“加油站”【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题目所给的材料由两个句子构成,前一句描述现象,后一句为上文现象提供数据支撑。由此可知,文段的陈述中心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吸引西北师范大学师生党员通过平台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已成为该校师生党员的移动‘加油站’”。据此提炼关键信息,即可整理出答案。6.(示例)学习当需虚心求教,勿忘前贤《师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对联的能力。首先分析所仿写句子的形式,“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符合“主谓短语+否定式+《师说》”的形式特点;再分析内容,根据课文《师说》,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仿写时主要表达从师学习的主题即可。7.①“光临”改为“回到”;②“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③“拙作”改为“大作”;④“高足”改为“学生”;⑤“欣慰”改为“高兴”。【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①“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此处用于“我们”,使用不恰当,可以改为“回到”。②“健在”,指健康地活着,“至今健在”用在此处很明显不符合祝寿的场合,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③“拙作”是谦辞,用于称自己的作品,此处应用敬辞“大作”。④“高足”是敬辞,用于称呼别人的学生,用在此处不恰当。⑤“欣慰”的含义是“喜欢而心安”,老师出书和学生心安关系不大,用在此处显得不谦逊。8.(1)现在一些读书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常采取逃避现实的做法。(2)儒家教育以修身为核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学习内容比较单纯。现在的教育功利性比较强,学习内容繁杂,多以获取物质财富为目的。【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再联系现实谈看法,表达时要紧扣漫画寓意,分析映射的现实问题。第一问,根据漫画内容,特别是下方的文字“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可知“读研”是为了逃避就业残酷的现实,用简明的语言指出漫画讽刺的社会现象即可。第二问,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古今教育的不同即可,古代教育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的教育以获取财富、地位等为目的。9.D10.B11.C【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并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韩愈说只有彻底舍弃佛骨舍利”在原文中并不能找到根据,文中没有提及舍弃佛骨舍利。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B.选项中所叙在文中找不到根据,也未提及韩愈愿意承担所有的灾祸。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内容,对文本观点的态度进行辨析的能力。C.“特别是他对唐宪宗事佛短命的诅咒,一语成谶,彻底激怒了宪宗”说法不合逻辑,由原文可知,是韩愈的《谏迎佛骨表》激怒了宪宗,宪宗认为韩愈咒他事佛短命,而第二年宪宗就命丧黄泉了,所以作者说“一语成谶”。故选C。12.B13.A14.C15.(1)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2)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3)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16.①不耻相师;②用心专一;③不畏艰难。【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生以乡人子谒余”中,“余”做“谒”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D;“辞甚畅达”中,“辞”为句子主语,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解释一样”错误。放弃。/赠送、赠给。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指出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点明了学有所成的关键”错,选文二指出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但这只是外因,并不能说明这一条件是学有所成的关键,关键应是内因。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通”,普遍;“时”,时俗;“不拘于时”,被动句;“学于余”,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余学”。(2)“假”,借助;“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绝”,横渡。(3)“诋”,诋毁;“夸”,夸耀;“骄(于)乡人者”,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岂”,难道。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无常师”可得出:不耻相师;由“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得出:用心专一;由“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可得出:不畏艰难。参考译文:选文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韩愈《师说》节选选文二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7.C18.B19.D20.(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2)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3)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21.①韩愈认为师道之不传是弟子之过,黄宗羲则认为是为师之错。②韩愈通过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阐述师道之不传是弟子之过。黄宗羲认为不能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能称之为老师,阐述师道之不传是为师之错。【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不是过错了。“籍”是借助的意思,“于”为介词,引出对象“师”,不需要断开,排除AB;“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结构相同,“怜”“丧”后断开,排除D。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B.“语意未尽而需停顿处为‘句’,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错误。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C.正确。句意:有的人向老师学习。D.正确。两句中的“耻”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耻辱”。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甚至相互都认为做老师也是可耻的。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皆是开篇点明文章主旨,强调从师的必要性”错误。结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分析,《师说》选文开篇是陈述师道不存的现象,《续师说》选文开篇是提出从师风尚没有流传的原因。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句读”,指句子的停顿;“惑”,疑惑;“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传”,流传;“特”,仅仅;“过”,过错;“致”,造成。(3)“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向上,向下;“一”,专一。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可知,韩愈认为师道之不传是弟子之过,他们都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由原文《续师说》“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可知,黄宗羲则认为师道之不传是为师之错。由原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可知,韩愈通过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阐述师道之不传是弟子之过。由原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可知,黄宗羲认为不能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能称之为老师,阐述师道之不传是为师之错。参考译文:师说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