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态学框架_第1页
土壤生态学框架_第2页
土壤生态学框架_第3页
土壤生态学框架_第4页
土壤生态学框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壤生态学第一章绪论一、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二、 土壤生态学的发展三、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四、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五、 土壤生态学的应用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概念2.1系统与生态系统一、 系统的概念二、 生态系统的概念三、 生态系统的特征四、 生态系统功能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一、 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二、 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二、 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三、 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的类型(水平、垂直、时间、营养结构)四、 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五、 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章土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土壤肥力的本质一、 土壤的概念二、 土壤基本性质(土壤三相组成;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养分;土壤热量;土壤酸碱性)三、 生物对土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四、 土壤肥力五、 土壤肥力的评价3.2限制因子原理一、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二、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三、 触发因子原理3.3环境作用原理一、 协同进化二、 综合环境原理三、 最适环境原理3.4生态适应性一、 生态型二、 生活型三、 生境和生态位第四章土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4.1能量和热力学定律一、 能量的基本概念二、 能量的主要来源4.2食物链和食物网一、 食物链二、 食物网三、 生态金字塔土壤生态系统能量及分析方法一、 土壤生态系统能量转化二、 能量转化效率三、 能量分析方法土壤生态系统生产力第五章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1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一、 基本原理二、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三、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5.2水循环一、 全球的水分循环二、 土壤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三、 人类活动与水分有效利用5.3碳循环一、 全球碳循环二、 土壤生态系统碳循环1、 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非活性有机碳。2、 氯仿熏蒸法;碳水化合物;腐殖质;土壤呼吸(组分法、根去除法、同位素法、根系生物量梯度外推法);JUC法。3、OTC、FACE、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5.4氮循环一、 全球氮循环二、 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一)、土壤氮的输入1、氮的生物固定;2、大气沉降;3、灌溉;4、植物残体;5、施肥:各种进入土壤的肥料。(二) 、土壤中氮的转化1、有机氮的矿化;2、硝化作用;3、反硝化作用;4、无机氮的生物固定(三) 、土壤中氮的损失(四) 、土壤中氮形态(五) 、土壤氮的测定方法三、 土壤氮循环中的调控四、氮素循环主要模型5.5磷循环一、 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 土壤生态系统磷循环(一)、土壤中磷的形态1、无机磷化合物;2、有机磷化合物;3土壤有机磷分级;4、土壤无机磷分级;5、土壤中磷的转化;6、土壤磷的调节5.6硫循环一、 全球硫循环二、 土壤生态系统硫循环1、土壤中硫含量;2、土壤硫形态;3、土壤硫的输入;4、土壤硫的输出;5、土壤硫的转化;同位素3右的应用。第六章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学效应土壤中微生物一、 土壤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藻类;土壤原生动物;病毒二、 土壤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1、土壤水分;2、土壤PH;3、土壤空气;4、土壤矿物质;5、土壤有机质;6、土壤温度;7、土壤污染与退化三、 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四、 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 微生物之间的互惠关系(共生、互生、接力)2、 微生物之间的寄生、捕食和竞争3、 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用五、 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 、微生物与有机质分解(二) 、微生物与氮素循环生物固氮;氨化作用;氮化合物的生物同化作用;硝化作用;异化硝酸盐还原;厌氧氨氧化反应(三) 、微生物与磷素循环有机磷的矿化作用;难溶性磷化合物的溶解;磷的微生物同化(四) 、微生物与硫素循环同化硫酸盐还原;脱硫作用;硫的氧化作用;异化硫酸盐还原作用(五)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六、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多样性)(一) 、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条件;植物群落;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二)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生物标记法;磷脂脂肪酸法;碳素利用法;分子生物学法七、 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与活性八、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质量土壤中动物、土壤动物种类二、 土壤动物多样性(物种、群落结构、生态多样性)三、 土壤动物的作用与功能四、 土壤动物的利用6.3植物根系一、 植物根系的形态与作用二、 根系及其沉积物(根际沉积作用;根系分泌物)三、 根际四、 菌根土壤生物之间的关系一、 土壤生物之间的关系中立、互生(偏利共栖;协同共栖)、共生、对抗(竞争;拮抗;寄生;捕食)二、 土壤碎屑食物网三、 土壤生物与植物的化感作用1、化感作用;2、化感物质;3、化感物质的产生途径;4、化感物质的化学成分;5、化感物质作用的原理;6、化感物质作用的特点;7、影响化感物质作用的因素;8、土壤中存在的化感现象;9、化感作用的应用6.6土壤生物与土壤过程1、 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 土壤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运输;3、 土壤生物对土壤结构的影响;4、 、土壤生物与分解过程第七章土壤污染与生物修复7.1土壤污染与防治一、 土壤污染的概念1、土壤背景值概念;2、土壤的自净作用;3、土壤环境容量;4、土壤污染;5、土壤污染的定量化二、 土壤污染物及其来源(一) 、重金属(二) 、有机污染物(农药、三氯乙醛、油类污染物、表面活性剂污染物、废塑料制品、抗生素类)(三) 、固体废物与放射性污染等;(四)、化肥的污染;(五)、微生物形成的污染三、 酸性沉降对土壤的影响四、 土壤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粘粒矿物、有机质、土壤酸碱性、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五、 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与滞后性;累积性和地域性;不可逆转性;治理难而周期长六、 土壤污染的危害(7条)七、 土壤污染的控制措施(6条)八、 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理化措施、农艺措施、生物修复)7.2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一、植物修复理论1、植物修复定义;2、植物吸收、排泄与积累;3、超积累植物;4、 植物修复的基本类型(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植物稳定、植物降解、根际圈生物降解);5、 植物修复的优势;6、植物修复的特点;7、植物修复的局限性;8、植物修复尚待解决的问题;9、根系分泌物及其在植物修复中作用二、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1、重金属污染的特点;2、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及机理;3、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4、 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重金属的植物提取、挥发、稳定修复);5、 提高植物修复重金属效率的措施三、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1、有机污染物的植物降解;2、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四、 排异植物五、 污染环境修复的一般原则7.3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一、 微生物在生物修复中的作用二、 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三、 土著微生物的适应性四、 影响微生物修复有效性因素五、 微生物修复过程的评价7.4污染土壤的动物修复7.5生物修复应注意的问题7.6污染土壤修复标准7.7退化土壤的生物修复一、 生物对水分的涵养二、 生物对土壤的改良第八章土壤生态系统调控一、 土壤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二、 土壤生态系统调控的层次三、 土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1、土壤生态系统自我调控机理;2、土壤生态系统稳定的机制四、 生物调节系统五、 Functionaldomaininsoils土壤功能域六、 土壤生态系统调控的农业技术1、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2、土壤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第九章土壤生态系统评价土壤生态系统评价原则土壤生态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一、 生态指数法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评价二、 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综合评价(生产力、稳定性、持续性、均衡性)土壤生态系统评价方法9.4具体研究一、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二、 土壤退化的综合评价三、 生态承载力研究第十章土壤生态学研究方法10.1研究思路(系统研究、黑箱与白箱、灰箱、精确与模糊、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思路)10.2土壤生态系统本地调查一、 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性状三、 土壤生态系统的外部特征四、 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土壤生态系统分区一、 土壤生态系统分区依据二、 土壤生态系统分区原则三、 土壤生态系统分区方法土壤生态学研究方法一、 步骤二、 综合研究方法三、 微观研究法(田间土壤样品采集、室内模拟培育、多隔层法、分室法、微电极法、电子探针法)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第十一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二、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1.2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及其评价指标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一、 土壤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基本特征(生态整合性、自维持活力、抵抗力、自组织力)二、 土壤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内容体系三、 农业土壤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四、 土壤生态系统可持续研究现状第十二章土壤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12.1全球变化1、 全球环境变化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2、 联合计划:地球系统科学伙伴计划(ESSP)、全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