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人类学 课件 第5、6章 族群与族群关系、人口迁移与都市发展_第1页
现代都市人类学 课件 第5、6章 族群与族群关系、人口迁移与都市发展_第2页
现代都市人类学 课件 第5、6章 族群与族群关系、人口迁移与都市发展_第3页
现代都市人类学 课件 第5、6章 族群与族群关系、人口迁移与都市发展_第4页
现代都市人类学 课件 第5、6章 族群与族群关系、人口迁移与都市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族群与族群关系SUBTITLEHERE01第一节族群CONTENTS一、族群及相关概念二、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三、都市对族群性的影响四、特定都市关联的影响五、族群和经济行业及职业六、政治七、族群性作为一种文化的持续八、族群边界的维持九、族群研究的问题族群定义(《麦克米兰人类学词典》)试译:

族群是指一群人或是自成一部分,或是从其他群体分离而成,他们与其他共存的或交往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语言的、种族的和文化的。族群这一概念包含着这些群体交互关系和认同的社会过程。一、族群及相关概念族群定义(吴泽霖主编的《人类学词典》)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结合的界限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地被承认的,而外界则认为它们是同一体。族群是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可以用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种族群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居民中的不同文化的社会集团。一、族群及相关概念族群性(ethnicity)群体或人群分类的标签和认同,这种分类和认同是明显的或是隐喻的。笔者选择的定义:

族群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一、族群及相关概念族群的混淆与区分族群与民族的区别:

族群不仅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中的次级群体,例如汉族中的客家人、闽南人、广府人等。族群与语言群体的区别:

族群与语言群体不等同,语言群体是指共享交流代码的人,而族群可能包括来自不同语言群体的人。族群与种族的区别:

种族是指具有共同体质特征的人群,但族群的划分依据更广泛,不仅包括体质特征,还包括语言、文化等。文化渊源的重要性族群建立在共同的文化渊源之上。城市中吸引来自不同地区或部落的族群,形成具有普遍跨文化特征的多元聚落。二、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文化与结构的关系文化方面:

族群维持习得的文化传统,包括食、衣、语言、家庭组织和价值观。

城市吸引外来者,形成文化多样性,但这并不一定成为组织的基础。结构方面:

群体基础是共同继承感觉,在都市中出现,与文化特质的实际共性不一定有关。

都市人类学关注族群维持和运用边界的技巧,以及边界线的起落。都市特征:文化异质性认同方式:族群认同取代传统的社会分类模式,成为基本的交往方式。观点:

族群性是个人适应大规模、复杂和异质都市环境的结果,因为人们需要与陌生人交往。三、都市对族群性的影响都市与非都市族群差异在非都市地区,族群间建立良好关系的规律。在都市中,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族群关系更加复杂。国家统治族群在非都市条件下,国家统治族群主要基于种族。在都市中,族群认同可能更多地与政治行动、经济职位有关。四、特定都市关联的影响1.都市族群形成因素2.族群发展与城市环境3.都市中的族群关系4.国家统治族群1.都市族群形成因素构成因素:文化、经济、政治、人口、历史、地理位置等。问题:

族群的主因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2.族群发展与城市环境城市中族群的发展与族群的确立,以及族群的“核心”有关。观点:

人口过少可能导致族群失去意义,需要更多比较研究来确定策略性人口层次。3.都市中的族群关系观点:

都市族群关系因历史原因而形成,可能与不同的城市类型相关。4.国家统治族群例子:

在一些城市中,特定族群被认为是文化、政治和人口的主力,这可能与历史形成和殖民统治有关。五、族群和经济行业及职业1.经济机会与族群关系3.城市中的族群控制经济2.族群凝聚与经济4.吉卜赛人的族群经济5.政治与族群在经济中的关联1.经济机会与族群关系经济机会是维系族群纽带的重要因素。主导族群的影响:主导族群限制少数族群的机会,影响其在都市经济和制度结构中的地位。竞争存在:即使没有单一的主导族群,族群间仍存在竞争。2.族群凝聚与经济垄断经济行业:族群能够垄断某种经济的行业和职位,促进族群联系,维持垄断地位。科恩的例子:豪萨人垄断城市中奶牛和可乐果的买卖,强调族群形成是为了保护经济利益。经济行业保护对族群团结的意义。3.城市中的族群控制经济古热人的例子:古热人控制市场活动,形成垄断控制,但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受到限制。中国深圳蛇口的例子:潮汕人控制水果、蔬菜的零售、批发市场。4.吉卜赛人的族群经济吉卜赛人的例子:长时间维持族群界限,特殊经济活动如骗术、赌彩、算命,强化了族群边界。5.政治与族群在经济中的关联阿布隆对萨摩亚人的研究:特定职业由族群主导,通过非正式控制工作的招聘来影响经济。阿卜隆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例子:某些职业主要由族群承担,族群通过政治力量提高地位。六、政治1.政治操纵与族群能力2.都市政治中的豪萨人3.非洲政党组织中的族群角色4.美国都市的族群和政治5.政治组织和文化的基础1.政治操纵与族群能力政治操纵依赖于动员跟随族群的能力,成为促进族群认同和稳定的技术。印度低等级种姓族群的例子:模仿高等级种姓族群,提高在系统中的地位。2.都市政治中的豪萨人豪萨人组织起来参与都市政治,保护已获得的政治和经济好处。3.非洲政党组织中的族群角色非洲政党组织:族群成员在其中的作用,一个族群支持即可引导其他族群趋向支持。4.美国都市的族群和政治历史表明族群影响着都市政治过程,选区政策和族群代表之间的关系。5.政治组织和文化的基础文化与政治组织的关系:有些政治组织以文化为基础,但不影响政治过程。七、族群性作为一种文化的持续1.文化渊源因素的保存2.文化和群体成功3.经济地位与文化价值观4.控制比较的结果5.古特坎德的研究1.文化渊源因素的保存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文化渊源因素的保存,导致交往频率提高和维持群体间界限的符号。新移民的研究中涉及原文化生活方式的保持。2.文化和群体成功群体成功或不成功解释常涉及文化价值观,文化影响群体稳定性和凝聚力。日本裔和墨西哥裔的例子:不同文化观念导致不同的成功观念。3.经济地位与文化价值观韦普勒对拿瓦荷人的研究:传统文化价值观阻碍了成功,但为何不能转化为动力仍有疑问。4.控制比较的结果控制比较显示社会经济变异比文化价值观更有意义。城市结构性特征和族群成功的关联。5.古特坎德的研究对老挝和内罗毕族群的研究:文化和经济地位的长期关系,但社会经济变异是持久的。八、族群边界的维持1.符号的重要性2.饮食传统4.边界过程3.制度机制1.符号的重要性1.1语言与族群

语言作为族群认同的基础

地方性语言在维持族群边界中的作用1.2表现文化

人体运动、舞蹈、音乐、宗教等形式作为族群分界的标尺

表现文化对群体成员的重要性1.3宗教信仰

宗教作为族群符号的来源

信仰和巫术实践在维持族群边界中的作用2.饮食传统2.1饮食模式

饮食模式包括食物品种、准备形式、上菜顺序等

食物模式作为族群界限的一部分2.2节日庆祝

庆祝节日有助于族群认同

节日庆祝作为公开活动维持族群界限3.制度机制3.1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在族群内部关系中的作用

婚姻制度与族群独立性的关系3.2政治运动

政治运动对族群认同的塑造

制度对政治运动的影响4.边界过程4.1情态族群性

个人对族群认同的行为受到情境的影响

时间和生活圈对族群认同的影响4.2文化合并

地区性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

合并和超族群主义的发展九、族群研究的问题1.都市人类学的课题-族群与社会阶级关系-文化影响与边界2.族群特征与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行为-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3.族群与职业关联-特定经济行当与族群关系4.都市族群构成与认同-形成与边界的重要性-政治经济结构的核心01第二节20世纪90年代的广东族群CONTENTS一、历史上岭南地区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二、澳门的族群及其特征011.岭南区域划分四个区域:广东、广西(西北部)、香港、澳门共同的文化和族群渊源一、历史上岭南地区的族群与族群关系2.岭南的地理和历史受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是文化汇合和交流的中转站3.1广东主要族群1.广府族群-起源和语言-文化特征和地域代表性(珠江三角洲)2.潮汕族群-分布在韩江三角洲-独特语言和文化特色3.客家族群-最后进入岭南的中原移民-封闭的家族生活和文化保持4.粤北少数民族-包括黎族、苗族、瑶族、壮族、回族、满族和畲族-文化特征和岭南古南越族的影响3.广东省内的族群与族群关系3.2文化多元性各族群地理分布和文化特征“广东人”或“岭南人”的形成3.3外省人近年来的移民群体形成新的族群和文化交融4.海外移民与文化影响明代以前接受中原移民侨乡的形成和对岭南的影响明代以后向海外移民,经受西方文化冲击1.澳门族群的形成复杂的形成过程多源移民构成文化多元性居民通过同乡会等形式进行交往和适应水上居民、陆地居民的区分移民主要来自广东(中山和福建)二、澳门的族群及其特征2.澳门的族群边界移民来自不同的出生地,形成不同的原文化不同国籍的居民,拥有不同的国体和政体认同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的多元性3.澳门族群的特征3.1.复杂的族群划分-土生葡人-广东族群-福建族群3.2与原文化联系紧密3.3.族群与政治地位的关联3.4族群与职业的不同分布4.澳门主权回归对澳门族群的影响1.政治上的整合,不平等制度的瓦解2.“三化”政策对族群的影响3.文化上的融合与族群的融合葡萄牙人的殖民特权丧失

土生葡人失去过去的优越地位

不平等制度不可能持续下去法律的本地化、公务员的本地化、中文的官方化

促进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多元化政策促进各族群友好交往和文化融合

族群间通婚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族群的融合

小结随着经济整合、政治整合,澳门在文化上将趋于整合文化整合将产生“澳门族群”,以汉民族为主体,融合了澳门其他族群的“多元一体结构”从澳门族群的形成,窥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一斑01第三节国外族群与跨国移民CONTENTS一、广州的韩国移民及其文化适应二、“巧克力城”的出现:广州非裔族群的生存状况及调适一、广州的韩国移民及其文化适应(一)广州的韩国移民的迁移历程(二)广州的韩国移民的居住格局(三)广州的韩国移民的社会组织及内部特征(四)广州的韩国移民的文化适应(五)小结(一)广州的韩国移民的迁移历程1992年8月,中韩建交,促进了两国间的经济、贸易等多领域合作。经济发展推动了韩国人来到中国,广东成为韩国在华投资的热门区域。韩国与广州的合作日益深化,韩国人在广州投资、工作、学习、生活的趋势逐渐增强。(二)广州的韩国移民的居住格局1.聚集地选择-选择韩国人聚集的地方,有利于适应中国社会和学习生活。-偏好成熟社区,认为环境好、安全感强。个体差异大,受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工作需求等因素影响。2.空间分布与职业分布-不同区域聚集不同职业的韩国人。-适应和互相帮助在同一区域的职业群体。(三)广州的韩国移民的社会组织及内部特征1.社会组织类型-韩国人社会分为韩国派驻机构、贸易、留学生、企业高管、随行家属等群体。-社会内存在群体差异,包括经济财富、权力和声望等。2.社会分层现象-广州的韩国人社会存在代际延续性,父辈教育观念影响下一代。-宗教信仰、礼拜场所的不同导致群体分层。-大型教堂参与者更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地位。四、广州的韩国移民的文化适应1.语言适应-学习汉语是韩国人了解中国文化、融入社会的关键。-韩国人积极提供韩语学习和培训,促进相互了解。2.文化适应策略-在中国学习汉语,同时传播韩语及韩文化理念。-通过语言培训学校促进社交,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身土不二”概念影响下,韩国人在广州形成自我区隔的文化逻辑。3.“身土不二”文化-“身土不二”是韩国人族群精神的象征,表达了对本土产品的坚持。-在广州,韩国人仍秉持这一理念,强调本土产品的优越性。-作为文化适应的逻辑动力,影响韩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五)小结广州的韩国移民形成了多元而有趣的族群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同时,保留了韩国文化特色。韩国人在语言、社交、居住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文化适应过程中,“身土不二”等价值观影响深远,体现了韩国人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自觉性。二、"巧克力城"的出现:广州非裔族群的生存状况及调适I.广州的非洲移民的迁移背景II.族群特征及宗教信仰III.导购中介—人际关系的枢纽IV.小结:非洲族群在广州的调适与发展I.广州的非洲移民的迁移背景1.1背景介绍

自2000年以来,非洲人来广州谋求发展。

分为商人、学生、劳工三类。1.2迁移人数和国家来源

截至2008年,广州存在约10万非洲人,年增长20%左右。

来自尼日利亚、喀麦隆、刚果等。1.3非洲人的分类及特点

主要分为商人、学生、劳工。

商人为主导群体,从事货物采购贸易。II.族群特征及宗教信仰2.1来源国家和地区

北非、西非、东非、中南部地区。

社会关系和交往网络因来源地区而异。2.2宗教信仰和语言

两大宗教类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使用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III.导购中介—人际关系的枢纽3.1导购中介的角色

中介机构或个人帮助非洲商人购买商品。

语言能力和文化融合是导购中介的优势。3.2导购中介的文化适应

长时间在广州居住,熟悉中国生活习俗。

在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中发挥媒介作用。IV.小结:非洲族群在广州的调适与发展导购中介群体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优势和在双方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力,为双方解决了误解和冲突,不仅方便了双方更进一步交流,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减少了摩擦,而且有利于改善双方在形成相互评价和态度时所呈现出来的负面因素。简而言之,导购中介群体们在此所发挥的不仅是商业贸易交易网络中的网络连接点的桥梁式作用,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媒介作用。THEENDTHANKS第六章人口迁移与都市发展SUBTITLEHERE01第一节人口迁移理论CONTENTS初述一、推拉理论二、经济学观点的人口迁移理论小结初述到目前为止,迁移的理论和迁移的实证研究相当不完善,而且理论的缺陷大大影响了实证研究。这些理论往往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特殊的文化背景,而且多属于描述性的。迁移理论不完善的原因有二:一方面,人口迁移的现象复杂,与生、死相比,人口迁移涉及的因素更多,包括原住地的因素、迁入地的因素、中间阻碍因素,以及迁移者的动机和行为;而且,迁移的定义不像出生或死亡那么明确。另一方面,大部分学者有实证研究的取向,因而大部分研究倾向于发现通则,进行事实报告,描述不同地区的迁移量、迁移特征、差别迁移率等现象。由于这些限制,要提出一套完整且深具说服力的迁移理论极为困难。一、推拉理论简单地说,推拉理论(push-pulltheory)认为迁移发生的原因是原住地的推力或曰排斥力(pushforce)和迁入地的拉力或曰吸引力(pullforce)交互作用。推力和拉力的种类有很多,因人而异。推拉理论的假设拉文斯坦的迁移理论库利舍的理论厄文特·S.李的理论推拉理论的假设第一个假设认为人的迁移行为是理性的选择;第二个假设认为迁移者对原住地及迁入地的信息有某种程度的了解。迁移者在对客观环境的认识的基础上,加上主观的感受与判断,最后才决定是否迁移。推拉理论认为,对原住地及迁入地情况的了解有助于解释人口迁移的现象。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对迁移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不能从推拉理论中得到合适的答案。拉文斯坦的迁移理论拉文斯坦(E.G.Ravenstein)的理论是据1881年美国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出生地及居住地的资料分析、归纳而成的。之后,他参考了20多个国家的资料,将迁移法则归纳为以下七则。1.迁移与距离(migrationanddistance)2.迁移呈阶段性(migrationbystages)3.流向与反流向4.城市迁移倾向之差异(urban-ruraldifferenceinpropensitytomigrate)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6.技术与迁移(technologyandmigration)7.经济动机为主(dominanceofeconomicmotive)拉文斯坦认为拉力对迁移的影响比推力大,因为多数的迁移起因于人类改善生活的动机,且他们相信迁移后能实现这种愿望。库利舍的理论库利舍(EugeneKulischer)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探讨了迁移的规律。1.若技术保持不变,则经济结构也可能保持不变,因而在一特定地理范围内,只要有未被利用的自然资源,人口就会继续增加,直到资源被用尽时,人口就会往其他地方迁移。2.技术改变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因而引起人口迁移。库利舍还发现,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人口的迁移。他发现,由于某种原因,不同国家的人口迁移率是相近的。他认为这是人口迁移与资源平衡的反映,而人口迁移可能是由于国家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厄文特·S.李的理论厄文特·S.李(EverettS.Lee)认为人口迁移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原住地的因素、迁入地的因素、中间阻碍、个人因素。1.原住地因素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情况。2.迁入地因素包括同样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理、气候等方面的情况。3.中间阻碍指的是原住地和迁入地之间的各种阻碍,如交通、信息、住房、就业、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障碍。4.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婚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李教授主张,要解释人口迁移的数量、方向和特征,就要研究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二、经济学观点的人口迁移理论经济学观点的人口迁移理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新古典投资理论,另一个是哈佛学派观点。1.新古典投资理论 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是新古典投资理论的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个体对自己人力资本最大化的追求所决定的,是个体对自己投资最有利的投资项目所做的决定。这种投资不仅包括时间、金钱等物质方面的投资,还包括受教育的投资,即个体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个体在市场上能卖多高的价钱。投资的费用包括受教育期间的学费、书费等,以及机会费用。投资的报酬包括在市场上的工资和社会地位。投资的成本与预期报酬共同决定了人口迁移的决策。2.哈佛学派观点 哈佛学派主要由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人口学家等组成,他们的理论主张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再分配是相互关联的。哈佛学派认为技术的改变可能引发区域间人口的迁移。在许多情况下,技术的变革对于人口迁移的推动是极为重要的。技术的改变不仅可以引起迁移,而且也可以加速迁移。人口再分配的结构改变层面1.经济加速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得原住地的人口要向迁入地转移,以满足迅速发展的经济的需要。2.区域间自然增长率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不同,这会导致人口再分配。例如,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人口过多,而人口发达的地区则人口过少。3.都市地区发展需求: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而这种不平衡的发展需要通过人口迁移来实现。4.经济结构趋向更大经济单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更大的经济单位中谋取生计,这种倾向会导致人口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迁移。小结总体而言,人口迁移理论多为情境取向,依赖于一定的历史、社会和地理环境。而要解释人口迁移的复杂性,需要进行更加跨学科性质的迁移研究。只有综合考虑不同领域的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01第二节人口迁移概说CONTENTS一、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二、人口迁移的分类三、人口迁移的动因四、人口迁移的影响迁移(migration):

通称,包括长距离和短距离的移动。流动(mobility):

指社会流动,即社会地位的变动,但不一定伴随住处的改变。移动(movement):

一般指短距离的移动。一、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按地理范围分类1.国际迁移:-移入(immigration)-移出(emigration)2.境内迁移:-跨省、跨地区等层次的迁移。二、人口迁移的分类按迁移原因和结果分类1.原始迁移:

来自生态环境的压力,主要与自然与人的关系有关。2.强制迁移:

政府、国家的压力,如迁移政策。3.自由迁移:

基于个体对生活的好奇或改善的愿望。4.大众迁移:

大量人口集体迁徙,形成一种集体行为。三、人口迁移的动因人口迁移的动因多样,主要包括:1.经济活动机会。2.生活水准的差异,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3.人口的合理性移动,支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因素:1.迁移者:

改变生活、知识、经验、态度、信仰等。2.原住地和迁入地:

选择性迁移导致社区人口特征的变化。3.人口:

政治信仰、社会态度、创新和保守性格对原住地的影响较大。4.经济:

迁移既减少了迁出地的人口增长压力,又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对两地都有利。四、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因素:5.政府和社会文化:

影响城市紧张、犯罪、家庭结构等。6.区位分布:

迁移对教育、职业、种族和文化背景具有选择性,可能导致社会群体的隔离。7.城市化:

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四、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结构:所有的迁移都在社会、经济或政治的因素中发生,改变了社会体系,减少了地方独立自主的色彩。迁移适应的阶段迁移可分为四个阶段:1.决定时期2.与过去断绝时期3.过渡时期4.适应时期人类学将迁移适应分为三个阶段:

震撼阶段 焦虑阶段 适应阶段五、人口迁移的适应02个人因素1.年龄:

15~30岁的人更容易适应。2.性别:

女性迁移者适应性较强。3.教育:

受教育程度越高,适应性越强。4.其他因素:

包括迁入年数、社会参与情况、迁移前的阶级和社会地位等。影响迁移适应的因素系统因素包括原住地与迁入地的推拉作用、规范一致程度、迁入地对迁移者的态度等。影响迁移适应的因素适应程度的进展迁移者适应程度随时间增加,谢高桥提出的因果路径模式验证了适应程度的转变过程。适应策略分类1.个人或团体导向的调适:-个人导向:迁移者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团体导向:迁移者寻求亲戚、朋友等团体的支持。2.正式或非正式的调适:-正式组织:通过正式组织解决问题。-非正式组织:通过非正式途径解决问题。迁移者适应的策略适应策略指标指标靠亲戚靠同辈朋友靠自己住户组成扩大家庭与同辈朋友同住独自居住或与核心家庭成员一起居住金钱用途亲戚固定资助每周去酒店固定存钱以满足自己或核心家庭成员之需闲暇活动拜访亲戚有一半时间与朋友在一起有一半以上时间独处或与核心家庭成员相处社会网络在过去五周内至少见在过去两周内至少见在过去两周内见的朋友少于5运作方式亲戚资助朋友协助自己找工作工作伙伴有1~2位亲戚在同一工作场所与1~2位同事有工作以外的社交关系与同事在工作以外无社交关系01第三节移民与都市化CONTENTS一、人口增长与都市化二、全球都市化趋势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外来人口与都市化四、挑战与展望一、人口增长与都市化1.1人类的人口增长历史

农业时代的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的迅速增长1.2都市化的驱动因素

经济发展

乡村人口增长导致的迁移需求二、全球都市化趋势2.1全球都市化数据(1950年、1990年、2025年)2.2全球都市化趋势2.1全球都市化数据(1950年、1990年、2025年)世界分区1950年都市人口1990年都市人口2025年都市人口(预计)都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美国、加拿大106百万205百万259百万78%欧洲(不包括苏联)221百万364百万422百万82%大洋洲8百万19百万29百万71%拉丁美洲69百万324百万645百万85%苏联/俄罗斯等国71百万195百万260百万74%2.2全球都市化趋势发达国家都市人口增长趋缓发展中国家都市化水平不均3.1中国的都市化经验户籍管理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外来人口对都市化的推动作用3.1.1大宁村的都市化经验

"三来一补"企业的兴起

外来人口对城市化的贡献3.1.2万丰村的都市化进程

集体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管理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外来人口与都市化3.2小结人口迁移和行政区划调整是都市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外来人口推动城市化,引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社会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都市化至关重要四、挑战与展望4.1城市化的问题

城市贫困

社会不平等

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4.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01第四节内陆移民与都市化进程CONTENTS一、云南西双版纳的移民与都市发展二、西藏昌都地区的移民、社会整合与都市化三、深圳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凯棠苗族的个案一、云南西双版纳的移民与都市发展(一)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区的移民

1.傣历542年(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建立景龙金殿圆政权

2.清乾隆时期,汉族商人进入易武、倚邦进行茶叶贸易

3.民国时期,云南地方政府推行移民殖边活动(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汉族移民

1.大规模的汉族移民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1951年,云南农垦事业兴起,引入大量汉族移民

3.移民带来文化和技术交流,推动当地发展(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前后的移民高潮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1958年至1972年,知青大量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和昆明等地

3.知青在当地进行文化教育,推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移民路径与地方社会变迁

1.80年代农场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

2.90年代旅游发展,吸引外来企业和移民

3.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城市化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演变(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1.农场、商业大楼、餐馆、宾馆、医院等设施建设

2.聚居区形成,城市生活功能分区完善(二)移民对城市活力的贡献

1.外来移民投资和经营,形成新的产业链

2.少数民族从种植业转向服务业

3.城市就业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三)多元文化的形成

1.本地人逐步接纳外来移民,形成多元文化

2.外出旅游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边疆城市文化的再生产小结1.内陆移民与都市化相互促进,推动城市发展2.多元文化的形成丰富了城市社会生活3.本地人和外来移民共同推动城市的繁荣西藏昌都地区的移民、社会整合与都市化二、西藏昌都地区的移民、社会整合与都市化(一)历史上的昌都及汉藏交往(二)改革开放之后的移民与城市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