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82页共158页第八单元eq\b\lc\|\rc\(\a\vs4\al\co1(稳态与调节))第一讲细胞生活的环境与内环境的稳态知识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系统主干知识]一、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与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是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如下:2.内环境的组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其组成成分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如血浆的主要成分如下:(2)与血浆相比,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作用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的作用(1)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聚焦关键微点]一、澄清概念——教材关键语句理解透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1)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而Cl-不参与。(×)(2)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3)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4)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2.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生理盐水为血浆的等渗溶液,二者的成分差别不大。(×)(3)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浆的pH会略有降低。(√)(4)由于血浆中含有Na2CO3,因此血浆的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3.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内环境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2)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二、科学思维——教材活动、基本原理发掘好1.(教材选择性必修1P5“学科交叉”和P6课后“拓展应用”)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这时人体血浆内的pH会如何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机体是如何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的?提示:人体血浆内的pH会略有下降。人体借助于体内的NaHCO3与乳酸反应形成乳酸钠、H2O、CO2,其中乳酸钠随尿液排出体外,CO2通过呼吸排出体外。2.教材选择性必修1P6正文和“思考·讨论”发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中,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例如,呼吸系统吸收O2,呼出CO2。(1)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部位分别在哪里?提示: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CO2浓度最低的部位是肺泡。(2)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提示:[深化拓展提能]1.比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异同项目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化学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2.归纳内环境中的成分及生理过程(1)内环境中的成分(2)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题点全训过关]题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典例1](2018·海南高考)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解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液,属于内环境;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肾小管内的液体等,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答案]Aeq\a\vs4\al([易错提醒])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对点训练]1.(2019·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解析:选D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骨骼肌细胞是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C正确;有一些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能够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2.(2021·德州调研)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④二氧化碳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A.②③④⑥ B.①③⑤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解析:选B内环境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内环境中含有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氧气、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及调节物质(如激素),所以②葡萄糖、④二氧化碳、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都会出现在内环境中;①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因此①③⑤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题点(二)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典例2](2017·全国卷Ⅰ)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而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致使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子的浓度变小,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1)血浆(2)增加降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eq\a\vs4\al([归纳拓展])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对点训练]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中酸碱度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血浆pH通常保持在7.35~7.45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eq\o\al(-,4)/HPOeq\o\al(2-,4)构成的缓冲体系C.血浆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D.血浆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体外解析:选B人体血浆的pH一般在7.35~7.45;内环境的pH主要由H2CO3和HCOeq\o\al(-,3)来维持;乳酸过多时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然后H2CO3分解成CO2和水,排出体外;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最终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4.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2)Na+可与________、__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_____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_________。解析:(1)0.9%的NaCl溶液为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放入其中的红细胞的形态不发生变化。(2)正常人的血浆pH维持在7.35~7.45,与其含有HCOeq\o\al(-,3)和HPOeq\o\al(2-,4)等离子有关。(3)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膜内,当神经细胞膜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而使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当兴奋沿神经细胞膜传导时,兴奋部位都将出现与受刺激点相同的膜电位变化。答案:(1)不会(2)HCOeq\o\al(-,3)HPOeq\o\al(2-,4)7.35~7.45(3)内流电位变化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稳态[系统主干知识]一、内环境的稳态二、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2.实验结果3.实验结论比较以上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4.实验注意事项(1)注意盐酸和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2)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3)充分冲洗烧杯的目的:①避免残留的HCl与NaOH反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②防止不同的材料混合,影响实验结果。[聚焦关键微点]一、澄清概念——教材关键语句理解透1.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2)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3)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激素调节占主导地位。(×)(4)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又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健康人内环境能保持稳态,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体一定健康。(×)(2)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二、科学思维——教材活动、基本原理发掘好1.(教材选择性必修1P9图14发掘)试用图解表示图中系统的具体功能。提示:①消化系统:消化道eq\o(→,\s\up7(营养物质))消化道毛细血管。②呼吸系统:肺泡eq\o(,\s\up7(O2),\s\do5(CO2、少量水))肺部毛细血管。③泌尿系统:血管eq\o(→,\s\up7(大部分),\s\do5(代谢废物))肾(形成尿液)。④循环系统:人体的营养物质运输和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依靠系统来完成。2.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提示:内环境中的pH会变小。原因是氧气供应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3.(教材选择性必修1P10“思考·讨论”发掘)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提示: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的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进而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深化拓展提能]1.归纳总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均位于下丘脑。(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调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与内环境的关系如下图所示:(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系统①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②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2)内环境与四大系统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3)内环境与四大系统在营养物质交换中的作用各种营养物质首先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接着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借助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排出体外。[题点全训过关][典例](2021·泰安高三联考)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中,肌肉细胞产生过多的乳酸,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B.组织水肿都是由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引起的C.侏儒症是由孕妇缺碘导致胎儿发育过程中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结果D.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聚集过多,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解析]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进行的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有下降的趋势,但由于血浆中存在大量的酸碱缓冲物质,会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从而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A错误;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例如,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使代谢产物增加等可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侏儒症是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少的结果,C错误;机体对内环境温度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中暑患者会因体内热量聚集过多使体温升高,D正确。[答案]Deq\a\vs4\al([归纳拓展])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健康问题(1)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2)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3)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4)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出现组织水肿。(5)代谢废物上升——导致尿毒症。(6)O2缺乏——导致乳酸中毒。(7)血钙过低——抽搐。血钙过高——肌无力。(8)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对点训练]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eq\o\al(-,3)、HPOeq\o\al(2-,4)等离子有关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因肾功能衰竭已出现尿毒症的患者,其内环境稳态会失调D.浮肿、手足抽搐、贫血症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解析:选D血浆含有HCOeq\o\al(-,3)、HPOeq\o\al(2-,4)等离子,可以保持pH相对稳定,A正确;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因肾功能衰竭已出现尿毒症的患者,其内环境稳态会失调,C正确;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偏少引起的疾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错误。2.(2021·海口月考)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A.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B.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的组织水肿C.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D.局部代谢旺盛导致组织水肿解析:选D由于胎儿从母体中摄取大量蛋白质,使孕妇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进而造成浮肿。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蛋白逸出至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降低;蛋白尿即肾脏病变,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这些因素导致的组织水肿,其原理都与孕妇浮肿的原理相同。组织中代谢废物的累积,直接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导致水肿,与血浆蛋白浓度无关,其原理与孕妇浮肿原理不同。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选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在内环境中。科学思维——模型建构法理清体液各部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典例1](2021·琼海四校联考)如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可以进入A、C、D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C.营养不良会导致①的液体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解析]图中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是组织液,可与血浆和细胞内液相互渗透,也可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液,A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B错误;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C错误;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体液,①②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D错误。[答案]A[典例2]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部分体液的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⑥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丙中,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D.长期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解析]过程②⑥受阻时,导致组织液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液(丙)中,会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甲)中;甲是血浆,丁为血浆中的血细胞内液,其中也包括红细胞内液,在氧气含量高的部位,氧气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氧气含量低的地方,氧气和血红蛋白分离,扩散进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故丁中O2浓度可能比甲中的高,B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血浆)和乙(组织液),C正确。长期营养不良时,甲血浆蛋白的含量会减少,乙组织液的含量会增多,D错误。[答案]C[内化于心—思维建模][模型解读]模型1:解答该类题目时,首先根据有无盲端分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其次是要准确记忆体液的组成及其存在的部位,以及其中生活的细胞种类。(1)管状结构eq\b\lc\{\rc\(\a\vs4\al\co1(\o(→,\s\up7(无盲端))B为毛细血管,b为血浆,\o(→,\s\up7(有盲端))C为毛细淋巴管,c为淋巴液))(2)组织细胞eq\b\lc\{\rc\(\a\vs4\al\co1(\o(→,\s\up7(内))细胞内液体,a为细胞内液,\o(→,\s\up7(外))细胞间的液体,d为组织液))模型2:解答该类题目时,借助单、双箭头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1)分析:单向箭头eq\b\lc\{\rc\(\a\vs4\al\co1(①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液,②淋巴流向:淋巴→血浆))双向箭头eq\b\lc\{\rc\(\a\vs4\al\co1(①组织液血浆,②组织液细胞内液))(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液。[外化于用]1.(2021·天津模拟)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①④⑥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某人患镰状细胞贫血,则形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图中的③B.若某人患肾炎疾病,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⑥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图中③和⑦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⑥解析:选C由图分析可知,①是淋巴液,②是毛细淋巴管,③是红细胞,④是血浆,⑤是毛细血管,⑥是组织液,⑦是组织细胞。镰状细胞贫血为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改变,从而导致③红细胞形态改变,A正确;某人患肾炎疾病,会引起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更多流向组织液,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图中③和⑦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⑥组织液形成的,D正确。2.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解析:选A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3.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解析:选C依图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液。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丙),约占体液的2/3;O2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组织液进而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因此甲处O2的浓度最高。营养不良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将增多,导致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壁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分布在血浆和淋巴液中。4.(2021·泰州月考)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B.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液C.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D.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组织液解析:选B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A正确;①是血浆,不是血液,血液包含血细胞和血浆,B错误;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是组织液,D正确。一、立足主干知识,注重基础性和综合性1.(2021·东方月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解析:选A心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心肌细胞内的O2浓度低于组织液,CO2浓度高于组织液;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组织水肿;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2.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多数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C.内环境中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D.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解析:选A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单细胞生物大多直接生活在水中,没有内环境;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而尿液不属于细胞外液,因而不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内环境中可发生化学反应;如果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出现障碍,即使外界环境变化不大,也会出现内环境稳态的失调。3.下列不属于稳态失调的例子是()A.糖尿病人进食后血糖迅速升高B.久居空调房引发空调病C.肾功能衰竭导致尿毒症D.伤口感染引发局部化脓解析:选D正常人进食后血糖应处于动态平衡,迅速升高属于稳态失调;久居空调房引发空调病属于稳态失调;肾功能衰竭导致尿毒症,人体无法通过排尿使水盐平衡,属于稳态失调;伤口感染引发局部化脓,是免疫调节的结果,属于正常调节,不属于稳态失调。4.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A.小腿抽搐 B.镰状细胞贫血C.尿毒症 D.营养不良性水肿解析:选B小腿抽搐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5.下列物质中,正常情况下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促胰液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呼吸酶、CO2、Na+C.胰液、Ca2+、脂肪、葡萄糖D.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解析:选A促胰液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等在血浆中都存在;呼吸酶在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胰液产生于脊椎动物的胰腺中,是胰腺分泌的经胰导管输送至十二指肠的消化液,在血浆中不存在;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6.某同学爱吃肉类食物,将这些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进入内环境,一段时间内该同学体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pH升高,H+从细胞进入内环境B.血浆pH降低,细胞中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C.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使血浆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D.多余的H+通过皮肤直接排出体外解析:选C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在内环境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是稳定在一定范围内,C符合题意。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解析:选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恒定不变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D.夏季长时间吹空调,容易引起“空调病”,这和内环境稳态失调无关解析:选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恒定不变,B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错误;夏季长时间吹空调,容易引起“空调病”,这和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D错误。9.(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辽宁卷)如图曲线为某人进行1分钟全速跑后血浆中乳酸浓度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B段增加的乳酸是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B.细胞产生的乳酸可经组织液进入血浆C.BC段乳酸浓度下降的原因是乳酸在血浆中被氧化分解D.AC过程中血浆pH可维持相对稳定解析:选C分析题图可知,AB段乳酸增加,原因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释放到血浆中,A正确;细胞产生的乳酸为代谢产物,可经组织液进入血浆,B正确;BC段乳酸浓度下降的原因是乳酸在血浆中与缓冲物质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C错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以维持pH的相对稳定,故AC过程中血浆pH可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10.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血糖浓度、体内温度、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中的每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随血液流到全身D.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解析:选C尿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因此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中的每种成分以及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错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随血液流到全身,C正确;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D错误。11.如图为人体某部位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液体。据图回答问题:(1)若图示表示肌肉组织,则①②③中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分别填数字代号和名称)(2)肌肉注射和打点滴时,药物分别直接进入了图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某人皮肤被烫伤后,出现了水疱,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________。(均填数字代号)(3)正常人体中,①中Na+浓度________③,①中K+浓度________③。(均填“高于”“低于”或“等于”)(4)正常情况下,②中不应该存在的物质有______(多选)。A.麦芽糖 B.尿素C.过氧化氢酶 D.促胰液素(5)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中,不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②tRNA转运氨基酸③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④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⑤乳酸与酸碱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⑥血浆蛋白的合成解析:图中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液。(1)组织细胞是消耗O2的场所,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由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故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O2浓度最低,图中按照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应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组织细胞是产生CO2的场所,CO2通过自由扩散出细胞(由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故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图中按C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应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2)肌肉注射是把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中,打点滴时药物直接进入静脉血管的血浆中。皮肤被烫伤后,出现的水疱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3)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即组织液中Na+含量高于细胞内液;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即细胞内液中K+含量高于组织液。(4)麦芽糖在消化道被消化成单糖后才能进入人体内环境;尿素作为代谢废物,需要经过血液运输至肾脏而排出,所以可存在于血浆中;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需经血液运输,所以也可存在于血浆中。(5)tRNA转运氨基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发生在肝脏细胞内;虽然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但血浆蛋白的合成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答案:(1)[②]血浆[①]细胞内液(2)③②③(3)低于高于(4)AC(5)②④⑥1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1)图中系统或器官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否则将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若图中的Ⅳ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________(填“尿毒症”或“肺癌”),最终会引起死亡。(2)图中甲、乙、丙三种液体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________,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________(症状)。(3)③中的________(物质)对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4)图中的B过程中水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当此过程增强时,人往往会在______________(部位)产生渴觉。(5)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解析:Ⅰ、Ⅱ、Ⅲ、Ⅳ、Ⅴ依次表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肾脏)和皮肤;①②③④⑤依次表示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尿液、汗液;甲、乙、丙依次表示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A表示淋巴转化为血浆,B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1)若图中的Ⅳ肾脏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2)图中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若A淋巴转化为血浆过程受阻,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3)③中的CO2对Ⅲ呼吸系统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血浆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4)水是小分子物质,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当B过程增强时,人往往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5)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丙(组织液)。答案:(1)尿毒症(2)内环境乙组织水肿(3)CO2(4)自由扩散大脑皮层(5)丙二、强化迁移能力,突出创新性和应用性13.(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的是()A.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B.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C.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降解D.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解析:选A组织间隙为组织液,因此A项所述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B项所述过程发生在细胞内;C、D项所述均发生在体外环境中(肠道属于体外环境,泪液也是排放到体外的液体)。14.(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湖南卷)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D.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解析:选D脑组织水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脑组织水肿;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正确。人在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输入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C正确。炎症患者应输注生理盐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D错误。15.如图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③④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B.①是细胞内液,其中不可能含有血红蛋白C.与③④相比,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①②③④共同构成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解析:选C②③④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A错误;①是细胞内液,若是红细胞内液,则其中含有血红蛋白,B错误;与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液相比,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②③④共同构成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D错误。16.“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钠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予以治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淋巴液B.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C.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解析:选D血浆中的物质,需要先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渗入淋巴液,A错误;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细胞吸水,细胞内液会增加,B错误;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大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少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C错误;长时间大量出汗,既丢失水分也丢失盐,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D正确。17.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大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涨破,不透明的红细胞稀释液变成红色透明,这种现象称为溶血。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是否也会发生溶血呢?请根据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材料与用具:人红细胞稀释液(红细胞形态正常);与人红细胞稀释液等渗的NaCl、NH4Cl、NH4Ac(醋酸氨)、NaNO3(1)实验思路:①取试管若干分5组,每组设置若干个________________。②在蒸馏水和4种等渗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红细胞稀释液,观察计时从加入人红细胞稀释液开始到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止,或10min后停止实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结果:物质蒸馏水等渗溶液NaClNH4ClNH4NaNO3溶血时间/min1.00不溶血9.677.65不溶血(3)分析讨论:①实验表明,人红细胞对NHeq\o\al(+,4)的通透性________对Na+的通透性。②在含NHeq\o\al(+,4)的等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依据表中数据等信息推知,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很快发生溶血,在NaCl、NaNO3等渗溶液中不溶血,但在NH4Cl、NH4Ac等渗溶液中可发生溶血,发生溶血的原因是NHeq\o\al(+,4)进入红细胞,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大,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从而导致红细胞涨破。答案:(1)①重复样品②试管液体透明③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3)①大于②NHeq\o\al(+,4)进入红细胞,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大,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涨破第二讲神经调节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方式[系统主干知识]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系统的组成、位置及其功能组成位置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颅腔内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脑干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椎管内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与脑相连,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与脊髓相连,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2.神经的分类及其功能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细胞体和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3)“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辨析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2.神经胶质细胞(1)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2)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三、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弧3.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不同点形成遗传获得,生来就有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刺激非条件刺激(食物等)条件刺激(铃声、语言等)形式固定的,不消退暂时的,可消退中枢低级中枢(脑干、脊髓)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数量有限几乎无限意义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实例眨眼、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联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可以控制非条件反射[聚焦关键微点]一、澄清概念——教材关键语句理解透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1)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2)神经调节不存在信息传递。(×)(3)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2.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1)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时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2)兴奋不仅在反射弧中传导,还在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3)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二、科学思维——教材活动、基本原理发掘好1.(教材选择性必修1P19正文发掘)人的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是否说明人的内脏活动不受神经中枢的控制?举例说明。提示:不是。人的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交感神经主要是脊神经,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脑神经,它们控制人的内脏活动。2.教材选择性必修1P22“思考·讨论”发掘:(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能否由一个神经元构成?提示:不能。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2)反射弧各结构被破坏对功能有何影响?提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被破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被破坏,可有感觉但无效应。[深化拓展提能]1.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归纳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图示兴奋传导结构特点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感觉神经元的突起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运动神经元的突起只有感觉,无效应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3.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轴突末梢)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胞体)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题点全训过关]题点(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典例1]为研究神经对心脏肌肉收缩的控制作用,科学家利用离体蛙心做了一个实验(注:蛙心置于人工液体环境中),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再刺激支配第一个蛙心的交感神经,使其心率加快,当其液体转移给第二个蛙心后,该蛙心的心率也加快了。由上述实验能得出的推断不合理的是()A.神经元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B.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可能释放不同的化学物质C.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电位变化不一定相同D.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刺激蛙心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后,收集到的滤液均引起第二个蛙心的心率发生变化,但效应不同,说明神经元会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但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可能释放不同的化学物质,A、B正确;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电位变化不一定相同,C正确;上述实验刺激的不是感受器,所以其结构基础不是反射弧,D错误。[答案]Deq\a\vs4\al([易错提醒])(1)交感神经主要是脊神经,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脑神经,它们对同一器官的调节作用往往相反。(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并非绝对自主,它们有时也会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并不完全自主。[对点训练]1.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B.神经元的树突增大了其细胞膜面积,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C.神经末梢中的细胞核是神经元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解析:选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树突增大了其细胞膜面积,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细胞体中的细胞核是神经元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C错误;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正确。2.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而心脏活动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B.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是刺激反射弧的传出神经C.猫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D.副交感神经是传入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相反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而心脏活动不加速”可知,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A正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但二者对同一器官的调节作用往往相反,B、C正确,D错误。题点(二)反射的理解[典例2](2021·泰安质检)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解析]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与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答案]Ceq\a\vs4\al([易错提醒])感觉的形成不属于反射味觉、痛觉、渴觉等感觉的形成产生于大脑皮层,但其未形成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对点训练]3.(2021·武汉调研)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解析:选B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急速赶往教室,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一些神经中枢,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B.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C.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不能完成缩手反射D.大脑皮层H区受损会导致听不见声音解析:选A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A正确;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B错误;构成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手部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也能完成缩手反射,C错误;大脑皮层H区受损后,患者可看懂文字,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D错误。题点(三)反射弧的考查[典例3](2019·海南高考)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解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答案]Deq\a\vs4\al([易错提醒])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五个认识误区(1)误认为所有生物都有反射。只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反射。如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没有反射,只有应激性。(2)误认为所有反射都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只有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如下丘脑、脊髓等。(3)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刺激强度越大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就越大。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反射活动。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的峰值也基本不变。(4)误认为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反射。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受损,刺激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不是反射。(5)误认为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对点训练]5.如图为某反射弧示意图,甲为感受器、乙为效应器(肌肉)。现a处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A.既有感觉,同时肌肉又有收缩反应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也无收缩反应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D.失去感觉,但肌肉有收缩反应解析:选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反射不能发生。图中a(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再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因而可形成感觉,C符合题意。6.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一:用1%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实验二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D.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完成某些反射解析:选C反射弧完整是出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中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即使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破坏脑只是排除高级中枢调控的干扰,C错误;根据实验一与实验三的对照可知,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的参与,D正确。知识点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系统主干知识]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离体状态)。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1)突触的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2)突触的结构: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1)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2)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概念辨析]突触和突触小体的辨析(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含有两个神经元的部分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兴奋剂和毒品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大多数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2.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它们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3.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聚焦关键微点]一、澄清概念——教材关键语句理解透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1)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2)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表现为内正外负。(√)(3)动作电位的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增大。(×)2.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腺细胞,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1)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2)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二、科学思维——教材活动、基本原理发掘好(教材选择性必修1P30“思考·讨论”发掘)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如图,请据图分析下列问题:(1)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但仍主要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____________、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一氧化氮等。(4)若催化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失活,则会出现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2)神经递质只储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乙酰胆碱(4)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引起持续收缩或持续舒张[深化拓展提能]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的形式:局部电流。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的产生(2)动作电位的产生3.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但是,在生物体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兴奋沿反射弧方向单向传导。4.区别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特点和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1)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特点是双向的。(2)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的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沿反射弧方向单向传导的。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1.与兴奋的传递相关知识归纳(1)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但消耗能量。(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3)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4)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配的肌肉细胞膜或腺体细胞膜。(5)神经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发挥效应后不会长久存在,会被酶催化分解而失活,或因被转移而迅速停止作用。(6)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比较项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信号形式(或变化)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快慢方向可以双向单向传递[题点全训过关]题点(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典例1](2020·山东等级考)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听毛细胞受到刺激后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因此推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纤毛膜上的K+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B正确;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听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D正确。[答案]Aeq\a\vs4\al([归纳拓展])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1)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输,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2)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3)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属于协助扩散。(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内,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对点训练]1.(2020·海南高考)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Na+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C.神经递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D.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解析:选B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K+外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错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B正确;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在神经肌肉突触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肌肉细胞,D错误。2.(2018·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解析:选D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胞内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题点(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典例2](2020·江苏高考)如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解析]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①、②或④处要产生兴奋,必须要有足够强度的刺激,刺激强度太小不能引起兴奋的产生,A正确。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所以①处产生的兴奋可能使细胞b兴奋或抑制,故④处的电位大小与②处可能不同,B错误。结构③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但不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C错误。细胞外液的变化既可以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又可以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错误。[答案]Aeq\a\vs4\al([归纳拓展])内、外因素对突触中兴奋传递的影响(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活性位点被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原因: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对点训练]3.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依赖突触结构,如图是神经递质在突触处传递信息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贮存在突触小泡中,为及时释放做好准备B.兴奋传至突触前末端引发贮存的神经递质主动转运出膜C.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均会导致突触后细胞的兴奋D.神经递质激活受体后可进入突触后细胞内发挥作用解析:选A由题图可知,神经递质集中贮存在突触小泡中,方便及时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而不是主动运输,B错误;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突触后膜细胞兴奋性,使细胞不易产生兴奋,C错误;神经递质只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作用结束后即失活,最终神经递质被降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利用,不会进入突触后细胞,D错误。4.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内信息交流的功能C.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造成K+内流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解析:选D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位,不能使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C错误;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结合导致Cl-通道的开启,使Cl-内流,增大静息电位差,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位,D正确。5.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__。解析:(1)分析图示,AC(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D酶的催化下分解为A和C,其中C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AC。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会继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答案:(1)C能(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题点(三)兴奋剂、毒品与人体健康[典例3](2021·儋州二模)神经细胞可以利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信息。如图a~d依次展示毒品分子使人上瘾的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神经冲动经此类突触可以双向传递B.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会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重吸收C.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D.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解析]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神经冲动经此类突触只能单向传递,A错误;毒品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重吸收,B正确;据c图可知,毒品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重吸收,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量增加,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C正确;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产生毒瘾,D正确。[答案]A[对点训练]6.多巴胺(DA)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通常情况下,通过神经冲动释放的DA很快被转运蛋白(DAT)从突触间隙等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质押贷款合同模板5篇
- 二零二五版白酒市场调研与分析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便利店区域代理合作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花卉市场花卉供货与品牌孵化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环境监测地形图测绘与污染防控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电影影视基地建设赞助合同3篇
- 2025版金融机构出纳人员现金担保责任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建材城商铺租赁合同环保及安全责任承诺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民间借贷合同管辖权变更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买卖居间合同模板(含税费缴纳)下载3篇
- 《木兰诗》第1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PPT课件【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EGD杀生剂剂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MSDS)zj
- GB/T 12229-2005通用阀门碳素钢铸件技术条件
- 超分子化学-第三章 阴离子的络合主体
- 控制变量法教学课件
- 血压计保养记录表
- 食品的售后服务承诺书范本范文(通用3篇)
- 新外研版九年级上册(初三)英语全册教学课件PPT
- 初中中考英语总复习《代词动词连词数词》思维导图
- 植物和五行关系解说
- 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