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要点18文言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1.【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①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屡讽王入贡。宣德②中,与使臣偕来。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衅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今获生还中国,夫岂由人。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天子方怀柔远人,不从其请,但许给驿暂归,仍还本国。祥抵家,独其母在,不能识,曰:“果吾儿,则耳阴有赤痣。”验之信,抱持痛哭。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选自《明史·孝义》)【注】①永乐,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号。②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号。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父亮为金山卫百户()
(2)屡讽王入贡()(3)则耳阴有赤痣()
(4)闻者异之()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3.翻译句子。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4.作者肯定了麹祥的哪些品质?【答案】1.担任
劝谏
暗面、背面
以……为异
2.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
3.于是在那个国家(倭国)做官,有了妻子、儿女,但是内心不曾有一天忘记中原祖国。
4.作者赞美了麹祥矢志不渝、热爱祖国、恪守孝道的优秀品质。【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为,担任,做。(2)句的意思是:(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国进贡。讽,劝谏。作答时,也可根据积累,结合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的意思进行迁移。(3)句的意思是:就是(他)耳朵后面(背面)有赤痣。阴,背面。(4)句的意思是: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异:以……为异(认为……奇异)。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的意思是:不久(麹祥)告别(母亲)离开,到了日本,(向倭国国王)陈述明朝皇帝的意思。根据句意,正确的断句应为: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作答时注意要遵循语境原则(即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对句中的重点实词,如“遂(于是)、妻子(妻子和儿女)”等要准确翻译,翻译后的句子要做到文通句顺。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由“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可知,虽然麹祥遭到倭寇的掳掠,但他一心想着自己的祖国,并且从未忘记祖国,可见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由“屡讽王入贡”“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可见与母亲分离二十年,麹祥一直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并且多次寻找机会回到中原,可见他坚守志向,矢志不移;由“伏乞赐归侍养”“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可见,麹祥多次请求回去侍养母亲,这说明他孝顺,虽遭掳掠但仍恪守孝道。据此分析,概括麹祥的品质即可。【参考译文】: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年间,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在麹祥十四岁的那年,麹祥被倭寇掳走。倭国国王知道他是中原人,诏令他在身边侍奉,把他改名元贵。于是他在倭国做了官,有了妻子和儿女,但(麹祥)内心没有一天忘记自己是中原人。(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原进贡。宣德时期,(他)与倭国使臣一起到明朝来。向皇帝上疏说:“我曾经遭到倭寇的掳掠,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现在能够活着回到中原,怎么还能任由别人安排。我请求您让我回家侍奉父母,(我)没有比这更大的愿望了。”皇帝正用恩德使远处的人来归附,不恩准他的请求,但是然他回驿站后可暂且归家,(然后)仍然返回倭国。麹祥回到家里,只有母亲在家,(母亲)已不认识他,说:“果真是我的儿子,就是(他)耳后有赤痣。”验证以后果然有,(母子)抱头大哭。不久告别(母亲)离开,到了日本,(向倭国国王)陈述明朝皇帝的意思。倭国国王应允了他,仍让他进贡。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请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亲),皇帝下诏允许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家中。他和母亲失散二十多年,又有华夏和蛮夷的限制,最终能够实现他当初的意愿,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例2:【2022·天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文正公①当乾隆中久居相位,颇为上所倚任。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②,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③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有赀郎④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其人嗫嚅而退。薨⑤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⑥,去舆盖⑦然后入。上归告近臣曰:“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节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注释】①刘文正公:刘统勋,谥号文正,清代名臣。②世家子任楚抚者: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③承乏:谦辞,指暂时担任某职。④赀(zī)郎:官名,因捐资而得。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⑥门闾湫(jiǎo)隘:家门低下狭小。⑦舆盖: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汝可归告汝主
归:_______
(2)有赀郎昏夜叩门
叩: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3.请结合原文分析,刘统勋具有哪些可贵品质。【答案】返回
敲,打
2.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3.刘统勋面对世家子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对于赀郎夜晚的拜访,拒访后次日特意在政事堂加以斥责,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久居相位,位高权重,然而住宅的大门却低下狭小,他死后,前来祭奠的皇帝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汝可归告汝主”的意思是:你可以返回告诉你的主人。归:返回。(2)“有赀郎昏夜叩门”的意思是:有赀郎夜里敲门(拜访)。叩:敲,打。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如,像;方,才;汝等,你们;宜,应该,应当;效,效法。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从“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可知,刘统勋面对世家子弟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从“有赀郎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可知,刘统勋面对赀郎的夜里敲门拜访,拒不见,第二天特意在政事堂斥责赀郎,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从“刘文正公当乾隆中久居相位”“薨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去舆盖然后入”可知,刘统勋担任宰相多年,但他的家门低下狭小,去世时,皇帝亲自来祭奠,他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参考译文】:刘文正公在乾隆时期担任宰相多年,很能得到皇帝的倚重信任。曾经有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在年末的时候用千金来贿赂刘统勋,刘统勋呼唤世家子弟的仆人进来,态度严肃,神色严厉地告诉他说:“我暂时在朝廷担任宰相的职位,不需要这个,你可以返回告诉你的主人,可以把这些金子赠送给你们朋友当中贫困的人。”有赀郎夜里敲门拜见,刘统勋拒绝不见。第二天早上到政事堂,叫这个人到,斥责他说:“半夜敲门,这是贤者不做的事情。你有什么要禀告的,现在可以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这个人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就退下去了。刘统勋去世的时候,皇帝亲自上门祭奠他,他的家门低下狭小,皇帝的车进不去,把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去掉然后才能通过。皇帝回来告诉身边的近臣说:“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文言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题丢分的原因主要有:1.不能读懂文言语段,对文章内容理解不透彻,导致答题不准确。2.概括人物形象语言表达不准确,不会组织语言或者语言贫乏,回答问题词不达意。3.概括人物形象不全面,不懂得利用侧面描写和评论性语句进修全面评价。分析人物形象是写人叙事类文言文常考的考点。只有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题型常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通读原文,然后仔细分析原文中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并结合相关事件概括出人物形象。具体做法:1.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通过主人公做的事,提炼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通过人物的正面描写来分析。通过文中描述的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分析。教3.通过侧面描写来分析。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情感去分析。4.通过评价性的句子来分析。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考点。1.【2022·辽宁营口·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甲】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②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①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②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资治通鉴《马陵之战》)1.解释加点的词(1)公将鼓之。(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3)素悍勇而轻齐(4)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竭我盈,故克之。(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4.【乙】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看出孙子是一个怎样的人?5.长勺之战和马陵之战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1.(1)语气助词,无实义(2)害怕(3)平素(4)到
2.(1)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了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
3.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4.写孙子以减灶之法麻痹庞涓而战胜庞涓的故事;有智慧(善用兵)。
5.知己知彼;抓住战机。【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之:语气助词,无实义;(2)句意为: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惧:害怕;(3)句意为: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素:平素,向来;(4)句意为:孙膑估计他们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至:到。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因此。克:战胜。之:代齐军。(2)重点词语:善:擅长。者:的人。因:凭着。势:形式。导:引导。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句意为: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第二天设五万个灶,又过一天设三万个灶。“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动宾结构,应在“灶”后停顿;“明日为五万灶”动宾结构,应在“灶”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人物形象理解。根据乙文“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可知,本文主要写了孙膑用减灶之法麻痹庞涓,诱敌深入,从而大破魏军,战胜对方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孙膑能够抓住魏军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说明他是一个富有智慧,善于指挥作战(用兵)的人。5.本题考查文言文比较阅读能力。【甲】文曹刿在“彼竭我盈”之时,下令击鼓进军;在看到敌方“辙乱旗靡”之时,下令追击;抓住了战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彼竭我盈”等表现了知己知彼。【乙】孙膑利用“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的心理,利用减灶法,麻痹敌方;利用“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的特点,设置伏兵,抓住时机再次击败对方;“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分析形式,知己知彼;由此可见,两场战争的指挥者都善于抓住作战的时机,且都做到了知己知彼。【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第二天设五万个灶,又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们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2.【2022·江西赣州·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张廷尉当渭桥下惊乘舆马者以罚金①,文帝怒,张廷尉争以为不可更重,是也。然谓“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平也②,一倾,天下用法皆为轻重”,则非也。廷尉固天下平也,天子独不可平乎?法固所与天下公共也,苟法有不善,为廷尉者岂可不请之天子而修之,而独曰今法如是,可乎?虞书曰:“宥过无大③。”周书曰:“乃④有大罪,非终⑤,乃为眚灾⑥,适尔⑦,既道极厥辜⑧,时乃不可杀。”县人闻跸⑨匿桥下久,谓乘舆已过而出,至于惊马,假今有败伤,亦所谓有大罪非终,乃为眚灾适尔,是固不可杀。(选自《象山语录》【注释】①此句是指汉代廷尉(掌管刑法的官吏)张汤(字释之)判处惊扰汉文帝车驾的一个平民罚金的故事。②天下平也: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③宥过无大:一时过失,虽大也可以宽恕。④乃:有的人。⑤非终:偶犯。⑥告(shěng)灾:因过失而造成灾害。⑦适尔:偶尔。⑧既道极厥辜:可以按法律给予适当处罚。⑨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先清道禁止他人通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苟()
(2)匿()
(3)固()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2)廷尉固天下平也,天子独不可平乎?★3.作者为什么认为那个惊扰圣驾的县民不可杀呢?从选文看来,作者陆九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述。【答案】1.
苟:如果
匿:躲藏
固:本来
2.(1)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2)廷尉固然是天下执法公正的带头人,难道天子就不可以作为天下执法公正的带头人吗?
3.因为他属于偶犯,且是因为过失,而不是故意,所以不可杀。从选文看来,陆九渊是一个公正严明,见解独到、深刻的人。【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苟法有不善”句意:如果法律有不完善的地方。苟:如果。②“匿桥下久”句意:躲藏在桥下很久。藏匿:躲藏。③“是固不可杀”句意:这本来就不该杀。固:本来。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是,这;更,改变;重,加重;信,信服。(2)固,固然;平,公正;乎,语气词,吗。3.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第一问:可从第②段“县人闻跸匿桥下久,谓乘舆已过而出,至于惊马,假今有败伤,亦所谓有大罪非终,乃为眚灾适尔,是固不可杀”可看出县民不是故意的,也是偶犯大罪,因过失犯错,这本来就不该杀。第二问:从第①段的“张廷尉争以为不可更重,是也”“廷尉,天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轻重”“廷尉固天下平也,天子独不可平乎?法固所与天下公共也,苟法有不善,为廷尉者岂可不请之天子而修之”等这些陆九渊对张廷尉的评价可看出,他是一个秉公执法、公正严明,见解独到、深刻的人。【参考译文】:张廷尉判处在渭桥下惊扰汉文帝车驾的平民罚金,汉文帝发怒,张廷尉力争,认为不应该加重处罚,这是对的。然而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所有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当时,皇上派人立刻杀了他就罢了。如今既然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一有偏差,那么天下执法的人都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则是错的。廷尉固然是天下执法公正的带头人,难道天子就不可以作为天下执法公正的带头人吗?法律固然是天子与天下所有人共同遵守的,如果法律有不完善的地方,当廷尉的难道不可以向天子请示修订吗?如今只说当今的法律是这样的,可以吗?虞书说:“一时过失,虽大也可以宽恕。”周书说:“有的人有大罪,但是偶犯,是因过失而造成灾害,偶尔这样,可以按法律给予适当处罚,可以不用杀了。”县人听到皇帝出行就躲藏在桥下很久,以为皇上的车驾已经过去了才出来,才导致惊了皇上的车驾,假使有受伤,也是偶犯大罪,因过失犯错,这本来就不该杀。1.【2022·湖北十堰·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出
师
表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光先帝遗德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B.悉以咨之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C.至于斟酌损益
益慕圣贤之道 D.若无兴德之言
当余之从师也2.翻译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前部分重在动之以情,后部分重在晓之以理,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B.选文“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始终,可看出诸葛亮的忠心是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C.作者③④段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贤和能,是希望后主广开言路。D.在谈及两汉的历史经验时,作者摆出先帝“叹息痛恨”,意在激发刘禅继承先帝的经验做到亲贤远佞。★4.阅读选文与材料链接,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阅读链接】①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②“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诸葛亮传》【答案】1.B
2.我只想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获得名望显贵。
3.D
4.①忠心耿耿,知恩图报;②深谙治国之道,治军严谨,颇具政治远见;③尽职尽责,鞠躬尽瘁;④廉洁自律。【解析】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发扬光大/湖光;B.全,都/全,都;C.益处/更加;D.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苟(苟且)”“全(保全)”“求(希求)”“闻达(有名望,显贵)”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A.有误,选文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B.有误,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而且包含了光复汉室和辅佐刘禅,为国效忠的决心;C.有误,作者③④段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贤和能,是希望后主做到亲贤远佞;故选D。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从第⑥段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第⑦段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可知,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君爱国;从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和链接材料①中“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可知,诸葛亮懂得治国之道,治军严谨;从链接材料②中“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及卒,如其所言”可知,诸葛亮廉洁自律。【参考译文】: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我只想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获得名望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阅读链接:①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②如果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2.【2022·广东·深圳中学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为布衣,则颀然①已有公辅②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审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注释】①颀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B.何以战
不以物喜C.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
陶后鲜有闻D.得丧若一
而或长烟一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甲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C.乙文开头以抨击当时士人“不以天下之重自任”引出对张公人品的赞扬,敬重之情溢于言表。D.“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这样断句是正确的。★(4)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公辅身上有哪些相同的品质。【答案】(1)C(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②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3)D(4)曹刿与公辅虽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但他们都以国事为己任,具有卓越才能,勇于担当的人。【解析】(1)A.动词,参与\副词,偶尔;B.介词,凭借\介词,因为;C.都是副词,很少;D.副词,一样\副词,全;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根据;(2)以,把;自任,当作自己的任务;久,很久;矣,了。(3)D.句意: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大臣以道事君”是“孔子”所说的话。故断句为: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故选D。(4)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甲文中的“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是一个平民百姓,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当国家有事时,他展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主动去见庄公,陈述自己的意见。由此可见,曹刿具有卓越的才能,勇于担当,忠勇爱国。根据乙文中的“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审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可知,公辅同样是一个平民百姓,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自做官以后,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心理认同后在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样(坦然)对待。【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乙】呜呼,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并非他们不擅长言语,政事文学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然而面临大事志向,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是一介平民,但仪表堂堂已有三公辅相的声望。从年轻时为官,到老了还没有回来,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心理认同后在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样(坦然)对待,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例1:【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阅读《一钱太守》,完成下面小题。一钱太守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②谷间出,人赍③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④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父老辛苦!”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释】:①将作大匠: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②若耶:山名,③赍(jī):携带,④明府:对太守的尊称。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1)朝廷征为将作大匠
(2)宠不能辞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4.刘宠上任前,当地官吏如何对待百姓?(请用原文语句回答)★5.从选文看,刘宠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1)担任
(2)推托,推辞
2.我的政绩怎么能比得上你们所说的呢?
3.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4.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5.示例:他是一个治理有方、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有仁爱之心的官员。【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朝廷征召他为将作大匠。为:担任。(2)句意为:刘宠推辞不掉。辞:推托,推辞。2.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吾:我。政:政绩。及:比得上。3.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句意:自从您到任以来,狗在夜里不叫了,百姓看不到官吏。句中的主语分别是”“狗”“民”,前面的“自明府来”充当状语,故分别在“狗”和“民”前面断句。断句为: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需了解文章大意,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刘宠为官的清廉、爱民,治理有方。文中有一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这些。“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译为:别的太守在任时,官吏向百姓勒索,到了晚上也不停止,有时狗叫了整夜,百姓不得安宁。将其他官员在任时的表现与之对比,所以这就是题干所问的其他官吏对待百姓的表现。据此作答即可。5.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根据“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他担任太守时废除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非常太平,可见他是一个治理有方,爱民的官员;根据“人赍百钱以送宠”“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人们互相搀扶着也要来送他,给他钱,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根据“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自从他到任后,狗在夜里不叫了,百姓看不到官吏,可见他勤政爱民,有仁爱之心;根据“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他并不接收百姓们的相赠,但又不忍拒绝他们的好意,故只拿了一枚,可见他为官清正廉洁。可据此作答。【参考译文】:刘宠担任会稽的太守,他废除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非常太平。朝廷征召他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人,从若邪山谷之间走了出来,每人带着一百枚铜钱要送给刘宠,说:“我们是山谷里见识少的人,没有见过太守。别的太守在任时,官吏向百姓勒索,到了晚上也不停止,有时狗叫了整夜,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狗在夜里不叫了,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纪大了遇到清廉爱民的太守,因此互相搀扶的来送行。”刘宠说:“我的政绩怎么能比得上你们所说的那样好呢?你们辛苦了啊!”老人捧着钱,刘宠推辞不掉,就从每个老人那拿了一枚铜钱收下了。2.【2022·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钱金玉官松江千总①,性刚果。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尼②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③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④。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⑤。(选文有删改)【注】①千总:清朝武官名称。②尼:阻止。③趣:促。④勖(xù):勉励。⑤置:停。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性刚果。
性:__________________(2)及东炮台陷。
及:__________________(3)弹丸咸集于西炮台。
咸:__________________(4)曾不少却。
却:__________________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2)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4.选文中的钱金玉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答案】1.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
2.
性情,性格。
到,等到。
全,都。
后退,退却。
3.(1)道光壬寅年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2)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
4.(1)刚毅果敢。(2)忠于职守。(3)忠贞爱国。(4)英勇无畏,不怕死。(5)与士卒同甘共苦。【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故断句为: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性情刚毅果敢。性:性情,性格。(2)句意:到了东炮台陷落后。及:到,等到。(3)句意: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咸:全,都。(4)句意:竟然毫不后退。却:后退,退却。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衅起,挑起事端,引申为战争爆发;假,休假;省亲,回家乡或到远处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束装,整理行装。(2)焉,哪里;逃,逃避;幸,希望;虑,担心。4.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先指出特点,然后再结合内容分析,注意分点作答。从文中“性刚果”可知,他性情刚毅果敢。“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中止休假,立即收拾行装奔赴战场”可以看出其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由“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可知,他忠于职守且与士卒同甘共苦。由“钱金玉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仍然没有后退一步,直至牺牲”表现其英勇顽强,舍身取义。由“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可知,他身边的士兵劝他为老母要保全性命,钱金玉却说拿了国家俸禄就不能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由此可以看出其有气节、有担当。【参考译文】:
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官,性情刚毅果敢。道光壬寅年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当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竟然毫不后退。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辞谢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钱金玉的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不停地大呼“卖国贼害了国家”。3.【2022·浙江杭州·中考真题】为进一步了解范仲淹。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甲】舟中【宋】范仲淹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①。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乙】宝元初,元昊②叛,时延安断被围,朝廷择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③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贼闻之,第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谓范雍也。又城青涧,开营田,招属羌,及请戒诸路养兵蓄锐,以据贼冲。(张唐英《范仲淹传》)【丙】会盗起淮南,知高邮军④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贼悦,径去。事闻,富粥⑤时在枢府,议欲诛伸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粥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⑥遗之,法所当诛也。”仲淹曰:“今高邮无兵无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从之,仲约由此免死。(王称《范仲淹传》【注】①扣弦:手击船边,用作歌吟节拍。②元昊:人名,即李元昊。③俾(bǐ):使。④知高邮军:掌管高邮军。⑤富弼:洛阳人,时任枢密使。⑥醵(jù)钱:筹钱。1.阅读《舟中》一诗,完成(1)(2)题。(1)同样写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月影比作玉璧,本诗将月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宥”有四个义项(下图),丙文中“仲淹欲宥之”“宥”的意思是__________(填序号)。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上嘉而从之
虽有嘉肴 B.具牛酒
百废具兴C.贼悦,径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仁宗从之
战则请从4.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1)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2)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认识。【答案】1.(1)珠(2)示例:微风轻拂水面,波澜不兴,明月似有情意,伴随船儿前行。这两句诗营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2.①
3.C
4.(1)范仲淹奏请兼管延安军,挑选将领,训练精兵。(2)面对盗贼横行,晁仲约不战不守,反而筹钱招待并厚赠他们,按法令应诛杀。
5.示例:文学上,富有才华和审美情趣。军事上,富有谋略,当元昊叛乱时,他选将练兵,采取一系列措施,令叛军不战而退。政治上,勇于担当,实事求是:当元昊叛乱时,他主动请缨;当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时,他主张宽恕,活用法度。【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1)由诗句“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可知,诗人是写的月亮就如珍珠一样,闪耀,诗人在舟中扣弦而歌,表达出诗人对于这美景的喜爱和赞美。(2)这两句诗的大意为:湖面上吹来微微的风,明月跟随者船行走。这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展现出诗人心中的舒适惬意。2.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仲淹欲宥之:意为范仲淹想要宽恕他;宥:宽恕。所以选①。3.本题考查字词意思。A.嘉:夸奖/美好的;B.具:具备/都;C.去:同为“离开”;D.从:顺从/跟从;故选C。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1)由乙文“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可知,“贼闻之”听说的这件事指的是“范仲淹训练精兵”。(2)由丙文“会盗起淮南,知高邮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贼悦,径去”可知,是因为晁仲约在出现盗贼的时候,没有积极抵抗,反而想着怎么招待盗贼,按律当斩。5.本题考查人物的分析。由诗歌《舟中》的拟人修辞运用可知范仲淹的文学功底;由乙文“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可知,范仲淹在军事方面也是很有训练兵士的能力;由丙文“粥时在枢府,议欲诛伸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宽容大度又很仁慈的人。【参考译文】:【乙】宝元初年,元昊叛变,当时延安刚刚被围困,朝廷选择将领,大家都不愿意去。范仲淹请求带领延安的军队等待敌人到来,皇帝赞许并且听从了他的。总共阅兵一万八千人,选择六个将领带领他们,日夜训练,成为精兵。敌人听说,就开始警戒说:“不能打延安的主意了,现在这范仲淹心中自有几万兵马,不像范雍好欺负。”“大范老子”就是范雍。范仲淹还在清涧旁建城,开拓田地,招揽少数民族,并且让各个军队养精蓄锐,来和敌人相对抗。【丙】恰逢盗贼在淮南作乱,掌管高邮军的晃仲预料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并且都送给贼兵。盗贼很高兴,就走了。事情传开以后,富弼在枢密院,提议处死晁仲约,以示军法严正。范公想原谅他。富弼说:“盗贼横行,守护的大臣不能抵抗,守不住,而使百姓凑钱给他,按照法律是要杀的。”范公说:“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者防守,而且事情有可宽恕,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从了范仲淹的话,仲约因此免于一死。4.【2022·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②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摘编自白居易《与元九书》)【材料二】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摘编自《宋史·范仲淹列传》)【材料三】许衡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③家见《书》疏④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运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请义而后发,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摘编自《元史·许衡列传》)【注】①仆:这里是白居易自称,②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③日者:古时占卜的人。④疏:古代注释的一种。⑤揆(kuí):考察。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躬耕/栗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B.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菜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C.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菜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D.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3.白居易,范仲淹、许衡三人共有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
2.A
3.勤奋好学,不怕吃苦。【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者,……的人;虽,即使;试,试验。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星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故断为:家贫躬耕/栗熟则食/卖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故选A。3.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分析。结合材料一“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可知,白居易二十岁以来,昼夜刻苦学习,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手脚都磨出茧,可见其勤奋刻苦。结合材料二“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腐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可知,范仲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忍饥挨饿地学习,最终考取进士。结合材料三“许衡诸学如饥洞,然遣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运难祖保山,始得《易》王辅题说”可知,许衡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甚至亲手抄书来学习。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白居易、范仲淹、许衡都勤奋好学,不怕吃苦。【参考译文】:
【材料一】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疮,手和肘都磨成茧。
【材料二】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糜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
【材料三】许衡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5.【2022·湖南郴州·中考真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①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②后,俸③去书来,落落④大满,素蟫⑤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书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注释】①切:迫切。②通籍:做官,出仕。③俸:官薪。④落落:堆积的样子。⑤素蟫(yín):指书里的蠹(dù)虫。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A.送给 B.情趣 C.得到 D.细密2.乙文中画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B.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C.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3.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语句。(1)余因得遍观群书。(2)故有所览辄省记。★4.【甲】【乙】两文主人公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
2.A
3.(1)我于是(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2)因此凡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4.(1)爱好读书。“余幼时即嗜学”“余幼好书”,他们都因家贫只能借书以读,甲文借书于藏书之家,乙文借书于张氏。(2)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宋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袁枚读书迫切,不能借到书在梦里也想着这件事。【解析】1.句意: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致:得到;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往借”省略主语“我”,是“我”想到的看书的办法;“不与”省略主语“他”,是“往借”的结果;“归而形诸梦”,写梦中借书,形容看书的迫切;故应在“不与”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余:我;遍观群书: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2)故:因此;所览:指看过的书;辄:就;省记:记忆、记在心里。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乙】文“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可知,甲乙两文主人公幼时都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都选择了借书来读;甲文主人公借书于藏书之家,乙文主人公借书于张氏;据此可知他们都爱好读书;根据【甲】文“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甲文主人公刻苦抄书,即便是天气严寒,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时,也不放松抄录书;根据【乙】文“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可知,乙文主人公梦中都在想着借书的事,足见其看书的欲望强烈;据此可概括为:都具有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乙】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因此凡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6.【2022·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厨师技能培训与聘用合同范本3篇
- 加弹网络丝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消防产品认证代理服务合同标准版4篇
- 中国家用表面清洁剂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绵羊皮女洋装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个人汽车租赁保险理赔细则合同4篇
- 环保PPP模式应用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汽车租赁合同范本适用于二零二五年度11篇
- 2025年度个人房产买卖合同(含家具家电)
- 2025年广州越秀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真题完整版(含答案+文本+MP3)
- 《榜样9》观后感心得体会一
- 虚拟偶像市场分析-洞察分析
- 2025年湖北黄石市大冶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神经外科护理工作计划
- 钢结构施工管理培训课件
- 2024年度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合同2篇
- 《飞机操纵面》课件
- 商业咨询报告范文大全
- 自我发展与团队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