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1页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2页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3页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4页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2.请将所有答案都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第一部分(1~2题14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①2023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2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一代代青年人披荆斩棘,(bǎizhébùnáo),砥砺前行,烙下奋斗的印记:国难当头的奔走呐喊,抗日战场的歼击顽敌,建设工地的激情踊跃……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先锋队的旗帜。②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从(妙手回春)的抢险救灾前线,到形势(yánjùn)的疾病防控一线;从尽显(风流)的奥运赛场,到保家卫国的戍边哨卡……新时代的青年人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1)根据上面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bǎizhébùnáo)______________②(yánjùn)______________(2)给上面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①踊跃______________②哨卡______________(3)所选文段第②段括号里画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赋予 B.妙手回春 C.风流 D.鞠躬尽瘁(4)所选文段第②段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答案】1①.百折不挠②.严峻2.①.yǒngyuè②.shàoqiǎ3.B4.在“激昂”后面加“的青春乐章”。【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百折不挠(bǎi

zhébù

náo):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严峻(yán

jùn):严厉、严肃,严重。【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踊跃(yǒngyuè):形容争先恐后,积极热烈哨卡(shàoqiǎ):指在边境或交通要道上设置的哨所,用以执行特定任务。【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A.赋予: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语境中说时代总把历史责任交给青年,这里使用“赋予”语义准确,使用正确;B.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愈。语境中说抢险救灾前线,使用“妙手回春”不符合语境,所以不恰当;C.风流:指风度。语境中用“风流”来表达青年人在奥运赛场尽显风度,语义正确,使用恰当;D.鞠躬尽瘁:指不辞辛劳,恭敬谨慎,竭尽心力于国事。语境说新时代的青年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辞辛劳,竭尽心力,所以“鞠躬尽瘁”使用恰当;故选B。【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语病修改。成分残缺。“谱写”后面缺少宾语,应该在“激昂”后加“青春乐章”。2.二十四节气是有关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规律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开展以“天地有节,风雅中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以下三个任务。【材料一】2月4日,立春,北京2022年冬奥会拉开帷幕。“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盛况空前的开幕式当晚,与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一同展现在世界面前的,还有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古老的中国文化迸发生机与活力,为今年的立春增添更多时代印记。【材料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雪不怕小,扫到田里都是宝”。【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1)任务一:阅读材料一展开联想,当“冬奥”遇上“立春”寄寓了人们怎样的美好愿望?(2)任务二:阅读材料二探究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3)任务三:结合三则材料,将节气文化的种子植入心灵,联系实际,我们青少年能够做些什么?【答案】(1)示例:新的一年,我们全国人民无法齐聚在北京,但随着冬奥会开始,我们的心将和北京冬奥连在一起,以后的未来将随着立春的开始一样充满生机,团结在一起将会是照亮未来的明灯,奥林匹克的火炬,将会变成希望与未来的火炬。(2)示例:“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示例:青少年要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要深入学习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阅读联想,答案不唯一,围绕“‘冬奥’遇上‘立春’寄寓的美好愿望”阐述即可。示例:“冬奥”开幕式上,“立春”时生机旺盛的小草轻轻的拂动,新鲜有活力的绿色,让我们对今后的生活信心满满,充满生机勃勃的希望。【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结合“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分析,指导农民在清明节气前后,种瓜果和豆类。“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指导农民在秋分节气播种小麦。“小雪不怕小,扫到田里都是宝”指导农民把雪扫到麦田里,给小麦盖被子。据此分析,这些谚语都是指导农事。说明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把握。结合材料一“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古老的中国文化迸发生机与活力,为今年的立春增添更多时代印记”分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我们青少年要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结合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美学精神”分析,青少年要深入学习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结合材料三“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分析,把中国节气文化的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学校教育中,使青少年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二部分(3~19题56分)一、古诗文阅读(一)古诗文默写(8分)3.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何为君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历数岁月的长河,曾有人如范仲淹抱负远大,以心诠释“(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国之思,此是为君子。有人如韩愈忠言遇斥,不惜残年仍坚定报效之心,“(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是为君子。如迷雾中之初阳,君子始终积极进取。多少像李白那样志途歧塞,但不改抱负,相信“(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少像刘禹锡那般怀才不遇,却不抛希望,坚信“(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君子。【答案】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后天下之乐而乐③.欲为圣明除弊事④.肯将衰朽惜残年⑤.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⑦.沉舟侧畔千帆过⑧.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忧、弊、衰朽、沧、畔。(二)(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砍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4.《水调歌头》“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恐”字刻画出了词人______________心理;“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______________;《太常引》中的“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______________。5.《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词人为了收复中原,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时所写的。两词都是借月抒怀,请概括两词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4.①.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②.月亮③.光明5.《水调歌头》抒发了词人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之意,蕴含词人乐观而旷达的情怀。《太常引》表达了词人强烈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一空,“又恐琼楼玉宇”意为: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一个“恐”字,形象刻画出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二空,“千里共婵娟”意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婵娟”指月亮。三空,“清光”指月亮的光辉,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据此可知,“清光”象征着光明。【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词主题的理解。《水调歌头》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三)(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①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注释】①午: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未:下午一点到三点。申:下午三点到五点。②夕春:夕阳。6.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泉香而酒洌洌:______________(2)射者中,弈者胜弈:______________(3)月景尤为清绝尤:______________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9.【甲】【乙】两文中都写到了“乐”,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答案】6.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7.①.清②.下棋③.格外8.(1)喝醉的时候能和大家一起欢乐,清醒的时候能够写这篇文章的人就是太守。(2)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9.甲文表现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乙文表现出作者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和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句意: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花态柳情”和“山容水意”为并列关系;“别是一种趣味”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故断句为: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泉水香并且酒也清。洌:清;(2)句意: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弈:下棋;(3)句意: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尤:格外。【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同其乐,“其”,指代百姓,意思是同大家一起欢乐;述以文者,即“以文述者”,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此句为判断句式,“也”表判断语气。(2)皆:都;始:刚、才;极:极致。【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可知,表面上太守因出游之乐,宴酣之乐而内心愉悦,实际上太守的快乐是建立在游人之乐的基础上的,展现的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根据【乙】文“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知,作者与“俗士”不同,能够领略到“朝日始出,夕春未下”时西湖的美丽景致,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喜爱清新雅致地月景,表现了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点睛】参考译文:【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乙】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二、现代文阅读。(一)(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怎样读书①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喜欢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乐趣。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②有人读书,只随便翻翻就抛开;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远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是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③我们读书,是要借书上的记载寻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时会疑。换句话说,要随时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析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就查一查相关资料。心中有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勤于动手,常写常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能力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成了我们研究学问的一个载体了。④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是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不发达,就连经史也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惟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⑤其二,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其他学问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缘故。10.你认为作者用“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好处?11.上面所选文字第⑤段中画线句中的“显微镜”“望远镜”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有何表达效果?12.阅读上面选文,概括说说作者围绕“怎样读书”谈了哪些建议。13.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0.作者采用“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作为文章的开头,能够给人感同身受的感受,能引起读者联想现实生活,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让读者更有带入感。(意思对即可)11.采用比喻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应该精微深入,对其他各科也要略知一二。12.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要区分书籍方面的轻重缓急;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13.我们读书,是要借书上的记载寻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时会疑,随时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并且可以提升对书籍的驾驭运用的能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引论的写法及作用。引论也称序论、前言、引言、导论或绪论。一般小论文中它是论文的开头部分,起到引出问题,作为本论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起到自然承下的作用。引文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引论要开门见山,迅速入题;二是引论要简洁有力;三是引论要引人入胜,抓住读者。文章第①段以普通人“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种一般的生活体验入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观点: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这样的引论,入题快,简洁有力,有效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11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⑤段句中“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境”,可知运用的是比喻,属于比喻论证;“显微镜”是用来放大微小物体像的一种光学仪器;“望远镜”是观察远处大范围景物中某一特殊物体像的光学仪器。这里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对别人研究的领域略知一二”,要恰当地处理精与博的关系,从而有力的证明了“应该多赏识”的读书观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提取。分论点一般在每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是一个总述性的句子。阅读选文可知,五个自然段每段都有一个关键句子作为分论点:由第①段“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可知,作者的建议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要有针对性;由第②段“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可知,作者的建议是“要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分清楚精读和略读,不能平均用力;由第③段“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可知,作者的建议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学贵有疑;由第④段“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可知,作者的建议是“不可以有成见”,不能厚此薄彼;由第⑤段“其二,应该多赏识”可知,作者的建议是“应该多赏识”,要进行跨学科的大阅读。【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孟子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结合③段“我们读书,是要借书上的记载寻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时会疑。换句话说,要随时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析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可知,读书是为了开拓眼界积累知识,但我们的思想认知不能被书本所束缚,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大胆质疑,用自己的思想去辩证接受书中的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吸收书本知识,将知识化为己用。(二)(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剥玉米①剥玉米当然是全家老少都要参与的大事。②秋天的傍晚,有些凉意,月亮早早地就升上了天空,挂在梧桐树的树梢上,幽幽地将皎洁的月光投向整个村庄。如果我能爬到月亮上去,一定会看到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此刻都和我家一样,坐在院子高高的玉米堆前,一心一意地埋头剥着玉米。③有时候玉米里隐藏了整个秋天的小虫子们,也会出来热闹热闹,钻到你的鞋子里、袖筒里,或者脊背上。它们一个一个都吃得圆滚滚的,有时候因为太胖爬不动,就会直接从高高的玉米堆上骨碌下来。小孩子们也学它们,爬到高处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又滑下来。于是院子里便会响起大人们的叫骂声,让他们赶紧滚回床上睡觉去!只有像我这样的笨孩子,躲在角落里一个一个地剥着玉米,最后被大人们忘记了,自己坐着睡过去了。朦胧中听见母亲叫我,才一个激灵醒过来,看到大人们已经剥完了大半,并将玉米编织在一起,准备明天挂到梧桐树或者平房上去了。我有些愧疚,为自己偷了懒,于是无声无息地拍落身上的玉米须、小虫子和灰尘,啪嗒啪嗒地走去上了床。眼皮沉沉地合上的那一刻,我听到院子里疲惫不堪的父母在絮叨争吵着什么,可是我已经顾不得了,一脚就踏入了梦乡。④剥玉米的盛事,要持续很多天。在绵绵的秋雨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赶着要将玉米剥完了,挂到院子的角角落落里去。但凡能够砸进钉子的墙上,都会挂满了玉米。所有的梧桐树,也全变成了金黄色,从上到下,里三层外三层的,犹如披了一件黄金铠甲。平房的四面墙上,当然更是挂得满满当当的,以至于我猴子一样爬上去,又猴子一样爬下来,因为实在是没有站的地方了。不过站在高处看四面八方,会觉得此时的村子,跟个披红挂绿的新郎官似的,很阔气,也很土豪。女人们就站在这片金黄色里,边唠叨着自家的男人偷懒,边顺手操过棍子来,打那个将尿滋在“玉米树”上的熊孩子。⑤如果赶上阴雨绵绵的秋天,玉米一挂上树,就得立刻给披上塑料做的雨衣。我站在屋檐下,看着雨啪啪地打在塑料上,而后又顺着玉米滑落下去,在地上滴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于是有些无端地发愁,想着玉米要是发霉了怎么办呢?所以天还是快快地晴起来吧,等着晒干了,我们全家好进入下一个浩大工程——剥玉米粒。我这样想着,听见母亲也在身后长长地叹气,于是整个下雨的秋天,一切便都是阴郁的、潮湿的,快要生了霉,腐烂了一样。⑥所以天一放晴,看着挂在外层的玉米差不多干了,父母便又带领我和姐姐把玉米摘下来,扔到大铁盆里去。一整个冬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剥玉米棒,不停歇地剥,好像我们生下来就只做这一件事一样。母亲是负责用剪刀将玉米插出一两道“垄沟”的人,这样方便我们顺着垄沟去剥。她还教我和姐姐,用一个剥完的玉米棒,代替手去剥另外一个玉米棒,这样可以更省功,也不至于让手很快地红肿疼痛。⑦夜晚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关起门来,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剥着玉米棒。玉米粒噼里啪啦地落在大铁盆里,单调地附和着夜色中墙根下蛐蛐们的鸣叫。⑧有时候我和姐姐偷懒,跑到床上去玩过家家。隔着蚊帐,看到父母的影子落在对面墙上,一高一低,忽而抬头,忽而弯腰,好像皮影戏一样好玩。于是我和姐姐也将手高高地举起来,模拟出羊、马、兔子或者小狗等动物。两个人玩着玩着,还会一语不合,争执起来。父亲听了心烦,让我们要么下来剥玉米,要么赶紧躺下睡觉。我和姐姐怕父亲脾气再大一些,将玉米棒砰的一声砸过来,也便消了声,躺下乖乖地入了梦乡。⑨梦里都在做什么呢?现在已经忘了,大约,也是在无休无止地剥着五米吧,一直剥到冬天快要过去,挂在院子里的金灿灿的玉米棒,全都进了麻袋,运进粮库里去,换成我们需要的烧饼、衣服、咸菜或者针头线脑。14.作者围绕剥玉米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15.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在写剥玉米之前为何要写“秋天的傍晚,有些凉意,月亮早早地就升上了天空,挂在某棵梧桐树的树梢上,幽幽地将皎洁的月光投向整个村庄”这些内容?16.文中所叙述的剥玉米在作者眼里是一件盛事,意义非凡;随着时间的推移,“剥玉米”对于今天的作者来说已经是另外一种情怀。请你分析“剥玉米”对于当时和今天的作者有什么不同的意义。17.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做简要赏析。所有的梧桐树,也全变成了金黄色,从上到下,里三层外三层的,犹如披了一件黄金铠甲。【答案】14.①挂玉米;②雨天给玉米披塑料布;③全家夜晚剥玉米棒;④“我”和姐姐玩游戏。15.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渲染出乡村秋天傍晚的柔和、静谧的气氛。为下文剥玉米作铺垫。16.对于当时的作者,剥玉米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剥玉米是当时生活中必然要做的劳动,以此换回衣、食等生活必需品。对于今天的作者:剥玉米变成了童年生活的回忆内容,寄托了作者对童年岁月及生活的怀念、留恋。1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梧桐树上挂着的玉米比喻成黄金铠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金灿灿的玉米悬挂在梧桐上时繁多整齐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玉米的喜爱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④段“在绵绵的秋雨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赶着要将玉米剥完了,挂到院子的角角落落里去。但凡能够砸进钉子的墙上,都会挂满了玉米”“平房的四面墙上,当然更是挂得满满当当的,以至于我猴子一样爬上去,又猴子一样爬下来,因为实在是没有站的地方了”概括可得:挂玉米;结合第⑤段“如果赶上阴雨绵绵的秋天,玉米一挂上树,就得立刻给披上塑料做的雨衣。我站在屋檐下,看着雨啪啪地打在塑料上,而后又顺着玉米滑落下去,在地上滴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概括可得:雨天给玉米披塑料布;结合第⑦段“夜晚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关起门来,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剥着玉米棒。玉米粒噼里啪啦地落在大铁盆里,单调地附和着夜色中墙根下蛐蛐们的鸣叫”概括可得:全家夜晚剥玉米棒;结合第⑧段“有时候我和姐姐偷懒,跑到床上去玩过家家。隔着蚊帐,看到父母的影子落在对面墙上,一高一低,忽而抬头,忽而弯腰,好像皮影戏一样好玩。于是我和姐姐也将手高高地举起来,模拟出羊、马、兔子或者小狗等动物。两个人玩着玩着,还会一语不合,争执起来”概括可得:“我”和姐姐玩游戏。【15题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结合第②段“秋天的傍晚,有些凉意,月亮早早地就升上了天空,挂在梧桐树的树梢上,幽幽地将皎洁的月光投向整个村庄”可知,这句话细腻描绘出秋天夜晚的月亮、梧桐树和月光,渲染了静谧祥和的氛围,表现出农村生活的安逸。同时为后文写剥玉米等情节内容做铺垫。【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⑨段“挂在院子里的金灿灿的玉米棒,全都进了麻袋,运进粮库里去,换成我们需要的烧饼、衣服、咸菜或者针头线脑”等内容可知,对作者而言,童年时期剥玉米是一件盛大的事,是每个乡村百姓和孩子们必须参与的劳动,剥好的玉米能换取烧饼、衣服等生活物资。结合第⑧段“有时候我和姐姐偷懒,跑到床上去玩过家家。隔着蚊帐,看到父母的影子落在对面墙上,一高一低,忽而抬头,忽而弯腰,好像皮影戏一样好玩。于是我和姐姐也将手高高地举起来,模拟出羊、马、兔子或者小狗等动物。两个人玩着玩着,还会一语不合,争执起来”等内容可知,对于作者而言,今天回忆起童年剥玉米相关的往事,是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17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第④段画线句“所有的梧桐树,也全变成了金黄色,从上到下,里三层外三层的,犹如披了一件黄金铠甲”可知,这句话将挂满玉米的梧桐树比作黄金铠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金黄色玉米整齐挂满梧桐树的壮观场景,表达作者对玉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整本书阅读结合你对《水浒传》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18.作者施耐庵对于小说中所描写的“梁山好汉”,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讴歌。请你结合小说的内容,概括说说作者对这些“梁山好汉”肯定和讴歌的是什么。19.《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白话文长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金圣叹先生在点评水浒人物吴用时说“明明白白驱策群力,有军师之体”,请你结合小说的内容,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做简要分析。【答案】18.肯定和讴歌的是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还有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很多出身下层的好汉,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得出来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19.示例一:智取生辰纲。吴用先借口买鱼,请来阮氏三兄弟,定下智取之计,后同晁盖、刘唐、公孙胜扮作贩枣人,让白胜扮作卖酒人,假做饶酒时下药,取得生辰纲。示例二:三打祝家庄。史进、鲁智深落难时,吴用三四句安抚了扈成,把他变成了梁山的帮手,让孙立带人进入祝家庄里应外合,再用计让梁山好汉把李应骗到祝家庄。示例三:智赚金铃吊挂。吴用让花荣、秦明、徐宁、呼延灼四个埋伏在岸上;自己和宋江、朱仝、李应在船上;李俊、张顺、杨春把船藏起来,骗得金铃吊挂,假扮太尉,救出史进、鲁智深。【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水浒传》是第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作品能紧紧扣住人物的不同出身经历,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其性格,如吴用的神机妙算,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花荣的骁勇善战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同时也能够很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性格与身份,社会地位,生活阅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在于:它将封建统治者视为“盗贼草寇”的起义农民给予充分肯定,并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这样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横行霸道、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逐渐加深。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他们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可据此作答。【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智多星”吴用在金圣叹眼中也是毫无疑问的上上人物,且他认为吴用“奸猾便与宋江一般,只是比宋江,却心地端正”,也就是说,吴用尽管也想出过许多狡猾的计策,却有着正直善良的心地作为基准,而相比之下坐在第一把交椅的宋江则缺乏这种品质。在金圣叹看来,宋江“纯用术数去笼络人”并不高明,而吴用则“明明白白驱策群力,有军师之体”。其主要事迹有:(1)智取生辰纲。梁中书要杨志送宝,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做客商。一行十五人,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正是五六月天气,酷热难行,军汉倒地。七个好汉在吴用的指挥下,装作贩枣子的小本经纪人,白胜装作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倒众军汉,将十万担的生辰纲劫走。(2)巧用连环计。石秀、杨雄还有时迁一起投奔梁山,路过祝家庄的时候,因时迁偷了祝家庄的一只报晓鸡,而引来梁山和祝家庄的大战林冲、花荣、秦明、李逵、扈三娘、王英、石秀、欧鹏、邓飞、还有解珍解宝,孙新孙立,都投入到这场战争中来。最后吴用及时出计,先发无头帖子稳局势,又差时迁火烧翠云楼,并救出卢俊义、石秀。(3)智赚玉麒麟。宋江想将卢俊义拉来入伙,便和李连扮作一个算命先生和聋哑童子,来到卢俊义处,经过吴用的忽悠和欺骗卢俊义只好往东南处避祸。卢俊义经过梁山时与梁山英雄大战,不敌,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在梁山一住几个月。等回到北京时,妻子已经在吴用的指使下和李固做了夫妻,并诬陷卢俊义谋反,梁中书把卢俊义下了死牢,多亏石秀和宋江的相救才得以安全上山。第三部分(20题50分)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很多时候,我们身处幸福的山中,在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却总是别人的幸福风景,往往没有悉心感受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天地。阅读了以上文字后,引发了你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