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重点必考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的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汇总+历年高考真题+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高考历史重点必考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的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汇总+历年高考真题+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高考历史重点必考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的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汇总+历年高考真题+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高考历史重点必考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的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汇总+历年高考真题+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高考历史重点必考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的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汇总+历年高考真题+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中国古代的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专题剖析】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赋税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取泰半之赋”。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隆低,直至降到三十税一。

(2)秦朝口赋极重。汉朝人头税分田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

(3)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与戍卒3种。

2.隋朝主要征收租调役。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这一制度,并将其发展成租庸调制

(1)内涵:租,指地租。调,指绢、布等。庸,指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

(2)基础(前提):均田制的推行。

3.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4.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多且重。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

5.元朝基本上沿袭了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在北方与南方实行;另外还有科差。

6.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主要征收米麦实物。

7.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D内容:实行赋役合并、部分丁役摊入田亩;折里缴纳。

(2)背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8.1712年,康熙帝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开始征收固定丁银。

9.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

(D内涵:即把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统一征收。

(2)影响: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进一步减弱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10.中国古代赋税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特点:结构上,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比重较轻。依据上,历代王朝都编订户籍,

作为依据。

(2)发展趋势: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方式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种

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时间上由不定时逐渐到基本定时。

二、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开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国“为户籍相伍”,

编排户口。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东汉末年,战

事频繁,户籍散乱。

4.西晋统一后,重定户籍,称为“黄籍”。东晋除“黄籍”外,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

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

变化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5.隋统一后,重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政府还会“刮巨”。

6.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分类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

重。

7.元朝与明朝,都以职业定户籍。明朝户籍称“黄必。

8.清朝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后,户籍停止编审,名

存实亡。

户籍的作用:是历代封建王朝赋役征发的依据,是为赋役征发服务的•

三、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内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基层组织。

(2)表现: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唐朝农村设里和乡,城市设坊和村;明朝实行里

甲制。

2.基层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秦汉实行什伍组织,唐朝实行邻保制度,北宋王安石实行保甲法,明朝王阳明推行十家

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

四、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史背景: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表现

(D政府为主体,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汉代建立常平仓制度;隋文帝置仓积谷,鼓

励民间置“义金"。

(2)有尊老养老的传统。唐朝开始,设有救济的专门机构。

(3)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4)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

3.特点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

(2)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高考真题】

1.(2020.7•天津高考•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

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

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

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

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可以为乡村自治提供保障,但

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乡村自治的实现依靠的是村民自觉,与国

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下,实行的是‘'人治",法

律制度并不健全完备,且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中国古代乡村自

治主要并非依靠法律,排除C项;据材料“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可知,

古代乡村依然是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内的,并未脱离政府的管控,排除D项。

2.(2021•湖北高考・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

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A

【解析】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

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

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正与否,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

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项。

3.(2021•湖南高考•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

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

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

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

作的特点,故选D项;检放秋苗不实,与绍兴农业农业精耕细作特点有关,不能说绍兴府行

政效率低下,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

学”的特点,排除B项;绍兴赈灾过程中存在问题,与绍兴农业精耕细作有关,不能说明宋

代赈灾方式不合理,排除C项。

【高考模拟】

1.(2022•湖北省十一校高三联考•3)中唐实行两税法后,先由中央确定各州的两税

征收总额,再划分为三个份额进行分配:首先是留州,用于州一级的官员俸禄、州军衣资等

开支;其次是送使,留作诸道节度、观察等使的俸禄、供军等开支,并对军费作出严格限定;

最后将余额上供中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中央失去了两税征收的控制权B.地方各州都必须给予中央赋税支持

C.中央财政从两税中的收益有所保证D.送使会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分为三个份额进行分配:首先是留州,用于州一级的官员俸禄、州军衣资等

开支;其次是送使,留作诸道节度、观察等使的俸禄、供军等开支,并对军费作出严格限定;

最后将余额上供中央”可见税收的用度非常清楚,中央和地方各得其所,既保证了中央收入,

也保证了地方开支,故选C项;“先由中央确定各州的两税征收总额,再划分为三个份额进

行分配”说明税收分配权属于中央,可见中央依然控制着税收,排除A项;“首先是留州,

用于州一级的官员俸禄、州军衣资等开支;其次是送使,留作诸道节度、观察等使的俸禄、

供军等开支,并对军费作出严格限定;最后将余额上供中央”税收的分配中央和地方各得其

所,不存在地方对中央的支持,排除B项;“其次是送使,留作诸道节度、观察等使的俸禄、

供军等开支,并对军费作出严格限定”这是国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判断一定促进了蕃

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

2.(2022•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山东卷•2)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

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

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这表明秦朝地方基层组织()

A.实行地方区域自治B.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时期,县、乡、里都是地方基层组织,再根据题干

中“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可知,秦朝的地方基层组织承担

了治理社会的职能,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地方长官都

是由中央任免,故不属于地方区域自治,排除A项;地方基层组织不仅承担经济职能,更重

要的是它是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三老、啬夫、游徼的职责,

但并没有涉及其任免问题,排除D项。

3.(2022•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4)表1

(1)户主名字所在地县出生地、里、爵、姓名、年龄

(2)家内所有成员与户主关系、姓名、年龄

名单

(3)家庭财产及估奴婢、田宅、牲畜、生产工具

(4)其他原配妻子的籍贯、一些重点掌握的人物的身高与肤

表1是西汉政府编写的编户齐民内容。这反映了西汉()

A.政府重视对人口的管控B.关心民众居住的稳定性

C.发挥了劳动者的创造力D.赋税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答案】A

【解析】由表1西汉政府编写的编户齐民内容看,四项中由三项设计到家庭成员这一人

的因素,而只有一项属于财产,可见政府注重的是对人口的管控,故选A项;题干关注的是

户主及家庭成员与户主的关系和特征,而不是民众居住是否稳定,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汉

代编户齐民应该统计的重要信息,而与劳动者创造力发挥无关,排除C项;编户齐民的信息

是作为政府赋税收入的重要依据,但题干中的信息并没有关于收税数量等问题,所以没法得

出政府的赋税收支结果问题,排除D项。

4.(2022•四川省绵阳市高三诊断性考试•27)下面是某学者统计的唐宋税收和货币情

况比较表。据此可知,宋代()

岁入

岁入粟

布帛棉

T

税间估

户均亩

实折算钱接税算总计

数万数物

物算额额((万(万

户)(亿(

((万贯)贯)贯)

亩)万

万石)万贯)万

匹)

贯)

8962580NC1221

宝年0

0.14000700350070

4

宁十

14.621712/C]54261

24.588.752.16733664.648.498.7

(107

6.66

7年)

(注:间接税指消费税、关税等)

A.农民的赋税负担大幅度减轻B.商业税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

C.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强国目标D.赋税征收市场化的倾向明显

【答案】D

【解析】据表格宋代税收和货币情况比较可知唐代粮食税收实物比宋代多,但唐代折算

额却远低于宋代,唐代布帛棉税收远高于宋代,但折算额却相差不大,唐代基本没有消费税

和关税,但宋代的消费税和关税在赋税收入中占比很大,说明宋代市场货币量大,商品经济

繁荣,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唐宋税收和货币情况比较,未提及农民赋税负担,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唐宋税收和货币情况比较,并不是宋代税收来源的比较,以偏概全,排除B项;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最终失败,没有实现强国目标,排除

C项。

5.(2021•湖南湘潭一模•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

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

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

成为庸。这一调整()

A.加强重了农民的租役负担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北魏统治时期,年满15岁以上就要服徭役,到唐初,

其赋税征收对象则规定为21—59岁,更为重要的是“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

即“输庸代役”,这就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保证了农民有比较多的时间去从事农业生

产,故选D项;根据题干中所述及的赋税征收对象的变化可知,这一调整,减轻了农民的租

役负担,而不是“加重”,排除A项;这一调整会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加

强”,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这一调整有利于农民负担的减轻,间接促进了商业的

发展,而不是“直接”,排除C项。

6.(2021•山东潍坊高三4月高考模拟•5)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

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

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

行科举等。这一制度()

A.消除了民族差异B.推动了当地社会进步

C.改变了夷夏观念D.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废除了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对少

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更加强有力的统治,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从而有效的推动了

当地社会的进步,故选B项;民族差异始终存在,未能消除,排除A项;改土归流主要是推

动了社会进步,而明清时期的夷夏观念仍然存在,排除C项;明清时期仍然存在民族等级之

分,民族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7.(2021•山东临沂二模•4)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

供需情况。凡汆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

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

一做法旨在()

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

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

【答案】D

【解析】“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可见其目的是调节市场

供需,从而确保物价的稳定,故选D项;“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

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说明其重在平衡市场,而不有涉及是否远近贸易

的问题,排除A项;“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重在稳定市场,主要是从

价格上让农民减少损失,排除B项;“凡汆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

易远这里不能体现南北的差距,不能体现不平衡性,排除C项。

8.(2022•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2)秦汉时期,户籍、田籍等基础帐簿

在乡编制,一式仅两份,正本留乡,副本最高仅上呈县。魏晋时期,基础帐簿则由县负责制

作,一式多份,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官制的改革B.南北交通的畅通

C.书写材料的进步D.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秦汉时期……基础帐簿……一式仅两份……魏晋时期,基础帐簿……

一式多份”可知基础帐簿数量变多,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书写材料主要为竹简,书写不

便,户籍、田籍等基础账簿份数少,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使用逐渐普及,便利了信息

的记录和传播,故选C项;秦汉和魏晋时期,主要实行郡县制对地方进行管理,地方官制未

改革,排除A项;交通不影响基础账簿的份数,排除B项;编制多份基础账簿不利于行政效

率的提高,排除D项。

9.(2022•湖北省九师联盟新高考模拟卷•3)现存有一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

户主名为郑恩的户籍资料。资料中列出了郑家老小每一口人的自然信息,并详细地标出了各

人所受的田地面积、位置、东西南北界线所在;同时规定“户籍三年一造,正月上旬开始造

籍,县司收集前簿之后三年内的土地情况报告,到州按规定格式编造”。这说明唐代()

A.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B.均田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C.政府注重对土地的管理D.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答案】C

【解析】提干提到的户籍资料涉及到了郑家各人所受田地的具体情况,同时按照规定三

年一造的户籍需要县司收集土地情况报告后到州按规定编造,都说明政府的户籍注重对土地

情况的登记,所以等于重视土地管理,故选C项;单纯从户籍对受田信息的记录没法得出是

否有效遏制土地兼并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的“所受的田地”可以体现出均田制,但是

并没有关于均田制实施结果的相关信息,所以没法得出均田制是否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B

项;题干仅提到户籍中对土地信息的记录,并没有关于赋税征收的相关内容,没法得出政府

财政收入是否增加的结论,排除D项。

10.(2022•四川省泸州市一模文综•26)南北朝时期,北方人保持家族成员间的密切

联系并共享财产,登记户籍时经常会十几户人家都注册在同一个家族之下,而南方的家族则

倾向于分财产,所以宅子也都会各自分出来.这反映南方()

A.政局相对稳定B.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C.门阀士族兴盛D.均田制的广泛推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南方的家族则倾向于分财产……宅子也都会各自分出来”结合所学知

识,南北朝时期,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主要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北方

战乱频发,以家族为单位便于家族团结互助,保护个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故选A项;1915

年新文化运动使儒学正统地位动摇,排除B项;门阀士族指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

特权集团,鼎盛于东晋,与材料中的南方家族分家相违背,排除C项;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

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主要在北方实施,排除D项。

11.(2021•江苏南京高三9月学情调研•3)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

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

亩;公元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一状况出现表明()

A.人口数量急剧膨胀B.藩镇割据经济混乱

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D.均田制遭到了冲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出现授田不足的现象,反映出唐代均田制受到了冲击,

故选D项;授田不足现象的出现说明政府控制的无主荒地数量减少,并未反映出人口数量急

剧膨胀,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公元700年”“公元721年”并未发生安史之乱,安史

之乱的时间是755—763,并未产生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授田不足,是国家

掌握的无主荒地减少,均田制不触动封建地主的利益,与土地兼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12.(2021•云南昆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测试•27)相比于明朝,清朝很少有

逃户,大家想方设法挤进政府户籍系统,以保护田产科考。而“入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

进“族谱”,成为宗族的成员。这段材料可用来证明()

A.儒家思想得到社会广泛认同B.民间方式推动制度有效运行

C.户籍与宗族的界限逐渐淡化D.赋役变革推动宗法制的复兴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清朝,很多人为“保护田产科考”而纷纷“入户”,”成

为宗族的成员”,继而成为政府所管理的户籍系统,这样会有利于政府制度的有效运行,故

选B项;在清朝时期,大家千方百计“挤进政府户籍系统”的目的在于“保护田产科考”,

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所述及的“户籍”是政府所管理的户籍系统,人们成为

“宗族”成员的目的在于“保护田产科考”,即题干着重论述的要点在于后者,而不是前者,

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宗法制复兴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的“田产科考”,与赋役制

度无关,排除D项。

13.(2022•四川省成都市一模•28)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四川各州府官员统

计上报辖地人口时,大都认为“户口虚实无关政要”。1820年与1812年相比,各州府上报

人口除泸州只增加2.5%之外,其余州府增幅在20%—30%以上,最高达55.现。这折射出

清朝中期()

A.州府虚增人口敛财成风B.政府对民众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C.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1).原有的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

【答案】B

【解析】材料“户口虚实无关政要”可知当时四川官员对户口是否查实并不是很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并不以户口为标准收税,这是政府对民众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的表现,故选B

项;材料并未提及各州人口增加多少与敛财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表明人口增加是虚增,排除

A项;清朝中期经济发展平稳,不涉及农业经济恢复问题,排除C项;清中期时地方并未出

现基层治理体系瓦解的情况,且材料可见多数州人口稳步增加,无法得知基层治理体系存在

瓦解的迹象,排除D项。

14.(2021•河南开封三模•26)宋代存在大量改易乡名的现象,下表为部分地方改名

情况,据此可知()

原地名改后地名

太平乡孝感乡

安亭乡服礼乡

春申乡守信乡

光宅乡宅仁乡

醋塘乡乐智乡

A.重文轻武政策直接影响地方治理B.商品经济推动改易乡名

C.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I).理学影响社会基层治理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表格改后地名“孝感乡、服礼乡、守信乡”等,结合所学孝、礼、信等

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可知,地名的修改受理学影响,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重文轻武的

相关信息,排除A项;据材料改后地名“孝感乡、服礼乡、守信乡”等可知,这些地名与商

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宋代存在大量改易乡名的现象,与官僚机构膨胀没有联

系,排除C项。

15.(2021•广东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三2月四校联考•5)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

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

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

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

A.重视基层治理B.开始独尊儒术C.注重政令传达D.压制宗族自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

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可知,

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圣谕宣讲”制度,并不断丰富其内容,

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宣讲,说明了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故选

A项;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主旨内容是“圣谕”“乡约”在基

层宣讲,而不是政令的传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的“圣谕宣讲”

制度,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于宗族自治的压制态度,排除D项。

16.(2021•山东泰安肥城高三高考适应性训练一・3)社会救济是历代王朝实施“仁政”

的重要内容。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

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与社会救济主张无

关的是()

A.孔子“富而后教”B.孟子“民贵君轻”

C.墨子“兼爱交利”D.韩非“以法为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救济是历代王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可知,材料主要涉

及社会救济和“仁政”,而韩非“以法为教”指的是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故D项

错误,符合题意;先富后教是一种体现经济基础与文化教育之间关系的思想,即治理国家应

当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然后才可以实行道德教化,故A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具有民本色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兼爱交利的基本意思是要人们相爱,交互得利,只要做到这一点变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

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7.(2021•陕西二模•27)据史载,明朝嘉靖时徽州佥事林希元总结救灾有六急:“垂

死贫民急螭粥,疾病贫民急医药,病起贫民急汤米,既死贫民急募瘗,遗弃小儿急收养,轻

重系囚急宽恤。”该总结说明当时的救灾()

A.效果显著B.针对性强C.管理规范1).覆盖面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救灾“六急”,强调的是针对不同情况的病人实施不同的救济方案,

说明当时的救灾针对性强,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如何分类去救治,但是救治的结果如何无

法看出,排除A项;材料中的总结针对的是救灾的对象,而非救灾的管理,排除C项;灾民

因灾难的不同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材料仅提及“六急”并未提及其他情况,无法说明覆盖

面广,排除D项。

18.(2022•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乡绅之治是指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

绅主要来自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官僚和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

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在灾荒之年出

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贩、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

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还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

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

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

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

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法

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

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一-摘编自部编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乡绅之治出现的背景及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乡绅之治与近代西方基层自治的不同

之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你从中国和西方基层治理中得到的启示。(4

分)

【答案】

(20分)

(1)背景: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影响;宗族力量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与封闭性;

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国家权力退出乡村(中央集权体制的局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乡绅的地位与影响。(每点1分,任答四点得4分)

意义: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小农经济(有利于地方

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教化(推动乡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后世基层治理提供借鉴。(每

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不同之处:自治主体不同:明清为乡绅(来源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官

僚和尚未入仕的士人),近代西方为市长和议员(由普选产生)。

治理依据不同:明清以宗族伦理为依据,近代西方以法律保障。

经济基础不同:明清是小农经济,近代西方依托资本主义经济。

实质不同:明清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近代西方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每点2分,任答

三点得6分)

(3)基层治理的方式要依据国情;要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应健全基层的法律法规;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民众监督力量。(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乡绅主要来自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官僚和尚未

入仕的士人”可得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影响;据材料“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

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