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土壤第二课时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_第1页
【课件】土壤第二课时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_第2页
【课件】土壤第二课时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_第3页
【课件】土壤第二课时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_第4页
【课件】土壤第二课时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壤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成土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前世今生结合“土壤形成示意图”思考土壤形成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自然要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①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一过程称为风化。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生物风化温差风化冰冻风化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②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腐殖质植物选择性吸收营养元素提供有机质循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含量高低影响因素来源(收入)森林草原等植被生产力强,枯枝落叶多,生物和化学风化作用强人类活动:秸秆还田、施农家肥支出微生物分解气温高分解速度快(多)气温低分解速度慢(少)侵蚀作用流水侵蚀/淋溶(降水多且集中的条件)风力侵蚀(风力大且集中条件)地形坡度大小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③气候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土层厚,但土壤贫瘠。如红壤。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慢,土层薄。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如撒哈拉沙漠地区。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①北方夏季温暖湿润,植物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物分解慢;所以有机物积累多。②南方气候湿热,微生物活动较强,有机质分解快;且夏季多雨,淋溶作用强烈;所以有机质积累少。【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高低】来源:动植物残体流失:①微生物分解作用、②淋溶作用、③植物吸收思考:比较热带雨林和温带草原土壤肥力?热带雨林温带草原①草类生命周期短,提供有机质多②微生物分解速度慢③气候干旱淋溶作用微弱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①气温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②多雨,淋溶作用强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④地貌山地坡向、水热组合等导致土壤发育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水热条件土壤一、在陡峭的山坡上

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强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二、平坦的地形部位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弱,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活动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山顶到低洼地,土壤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规律。土壤垂直分化同一地区,山顶气温低、水分少,风化作用弱,细小的风化产物易被搬运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山前平原气温高、水分多,风化作用强,且易接收细小风化产物堆积,成土母质颗粒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⑤时间因素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比较缓慢,在坚硬岩石形成的成土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才能形成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施肥: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收获: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耕作土壤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表土壤的保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①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等思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四大圈层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矿物质-岩石圈;有机质-生物圈;水-水圈;空气-大气圈。各圈层对土壤形成有直接影响!探究:结合图片及教材内容思考土壤有哪些功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为人类饲养动物提供植物饲料;土壤是人类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物质基础。土壤的功能

原因: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土壤的养护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改良土壤(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红花草)自然原因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文:地下水位高(埋藏浅)、含盐量高(矿化度大)地形:地势低平或低洼地带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过度开采地下水(沿海地区)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化原因:盐碱地中国主要现有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图源:中国国家地理)盐碱地的改良措施①排灌结合,引淡淋盐,以水治碱,开沟排水、井灌井排。②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合理使用化肥。③覆盖:地膜覆盖可以增温、保墒,抑制盐分上升。④农业生物技术: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农业生物措施。

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主要覆盖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季雨林农业生态区。平均温度在17~22°C,降雨量1600~1900mm。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