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15篇_第1页
《蜀道难》教案15篇_第2页
《蜀道难》教案15篇_第3页
《蜀道难》教案15篇_第4页
《蜀道难》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道难》教案15篇

《蜀道难》教案1

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

法。(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

“诗仙”。他就是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

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

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

《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

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

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

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

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

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

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

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

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

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

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

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

创作特点。

梳理探究:

一、朗读

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

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

以解说: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

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己,脱口而出,也

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

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

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

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

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

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

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

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

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

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

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

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

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

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

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

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

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

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

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

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

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樨阖,变幻

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

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

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

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

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

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

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

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

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

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

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

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

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

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

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

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

涡一一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

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一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

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

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

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

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破崖转石万壑

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磕

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

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

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

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

料,使人目不暇接。

鉴赏诗歌基调

四、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

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

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

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

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

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

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五、作业布置

《蜀道难》教案2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

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1、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

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

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

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

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

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

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

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

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

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

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蜀道难》教案3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蜀道难》课堂实录3。

《蜀道难》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

天。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今

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说起《蜀道难》,

唐代诗评家殷燔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究

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

处。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

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

(学生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

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比如说,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

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

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读起来,发出声音。放开声音读!

放开声音读!

(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

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

的?

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风格?

生:风格十分豪迈。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

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感知比较准确。雄

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

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应该说诗歌的风格体现在

其主旋律上,那同学们来看,反复出现在这首诗歌当中是那句话?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三次。好,同学们拿起笔,我们把它们标注出来。第一次是出现在诗

歌的开头第一句。然后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对吧!还有一句是在诗歌

的结尾。那我们来诵读诗歌的主旋律,再一次感悟诗歌的风格。现在看第一句

“噫吁喊,危乎高哉!”怎么解释?

生: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

师:啊,好危险,好高耸啊!噫吁喉,是语气词。那“危”怎么理解?危

险?

生:应该是“高”。

师:应该是“高”。我们说李白有一句诗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

辰”。那“危”还有什么意思?

生:“危”应该还有“危险”“危急”的意思。

师:危险的意思,危急的意思。那“正襟危坐”中的“危”是什么意思

呢?

生:端正。

师:端正,很好!请坐。这一句是“哎呀呀,太高,太高了!”那么,它

在抒情手法上是直接还是间接?噢,直抒胸臆。再来看,“蜀道之难,难于上

青天”用了什么修辞?噢,夸张的修辞。所以这一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

来,劈空而入,奠定了诗歌雄放的基调。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拖得太

长?不能。我们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我们一起来:噫吁喉,12……

生(齐声):噫吁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我们不妨正襟危坐一下,读出你们的气势。来!噫吁喊,12……

生:噫吁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结

合注解(看看),“朱颜”是什么意思?

生:“凋朱颜”是指“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

师:红润的容颜变色了。“朱颜”是指?

生:红润的脸色。

师:红润的脸色。李煜有一句词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

么此处为什么红润的脸色要变呢?

生:因为看到蜀道是如此的凶险,是如此的高耸入云。

师:害怕,对不对?好,请坐。那么,既然是害怕了,我们应该读出害怕

的情态。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你要身临其境的想象一下,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情态。把“凋朱颜”

用颤音读出来,是不是?“凋一朱一颜",好吗?再试一试!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语速还可以再放慢一些,好,请坐。语速可以放慢一些,我们女同学

一起来一下。(示范读)

生(女齐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好,不错!再看第三句“长咨嗟”,“咨嗟”怎么解释?注解有“咨

嗟”,“咨嗟”怎么解释?

生:叹息。

师:叹息。“长咨嗟”呢?

生:深沉的叹息。

师:深沉的叹息。长长地叹息,深沉的叹息,是不是?请坐。看来,诗歌

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既然是“长叹息”,

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拖长一些,低沉一些。我们一起来读。(示范读)大家一起

来。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好,一唱三叹之间,诗歌

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

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在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

底难在何处?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体现蜀道难的?下面就请同

学们再读诗歌,边读边品,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特别精彩的句子,来进行赏析。

(多媒体展示: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学生品读)

好的,有的同学已经思考得比较成熟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句

话用了对偶、夸张、用典的修辞手法。它用了古代神话中“传说羲和每天驾着

六条龙,拉着车子,载着太阳,周行于天下”这个典故,六龙回日意谓六龙之

驾都因蜀道太高而无法穿越,只得载日而回。这句话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衬

托出蜀道的高耸。

师:用典的手法,哪里是用典?

生:六龙回日。

师:六龙回日之高标,更准确的一点儿是用了神话传说,衬托出了蜀道之

难。老师想问一下,“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是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蜀道的蜿蜒曲折。

师:蜀道的蜿蜒曲折吗?对,要从诗歌的句意理解正确。“回川”,“冲

波逆折之回川”写的是蜀道还是写的水呀?

生:水。

师:写的水急。那么,写水急跟山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没有同学能帮他

解答一下?为何能表现蜀道之高?

生:这里用回川的溪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

师:用回川的急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是不是?因为我们说,惟见水急方

能见山之高危。好,你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师:等一下好吗?我是说刚才那一句有没有补充的?

生:暂时没有了。

师:暂时没有了。所以刚才那一句是将夸张与神话融合在一起,用水急来

衬托山高。所以,老师想请你把这句话来读出“山高水急之势”好吗?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你不妨加强停顿,效果会更好一点。上一一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一

一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再试一试!

生:上一一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一一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已经有进步了,但是可能声音太温柔了。我们请这位男孩子来试一

下,好吗?

生:上一一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一一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再浓厚一点味道,读出那种山高水急之势。

生:上一一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一一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同学们觉得读得怎么样?已经读得不错了,是吧?请坐!还有同学

吗?

生:我要赏析的句子是“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两句是

诗人李白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夜月”这种非常浓厚的自然

景观渲染了一种蜀道上十分空寂和苍凉的气氛,也十分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

难。

师:用这样一种孤寂苍凉的氛围,烘托了蜀道之难。你能不能用比较优美

的语言将这段景物描绘一下?

生:只见一只只鸟悲哀地在古木中哀号,仿佛在诉说些什么,但却听不清

楚,因为它实在太高了。鸟儿们,雌鸟跟着雄鸟绕着林间飞行,只是绕着林间

飞行而已,因为它实在太高了。又隐隐地听见杜鹃鸟在啼“不如归去,不如归

去”,因为蜀道太高了,就像杜鹃鸟在啼血一样。

师:好,你说得已经不错了,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修饰地更加优美一些。使

得文字优美,我们可以加一些修饰语,或者是,文字方面精确一些。比如说,

刚才在古木之间,你可以把它连起来“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还有老师刚

才觉得,你说“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飞行”,“飞行”这个词能不能换一下?

生:飞舞。

师:飞舞!“飞舞”感觉还是太美了。我们在这边的意境应该是比较凄凉

的,对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呢?

生:“盘旋”吧!因为那么多千年古木,它应该在找栖息的地方。

师:对,盘旋!同学们觉得怎么样?比较靠拢,是不是?所以这样修改我

们觉得语言比较优美一些,是不是?请坐。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一只只斑

驳的鸟在悲哀地啼叫。下面呢,同学们,在悲哀地啼叫,然后是,雌鸟跟着雄

鸟在林间盘旋,也许它也害怕孤独吧!又听见子规在夜月下啼血,似乎在为这

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好,身临其境,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氛围呀?

生:感受到了蜀道上那种空寂苍凉的氛围。

师:空寂、孤寂、苍凉的氛围。那么,我们说这段文字,诗人主要是选取

了一些意象,来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那些意象呀,同学们?可以把它们圈起

来。

生:悲鸟、古木,还有雄鸟、雌鸟、子规和夜月。

师:雄鸟和雌鸟,这应该是悲鸟,是吧?悲鸟、古木,还有子规,还有

呢?

生:空山。

师:空山,夜月,是不是?请坐!那么我们说,抓住诗歌的意象,也是我

们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而且在诗歌之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有其固定的含

义。比如说,“梧桐”,它是凄苦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再比如,“明月”是寄托情思的载体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再有,“江水”代表了愁苦的绵长,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此处的“子规”有这样的一个神话。传说,古蜀国有一

个英勇的皇帝,他叫杜宇。他爱戴子民,有自己心爱的恋人。后被奸臣所害,

凄惨地死去。他心系百姓,牵挂爱人,所以他的魂魄,幻化为子归鸟,在日夜

啼叫。这就是子规啼血的典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内涵,所以“子规”成

了古代文人表达悲情的重要载体。请看一下这些诗。

(多媒体展示)

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些诗句愁苦的味道。“蜀国曾闻子归鸟”,一二!

生(齐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

三月忆三巴。”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而李白在《蜀道难》中是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是雄雌盘旋最苦,而夜

之所闻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妨齐读

一下这段文字。“但见……”读到“凋朱颜”。“但见悲鸟……”,一起来!

生(齐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

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好的。值得自己品味的句子,还有吗?

生:我选择的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句,它是用了侧面

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的这样一种反应,来烘托蜀道之高。人在蜀道之中走的时

候,他是“扪参历井仰胁息”,然后“以手抚胸”,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我

们可以发现,因为蜀道的高峻,所以使人在蜀道上走的时候,呼吸紧张,抚胸

长叹。用这样一些夸张的手法,首先渲染了蜀道之高,也渲染了在蜀道之上,

这样的一个空寂和悲凉的环境的气氛。所以,这一句,它不仅写出了蜀道之

高,还渲染了一种气氛。也就是说,蜀道之高,使人感觉到它的空寂和苍凉。

师:好的,你对这一句理解得比较深刻。那老师刚才听到了你说这边是抓

住了人行走在蜀道上的一些细节,哪些细节?

生:是“以手抚膺”,还有“长叹”,还有“仰肋、息”……

师:“坐长叹”,“坐”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

师:“坐长叹”的“坐”是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是表现一种惊惶的一种……

师:(要)准确地理解!我们说“坐”在古代用的很多的意思有“因为”,

还有“犯罪”是吧!那么在这边呢,应该是“徒劳的”。“空长叹”,徒劳地

长叹。是吧!抓住了几个细节,现在是“曲折盘桓”,还有是“手扪星辰”,

还有是“呼吸紧张”,是什么呀?抚胸长叹。那么在这边,你想象一下,如果

是诗人行走在这样的蜀道上,应该是能够读出诗人的眼神的。几分惊叹,几分

惶恐,几分无奈。你读读看!

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师: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你试着读读看,请再投入一点

儿。

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师:已经好多了,请坐。还有其它同学吗?没有了?

生:我选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其中前半句“连峰

去天不盈尺”用的是夸张的手法。连绵的山之高距离广阔的天空连一尺的长度

都不到,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让人想象蜀道山峰之高。这样的话,显得更加富

有文采。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盈”是什么意思啊?

生:“盈”是“满”。

师:“满”和“足”的意思,就是不足一尺。我们在传说中有“武功太白

去天三百”,武功和太白也是山,因为那个时候才去天三百,而此处李白更能

夸张,“不足一尺”对不对?那除了修辞之外,老师希望你连着下面一起去品

味,“飞湍瀑流争喧腌,碌崖转石万壑雷”,他写景的角度有没有变化?

生:写景的角度,一开始是视觉上的描写,是用蜀道的高耸,给人一种强

烈的震撼之感。后来又写了瀑布的声音,就是从视觉又转到听觉上。

师:视觉和听觉的变化,还有吗?好,有没有其它同学可以补充呢?这句

话还有一些比较明显的角度,有吗?“连峰去天不盈尺”,应该是从哪个角度

写的?刚才除了视觉,还有吗?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是从远处来写,“枯松倒挂倚绝壁”是近,这

边使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的。这一句写的是近景,然后下面一句写的是动景。

师:是动态的!是动静结合,对吧?好的,角度非常地多样,有远近,有

动静,还有视觉和听觉的一个变化,还用了夸张的修辞。那老师请你将这段文

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可以吗?

生:连绵的山峰离天不足一尺,枯松有的倒挂在绝壁上,有的伴在上面,

飞流湍急澎湃,瀑布哗哗地响,撞击着山崖,滚动着石块,发出了万谷雷鸣的

声音使人感到惊叹。

师:使人感到惊叹!你主要是借助于注释,是不是?其实我们通过这样的一

个修饰,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优美一些。比如说,“飞湍瀑流争喧眩”,飞急

的、湍急的流水和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真像撞击山崖,发出雷鸣

般的声响,用一些修饰,用一些修辞。好,请坐。那老师在这边想让同学们当

一次小小的电影导演,如果让你将这一组画面拍摄成一组电影镜头,你怎么推

进?来,别忘了让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怎么推进这组电影镜头?先是什么镜

头,然后是什么呢?你来试一试。

生:应该会先拍“连峰去天不盈尺”,由远到近。

师:由远到近,应该是山峦起伏、连峰起伏的远景。然后呢?

生:然后转到枯松。

师:然后转到枯松,应该是平缓地推出“枯松倚绝壁”的什么?这个同学

说是特写,不错。然后呢?接下来应该是一组快镜头了,出现了哪些景物啊?

生:出现了飞湍和...

师:飞湍、瀑布,还有呢?

生:还有石块。

师:石块、转石、悬崖,飞快地从面前闪过,还伴有什么声响呀?

生:雷鸣般的声响,目不衔接,惊恐万状,所以形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请坐。那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这边的排山倒海之势。来,你来试一试。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魅,眯崖转石万壑

雷。

师:你的语速要加快,读出排山倒海之势。(泛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

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眩,磕崖转石万壑雷。好,再试一试。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魅,磕崖转石万壑

雷。

师:语速把握得是不错,但情感不够投入。来,我们集体来一遍好吗?

生(齐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魅,眯崖转

石万壑雷。

师:好的。所以说,在这样一个品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大胆的夸

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浩荡的激情,李白用他“落笔摇五岳”的笔

法,以及“笑傲里沧州”的气度,为我们再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噪、高峻、

崎岖的面貌。那么李白为何要尽写蜀道难呢?著名的清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

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课前所查阅的李白生平及相关的背景资

料,看看李白借助蜀道之景,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前后左右讨论一下。

生:《蜀道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李白高度的爱国思想。这个感情可以从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里可以看出,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大好河山的

赞颂,又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担忧。

师:你说到了两种情况。刚才你说在文中找到了依据,“所守或匪亲,化

为狼与豺”,为什么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他对时局的担忧呢?

生:“狼与豺”比喻残害人民的叛乱者,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

些意象都属于属地可能出现的叛乱者,这样就可以表达出作者高度的爱国思

想。

师:其实,在这节里有明确的解释,对不对?“猛虎”和“长蛇”比喻叛

臣逆贼,警戒统治者对时局的担忧。好,第二个情感是?

生: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

师: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生:作者他在描写蜀道的艰险,他使用了大量的文笔,比如说,“但见悲

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些景象都是描写了蜀道的景物。

师:也就是说你读出了李白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激情、豪情,是不是?请

坐。还有吗?

生:根据当时的背景,这首诗是作者规劝友人王彦不要进入蜀地,早日回

归长安。

师:你说根据当时的背景,是你查了相关的资料,是他送别友人的。这是

背景,那么在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吗?他是送别友人的!

生:倒数第二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还有吗?

生:还有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可以看出来。

师:这一句也可以看出来。有没有更加直接的句子?

生:问君西游何当还,畏途蟾岩不可攀。

师:不错!还有吗?

生: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呢?注意前面的短句“其险也”,后面“也”

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对吧?好,请坐。那么同学们看一下,她说的是用文中这

样的三个句子,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意。可是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

己”啊,老师在诵读的时候,没有丝毫感受到哀婉之情,他在劝诫友人吗?劝

诫友人什么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问君西游何时还”,劝友人

什么呀?早点回家,不要入蜀,是不是?在劝诫友人,因为“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嘛。还有吗?还有没有?没有了。我们说刚才那位同学结合当时一个

与背景相关的资料,老师在课前查阅了李白的生平之资料。别忘了,我们说,

鉴赏诗歌,还要知人论世啊,对不对?那结合李白的生平,能够揣摩出怎样的

情感呢?

生:从李白的生平来看,这是他第一次出蜀以后到达长安所作,所以其中

也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怀才不遇、不受重视,然后感叹世事艰险。也就是说他

是从蜀道之难来到世事之难。

师:世事之难,仕途难,人生难,是不是?好,请坐。那老师也查阅了相

关的资料,这首诗大约是创作于天宝初年。我们说李白二十六岁只身出蜀,怀

着他“济苍生,安社稷”的使命,一路来到长安。可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当

年励精图治的玄宗了。他任用奸臣,沉迷声色。而气质傲岸的李白怎容于当时

的官场?所以他仅在长安三年就被赐金放还。所以刚才那位同学说,在这首诗

中,蕴含着他感叹仕途难、人生难,是有道理的。再有刚才的一个背景,我们

说,天宝初年,地方割据势力开始膨胀,怀觊觎之心者,不仅仅是安禄山、史

思明之徒啊!所以结合上面的背景,我们可以揣摩出当时丰富的情感。那老师

也读了这样的诗歌,除了刚才同学们品出的情感之后,认为李白饱含情感地描

绘蜀道之难,也许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这样一种敬畏之心。而这样的一种敬

畏,未尝不给千年之后的我们以启示。复杂的情感淤积在胸,李白此时是慷慨

而歌,发出了撼人心魄的长啸,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劝慰友人不要

入蜀,因为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仕途之难,人生多舛,再道

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热爱山河,敬畏自然,仍道一声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将满腔的赞颂、忧愁、豪情与悲愤,只化作一句句惊天

地、泣鬼神的蜀道难啊!而此时我们也唯有用动情、动人的诵读,去感受诗人

这样一份胸肠了。《蜀道难》,李白,同学们一起来,“噫吁喊”,-Z1!

(学生、教师共同朗诵诗歌)

在此,老师想借用于丹的一句话,喜欢李白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挚爱与执

着。我们不仅要读李白,还要读更多的经典,来涵养我们的心灵。老师也希望

同学们不仅要学会品读诗歌,更应该在品读诗歌中体悟人生。感谢山水激活了

李白的灵感,感谢李白激活了同学们的审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

堂。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蜀道难》教案4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

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

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

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

“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

《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

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

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

“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

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

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

特色。

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

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

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

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

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

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dn,

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

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

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

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

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二、初读感悟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噫吁喊(yi某U某I)凫(fu)栈(zhan)猱(ndo)

扪参(menshen)峥蛛(zhengrong).(chan)湍(tuan)

咨嗟(zljie).(hul)M(ping)崔嵬(culwe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何:多么。

②当:对着,向着。

③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④扪:用手摸。

⑤膺:胸。

⑥坐:徒,空。

⑦但见:只听见。

⑧喧虺: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⑨眯崖:水撞石之声。

⑩胡为:为什么。

9322;峥噪、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9323;咨嗟:叹息。

三、文本研究

梳理脉络

明确第一段: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

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一一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

阻。

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一一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

悚一一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一一使人闻

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一一极言山峰之

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

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

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

哉!”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

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

“何苦而来”之意。

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

用。

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

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

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

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

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

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

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

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

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

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

之能事。

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

关心。

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

懑。

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

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

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问题: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

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

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

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

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

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拓展阅读

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

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

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

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

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当曹操

“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于南朝

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

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

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

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

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

大荒流。”“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

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

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

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

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

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

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轻,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

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

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

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

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

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

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

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

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

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

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

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

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看《宿五

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

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

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

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

凡境界。

(选自袁行霜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六、素材积累一李白名句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1.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蜀道难》教案5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

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喋、突兀、强悍、崎

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

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不妨看看人

教版高一上《蜀道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

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

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

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

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

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

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

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

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

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

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

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

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

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

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

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

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

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

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

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

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

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

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

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

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

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

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

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

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

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

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

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

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

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

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总理。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

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

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

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

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

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

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

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

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