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习作指导方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写一

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次习作的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而且

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教材第一部分,首先点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并配有三幅插图,激发

学生的习作兴趣:第一幅图是春节拜年,第二幅图是正月十五赏花灯,第三幅图

是除夕夜包饺子。这些插图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风俗活动,有利于唤起

学生对风俗的真实体验,拓展他们的习作思路。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提示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

也可以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并从怎么搜集资料、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

进行相应指导。针对当前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个别落后的风俗现象,教材特别提示

“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在理解传

统风俗的同时,也认识到一些风俗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培养学生批判性

思考的能力。

教材第三部分,对习作的评改和展示提出了具体建议。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

习作的兴趣,教材建议把全班的习作集中起来编一本风俗作品集,为学生创设分

享、展示习作的平台,提升学生习作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重点)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节日风俗图片;搜集资料,了解家乡风俗。

学生准备:了解家乡风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诗词,吟出悠悠中华情

1.出示诗词句指名读一读,并且说一说分别描写了什么节日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一一[宋]欧阳修

2.小结:春节、元宵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刚才我们诵读的相关名句,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节日的欢乐

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什么是风俗呢?

4.学生交流对风俗的看法: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

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介绍

家乡的风俗,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设计意图:由诗词句引出猜传统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谈话氛

围,从而创设平等、快乐的交流环境。

二'看图片,品味浓浓家乡情

1.同学们,在中国,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

些风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课件出示节日风俗图片)我请一

些同学来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片。

2.多么丰富的习俗,请你来介绍一种风俗,或介绍一下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

的经历。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然后选择一种风俗来介绍。

3.梳理表达重点。

根据习作要求,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是“博学组”和“实践组”。

(课件出示)

博学组一一从多个方面介绍风俗

(1)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

(3)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实践组一一亲身经历、体验风俗

(1)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现场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⑵可以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4.四人小组,根据“交流提示”相互交流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5.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点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

写作目的,确立不同的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从而打开学生的话

匣子。通过“交流提示”帮助学生确定写作重点,学会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选择

不同的材料。

三、学方法,描写特别的风俗

1.如何把家乡的风俗习惯写好呢?我们可以学习以下方法。

2.方法一:恰当运用资料。

(1)会查资料: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

(2)会用资料: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可以介绍风俗的特点、风俗的来历、

风俗的寓意等,这些都需要恰当使用资料。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

历,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的资料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比例要小一些。

3.方法二:主次分明。

(1)介绍一种风俗:风俗的主要特点要重点写。

(2)写参加活动的亲身经历: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要重点写。

4.方法三:抓住主要特点。

(1)课件出示《北京的春节》片段: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

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

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

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

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

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2)赏析品悟写法。

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介绍元宵节的风俗的。(作者围绕“悬灯结彩”这个特点,

写了各形各色的灯,突出了元宵赏灯风俗的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的写作方法及片段赏析,点拨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根据

表达的主要内容进行主次安排,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从不同方面加以介绍。为学生

独立完成习作做好铺垫。

四'动笔写,再现风俗的魅力

1.独立成文,把句子写通顺,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好以后和同学分享,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3.组织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练习作文,同时通过自评、互评提高作文的修改能力。

通过整理“民俗作品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范文引路

元宵灯会

今年元宵节,我们二家人驱车去苏州金鸡湖月光码头,观赏元宵灯会。/在

路上,我听爸爸说,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唐代以来就有观灯的风俗,因此,

元宵节这天晚上会张灯结彩,间有放烟火、舞龙灯等活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灯

节”,每当这个节日的夜晚降临时,它就热闹起来了。②这让我对这次灯会充满

了期待。

来到月光码头时,夜幕已经降临。放眼望去,远处的

建筑物上、金鸡湖里的各色游船上、公园里的小山坡上、

湖边的小路旁,都闪烁着五彩的灯光。这些灯光互相辉映,

让夜晚的金鸡湖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湖边摆满了卖花灯的小摊,小摊上出售的这些灯虽小,

却都做工精巧,有传统的八角形花灯、可爱的兔子灯、高雅的玫瑰灯……花样百

出,无奇不有。@不少游客手里提着买来的花灯,还在互相比较、欣赏呢。

我们一家人随着人流在灯净④中穿梭,欣赏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灯。一座三

角形的小山上,盘旋着一条龙,龙背上的灯跟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让人感

觉它好像真的在动。一条长廊里,挂着一盏盏星星灯,每一组星星灯都写着一个

星座的名称,仰头观看时,仿佛真的在看夜空中的繁星。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海灯”。远远望去,只见那里是一大片高低起伏的“海

水”,“海面”上,一条“渔船”在捕“鱼”,“海”里有“鱼虾”在嬉戏。走

近一看,才发现“海水”“渔船”“鱼虾”都是用灯塑造而成的。“海面”上铺

满了像皇冠一样的东西,上面全是灯,有的放置得高一点儿,有的则低一点儿,

形成了起伏不平的效果,有空隙的地方还被放置了一些条灯。这“大海灯”不知

是哪位设计师想出来的,可真有创意。游客们都被吸引过来了,纷纷拿起相机拍

照留念。我想,如果在白天,这片“大海”肯定一点儿也不起眼,但是在夜晚,

它便能够成为一道夺目的风景线,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⑤

这次元宵灯会,真是让我大开眼界!⑥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头交代参加了什么活动,以及时间、地点和人物。

❷此处,小作者转述爸爸的话,穿插了对元宵节被称为“灯节”的原因的介

绍,自然引出下文。

❸略写了小摊上各式各样的花灯。

❹“灯海”一词,能让人联想到灯会的壮观景象。

❺“大海灯”是灯会中最壮观、最具特色的,因此,小作者进行了详细的介

绍,不但写得细致,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❻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情感,简洁明了。

总评:小作者按参与活动时的游览顺序,生动地描写了元宵灯会现场的壮观

景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灯会上展出的许多花灯,习作并没有一一

进行细致介绍,而是选择了特色最鲜明的“大海灯”进行了详写,其他的则一笔

带过,做到了详略分明、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分享家乡的风俗特点,对教者来说也是一种快乐。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注重资料的查询和生活经验的唤起。对于传统风俗,学生们还是比较感兴

趣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并不重视这些传统风俗,导致有一些孩子不

能更深入地体会传统风俗活动的魅力,写出来的文章也显得浅显而平淡。为此,

一定要让学生们了解有关于风俗的相关资料。同时,通过看图片、谈话等方式,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2.注重选材的安排。在教学中,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写

作目的选择不同的材料,注意详略得当。课堂上,教者让学生动笔记录自己可以

从哪些不同方面来介绍节日。

3.激发学生的兴趣。家乡的传统风俗是有趣的、有寓意的、有无限魅力的。

教学中,要注意情绪饱满,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乐于回答问题的状态,从而畅

所欲言,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

习作:家乡的风俗

本单元所学的几篇课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

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学生随同作者一起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

动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

分或写一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旨在加深学生对家乡独特的风俗

析习惯的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习作的话题来自学生的生活,

对学生来说选择写什么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抓住风俗的主要特点,把重

点内容介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对学生加强引导。

1.借鉴本单元的课文中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

家乡的风俗。

学2.通过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学习描写活动现场和表达自己的

目感受的方法。

3.通过写作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这

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4.学习修改、完善习作的方法。

1.抓住家乡风俗的特点,写出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点2.运用多种方法生动地展现活动场面,细致地描写自己参加活动的真

难实感受。

3.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叙,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得具体,语

言形象生动。

2

教师:多媒体课件。时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实地调查本地的风俗安课

习惯。时

(《》《》)

t学过说上

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

1.谈话引入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

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

风俗一一蒙古包,节日习俗一一中秋月饼,传统礼仪一一拱手礼。)在灿烂的人

类文明中,风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

族众多,故而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

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

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

听■—听吧!

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预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先说一说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

俗习惯,再选择其中一种说清楚这个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

3.明确写作任务。

(1)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二、合作探究,交流方法

过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

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老师从大家精彩的发言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

点,那么怎样才能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独特之处写得清楚明白呢?

1.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明确要求。

(1)介绍一种风俗习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其最主要的特

点,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

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3)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2.回顾写法,掌握技巧。

过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描写事物的方法?分别是从哪篇

课文中学到的?说给同学听一听。

(1)回顾课文,交流写法。

(2)小组归纳,教师板书。

①顺序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方法多样,描写生动,突出特点。

③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④多方面介绍,说明与描写相结合。

三、确定思路,完成初稿

1.先确定习作题目,再列出写作提纲。

(1)确定题目。

要求:①题目要新颖独特,能突出家乡风俗习惯的特点或表达对家乡风俗习

惯的感情;②题目是文章的纲要和线索,要能起到串联起全文的作用。

(2)明确拟写写作提纲的要求。

①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想拟一个什么题目?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想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③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3)学生自主拟写提纲。

2.按所列提纲,说一说自己想怎么写,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3.引导学生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师:前面我们欣赏和交流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可以说,不一样的习俗,

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凡响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拿起手中

的笔,记下这点点滴滴,让这些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吧!

四、点评习作,修改誉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教师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评议、修

改。

评议重点:(1)是否抓住了家乡风俗的主要特点;(2)是否写清楚了活动的

现场情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3)是否突出了重点,做到详略得当;(4)文章是

否具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用错的标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

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减。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范文一

苗族的花山节自己东逃西散的苦,不

在我的家乡,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会举办花山禁伤心落泪。一天,祖

节。花山节又叫“踩花山”,是我们苗族人民一年一先显灵,劝他们与其伤

度的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①心难过,还不如到高山

花杆是“踩花山”的重要标志,以一根挺直高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

大的青松或柏木制成,上面还扎有鲜花、彩旗等装为自己求得好运气。祖

饰。在节日到来前,“花杆头”——节日的主要组织先走后,从天上落下一

者和策划者,会在日出之前把花杆立在花山场中央,朵花,挂在了一棵树上。

为六月初六的“踩花山”活动做好准备。②大家围着这棵树唱歌跳

到了“踩花山”这天,首先,“花杆头”会向前舞、吹起了芦笙。说来

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伴着花山场内也奇,那一年的庄

喧天的锣鼓声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踩花山”正式句段赏析

开始。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

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

一片欢腾。③要说“踩花山”最重要的活动,那就是①开门见山,介绍

“倒爬花杆”了。一个个参赛者背贴花杆,双手伸了家乡的传统节日一一

到背后,扣住花杆,倒立于花杆之上。听到指示后,花山节。

他们便手脚并用,一纵一纵向上倒爬,谁爬到杆顶

用的时间最少,谁就是最终的“花杆王”。

为什么要过花山节呢?④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②先介绍花杆,突

一个故事:传说古时苗族人民流落异乡之时,想起出了节日的特色。

④以问句引发读者

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往

③总体描写节日的景象,营造了热闹的节日气下读。

氛。

稼长得特别好。⑤祖先显灵的那一天正是六月初六。

⑤介绍花山节的传

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穿上盛装,

说故事,使节日多了一

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唱歌、跳舞,祈求这一年有

层神秘的文化色彩。

个好收成,也希望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⑥

⑥介绍了举行这些

这就是我的家乡热闹的花山节。听了我的介绍,

活动的意义,也点明了

你对花山节有兴趣吗?有机会的话,请大家到我的

节日的意义。

家乡来看一看,与我们一起过一次热闹的花山节吧!

⑦结尾发出邀请,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总评:这篇习作主要写家乡人民过花山节的情形,详细具体,表现了家乡人

民热情、乐观的生活面貌。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节日的过程,还加入了关于节日

的故事传说,加深了读者对苗族花山节的印象。

家乡的风俗在我看来都是新奇而有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趣的,我已迫不及待地

杀公鸡;二十八,舂椽耙;二十九,做甜酒……”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

这是流行于我的家乡的年俗民谣①。其中舂椽杷是这么。④

些活动中的重头戏。几年前我回老家过年,正好赶不久以后,当姥姥

上舂椽耙,那热闹的场面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②把那一大盆蒸熟的香喷

我刚到家的时候,家中正在为舂椽耙做准备。③喷的糯米饭端出来以后,

姥姥在一口大蒸锅边准备把一盆泡好的糯米放进去,那几个早已静候在一边

姥爷在屋后的空地上与几位年轻力壮的表兄准备工的表兄便兴奋起来,其

具,舅妈带着表姐在河边清洗木制的模具。这一切中的两个表兄从一旁的

架子上取来两根碗口粗的木棒,一人高,想必是很的准备工作。

重的。姥姥在两个表兄的帮助下,把糯米饭倒进了

空地上的一

句段赏析④心理描写生动、

形象。

①引用民谣开篇,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交代写作的重点内容。

③这句话总起全段,点明本段主要介绍舂极耙

个大石槽中,随即两个表兄就围过来,一人执一根舅妈把揪下来的第一个

木棒用力地捶打着石槽中的糯米饭。⑤他们二人轮流小圆球抛给了我。⑧表姐

上阵,木棒落下的一刹那,大地仿佛都颤动了一下。教我把小圆球放到事先

⑥雨后的乡村,尽管天气阴冷,两个表兄的额头上还准备好的模具上,双手

是渗出了密密的汗珠。用力按压,当我将椽耙

我在一旁看得好奇,就凑上前去问问我能否试从模具上揭下来时,椽

着打一下。一个表兄停下手中的活儿,揩了把汗,耙的一面已经印上了漂

笑着说:“你的力气太小了!”但还是把手中的木棒亮的花纹,接着表姐用

给了我。我双手合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木棒一个小小的印章在我做

抱起来,随即便吃力地将它移到石槽上方,两手一好的糕耙上盖了一个鲜

松它便掉到了石槽里面,发出一声闷响。这时想把红的印记。⑨白白的椽耙

它再抬起来可就费劲了,捶打过的糯米饭具有黏性,上印着花卉的图案,再

木棒一接触它便被紧紧地缚住。一旁的大人们见我配上一个鲜红的印记,

拔不出来都笑了。那位表哥见状对他们说:“他还小,充分显出节日的喜庆气

没事的。”随后走过来对我说:“还是让我来吧!"我氛。姥姥告诉我,这卷

急忙把木棒塞给他,不好意思地退到一边儿去了。⑦耙所蕴含的

两个表兄又捶打了一会儿,这时的糯米饭已经⑤大家分工合作,

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球。他们把那个球从石槽中弄出协调有序,动作描写真

来,放到一个撒了米粉的簸箕里。舅妈上阵,将这是精彩极了!

个大圆球揉成长条状,然后揪下小圆球分发给小孩⑥运用夸张的修辞

子们在模具上印花纹。因为我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手法表现了表兄年轻力

壮。反应,富有情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