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答题技巧_第1页
咏史怀古诗答题技巧_第2页
咏史怀古诗答题技巧_第3页
咏史怀古诗答题技巧_第4页
咏史怀古诗答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咏史怀古诗歌1、概念: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咏史与怀古都是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第一页第二页,共33页。2、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3、结构特点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第二页第三页,共33页。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1、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2、悲叹年华消逝,感慨壮志难酬3、抒发爱国情怀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评价历史是非。

第三页第四页,共33页。

常见主题归纳:(1)怀古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连,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第四页第五页,共33页。说说下列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地点:诸葛武侯祠古人:诸葛亮其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内容情感:盛赞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叹惋其未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也是借古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一生潦倒的悲愤。

同病相怜型第五页第六页,共33页。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内容情感:一方面赞扬诸葛亮,一方面悲自己,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而自己年已暮年却壮志难酬,对比之中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对比失落型第六页第七页,共33页。(2)怀古伤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第七页第八页,共33页。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昔盛今衰型第八页第九页,共33页。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的首句“江”“雨”“草”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物是人非型第九页第十页,共33页。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不但喻指六朝和吴王,而且暗示眼前的封建王朝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暗中寄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借古讽今型第十页第十一页,共33页。(3)理性反思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33页。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诗辛辣冷峻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失去人心,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乌江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诗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33页。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等(4)语言:含蓄蕴藉、深沉感慨、豪放浑厚、沉郁顿挫(5)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运用典故、对比、反衬、抑扬、讽刺……(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33页。鉴赏方法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1、弄清史实,找媒介。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33页。如,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赤壁、新亭、隋堤、汴河、骊山、华清宫、马嵬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E.其它地点:石头城、台城、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33页。2、揣摩意图,明感情。怀古伤己(同病相怜、对比失落)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借古讽今(讽喻统治者)理性反思3、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写法上,咏史诗常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运用典故、对比、反衬、抑扬、讽刺等。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33页。小结:鉴赏咏史怀古诗步骤(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运用的典故(写什么)(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为什么写)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3)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诗人抒发什么感情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4)这种感情或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33页。高考回放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33页。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参考:(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和对物是人非的感慨。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一句正面重笔写汴河春色,二句就春色常在、豪华不存泛泛抒感。三、四句进一步描写汴水春色的典型代表──隋堤柳色来抒写感慨。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只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坐实了,角度独特。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33页。课堂演练西施滩崔道融宰噽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噽,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用了借景抒情和比喻的手法。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用了对比和反问的手法。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33页。西施滩崔道融宰噽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三、四句借景抒情、比喻。春天到了,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33页。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三、四句运用对比、反问。通过吴、越兴替史实的对照,表达作者对历代亡国者推诿责任的痛恨,对真正祸国殃民者的痛恨。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33页。阅读吴激的《人月圆》,完成词后问题。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这首词整个化用前人成句典故而成,指出划线句子化用的成句(包括作者及出处),说说这两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如今江山易主,人事已非,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作者的身世沦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33页。扬州慢南宋·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请分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33页。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33页。虚实结合

昔日是虚写,今日是实写。昔日是繁华热闹,今日是萧条冷落,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33页。巧于用典(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入词)“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33页。拟人“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字面上是: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实际上是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