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 课题:15.故乡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情节,体会小说反复以“现实”和“回忆”相穿插交织的特点。2.尝试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理解其语言、动作、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3.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的主旨,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教学重点体会小说反复以“现实”和“回忆”相穿插交织的特点。(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的主旨,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三、教学难点尝试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理解其语言、动作、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四、预习单(1)查阅资料,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2)按照500字/分钟速度,限时阅读全文(8.5分钟),并标记清楚段落序号(共88段)。(3)自己解决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请在书上做标注。(4)通读课文,梳理情节和叙事线索,划出不理解的语句。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席慕蓉)游子思乡是个永恒的话题,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温情的字眼,故乡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大文豪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感受他的文学魅力。2.新授(详备)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2.写作背景:《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故乡》的素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及家眷回北京,在故乡期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这期间,他幼年的伙伴章运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运水年级刚过三十,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故乡农村破败的景象和农民生活的凄苦,感到人际关系冷漠、隔膜,内心十分悲愤,于是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3.关于小说: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等。(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4)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5)小说塑造人物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6)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任务二:检测字词(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阴晦(huì)萧索(suǒ)祭祀(sì)伶俐(línglì)愕然(è)鄙夷(yí)嗤笑(chī)应酬(chóu)世面(shì)惘然(wǎng)隔膜(gé)恣睢(zìsuī)颧骨(quán)毡帽(zhān)秕谷(bǐ)寒噤(jin)鹁鸪(bógū)装弶(jiàng)猹(chá)伶仃(dīng)折本(shé)潮汛(xùn)髀(bì)(2)词语解释:阴晦:阴沉昏暗。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影像:这里是印象的意思。心绪:心情。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谋食:谋生。寓所:寄居的房子。潮汛:一年中定期上涨的潮水。苏生:苏醒,复活。髀:大腿外面靠上的部位。愕然:吃惊的样子。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鄙夷:轻视,看不起。嗤笑:讥笑。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恣睢:放纵,放任。任务三:梳理情节讲故事(一)阅读课文,思考:(1)作者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故乡?侧重写了故乡的哪两个人物?(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人物:闰土、杨二嫂。)(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请根据这个线索梳理主要故事情节。(行文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具体情节梳理:回故乡(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在故乡(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离故乡(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3)找出小说中有关的插叙,讨论其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的作用。(回忆少年闰土——使故事情节完整连贯,并使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形成今昔对比,从而使闰土的形象更丰满,使主题更突出、更深刻。回忆昔日“豆腐西施”——当年的杨二嫂年轻漂亮,并以此招揽生意,以现在的杨二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杨二嫂人老珠黄,生活艰辛。)(二)小组合作,复述故事情节:(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出自己印象最深刻、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拟写小标题并发挥想象复述故事,组内互评复述效果。示例:初回故乡月夜刺猹装弶捕鸟海边拾贝重逢闰土豆腐西施碗碟风波坐船离乡(2)小组内互评复述效果,选出本小组“讲故事能手”。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结合课下注释、资料助读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识记文中的生词,也学会了如何梳理小说的情节线索,学习本文独特的叙事视角,今后在阅读小说作品时要多体会,多品味。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讨课文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4.当堂检测:(1)《故乡》出自鲁迅的小说集。(2)这篇小说以为线索,按照“回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3)小说主要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分别代表了哪一类人?(4)作者回忆少年闰土的情节是什么顺序?回忆了与少年闰土相关的哪些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5.布置作业:(1)默写“读读写写”词语,选出3-4个词语写成一句连贯的话。(2)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杨二嫂和闰土的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第二课时1.、谈话导入:思考: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变——故乡变了、闰土变了、杨二嫂变了、“我”变了)2.新授(详备):任务一:环境描写增色彩(1)请你快速阅读小说,圈点勾画文中描写故乡自然环境的语句,并完成下面表格。环境描写语句概括环境特点观察视角现实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思考:(2)作者将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进行对比,有何用意?(这段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思考:(3)结尾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有何用意?(结尾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创造静谧的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我”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任务二:比较阅读评人物(闰土)(1)闰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填写下表。二十年前后的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形象评价资料助读: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思考: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社会的落后愚昧;深层原因: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闰土形象的意义: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的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2)请同学们跳读刻画杨二嫂的部分,抓住细节,圈画刻画杨二嫂形象的语句,并旁批记录你读到了怎样的杨二嫂形象。二十年前后的变化青年杨二嫂老年杨二嫂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形象评价思考: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作者对她的看法呢?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试分析。(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作者的看法:厌恶与鄙视、同情与悲悯并存。她的外貌表现出她尖酸、刻薄、轻浮;她的语言、“我”的反映表现出她的放纵、泼辣、自私;她离开时的细节表现出她自私自利、贪小便宜、她不同时期的样貌、气质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出她的可怜与可悲,读出来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悲悯。杨二嫂的形象:尖嘴利舌、贪财刻薄、自私狭隘,可笑、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镇小市民的日趋贫困。任务三:感悟心绪理主旨1.快速默读小说,圈点勾画体现“我”心绪的语句,用你喜欢的图示标出“我”心绪变化的过程。渐近故乡:悲哀回忆童年时光和好友:愉悦见到杨二嫂、闰土:愕然、悲哀离开故乡:不留恋、压抑,悲哀未来:满怀希望、憧憬2.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句的含义。(1)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闰土、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我”: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展转;☆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迟钝——辛苦麻木;☆别人(杨二嫂):因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泼悍、势利,扭曲人性——辛苦恣睢。☆“新的生活”是消除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隔膜的生活,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生活。)(2)只是我的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闰土的愿望不过是希望一家人眼前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他的愿望“切近”;而“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要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所以“我”的愿望“茫远”,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执着追求。)(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无所谓有”,意在说明光有“希望”,空怀“希望”而不去追求,奋斗,“希望”就不成其为“希望”;“无所谓无”意在说明即使“希望”只有一点点,但只要为了“希望”而不懈追求,始终不渝地去奋斗,“希望”就会成为现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它的喻意是:要实现美好的愿望,就要努力去实践。体现了作者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和相信希望必定实现的信心。)3.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我”的形象?“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拓展资料】鲁迅式的呐喊:准确、坚定、一针见血。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3.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读懂小说主题的方法有哪些?《故乡》这篇小说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今天读这篇小说还有意义吗?(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2.结合创作背景;3.探究人物的心绪变化;4.分析议论抒情句。现实意义:绝望中怀有希望;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4,当堂检测:结合上下文,揣摩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2)我只觉得我四面的高墙,将我隔成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