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南省菁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蹭暖春婆婆蹭了一个多月的暖,快冬至时,有点承受不住了。她家玻璃窗上的霜花,原来只在最下一格徘徊,现在攀升到了第二格,霜雪满窗,都看不清外面的天空啦。不过此时的天空也没什么可看的,灰白寡淡,就像一张发霉的面饼。春婆婆上午在家呆不住,又不好那么早去黄鸡白酒,她就到别处蹭暖去。最开始,春婆婆习惯到附近的高档商场去蹭暖。春婆婆不购物,她进了商场,至多看看一楼卖饰品的柜台。明亮的玻璃柜台下陈列的那些金银玉器,玛瑙琉璃,做得是那么精致,流金溢彩,美轮美奂。春婆婆一件也买不起,只能饱饱眼福,不过她也不遗憾。因为在她眼里,那些东西终将成为遗物。看着人们在柜台前兴致勃勃地选着价格高昂的饰品,看着她们对动辄上千上万的衣服满怀兴趣和热望,春婆婆就怀念黄鸡白酒,她觉得进这样的商场大把花钱的女人是傻子,而进黄鸡白酒花小钱滋润自己的女人才是聪明人。可在玉门街,她见过的女人,很少有进酒馆的。所以来黄鸡白酒的男人们,见着她都爱说:“您老最懂得享受呀!”大商场很少有休息区,但卖鞋的区域有试鞋的软椅,春婆婆便坐在那里。商场实在太热了,一楼卖鞋的又基本挨着卖化妆品的,各色化妆品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对人有催眠的作用,春婆婆闻着闻着,就打盹了。那些好心的营业员见她年龄很大,穿着体面,只坐着不买鞋,以为她是逛商场累着了,由着她坐;但也有各色的,嫌她坐着影响生意,轰一条狗似的,赶她走。这个时候,春婆婆就会立刻起身,脸热心跳地走掉,好像偷了人家的东西似的。一周下来,她不再去高档商场,那里的奢靡气息她厌弃了,于是转战到海城桥畔的奥维斯商场。春婆婆进了奥维斯,直奔女鞋区。看着货架上陈列着的那些款式新颖的鞋子,花骨朵似的好看,但大都不实用。有的鞋跟尖如锥子,有的鞋脸窄窄巴巴,有的鞋帮弧度过大。这些看似漂亮的鞋子,其实是跟女人的脚作对的,它们与旧时代的裹脚布又有什么区别呢?看到这样的鞋子,春婆婆会怀念马奔①埋在中央大街面包石下的鞋样子,那种鞋样子做出的鞋,穿起来是多么舒适啊。春婆婆慨叹着,刚在试鞋的软椅上坐下,服务员就殷勤地过来打招呼,问她想买什么样式的鞋?春婆婆摆了摆手,营业员莞尔一笑,客客气气地说:“不买鞋,这里是不能坐的。您要想休息,坐扶梯上楼,拐角处有椅子。”营业员温和地劝她离开,春婆婆也就不好意思再坐,起身走到扶梯处,上楼,果然看到了镂空的金属椅子。春婆婆随身带着一个蓝布兜,里面装着一块手绢,一瓶水,一小包芥末青豆,半卷手纸,还有一册连环画。别看她不识字,但连环画的情节,大都看得懂。她喜欢那些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的连环画,今天带来的便是《武松打虎》。春婆婆坐下后,打开蓝布兜,取出水瓶,先润了润嗓子,然后拿出连环画,惬意地翻起来。正看到趣味处,打扫卫生的来了,唤她抬起脚来。春婆婆毕竟岁数大了,再加上一路走来有点乏了,腿抬得不够高,穿蓝袍子的女人,无法将墩布顺到春婆婆脚下,呵斥她:“老太太,别把这儿当敬老院,哪儿来回哪儿去吧!”她的话音刚落,对面卖裤子的胖女孩帮腔说:“这岁数了还在外乱跑,估摸是个要饭的!找保安撵她走!”看来这里的人并不欢迎她。这座城市可蹭暖的地方海着去啦,何苦在这儿受羞辱呢!走出奥维斯商场,春婆婆站在寒风凛冽的街头,苍凉四顾,心下茫然。自己该去哪儿呢?医院?候诊大厅椅子多,也够暖和,可是去那儿的都是看病的,侵占病人的座位于心不忍,再说医院喷洒来苏水,那股烂韭菜似的味儿,她受不了。去火车站?虽然不会有人撵她,可候车大厅人来人往的,声音嘈杂,空气也不好。春婆婆突然想起近在咫尺的海城桥下有个鲜花批发市场,隆冬时节,即便不为蹭暖,看看鲜花,也是享受,于是朝那儿走去。推开鲜花批发市场的门,就等于从冬天撞入春天了!市场里花香扑鼻,姹紫嫣红。春婆婆每走过一家摊位儿,卖花的都亲切地问她:“您买什么花?做什么用?”春婆婆带着歉意说:“俺就是看看。”她们脸上的笑容,立刻就凋零了。装鲜花的塑料桶错落有致地摆在地上,颜色多样的康乃馨、玫瑰、菊花、百合是花市的主角,而白色的满天星和紫罗兰则是配角。春婆婆看了一圈,开始怀念自己早年在江畔卖的那些野花了。那样的花儿被夜露滋润过,被月光照耀过,被蜜蜂和蝴蝶亲吻过,被微风吹拂过,所以那花儿内里内外地灿烂!而市场的花朵,愣头愣脑不说,一些花儿的叶片上,还残留着农药的淡白痕迹。春婆婆转第二圈时,对花已了无兴趣了。她甚至觉得,这满场的鲜花,还不如自己捏的蜡花招人怜惜呢。也就是这个瞬间,春婆婆做出了开家里暖气栓的决定,她不想四处蹭暖了,她要让暖气吹散玻璃窗上的霜花,让窗格里的梅园,在她眼里明亮起来。——节选自迟子建小说《黄鸡白酒》,题目为编者所加注:①马奔:春婆婆丈夫。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天气寒冷,为下文春婆婆出门蹭暖作铺垫;两次写窗户上的霜花,首尾呼应。B.文章按照春婆婆的行踪行文,随着她的行动展开情节,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生活化气息浓厚。C.面对别人的不留情面,春婆婆总能迅速调整好自己,从来不会因此产生不快,生活得自得其乐。D.在塑造人物时,作者并没有过分地展示人性深处的缺陷,而是写出了小市民的小算计和小满足。8.小说详写春婆婆四处蹭暖被驱赶的情节,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9.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老夫妇两口杜鹏程吕有怀奉命到铁路工地上的一个工程处,担任党委书记。到工地的头一天,工程处的负责同志都不在。他放下行李,出去转悠。工程处前后山上都是工点,旁边有职工宿舍、汽车库和一排仓库。仓库前边有个停车场,五六个工人站在车场边的汽车上,搬卸水泥。一边卸一边喊:“四百号水泥二千五百袋!”“二百号水泥六千七百袋!”……有位老头,指挥大伙把水泥卸完以后,坐在仓库门口。他的脸,又黑又长。微微翘起的下巴上,长着毛蓬蓬的胡子,像是用火燎过似的又卷又黄。蓝制服上尽是油渍和铁锈。最惹人注意的是他穿的那双布鞋,足有二斤重。膝盖上放片纸,很吃力地记录着数字。工人们喊:“老主任!不要把数字划错了!”那位被称为“老主任”的人,把小旱烟锅拿下来在鞋帮上磕一磕,算是回答。吕有怀思量:这位“老主任”,看守各种材料也许丢不了一个螺丝钉,叫他当材料主任嘛,恐怕不合适“似乎有点用人不当!”吕有怀点起一支烟,一边想一边信步走去。“同志!你摇摇摆摆是赶集上庙吗?”一个女人在喊。吕有怀仔细一看,只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盘着腿坐在材料仓库旁边的土窑洞门口纳鞋底。吕有怀笑了笑,走到老太太跟前。“你没长眼?”她用鞋底指着对面的墙壁。吕有怀一看墙上有四个大字:“严禁吸烟!”连忙用指头把烟头捻灭。老太太绷着脸,纳着鞋底,把麻绳拉得呲呲响。看来,她满肚子的火气还没有消!吕有怀说:“老大娘!听口音,你像延安人。说不定咱们还是乡亲哩!”她说:“乡亲能当饭吃?你看悬不悬,就敢在汽油库跟前抽烟!”她虽然还在责备吕有怀,可是口气缓和多了,还打量吕有怀的模样,看他像不像延安人。这工夫,十几辆拉材料的汽车,开到仓库门前的停车场里。汽车吼叫,灰尘飞扬。百十名搬运工人又跑来搬卸材料,一时喊声四起。老主任黑成威,转眼之间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猛然站起来,把小旱烟锅往衣服领子里头一插,大声喊:“小黑妈!来!扶我一把!”老太太,像是听到了紧急命令。丢下鞋底,把袄襟上的土和线头拍了拍,向停车场急急走去。“来!扶我一把!”这句话,别人听起来也许不在意,这位老太太每次听到这句话,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早先,材料主任黑成威的老父亲用二斗包谷,从一个逃荒人手里给儿子换来一个童养媳。自从他俩当着刘志丹的面,在红旗下面举手宣誓以后,不平常的生活开始了。此后二十多年,“来!扶我一把!”这句话,一从黑成威口里说出来,这女人就豁出一条命去干。或者装个讨饭的女人,到白军巢穴中去侦察敌情;或者通过九死一生的境地去给刘志丹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送鸡毛信;或者拿上梭镖去放哨,让她的丈夫带上红色游击队员,趁黑夜去袭击熟睡的敌人。老太太一走到停车场,搬运工人们都互相丢眼色,仿佛说:“小心!老太太上阵了!”这时光,汽车司机打开引擎盖,收拾车子。搬运工人来回飞跑,材料员们呐喊着。材料主任黑成威,精神抖擞,虎彪彪地像个年轻后生。手里拿个记录本,耳朵后面别半截铅笔,跳上汽车,好像指挥着几十路人马似的吼喊:“小伙子!不要把机器零件往下扔!”“四百号洋灰不要和二百号洋灰放到一块儿!”“嗨!灰小子!不听指挥小心我拧你的耳朵!"他的声音像炸雷似的,压住了汽车吼声和百十名工人的喊声。而且,他随时把他健壮而又利索的老婆指派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小黑妈!掌握搬运洋灰的工人!”老太太像能征惯战的士兵似的,立刻顺着丈夫的手指跑到搬运水泥的工人们跟前,三下五除二就把那里混乱的情况扭转了。没有一个年轻工人,敢调皮捣蛋不听老太太指挥。吕有怀暗暗叫好。他从南到北在各个建设工地跑了五六年,还没有见过老夫妻两口配合得这么得心应手!老太太刚刚帮助丈夫卸完了材料,一帮家属妇女叫嚷开了:“老党员,快去!二百零三号报到啦!”“好热闹的日月啊!”老太太急急地走过去,把鞋底、麻绳收拾了一下,转身回到窑洞,头上包了一块黑帕子,出来,咔嚓一声,锁了门。“把我捎到‘四十公里’!”老太太过了水渠,到了公路上,手一抬,一辆拉材料的汽车就猛然停住了。“快上来,老党员!”司机喜眉笑眼地让老太太坐在驾驶室里,好像她能坐这辆车,对司机来说,是挺大的光荣。汽车呼地飞走了!一阵尘土遮住了吕有怀的视线。他用拳头打了一下手掌,喊:“好一个能干的老太太!”赞叹、尊敬和兴奋的心情控制了他,过往汽车带起的尘土扑在他脸上、身上,也没觉着。随后,他向站在窑洞旁边的妇女们打问老太太的情况。她们告诉他,材料主任的老婆虽然是职工家属,在这建设工地里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身兼十几职:职工家属支部的支部书记、家属主任、工会委员、节约队队长、义务接生员……哪个工人的老婆要生孩子,老太太总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又卫生又安全,还不要报酬!“二百零三号报到”,这就是说,她现在出发去接第二百零三个孩子了。在上下百十里的铁路工地上,她是资格最老的党员之一,因而被人称作“老党员”。时间长了,大伙儿反而忘记了她的真实姓名,连选工会委员的时候,在候选名单上,也写着“老党员”。这一切,使吕有怀想起了陕北的千山万岭,想起了延安的宝塔和古城,想起了那山沟里的小小村落。那里,是他出生和战斗过的地方,一草一木他都十分熟悉,十分喜爱。现在是古历七月,大概延安一带的谷子和糜子长了半人高;庄稼林里不时地送出高昂而优美的山歌。(节选自《延安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细节传神,老黑衣服上的“油渍和铁锈”和《百合花》中枪筒里的“野菊花”一样,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B.小说插叙“老两口”的往事,交代了时代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跌宕起伏,也让老两口的形象更丰满。C.这篇小说多处使用短句,不仅节奏明快,生动有趣,也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热烈紧张的劳动氛围。D.文中多次出现“延安”,意蕴丰富,既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又意味着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7.关于文中的“老太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太太“把麻绳拉得吡吡响”的细节表现出她对吕有怀在汽油库前抽烟的不满。B.工人们在老太太走到停车场后“互相丢眼色”,表现他们对老太太的敬畏和戒备。C.“头上包了一块黑帕子,出来,咔嚓一声,锁了门”一连串动作可见老太太的风风火火。D.司机“喜眉笑眼”地让老太太坐在驾驶室,侧面表现老太太在工人们心中的地位。8.杜鹏程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性格,请据此分析文中“老太太”的形象。(6分)9.请简要赏析小说以吕有怀为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6分)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年度髙三上12月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茶馆(节选)老舍(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王淑芬: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作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王淑芬: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李三: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王淑芬:哟,你不顺心?怎么?李三: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王淑芬: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李三: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王淑芬: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李三: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王淑芬: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李三: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长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王利发: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我能不给你长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right?李三: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后面叫:李三!李三!)王利发: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李三:哼!王淑芬: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后面叫:李三!李三!)李三: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王利发: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王淑芬: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的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王利发: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远处隐隐有炮声。)王利发: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王淑芬: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王利发: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王淑芬: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王利发:(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王淑芬: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有删改)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表明李三懒惰、爱抱怨。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这句话指出了即使社会制度改革,人们依旧受封建思想的毒害。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B.选文中两次出现“后面又叫:‘李三!李三!’”,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茶馆事务多,与前文李三的抱怨相照应。C.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文中“远处隐隐有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D.“裕泰”的生存,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8.在《茶馆》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医马伯庸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isour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一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人心弦。7.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拖延低效。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4分)9.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往事的酒杯苏童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吸引得不能自已。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只能确定是白酒。我脑子里只惦记着红烧肉,当然记不住他喝的是什么酒了。我三舅家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是五加皮。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啤酒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涨肚子。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室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了。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去县城上饭馆,打牙祭。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毕业工作之后,一张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作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像苍蝇,要么像福音。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但目标一致,劝到客人一醉方休,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我在杂志做编辑时,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对我们热情如火,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但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有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我至今难忘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北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小时候虽然懂得酒香味胜过烟味的常识,却只被大舅家的肉香吸引,说明那时“我”并未真正懂得喝酒的真谛。B.“我”第一次喝酒和第一次醉酒都是大学期间和同学一起,虽然记忆深刻,但都只是少年轻狂的举动,没有实际意义。C.“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这句话表现出“酒文化”的恶俗,表达了作者对它强烈的反感和批判。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的某种程度的否定,厘清了酒席上人与酒的主次关系。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行文节奏舒缓,从“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的往事入笔,自然带出自己喝酒的几次经历,最后点出文章的主题。B.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如把舅舅的声存比作“天籁”,其实并非表现声音动听,而是准确刻画了儿童渴望吃肉的心理。C.写“我”在苏北采风一段,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将接待方的“热情”渲染得淋漓尽致。D.题目“往事的酒杯”是惯常表达“酒杯里的往事”的倒错运用,构思巧妙,意味深长,且收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8.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请根据作者关于喝酒的见闻和经历,简要分析,人们喝酒时的不同心态。(6分)河南省许昌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江南的记忆

丽尼虽然不是从那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孩子,然而,我是这样深地记忆着那土地。我底记忆是深沉的。我记忆着那丰饶的、和平的土地。我记得,从幼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那里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人们告诉我:“湖的沿岸,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从古以来。那里是出名地出产着丝、茶、鱼和米:人民是那么和平,有些人,在他们一整生也不曾听见过枪声。”真的,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大地总是静寂,人们耕作着,从祖父底时代起,在同样的田地。没有枪声曾经打破过这里的沉寂。然而,强盗们用火与炮侵略到家因里来了,连湖水也从湖面翻腾着,直到湖底。屠杀和奸淫!(多少的青年遭了杀害,多少的女人蒙了羞耻啊!)我记忆着那土地。我记得,在一次夜行车上,我曾经一手搂着发热的孩子,用另一只手在一个小小的本子上,握着短短的铅笔,兴奋而又惭愧地,借着月光,写下了几个大字:“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夜是静的,湖是静的,整个的大地,也是静寂着的。我记得有乳白色的月光映照着湖水,远山则笼罩在乳白色的雾里。湖是否仍然静着呢?许多的茅舍、许多的竹篱,是否仍然静着呢?是否仍有年轻的姑娘引导着羊群休息在祖宗的坟园里,或者小孩子们赤裸着身体,站在湖边,望着渔船归自天际?不能记忆了!然而,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记忆着那个夜晚,在朦胧的星光之下,有母亲疫狂地撕扯着自己底头发,为着不知失落到什么地方去了的孩子,她用嘶哑的喉咙大声喊叫,并且哭泣。老祖母流下眼泪来了:“在竹林掩蔽着的坟园里躺着的一老公公,庇护着儿孙们罢。让他们一个一个大起来,让他们全都强壮。别教他们无病无灾就给别人杀死,如同可怜的山羊。他们全走了,可是他们会回来的。他们会回来,从山里,回到故乡的湖边,用这湖里的水,来祭奠你。”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

几十年,从祖父的时代起,就何曾听见过枪声?只要湖里和山里仍然产着鱼和茶,田里和地里依然产着丝和米,我们总不少一碗饭吃。虽然这一切的财富不全是属于自己,然而一一“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没有怨恨,也没有妒嫉。“所有这些,算什么呢?”生活原来是卑微的,那么,就卑微地生活着罢,在地母底怀抱里。到处都是茅舍和竹篱,河湖港汉,将一切的地方连在一起。这里,连狗子也不会对异乡人发吠的。“异乡人么?难道是强盗,是仇敌?”“怕什么呢?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生死有命!管他是什么罢,完粮纳税,难道还有不让活着的么?是老百娃啊,是良民,又不是别的什么的。然而,就是不让活着!杀践和奸淫(年轻的男子和妇人,在整个湖畔是早已绝迷了)。离别了,遍地的翠绿和金黄,离别了,故园,家乡:离别了,竹林里的祖先底坟场,离别了,水色,湖光。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难道就不能再看见了么?难道儿孙们就不能再回来么?难道连一个葬身之处也会没有,永远漂浮着,如同浮萍,在陌生的地方?”羊群也都垂头悲哀了,风吹过了无人烟的荒场。湖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世世代代的仇恨和悲伤。我记忆着我那土地,虽然我不是从那土地生长起来的儿子。我底记忆是深沉的。我永远不能忘记,在那一天,当我拿起了新闻纸,含着眼泪,止不住兴奋和欢喜,读了这样的消息:江南,我们底!丰饶的、和平的土地。自古以来,在那里出产着丝、茶和鱼、米。那里的人民是那么和平,有的人,有五十年不曾听见过枪声。但是,现在,为了民族,为了自己。他们,一个一个地,在他们底手里,拿起了自己的式器。他们勇敢地参加了战争着的集团。在每一个江南的角落里,打游击!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选自《文丛》第二卷合订本,有删节)文本二:中国散文最常见的抒情表现方式,是“缘情于景”。西方的抒情文学传统在抒情方式上,偏于直抒胸臆,敢于表达个人的主观感情和思想。而中国散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则偏重于情景交融、物我比兴,以期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从而达到“缘情而绮魔”的美学境界。中国散文的另一个抒情表现手段,是十分重视气韵和音乐性,这一点也是西方的散文所欠缺的。无论是庄子想象飞扬的“逍遥游”,司马迁的“无的之离骚”,还是唐宋八大家的山水游记,甚至是韩愈、朱熹一路的说理文,无一例外都写得酣畅淋漓、气韵生动,韵在物外,情在理中,达到了“文”和“笔”的高度统一。修辞立其诚。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这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散文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重要抒情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散文的书写不是一般的书写,而是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的书写。(选自《文艺理论研究》,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一句串联起前后内容,从一个历经沧桑与磨难的老人的角度描写了侵略者的暴行。B.“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这几个大字朴素刚健,感情激越,直接写出了作者对故乡江南的热爱之情。

C.四句“离别了”,通过具体化的物象,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侵略者杀戮和奸淫的暴行给中国人带来的惨痛伤害。

D.“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既反映中国人的温顺、善良,也突出侵略者的凶残。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运用拟人手法突出记忆中江南的静寂、和平。

B.文章首尾呼应,以丰饶的、和平的江南开头和结束,结构严谨,结尾升华主题,中国人在苦难中奋起反抗。

C.本文不重写引起人们感伤的意象,而是转向现实中的母亲、老祖母、祖父等濒临绝境的人物,现实感强烈。

D.作者在对江南风景一往情深的赞誉里隐藏着对江南沦陷的深创巨痛,浸透着作家浓郁的情感体验,意味深长。8.文本一中画线句“不能记忆了!然而,我底记忆是深沉的”蕴含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9.文本二中论述了中国散文的抒情特点,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南省菁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蹭暖春婆婆蹭了一个多月的暖,快冬至时,有点承受不住了。她家玻璃窗上的霜花,原来只在最下一格徘徊,现在攀升到了第二格,霜雪满窗,都看不清外面的天空啦。不过此时的天空也没什么可看的,灰白寡淡,就像一张发霉的面饼。春婆婆上午在家呆不住,又不好那么早去黄鸡白酒,她就到别处蹭暖去。最开始,春婆婆习惯到附近的高档商场去蹭暖。春婆婆不购物,她进了商场,至多看看一楼卖饰品的柜台。明亮的玻璃柜台下陈列的那些金银玉器,玛瑙琉璃,做得是那么精致,流金溢彩,美轮美奂。春婆婆一件也买不起,只能饱饱眼福,不过她也不遗憾。因为在她眼里,那些东西终将成为遗物。看着人们在柜台前兴致勃勃地选着价格高昂的饰品,看着她们对动辄上千上万的衣服满怀兴趣和热望,春婆婆就怀念黄鸡白酒,她觉得进这样的商场大把花钱的女人是傻子,而进黄鸡白酒花小钱滋润自己的女人才是聪明人。可在玉门街,她见过的女人,很少有进酒馆的。所以来黄鸡白酒的男人们,见着她都爱说:“您老最懂得享受呀!”大商场很少有休息区,但卖鞋的区域有试鞋的软椅,春婆婆便坐在那里。商场实在太热了,一楼卖鞋的又基本挨着卖化妆品的,各色化妆品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对人有催眠的作用,春婆婆闻着闻着,就打盹了。那些好心的营业员见她年龄很大,穿着体面,只坐着不买鞋,以为她是逛商场累着了,由着她坐;但也有各色的,嫌她坐着影响生意,轰一条狗似的,赶她走。这个时候,春婆婆就会立刻起身,脸热心跳地走掉,好像偷了人家的东西似的。一周下来,她不再去高档商场,那里的奢靡气息她厌弃了,于是转战到海城桥畔的奥维斯商场。春婆婆进了奥维斯,直奔女鞋区。看着货架上陈列着的那些款式新颖的鞋子,花骨朵似的好看,但大都不实用。有的鞋跟尖如锥子,有的鞋脸窄窄巴巴,有的鞋帮弧度过大。这些看似漂亮的鞋子,其实是跟女人的脚作对的,它们与旧时代的裹脚布又有什么区别呢?看到这样的鞋子,春婆婆会怀念马奔①埋在中央大街面包石下的鞋样子,那种鞋样子做出的鞋,穿起来是多么舒适啊。春婆婆慨叹着,刚在试鞋的软椅上坐下,服务员就殷勤地过来打招呼,问她想买什么样式的鞋?春婆婆摆了摆手,营业员莞尔一笑,客客气气地说:“不买鞋,这里是不能坐的。您要想休息,坐扶梯上楼,拐角处有椅子。”营业员温和地劝她离开,春婆婆也就不好意思再坐,起身走到扶梯处,上楼,果然看到了镂空的金属椅子。春婆婆随身带着一个蓝布兜,里面装着一块手绢,一瓶水,一小包芥末青豆,半卷手纸,还有一册连环画。别看她不识字,但连环画的情节,大都看得懂。她喜欢那些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的连环画,今天带来的便是《武松打虎》。春婆婆坐下后,打开蓝布兜,取出水瓶,先润了润嗓子,然后拿出连环画,惬意地翻起来。正看到趣味处,打扫卫生的来了,唤她抬起脚来。春婆婆毕竟岁数大了,再加上一路走来有点乏了,腿抬得不够高,穿蓝袍子的女人,无法将墩布顺到春婆婆脚下,呵斥她:“老太太,别把这儿当敬老院,哪儿来回哪儿去吧!”她的话音刚落,对面卖裤子的胖女孩帮腔说:“这岁数了还在外乱跑,估摸是个要饭的!找保安撵她走!”看来这里的人并不欢迎她。这座城市可蹭暖的地方海着去啦,何苦在这儿受羞辱呢!走出奥维斯商场,春婆婆站在寒风凛冽的街头,苍凉四顾,心下茫然。自己该去哪儿呢?医院?候诊大厅椅子多,也够暖和,可是去那儿的都是看病的,侵占病人的座位于心不忍,再说医院喷洒来苏水,那股烂韭菜似的味儿,她受不了。去火车站?虽然不会有人撵她,可候车大厅人来人往的,声音嘈杂,空气也不好。春婆婆突然想起近在咫尺的海城桥下有个鲜花批发市场,隆冬时节,即便不为蹭暖,看看鲜花,也是享受,于是朝那儿走去。推开鲜花批发市场的门,就等于从冬天撞入春天了!市场里花香扑鼻,姹紫嫣红。春婆婆每走过一家摊位儿,卖花的都亲切地问她:“您买什么花?做什么用?”春婆婆带着歉意说:“俺就是看看。”她们脸上的笑容,立刻就凋零了。装鲜花的塑料桶错落有致地摆在地上,颜色多样的康乃馨、玫瑰、菊花、百合是花市的主角,而白色的满天星和紫罗兰则是配角。春婆婆看了一圈,开始怀念自己早年在江畔卖的那些野花了。那样的花儿被夜露滋润过,被月光照耀过,被蜜蜂和蝴蝶亲吻过,被微风吹拂过,所以那花儿内里内外地灿烂!而市场的花朵,愣头愣脑不说,一些花儿的叶片上,还残留着农药的淡白痕迹。春婆婆转第二圈时,对花已了无兴趣了。她甚至觉得,这满场的鲜花,还不如自己捏的蜡花招人怜惜呢。也就是这个瞬间,春婆婆做出了开家里暖气栓的决定,她不想四处蹭暖了,她要让暖气吹散玻璃窗上的霜花,让窗格里的梅园,在她眼里明亮起来。——节选自迟子建小说《黄鸡白酒》,题目为编者所加注:①马奔:春婆婆丈夫。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天气寒冷,为下文春婆婆出门蹭暖作铺垫;两次写窗户上的霜花,首尾呼应。B.文章按照春婆婆的行踪行文,随着她的行动展开情节,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生活化气息浓厚。C.面对别人的不留情面,春婆婆总能迅速调整好自己,从来不会因此产生不快,生活得自得其乐。D.在塑造人物时,作者并没有过分地展示人性深处的缺陷,而是写出了小市民的小算计和小满足。8.小说详写春婆婆四处蹭暖被驱赶的情节,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9.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7.C“从来不会因此产生不快”错误,从原文“这个时候,春婆婆就会立刻起身,脸热心跳地走掉,好像偷了人家的东西似的”“看来这里的人并不欢迎她。这座城市可蹭暖的地方海着去啦,何苦在这儿受羞辱呢!”可看出,春婆婆产生了不快,但她能很快调整过来。8.①推动情节发展。春婆婆从大商场到奥维斯,又到花市,皆是被人驱赶所致。②突出了人物形象。春婆婆虽屡次被驱赶,但拥有良好平和的心态。③以小见大,反映了社会现实。驱赶春婆婆的人因为她没有消费而产生态度上的转变,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以物质为先,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④生活气息浓厚,容易引起读者思考和共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9.①多用口语,生活气息浓厚。如“您老最懂得享受呀”“别把这儿当敬老院,哪儿来回哪儿去吧!”“俺就是看看”,极具生活气息,表述自然。②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灰白寡淡,就像一张发霉的面饼”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天空;“轰一条狗似的,赶她走”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春婆婆被驱赶的窘状;“她们脸上的笑容,立刻就凋零了”运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写出卖花女人们态度的转变。③整散结合、多用短句。比如“那些金银玉器,玛瑙琉璃,做得是那么精致,流金溢彩,美轮美奂”运用短句,写出饰品的精致;“有的鞋跟尖如锥子,有的鞋脸窄窄巴巴,有的鞋帮弧度过大”“那样的花儿被夜露滋润过,被月光照耀过,被蜜蜂和蝴蝶亲吻过,被微风吹拂过”运用排比,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的句式,使文章行文错落有致。(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老夫妇两口杜鹏程吕有怀奉命到铁路工地上的一个工程处,担任党委书记。到工地的头一天,工程处的负责同志都不在。他放下行李,出去转悠。工程处前后山上都是工点,旁边有职工宿舍、汽车库和一排仓库。仓库前边有个停车场,五六个工人站在车场边的汽车上,搬卸水泥。一边卸一边喊:“四百号水泥二千五百袋!”“二百号水泥六千七百袋!”……有位老头,指挥大伙把水泥卸完以后,坐在仓库门口。他的脸,又黑又长。微微翘起的下巴上,长着毛蓬蓬的胡子,像是用火燎过似的又卷又黄。蓝制服上尽是油渍和铁锈。最惹人注意的是他穿的那双布鞋,足有二斤重。膝盖上放片纸,很吃力地记录着数字。工人们喊:“老主任!不要把数字划错了!”那位被称为“老主任”的人,把小旱烟锅拿下来在鞋帮上磕一磕,算是回答。吕有怀思量:这位“老主任”,看守各种材料也许丢不了一个螺丝钉,叫他当材料主任嘛,恐怕不合适“似乎有点用人不当!”吕有怀点起一支烟,一边想一边信步走去。“同志!你摇摇摆摆是赶集上庙吗?”一个女人在喊。吕有怀仔细一看,只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盘着腿坐在材料仓库旁边的土窑洞门口纳鞋底。吕有怀笑了笑,走到老太太跟前。“你没长眼?”她用鞋底指着对面的墙壁。吕有怀一看墙上有四个大字:“严禁吸烟!”连忙用指头把烟头捻灭。老太太绷着脸,纳着鞋底,把麻绳拉得呲呲响。看来,她满肚子的火气还没有消!吕有怀说:“老大娘!听口音,你像延安人。说不定咱们还是乡亲哩!”她说:“乡亲能当饭吃?你看悬不悬,就敢在汽油库跟前抽烟!”她虽然还在责备吕有怀,可是口气缓和多了,还打量吕有怀的模样,看他像不像延安人。这工夫,十几辆拉材料的汽车,开到仓库门前的停车场里。汽车吼叫,灰尘飞扬。百十名搬运工人又跑来搬卸材料,一时喊声四起。老主任黑成威,转眼之间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猛然站起来,把小旱烟锅往衣服领子里头一插,大声喊:“小黑妈!来!扶我一把!”老太太,像是听到了紧急命令。丢下鞋底,把袄襟上的土和线头拍了拍,向停车场急急走去。“来!扶我一把!”这句话,别人听起来也许不在意,这位老太太每次听到这句话,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早先,材料主任黑成威的老父亲用二斗包谷,从一个逃荒人手里给儿子换来一个童养媳。自从他俩当着刘志丹的面,在红旗下面举手宣誓以后,不平常的生活开始了。此后二十多年,“来!扶我一把!”这句话,一从黑成威口里说出来,这女人就豁出一条命去干。或者装个讨饭的女人,到白军巢穴中去侦察敌情;或者通过九死一生的境地去给刘志丹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送鸡毛信;或者拿上梭镖去放哨,让她的丈夫带上红色游击队员,趁黑夜去袭击熟睡的敌人。老太太一走到停车场,搬运工人们都互相丢眼色,仿佛说:“小心!老太太上阵了!”这时光,汽车司机打开引擎盖,收拾车子。搬运工人来回飞跑,材料员们呐喊着。材料主任黑成威,精神抖擞,虎彪彪地像个年轻后生。手里拿个记录本,耳朵后面别半截铅笔,跳上汽车,好像指挥着几十路人马似的吼喊:“小伙子!不要把机器零件往下扔!”“四百号洋灰不要和二百号洋灰放到一块儿!”“嗨!灰小子!不听指挥小心我拧你的耳朵!"他的声音像炸雷似的,压住了汽车吼声和百十名工人的喊声。而且,他随时把他健壮而又利索的老婆指派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小黑妈!掌握搬运洋灰的工人!”老太太像能征惯战的士兵似的,立刻顺着丈夫的手指跑到搬运水泥的工人们跟前,三下五除二就把那里混乱的情况扭转了。没有一个年轻工人,敢调皮捣蛋不听老太太指挥。吕有怀暗暗叫好。他从南到北在各个建设工地跑了五六年,还没有见过老夫妻两口配合得这么得心应手!老太太刚刚帮助丈夫卸完了材料,一帮家属妇女叫嚷开了:“老党员,快去!二百零三号报到啦!”“好热闹的日月啊!”老太太急急地走过去,把鞋底、麻绳收拾了一下,转身回到窑洞,头上包了一块黑帕子,出来,咔嚓一声,锁了门。“把我捎到‘四十公里’!”老太太过了水渠,到了公路上,手一抬,一辆拉材料的汽车就猛然停住了。“快上来,老党员!”司机喜眉笑眼地让老太太坐在驾驶室里,好像她能坐这辆车,对司机来说,是挺大的光荣。汽车呼地飞走了!一阵尘土遮住了吕有怀的视线。他用拳头打了一下手掌,喊:“好一个能干的老太太!”赞叹、尊敬和兴奋的心情控制了他,过往汽车带起的尘土扑在他脸上、身上,也没觉着。随后,他向站在窑洞旁边的妇女们打问老太太的情况。她们告诉他,材料主任的老婆虽然是职工家属,在这建设工地里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身兼十几职:职工家属支部的支部书记、家属主任、工会委员、节约队队长、义务接生员……哪个工人的老婆要生孩子,老太太总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又卫生又安全,还不要报酬!“二百零三号报到”,这就是说,她现在出发去接第二百零三个孩子了。在上下百十里的铁路工地上,她是资格最老的党员之一,因而被人称作“老党员”。时间长了,大伙儿反而忘记了她的真实姓名,连选工会委员的时候,在候选名单上,也写着“老党员”。这一切,使吕有怀想起了陕北的千山万岭,想起了延安的宝塔和古城,想起了那山沟里的小小村落。那里,是他出生和战斗过的地方,一草一木他都十分熟悉,十分喜爱。现在是古历七月,大概延安一带的谷子和糜子长了半人高;庄稼林里不时地送出高昂而优美的山歌。(节选自《延安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细节传神,老黑衣服上的“油渍和铁锈”和《百合花》中枪筒里的“野菊花”一样,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B.小说插叙“老两口”的往事,交代了时代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跌宕起伏,也让老两口的形象更丰满。C.这篇小说多处使用短句,不仅节奏明快,生动有趣,也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热烈紧张的劳动氛围。D.文中多次出现“延安”,意蕴丰富,既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又意味着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7.关于文中的“老太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太太“把麻绳拉得吡吡响”的细节表现出她对吕有怀在汽油库前抽烟的不满。B.工人们在老太太走到停车场后“互相丢眼色”,表现他们对老太太的敬畏和戒备。C.“头上包了一块黑帕子,出来,咔嚓一声,锁了门”一连串动作可见老太太的风风火火。D.司机“喜眉笑眼”地让老太太坐在驾驶室,侧面表现老太太在工人们心中的地位。8.杜鹏程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性格,请据此分析文中“老太太”的形象。(6分)9.请简要赏析小说以吕有怀为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6分)6.答案:B解析:“情节跌宕起伏”错误。7.答案:B解析:“互相丢眼色”没有对老太太的戒备。8.答案:革命时期:在危险困难的环境中,不畏牺牲,出生入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①在紧张热烈的劳动场景中,指挥若定;②在上下百十里的铁路工地上,处处发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身兼数职、无私奉献、任劳任怨。9.答案:①随着吕有怀的心理变化,欲扬先抑,更全面、立体地展现老两口的形象。②随着吕有怀的观察,场景变化切换自如,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展开。③增加了吕有怀主观情感的描写,让读者对延安精神感同身受。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年度髙三上12月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茶馆(节选)老舍(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王淑芬: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作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王淑芬: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李三: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王淑芬:哟,你不顺心?怎么?李三: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王淑芬: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李三: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王淑芬: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李三: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王淑芬: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李三: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长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王利发: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我能不给你长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right?李三: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后面叫:李三!李三!)王利发: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李三:哼!王淑芬: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后面叫:李三!李三!)李三: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王利发: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王淑芬: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的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王利发: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远处隐隐有炮声。)王利发: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王淑芬: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王利发: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王淑芬: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王利发:(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王淑芬: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有删改)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表明李三懒惰、爱抱怨。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这句话指出了即使社会制度改革,人们依旧受封建思想的毒害。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B.选文中两次出现“后面又叫:‘李三!李三!’”,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茶馆事务多,与前文李三的抱怨相照应。C.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文中“远处隐隐有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D.“裕泰”的生存,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8.在《茶馆》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6.B7.A8.①勤劳善良。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摆得高高在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对李三抱怨表示理解,内心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②精明能干,善于言辞。面对李三的抱怨,王淑芬尽力劝慰、化解;当着李三的面,维护王利发,劝王利发添人,实际也是在维护李三。③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这些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A.“这一情节表明李三懒惰、爱抱怨”错误,这一情节更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C.“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D.“这句话指出了即使社会制度改革,人们依旧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错误,这句话重在暗示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错误。结合上下文,无法看出李三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本处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两人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不自信。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勤劳善良。从节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台词“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为老板娘,王淑芬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颐指气使,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可见她是一个勤劳的人。从“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的话,可以看出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虽然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但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可见她是一个善良的人。精明能干,善于言辞。结合“李三: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王淑芬: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李三: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王淑芬: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可知,面对李三的抱怨,王淑芬尽力劝慰、化解;结合“王淑芬: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王淑芬: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的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可知,当着李三的面,维护王利发,劝王利发添人,实际也是在维护李三。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节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二人的发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作为老板娘,王淑芬见惯了茶馆里的三教九流,思想比较超前活跃,能够与时俱进,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这一点也体现在她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中,可见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医马伯庸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isour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一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人心弦。7.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拖延低效。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4分)9.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6.答案:C解析:“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有误。小说固然使用了真实的人名、地名等,但小说具有虚构性。7.答案:A解析:“表明战时后勤人员拖延低效”有误。8.答案:①“大医”有精湛的医术。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②“大医”有崇高的医德。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③“大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解析:由“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