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2022年福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2022年福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2022年福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2022年福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2022年福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福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

(本卷共21小题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0分)

远方是脚的方向:王维远赴边地看到了“大漠孤烟直,①”的雄

浑奇景;岑参征战塞外见到了“②,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美景;

王湾在北固山下遇到了“③,风正一帆悬”的美好景象;苏轼在黄州

欣赏到了“④,⑤,盖竹柏影也”的如水月色。

故园是心的归宿:辛弃疾笔下有“⑥?满眼风光北固楼”;范仲

淹词中有“⑦,燕然未勒归无计”;《木兰诗》中,木兰辞官不就,眷

恋家园生活的诗句是:⑧,⑨,⑩。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世zh口①目。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绽放鸟

巢,从敞开“中国门”“中国窗''到主火炬“微火”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呼

②间,中国与世界同行、传统与现代激荡、科技与文化融合,开幕式甲

的创意、直抵人心的情怀、胸怀天下的格局,跨越国界、传遍世界,拨动了无

数人的心弦。

开幕当天乙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时间的巧合象征着中国

与奥林匹克的冰雪奇缘。丙。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们身着虎头图

案、脚穿虎头鞋,与虎年春节相呼应……“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

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既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表达,更用中国

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

序号)(2分)

①(A.瞩B.嘱)

②(A.siinB.shun)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A.与众不同B.匠心独运)

乙(A.恰逢B.适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

②冰立方渐渐碎裂、幻化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

③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意蕴

④用“破冰”寓意打破隔阂、互相走近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②④①③D.②④③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6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氐娜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听觉、视觉写边地秋夜,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

寂。

B.颔联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融入自己内心的感情,主要表现了故乡的

美好。

C.尾联表达了亲人间书信不通、音信全无的现状,进一步抒发忧虑悲怆之情。

D.秋夜、明月本是美好的,但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之中,令人感慨。

4.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极言①

之,且日:“奉亲②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

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③。亨通判河中府,徙④陈州。时方建太一宫

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⑤不远。今又侈土木⑥破

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⑦积负。”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释】①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②奉亲:侍奉母亲。③不报:不予答

复。④徙:降职。⑤天戒:天示惩戒。⑥侈土木:大兴土木。⑦蠲除:清除。

5.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3分)

(1)寻通判河中府寻:

(2)由材木陕西市:

(3)宜罢修寺观宜: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B.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C.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D.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3分)

(2)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3分)

8.仁宗为什么认为范仲淹是忠诚的?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4分)

【链接材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

(《岳阳楼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20分)

草根募捐晚会

胡玲

①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②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

③老街,城之一隔,多是出租房,租住者皆为外来务工者,平素大家多有

交集。老李五十来岁,在老街的外来工子弟校教体育,他热心善良,喜爱游泳,

水性尤佳。老街边上是东江河。在老李的召集下,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平

日里,救援队轮流在江边巡逻,劝导玩水者,救援了数十名溺水者,深受老街

人敬佩。

④老李家境普通,不堪承受巨额手术费,加上病痛难忍,他决定放弃治疗。

老街人自发组织捐款,无奈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只筹得五万多元,仍旧是杯水

车薪。

⑤晚上,老街古榕树下,一群人围坐着,又说起了老李。翻着手机新闻的

出租车司机小陈突然抬头,说:“要不,咱们也像新闻里一样,搞个募捐晚会,

为老李筹集医药钱。”

⑥“主意倒是好,可搞晚会要有舞台、音响设备,还要排练文艺节目,我

们这些土包子,怎么弄得了?”卖豆腐的老王一声叹息。“无论怎样,咱们一定

要想办法救老李。”清洁工陈老太说。

⑦三天后,老街人又在榕树下聚集。我昨天去文化馆收破烂,把老李的情

况跟他们说了说,他们愿意无偿借给我们音响设备,收破烂的老陈说;舞台设

计可以交给我孙子,他学设计的,设计舞台背景应该没多大问题,卖莱的丁奶

妈说;我表演一个街舞,念书时我可是被街舞团成员,酒店服务生小胡说……

⑧大家都热切地建言献策,只有卖包子的方姨沉默着不插嘴,半响,她深吸

一口气,有点犹豫地说:“我唱首歌吧!”

⑨“方姨,你会唱歌?平时没见你出过声儿啊?”大家都露出了疑惑的表

情。方姨凝神想了片刻,小声说:“我……我还是唱吧,我也要为晚会出份

力,草根晚会嘛,观众不会在意我唱得好坏的。我最后唱,估计那会儿现众走

得差不多了,影响不了晚会的。”

⑩一周后,“救助好人,传递爱心”草根募捐晓会在文化广场拉开了序

幕。老街人把老李也搀扶到了晚会现场。老李虚弱地坐在观众席中,被病魔折磨

得只剩下一把骨架,看着就让人心疼。舞台简陋,节目也不是很专业,但依然

引来观众无数,人们通过晚会了解到老李的爱心事迹,纷纷慷慨解囊。

⑪晚会临近尾声,观众渐渐散去,这时只见方姨身穿洁白演出礼服,神采类

奕地走上舞台。音乐响起,方姨亮嗓,蓦地,观众们呆了。她的声音清亮高亢,

饱含深情宛如天籁。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

的歌声里。

⑫“天啊,这完全是专业歌手的水平,方姨真是深藏不露啊!”老街人连连

惊叹。

⑬哎,这声音听着好耳熟啊!很像当年文工团的歌手安妮。对,她是安妮,

我想起来了。20年前,安妮可是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销声匿迹了……台下

有不少人高声议论着。

⑭方姨唱毕,台下掌声雷动,她眼种闪光,娓娓道来:“大家说得没错,

我就是曾经的歌手安妮,当年文工团改制后我下岗了,我去酒吧唱歌,去农村

跑商演,做婚庆歌手。后来,有人说我老了,唱法过时了,生活一落千丈,那

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身材变形。为了生存,我只能改行,隐姓理名,来到老

街,开了间包子铺。老街人不知道我是谁,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老

李,救起了我落水的儿子,他是个好人,希望好人有好报。”

⑮方姨接着说:“其实,我已经20多年没唱歌了,为了这次登台,我偷偷

练声……我说这些,只想告诉台下的老李,我都能重新站上舞台,重新唱歌,

你也可以从病床上站起来。”好!好!台下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⑯草根募捐晚会结束了,余热未了,引发各大埃体竞相报道,引起全城人的

关注。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情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可概括为:老李患病,牵动人心f草根

献策,筹划晚会一举行晚会,方姨演唱一媒体报道,引起关注。

B.“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不仅表现了老李的病情十分严重,更表

现了老街人们对老李的关心。

C.为了促成募捐晚会,老街人纷纷建言献策并付出行动。

D.结尾说“余热未了”,“余热”是指人们对歌手安妮的关注度。

10.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方姨的形象。(4分)

11.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5分)。

(1)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赏析加点词语)(2分)

(2)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赏

析句子)(3分)

1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极为巧妙,试结合第⑧一⑩段进行分析。(4分)

13.有人给文章添加了一个结尾:“半月后,老李的手术在中心医院进行……”

与选文相比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说出你的理由。(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2分)

读书要懂得“取”和“舍”

易中天

①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读书也一样。读书当然不

等于娶妻嫁人,非得“从一而终”,一辈子厮守不可。换一种书或一类书来

读,也不像离婚改行那么困难。但这决不等于说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书的意

义,有时比配偶还重要。因为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往往就终身爱读

甚至只读某一类书。这些书会影响他一辈子,甚至决定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

什么样的思想。

②即便书不等于偶,至少也近于友吧?读什么书,也就是交什么人。古人

云:“不知其人而视其友”。依我看,也无妨说“不知其人而视其书”。如果

书架上多为有思想有品位有分量的著作,自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相反,书架上都是没思想、没分量的书,不是说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

就很可疑。

③人总是愿意有些品位的。提高修养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和动

机之一。如果读来读去,品位没提高,反倒弄得俗气了,岂非南其辕而北其

辙?

④这就要有所选择。选择也不易。谁来选,怎么选,都是问题。

⑤那么,自己来选又如何?也很困难。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读过书的,

他怎么知道该挑哪类书、哪种书、哪本书?要想学会选择,而且选得不离请,

除非他读过很多。

⑥其实答案也就在这里: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

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因此,初读书时,最好什

么书都读,就像结婚之前先广交朋友,然后再从容选择一样。不要才见了一

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树木后面是森林。一叶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

“叶”还是败叶,岂不更糟?

⑦书读得多了,就有了选择。这倒不是说从此就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了。

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呆得太久也会腻

味的”。其实岂止是会腻味,只怕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大非所

宜。所谓“有了选择”,只不过是有了品位;所谓“有了品位”,也不是说从

此只读“雅”的,不读“俗”的,而是说有了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好歹了。

⑧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读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这就要博览

群书。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还不仅是数量的“多”,更是品种的

“杂”。所以,终身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是不妥的(哪怕这些书确实品位高

雅)。它虽然能造成品位的纯正,却也难免趣味的褊狭。

⑨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

然没准会读成个“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止匕外,年轻人多

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跃,读点古书,并

无碍其创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读些新书,就能保证“生命

之树常青”。

⑩或许有人要问,如果我读了一辈子书,觉得读什么都好,并没有什么

“最”喜欢或“最”合适的,又将如之何呢?当真这样,我就要说,你作了最

好的选择。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时时有爱情,处处有朋友,岂非幸福?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书能够反映人的品位,一个经常阅读没思想、没分量的书的人

品位就很可疑。

B.很多人之所以主动读书,最重要的目的和动机是希望通过阅读提高自身

的修养和品位。

C.最初读书时,要学会对书目有所选择,这样书读得多了,就会有一定的

判断力和鉴赏力。

D.年轻人思想活跃,常常阅读古书籍,虽然能增其厚重,但是会妨碍其创新

思维的培养。

15.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请联系文章内容,分析“读书”与''选书”之间的关系。(6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0分)

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

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

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

民整体能量摄人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

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①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

分是碳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

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人量。

②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

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

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

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

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

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

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

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

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

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

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

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

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人,

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人,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

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

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

善和加强。

17.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氐硬的一项是(3分)

A.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不论

是超重还是肥胖人数都比女生多。

B.注意均衡膳食的摄人,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人,多吃蔬菜,增强运

动,能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C.“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用“60分钟”

具体说明儿童每天运动应达到的最低运动量。

D.资料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仍存在结构不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

眠不足、肥胖等健康问题。

18.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

(3分)

19.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的理由。(4

分)

(六)名著阅读。(6分)

20.学校开展“品读名著,滋养心灵”阅读成果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

任务。

任务要求阅读成果

任务一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常用“三”字来叙述故事,使情节曲

知经典情节折生动。如《水浒传》中有“宋江三败高太尉”“.

丰文学常识①_______”等故事,《西游记》中有“孙行者三调芭蕉

扇”“②”等故事。

任务二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只管伏着号板哭个

会阅读方法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

增阅读实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

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

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③阅读《儒林外史》,要学会赏析其讽刺艺术。请以上

面选段为例,简要分析这部作品的讽刺笔法。

三、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人最困难的事情乃是认识自己。——(古希腊)泰利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美)莫尔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

字。

参考答案

1.①长河落日圆②忽如一夜春风来③潮平两岸阔④庭下如积水空

明⑤水中藻、苻交横⑥何处望神州⑦浊酒一杯家万里⑧木兰不

用尚书郎⑨愿驰千里足⑩送儿还故乡(每空1分,共10分,出现错字或别

字,该空不得分)

2.⑴①A②B

(2)甲B乙A

(3)【示例】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们身着虎头图案服饰、脚穿虎头鞋,与

虎年春节相呼应……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了中国航天人执着勇毅的探索

精神。

(4)A

3.B

4.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有弟”和“无家”的对比表现了骨肉分离、兄弟

失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