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第二次段考高二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节选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材料二: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其所谓“天意”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人间的主体就是人民,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诗歌作品满足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诗词文化的精神接力和审美传递,中华诗词文化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才得到了充分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性诗词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与推广。我们不仅大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而且全力弘扬中华近现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前贤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中华当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中华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价值,比如从政治思想、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历史积淀、审美趣味、学术资源等等。在漫长的中国古代诗教文化传统中,始终绵延着生生不息的儒家民本主义诗学血脉。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龚自珍,中华诗词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只要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行合理的扬弃,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传统就能转化为中华当代人民诗教文化新传统——这已经在中华诗词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中得到证明,而且在中华当代诗词文化建构中也取得过成功经验。只要我们的诗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坚持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中华当代人民诗教的新路。(节选自李遇春《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演变、当代形态与价值》)1.下列对材料中“人民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民性是现代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基础,与中国国情息息相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B.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C.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虽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彼此有明显的区别。D.不同时代人民性的内涵不尽相同,当下应关注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弘扬艺术正能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变革到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B.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C.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曾经产生过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其历史合理性。D.两则材料都从文学史的角度,辩证思考“文艺的人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3.下列选项,最贴近材料中“人民性”文艺观的一项是()(3分)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C.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D.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4.请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分别从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两个方面,探究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育人价值。(4分)5.在文艺创作中如何增强人民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广东省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高二年级12月阶段性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辆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验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材料二: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即错误的前提: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恃论【注】”:(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注】美诺恃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D.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恃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反驳“玩物丧志”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颗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4.逻辑谬误常常会发生,著名的“濠梁之辩”中就出现了逻辑谬误,很多人都指摘庄子犯了逻辑谬误,却忽视了惠子的逻辑谬误。请分别指出两人的逻辑谬误。(4分)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材料二: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不习惯。《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摘编自李书磊《<红楼>的景语》)材料三: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B.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中的景语,体现的是类型,而缺乏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也不会显得突兀。C.《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其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秦可卿即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比如出现在太虚幻境和凤姐梦中。B.《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谢道韫的才情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上来看,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C.《红楼梦》中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如清朝的杭州“蕉园诗社”和苏州“清溪吟社”等。D.《红楼梦》中关于女性创作群体的描写也激励启发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推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教条。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B.《水浒》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D.有红学家认为,我们读《红楼梦》时,会因其结构的周密、时空的繁杂,有种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分)5.请结合材料二,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浓厚的礼仪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华夏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纪仪道德和天人合一等方面。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同时,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比如,“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并且尊贵者的服饰亦有严格的区别,不同级别人员的服饰不同,不可逾制。于是,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服饰为重要身份标志的官场秩序。礼服制度是古代中央集权社会的重要象征。帝王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通过礼服展示严格的等级之分。比如,冕服是王公贵胄祭祀时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规格的冕服。在传统社会,礼服制度作为一种礼治之道,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社会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服服务于礼治,是华夏服饰的重要特色。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礼制作为权力等级划分的途径和形式,在服饰上主要表现为色彩、样式、图案、配饰、材质等有明确区别,不可擅自使用,而且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服制规定。不同场合穿不同服饰,表明了服饰与礼仪的深度融合。尽管在不同朝代礼仪有所不同,服饰也有很大变化,但其肉在的关系变化不大,故而可以说服饰是华夏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华夏“唯德是命”的文化特色在服饰上有鲜明展现。道德包罗在万事之中,服饰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它蕴含的道德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服饰传达着道德情感。不同服饰传达的情感不同,吉服、丧服、祭服分别表达着喜悦、哀思、敬慕之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故而历代帝王特别重视祭服,视祭服为最尊贵的服饰,祭服做工精细而美观,以示对天地、鬼神、祖先等万物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比如,孔子赞美禹具有众多美好品德,其中一项为“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论语·泰伯》),即他平时穿着破烂,而祭祀的冕服很精美,说明他具有恭敬之情。冕服作为礼服的代表,是吉礼时所穿。它精美端庄,纹章丰富,冤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等绣有多种纹章。不同纹章寄寓着不同的内涵和深意。以天子冕服“十二纹章”为例,其玄衣肩部织有日、月、龙;袖部纹有火、华虫、宗彝……由此可见,华夏服饰的设计、纹章的表征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表达着人们的崇拜敬畏乏情,显示出穿着者谦卑恭敬的态度。其次,服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深衣的这一特色最为显著。它不仅设计典雅美观,而且具有深厚的儒家更化内涵和道德教化意蕴。据《礼记·深衣》记载,深衣的裁制方式蕴含多种意义:“袂圆以应规。”圆形的袖口象征圆规,提醒人们要守规矩;方形的交领如矩,用以象征品行方正。深衣“规、矩、绳、权、衡”的设计形制,每一个细节无不是道德的告诫。再次,服饰体现道德修养。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德的修养提升,也要注意外在服饰的庄重得体,内外兼修,才是道德水平与素质品位的良好展现。《礼记·曲礼上》写道:“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要求君子无坎不要脱帽,劳作时不要敞衣露体,热天也不要敞开裙子。此外,佩饰是服饰的一部分,佩饰也内含道德意蕴。古人配饰对“玉”情有独钟,冕服冠冕的挂玉更是精美绝伦。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孔子曾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德、道等君子的品节。祭天礼是吉礼的重要部分。祭服遂被视为“顺天道”之术,尤能反映“唯天为大”的天人合一思想。尊贵隆重的皇帝冕服最能体现这一点。《礼记·郊特牲》记载:“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敛也。”祭祀时,天子披绣有日月星辰的龙袍,以对应天地乾坤;所戴冠冕挂玉璪十二旒,与一年十二个月呼应;璪和玉为五色,以应五方。由此可见,天子的服饰应天地之气、合四季之时,充分展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不仅天子服饰如此,寻常服饰也具有这一特色。比如,深衣既展示了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也充分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深衣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身穿深衣,能使人体悟天道之圆融,感受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从而实现人生的顺递圆满、怡然自得。综上所述,华夏大地蔚为壮观的服饰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特殊的文化意蕴。它作为礼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可以用来分尊卑、治天下,体现了礼制的特色;它内蕴浓厚的道德内涵,具有劝诫警醒的作用;它含有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表达人与天地相合的期望。可以说,华夏服饰不仅集历代完备的服饰制度、多样的服饰品类、独特的着装艺术、精湛的制作工艺于一体,展现了服章之美,而且与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紧密相连,具有深邃的儒家文化内涵,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节选自孔丽《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材料二: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成长土壤是一致的,都是在儒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美作出真正的欣赏,刘勰将自己的美学思想的观点以“自然”为基础敞开,这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深植根于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土壤之中。受其影响最深的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古代女性固有的传统美和民族气质,也体现了女性的自然质补、宁静致远的风韵和个性——这就是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独特的服饰民族个性,是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的。因为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追求虚静,自然而然,这在中国传统服饰之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体现。即服饰也应如人一般,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服饰与自然和谐相长。因此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才呈以宽衣型,能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感觉,同时体现融己于自然的脱俗境界。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服饰特征,也确证了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自然化的特征,正是“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服饰方面的丰富化体现。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注意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中国人追求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因素,也可激发人们的爱美之心,更是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此前一直以等级和伦理道德为衡量标准的过于单一化的补充。另外,儒家重礼和秩序,以仁、义为道德典范,强调美和善相互统一的美学原则。在服饰上就体现为宽衣的形式,与道家相比,以等级、秩序、“礼”来规范和约束服饰的特点更加显著,作为统治者束缚人们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理想是将一切社会现实都与其所主张的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相统一,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形式乃至服饰美学观念也不例外,都必须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功能。这是因为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历史中处正统地位,其对中国古代的服饰观念的深刻的浸润不言而喻,所以儒学观念对中国的服装基本造型定型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服饰渗透着儒道两大思想内核。中国传统服饰以社会伦理为标准、掺入自然美的因素,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表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勾画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节选自《青年文学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具有丰厚的文化蕴含,华夏之称的由来也与之密切相关,且在儒家文化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华夏服饰的设计、纹章的表征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因此,作为礼服的代表吉礼时所穿的冕服,精美端庄,纹章丰富。C.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深受以自然为基础的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影响。D.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的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不谋而合。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论述结构,从礼仪、道德、天人合一三个方面对华夏服饰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B.材料一,在论述华夏服饰与礼仪的融合时,说明通过服饰可区分尊卑,划分等级,且运用举例论证加以强化,如一般贵族、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C.材料二论述了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亦即中国传统服饰所渗透的儒道两大思想内核。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充分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蕴含,突出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有致。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观点一项是(

)A.“规者,行举手以为容。”(《礼记·深衣》)用袖口象征圆规,是因为人们行为举止都是通过举手来表示,提醒人们要守规矩,依礼而行。B.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每幅布都是正方形,无章彩纹饰,用玄色,暗合正直端方的道德规范。C.宋代男子常以服饰佩玉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女子佩玉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温和高雅,做到大方得体,端庄淑惠。D.我国传统服饰的行为主体方式是前开型的大襟或对襟款式,前开衣最开始始于我国,产生于轩辕黄帝时期。4.华夏文化“唯德是命”,请简述华夏服饰在“德”方面的论证思路。5.同是论述服饰与“天人合一”的关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上。《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阅读效果描述。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态。因此,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觉、文学史的自觉已经完成,中国的文学史著述雏形已经产生。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第一种是正史的《文苑传》。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一方面肯定他们共同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彰显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而在这篇传记的写法上,传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动和生成传记结构的主要方式。第二种是“目录”形式的文学史。目指书名,录指叙录。西汉刘向领衔整理群籍,撰成《别录》二十卷,刘歆在此基础上精简为《七略》七卷。据现存内容,刘氏叙录中最核心内容是描述全书大意,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和评述全书大意等,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念,呈现学术史的流变历程。从《七略》“删其要”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就是中国第一部简明文学史。它的“诗赋略”从传播方式上区分“赋”和“诗”,从情志表达方式上给赋分类,然后探讨各类各体的流变。说它是一部诗赋的简史,是符合实际的。“目录”形式的文学史之集大成者当为《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就是一部中国经学史,“史部”就是一部中国史学史,“子部”就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集部”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史。第三种是“文选”形式的文学史,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录或评点,以说明选者对文学发展的看法,其中即蕴含着文学史观。《诗经》的编排,按郑玄《诗谱》的研究结果,则是充分考虑了地域特征和时间变化,所以一部《诗经》,就是一部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史。到了后来,文学越来越自觉,《昭明文选》的文学史意义更为明显。第四种是“诗文评”形式的文学史。《文心雕龙》是古代诗文评中空前绝后的著作,人们经常从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鉴赏论等方面认识其价值,而归根到底,是讨论文学史的问题。“史”的观念贯穿在《文心雕龙》的始终,尤其是从《明诗第五》到《书记第二十五》的文体部分,对不同文体的源流进行梳理,对历代代表性作者和作品揭示并评价,铺陈文理,总结文学变化规律,显示出文学史家的眼光。《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史著作,我们过去囿于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和形式,总把《文心雕龙》拆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忽略了它的文学史特性和文学史价值。中西方的文学史的著述形态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中国文学史著述基本上不表示演绎推理的概念,感悟多而理论分析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著述形式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极大改变,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摘编自伏俊琏《文学自觉与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形成》,《光明日报》2023.08.2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学术界认为中国文学史的著作最早是由外国人完成,至今只有120余年的历史。作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B.战国以来,文人已有对诗赋的自觉,这是没有疑问的。对于一般散文的自觉,作者认为大概率在西汉就有了。C.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可视为中国文学史著述已经成熟的标志。D.中西方的文学史著述形态差异很大,我们的研究不可盲目照搬西方标准,应避免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2.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形式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呈现为四种形式:正史的《文苑传》、“目录”、“文选”和“诗文评”。B.《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体现了司马迁文学史思想,作者将屈原和贾谊合传,彰显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承继关系。C.作者从传播方式、情志表达方式等角度肯定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赋略”,认为它就是一部简明文学史。D.《文心雕龙》以往总被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研究,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其价值,却忽略了其文学史价值。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寄寓了内心郁结不平之气,可视为文学自觉的证明。B.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后汉书》,因而在《汉书》中并没有文学家合传。C.《古文观止》作为有评点的历代散文选集,可归入“文选”形式的文学史著作。D.《汉书·艺文志》叙录的作家作品肯定能在《别录》中找到,但详略不一。4.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时该如何坚持文化自信。(4分)广东省罗定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题。材料一:传说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了文字,这一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仓颉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被尊称为“字祖”。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物。历史上最早对文字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的许慎。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近百十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这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门类齐全,资料丰富。仅殷墟、周原出土的10余万片甲骨文和河南、陕西、山西诸省出土的8000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6000余片温县、侯马春秋盟书,9000余件魏晋隋唐墓志碑刻等大宗资料就足以震惊世界。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对黄河文明刮目相看。如今在许慎家乡漯河境内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有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的重要发现,由此已引起学术界对中华文字起源的新思考。近几十年,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的象形符号及郑州小双桥商代陶器朱书文字,加之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刻辞甲骨,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古汉字又有了新的认识。山西襄汾陶寺文化朱书陶文、偃师二里头和登封王城岗陶文,则透露出虞夏文字的若干重要信息。所有这些无不表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与汉字文化渊源的独特联系。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刊布的各种殷墟时期的著录刻辞甲骨已达90000余片,历代出土的相当于殷墟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已达6500多件。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殷商文明是在吸收、借鉴夏代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商代文字当承自夏代文化,而且在殷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时人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可惜今天已不易见到,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今所见殷墟时期的单字字目已达4100余个,可释字目在1340多个。这些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首、口、大、小、山、川、木、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它们是汉字的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地孳乳出新字。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周秦时期的篆系文字、六国文字,还有秦汉以后的方块汉字,包括古隶、八分隶、魏碑、楷书,各时期的汉语文字资料丰富完备。北宋学者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印刷工匠毕昇于北宋庆历年间发明活字版的经过,并记录了毕昇活字版的工艺技术。这种字体萌芽于北宋汴京,所谓“横平竖直,横轻竖重,字形方正,笔画匀称”,也许因为这个,后世的“宋体”便成为出版印刷最为理想的正文字体。可以说,宋代是汉字真正成熟的时期。(摘编自王蕴智《黄河学视野中的汉字》)材料二:汉字发展规律有三。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形体大都相当复杂,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汉字字形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魏碑—楷书几种形体,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行书和草书。二、汉字形体存在规范化趋势。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的规范,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汉字的规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当然,个体也可能影响汉字的规范化,例如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20%,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形声字已占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更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可见,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不断自我调整的文字。(摘编自徐光春《汉字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仓颉庙、仓颉造字台等遗存以及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历史上确实存在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代表性人物。B.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魏晋隋唐墓志碑刻资料,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刮目相看。C.殷墟时期甲骨文字中依然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山、川、木、虫等基本字,后人以此为基础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字。D.汉字形体的简化、规范化以及形声化趋势,是汉字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而不断自我调整的必然结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将来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研读《说文解字》或许是很好的选择。B.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主要出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或许可以推知汉字文化的源头就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C.殷商文明吸收、借鉴夏代文明,因为文字发展具有传承性,也因为夏代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D.汉字形体源于以象形和会意为主的甲骨文,定形于楷书,这既有历朝历代官府的作为,也有个体的作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发展规律范畴的一项是()(3分)A.编写《汉字简化方案》B.秦相李斯主持“书同文”C.毕昇发明活字版技术 D.武则天造一个“曌”字4.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说文解字》的作用。(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第二次段考高二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节选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材料二: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其所谓“天意”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人间的主体就是人民,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诗歌作品满足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诗词文化的精神接力和审美传递,中华诗词文化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才得到了充分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性诗词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与推广。我们不仅大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而且全力弘扬中华近现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前贤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中华当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中华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价值,比如从政治思想、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历史积淀、审美趣味、学术资源等等。在漫长的中国古代诗教文化传统中,始终绵延着生生不息的儒家民本主义诗学血脉。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龚自珍,中华诗词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只要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行合理的扬弃,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传统就能转化为中华当代人民诗教文化新传统——这已经在中华诗词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中得到证明,而且在中华当代诗词文化建构中也取得过成功经验。只要我们的诗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坚持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中华当代人民诗教的新路。(节选自李遇春《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演变、当代形态与价值》)1.下列对材料中“人民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民性是现代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基础,与中国国情息息相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B.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C.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虽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彼此有明显的区别。D.不同时代人民性的内涵不尽相同,当下应关注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弘扬艺术正能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变革到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B.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C.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曾经产生过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其历史合理性。D.两则材料都从文学史的角度,辩证思考“文艺的人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3.下列选项,最贴近材料中“人民性”文艺观的一项是()(3分)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C.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D.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4.请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分别从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两个方面,探究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育人价值。(4分)5.在文艺创作中如何增强人民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1.答案:B(解析:“离不开市场化”错误)2.答案:A(解析:“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错误)3.答案:C(解析:强调小说对国民的改造)4.答案:①思想内容:词中“谁主沉浮”之问、“峥嵘岁月”之忆、“书生意气”之勇、“粪土当年万户侯”之慨,有助于青年一代点燃青春激情,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②审美趣味:词借“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壮丽秋景,营造宏阔远大的意境,情景交融,格调昂扬,传达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引导青年感受传统诗词的文化魅力,自觉接受艺术美的熏陶。(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5.答案:①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四个自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审美等需求放在首位,引导人民积极向上。②继承文学创作传统,对传统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新人民性”。③汲取世界文学经验,守正创新,合理扬弃,不断开拓丰富作品人民性的新路径。(每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3点得6分)广东省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高二年级12月阶段性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辆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验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材料二: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即错误的前提: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恃论【注】”:(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注】美诺恃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D.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恃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反驳“玩物丧志”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颗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4.逻辑谬误常常会发生,著名的“濠梁之辩”中就出现了逻辑谬误,很多人都指摘庄子犯了逻辑谬误,却忽视了惠子的逻辑谬误。请分别指出两人的逻辑谬误。(4分)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D(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原文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原文是“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C.“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错,原文是“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选项强加因果。)2.D(“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错,材料二提到的“美诺恃论”是从两个皆真的前提,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两个看似一个东西的前提说的不是一个概念。“自相矛盾”是指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可见“美诺恃论”和“自相矛盾”不是一个推理过程。)3.C(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颗认为博闻强识是6玩物丧志,”,这是程颗对“博闻强识”的一种看法。这没有反驳“玩物丧志”的观点,不属于虚拟论敌。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是针对论点举出反例,属于虚拟论敌。)4.惠子的逻辑谬误:“我非子,固不知子之乐”与“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关”自相矛盾。前一句惠子表明自己不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快乐),而后一句惠子明确了庄子不知道鱼快乐,这表明他已经知道庄子不知道鱼快乐,两句话相互矛盾。(2分)庄子的逻辑谬误: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偷换概念(2分);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材料二: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不习惯。《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摘编自李书磊《<红楼>的景语》)材料三: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