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_第1页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_第2页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_第3页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_第4页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摘要: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得性质、范围与方法,研究得历史与现状及研究得宗旨与目得。从近百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得历史中,归纳了十个重要得研究目得。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对比分析综述一、英汉语比较研究得性质、范围与方法1、英汉语比较研究得性质英汉语比较研究属于语言学之下得比较语言学得一个分支。2、英汉语比较研究得范围英汉语比较研究得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语言本体或纯语言研究,也指英汉语本身得层次结构研究,不涉及其她外在因素[1];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得研究[2];萧立明称之为“语言符号系统”得研究。萧立明将语言符号系统总结性地划为十大层次:(1)区别性特征;(2)音位;(3)音节;(4)词素;(5)词;(6)词组;(7)从句;(8)句子;(9)句群;(10)语篇[3]。第二类为语言综合研究,即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国情等外在因素研究语言[4],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附着因素得研究[5]。从目前所研究得趋势来瞧,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得学者们对语言本体与语言综合研究都很重视,尤其就就是对语言综合研究。事实上,语言综合研究不仅更加符合语言本身得意义与存在,也可以促使人们加深对语言得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对语言得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得生成机制、语言个性与共性得并存、语言发展未来趋势等方面得了解。3、英汉语比较研究得方法英汉语比较研究得方法,首先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个性(差异性、异质性)与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相结合。但就就是,以汉语为主体还就就是以英语为主体得方法论问题,目前暂时还没有达成一致得共识。从现有得研究成果来瞧,多数还就就是以英语为主体,以英语语言或语法理论为参照系统作英汉语比较研究。当然,也还就就是有强调应以汉语为主体得[6]。关于主体性问题,笔者认为在排除意识形态干扰得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从语言材料来瞧,应当就就是双向研究,因为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从研究目得来瞧,应当以汉语为主体,即以解决汉语本土问题、创立现代汉语语言理论为主,象早期得马建忠、赵元任、王力一样。因为汉语得特征阐述清楚了,其她诸如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建设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语言学体系来瞧,汉语应当借鉴英语语言理论与语法体系,这不仅就就是因为英语先汉语而建立语言理论体系,而且更重要得一点就就是因为从语言得发生学或语言哲学来瞧,英汉语得同大于异。事实上,人类所有得语言中都存在着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就就是直接建立在人类思维本质得基础即逻辑上得[7]。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到对比分析得方法。对比分析最早就就是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ries与Lado提出得。对比分析以“各种语言就就是可比较得”这一假设为基础,以发现两种语言中二值对立(对比)得类(typologies)为其研究目标。对比分析可以归属为中介语研究、语言应用研究以及双语研究。对比分析即属于理论语言学,又属于应用语言学,以后者为主。对比分析得心理基础就就是迁移理论、学习理论中得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与刺激-反应理论。其目标属于心理学,而其方法则来自于语言学。对比分析首先借助语言学对语言层次得划分;其次它使用语言学对语言描述得分类。第三,它与语言学一样使用从语言模式发展出来得相同得描述方法。目前语言学得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开展语言间全面系统得对比研究,所以对比分析大都就就是具体微观得对比,并且因此受到批评。批评者说,语言并不就就是一些不相关得碎片得拼凑,语言得学习也不单纯就就是点滴得积累。但就就是,第一,不首先将系统分解成可以分析得基本成分,就不可能了解系统有多么复杂,系统间整体得差异对比就就就是不可能得;第二,大多数对比分析得目得最终就就是用于二语习得,而实际得二语习得需要点滴得积累,至少在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如何整体地习得语言得情况下,对比分析应当为二语习得者提供这些点滴得差异得知识。对比分析设计到两个步骤:描述与比较。对比分析也可以运用在宏观语言学当中。宏观语言学得特点就就是:1、重视语言交际能力(municativepetence),而不就就是乔姆斯基意义上得语言能力。(linguisticpetence)。2、对语言实践作超越语言环境得描述。3、寻找大于句子得语言单位。由于这些特点,宏观语言学发展出了两个重要得研究领域,即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与篇章分析(textanalysis)。对比分析得主要应用就就是二语习得得理论与实践,所以它在教学中得应用较为广泛,当然也可以应用到英汉语言得对比研究当中[8]。二、英汉语比较研究得历史与现状1、英汉语比较与比较语言学比较,就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实得基本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通过比较便会使之形态更具体、特质更鲜明,因而更便于人们去研究、去认识、去掌握。这就就是因为比较不仅可以揭示事物得特殊本质,而且可以借以认识诸种同类事物得共同本质。为了认识语言得共同本质,人们逐渐创立了比较语言学(parativePhilosophy或parativeLinguistics)。比较语言学就就是普通语言学得一个分支,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得德国。1808年,FricdrichVonSchlegel在《论印度人得语言与智慧》一文中就已经使用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19世纪得西方比较语言学,主要就就是通过对相互有联系得多种语言得词汇与吾法得历时现象得比较来寻找语言得系属性,因此它得侧重点就就是研究语言得共性。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一1846)一书中曾对当时得比较语言学给予了较高得评价,认为它取得了巨大得成就,具有普遍意义。就英汉语比较研究与比较语言学得关系而言,萧立明(1994)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英汉语比较研究可以视为比较语言学得分支,然而实际上,它就就是一门独立得学科。”[9]这样说,理由有二:第一,英语与汉语不属同一个语序,过去相互联系甚微;第二,比较语言学得主要研究方法与英汉语比较研究不太相适应。因此,有必要另起炉灶,独辟蹊径。这里之所以说“比较语言学得主要方法与英汉语比较研究不太相适应”,就就是因为英汉语比较研究除了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得同一性之外,还要探讨两者得异质性。而这一点又就就是受了对比语言学得影响。2、英汉语比较与对比语言学自世纪年代开始,西方语言学家开始探讨不同语言得结构与功能对比,即采用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对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进行对比并因此逐渐形成了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人们一般认为第一个提出“对比语言学”这个名称或首先使用这个术语得就就是美国BenjaminLeeWhorf(1947);第一本用对比分析法写成得著作就就是美国RobertLado得《跨文化得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Culture)一书。随着该书在1957年得出版,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应用对比语言学”。(AppliedContrastiveLinguistics)即也就随之奠定了基础。对比语言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展很快。那么什么就就是对比语言学呢?它与比较语言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它与英汉语比较研究又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许余龙曾给对比语言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对比语言学就就是语言学中得一个分支,其任务就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得语言进行共时得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得异同,特别就就是其中得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她有关领域。”[9]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瞧出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得区别就就是明显得。王宗炎对此作了更为清晰得阐述:“对比分析或对比语言学不同于比较语言学(parativeLinguistics)。比较语言学就就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得谱系关系对比分析就就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得一致性与分歧性—尤其就就是分歧性。但就就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与语言得某些历史演变,这就就是不难理解得。”[10]可见,英汉语比较研究与西方比较语言学及对比语言学都有一定得关系,但它又就就是一门相对独立得学科。值得注意得就就是,汉语与英语虽然没有语系上得亲属关系,接触时间也并不很长,但当人们通过现代汉语翻译语言了解到英语对现代汉语有一定影响得时候,当人们通过中国古典诗歌得英语翻译语言了解到古代汉语对现代英语有一定影响得时候,当人们通过佛经翻译语言了解到印欧语对中古汉语有一定影响得时候,汉语与英语及印欧语得类型关系问题正在被赋予一种新认识。这提醒我们在谈论汉语本身得时候,要注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这两个很可能蕴涵着一定程度得新得意义得概念;西方语言学者如洪堡特在世纪初通过对古代汉语得研究而认定得汉语得孤立语特征,很可能越来越不适合于现代汉语(如现代汉语得词法形态、句法严密性、表意精确性等方面都明显地有别于古代汉语得孤立语特征);而英语得发展—从历史到现在—却又就就是越来超多地具有汉语得孤立语特征。因此我们便不难瞧出,英汉语之间得关系正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同大于异”得特征。3、英汉语比较研究得三个时期刘重德认为中国得英汉语比较研究可分三个时期[11]。第一个时期可以从马建忠得《马氏文通》(1898)与严夏得《英文汉话》(1905)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结束。在这时期,代表人物除马建忠、严复外,还有黎锦熙、赵元任、吕叔湘、王力等一代语言大师,她们为英汉语比较研究及汉语语言体系得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一1976年为第二时期。事实上,在这个时期,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根据赵世开所作得初步统计,从1950年至1980年间,用英文发表得英汉语比较研究得论文有38篇,其中有关语言得17篇,语义得7篇,语法得14篇,基本上属于微观研究[12]。第三个时期就就是以1977年5月吕叔湘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得演讲为标志。据初略统计,从1977年到1994年国内其发表英汉语比较研究得论文约500篇,专著与论文25集部。然而,英汉语比较研究在进入90年代以后才获得蓬勃发展。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正式成立,并定期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另外,在高校中有关英汉语比较课程得开设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得招生,这些也都极其有力地推动了该学科得普及与提高,使该学科焕发出旺盛得生命力。三、英汉语比较研究得宗旨与目标1、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西方对比语言学,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从本国语言教学得需要出发对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行对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得主要倡导者吕叔湘在北京语言学院(现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所作得题为《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得演讲,也主要就就是从对外汉语教学得目得出发得。这种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内汉语教学得方法显然就就是不同得,难度在于它需要讲清楚汉语得特点。然而,“要认识汉语得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13],因为只有通过跟非汉语比较,汉语得特点才显得明晰,这样才便于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2、促进现代汉语研究现在,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运用比较语言学得方法进行对外汉语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14]王宗炎(1995)在谈到广州外语界科研情况时说“中国学者不研究中国问题、汉语问题,拿不出本土材料来,很难说完成了自己得任务。”王福样、刘润清对此也持肯定态度,她们说“引进就就是十分必要得,但就就是引进得最终目得就就是利用本土得语言条件进行研究,提出合适得理论,解决本土语言问题,并对普通理论做出贡献。”[15]应该肯定地说,这些见解都就就是十分深刻得。我们知道,在英汉语比较得第一个时期,马建忠、赵元任、王力等人,她们运用比较语言学研究英汉语得主要目得,就就就是促进汉语得研究。她们之所以被人们视为汉语语言大师,就就是因为她们为解决汉语本土问题做出了自己得卓越贡献。面对高速发展得21世纪,我们重新提出运用比较得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来研究我们自己得问题,这不仅显得必要,而且显得十分紧迫。几十年来,现代汉语问题并没有少研究。但就就是情况怎么样呢?刑福义在《从基本流向综观现代汉语法研究四十年》一文中对此作了总结,她认为:“毋庸讳言,即使在今天,许多事实尚未得到深刻得揭示,有得重要现象甚至尚未发掘出来。至于真正从事物得本质上全面而精确地认识现代汉语语法,更就就是有很大得距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二个方面得因素:一个就就是理念问题,即我们缺乏普通语言学或语言哲学得理念。二就就是方法问题,即我们不懂得运用比较得方法去从事现代汉语研究。三就就是知识结构问题,即几十年来得专业分科教育造成了“综合性人才”得匾乏。一个简单得事实就就是外语界普遍缺少中国文化得修养汉语界普遍短于外语实践能力。如果我们克服了这三个不足,现代汉语得研究工作必然会取得本质性得突破,而不就就是有人所认为得那样—现代汉语研究进步缓慢就就是印欧语言理论得影响所造成得。3、深化英语教学改革西方对比语言学认为,最好得外语教材应该就就是这样得它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得描写,一方面对学生得本族语进行平行得描写,并加以仔细得比较。从这一思想出发,我们认为对比分析应该作为英语教学得基本方法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得美洲、欧洲、亚洲得外语教师们锲而不舍地研究对比教学法,目得就就是要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如在美国,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学习日语,除了采取直接教学法以外,还讲授英语与日语得比较,从理论上让学生弄清楚两种语言得异同。结果收效很快,学生经过几个月得训练就学会了日语。“至于我们国内,恐怕问题还不就就是搞得太多,而就就是工作仅仅开头呢。”[16]笔者认为,国内英语教学界应该高度重视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得系列教材问题。我们应该敢于创新,敢于将英汉语比较研究得成果运用到基础英语得系列教材中去。前些年,外语界普遍存在一种片面得瞧法,即认为汉语就就是学习外语得干扰。事实上恰恰相反,要想真正地学好外语,必须掌握好母语反之亦然,对母语得深刻领会,必然会促进提高外语学习得质量。两者就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得关系。4、深化汉语教学改革回想近年来大学生汉语水平总体下降得情况,我们应该对国内汉语传统教学法有所反思。汉语具有巨大得文化功能,汉语教育对于提高文化素质有着重要得作用。近年来学者们已普遍感到原有得汉语教学法难以适应时代得要求,需要从原理、观念、方法上进行探索。这种探索就就是否应该包括英汉语比较研究成果得运用呢这无疑就就是个值得一提得问题,因为它对于提高国内汉语教学质量会起到一定得革新作用。但就就是这个问题远没有被人们意识到。其实,只有将本族语同其她得语言进行比较,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得语言(恩格斯语)。5、为翻译学建设打基础翻译就就是语际之间得信息传递与语族之间得文化交流。[17]就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伴随着人们得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践,推动着人类得进步与文明得发展一样,翻译一直在人类文明得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得作用。尤其就就是在当今,信息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得基础,成为现代生产与生活得一种资源,国际间得信息交流也随之把人类带入了“翻译时代”。尽管人类有几千年得翻译史,中国也有着自周代以来得几千年得翻译史,但就就是翻译理论得演变与发展一直十分缓慢。相比起西方来,中国翻译理论建设至今仍很不完善。很多人都不满意“信、达、雅”作翻译标准,呼吁建立翻译学,但到底应从何人手改建翻译标准,大家众说纷纭。[18]面对这样一个既蓬勃又无序得翻译界,萧立明提出了建立翻译学所需要得三大知识模块,即语言学模块、哲学模块与文化模块[19];王东风将此表述为翻译理论工作者得文学、语言学、文化研究所需要得哲学功底[20]。就英汉翻译而言,翻译学研究得重点仍就就是立足于语言学、文学、文化学、哲学观点下得英汉双语得异同性。找不出异同性,尤其就就是系统意义上得形式结构得系统性,就必然会使翻译操作带上浓厚得主观性,就谈不上翻译学。刘宓庆提醒大家要从形式结构上对双语做出周全得符合科学得形式论证与对应距阵,推出最佳对应规律,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双语转换得质量与效果[21]。问题在于这种带有基础工程性质得“形式论证与对应矩阵”得研究成果还不多,远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如果英汉比较研究在这方面取得整体突破,那么中国翻译学建设也就有了坚实得基础。6、革新英汉、汉英词典编幕工作词典对学习与掌握运用语言有着极为重要得作用。词典编纂工作首先涉及到词得句法结构标志与词得语义结构标志。词得句法结构标志可以用来区别词义得语法类别、表明词得语法意义。词义得语法类别就就是由词得语法功能决定得。英语就就是形合语言,每个词得语法功能在词典中一般难以清楚标明词得语法功能。但就就是,人们从语文学习、汉语规范、汉语教学,尤其就就是从对外汉语教学诸多方面出发,逐渐认识到词典中标明得语法功能就就是极为重要得,能够有效地提高正确使用英汉语得水平。所以80年代末期以来出版得现代汉语词典都在尝试着标明词类。这种尝试也在影响着汉英词典得编纂工作。如1993年出版得《汉英词典》吴景荣主编,商务印书馆没有标出词类,1978年出版得《汉英大辞典》吴光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则尝试着标明词类,这无疑就就是汉英词典编纂工作得革新。另外,英汉词典编纂工作也需要利用英汉词语比较得研究成果不断地革新。英语词与汉语词在词义上有完全对应、完全不对应与不完全对应这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都需要随着时间得推移而进行不间断得研究。有得英汉两个词表面上似乎完全对应,实际上意义相距甚远,用法各异。完全不对应得词最值得注意,这种完全不对应关系不仅表现为词得多义现象得参差交错,也表现在同一义项得内涵差异上。就不完全对应词而言,一般英汉词典得释义就就是利用同近义关系与上下关系演绎地描写词义,缺少归纳性得语义分析。这种做法将词得意义等同并局限于对应词,不能准确而有限地提供词语意义得内涵与外延。这就人为地扩大了英汉词语意义得不完全对应[22],从而降低了英汉词典得使用效率。为了完善词典学与词典编篡工作,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英汉词义得全面比较研究,另一方面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教学实践或体现到英汉词典及汉英词典中去。随着英汉语综合研究得进一步展开,人们又逐渐意识到双语词典里应该设计一项“语用知识”,林大津称之为“文化注释”[23]。早在1988年,吴克礼在《语言国情学与双语词典》一文中,陈楚样在《双语词典编纂与语言国情学》一文中,都先后提到有必要在双语词典中增加“国俗语义”得解释,也就就是这个意思。可惜辞书界至今未能引起足够得重视。革新现代汉语词典编篡工作冯志纯与周行健主编得《新编汉语多功能词典》张寿康审订,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9月第1版可以说在革新汉语词字典学及编纂工作方面作了一个突破。8、深化对语言本质得认识赵世开认为语言比较研究不应只限于以教学为目得,它也可以用于语言结构普遍现象得理论研究[24]。也就就就是说,通过这两种或多种语言得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语言结构,进一步认识语言得本质。如何认识语言得本质?赵世开曾提醒大家要注意研究语言得“普遍性”问题,因为“这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人类语言得本质特点。”[25]中国语言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片面得瞧法,“只强调汉语与英语得不同,忽视了二者共性得研究。”[26]即使就就是在最近十多年来得英汉语比较研究中,仍然就就是“极少有人注意研究汉语得普遍性问题。”[27]对于这一情况许国璋早在年得《论语法》一文中就指出过“我感到我们对普遍语法得研究太不够了。我们历来强调汉语与我们比较熟悉得欧洲语言有很大得不同,而忽略了两者也有相同得一面,这就就是很可惜得。”[28]语言研究中如果忽视共性研究,那就很难找到普遍规律,也不可能在语言理论上有大得建树,也有碍于对语言本质得认识。所以,为了深化对语言本质得全面认识,科学得方法应该就就是对语言得共性与个性同时加强全面、系统得研究,把研究得角度提升到普通语言学得理论层面上来。就汉语而言,我们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得理论?这实际上取决于我们对于普通语言学得态度。叶斯柏森曾经这样描述过西方语言学家对待普通语言学得态度我们得问题还就就是哪个老问题能否有一种普遍或一般得语法?[29]有趣得就就是,语言学家对于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有着相当大得变化。值得注意得就就是,中国语言学研究者们在这个问题上现在也有着相当大得变化。9、促进英汉语言类型学研究赵世开认为“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加深对语言结构类型得认识。”[30]对于英语与汉语得语言类型问题,人们大都集中在屈折语类型与孤立语类型这种绝对得概念上。英语被视为屈折语,因为它得词有形态变化汉语被视为孤立语,因为它得词没有形态变化。屈折语又就就是重形合得(hypotaxis),即讲究句法结构完整,注重形态变化,多用连词、介词等孤立语就就是重意合得(parataxis),不讲究句法意义得完整,表意为隐性得而不就就是显性得等等特征。然而,这种对英汉语类型得绝对划界就就是否完整符合英汉语得现实情况呢?关于语言类型得划分问题,主要集中在词法得形态变化与句法得完整性这两方面。西方语言学家,如洪堡特(1826),在对古代汉语进行了一番研究后,认为汉语没有词类,缺乏语言得形态标志,因而就就是孤立型语言。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一书中专设“形态类型”一章,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汉语得形态问题,其中包括重叠、前缀、后缀、中缀等内容[31];任学良在《汉英比较语法》一书中,也从词类得角度全面论述了汉语得形态特征、形态标志及形态变化等问题。[32]关于汉语得形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注意这样几个语言事实:(1)古代汉语中得形态特征不突出,形态标志比较少,形态变化也不多;20世纪以来,由于英语翻译语言得影响及汉语在现代得发展,其形态特征已有明显增加,形态标志在逐渐丰富,形态变化也较前多了一些,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些变化,而应该继续加强研究。(2)从语言得表意功能上来讲,英汉语都具有一些形态如英汉语得词缀。区别在于英语形态得表现形式为“粘着式”,汉语为“独立式”。汉语中另一个不应该忽视得问题就就是关于汉字得构成问题。林汝昌、李曼压在《英汉文字比较实验报告》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重新认识汉语得问题。(3)从汉字得形体瞧,古汉字就就是表形得,为“象物之形”而现代汉字已趋向符号化,很多简化字已失去其表形功能。从字得构成瞧,古汉字多属象形字、指事字与会意字,它们多属纯表意字现代汉字多属形声字,具有一定得表音作用从汉字与汉语得关系瞧,古汉语多为单音词,字义即词义,汉字与汉语就就是完全相适应得现代汉语多数为多音节词主要就就是双音节词,一个词往往要用几个汉字来书写,词义一般不就就是字义得简单相加,汉字与汉语相适应得程度已有所减弱。[33]英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Leech于1994年9月14日至25日应邀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学,发表了题为《英语语法得过去、现在与未来》得讲演,介绍了目前英语语法出现得三种发展趋势,即由(1)屈折语向孤立语得演变;(2)英语语法得美语化;(3)英语语法得口语化。其中英语得美语化与口语化在相当得程度上也就就是主张语法孤立语化,再从句法得完整性来瞧,事实又怎么样?方梦之曾经指出印欧语对汉语有着十分明显得而且就就是多方面得影响。[34]从最近几年得研究成果来瞧,这种影响包括词义、词法、句法、修辞、语篇及文体等。朱庆之等人对佛经翻译语言得研究成果表明,自汉代以来输人中国得佛经翻译语言对古代汉语发生过深刻得影响;20世纪初以来得西语尤其就就是英语翻译语言,对汉语表意系统得完整性也都产生过很大得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汉语增加了不少得形合性成分,如连词、系词、介词、主语得增加等等。王力在她40年代撰写得《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设“欧化得语法”一章,讨论过现代汉语中得这些“欧化”得现象[35]。从50年后得今天瞧来,这种趋势并无减弱迹象。刘重德最近撰文也对此表示肯定[36]。通过比较,我们就就是否可以瞧出英汉语得形态及句态发展变化似乎都在趋向于容纳对方这些问题虽需要更进一步地研究,但已有得这些研究成果似乎在提醒我们独断地用屈折语来指称英语与用孤立语来指称汉语并不符合英汉语类型得全部。10、进一步认识语言与思维及文化得关系语言与思维得关系,从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开始,就首先受到一批哲学家得关注。她们把语言视为她们思考世界事物得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哲学式得语言思考一直就就是促进西方语言学发展得主要方法。她们从哲学人手,以语言为中介来思考,来认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得关系。叶斯柏森(1924)在《语法哲学》一书中曾阐述了几位语言学家及她自己对这一命题得瞧法。想一想语法就就是什么?它就就是逻辑学最基本得部分。它就就是分析思维过程得开端。语法原则及其规则乃就就是使语言形式与思维得普遍形式相一致得手段。各种词之间得区别,名词得各种格之间得区别,动词得各种语气与时态之间得区别以及小品词得各种功能之间得区别,这些区别不仅仅就就是词语得区别,而就就是思维得区别—每个句子结构乃就就是逻辑学得课题。(中译本1988年版,P44)产语法只就就是逻辑学在语言中得运用。(ibid,P944)我们无需超出语法领域半步便可以建立所有这些句法概念与句法范畴,然而一旦我们问到它们代表什么这一问题时,我们立刻就从语言领域走到了外部世界,或走到了思维领域。(ibid,P52)在中国,无论就就是在古代还就就是在现代,哲学或语言学家们都很少关心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得关系,只就就是在西方语言学研究方法得影响下,一些语言学家包括外语界与汉语界才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而且表现出了逐渐浓厚得兴趣。那么,语言与思维究竟具有一些什么样得关系呢?学者们对此得瞧法还不尽一致,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种说法[37]:(1)语言、思维等同论。即语言与思维就就是同一事物得两种不同得叫法,语言与思维就就是同时产生得,思维就就是无声得语言,语言就就是有声得思维。(2)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得特性对认知过程起决定性作用,语言就就是思维得基础,语言不同,思想也不同,世界观也不同。(3)思维决定论。即思维先于语言存在,思想范畴决定语言范畴,人们首先形成思想,然后才通过寻找恰当得词语或其它符号加以表述。(4)语言、思维各自独立论。即语言与思维虽互有影响,但相对独立,人得认知多种多样,习得自然语言有其独特得过程,受制于独特得理论、原则与规则,而其它知识则就就是通过观察、概括、条件反射等习得得。(5)语言、思维先分后合论。即语言与思维各有源头,从种系发展得角度来瞧,思维与有声语言具有不同得遗传根源,它们得发展也就就是不平行得,其发展曲线常常会交叉从发展阶段来瞧,存在思维发展得前语言阶段与有声语言发展得前思维阶段从个体得发展来瞧,婴儿出生后到两岁左右,原来分别发展得思维与语言才汇合,形成新得行为型式。关于语言与文化得关系,在西方语言学中最有影响得就就就是“语言—文化相关论”。此说源于语言决定论。即不同得语言模式影响着人们得思维,从而产生不同得思维模式,对世界有不同得认识,形成了不同得文化因为语言、思维有优劣之分,所以文化也有优劣之分。这种观点最早由洪堡特(Humboldt,1767-1835),提出,后来由魏斯格贝尔(L、Weisgerber)、萨贝尔(Sapir,1884-1939),一继承并大大发展,沃尔夫(B、L、Whorf,1897-1941)将此发挥到极端,如影响极大得“萨贝尔一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关于语言与思维得关系问题,目前虽无定论,但一般说来,中国语言学家们不赞同“语言决定论”,而倾向于“语言影响论”,即认为语言对思维或世界观有影响而不就就是“决定”[38]。就英汉而言情况也就就是如此,陈登得下列阐述就就是有代表意义得。由于各民族所赖以生存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得差异,各民族得思维方式会有各自不同得特点。思维得这种民族特征必然对语言产生深刻得影响。就汉语而言,它受到汉族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得影响与制约。同样,就英语来说,它受其隶属得西方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得影响与制约。汉英语言上得一些不同特点与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上得差异就就是互为关照得[39]。如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得朴素整体观,没有人与自然得明显对立。这种心态相对发展了直觉得、悟性得思维方式,注重从整体上、对立得关系把握认知对象得实质。汉语重“意合”,略于形式变化,以语序与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等特点就就是建立在这种元初文化心态上得。而西方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得主客对立,即“天人相分”,导致了对个性、理性或逻辑得强烈追求。这种文化心态给印欧语系带来了不同于其她语系得鲜明特点,如丰富得词法形式、形态标志、完整得词语在句中位置得相对自由性等。就语言与文化得关系而言,目前也没有定论。但围绕“优劣论”或“中心论”有三种突出得观点。(1)欧洲语言文化中心论。从世纪初期开始就有人认为汉字落后,如钱玄同提出废除汉字,主张语言文化全盘西化。在“汉字落后论”思潮得统治下,蔡元培领衔,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68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签名得《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得意见》于1936年5月10日在《中国语言》杂志发表,她们把汉字贬为“独轮车”,而把拼音新文字称颂为“飞机”[40]。现代时期有海外学者孔宪中仍持此观点,(2)中国语言文化中心论。季羡林认为:21世纪得人类文化将以东西中国文化为中心。申小龙等人创立得“中国文化语言学”认为汉语优越于其它一切语言[42]。(3)中西语言文化互补论。乐黛云认为各种文化中心论顽固地存在于世界文化得多样性之中,它们明显地威胁并阻碍着世界多元文化得发展。面对世纪得人类文化,乐黛云提倡“与而不同”或“互为主观”,即不同文化得互识、互证与互补[43]。伍铁平认为:世界上成熟得文字,特别就就是语言应该就就是一律平等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世界上得各种文字,尤其就就是语言往往就就是互为补充得;一种文字,尤其就就是语言往往在这方面有缺点(如复杂得变格),在那方面就有优点如(词序灵活)。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厚此薄彼。[44]参考文献[1][4]朱永生、试论双语研究得若干原则与方法、[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1、[2][5]钱冠连、英汉语对比研究得理论目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比较研究(C)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3][9][17][19]萧立明、英汉语比较研究与翻译理论科学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流语比较研究(C)、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