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怎样提出论点和论证论点的?①开篇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②然后从占据天时的攻方与获得有利地理条件的守方两个角度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分论点,突出“人和”的重要性。③再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性,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指明了“得道”是获得“人和”的先决条件。④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最主要的条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句有什么作用?①结构上: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②内容上: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里的“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考例题: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能交换位置吗?为什么?不可交换位置。①“天时”指的是宜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事协和、民心和乐。②这三者不仅是递进关系,而且与下面的论述一一对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有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连用三个否定句形成排比,指出“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由此,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之道。排比句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不能改变顺序。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拥护,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商纣王荒淫无道,最终众叛亲离,国家灭亡;而周武王施行仁政,顺应民意,灭商兴周。附加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举例论证。通过举小城四面被围,攻方又拥有“天时”这一有利条件,却不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分论点。对比论证。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0.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富贵不能淫》第2段的论证思路)首先,以两个反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等人就像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其所作所为不过是迎合君王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①原因: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②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②的变式设问: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文章所论述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假设的情况,其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应置于最后。5.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6.(河南中考)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第2段的内容简要分析。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附加题:①孟子在论述“大丈夫之道”时,为何会提到“妾妇之道”?孟子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所行之道,挖苦了公孙衍、张仪,反驳了景春的错误观点,又引出下文对“大丈夫之道”的论述,在对比中突显“大丈夫之道”的本质与内涵。②孟子在说理时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运用类比论证,以出嫁女子顺从丈夫意志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对君王意志的顺从、迎合,其实是在讽刺公孙衍、张仪在君王面前像妇人一样,没有任何原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这样(了解到这一切)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话?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开篇连用六个古代名人事例,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的道理。接着作者先从个人主观角度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然后从国家兴亡角度反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文章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共同点:他们都出身卑微,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至显贵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极具说服力;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安徽中考)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原因:①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这句话则是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若删去,则不能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②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由个人到国家,使得论证更全面、更周密。综观三篇文章整体性提问(教材思考探究第三题)《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示例1:连用四个“······非不······”,形成双重否定排比句,从“城”“池”“兵革”“米粟”等方面极力铺陈守方具备的“地利”。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示例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手法,三个“天下之”形成反复,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示例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污水处理厂扩建补充合同
- 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招投标文件
- 人才公寓物业公司招标公告
- 信息技术意见箱管理
- 生态园林景观基础设施施工合同
- 零售设备维护
- 大型机械制造起重机施工合同
- 2025版杭州汽车租赁合同与杭州民宿租赁管理协议3篇
- 2025软件产品销售合同书
- 体育馆环境卫生工招聘合同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2024年独家:国际商标授权使用合同
- 2024年农行农业用途个人贷款抵押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沥青搅拌站建设及设备供应协议版
-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档案工作实务》考试复习题库400题(含答案)
- 设计质量工程师(DQE)的角色认知及工作职责
- 2024项目经理讲安全课
- 烤肠销售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