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咏芭蕉诗_第1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咏芭蕉诗_第2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咏芭蕉诗_第3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咏芭蕉诗_第4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咏芭蕉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咏芭蕉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添字丑奴儿·芭蕉宋·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和“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B.“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一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C.“窗前谁种芭蕉树”说的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D.这首词将芭蕉和雨联系起来,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寂静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2.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芭蕉郑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咏春笋杜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①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注】①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郑诗前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长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好了铺垫。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从而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喜悦之情。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则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作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4.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实则大相径庭。试作比较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回晖眺林际,摵摵①无遗芳。【注】①摵摵:拟声词,落叶声。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直写其花,“绿润”、“朱光”传神地写出了芭蕉“岁寒犹芳”的特征,恰如其分。B.颔联中的“凌”字将红蕉以娇小风姿迎寒斗霜的无畏精神、勇敢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C.为世所重的“远物”承上指红蕉,其“远”是诗人柳宗元站在被贬之地的角度来评判的。D.尾联将夕照下山林凋零的秋冬之景与红蕉叠放在一起,产生了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6.有人评价柳宗元《红蕉》一诗“寓感甚切”,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7.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还未展开的状态的植物,一个写在早春寒意中卷缩不舒的芭蕉,一个写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均以“芳心”一词表达诗人的怜爱之情。B.蜡烛通常是红亮、温暖的形象,《未展芭蕉》首句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让人感受到诗人秉烛夜游的寒意。C.第二首诗诗人忠告海棠“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吐露花蕾,就暂且让应时的桃花李蕊,闹腾在和煦春风中。诗人借未开海棠的矜持高洁,不与群芳争艳,寄托了自己洁身自爱,甘于清净的品性。D.第二首诗文字浅易,含意隽永,构思精巧,耐人寻味。诗中描写海棠含苞待放时清新可人的风姿,既显示了诗人观察和体物的精细,又带有哲理意味,借花喻世晓理,告诫儿辈,语重情长意切。8.试比较分析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B.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起到连绵悠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气氛。C.词的上片描述了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D.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E.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起来,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10.有人评论:下片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一剪梅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容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写出了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12.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笆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芭蕉新竹(宋)张载(清)郑燮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①暗已随。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②。【注】①新心:新长出的芭蕉心。②凤池: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13.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常见的;“龙孙”的意思是。14.两首诗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理诗“无意明理而暗与理合”的艺术特征。请比较它们在哲理表达上的异同之处。答案1.C2.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人人都栽种芭蕉”错,“窗前谁种芭蕉树”说的应是“不知是谁在窗前栽种的芭蕉树”。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相同。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是“梧桐更兼细雨”,打在梧桐上,但“点滴霖霪”“点点滴滴”,都是凄风苦雨,是作者借以传递浓浓的凄苦愁思的工具。李清照写这两首词时都是夫死南渡、国破家亡后,内心无比凄苦,雨点无论是打在梧桐上还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思往事,看今朝,作者内心无法安宁,这淅沥雨声更是让作者悲情不能自抑,倍感伤怀。不尽相同。“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寒风,打下三二滴疏雨。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自然是要“愁损北人”,更加没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独抱浓愁待天晓了。“点滴霖霪”一叠,造成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感,加重了环境凄凉愁惨的气氛,丰富了词语的表现力,使所表之情更加真切,更加深重哀婉;《声声慢》中,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中包含的主要是个人的孤独愁苦和家庭的离散,而本词中抒发的主要是思国怀乡之情。3.B4.郑诗以芭蕉叶的生长情状比喻相思之情,最后着一“怨”字,连结“风雨”与“秋声”,写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怨,烘托出相思的愁苦。杜诗在充分描写春笋的喜人长势之后,描述因春笋掩蔽阻隔而责怪主人不出迎的情形,着一“嗔”字,表面上写客人的嗔怪,实则表现诗人由衷的欣喜。【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错误,郑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在写景基础上抒情,即直抒胸臆。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则大相径庭。一“怨”字,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直接抒发诗人相思的愁苦。一“嗔”字,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那些踏着新竹来欣赏竹林的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爱护竹子的心情,侧面表现作者心中之喜。5.C6.“远物”尚且被人看重,而流放到永州的自己却早已被统治者遗忘,在强烈的对比中,寄寓了作者被贬永州、被朝廷遗忘的悲伤。【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是诗人柳宗元站在被贬之地的角度来评判的”错误。“远物”之“远”是京城和中原地带相对永州而言,不是从被贬之地的角度。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颈联“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意思是世人偏重边远物,流放之人独悲伤。“远物”承上,是指红蕉,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远物被人看重,被流放的诗人却早已被统治者遗忘。诗人面对红蕉,感叹身世,不禁“心独伤”。同是处于永州,“远物”和“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别,强烈的对比,便是诗人伤心的原因。7.B8.同:两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都把芭蕉和海棠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异:钱诗运用比喻,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写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中卷缩不舒的特点;元诗运用衬托(或对比)手法,借写“桃李闹春风”反衬海棠不轻易开放,沉稳矜持,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解析】7.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B项,“让人感受到诗人秉烛夜游的寒意”错误;“冷烛无烟绿蜡干”,结合标题“未展芭蕉”可知,作者运用比喻手法,从外形上描摹未展芭蕉端严冷峻的外表,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突现了其亭亭玉立的娴雅姿态;所以答案理解错误。故选B。8.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根据题干要求,“比较分析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本题需要考生对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在分别理解的基础上再综合分析。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相同之处是两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不同的是:钱诗运用比喻,元诗运用衬托(或对比)手法。诗歌翻译:《未展芭蕉》: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的心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9.AB10.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导致的不惯。【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A项,“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的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B项,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悠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即可。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句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和语言风格。要求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来简要分析,首先抓住关键词“北人”,“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李清照此时已是漂泊沦落之人,“北人”正切合此人的身份和心境,词人通过长夜孤枕难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11.C12.①“抛”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错误。“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词人想象回家后的情景,属于虚写。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从内容上看,诗句大意是说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从修辞上看,“流光容易把人抛”使用了拟人手法,把人的行为动作“抛”赋予流光,生动形象地表达时光流逝之快,感叹青春或美好时光不常在。从用词炼字上看,“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二字用得巧妙,这两个字本是形容词,在诗句中用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出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借以表现时光流逝之快。从思想内涵或情感态度上分析,诗人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13.咏物诗竹笋(新竹)14.同:两诗都抓住景物各自特点,突出一个“新”字,揭示各自包含的哲理;异:张诗抓住芭蕉心生长新旧相随的特点,用六个““新”字,揭示了在培养品德、学习知识上温故知新的道理;郑诗抓住“新竹高于旧竹枝”的特点,揭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或写“新竹需老干扶持,体现新旧相依、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亦可。)【解析】13.本题考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