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2E/2E/wKhkGWWSFvKAEeoBAABekttDl8o171.jpg)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2E/2E/wKhkGWWSFvKAEeoBAABekttDl8o1712.jpg)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2E/2E/wKhkGWWSFvKAEeoBAABekttDl8o1713.jpg)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2E/2E/wKhkGWWSFvKAEeoBAABekttDl8o1714.jpg)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2E/2E/wKhkGWWSFvKAEeoBAABekttDl8o17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第一章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1.1创人类文明记载以来伤亡之最的大地震—华县地震1.2推动封建统治者革除弊政的地震—三河、平谷地震1.3揭开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的地震—邢台地震
1.4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海城地震1.520世纪全球最大的地震劫难——唐山
1.6稳定社会的震后地震趋势预报—南黄海地震
第一章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1.7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启动农村安居工程的地震—九江地震1.8共和国为平民的生命哀悼—汶川8.0级大地震1.9促进地震研究发展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立法的美国旧金山地震1.10震后次生灾害远远大于主震灾害的日本关东地震1.11引发跨太平洋海啸的智利地震1.12启发人们健全防灾预警系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印度尼西亚大地震1.4揭开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的地震—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
时间: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3月22日16时19分46秒
地点:河北隆尧县/宁晋县
震经/震中:6.8级/9度;7.2级/10度
波及范围/损失:地震发生后,漫天飘雪
死亡人数:8064人邢台地震揭开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序幕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的概念: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烈度划分依据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与联系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区别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联系三、基本烈度及抗震烈度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研究基本烈度意义对我国国土进行地震危险区划为国家国土资源利用建设物设防等提供防震减灾依据(1)我国抗震设防目标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将抗震目标与三种烈度相应,分为三个水准:
第一个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或称小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个水准:当遭受本地区规定设防烈度的地震(或称中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产生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1)我国抗震设防目标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规定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或称大震)影响时,建筑可能产生重大破坏,但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通常将其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地震波体波:包括P波和S波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一、地震波的序列(一)
体波地震在地球内部会产生两种体波:P波(Primarywaves)和S波(Secondarywaves)。1、P波:
是跑的最快的波,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P波与空气中的声波很相似,质点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做压缩和拉伸运动。纵波
——媒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平行。横波——媒质中各体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2、横波S波:S波跑的比P波慢,它只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在S波传播时,质点的运动方向与S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介质中产生剪切应力。由于流体不能承受剪切应力,因此S波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P波和S波的速度由介质的密度和弹性常数决定。SH波——当振动发生在波传播的水平面内时为SH波。SV波——当振动发生在波传播的垂直面内时为SV波。(二)面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附近传播的一种弹性波。面波传播的速度都比体波慢。最重要的面波有两种:Rayleigh波(R波)和Love波(L波),它们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这些波的发现者,英国科学家LordRayleigh和A.E.H.Love。Rayleigh波的传播瑞利波的质点运动轨迹为入射面内的逆进椭圆。其短轴的走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长轴则垂直于地面,因此,瑞利波在水平、垂直分向均有能量分配,通常,垂直分量能量为水平分量能量的1.47倍。另外,从理论上可证明,瑞利波的波速略小于同一层介质中横波速度。(SV波)Love波(L波)的传播勒夫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地表平行且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其传播速度大于层中横波速度,小于层下横波波速,且不同频率的勒夫波其波速一般也不同。若频率低的波速度快,频率高的波速度慢,则为正频散,反之则为反频散。(SH波)面波——在弹性分界面附近存在的一类波动,这类波动的能量主要分布地分界面附近,因此,称为面波。常见的有瑞利波(Rayleigh)、勒夫波(Love)P波和S波的速度表达式P波,速度
花岗岩: Vp
=5.5千米/秒;
水: Vp
=1.5千米/秒
K和μ为拉梅常数,ρ为密度S波,速度
花岗岩: Vs=3.0千米/秒;
水: Vs=0千米/秒地球内部随深度变化速度怎么变化的?五、地震波的波序P波SV波SH波地球的结构及波的传播地震仪的基本工作原理(三分量)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预警的条件有两个:一、地震已经发生了二、有较好的信息判断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地震地震预警原理地震波在近处传播主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纵波,也称P波;另一种是横波,也称S波。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是6公里多,横波是3.5公里左右。比如,在距离震中80公里以外,这个时间差就有10秒钟。利用这10秒钟时间,是可以采取一定的避让措施来减轻伤亡的。另外,相对电磁波每秒30万公里的传播速度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显然是慢得多。假如据震中60公里以外,在震中位置的地震台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即使是P波,也可有10秒的躲避时间,S波就更长了,可有将近18秒时间。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避让措施来减轻伤亡。日本气象厅的大地震预警系统原理图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由地震监测系统、通信系统、中央处理控制系统和对用户的警报系统4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处理时间之和与地震波走时之差形成了最终的预警时间。地震预警的作用一般来说,地震预警系统只对距离破裂断层50公里至200公里的范围有效。对于50公里以内的地区,即使发出预警可能也来不及反应;而对于200公里以外的地区,地震产生的破坏可能又不严重,没有必要发出预警。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其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限的,故其适用范围和效果也是有限的。地震预警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其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限的,故其适用范围和效果也是有限的。预警时间规律为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离震中越远,提供的预警时间越长,但意义也随之削弱。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内部圈层深度km地震波速度密度ρg·cm-3压力PMPa重力gm·s-2温度tC附注纵波Vp横波Vs0335.67.03.44.22.62.90120098198314400-1000岩石圈(固态)地壳
(莫霍面)地幔上地幔608.24.63.3419009841100低速层1007.934.363.4233009841200软流圈(部分熔融)2506508.210.084.55.423.64.646800185009899951900(固态)下地幔(古登堡面)288513.547.235.5613520010693700地核外核41707.989.53009.9811.42252000760(液态地核)过渡层515510.33012.253281004274300固-液态过渡带内核637110.8911.173.463.5012.5136170004500固态地核震源距/震中距的定义,震中距的估算,单位?震源距是震源和观测点(地面之间的直线距离。5个地震基本参数为:发震时刻:H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震源深度:h地震大小:M(震级)
震相定义?发震时刻确定利用ts-tp(从地震波记录图中得到),在地震波走时表查得相应走时Δtp,从到时tp减去走时ΔtP,便是发震时刻t0.震相定义?走时定义?P波走时S波走时P/S波到时差一、发震时刻的测定由tp/s到时得P/S到时差P/S走时即:tp/s走时由P/S波到时减去走时即得到发震时刻。
T发震时刻=tp/s到时-tp/s到时零级地震的规定
伍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等于100km处,如果记录的两水平分向最大振幅的算术平均值是1μm,那么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零级。余震的两个特点:第一:余震并不一定局限于主震周围很小的区域。第二:随着时间流逝,余震的频率确实会越来越小,但是其强度却不一定减小,在主震过去很久后,还偶尔有很大的余震发生。余震的三个规律:第一条定律叫“Gutenberg-Richter关联式”:由“里氏震级”的定义者Gutenberg和Richter总结出:余震的级数每降低一级,余震的次数就会增加10倍。第二条为“Bath定律”:平均说来,最大的余震,其震级比主震小1.2。第三条是“Omori定律”:讲的是余震频率的衰减,即发生余震的概率随时间基本上呈倒数曲线减少,所以余震的衰减还是蛮快的。地震分类按地震强度分类:5.3地震成因分类知识点回顾浅源地震:h<60km
深源地震:h>300km
中深源地震:60<h<300km弱震:M<3有感震:3<M<4.5中强震:4.5<M<6强震:6<M<8巨大地震:M>8按震源深度(h)分类:
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或10°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近震(震中距在100km—1000km之间)远震:震中距大于10°
远震(震中距10°--105°)极远震(震中距105°--180°)5.3地震成因分类知识点回顾按震中距分类:近震:震中距小于100km;地方震:震中距在100km—1000km之间;远震:震中距在1000km以上。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2、火山地震地球的内热使地下深层岩石熔融而成炽热的富含挥发成分的熔融体,即岩浆。在强大的压力下,岩浆沿着地壳中的某些破裂或薄弱处向地壳浅部挤压侵入,一旦到达地表或是溢出或是猛烈喷发,形成火山。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岩浆猛烈冲击岩体或因巨大压力导致岩体中局部应力场变动后的小构造活动产生地震,此种与岩浆喷出活动有关的地震或是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震叫火山地震。5.3地震成因分类天然地震分类
地层断裂之后,成为互不连接的两盘,随后沿断面又有相对运动,则两边地层结构层序的不连续扩大了,人们根据其不连续的情况研究断层动态。由于断层所经受的应力不同,有压有张还有扭剪,因而形成的结构面就各不相同。总起来说,有以下三大类型:一是平移(或平推,平错)断层亦称走向滑断层,当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盘,面对着另一盘,若看到对面一盘是向左手方向动的,称之为左旋(或左)平移断层,反之,若为向右手方向动的,则称为右旋平移断层。二是正断层,其特点是断层的一盘顺重力的趋势往下滑动,使时代较新的地层居于较低的层位。三是逆断又称逆冲断层,其特点是与正断层相反,逆重力上冲,使时代较新的地层,推到较高的层位,有的甚至覆盖于较老地层之上,谓之逆掩断层。5.4断层运动与地震断层三大主要形式5.4断层运动与地震地震过程四个活动阶段:孕震临震发震余震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
活断层与地震灾害的关系密切,活断层决定着多数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位置,活断层的规模大小、运动性质和活动时代等属性决定着地震震级的大小,同时,对强地震地面运动具有复杂的影响。城市及附近地震可加重发震活断层沿线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灾害,特别是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然快速错动所导致的”直下型”地震能引起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5.4断层运动与地震
各板块之间相互接触的边线叫板块边界,板块边界向下一直延伸到岩石圈。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剪切型边界、生长型边界(拉张型)和削减型边界(挤压型)。不同的边界板块运动的方式也不同。
剪切型边界是指两个板块沿着相反的方向相互移动,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在这种边界上,地震活动频繁。
生长型边界是指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大部分都位于洋中脊。海底扩张时,洋壳沿着洋中脊生长。大陆上也有生长型边界,在大陆的生长边界上,两边的板块相互分离,并沿着边界形成很深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总有一天,非洲东部会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
消减型边界是指相互靠近或挤压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两个板块相向移动就会发生板块碰撞,它可以发生在洋壳与洋壳、洋壳与陆壳之间、陆壳与陆壳之间。地震带位于板块边界85%发生在海洋,15%发生在大陆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我国恰恰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根据本世纪以来有仪器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我国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6次6级以上强震,1次7级以上大震。我国不仅地震频次高,而且地震强度极大。根据日本地震学家阿部胜征的研究,本世纪全球发生的面波震级大于等于8.5级以上的特别巨大地震一共有3次(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8.6级、1950年中国西藏察隅8.6级和1960年智利南方省8.5级地震)。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中国的地震不但在世界上最多,而且最大。加之我国地震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震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km),因而构成了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因此,我国的地震灾害可谓全球之最。本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因此,粗略地说,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4,地震占1/3,地震灾害占1/2。我国地震震中的分布至2008年3月有记录的地震有40多万次
地震监测如同医生给病人号脉一样,是地震科学工作者给地球“号脉”。即指在地震来临之前,对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现象的监视、测量。地震预报(earthquakeprediction/forecast)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地震预测,指人们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判断和理论研究,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做出估计。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二是地震预报,指政府根据科学家的地震预测,综合考虑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向社会正式发布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地震预测是科学家行为;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
宏观前兆地声
地光
地下水异常
大气异常
地震云
动物异常
地震前兆现象定义?微观前兆测震(地震活动)形变(地形变、重力)电磁(地电、地磁)流体(地下流体)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1998年12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发布地震预报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⑴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⑵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装天然气申请书
- 2025年基因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探索组件快速迭代方法论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二校联考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
- 物品领取申请书
- 公司融资申请书
- 天津市北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知识产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 一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点睛卷考试题库考前冲刺试卷及答案解析五
- 西安2025年陕西西安音乐学院专任教师招聘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浙江绍兴杭绍临空示范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表(小学部分)
- 2024年殡仪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 2025年春季1530安全教育记录主题
- 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培训课件
- 2025年3月日历表(含农历-周数-方便记事备忘)
- 《中国人口老龄化》课件
- 川教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 2024年新疆(兵团)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