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农业用地规划_第1页
-农业园区农业用地规划_第2页
-农业园区农业用地规划_第3页
-农业园区农业用地规划_第4页
-农业园区农业用地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农业用地规划第一节耕地规划一、耕地组织方式二、田间灌排渠系配置三、耕作田块配置四、田间道路配置五、农田防护林配置六、田间设备综合配置一、耕地组织方式1、耕地组织方式实施作物种植构造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换茬:在同一块田地上一种作物收获以后换种另一种作物。重茬:一种作物收获后接连种植同一种作物。第一期(年)豆類十字花科塊根莖類第二期(年)塊根莖類豆類十字花科第三期(年)十字花科塊根莖類豆類豆类十字花科块根块茎类块根块茎类豆类十字花科十字花科块根块茎类豆类123

轮作的作用“倒茬如上粪〞。“庄稼要想好,三年两头倒〞。合理轮作有助于抑制杂草及病虫害,也有利于改善植物营养的供应,防止土壤流失,降低水资源的污染,因此,作物轮作是可继续农作制度的一项中心内容。减轻病虫草害(薯的黑痣病、蚕豆的根腐病、西瓜的蔓割病以及花生线虫、大豆菟丝子、向日葵列当、稗草等的繁殖都和连作有关)平衡利用土壤营养,调养地力调理茬口季节作物对连作的反响1、忌连作的作物〔间隔5年以上〕:西瓜、茄子、豌豆等需隔5年,亚麻那么需隔10年后再种作物对连作的反响2、不宜连作的作物〔间隔3-4年〕:旱稻,烟草,茄子,黄瓜,碗豆,甜菜、芋、番茄、青椒等需隔3年以上作物对连作的反响3、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连作2年后间隔1-2年〕:豆类、薯类作物、花生、黄瓜等,马铃薯连作会引起严重病虫害,宜实行合理轮作。作物对连作的反响4、耐连作的作物可连作3~4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粟、甘蓝、花椰菜等.玉米褐斑病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2-3年。2、我国当前的两种耕地利用组织方式:〔1〕轮作田区组织方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2〕耕作田块组织方式〔单田轮作或分块轮作〕〔1〕轮作区组织方式:根据轮作周期的年限将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划分成假设干个面积相等、土壤肥力近似的轮作田区,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轮作换茬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表三年五作轮作周期表实行轮作区组织方式的地域须具备如下条件:具备适宜本地域的科学轮作制度;种植方案比较稳定,年际间作物种植与面积变动幅度不应超越5-10%;单位土地运营范围稳定,土地集中连片,农田根本建立规范高。〔2〕耕作田块组织方式:根据作物生长的要求和土壤、水利等情况,在耕地范围内划分作物种植区〔如棉花区、蔬菜区、旱粮区、水稻区、饲料种植区等〕,再在种植区内划分耕作田块,轮换种植作物。作物换茬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根据需求和作物前后茬口,每年每季在田块上详细落实。

南方丘陵旱地复种分带轮作缺乏之处:年际甚至每季作物种植比例不稳定,作物安排比较分散,不便于管理和机械耕作。优点:灵敏机动。目前我国乡村主要都采用这种组织方式,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耕地组织方式只可以采用这种组织方式。二、耕作田块配置〔一〕耕作田块的长度〔二〕耕作田块的宽度〔三〕耕作田块的规模〔四〕耕作田块的外形〔五〕耕作田块的方向〔六〕耕作田块的质量耕作田块的概念以田间道路、护田林带、末级固定沟渠所围成的地段,是进展田间耕作、消费管理、轮作倒茬和平整土地的根本单位耕作田块设计包括两方面:耕地单元本身的要素的规划,包括单元方向、边长、外形等;耕地规划单元地域范围内的田间工程设备〔灌排沟渠、护田林带、田间道路等〕的规划。〔一〕耕作田块的长度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合理组织田间消费〔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1〕机械作业效率分析:机械作业效率随着田块长度的添加而提高,但不成正比例。当田块长度在500米左右时,行程利用率到达90%以上。〔2〕思索灌溉和排水要求在灌溉区,耕作田块作为灌水地段,因此要根据末级固定渠道要求和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田块有长度。根据相关实验,农渠长度在400-600米是最适宜的。为此,综合机械耕作效率、灌溉要求,田块长度通常配置在500-800米左右。〔二〕耕作田块的宽度1、平原地域耕作田块的宽度〔1〕机械化较高的条件下,田块的宽度要便于机械顺利作业。〔2〕思索灌溉要求,通常田块的宽度在200-300之间。〔3〕风害地域思索护田林的间距,普通树高10-12米,有效防风间隔是树高的25-30倍,即护田林带间距在250-350米左右。2、需求排水地域耕作田块的宽度要结合排水沟的有效间距来确定,以保证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排水沟间距与土壤质地、作物对地下水位深度的要求、沟的深度及机械作业要求等要素相关。普通在非盐碱地域,沟深1.0-1.5米时,排水沟间距可采用200米左右;在盐碱区,沟渠可适当缩短。〔三〕耕作田块的规模根据上述耕作田块的长度和宽度确实定,耕作田块的规模大约在10-13.33公顷。地域之间田块规模差别较大。如南方丘陵地域,田块面积通常只需1亩左右;在陕西关中地域,田块规模普通长为300-400米,宽在100-300米,面积有6-7公顷;新疆条田长600米,宽300米,面积有18公顷;黑龙江平原地域田块长500-800米,宽200-400米,面积在15-32公顷。〔四〕耕作田块的外形顺应田间机械作业的要求,单元理想的外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其次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要求单元的两个长边相互平行,防止机械作业时留下狭长楔形地段而难以处置。田块外形通常力求规整,符合几点要求:1、田块最好的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2、田块的二个长边要呈平行和直线;3、不能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得太斜。4、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外形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四〕耕作田块的方向1、要为作物生长发育发明良好的光照条件;2、要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坚持的要求;当耕作方向与等高线走向相一致时,可以减少地面径流量和对土壤的冲刷量。3、要有利于降低地下水的要求;4、要有利于防风要求;5、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毛沟、农沟、斗沟、支沟、干沟干渠的布置(一)居高临下“渠道走得高,高低都能浇〞“盘山开渠,水不低头〞-沿等高线布置〔多见于分水岭与山溪或河流间的狭长地带,渠线长而缓〕2.“岗背行水,白马分鬃〞-沿分水岭布置〔二〕长藤结瓜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多有的一种灌溉系统方式,系统在输、配水渠系上衔接有水库、池塘等调蓄水量设备,系统中的渠道象瓜藤,水库、池塘象藤上的瓜,故称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典型案例:白起渠西起湖北省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蜿蜒49.25公里,号称“百里长渠〞。是战国时期建筑的军事水利工程,建立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1953年5月1日,修复完工。与普通沟渠不同的是,长渠流经之处,沿线还串起了大量的水库和堰塘。“长渠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即指长渠灌区有49口堰塘与渠道相通,年年蓄水,忙时灌田。假设说长渠是一条藤,沿渠与之串通的水库、堰塘,就是一个个“瓜〞。这些“瓜〞包括10座中小型水库,2671口堰塘。田间灌排渠系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下及耕作田块内的暂时渠道〔毛渠、毛沟、灌水沟、畦等〕。〔一〕普通要求〔二〕平原地域〔三〕山丘地域〔四〕低洼排水地域〔五〕井灌区〔六〕喷灌区〔一〕普通要求1、要与其他有关规划工程严密配合,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思索;2、要思索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备,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耗费;3、布置田间渠时要留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二〕平原地域1、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方式〔1〕灌排相邻布置:即农渠和农沟相邻布置。〔2〕灌排相间布置:农渠向两侧灌水、农沟承泄两侧的排水。这种布置方式就是把灌溉渠道设在高处,排水沟设在低处,在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地域较适用。〔3〕上灌下排与灌排合一上灌下排方式也叫坚向结合方式,排水沟为暗沟,暗沟上面为灌水渠。灌排合渠,就是灌溉和排水同用一条渠道。这种布置方式可以节约土地,在沿江和滨湖地域用的较多,但在宽广旱作区不宜采用。由于这种布置方式不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影响农作物的高产稳产。2、田间暂时渠系的布置方式〔1〕纵向布置:由毛渠从农渠引水经过与其相垂直的输水沟,把水送到灌水沟或畦,这样,毛渠的方向与灌水方向一样。这种布置方式适用于较宽的灌水地段。水流流向农渠→毛渠→输水垄沟→灌水沟、畦特点毛渠∥灌水沟、畦〔即毛渠方向与灌水沟方向一致〕布置规格1〕纵向布置时,输水垄沟间距等于灌水沟、畦的长度,普通为30~50m。2〕输水垄沟的长主等于毛渠的间距,普通为50~70m。3〕毛渠的间渠等于输水垄沟的长度,假设毛渠双向控制,那么毛渠的间距是输水垄沟长度的两倍。4〕毛渠的长度与条田宽度相近。〔2〕横向布置:灌溉水直接由毛渠输给灌水沟或畦,毛渠的方向与灌水的方向相垂直。这种布置方式普通适用于较窄的灌水地段。水流农渠→毛渠→灌水沟、畦特点无输水垄沟;毛渠⊥灌水沟、畦面垂直布置规格灌水沟、畦长度普通为30~50m。单向控制时,毛渠间距等于灌水沟、畦的长度,双向控制时,毛渠的间距是灌水沟、畦长度的两倍。毛渠长度与条田宽度相近。〔三〕山丘地域1、岗田、旁田、冲田:丘陵山区的农田,按其地形部位不同,可分为岗、旁、冲三种类型。岗田是位于岗岭上的田块;旁田为山冲两侧的坡上梯田;冲田在两岗之间地势最低处的耕地。2、岗田按岗头部分地块的宽窄分为宽岗头和窄岗头两种方式:〔1〕宽岗头:农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毛渠沿等高线呈程度方向布置,格田呈长方形。〔2〕窄岗头:斗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农渠也垂直于等高线,毛渠沿等高线随弯就势布置,格田呈扇形。(四)井灌区1.单井灌溉面积的计算S-单井灌溉面积(hm2)Q-单井出水量(m3/小时)T-轮灌天数(天)t-每天抽水时间-井灌渠系水利用系数m-灌溉定额(m3/hm2)2.井数确实定3.井距确实定D-井距(m)Q-单井出水量(m3/小时)T-轮灌天数(天)t-每天抽水时间-井灌渠系水利用系数m-灌溉定额(m3/hm2)4.井位确实定呈行状分布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各行井位错开,呈棋盘式井位设在田块地角,近沟、渠、路、林,布置在高处四、田间道路配置〔一〕田间道路的种类1、迁延机路:乡镇通往各村或主要居民点的道路,供迁延机和车辆行驶,效力于几个村,通常路面在6米宽。2、主要田间路: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路面宽4-6米,普通多设在耕作田块的短边,效力于一组田块。3、田间小道:是联络主要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运输的作用,效力于1-2个田块,路宽2米左右,普通多沿田块长边布置。〔二〕田间道路配置要求1、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络;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境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相协调,与干路相衔接,以便构成一致的乡村道路网;3、尽量减少占地面积;4、要留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主要道路的纵坡度平原丘陵区不宜超越6%,在山区最大不超越11%。田间道路配置〔三〕田间道路与沟渠结合布置的方式一路两渠,上排下灌,排灌相邻一渠灌两边,排沟在路边,排灌相间一沟排两边,灌渠在路边,排灌相间渠路相间,排灌结合〔四〕机耕道与沟渠结合的布置方式机耕道布置在灌水田块上端,位于斗渠一侧机耕道布置在灌水田块下端,界于灌、排渠沟间机耕道布置在灌水田块下端,位于排水沟的上侧P218机耕道布置在灌水田块上端,位于斗渠一侧沟-林-渠-路: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上端,位于灌溉渠道一侧。采用这种布置的优点是,道路位置较高,不易受水淹;道路另一侧紧靠农田,人、畜、机械下地方便。但道路跨越下一级渠道,必需建筑许多小桥或涵洞。林带布置在沟渠之间以及路渠之间,植树的行数根据上述二者间的宽度确定。优点:〔1〕布置道路的位置高;〔2〕路面枯燥;缺乏:但道路与与下一级渠道交叉须设建筑物P218机耕道布置在灌水田块下端,界于灌、排渠沟间沟-林-路-渠:道路处于灌水渠和排水沟之间,其优点是道路与下级灌溉排水渠系均不相交,灌排均为便利。但是,由于道路进入田间必需跨越渠道,要修较多的桥涵。另外,以后道路的拓宽也遭到限制。植树布置在道路的两侧。优点:灌排便利缺乏:〔1〕道路进入田间必需跨越渠道,要修较多的桥涵。〔2〕以后道路的拓宽也遭到限制P218机耕道布置在灌水田块下端,位于排水沟的上侧路-沟-林-渠: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下端,位于排水沟的一侧。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便于灌溉和人、畜、机械下地消费。但由于道路位置较低,雨季易积水,渠、沟接近,排沟边坡易因渠道路渗水而滑坡。因此,林带应设在渠沟之间,对渠坡予以固定。同时,道路穿过农沟,需求建筑较多的桥涵,还要在路旁修截水沟,以防道路被淹。优点:便于灌溉和人、畜、机械下地缺乏:〔1〕道路位置较低〔2〕需求建筑较多的桥涵五、农田防护林配置五、农田防护林配置〔一〕林带构造〔二〕林带方向〔三〕林带间距〔四〕林带宽度〔五〕林带交通口〔六〕树种选择与搭配〔一〕林带构造1、防护林的作用:调理气温,改善光照条件减少蒸腾,添加空气温度降低风速,减轻风蚀风害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盐渍化净化环境,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提供木材,提高土地产出效果2、林带构造:是指造林类型、宽度、密度、层次和断面外形等的综合。普通采用林带透风系数作为鉴别林带构造的目的。3、林带透风系数:林带背风面林缘1米处带高范围内平均风速与原野的相应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之比。林带透风系数<0.35的为严密构造0.35-0.6为疏透构造>0.6为透风构造〔1〕严密构造: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组成,三层树冠,树叶茂密,几乎不透风,防风间隔较短,相对有效防护间隔为10倍树高。〔2〕疏透构造:由数行乔木、两侧各配一行灌木组成,上下透风均匀,相对有效防护间隔为树高的25倍。适用于风沙严重的地域。〔3〕透风构造:只由乔木组成,不搭配灌木,防风间隔最大,风害地域多采用这种构造。〔二〕林带方向主林带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防风效果最好。主林带普通要求与主害风垂直布设,最大偏角不大于45度;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配置,防止主害风以外的风力,这样才干使防风间隔最大。为了便于耕作管理,主林带普通要沿林块的长边布置,副林带沿田块的短边布置。当由于某种缘由主林带不能垂直于主害风风向时,夹角普通不要大于30度。在平原农区由于田块根本是方田,林带沿田块周围布置,可以防来自任何方向的风,实践上已没有必要划分主、副林带。〔三〕林带间距林带的间距过大,林带间的农田不能全部遭到维护。林带间距太小,又会多占耕地。林带间距应根据林带的有效防护间隔来确定。林带的防风间距普通为主要乔木树高的20至25倍,但是在15-20倍间隔内才有明显的防风效果。不同的林带构造,防风间隔不同。在风害严重的地域,应把林带间距减少15-20%。在平原农区林带的间距,主要是由田块的边长来确定。〔四〕林带宽度表不同宽度林带的防风效果单位:%林带宽度的计算公式为:B=〔n-1〕D+2S式中:B-林带宽度;n-植树行数;D-行距,普通取1.5米;S-由田边至林缘的间隔,普通取1-2米。(五〕林带交通口普通在主林带的长边,每隔400-500米处设一个宽度为6-7米的交通口,两条林带交通口的位置要错开,以免构成风洞。〔六〕树种选择与搭配“适地适树〞,选择适宜当地土壤气候和成林快的村种,还应以枝叶茂密、不串根、干形端直、不易给农作物感染病虫害的树种为主。在树种搭配上一条林带只宜采用单一的乔木树种,不宜采用多种乔木树种进展行间、株间混交的搭配方式。普通有如下几种结合方式:1、沟-林-渠-路2、路-沟-林-渠:3、沟-林-路-渠:六、沟渠路林结合的配置方式P218P218P218第二节果园内部规划

选择果园用地要遵照以下原那么:1、在平原区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在丘陵地域,坡度不应超越30度;2、坡向视地域气候特点而定,在北方宜选择阳坡,以便采光增温,在南方宜选择阴坡,以坚持土壤潮湿;3、土质条件:土层厚度应在1-1.5米以上,底土宜疏松,以利果树根系发育;4、地下水位应距地表1.5-2.0米以上。地下水位太高会影响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一、果园用地的选择5、防止风害的影响,切忌将果园选择在风口上;6、果园附近有足够的水源,可以供灌溉和其他消费管理之用;7、果园要有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8、除大型果树农场,或有特殊需求的外,普通果园应尽量利用条件适当,较为零散或居民周围的边角土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从土地利用的总体安排上,要把较好的土地用作粮食消费,而将果园用地安排在山坡、河滩等地块。1、适地适树。选用适宜当地的果树种类,思索能否顺应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如乡土种类或经过实验并证明可靠的引进树种,力求抗逆性强,优质高产。2、应思索市场要求,选择经济价值高的种类栽培。3、种植规模和树种类型要适当。4、留意种类搭配。5、与土地规划其它工程,如绿化、水土坚持等工程结合进展,充分发扬果园的效益。二、果园树种的选择三、主要果树树种的适生条件1、苹果树适宜地域:夏季空气枯燥,冬季气候冷凉的地域。普通冬季有1-3个月低于9℃的低温地域〔年均气温7.5-14℃)均可种植,海拔高度的限制为800米;坡度坡向:喜光,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终年不见阳光的阴坡不适宜栽种果树;土壤条件:对土壤条件不严,土层要深沉,过于粘重或砂砾很多的土壤需求进展挖坑换土。苹果树的抗盐才干弱,但轻盐碱土仍可栽值。地下水位应在地表2.5米以下。造林密度株行距4×5米,495株/公顷,成熟年产量18.8吨/公顷。2、梨树适宜地域:年年绝对温度不低于-30℃的地域可以种植,海拔高度的限制为700米坡度坡向:30度以下的坡地均可。土壤条件:表土深沉肥沃,土质疏松,含盐量不超越0.3%,土壤潮湿但不能积水,对地下水位的要求不严。造林密度株行距5×6米,330株/公顷,成熟年产量22.5吨/公顷.3、葡萄树适宜地域:除过冷和盐碱过重的地域外,普通地域都能种植。坡度坡向: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皆可。土壤条件:以砂质壤土为宜。耐酸、耐碱、耐瘠薄,抗盐才干强,PH值4-6,地下水位在一米以下皆可。造林密度株行距2.5-3.5×1.5-2.5米,1140-2670株/公顷,成熟年产量7.5吨/公顷。4、桃树适宜地域:冬季温度在-23℃以上地域,海拔高度普通在400米左右。坡度坡向:20度以下的背风阳坡为宜。土壤条件: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防止腐殖质多和粘重的土壤。地下水位要求在1.5米以下。桃树不耐水淹,不能地表积水。PH值应小于8.0。造林密度株行距5×5米,660株/公顷,成熟年产量7.5吨/公顷。5、柿树不适宜-20℃以下地域,海拔高度的限制为250米左右。适宜的坡度为5-15度,柿树喜光,宜栽植在背风阳坡。对于土壤的要求不严,而且耐旱,以排水良好的粘质土壤或壤土为宜,并要求有一定的土层厚度,盐碱较重的土地或沙地都不宜种植。地下水位要求在1.5米以下,地面不能积水。造林密度株行距5×7米,285株/公顷,成熟年产量11.3吨/公顷。6、杏树适宜地域:顺应性较强,普通地域均能栽植。坡度坡向: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皆可,但阳坡比阴坡好。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只需盐碱度不高和有一定的土地层厚度即可。杏树最不耐涝,地下水位要求在1.5米以下,地表不能积水。造林密度株行距5×5米,660株/公顷,成熟年产量11.3吨/公顷。7、核桃树核桃树的适宜地域大致与枣树一样。海拔高度可达1000米,30度以下的背风坡、半阳坡。地面不宜积水,地下水位要求在1.5米以下。除重盐碱地外,具有一定土层的土壤均可栽植。造林密度株行距6×8米,285株/公顷,成熟年产量7.5吨/公顷。8、枣树枣树的顺应性较强,除过冷地域外均可栽植,特别是大枣。海拔高度可达2000米。适宜于30度以下的背风阳坡。土壤条件要求不严,除强盐碱土外都可栽植,地下水位高低不限,只需能排水即可。造林密度株行距5×7米,285株/公顷,成熟年产量10.5吨/公顷。9、板栗树除过冷地域或石灰质土壤地域外,均可栽植。板栗树喜微酸性和中性土壤,切忌盐碱土,土层要求深沉。海拔高度普通达800米。宜栽于30度以下的背风阳坡。地下水位要求在1.5米以下。造林密度株行距5×7米,285株/公顷,成熟年产量3.0吨/公顷。三、授粉树种的选择与配置1、选择授粉树的要求:与主栽种类开花、物候期一致,结果期、果树成熟延续根本一致。花粉量多,且与主栽种类有良好的授粉亲合力。丰产优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顺该当地环境条件、管理要求与主栽种类一致。授粉树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其经济价值及授粉人才干。少者可按1:3-1:6,多者可按1:1安排授粉种类与主栽种类的比例。2、授粉树的配置方式授粉树的配置方式常有如下几种:等量式:主栽种类互为授粉树或主栽树与授粉树数量相等,按2:2或4:4相间栽种。差量式:授粉树少于主栽树种类,按2:1、3:1、5:2相间栽种。中心式:授粉树很少时,隔一定间隔分布。等高配置:在山地果园沿等高线在主栽树的上部配置授粉树。四、果园小区设计〔一〕果园小区的设计原那么1、小区布置到达使道路、林带占地少,从而使果园土地利用率最高;2、小区的配置构造便于消费组织管理;3、小区的规格与走向有利于提高整体防风效能;4、小区的规格与走向要符合水土坚持的要求;5、小区的外形和边长有利于机械作业;6、果园小区的宽度至少为果树行距的5倍,以利于种类异花授粉;7、在灌溉地域,小区设计应服从灌溉渠系的设计要求;8、小区内土壤、气候、光照大体一致。9、便于防止土壤侵蚀。〔二〕果园小区设计内容:1、小区的面积2、小区的外形3、小区的长度4、小区的宽度5、小区的方向1、小区的面积:视果园规模、机械化程度、地形条件、田间工程规格而定平原,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型果园中,小区面积50-200亩丘陵山区,普通在30-50亩

2、小区的外形除无风平原地域以正方形为宜外,其它地域均以长方形为宜。正方形小区有利于双向作业,长方形小区便于配置。丘陵起伏区,也可沿等高线走向构成宽弯曲外形。

3、小区的长度:兼顾机耕作业与人工管理两方面的要求,边长不可过长,普通以200-400米为宜。

4、小区的宽度根据沟渠和防风林带确定,宽度在150-200米

5、小区的方向应与果树栽植行向一致,在平原区以南北向为宜。在主害风严重的地域,小区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在山丘区规划果园,应留意水土坚持,小区长边方向应沿等高线配置。六、果园田间工程规划设计〔一〕果园防护林网1、果园区外围防护林带果园区外围防护林带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果园部分良好的小气候发明条件。普通可栽种行距为2-2.5米的速生林带3-5行,外侧再辅以灌丛1-2行。

2、果园内部防护林网普通果园小区边长和主林带的方向均与主害风方向垂直布置,主林带间距在150-200米。副林带配置在小区短边上,间距普通在200-400米在较大的果园,每隔1-2个小区设置一条主林带。必要时,沿果园小区的短边设置副林带。在林带和果树行之间留有林缘带,一方面减少林带胁地的影响,同时做果园内部道路用,供机械转弯与通行。〔二〕果园内道路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