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顺治雍正乾隆嘉庆173617231662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17世纪中-18世纪末16361912康乾盛世16441796

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一)清朝前中期的政治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奏折制度是清朝的开创。康熙中叶,康熙皇帝允许一些亲信官员用奏折报告机密事件,派遣专人投送京师,不经过通政使司、内阁,直达皇帝。皇帝的批示,用朱笔写于奏折上面,发还执行。

雍正以后,奏折应用的范围扩大,许多官员都获得了使用奏折的权力。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文书。

(1)奏折制度直达皇帝官员皇帝官员皇帝奏本、题本(一般文书)奏折票拟后进呈内阁由于写折官员都通过奏折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皇帝就可以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自己则从中充分施展权术,或进行“私人”感情笼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互相猜疑,使得官员们“涕泪如雨,肺肝感振”,反复表白“惟知有皇上,不知其他”。这种效果是以前很难达到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皇权;导致政治风气僵化保守依据上述内容,分析奏折制度的影响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军机处官员掌管军国机要,起草诏令,但非正式衙门,亦无正式衙署,其办公处所设于内廷隆宗门内,称为值房。军机大臣亦非实官,仅是内廷差使,平时在朝中值日,随时准备皇帝召见,听命于皇帝,完全是皇帝私人办事机构,但又是国家最高决策施政中心。——《中国历史新编》(2)军机处中枢秘书机构依据材料,指出军机处的性质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时文字狱不超过十起,雍正时近二十起,乾隆时则多达一百三十余起,平均一年两起还多。——卜宪群《中国通史(伍)》(3)文字狱乾隆推行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是其作为异族君主自卑心态和文化自恋主义的反映,其自卑心态实则是两千多年以来民族隔阂和民族冲突所形成的心理积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周明初:《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

2.地方制度与社会治理内地:巡抚、总督为地方长官;省、府、县三级行政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盟旗制度(1)地方行政制度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②康熙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2)户籍制度(3)赋役制度“摊丁入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将固定下来的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也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其主要有三项社会功能:一是使田赋与丁役银二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对应关系,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赋役混乱的难题。二是在客观上降低了对人口的控制与束缚,减弱了地主、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三是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人丁不再是征税对象,土地租佃及买卖交易比较活跃,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增长。摊丁入亩制的财政和人口效果是: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的8490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3.13多亿人。中国封建社会由此进入发展的顶峰——“康乾盛世”。——景天魁《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时期税田亩税人力税人头秦汉田赋徭役口赋隋租役调唐前期租庸调唐中后期地税×户税宋地税徭役户税元租/地税徭役调/户税明√×√清√××·征收标准人丁为主变为田亩为主·征收的物品由以实物地租为主演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征收的时间从不定时演变为基本定时·税种也由繁杂演变为简单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秦汉唐宋明清区别与联系乡里(亭)制乡里坊村(乡里制)里甲制里甲制到保甲制什伍制邻保制保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户籍、赋税管理为主维护社会治安为主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3)基层组织(4)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略)

3.法律与教化《大清律例》;乡约与法律合流,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最早是儒学士大夫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的,后来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改而宣讲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圣谕”,其教化内容也更多地强调顺从(如尊敬长上)、安分守己(如各安生理),说明乡约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4.官员考核与监察考课制度:京察、大计机构:六科并入都察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央监察机构统领,由中央任免;作为“天子耳目”的监察官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为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和监察效能的发挥提供了组织保证。②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③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察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1.清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的职掌是:“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具体说,有如下六个方面:一是掌蒙、回诸番部王公、土司等官的封袭、年班、进贡、随围、宴赏、给俸等事,并派遣该院司员、笔帖式到少数民族聚居区管事,定期更换。二是办理满、蒙联姻事务。凡遇皇帝下嫁公主,指配额驸之事,由宗人府会同理藩院办理。三是管理喇嘛事务,保护黄教。四是管理蒙古各旗会盟、划界、驿道及商业贸易事。五是修订有关法律,如《蒙古律》、《回律》、《苗例》、《番律》等,参加审理刑民案件。凡判遣罪以上者,均报理藩院会同刑部或三法司审定执行。六是掌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务。——李治亭《清史》(二)民族政策与版图的开拓和巩固

2.清朝巩固疆域(1)统一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投降;(2)雅克萨战争和中俄条约1689《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也是清朝与外国缔结的第一个正式条约。它以国际法所确认的条约形式肯定了黑龙江流域为中国领土,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定。中俄雅克萨之战,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第一次战争,中方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684年设台湾府

2.清朝巩固疆域(3)管理北部边疆漠南蒙古:战争、满蒙联姻

漠北蒙古:

向清遣使进贡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回部藏族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度(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的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旗有旗长,盟有盟长。旗长为世袭之职,盟长则为中央任命。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之有也。——康熙《圣祖圣训》(清代)27名皇后中,蒙古族皇后就有6人,占27名的22.22%,其中博尔济吉特氏5人,阿鲁特氏1人。5名博尔济吉特氏都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部是最早与建州女真联盟的蒙古部落。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正是为了加强同蒙古各部的联盟。这种联盟在清初尤为重要。——李治亭《清史》孝庄文皇后像

2.清朝巩固疆域(4)巩固西北边疆·平定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回部藏族

2.清朝巩固疆域(5)西南有效管辖西藏地区

册封达赖、班禅

派遣驻藏大臣

金瓶掣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云贵川湘地区改土归流达赖金印班禅金印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清朝的疆域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腐败,贫富矛盾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社会矛盾加剧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道光时:4亿

▲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相传为“天理教”农民军攻打紫禁城时留下的遗迹。明太祖“申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禁明成祖“下令禁民海船。”禁明世宗厉行海禁政策。禁明穆宗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关”。开顺治元年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禁康熙23年全面开海。开康熙56年内地商船不许前往南洋,而东洋贸易照旧许往,外国商船亦听其自来。禁雍正5年南洋贸易之禁被全面解除。开乾隆22年1757年,限定广州一口通商。禁道光22年1842年,《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开2.闭关锁国政策

如果乾隆能通过马戛尔尼访华,敏锐地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并抓住这最后的时机,积极经略海上,加强中外海上交流,并非没有可能获得大量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迅速赶上世界水平。——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嘉庆两位皇帝都主张实行以闭关自守为主的政策,都有“天朝上国”的心态,主张进行有限的贡赐贸易。乾隆皇帝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外夷货物,有限的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拒绝了通商要求;嘉庆皇帝认为西方不必遣使远来,岁岁进贡。评论:①乾隆、嘉庆两位皇帝产生此类思想的原因并非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农耕经济的繁荣与长久以来的朝贡体制带来的是“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②这种对外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过一些自卫作用,暂时延缓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进程。但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沉重打击了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落后于西方。明清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指鸦片战争前官府特别许可在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最多时达26家,少时4家,但习称“十三行”)来垄断对外贸易。(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就模式一和模式二,各举出历史上的两个实例说明。(4分)注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注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11.(12分)北方边疆和中原内地材料一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模式一:匈奴与秦、汉王朝并立;突厥与唐王朝并立;明朝和瓦剌、鞑靼;北魏和柔然并立、高车与前秦并立、隋和突厥、回鹘与唐王朝、明和后金。模式二:北魏;前秦;五代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和后汉政权。

材料二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那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他们并不是像之前倏忽兴废那样的一种体制,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他们不像十六国北朝、五代沙陀三王朝那样长期居处汉地,最终完全放弃草原故土,也有别于匈奴、突厥、漠北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辽、金、蒙古把大片汉地纳入统辖之下,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模式三。(8分)第2问答题结构简图概括模式三的特征1:1分疆域兼有内地与边疆概括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