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_第1页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_第2页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_第3页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_第4页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1

学习目标

1、学问目标:把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根本历史学问,并了解楚汉之争状况。

2、力量目标:探究秦末农夫起义爆发的缘由,培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力量。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熟悉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夫起义的根本缘由,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绽开。

秦末农夫战斗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夫起义的根本缘由——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夫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峻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夫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起义。最终,在秦末农夫战斗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斗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夫战斗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怀疑,从战斗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重大大事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斗开头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斗完毕,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猎取历史学问的方法。

2.农夫战斗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留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大事、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缘由、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把握学问,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把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3.分析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缘由应从根本缘由和直接缘由入手,进展较全面的分析。

4.要比拟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斗的目的,从而熟悉楚汉战斗与此前进展的农夫战斗的本质区分,初步懂得推断战斗性质的方法。

正确熟悉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历史必定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夫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疆,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斗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直接缘由,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根本缘由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农夫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斗爆发的外表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夫战斗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夫战斗的爆发是历史的必定。

复习稳固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冲突锋利B.政局动乱担心

C.人民生活苦痛D.生产力严峻破坏

2.秦朝的严刑酷法有()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诛③连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3.秦末农夫战斗中,对-秦朝统治起打算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斗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之争D.城濮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9年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题

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夫,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疆。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垮,不能按期到达。根据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进行起义。

阅读材料答复:

①此事发生在哪一年?详细地点在哪里?

②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③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大事标志着什么?

三、问答题

7.秦末农夫战斗什么时候爆发?领导人物是谁?有何影响?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富强,大水道的开通及其作用等根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索与探究“隋朝经济富强消失的缘由?”“隋朝开通大水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育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看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进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水道是古代世界最长的水道,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叙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富强。“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水道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富强写得比拟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水道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肯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富强进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奉献?隋朝大水道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富强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发。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呈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化图,帮忙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完毕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富强进展奠定了根底

思索: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受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制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进展,南北人民要求完毕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沟通;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气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完。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富强消失的缘由?”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相互谈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进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富强进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水道

出示《隋朝大水道》示意图。强调:大水道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水道,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水道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水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谈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水道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熟悉。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水道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稳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水道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水道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水道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沟通。

小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3

(学习目标)

1、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叙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由的探究,培育分析问题的力量。

3、熟悉曹操、诸葛亮等出色人物对历史进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斗双方胜败的缘由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熟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细心设计问题,鼓舞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现提升→质疑点拨→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静心独学)(沟通互动)(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学问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学问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完毕后,问:知道我们今日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索,我展现,我欢乐!)(仿微软雅黑字局部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4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力量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熟悉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掌握人才,又为隋唐的富强供应了人才,培育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力量和思维方法;通过比拟古今考试制度,培育学生的比拟分析力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富强的缘由之一,熟悉符合社会进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进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争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现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从前龌龊缺乏夸,今朝放纵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日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很多地主学问分子要求参加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学问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扩大了统治根底。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